如何看待清華大學降低國際學生錄取門檻引爭議?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清華新政,讓中國考生欲哭無淚!
相關問題:
如何看待《老外不用考試上清華,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大學國籍清華新政讓中國考生欲哭無淚》折射中國留學亂象?
問了一下貴校留辦的朋友。原來有考試的時候,考試難度基本也就是三本水平。但是存在這個考試,恰恰便宜的是拿外國國籍投機取巧的中國人還有韓國友人。取消了這個考試,歐美留學生也就招得進來了。
反正是拿出名額買國際排名,如果招的是真外國人,對於促進國際影響力的效用其實更大一點。這就不僅僅是指標上招了多少外國人,至少這些實打實的外國人會回到本國就業,並且可以利用在外中資機構悶聲發大財,時間久了,名聲起了,招的留學生質量自然能上一個台階。
至於你問我國際排名這玩意有沒有用,我可以確定這是有用的。國際排名標準不是你制訂的,人家制訂這個,也認這個。而這個排名,對於北清兩校學生在國際上就業和悶聲發大財很有益處,所以搞得高高的我是支持的。
一帶一路大戰略下,北清畢業生應該放眼全球就業,比如今年北大就業辦就推出了國際公務員的就業服務。不要像孤兒一樣想著怎麼別人的社會融入,要跟隨中資的觸手走遍全世界,讓全世界成為我們的錢袋子。懷孕時候花10萬人民幣讓小孩在美國出生,然後拿旅行證回中國上戶口上學,之後18歲換美國國籍,然後考入清華北大做外國留學生。。混四年畢業,然後開始成功人生。
算算竟然比北漂拿北京戶口,留學拿發達國家國籍要划算多了。。。
謝邀。
這件事是好事,這件事引發的爭議是壞事。
國際生本身沒什麼好黑的:國際生對一個國家在學術、文化、外交、經濟等領域是有加分的;考試改申請對篩選真正的外國人也是有幫助的;刷國際教育排名也是好處大大的。
尤其是中國作為一個在科技、經濟、文化上與歐美相對弱勢的國家,更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夠拉動國際生,特別是歐美國際生的快速增長。這種投入更像一種投資,短期對我們的教育資源沒有大影響,而且長期是賺的。
中國在國際生這件事上不吃虧:每年三百多萬人從中國前往國外學習,佔全球國際生三分之一以上,近一半都是我們急缺的理工科。論投入,就算刨去美英澳加這些偏教育產業化的國家,和德法日俄相比,我們的成本也並不高。
所以,這件事是好事。
那好事為什麼會引發爭議?
我們把身份切換一下,如果你是英國人,你在乎英國高校里的中國人嗎?你拿了好幾門A進了這所學校,結果跟你一起學大眾傳媒的中國留學生英語稀爛,你會內心不平衡覺得便宜這小子了嗎?
英國人可能富了點,我們想個窮點的。如果你是俄羅斯人,你辛辛苦苦考進莫斯科國立大學,在高數課上兩個哈薩克留學生全程趴桌冬眠,你會忿忿不平嗎?
別以為都是一所學校的就同一個評判標準,實話說,就算同一個大學,本科生和成教生高職生是一個社會認知嗎?
民眾感到不滿的源頭不在於國際生這件事情本身,而在於「國際生與本國學生的差別」這一話題所映射出的另一個本國事實:
「某些學生和某些學生的差別」。
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在我國是一個無法掩飾的事實。在這個不公平的事實下,很多寄望教育改變自己的階層表達出憤恨和不滿,也是事實。
清華國際生這一事件雖然和他們沒有衝突,但是卻廣泛地挑明了這一差別的存在,令他們聯想到了自身利益受損的現狀,所以自然會激發出普遍的指責。
他們表面是指控國際生與本國學生之間的不公平,實際上的沛公是本國某些學生與某些學生之間的不公平。所以當他們要求資源向本國學生傾斜時,他們也會強調是「缺少教育資源的地區」。
所以刨去那些謠言,微博評論里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漢。
不患寡而患不均。謝邀。爭議來源於何處?一是覺得外國人佔了很大便宜,一個是覺得中國學生吃了很大虧。
先說第一點,事實上這個文憑對一個純粹的外國人來說真沒什麼用。如果是華人ABC,其實按同等水平他們想申請到比清華更好的學校也並不算難事。大家最為憤慨的可能是有些中國人鑽了空子改了子女的國籍之類的。但是這個據我了解一個是人數很少,另一個是留學生本身和中國學生住宿、上課各方面都是割裂的,其實挺不受待見的,並沒有什麼可羨慕的。
直白一點說,大家都明白這部分人就是用來提升國際化程度最後提高清華的國際排名的。有些人說提高排名應該靠科研,但這是兩碼事,並不矛盾,科研也可以重視,這個方法也確實簡單。留學生宿舍就在那放著,空著就是空著,收一幫人交著足夠多的學費保證經濟上不虧,又能提高排名真不虧。排名雖然愚蠢,還是有用的。你去了解一個你不太熟的國外學校首先看的一般也就是排名。
要說清華可憐吸引不到好的外國學生,這不是清華的鍋,這是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集體劣勢。不僅是中國,日韓的外國留學生素質和錄取標準也不高、人家不願意來,你也沒辦法。不能還自欺欺人強行裝逼定個高標準吧。再多說一句,為什麼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素質高,一方面是因為整體上中國人就比較刻苦,另一方面,中國人也確實多,競爭的結果。
第二點來說,其實是大部分人自我代入,在訴求為什麼願意收這些洋垃圾而不願意收差一兩分的高考考生?然而其實這兩部分人彼此是不競爭名額的。並不是說少一個留學生今年就會多招一個中國人。
這樣好。有些答案只考慮了上清華,沒想明白為啥要讀清華。讀清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啊。
為了找好工作,提高職業生涯質量才是目的啊。
你移民,丟了中國國籍,讀清華還有剩多少好處呢?清華招外國生,最好是畢業後不和中國學生搶工作的外國人,最好就是畢業後會回國的外國人,或者是利用本國資源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人,最好是在其祖國有人脈有資源的外國人。
這就要儘可能篩掉那些「高考移民」,盡量減少沒資源的考試機器。我贊成對外國人不要以分錄取,多考慮身份和背景。總的來說,以歐美國家為例他們的高中學生論國際視野遠遠沒有中國的同齡人開闊,對於離開自己國家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上學的興趣也不大(當然話說回來了,全世界人才都往他們那涌呢,人家自己的教育就很好,關心外面幹什麼)其次就我認識的歐美國家的人來看,首先願意出國去長期去別的國家學習的人本來就少,就是願意離開母國出去的也是更多的是其他歐洲國家與自己國家文化相近的少部分願意來亞洲的也大多選擇日本或者韓國(我也認識一些在日本和韓國還有中國做過交換的歐美國家學生,他們明顯對日本和韓國社會的適應程度,學習日語和韓語的積極性就比他們在中國的同類們高不少)所以說到底願意來中國的人本來就少,不多給點好處降低點門檻人家更不願意來了
此輿論事件又是屬於媒體搞的一個大新聞,文字乍一看很有道理,實際漏洞很多。
1、申請門檻不等於錄取門檻。國外大學招生一般採用的都是申請制,並不是你某一項考試達到多少分就能錄取的,得看你提交材料的質量,而申請門檻只是決定你是否有資格提交材料進入下一輪篩選,並不代表錄取門檻就降低了。而且事實上,國外大學的申請門檻也並不高。
2、國內學生十年寒窗,最後要憑的只有高考成績這一項,決定是否能被錄取。而申請制,卻要考察學生綜合能力。有考試不能說就是要求更高,不考試也不能說是更簡單。
3、關於獎學金,更是無稽之談。首先,國際學生的學費一般要高很多,國內學生一年幾千的學費已經很低很低了,中國政府給每個中國學生提供了很多教育經費補貼,這些新聞報道者對此視而不見。其次,新聞里提到的,內地學生難申請的那是新生獎學金,這很好理解啊,學費這麼低,而且你還沒入學什麼在校成果都沒有,自然只有那些最頂尖的新生才能拿到這個獎學金。再者,內地學生在讀期間,尤其是在國內的名校,有大量獲得獎學金的機會,有學校設立的、由政府設立的、有企業設立的,大部分學生只要好好努力便能獲得。相反,倒是國際學生,事實上他們能夠申請的獎學金類別是比較少的。很多獎學金只能授予中國學生。
那國內大學在國際招生上是否存在問題呢?當然存在,只是並非這些報道指出的問題。
1、雖然沒有數據,但是從錄取率上來看,國際學生要比國內學生更容易進入中國頂尖大學。從質量來看,國際學生在成績上普遍不如國內學生。
2、雖然錄取的國際學生的質量並不如國內學生,但是中國高校國際化的進程,對國內學生也是有好處的,無論是高校聲譽的提高,還是學校國際氛圍和多樣化思維環境的建設,都是一件好事。
3、想要招到頂尖的國際學生,不是靠簡單地提高門檻,而是要靠時間。高校自身還很弱的時候,中國國力還不強的時候,厲害的人是不願意來的。但是,我對中國高校和中國有信心。
下面附財經網的微博報道原文: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 清華降低國際學生錄取門檻引爭議】從今年開始,所有具有申請資格的國際學生都可以向清華大學遞交申請,不用進行筆試。從統一考試來看,外國學生想報考只要通過一個叫做HSK的漢語水平測試就可以。此舉引發爭議,對此,清華回應稱「是為了與國際大學的入學申請接軌」。
另一個備受爭議的方面是內地學生要申請清華獎學金遠比國際生難得多,內地生要拿一等獎學金,須是省高考狀元或高中階段獲得國際奧賽金銀牌。而所有報考清華大學的外籍考生均可申請中國政府獎學金;已在北京就讀高中的外國留學生,可直接向清華申請獎學金。
沒上過清北,不了解裡面的實際情況。只說自己知道的。平時工作能見到一些有錢人,資產以億為單位的家庭中的孩子確實不太一樣。50歲以上的客戶家的孩子基本以出國留學生為主,大都是中國國籍。留學地最多的是美國。而且畢業後大都回國,回來以後做什麼工作的都有,金融比較多,創業也不少,直接接班沒看到,但是有在父母公司工作準備接班的,人家找工作一般不看什麼國籍和學歷的,除了個別體制內。50以下的客戶家的孩子大部分還沒到18歲,已經出去留學的很多,上國內國際學校的也不少,這部分上國際學校的孩子都一定不是中國國籍,出去留學的也有不少不是,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打算上清北,但是如果想,應該可以走題目中的渠道,有錢人嘛,可以選擇的路一直都是比較多的,難道你們現在才知道嗎?國際學校首選是留學,備選是清北。將來他們的工作應該也不看中國國籍什麼的。也就是說,現在年輕的富二代已經大部分都不是中國國籍了,有中國國籍的富二代,比如王思聰他們,說明他們已經是老黃黃了。其實上不上清北,對於這些人來說不重要,找工作的時候,畢業證絕對沒有他爹的電話有用,何況很多人根本不找工作。人家只是看不上更差的而已,不然在一起聊天都沒面子。清北可能是最後階級隔離的地方,從幼兒園開始,普通人和富二代就上的兩種學校,一直到高中,有機會在國內坐在一起吃飯學習打遊戲的地方其實就是清北……
清華的蘇世民學院也是申請制,但裡面精英雲集,哈佛,普林,麻省理工畢業生都有好幾個,
MIT網站上還有四名學生入選蘇世民學者的新聞。http://news.mit.edu/2016/four-mit-students-named-schwarzman-scholars-1202 ,所以申請制不一定會降低錄取門檻。
這個東西三十年前就存在,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就讀的暨南大學,作為廣東排名第三的重點大學,每個班都有一定比例的港澳台生和僑生,老實說,除了個別,大都是學渣,學識素養和國內生根本不能比較。但這也是沒辦法的是,暨大要保持它僑校的辦學特色,就要維持這樣的比例,而廣東第三,對優秀僑生吸引力不夠,也是沒辦法的事,中大的僑生質量就要好得多。清華也是如此,它要國際化,就要有一定的國際生比例,現在的所謂降低錄取條件,其實不過是最低分數線。老實說,最終能收什麼人,是跟你這個學校的國際地位和表現掛鉤的,你牛,申請的人多,生源自然就好。
======0218補充如下======
先做一些回應:
&>&>&>有人說「如果你們願意放棄中國國籍,滿足442標準,就為了讀清華,大可以去做嘛」——這就純屬文字遊戲了,別當所有人都是傻瓜。確實有聰明人放棄中國國籍並且繞開442的要求去讀北清復交,後面怎麼樣,我不知道結果,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至於是不是聰明請自行判斷
&>&>&>有人說我「貼標籤」、「以標籤分人」。
——我真的奇怪,到底是誰在給學生們貼標籤?到底是誰在故意製造教育不公??往自己身材上貼標籤也是一種本事,至於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是另外一個大話題,私人觀點中國比大部分國家強但是有兩極分化趨勢
&>&>&>有人說「錄取了也不代表順利畢業」、「中國較高的課程要求,讓留學生叫苦連天」、「留學生淘汰率高」
——這是降低門檻的理由???這TM到底是什麼邏輯???我簡直氣笑了!!我只陳述事實。另外門檻從未降低,而是歷來如此,語文還是需要學習。
************************
看了些回答,憤怒的焦點無非是「清華這麼好的姑娘怎麼就給國外傻叉花點小錢就(嗶)了,我們十年寒窗吃糠咽菜憑什麼輪不上」,我查了點學校的留學生本科的入學要求,奉獻給大家:
某內陸省985院校:HSK5級180分,需通過評審
某211院校:HSK4級180分,未提到評審多所二本三本:在網站上找不到留學生本科入學標準或無此項目(這些網站做的(嗶)了狗了和之前知道的一樣,國內大部分院校都是如此,再比較下學費,英國一年大約1萬多英鎊,清華貴點的也就三四萬,其他學校更便宜,是不是有種天都塌了,要當義和團的衝動?
《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中第十六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對申請來華學習者進行入學資格審查、考試或考核。錄取標準由學校自行確定。對使用漢語接受學歷教育者,應當進行漢語水平考試。所以現行的錄取制度,即HSK硬性規定+院校自行審核的模式,是完全符合國家在來華外國留學生管理的要求的,清華也並無二致,至於如何自行審核,具體內容必然是各院校保密的,但是聽過一句話,大意是「用清華人去招清華人」,我想可以一定程度上體現清華對於本科外國留學生招生的標準。所以清華的門檻對來華外國留學生是不是低,請自行判斷。
回到現行的HSK硬性規定+院校自行審核的模式,有人說為什麼不考SAT,那麼英國考SAT嘛?去德國讀大學考SAT嘛?去辛巴威讀考SAT嘛?那位又要說了,辛巴威不是先進國家我們不學他要用金坷垃畝產一千八(喂,世界上的外國有快兩百個,你們所謂的現金國家也有小二十個,你們又打算模仿誰呢?哪家沒有利弊呢?我們還是要搞有中國特色的來華留學體制。那麼我國的情況是什麼呢?我又去找了點數據:
2003年 來華外國留學生學歷生24616人,占留學人員總數31.67%
2009年 來華外國留學學歷生93,450名,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39.23%2016年 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總計184,799人,占來華生總數的46.47%而美國又是多少呢?15-16年,入學人數,1043839,英國在14年超過41萬留學生。在比例上,2016年,英國留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16.8%,美國是3.4%,算是發達國家中最差的水平,中國呢?
0.3%
雖然學歷生這些年和自己比是飛漲的,不過基本是從無到有的水平,相對英美等國,差距不可以道里計,這就是來華留學的現實。
十一五規劃中(2006年)關於來華教育的提法是這樣的:「……不斷擴大來華留學教育規模,建立和完善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管理機制和模式,逐步提高來華留學的層次。」 而到了十三五規劃(2017),提法已經是:「……提高留學教育質量。優化出國留學服務工作,健全留學人員信息化管理服務機制,完善留學人員管理服務體系。」從首重規模,到提高質量,走的完全是先做蛋糕,然後提升品質的路子,現行《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是2000年提出的,定下的漢語水平硬性規定+院校自行審核的模式到2017年以前達到預期效果了嗎?明顯是達到的(2000年還沒有新HSK,是2009年實施的)。
來華留學生教育一方面是迥異於國內教育制度的試驗田,有利於探索新的路子,對教育改革提供參考。另外一方面也是培養知華友華人士,提升國際影響力,與外交政策相銜接的必要舉措(停住,在連蛋糕都沒有的情況下做大蛋糕才是頭等任務,而提升質量也提上日程了(具體措施可以自行搜索),不盡人意的地方肯定有,但是光糾結在清華為啥要招250個外國傻叉,為啥要求這麼低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以下為原答案======
唔,還是先來看看清華的招生簡章:
解讀一下:
第一條=高中學歷,沒什麼好說第二條=&>18歲,需要和國內簽證政策對接第三條 HSK5級180分是硬性標準,4級180可入學但是一年內考不到5級會被強制退學,3.3主要針對國內高中國際部學生第四條 為了防止中國公民惡意移民入學(看看PKU硬指標基本上就是HSK5級180分,這大概是什麼水平呢?根據經驗,大概是零基礎學生在中國強化認真學習中文兩年可以考出的水平,各位可以想一下大概是高還是低。注意是可以考出,這個水平日常的中文應該沒有問題,學術寫作以及聽課研究是有難度的。其他學校招生的時候也是按照資格來的,中外趨同管理的留學生入學資格和清華一樣,符合資格的學生就可以跑後面的測評流程:
注意這裡的劃線,清華是有面試環節的,這裡都是自己操作,難度未知,不過據我猜測是和國內高考差不多的難度,過了就可以入學了。回到留學生在華留學本身,目前很多學校都是HSK4級180免試入學,低的還有3級180分,清華這個標準還算是相對高的,國內還有留學生英文授課本科專業呢。所以問題里所謂「怎樣看待 清華降低國際學生錄取門檻引爭議?」的說法是不存在的,因為標準歷來如此,清華的門檻並沒有「降低」,這也是我比較厭惡記者的一個原因。問題里「崇洋媚外」的標籤也被我刪掉了,因為完全與本題無關,是一種不動腦子的想法。
如果沒記錯,清華的留學生規模大致在每年5500人次左右,學歷生可能是3000人次,本科生估計有1/3(如果有錯誤請指出),也就是1000人次,按照4年計算,粗略估計大約每年本科生招生250人,從留學生規模上,這絕不是一個大的數字,至於申請者的數量,遠大於這個數字是可以預見的。我曾經問過清華的相關人員,他們應該也無意擴大招生人數,一方面是清華的地位決定的,另一方面國家目前的戰略是從人數轉向質量,清華必然也會按照這個戰略來進行調整。
清華本科留學生就讀的專業如下:
可以看到主要是以專業學習而非語言學習為主,管理也是趨同化,我並不清楚課程設置情況,但可以想見有大量的中文專業課程,一個只有HSK5級180的學生我很難想像它能夠像全中國的學習中的最強者一樣搞定這些課程,何況並沒有提及到畢業要求,很多學校校漢語言專業(入學條件HSK4級180分)的畢業要求已經有無數留學生叫苦連天,那個估計在清華只是其中一項吧。每年因各種原因被淘汰的本科留學生的比例遠遠大於中國學生,那麼清華呢?每年進來的250名壯士有幾個能笑到最後?
非要說留學生入學門檻低,我是同意的,因為確實不高,尤其是和中國的高考制度的「十年寒窗」相比,看上去申請制門檻確實是低的,但是一方面這個算是國際通行,另一方面在招海外學生的過程中採用考試實施比較難,新HSK制度實行的時間比較短,中國也沒有類似GRE的制度,再則,由於國內大學教學研究上還是以中文為主,漢語在海外的影響力還不高,在招收國際學生上有天然的劣勢。現行制度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而大學教育不只是錄取就好了,為社會提供的人才以及學術成果才是意義所在,從這方面講,這些「門檻低」的留學生進來之後存活率不高,很多人跟不上國內學霸的腳步也是事實。這批人或許有清華的經歷,但是並沒有清華的精髓。而能夠通過重重關口順利畢業的,經歷的考驗並不比中國學生少,甚至更多。那麼他們真的不是清華人嗎?所以是否被清華錄取來強行比較兩種錄取制度的優劣是我認為是粗暴的,沒有說服力的。以標籤分人的簡單做法並沒有什麼用,真正有益的是那十年苦讀,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籤。如果你們願意放棄中國國籍,滿足442標準,就為了讀清華的,大可以去做嘛,後面還有書山題海就業限制條款等著呢,光有標籤並無其實的,試問蒼天饒過誰?
另外,留學生教育本身是教育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是承接政治任務的,現行的招錄製度明顯是有利於我國的教育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這部分思考的不多,也不多說,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相關文件。
想到再補充坐在象牙塔里的肉食者想出來的東西,就是這麼詭異,可細想想,又很正常~~
說白了,體制內的高級黑們的危害太大了。這次它們的目的就是讓中國年輕人看到,在中國成長生活和他們一起玩耍的、和他們一起接受中國基礎教育的美籍華裔孩子,是如何獲得中國的支持,碾壓中國年輕人的。
它們就是要讓中國年輕人明白,做「法律意義上的中國人」沒前途,與其作「法律意義上的中國人」在中國努力奮鬥,不如奉行「不管用什麼手段,能撈到錢就是好手段」的宗旨,想辦法加入外國國籍,然後再回來中國上頂級大學、做人上人、賺大錢、玩漂亮女孩,最終必須要把中國當成尿壺,只有在賺錢的時候才想到中國。讓絕大多數普通中國年輕人對中國失望、失去信心和歸屬感,以後再出現什麼變化時,那些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推牆者」。
ps:我這可不是什麼陰謀論,只是正常的邏輯。
14:50,補充以下內容,感謝大家的贊和評論~
只就事論事,更簡單。就是我評論里的問題:
降低外籍生入學(中國頂尖大學)的標準,就能夠(比以前更好地)在國外的高中里篩選出(或引進)「人才」?如果能,那麼為何不降低中國籍學生入中國頂尖大學的標準呢?中國的人口基數那麼大,中國的年輕人那麼多,不是更容易篩選出人才么?
如果像某位答主說的「清華只是取消了原本特殊面向國際學生的筆試」
——那麼,基於教育平等(公平)的原則,清華大學是否應當立即取消某些面向中國籍年輕人入清華大學的測試?如果像某位答主說的「用大家熟悉的高考打比方,高考考 50 分報志願的時候也可以填寫清華北大,但不會被錄取」
——那麼,既然降低門檻(或稱取消筆試)是大好事,那麼為何不讓中國籍年輕人享受這個好政策呢?反正依據那位答主的道理,取消某些面向中國籍年輕人入清華大學的測試,顯然也不代表著中國籍年輕人更容易進入清華大學。2月18日,11:14,補充以下內容。
感謝大家的評論和贊很多事情沒那麼複雜,比如可以:
清華大學(中國頂尖大學)在出台針對外籍生的入學(錄取)規則同時,也同步降低錄取中國籍學生的入學(錄取)分數線。
——但是我敢說,我提出的這一條絕不可能實現,因為體制內的高級黑們必然會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定這一條,畢竟這一條違背了它們的目的。
拭目以待~~
11:41,再次補充
有人說「錄取了也不代表順利畢業」、「中國較高的課程要求,讓留學生叫苦連天」、「留學生淘汰率高」
——這是降低門檻的理由???這TM到底是什麼邏輯???我簡直氣笑了!!有人說我「貼標籤」、「以標籤分人」。
——我真的奇怪,到底是誰在給學生們貼標籤?到底是誰在故意製造教育不公??有人說「如果你們願意放棄中國國籍,滿足442標準,就為了讀清華,大可以去做嘛」
——這就純屬文字遊戲了,別當所有人都是傻瓜。先忙去了,有空再說~謝謝大家能耐心地看到這裡。
也算是一種無奈地吐槽吧。19:18,補充以下內容
感謝大家的贊和評論回復兩位知友:且不論頂尖大學學術水平的差距,先只談最基本的,中國有多少人口?中國有多少所大學?美國有多少人口?美國有多少所大學?就象前面評論說的,這個政策是清華為了提高國際排名想出的招術——但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其實是與教育理念緊密相關的——在絕大多數「國際友人」的眼裡,包括編製大學排名的國際人士,清華作為毒菜政府的官學,即便排名提高到前列,國際上的聲譽也不見得有多高,自然對國際學生(特別是歐美髮達國家的學生)的吸引力也不太可能有明顯的提高。另外,清華大學拿了全國人民這麼多錢,不想著造福全國人民,卻光想著造福外國人民,這更證明了不願來的歐美學生鄙視得對!
我覺得大家大可不必激動。首先,目前來說,國外同學來清華讀書能帶給他們什麼?
那我先說說國內同學來說,留學可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1.學歷,至少同等智商條件下,參加高考VS出國,國外能拿到的offer大體會比國內好看。2.眼界,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還是有一定先進性。
3.可能的國外工作機會,原則上最高端的投行和最低端的洗盤子都行。
4.綠卡。
5.說的直白點,中國同學的人脈。一些女生還能直接在廣大留學生群體里找到自己的Mr.Right.
6.第二語言的學習。
那我再說說,短期內(加粗),國外同學來清華留學能得到什麼?
1.抗霧霾體質。
2.大量雅思新東方教英語口語的機會。
3.因好奇或者為了練口語而和你在一起的沒什麼故事的A罩杯女同學。
4.可以吃到西方人一直覺得迷幻的鴨脖子。
5.為期四年的閹割污染版的紐西蘭——中國旅遊簽證。
6.在街上被莫名其妙合影的存在感。
6.了解中國,學習華語。然而現在中國精英英語口語要是達不到對話水平還真不好意思見人。
事實就是,國人覺得很好溢價極高的清華本科,似乎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精英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
或許隔壁是世界一流名校,具有世界普適性.學習一個,供求平衡。上完洗手間了,拜拜。利益相關:讀過清華本科。
清華的本科留學生主要是韓國人和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籍華人的子女,從他們的學術水平來看,留學生錄取的門檻應該最多相當於國內一本的錄取門檻。
沒辦法,這是清華在國際上的地位決定的。 雖然清華在國內的地位很高,但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美譽度其實都不是很行,相當於美國二三線學校的水平。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招留學生,門檻已經很低了,還是招不到歐美的人,反而主要招到的是在國內長大的外籍人士。為了進一步提高留學生的多樣性(這對學校的氛圍和排名都很重要),讓歐美學術水平不是很高的人也能進來,只能放開。
根本原因是因為清華在國際上沒有吸引力。比如美籍華人,放著很好上的公立大學伯克利,加州洛杉磯分校這些不上,誰願意學書面漢語、吸霧霾來清華啊。。。公立大學,高考不同卷就算了,現在還崇洋媚外,呵呵
我先澄清下原清華考試時的中國各大大學留學生考試難度吧:
1.清華大學工科(出了名的即使考進去也畢不了業)2.北京大學(現最難)3.上海交通大學4.復旦大學(跟上交不相不下 交大語文更難 復旦數學更難一些)5.清華大學文科(需背初到高二的古文,沒有數學)6.人民大學(簡化版上交)(在我的認知內走大流程的就這些,浙大、北經大、北師大以及北外是不需要走大流程,報名截止前報名,提交hsk證書,考試當天小筆試,最後面試。考試流程一天就結束。)由此可見,清華在原考試里難度還算高,但如同高票答主所說的確是三本水平,更甚達不到。所以說門檻這個東西本身所有大學都很低,真希望那些媒體請了解過詳情再來回答。
有句評論也有說(具體找不到了)韓國人辦了許多類似新東方的學院,雖然我沒了解過新東方,但這些學院會針對以上提過的大學,從而讓原先學習非常差的人也能考上人大,所以大家也應該想到了那些留學生素質差的根本原因以及在韓父母的心理。在韓的話,北大清華在職場是絕對認可的,另三個一般。但按難度來說,是絕對絕對比不上SKY的,但清華北大不可否認的國際排名絕對領先,這也是比較令人作嘔的一點。
以上,有什麼問題評論或私信都可以問我的。其實說清華崇洋媚外的人可能不知道,筆試是很簡單的,而且很可能卷子都沒人閱,老師們也根本沒時間在意這個。申請材料里推薦信、陳述、簡歷一翻,幾斤幾兩都清楚得很。只要總體名額沒有大的變動,外國人申請的難度並不會降低;甚至由於申請方式與國際接軌,申請人數增加,很可能競爭還更加激烈了。
再就是,其實大家都知道,中國人申請國外學校的時候學校一般也是不設筆試的,BT的法國八大另說。SAT、GRE這種統一考試確實有,但咱們不是沒有靠譜的第三方機構搞么,要是搞得好,我相信清華也是願意參考這個成績的。教育部有餘力的話能做一個國際版的高考也挺好的,初期一定蠻多令人喜聞樂見的槽點,到時候該有人說教育部不務正業了,科科。
說起來,做個外國人留學中國的統一考試還真是個朝陽產業呢。感覺可以把廣大找不到工作的PhD都聯合起來創業了。在考試周認真複習的我用圖書館電腦看下知乎,就看到了這個問題。
忍不住答下
----------------------------------------------------------------------------------------------------------------------------------
利益相關:非土生土長熱愛香港,的香港人。。。所以也就是大陸學生眼中「不學無術,拿著半外國身份證簽到入讀大陸的大學的那班人。」
的確,入讀大陸地區一流大學(按最低標準把211也算入吧),對於非大陸(港澳+外國+台灣地區)的人來說,真的挺容易的。3年過去了,準備大四了,很慶幸自認為成為某樓主說的「除了個別」之一。GPA不高,但也不算低。修了雙學位。偶爾也得到授課老師的認可。
大4了,在工作和升學的選擇中,我決定gap一年,回香港part-time 1年。然後再考研,大陸的學術型研究生。
之所以不打算在香港,因為不想讀授課型,但我又覺得學術型我申請不到。
所以,我搜索了一些資料。發現清華,北大,暨南是全申請制的,人大是香港前5+台灣前4+澳門大學本科可以申請制,其他學校都是考研了。
上資料
某運輸大學的2017年錄取港澳台地區研究生名單公示
2016年錄取港澳台地區研究生名單
運輸大學複試線:
普通碩士(業務課為兩門,業務課單科總分150分):總分≥220,英語≥50,業務課一、業務課二≥70;
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會計碩士、公共管理碩士:總分≥180,英語≥50,業務課一≥120;
某top2理工大學17年金融碩士收到了140幾個申請書,最終錄取了23個(左右吧,好像是這個數字)
某Copy U 資料找不到,但應該和某運輸大學差不多。
某前朝領導人de大學複試基本分數線:
2. 碩士研究生(不含工商管理碩士、會計碩士):應試科目中外語成績不低於40分,專業課成績不低於60分,總分不低於210分。
3. 工商管理碩士、會計碩士:應試科目中外語成績不低於50分,專業課成績不低於85分,總分不低於140分。
----------------------------------------------------------------------------------------------------------------------------------
資料完
其實我身邊的港澳+台+外的同學也就只有我一個人想繼續留在大陸讀。其他的工作+出國。
其實公不公平這個問題是個相對概念,只是可能的確我們有時選擇權會多一點的,(經濟學概念:選擇權都是有價值的)。但也談不上有什麼太大的優勢,畢竟一回到港澳+台+外國,我們的學歷就也是你們眼中的二三本的感覺。所以每個人的路還是要不斷走的。
不知道我打算把大陸的碩士當做過渡期,試下是否適合走學術,不適合就滾回香港工作,適合就去其他地方讀博可不可以呢。
試下吧,不管是不是彎路。
實際上這個時代決定你一生的,更可能是幼兒園,甚至更早時候你父母的教育。
一個成年人想提高教養的難度,比提高知識還要難一些。推薦閱讀:
※為什麼韓國、越南接受了中國姓氏文化,而日本沒有?
※我們真的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么?
※「鞋子理論」和「普世價值」有沒有衝突?
※美國為何一直和中國不能是親密關係?
※怎麼樣理解並區分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