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十六世紀,歐洲的植物知識有了很大發展?
考研遠題,覺得這道題很有宏觀性,出得特別好,我也是真的不會答。
植物學在16世紀里,給人一種突飛猛進的感覺,實在是因為——
之前植物學的發展實在是:太!差!了!
比如,在15世紀末,一個人對大家說:「看!我發現了一種新植物!」
然後他出示了這麼一張圖,長這樣:
花擦,這什麼鬼。
然而,這已經是當時的權威書籍,德國的《植物圖集》里的插圖了。劍橋科學史叢書《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與自然》對這本書的評論是「插圖精美」(精美你妹),畫出來也就是這種二貨。
這其實畫的是——曼德拉草。沒錯就是《哈利波特與密室》裡面那種草藥課上面拔出來就會哇哇叫的草。就來自於當年大家普遍相信的迷信說法:拔出這種草,會聽到人形根系的哇哇叫聲。
這暴露出十六世紀前,植物學學科的兩大問題:
1. 植物學的學科特性非常模糊,裡面還殘留著很多志怪傳說;
2. 植物學家們還沒有使用科學的手段對植物進行觀測、記錄、分類。(你看畫個圖都這麼不嚴謹)這不算啥,因為,就連「植物學」Botany這個詞,都是到了十六世紀才在法國出現,到十七世紀才在英國出現的。之前植物學還跟動物學、地質學、氣象學等一批小夥伴擠在博物學的下面。
在上一張曼德拉草出現一個世紀後的1583年,植物志里再出現曼德拉草,已經走上了一條正路,長這樣:
吶,是不是正常多了。這一幅圖對植物的根莖葉都進行了寫實的描繪,還給了漿果以特寫,進入了科研環節。
這也是整個植物學發展的縮影: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植物學真正從博物學裡脫離出來,自成一派,開始建立嚴謹的科學架構。在這一兩個世紀里,植物學開始從當年致力於搜集草藥(比如金雞納鹼)和好吃的(他們那時在超認真地研究菠蘿和土豆)的邊緣學科,一步步發展起來。
百年之間,植物學取得了如此重大的發展,實在也是因為——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學科都在同時發展。植物學在這麼多學科裡面,算差的。想想十五世紀,哥白尼已經提出日心說了,而植物學家們基本還毫無建樹,主要工作是採集標本。那時候的博物學家還有點分不清植物和礦物的本質區別,覺得地球內部的礦物就跟植物一樣自然生長。人們以後可以跟割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收割金礦銀礦什麼的,幾乎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然而,也正同一時期,其他學科率先採用了科學的研究方法,才反過來帶動了植物學的發展。
首先起到推動的是:1. 科學機制的不斷成熟
到了十六世紀,隨著大學教育體系的形成,各個學系也不斷建立完善。文藝復興的大學們下設的醫學院開始教授植物學相關課程。他們開始用更先進的伊斯蘭學者阿維森納(Avicenna)的課程代替了傳統希臘的課本,教授帶著一群學生跑到野地里去採集草藥。
於是,很多大學都開始設置了「醫用植物學」的教授席位,在帕多瓦(哥白尼、伽利略都在這個學校)、巴塞爾、蒙彼利埃在十六世紀都有設置,巴黎晚一點,要到十七世紀中葉才有。
這種學術上的風潮也驅使著對植物的研究興趣走出醫學圈子,最終走進了社會的視野。當然,要研究植物,總要有植物讓他們研究,這就涉及到第二大促進植物學發展的原因:
2. 大航海時代帶來了豐富可供研究的植物
當年出海探險的殖民者們,發現了珍貴到不行的美洲生物大寶庫。前面提到的菠蘿和土豆就是當時流行起來的新食物風潮。探險家起初總是跑偏,剛從南美洲引進土豆的時候,人們都種在花盆裡觀賞:「哇,這個土豆的花可真美哇!」後來才發現「這玩意不吃不是暴殄天物了么!」——馬鈴薯才真正走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跟馬鈴薯一起進來的還有西紅柿、煙草、蘆薈、檀香、檳榔。植物學家們一下子就有了太多東西好研究了。打通了通往印度的航路後,東方的珍稀植物也出現在了西方人的花園裡。植物學家們開心到不行,後來一本介紹新大陸植物的書籍,直接就命名為《來自新大陸的喜訊》。
種類繁多的植物一進入歐洲,形成了兩大影響因素:
一是讓植物學家們可以走出古希臘哲人的窠臼,當他們發現他們面對的是一堆古希臘先賢都聞所未聞的物種,當然更有動力去革古希臘人的命。一個印度草藥研究權威德奧塔就表示:「我要是還在西班牙,哪敢對古希臘那些人說個不字。」他後來開了自己的植物園,孜孜不倦地將新世界的植物介紹給西方人知道。
二是在社會上流行起種植植物、建造植物園的風潮。整個社會都對新植物們超級有興趣,私家花園開始發展起來,之前在廚房裡擺幾個花盆就不錯,現在沒有一個植物園可不行。法國皇帝路易十三建立起完備的巴黎皇家植物園,對國際學者、收藏家,以及醫科學生們敞開大門。社會上每天都在討論著新奇植物,園藝師們開始培育出新的品種,那可能是植物學大眾化最廣泛的時候——今天的我們很難想像那時候的男女老少平時看的休閑書好多都是關於園藝。這種對植物園藝的熱衷,還直接催生了後來荷蘭的鬱金香熱。
有了科學機制和研究對象,最重要因素終於一錘定音:
3. 其他學科先進經驗對植物學的引導
最淺顯的例子就是文藝復興繪畫技巧對植物學的幫助:隨著寫實繪畫技巧的成熟,學者們終於可以以寫實畫法記錄真正的植物,而不是畫成第一張圖裡曼德拉草那種迷之男子。在那個沒有攝影術的年代,這真是幫了大忙。此後船隊遠航,基本上都會帶上隨船畫家和博物學家,用來記錄實況、採集標本。後來的達爾文,就是在隨船博物學家的位置上參加遠航,後來發現了進化論。
印刷術的進步,木板印刷和銅版印刷的出現,讓這些精美細緻的插圖得以出現在大家的園藝手冊以及學術著作里,各種的插圖風格都開始湧現。
而更重要的是,到了十七世紀,隨著各國科學院的建立,其他學科開始走進精密試驗階段,植物學也從中受益匪淺。巴黎皇家科學院就要求學院畫家在為植物繪畫記錄的時候,必須完整的記錄整棵植物,還必須包括根系,而且植物從種子到幼芽再到成熟階段每個階段都得記錄下來,給研究者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從上一張插圖再過一百年,到了十七世紀七十年代,插圖的表現已經變成了這樣:
利馬豆的插圖,已經表現了植物研究者的專業素養
如果說這還只是繪畫記錄的豐富,那麼到了十七世紀、一批「真正的科學家」走上台前,拿出先進的研究設備時,植物學家們立刻鳥槍換炮,功力大漲。
舉幾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子:近代化學之父波義耳、羅伯特·胡克(胡克定律那位)、法國科學院院長惠更斯(光學宗師,寫了《光論》),全都參與了進來。而他們,也真是隨便施展些手段,就能研究出了不得的成果。
波義耳拿出了波義耳定律里的空氣泵,驗證了空氣在植物生長中的必要性。在波義耳手裡,植物學還反哺了化學,他用紫羅蘭製成了我們初中化學課都會接觸的石蕊試紙;胡克拿出了自己發明的胡克顯微鏡,發現了菌類孢子、還在軟木塞里發現了細胞,他給起名叫cell,一直沿用到今天;惠更斯則研究花粉,推斷出了花粉和蜂蠟的關聯。甚至,就連哈維在《心血運動論》當中對人體血液循環的理論,都拿來指導了植物學,啟發胡克研究了植物內部的水循環。
當然,還有好多我們不大熟悉的名字,但在當時也是聲威赫赫的大咖,這幫人的加入,最終讓植物學逐步走向今天的面貌。
--
結語
今天,我們對植物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層面,去看現在生物學課本里的精緻插圖,已經深入到了植物細胞之間的組織結構。和今天這篇小文第一張的插圖,已經是最為鮮明的對比。
植物學的起源,也正是從五個世紀前的十六世紀起步,隨著大學裡開始設置相關課程、再到大航海探險引入了許多珍稀植物、再到科學家們採用現代實驗理念對植物學加以改造,集合這三大因素,植物學終於從收藏家們的小小愛好,變成了一門專註於發現植物新物種,研究植物化學成分、內部構造的——
真正的科學。
the end
----最後,歡迎來關注我的新浪微博:請點擊→_→Sina Visitor System @汪有當時的植物學是處於更大的一個背景下的,那就是「博物學」(我看題主已經加了博物學的標籤),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16世紀博物學入手回答:
可以參考吳老師的文章西方近代博物學的興衰,下面做個簡單的總結:
16世紀博物學的發展,有幾個比較容易觀察到的誘因:1. 大翻譯運動 印刷術十字軍東征帶回了阿拉伯人先進的科學,中國的四大發明,還有希臘、羅馬時期的文獻,這些文獻在12世紀後開始大規模被翻譯,比如老普林尼的博物志。大翻譯運動導致了一種「知識再發現」現象,印刷術在其中起到了降低成本,迅速傳播形成規模的作用。2. 地理大發現 商業的繁榮也就是所謂的大航海時代,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的一個世紀里,旅行者和殖民者不斷傳回新的物種信息。對歐洲人來說,這些新的植物和動物物種聞所未聞,也不可能有任何歷史資料記載。撰寫新大陸的自然志和通志(general history)成為那個時期博物學的熱門大學醫學院里設立藥用植物學教席,植物園之類的設施不斷在增多。
以上再加上文藝復興時期帶來的思想,人性上的解放,就使得博物學發展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方法準備都齊備了===當然不能說以上條件「必然會帶來植物學的繁榮」,只能說「植物學繁榮前,有了這些條件」
博物學的發展路線,跟物理學數學等明顯不同,按照科學史上的說法,科學技術有幾種發展路線:1. 哲學理性傳統2. 博物學傳統3. 工匠技術傳統博物學傳統非常古老,發展也比較連貫,而且是東西方都有的一種傳統,題主可以從這條線索追蹤一下。地理大發現,美洲的奇花異草增添了老歐洲科學家的盎然
1.文藝復興帶來的科學浪潮;2.大航海推動歐洲人對世界各地的了解;
簡單補充一點。歐洲漫長的中世紀積攢了太多要書籍,十五世紀中葉發明的活字印刷讓大眾傳播成為可能。印刷術發明的五十年內,印刷了800萬冊書籍,其中肯定不乏被一些植物學類的書籍,有了這一類書籍作為基礎加上大航海時代,so……
總之一句話,沒有十五世紀的印刷術,有植物學的記載你也看不到啊!!!
再說中世紀大眾書都不讀,研究什麼文化!!!庫利說了嘛:印刷意味著民主。
學完植物學 花卉學 樹木學 生理學 病理學 苗圃學之後感覺大跨越的發展只是因為一個人,林奈。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女科學家由於她們的性別而遭遇過不公?
※牛頓和愛因斯坦誰更偉大或者誰的貢獻更大?
※如何客觀評價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的爭論?
※為什麼中華五千年,自然科學的發展比不上歐洲?
※《量子物理史話》關於胡克與牛頓的這一部分描述,在多大程度上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