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潮」現象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導致的?


謝邀 @劉柯

雖然現代人有越來越不把婚姻當回事的趨勢,離婚依然是個重大事件。雖然大家都在講現代婚姻解體,女權主義,市場社會國家什麼的,但是也還沒回答為什麼出現「一月離婚潮」:為什麼是一月的第一個星期一被稱為「離婚日」不是八月十五或者七月初七呢?這告訴我們,審題要仔細

試著回想下,是不是每個新年你都會在電視,微博或者朋友圈看到「新的一年,新的自己」,「新的一年新的開始」這樣的句子?這種人類的大規模自我暗示已經變成了社會心理文化的一部分。對於有離婚傾向的人來說,辭舊迎新,也就包括了丟掉不滿意的婚姻。為了跟不滿意的自我決裂,把那個對自己所有臭毛病知根知底的枕邊人丟掉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就是說,新年是個好機會,給了人憧憬,也給了人離婚的動力。

當然,想要新的生活、新的自己也犯不著離婚。新年之所以成為賢伉儷們大節過後各自飛的導火索,除了社會文化的煽動性以外,還有下面這麼幾個原因。

按照西方的調查,在一月離婚潮中,導致離婚的最主要因素是金錢。不消說,一年中最肆無忌憚理所當然花錢的日子,辛苦掙錢一整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夫妻難免拌嘴,好不容易冷靜下來了左思右想,一個認為老公沒本事不能掙錢,一個覺得老婆真敗家太能花錢。錢不夠花,錢花的太多,花的不是地方,婚姻穩定性就差。貧賤夫妻百事哀,以前願意湊合過的,現在都勞燕分飛了。

第二大導火索就是親戚。就遠房親戚來拜年這麼一件事,簡直能把中國城鄉差距,人情負擔,熊孩子惹事,代際文化鴻溝等等社會問題上演一遍,還都是充滿張力的年度大戲。婚姻在西方都不是兩個人的事,在國內尤其如此,親戚家人都影響我們對另一半的評價。要是那些親戚家人,太窮,三觀差太多,或者喜歡插手夫妻間的事,都能把好好的一對兒給拆了。

第三個因素則是喝酒。酗酒的自不必說,喝完酒給老丈人一巴掌的直接扭送民政局;酒後失態、酒後誤事的視情節輕重決定怎麼鬧離婚。還有些酒桌上對老婆頤指氣使試圖證明自己男子漢的;當親戚朋友面怒摔老公酒杯,大義滅親揭發短處的,不一而足。總之是婚姻命懸一線。

哦,我們大山東,禮義之鄉,男人喝酒還不讓女人上桌呢,真是羞愧難當。

第四,浪漫壓力。其實對某些夫妻來說,單純的過節相處這麼短短的幾天,就足以讓婚姻破裂了。浪漫是婚姻關係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處於婚姻關係中的兩個人無可避免的要滿足對方對於親密相處的要求。不幸的是最多面對的是無盡的交際應酬,要不就是陪著對方父母。這節日根本就沒留下多少夫妻幸福的時間。試想如此重要的節日都感受不到你的溫柔,你還是當初那個愛我的人嗎?

在節日里,人總是試圖表現完美,做完美丈夫,完美妻子。不幸的是,對方似乎也是按照完美要求自己的,所以一點瑕疵都會被放大。對岳父說錯一句話,給婆婆一個不耐煩的顏色,都可以把一個新年毀掉。再不浪漫的人大過節都得好好表現,否則參見上一條。

當然,對某些夫妻來說,沒時間單獨相處這也許是好事。因為有的夫妻就是二人世界才有齟齬,仔細盯了幾天發現發覺對方不是自己真愛,都怪平時太忙沒注意。這種情況,對於那些搞婚外情的,尤其危險。眼神兒不對,還藏手機,平時上班沒抓著,一塊兒待幾天今兒終於露餡兒了。

第五,這種狀況是由攀比引發的。大家湊一塊兒,總免不了比較下物質生活。當然,大家都是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沒什麼別的可比,就比誰有錢,房子車子,珠寶化妝品。被比下去的覺得自己過的都不能叫日子,回去埋怨另一半,夜深人靜一狠心,離了算了。更可恨的,就是比老公的。有些大嫂,炫老公炫的情到深處,不能自已,苦口婆心,語重心長,勸姐妹離婚的話都說得出口。大過年的這不挑事兒么?

一月離婚潮,其實就是說,離婚這事很多時候是觸髮型的。每逢節日想離婚不是沒有理由。當然不能排除這種情況:本來也是過不下去了,離婚的事過完年再說,不給親戚朋友添堵。

就這個問題來說,其實用不著什麼社會學理論和宏大敘事。不光是因為樓上那些沒回答為什麼是一月的問題,也是因為,有時候扎堆離婚就是一個挺好琢磨的事兒:前兩年國內各大城市房子限購那會兒不也扎堆兒出現離婚潮么?


謝邀。

要理解當代的離婚率為何如此之高,我們需要理解婚姻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一,婚姻這種社會制度的強制性發生了極大變化。在農業時代,婚姻是以特定的社會制度強制性維繫人口再生產,一對異性伴侶在婚姻這種社會制度之下完成家庭的擴大與延續。這種合作首先是經濟上的相互支持,所謂男耕女織,其次是生活中的相互合作,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等,最後才是生理需求上的相互滿足。整個家庭內部關係的主軸是在代際之間,而不是夫妻之間;婚姻當中主要的矛盾是生存問題,是怎樣讓孩子們活下來不至於凍餒致死。那個時代普通人細膩的情感需要、生理慾望和個性追求在嚴峻的生存壓力和緊密合作的迫切形勢之下是被壓抑的,但它的好處是家庭穩定,一些家庭甚至長久不分家,形成規模龐大的家族(這在儒家文化圈裡面是被要被稱道和褒揚的)。為了維繫婚姻的穩定,離婚的代價大得驚人,既有家族、村落的嚴肅調解、干涉、阻撓(失去了家族和村落的支持系統,一個人要想在人多地少的農業時代獲得穩定的生活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在經濟難以獨立的情況下,掙脫父母和家族的束縛是非常困難的,這在五四時期一度被稱為「封建桎梏」),還有社會輿論的強力介入(這對於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哪怕是被長期家暴或者丈夫性無能,也不可能「休夫」),在財產的分割、子女的撫育權等等方面,女性處於絕對的弱勢。簡單地說,「社會」強制性地把婚姻的主體捆綁在一起,並且在文化內容上降低個性偏好,在這種情況下,離婚率自然低得出奇,人們在狹小的社會空間內部不斷進行磨合和自我的調整。但,這樣的婚姻實際上跟現代人所說的「浪漫」、「愛情」相去甚遠。在普通人眼裡,婚姻就是「過日子」,沒有太多矯情的講究。而在當代,我們的制度更側重的個體在婚姻中的主觀體驗,在擺脫了嚴峻的生存壓力之後,能夠過上溫飽以上的生活之時,更高的情感體驗,也成為普通人的追求目標。隨著社會的原子化傾向越來越重,對於離婚的干涉也越來越輕。而法律本身也不強調婚姻本身的穩定性,而是優先保護個體權利。夫妻兩個人要離婚,幾乎純粹變成他們兩個人的私事,去民政局蓋章換本更是分分鐘的事兒。

第二,性別權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農業時代,由於男性體力上的先天優勢,絕大多數地區的家庭制度都是父系繼嗣,女性無論在社會制度上還是文化傳統上都處於無可置疑的從屬地位(所謂三從四德)。但在當代,男性的這些優勢已經大大弱化,女性完全能夠實現經濟收入的自足。我調查的一些離婚率高的農村地區,女性農民工的平均收入普遍比男性要高。當然,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女權主義能夠風靡全球的基礎。性別平等,不再僅僅是一種「解放話語」,它實實在在地成為了生活實踐。在一些貧困地區,離婚對於婦女而言成為她們能夠過上更好生活的階梯。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不再沒有正當性,不再被社會所拒斥,再婚對於她們來說也不再是難事。反過來,在一些男女性別比失衡的地區,男性再婚的難度卻越來越大。

第三,是社會流動性的巨大變化。人們不再像農業時代那樣,一輩子固定在泥土上,一輩子打交道的就是熟人社會的那幾百號人。他/她們所見更多,社會關係更廣,情感偏好的變化也就越大,重新選擇的動能也就更強。人們再也不像從前的時代那樣「克己復禮」,在社會制度面前打磨自己的稜角,而是更加強調自己的個性,「一定要嫁給愛情」、「寧可孤獨地老去,也不能在婚姻中孤獨」,成為這個時代人們的情感信條。當夫妻各自有各自的事業,各自為自己的事業四處流動之時,他們再也難以像在農業時代那樣,共同守護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了。

第四,是婚姻功能的逐漸剝離。現在,家庭不再是個生產合作組織,夫妻各自掙錢。也不再是個長期的教育場所,從託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已經社會化了。也不再是個養老送終的所在,養老交給老人院了,連火葬場墓地都商品化了。家庭也不再是個主要的生活場所了,上班了,夫妻倆吃飯都很難在一起,晚上回來累成熊樣,倒頭便想睡覺。最後,連性需求都被剝離了,成年男女各自在網路上「約p」以獲取更加多元化的生理需求的滿足(尤其是男性,因為這是追求基因更大規模擴散的天性所致)。婚姻當中最後剩下的,如果沒有小孩,就只剩下兩人相互之間的情感慰藉。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兩人在一起時能講到一塊去,能夠玩得開心。當親密關係變得夫妻之間都要保有足夠的隱私之時,離婚,也就變得和情侶分手一樣容易了。

臨時拼湊,想到哪兒寫到哪兒,遺漏之處以後再補充。


要問離婚潮是怎麽導致,應先問為什麽要結婚

為了愛情?為了有更好的生活? 為了要建立家庭?

婚姻,不論中外,,都被賦予了社會和信仰價值。而很多人在結婚前也有很多和愛情和生活有關的盼望。所以結婚新就同時有了社會、生活及心靈的功能。(三個方向互相有關連,但為求簡化只能分開討論)

社會功能方面,很多人在結婚時對婚姻的認知都是以靠父母的標準。那往往只適用於一百年前的社會。婚姻作為維繫宗族系統的角色,正變得非常薄弱。

而因應社會制度及形態和政策的轉變,婚姻在生活上往往成為了經濟及社會地位發展的障礙(例如女性的職位提升、買房、照顧姻親的經濟壓力等等 )

所以,當不少婚姻是基於實際的因素而開始,那政策和社會環境出現變化,有人因實際需要而決定離婚,是可以理解。而每到節日,往往面對家庭也是面對現實自時候。

最後,和我專業相關的情感和心靈需要方面,簡單來說,我們大部份人的家庭和教育都沒有讓我們學會怎麽去面對自己和別人的情感需要。結婚的人多,懂婚姻的人少,看的不是對象是否合適,而是急於在某個時間某年紀要完成家人的期待。

節日前的壓力,節日其間沒有了工作的寄託,當然會成為導火線。而且,不少人也是要用回家的時間處理這些事。

見證太多婚姻,起點除了是為面對家庭及社會壓力,也加上了不少個人的孤獨不安,又或是過分簡化的浪漫想法。我們需要安定但心不安,需要愛情但不懂愛。最後那面對現實的生活變化,婚姻就變得脆弱,甚至變酸變苦。

其實人生那麽長,我們都在改變中。走到某一步,發現不能再一起走,能和平的分開各自走,是很合理的事。可以將來重新再走在一起,也可以是各自找到更好的生活,都可以是好的結果。

最可悲的是,大部份人種種原因不能放手,卻沒有去想怎樣維持婚姻 ,怎去建立更好的家庭 。你花十萬八萬買一台車,也知道需要定期保養;買個幾千元的手機,也每天充電,經常更換手機套和保護膜 。可是婚姻作為那麽重要的事 ,卻等到當愛變成恨,甚至把孩子變成夫妻鬥爭的犧牲品,也不去想辦法或尋求協助。

面對生活變化,婚姻就變得更難維持。

所以大家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麽我們都把婚姻看得那麽重要,卻沒有學會怎樣去建立婚姻。

這是我過去十年的家庭治療工作經驗,所看到很可惜的事。

不過就正如我們大部份人都很重視財富,卻不懂得怎麽建立和管理財富;重視健康,卻不會照顧身體;希望快樂,卻不知道快樂是多麽簡單的事。這就是人生。

「離婚潮」三個字是很嚇人的。大眾的心靈成長永遠跟不上社會的變動。把社會潮流對應上自己的處境,只會令你對婚姻更無望,但其實可能根本沒有關係。別人怎麽樣你管不了,大家先從自己生活和心靈建設出發吧。


謝謝 @劉柯的邀請。

戀愛就像百米短跑,結婚是長程馬拉松。

我經常用這樣的比喻來形容愛情關係的不同形態,在百米短跑中我們會竭盡全力的全程衝刺,如同熱戀期我們恨不得傾盡所有取悅對方;但在馬拉松比賽中呢?有經驗的跑者會知道要適當分配體力和調整速度,貿然衝刺只會讓自己很快的精疲力竭無法繼續跑下去,就像人們的婚姻關係。

「離婚潮」在這幾年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尤其新聞媒體時不時就把哪對模範明星夫婦捧上了天,而這些少女的春閨夢裡人沒多久又被爆出小三外遇離婚,曾被視為愛情開花結果的婚姻聖殿,被這些消息天天刷屏,於是連我今天搭去機場的計程車司機都叨念著現在中國離婚率實在太高了,人們開始懷疑婚姻的意義與價值,超過一半的伴侶無法廝守到白頭?

讓我們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看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也談談該如何避免這些因素影響我們的愛情與婚姻關係。

--

我們先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婚姻與愛情。

一、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社會行動源於韋伯(1968)所導引出的概念,運用在愛情中可視為「兩個人有時候會因為有一個共同目標,共同從事一項活動,那就叫做社會行動。」(孫中興,2016),兩人從認識、互動、曖昧、戀愛到結婚生子,共同從事著許多不同目標的活動,就是一種社會行動,而「婚姻」本身就是這一連串社會行動中的其中一環,而當這些共同的目標與活動日趨減少,關係自然越來越淡走向疏離一途。

反思:你和伴侶間有哪些共同的目標?平常會一起進行什麼活動?你覺得對一段關係來說足夠多嗎?

二、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社會制度是人類為滿足群體生活需要,所建立之有系統、有組織且為社會成員所共同認可的社會行為模式,不但是一種社會任務和規範的相關體系,也是維繫人類群體生活關係的法則。」(董秀蘭,2000),我們的愛情與婚姻正是被這套制度緊緊箝制,例如春節最令人懼怕的逼婚大戰,你的爺爺奶奶父母阿姨姨丈都是經過結婚後生兒育女,若干年後就開始期待孩子繼續複製這套制度才能傳宗接代。而現代人與父母輩上一代社會明顯有落差(孩子生了誰養?學區房有多貴啊…),「不生孩子以後老了誰照顧你?」「我們O家難道要絕後了!?」長輩對延續社會制度的期待成為家庭難解的問題,當婚姻不僅僅是兩人之間而是涉及到整個家庭與社會制度時,整件事情就變得異常複雜,也因為不只是兩人間的問題,更難以自身之力有效的處理或化解,許多夫妻僵局便來自於此,愛情/婚姻必然受到挑戰。

反思:你有哪些愛情與婚姻的想法源自家庭、社會制度?社會制度與文化如何影響你的伴侶關係?

三、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愛情是一種社會過程,透過人與人之間互動、由各種持續性的活動建立關係的過程,我們跟家人朋友愛人間都有這樣的過程,一起去吃飯、看電影、喝咖啡促進彼此的關係都屬於社會過程。而愛情與婚姻的社會過程,卻是比其他關係複雜的多,同時出現包含親密、錢、性、家庭觀、權力...等關係中的不同面向,令愛情與婚姻成為世人最難解的一道題。

用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的角度來剖析愛情與婚姻,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想避免離婚潮蔓延到自己身上,兩人必須釐清彼此的愛情與婚姻屬於哪一型,太多關係都是莫名其妙的開始、莫名其妙的結束,這些莫名其妙也讓離婚率高的令人覺得莫名其妙。

你知道你自己想要的是那種類型的關係嗎?春節長輩逼婚後續多半是開始安排相親,像相親這種本身就帶著高度目的性的活動,兩人往往互動相處覺得還行就趕緊步入婚姻給長輩一個交代,就是屬於「傳統型」的關係類型,但當事人有沒有意識到呢?

在深度相識、相愛之前就走入婚姻,或許對有些人來說無所謂,但若是對親密、愛情有需求有渴望的人來說,進入這樣的關係剛開始可能還好,一段時間後開始覺得怪怪的,此時若兩人能順利經營出戀愛關係就相安無事,假設無法的話沒準就往外遇型關係或婚姻漸漸破裂的方向走,為離婚率的提升做出貢獻。

反思:你和伴侶之間是哪種類型的關係?你接受、適應並且快樂嗎?

--

身為心理諮詢師,除了社會學角度以外,也提供心理學的視角供大家參考。

愛情三角理論: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柏格(Robert Sternberg)所提出,斯坦柏格(1986)認為愛情是由親密、激情與承諾三個基本成分所組成。

1.親密(intimacy):關心、想要在一起互動、想一直聯繫、彼此互相支持以及溝通。例如電影《北京愛上西雅圖》中,吳秀波和湯唯日漸親近、相互支持的過程,便是愛情中的親密正逐漸滋生。

2.激情(passion):戀愛中那種墜入愛河的感覺,具有吸引力、性的慾望。在《泰坦尼克號》中男女主角見到彼此沒多久就天雷勾動地火,像是彼此之間有炙熱的火花在燃燒。

3.承諾(commitment):做出決定與對方短期或長期交往、相處的決定,包含交往、結婚。

斯坦柏格(1986)認為「完整之愛」必須具備這三個元素,三角形越大,愛情關係就越豐富。除了完整之愛,另外還有八種不同關係的組合,「友誼之愛」結合親密跟承諾、「浪漫之愛」包括親密與激情…等等。

而夫妻之所以稱之為「夫妻」,必然是有「承諾」這個元素在,婚姻中兩人最好的關係自然是三者兼具的「完整之愛」,但也可能是結合親密與承諾的「友誼之愛」、由承諾加上激情的「愚昧之愛」,以及僅有承諾的「空虛之愛」,若兩人關係是後兩者,那麼離婚也只是遲早的事,只是我們在關係中都像是溫水煮青蛙,沒到瀕臨破裂前都關注不到愛情三角形已日益變形。

反思:你與伴侶之間的愛情三角形是什麼樣子?哪個元素特別多、哪個特別少?你們是哪種愛情關係的組合呢?

--

「戀愛就像百米短跑,結婚是長程馬拉松。」就像開頭提到的,同樣都是愛情,戀愛和婚姻呈現的形態截然不同,而當現代社會離婚越來越沒什麼的情況下,人在其中所抱持的心態該如何調適,正是影響著這段關係會不會成為離婚數字其中一筆的關鍵。兩人能否「同步」協調這些關係形態中的改變,以及隨時關注著彼此的婚姻關係品質,才能讓自己不被這股「離婚潮」波及。

參考文獻:

Webber, M. (1968), Economy and Society, New York, Badminster.

孫中興(2016)。《愛情社會學》,台灣大學開放式課程。

董秀蘭(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

Robert Sternberg (1986),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93, No.2, 119-135.


「聽說現在美國的離婚率已經高達50%!」

「喔~真的嗎?」

「真的,我給你看數據。」

「天呀,居然有一半的人能堅持到最後」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起華裔脫口秀演員王西在白宮媒體晚宴的這個笑話。

是呀,維持一段一對一的關係一輩子,多不容易,更何況還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和財產關係,大家在決定結婚或者將離婚看作是一件消極負面的事件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一種選擇?

在我自己的經驗裡面,中國的離婚很可能出現在下面這幾個時刻:

1、購房政策變動的時候;

2、嘗試要孩子多次失敗之後

3、子女考上大學之後;

4、退休空巢期的開始階段

可見,除了1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之外,其他都是按照個人進程來考慮的;在一段關係裡面舒不舒服,是決定是分開的原始原因;

我非常同意師兄 @鄭永鍇 Michael 的回答裡面說到的

離婚潮」三個字是很嚇人的。大眾的心靈成長永遠跟不上社會的變動。把社會潮流對應上自己的處境,只會令你對婚姻更無望,但其實可能根本沒有關係。別人怎麽樣你管不了,大家先從自己生活和心靈建設出發吧。

我自己作為一名家庭治療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夫妻,以及在身邊的朋友經歷的離婚當中,我真的不想站在專家角度去評價任何人的離婚,因為那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甚至一個很艱難的決定:自己被陪伴的需求,性的需求,被欣賞與被愛的需求,成長河發展的需求,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在這段關係裡面是否得到容納?離開的損失會對自己帶來什麼影響?之後的生活應該如何打算?會不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面對社會的變遷,面對自己洶湧的恐懼和慾望,個體常常是渺小而不知所措的,然而又無法不去好奇和探索前行,因為我們都不願意放棄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

我們是否能看見自己和對方,在面對大千世界時候的好奇與膽怯,並結伴同行相互扶持?

或者,離開也是一個新的人生階段,一個新的自己的開始?


對於大部分婚姻來說,多半是在將就,甚至為了維繫而堅持。

對於新一代人來說,這種將就是他們不願意忍受的,至少不能長期忍受的。

有句話叫做,自己最初的選擇,忍著淚也要堅持,但是他們做不到。

所以我覺得 ,應該盡量推遲到40歲左右再結婚,像梁朝偉,劉德華那樣的婚姻很可能白頭偕老。

所以我見了剛結婚就秀恩愛,剛懷孕就秀恩愛,孩子剛上學就秀恩愛的人,很不以為然,哪對反目成仇的夫妻沒有過匆匆那年?


People and their goals change over time. Aft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 couple"s interests and goals may diverge sufficiently that they can no longer achieve their goals while in that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前不久,在奇葩大會上,李銀河老奶奶曾發表過一個婚姻終將消亡的一個主題演講,她對於現在之所以離婚潮如此之高給出了如下幾個理由:

第一個原因:婚姻制度和人性之間有一種內在的緊張關係。澳大利亞及英法調查出軌率在40%,2000年修改婚姻法有一種意見要立法來抓婚外戀,然後法學界和社會學的這些人都說不行,40%都訴諸司法,得多大人力。

第二個原因:人類的預期壽命延長。七八十年跟同一個人在一起慢慢變成一種約束。

第三:男女平等。在過去,結婚是女人唯一的經濟來源,現在女人都能掙錢了,因此,由結婚是女人唯一的經濟來源到女人掙錢後有更多的選擇了。

第四:離婚成本太高,精神上太受折磨。

第五:性的目的改變了。以前性的唯一正當理由就是生孩子,現在大家覺得性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對於不要孩子的人來說,婚姻就沒有絕對的必要了。

【後面的導師總結和理解也很不錯】

蔡康永:婚姻消亡之後,人類家庭有可能靠著別的標準來組成家庭嗎?

李銀河:首先我不是覺得真會消亡,還剩20%,30%或40%。其他的我覺得就會是一些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比如說收養關係,現在西方還有多邊戀。

馬東:未來的婚姻形式是擺脫了生殖,擺脫了財產,擺脫了基因傳遞這幾個功能束縛之後所會出現的自然生長出來的一個形式。

高曉松:其實就是很多功能被社會接走了,社會接過來了財產的保障,安全的保障,當社會接走了這些東西以後,人際關係就清了。


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再願意為了一些東西將就。


有中國特色的房屋限購政策和貸款政策。


因為雞湯文太多,教育了大眾的愛情觀婚姻觀: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完美愛人,這一生可以有很多段愛情,很多個愛人。

這和感情專一與否並不矛盾。

這讓我們都容不得婚姻里的對方開個小差,不將就,成了每個人對愛情的標籤。周國平形容婚姻就像是跳舞,時而靠近時而分開;對待愛人,應該是放風箏的方式。

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我們不再那麼有耐心,能夠去思考去寬容去理解,原來愛情也會有休假。


你30多,如果離異過,那麼你還可以找到對象,如果沒有結過婚,那麼基本找不到。


1男的騙女的(我有錢,對你還好),女的傻,結果結婚一窮二白,賴毛病一堆

2女的成天約炮,男的不想和女的過了

3通過熟人介紹的通常都穩定(不靠譜的朋友不算熟人,你分辨不出來不代表他不是)

4老實男和漂亮女,渣男和屌絲妹子 這樣組成通常也穩定

5男的在婚後突然太有錢 (通常都會離)


你們太逗了,我國這幾年會有離婚潮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房貸政策好嗎!!!!!

夫妻在法律上算一個共同體任何一方名下有房產都算二套房,房貸利率要上浮5%~20%不等(每個城市不同有差異),而夫妻雙方名下都沒有房子或者未婚的個人名下沒有房子的,貸款利率是下浮10%的,房貸通常是30年,一個上浮一個下浮,30年的貸款利息可以差100萬元以上,沒有哪對夫妻會跟錢過不去吧。

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離婚,這樣選擇名下沒有房子的那個人購房,就不受二套房的限貸政策影響了,節省了一大筆利息支出,日子還不是照樣過,一本證而已,然後你還可以買了房子侯在結回來。你要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這樣做…你在做房貸按揭貸款的時候很多工作人員會指導你這麼做……

衣食住行,住是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況且現階段我國資產荒,房產用途不單單作用在「住」,又同時作為最佳的投資手段、金融工具,購房的人口基數非常龐大。

隨著我國這幾年房地產市場這麼火熱,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離婚潮啦~

前一段不是上海有新聞爆出要開始新一輪房貸限購政策,民政局當天就被辦離婚的擠爆了。

~呵呵~


成本低,結婚容易離婚容易


因為過年要參與公開活動啊,比如說跨年啊聚會吃飯啊,這就涉及到雙方的配合了,平時的話大家各吃各的飯也忍下了,可到了重大活動場合如果彼此不給對方面子的話,婚姻也就自然解體了。


我遇到的離婚夫妻當中,一半是因為要買房

那沒離婚的當中,一半是買不起房


指數增長的壓力、誘惑與人類基本沒變的承受能力之間的矛盾


實際離婚率「大幅攀升」是否屬實還需要數據的證實,輿論離婚率大幅攀升確實事實,主要是幾對備受矚目的人前模範恩愛夫妻明星,比如王寶強馬蓉、馬伊琍文章、林丹謝杏芳、佟麗婭陳思誠,以及還未被證實的楊冪劉愷威,讓人產生愛情再甜蜜婚姻太脆弱的錯覺,事實上,明星的這種戀愛婚姻脆弱性與其常年在外拍戲聚少離多、接觸帥哥美女較多誘惑性較強、經濟收入水平高錢多任性等不無關係,但並不能代表普通大眾的戀愛婚姻狀況,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兩點一線工作家庭共同生活,最直觀的是從身邊去感受,有吵架鬧矛盾或者狗血劇情的,但大規模離婚的確實少見,「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是很實在的一句話,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保持對婚姻愛情美好性的憧憬,接受婚姻愛情的不完美和缺陷,以及提高自我營造幸福婚姻的能力,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和做法。


謝邀,隨著現代化日益推進,女權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女性在外工作賺得工資後也想爭求在家庭中的話語權力,也想與丈夫分擔家務,但回家還要承擔幾乎所有的家務和兒童輔助工作,而中國乃至世界上幾千年來的的男權意識早已深入人心,男人一時無法接受女性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各個都高喊尊重女性,也贊同女性出去工作,但家中的家務極其兒童輔助他們不認為是「工作」。認為女性做這些是應該的,女方在家庭和工作中疲於奔命,還得不到男人的絕對尊重,男人只會喊著尊重女性,但實際做個甩手掌柜,我認為這是21世紀以來離婚潮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當我們的國家進步到承認女性在家庭中的家務勞動是一種真正的工作時,性別公平更深入人心時,離婚率會有一些下降吧。僅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怎麼算徹底了解一個人?
看到喜歡的人的「不美好(不堪)」的瞬間,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對「性」的需求完全滿足之後,人類依然有對「愛情」的需求嗎?
你有和你興趣愛好完全不同的好朋友/戀人嗎?如果有,你們的親密關係是怎麼保持的?
如何在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防止心態失衡?

TAG:離婚 | 社會學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