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漢服定義為代表全中國的傳統服裝是否正確?

在近代以前的中國本部,漢族與其他周邊或內部民族的服飾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麼現代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如果只使用漢族的傳統服飾作為是否不合適?


貌似有人亂改題目。原題目是:「將漢服定義為漢族傳統服裝是否正確」,原問題的內容我這個答案也引用過,現在這問題都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

以下是對於之前問題的答案。

路過,答一下。

我是個學習不怎麼樣的理科生,十分的才疏學淺。漢服運動推廣之後,我也了解了一下。和老師說了之後,老師直說讓我不要摻和。他說,所謂的漢服,前身是衣冠制,什麼階級穿什麼衣服是有規定的。在現代社會談階級是沒有出路的。

我知道復興漢服不談階級。但是我仍然有疑問。

了解一下是挺好的。

至於衣冠制和階級屬性,這個恰恰不是問題。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封建社會除了地主就是農民,思路是穿短衣的是勞動人民,穿長衣的就是統治階級,好奇怪。又不是下地幹活才叫人民是不,腦力勞動或者手工藝也是勞動。我們經常聽人問:在古代什麼人穿這衣服?古代社會和現在的差別沒有那麼大,經商開店、算命測字、沿街乞討的這都是人民(或者叫黎民百姓)。而且現在漢服運動不是說要把歷史上的衣冠制全面挖出來硬套到現代社會裡來或者重建封建制度。基本上也是只是挖形制出來,提倡在文化用途上作為民族服飾穿著沒有特別階級屬性的衣服,比如男裝直裰道袍之類,這只是衣服的形狀、剪裁方法,只要不搞幺蛾子(比如五爪金龍袍),士大夫穿得,苦逼秀才也穿得;如同現在,西裝、襯衫這是誰都可以穿,本身不存在問題,衣服華麗一點,或者說是綾羅綢緞都不是什麼問題。故而除了弓箭愛好者用來裝逼的飛魚服(特例,有變成射箭專用服飾的趨勢,穿它的重點也是在於華麗好看而不是當統治階級)、結婚用的鳳冠霞帔(已成民間習俗,僅僅是將現在流行的晚清樣式更替為明代樣式。《清稗類鈔·服飾》記載:「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外,基本沒有什麼非士庶階級的問題。而喜歡穿龍袍,做皇帝的那一類逗逼,是被漢服圈所唾棄的囧冰那一黨。

衣冠制我還是知道一點的,衣冠制的約束範圍是全國性的。漢服愛好者也說漢服起源是黃帝垂衣而治,這裡的治是不是治國呢?

如果都是的話,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是否可以認為,穿一樣的衣服不一定是同一民族,只能代表同一國家。那麼目前漢服是從衣冠制中拿來的,說它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不是不對呢?

中國還真不是現在這樣56個民族平等團結的多民族國家。古代中國是由一個民族佔據主要統治地位的國家,大部分時候是漢人在強力地同化其他民族,穿了漢人衣服說著漢人的話學習了漢人的風俗習慣,逐漸被漢化的就會被認為是漢人(當然這接觸過程中也難免會一定程度吸收或者保留這些被漢化的民族的一些文化)。最後就是除了邊疆地區管不到的以外,內地也就基本都是被同化成了一個民族。而不像現在許多的身份證少民。漢人從黃河流域到佔據現在這樣廣大的土地有這樣龐大的人口,除了自身的發展以外,還融合和同化了許多其他的民族。而如果一個(這裡改為:異族)佔據了統治權(我們這裡不談是不是中國亡國了),這時候確實可以變成多民族國家了,統治者落實的政策要麼是統治的民族漢化穿漢人的衣服(北魏孝文帝改革),要麼是穿本民族衣服不太管漢人怎麼穿(元朝蒙古人),要麼要求漢人穿他們的衣服(清朝滿族人)。

(希望評論不要說漢人不是漢族或者古代就沒有民族了,這麼講就沒意思了。從外邊傳來的是「民族」這個詞,在此之前「民」或者「族」就包含了民族的概念。就像筷子這個詞出現很晚,也就明朝左右,但是筷子早就有了,以前叫「著」。

華夷之辨和民族區分是兩套不同的概念,比如女真、契丹明明白白是兩個不同民族這是實打實的能分清涇渭分明,至於在華夷之辨中他們是華是夷,是不是韃虜肉匈奴血要不要被歧視以及哪種分類更屌更傳統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怎麼辯他們也還不是漢,到融合了後,中原也就沒有了女真、契丹,也就都是漢人了。)

我最後回答題目中的正確不正確。

1、咬文嚼字的詞面上看,正確,當然正確。漢服這個詞就是「漢族傳統服飾」的縮寫。脫氧核糖核酸是DNA,美國聯邦調查局是FBI,一個縮寫而已。

2、而題目中的漢服如果是借代現在被稱為漢服的衣服是不是漢族傳統服飾,那需要具體分析。看到有答案說那些影樓裝充漢服或者亂開腦洞,或者把別的衣服稱為漢服,那就需要把這些衣服踢出去。

3、題主是說是說「將衣冠作為漢族傳統服飾是不是正確」的話,這個是可以的(當然在不涉及階級的情況下)。要爭也只能爭「傳統」是不是已經斷掉了。


不請自來~

【我是個學習不怎麼樣的理科....談階級是沒有出路的。】

  答:你老師說得對,王朝衣冠是有階級制度,衣著場合都有規定和講究,穿錯衣服搞不好會引來牢獄之災。

------------------------------------------

【漢服愛好者也說漢服起源是黃帝垂衣而治,這裡的治是不是治國呢?】

  答:實際上那是《周易·繫辭》中於一句話,而且原句是: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記載出自《周易·繫辭》下為原文。

《周易·繫辭》: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翻譯:神農氏死後(數百年),黃帝、堯、舜氏興起,由於社會的演進,日趨繁榮,舊日的典章文物制度,已不敷使用,所以黃帝、堯、舜諸古聖先王,為了使人民過安定生活,因此,隨著時代而不斷改變,通達其變化,使百姓生活不致於死板,而產生厭倦的心思。易學的道理是窮極則變化,變化則能通達,能通達,則能恆久。能循此變通的原則,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當然吉無不利了。黃帝、堯、舜氏設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職,各盡其力,終致天下太平,以至垂拱而治,無為而成。是取象於乾坤兩卦的現象。

---

  那些話的意思講的是卦象,並非漢服起源黃帝也。漢服愛好者除了胡編亂造以外,還把交領、中縫、連袖等給定義得高上大,比如他們把「中縫」定義為中庸之道,拜託各位大哥大姐,古代衣冠有中縫純屬技術限制的問題,織出來的布幅寬度不夠,又是連袖裁剪,為了節省布料只能採取中縫對接的方式解決布幅寬度不夠的問題。

--------------------------------------------

【如果都是的話,我國自古.....民族的傳統服飾是不是不對呢?】

  答:自古以來禮樂衣冠,不同朝不同制,穿衣從來是政治個問題,等級不同,服飾要求也不同。漢服愛好者定義的"漢服"是把不同朝代衣冠形制(包括大量腦洞意淫出來的服飾)+改良+日韓清民風格等東拼西湊組成「漢服」,這種「漢服』沒有場合要求,可以隨心所欲因自己喜好而選擇款式,比如官服,龍袍,命婦霞帔等,別的不說,光是漢服愛好者定義的漢服概念割裂了服飾的演化歷史。什麼是傳統服飾?傳統服飾的「傳」即傳承,有歷史淵源的一脈相承,「統」就是統一制式。很明顯漢服愛好者定義的「漢服『不符合傳統,並不是傳統服飾。

------------------------------------------------

關於漢服愛好者定義「漢服」的問題點擊為什麼知乎上面這麼多人反對「漢服」這一說法? - Zutto 的回答

關於漢民族服飾的問題點擊清末民國服飾是怎麼發展的?旗袍是如何流行的?那時候漢族服飾情況又是怎麼樣? - Zutto 的回答

  另外,我特別反感極端漢服愛好者拿他們定義的「漢服」打雞血般挑撥民族關係、利用剃髮易服綁架民族煽動仇恨。

==============填充=============

反對@呆蛙

------

真是無言以對,傲慢令人變無知。

  有沒有想過平民為什麼穿短衣?因為平民從事各種生產活動,著短衣便於勞動,就如同文武當官的,文人峨冠闊袖,平民窄袖短衣,這跟等級無關,而是職業和生產方式決定衣著樣式。詞語含義會隨著時代產生變化,所謂「短褐」在後世指的是穿著貧苦破爛,而非特指某一款式。明男子裝束除了短衣以外還有搭護、直身、道袍、披風、網巾、六合一帽等,女子裝束便是衫、襖、比甲、裙、髟狄等,有些款式是隨時代或受時尚影響才形成潮流,服飾形制也不是一成不變,以明襖裙為例,明代初年襖衫的長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由短變長,袖子由窄變寬,襖衫的長度和等級沒有直接聯繫,所以請不要這樣講:短衣是平民,長衣是統治者。更讓我哭笑不得的是把明初交領短襖搭配明後期流行的披風以及晚明時期的寬底襴馬面裙混搭,或是把立領大襟短襖(明代沒有這種形制)搭配明中期的馬面裙混搭,和風元素的紅披風搭配襖裙,把便服披風當做禮服來使用,短襖當做日常便裝,長襖當做禮服等之類,以及不同時代服飾集中一起這不是玩COS嗎?這種一鍋亂燉凌亂的風格還要亂多久啊?

  鳳冠霞帔是有品級的服飾,根據 @呆蛙 複製的《清稗類鈔·服飾》:「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這表示民人結婚之日可以假借模仿鳳冠,而非真實鳳冠(只能飾花,不能有鳳凰),使用霞帔鳳冠表示女子婚姻中的地位屬於妻子而非小妾。另外,皇帝官員命婦等並沒有專門的婚禮用服,一品至九品命婦鳳冠霞帔的鳳冠沒有鳳,是不同數量的雉,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明代只有品官子孫才可以假借九品官服結婚,民人不許,根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士階級以上結婚可以穿九品。鳳冠霞帔的發展清末隨後向戲曲風靠攏,後來無法經歷社會變革就淘汰了,算個毛習俗,現代的鳳冠霞帔充滿舞台元素設計或意淫成分,缺少了服飾文化的內涵。

  另外,去查查新華字典「「傳統」是什麼意思吧,涉及了服飾史的東西不能隨便的縮寫哦。


漢服這個詞其實就是漢民族服飾的縮寫,說著比較方便。現在穿漢服沒有什麼階級之分了,但是一般還是會選擇較華麗的款式。

問:簡單來說我想知道的其實是,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和漢族人穿的衣服一樣嗎?

答: 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和漢族人穿的衣服不一樣。不過在思考中國古代群族的時候不要用現代「56個民族」這個框架。在古代,各個群族之間的界限是比較模糊,個人的群族身份和認同也是流動性的(不像現在個人民族身份是固定的)。A群族的一些人會變成B群族,B群族的一些人也會變成C群族。在群族內部,各個地區的服飾也不相同。比如,現代苗族的先人在古代服飾就有上百種。

為啥這個問題總變捏??現在題目成了:將漢服定義為代表全中國的傳統服裝是否正確?

答:其實知乎上已經有人問了這個問題了,我之前也答過。答案是:不適合。上面也說過,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而中國有56個民族,把「漢服」當做「國服」是不合適的。這2個概念是互相有衝突的。


漢服絕對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所謂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 文化,而一旦被消滅,被割斷,就失去了傳承,也就不再成其為傳統文化了。所謂的漢服以及漢民族古代的其他文化就是這樣,它們在元、清兩個時期先後遭受毀滅 性的摧殘,特別是滿清二百六十年,徹底消滅了漢服等文化,代之以滿洲的服飾文化並傳承至今。因此,對於現代中國,滿清文化才是傳統文化,華夏文化(當然除 了服飾以外還有很多,如建築風格、社會風俗等等)可以看作(已經消亡的)古代文化,但決不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可以復興的,因為它沒有 中斷,它還存在,只要加以重視和扶持,是有可能重新興旺起來的。比如伊朗,當年王室推行的改革曾一度使其傾向於西化,但是伊斯蘭革命後,又完全恢復了自己 的極端保守的傳統文化。比如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極大的摧殘了它的傳統文化,但是並未將其徹底滅亡,它的根還存在於中國土壤里,而且,在共產主義殃及不到的 地方,如台灣、香港及海外華人社會,這傳統文化還得到了很完好的保留。因此,如今中國政府為了填補共產主義破滅所造成的統治理由真空而尋覓傳統文化,大力 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是可以成功的,而且,馬褂、旗袍等各種滿清文化因素的重新流行,也證明了這一點。沒錯,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等同於三百年歷史的滿清 文化。

但是,對於早已消亡的古代文化,要想再造之,卻是不可能的。傷者可以治癒,但死人卻不可能復活。希臘和義大利不可能再恢復古希臘和 羅馬的文明,土耳其不可能恢復拜占廷,伊拉克不可能恢復巴比倫,而中所謂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 文化,而一旦被消滅,被割斷,就失去了傳承,也就不再成其為傳統文化了。所謂的漢服以及漢民族古代的其他文化就是這樣,它們在元、清兩個時期先後遭受毀滅 性的摧殘,特別是滿清二百六十年,徹底消滅了漢服等文化,代之以滿洲的服飾文化並傳承至今。因此,對於現代中國,滿清文化才是傳統文化,華夏文化(當然除 了服飾以外還有很多,如建築風格、社會風俗等等)可以看作(已經消亡的)古代文化,但決不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可以復興的,因為它沒有 中斷,它還存在,只要加以重視和扶持,是有可能重新興旺起來的。比如伊朗,當年王室推行的改革曾一度使其傾向於西化,但是伊斯蘭革命後,又完全恢復了自己 的極端保守的傳統文化。比如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極大的摧殘了它的傳統文化,但是並未將其徹底滅亡,它的根還存在於中國土壤里,而且,在共產主義殃及不到的 地方,如台灣、香港及海外華人社會,這傳統文化還得到了很完好的保留。因此,如今中國政府為了填補共產主義破滅所造成的統治理由真空而尋覓傳統文化,大力 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是可以成功的,而且,馬褂、旗袍等各種滿清文化因素的重新流行,也證明了這一點。沒錯,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等同於三百年歷史的滿清 文化。

但是,對於早已消亡的古代文化,要想再造之,卻是不可能的。傷者可以治癒,但死人卻不可能復活。希臘和義大利不可能再恢復古希臘和 羅馬的文明,土耳其不可能恢復拜占廷,伊拉克不可能恢復巴比倫,而中國,當然也不可能恢復華夏。因為滿洲人二百六十年的統治是把滿洲韃靼文明強加於原華夏 文明之上,逐漸演變出一種怪異的滿清文化,它有一定的中國因素,但是仍然屬於韃靼文明,因為韃靼文明是征服者,是雄性的,華夏文明是被征服者,是雌性的, 它們的後代跟父親姓。 事實上,自近代以來,中國人談論傳統文化,所指的都是滿清文化——以馬褂旗袍清式長衫為代表——而與古代的華夏文化 毫無關係。現在有些所謂的「漢服愛好者」異想天開的搞什麼恢復漢服,實在是跳樑小丑。已經消亡了三百多年的文化,它根本不是傳統文化,毫無生命基礎,現在 把它搞起來,決不是恢復傳統,而只能是扭捏造作、嘩眾取寵。更何況,由於他們身為韃靼文明的產物而缺乏必要的審美能力,他們所搞出來的這些東西,醜陋庸俗,只能是奇裝異服,哪有絲毫古代華夏之風氣。 與之相比,日本乃至韓國都 保留了真正的華夏文明,特別是日本,自唐代大規模吸收華夏文明以 來,一直未出現文明斷層,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在中國早已蕩然無存的各種優秀文化,在日本一直活生生的存在著,服飾、建築、社會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在日本都是那麼的自然。雖然自1945年被美國征服以來日本文化也遭到嚴重摧殘,但是並未消亡,仍然存在,這些文化對於日本是傳統文化,只要加以重視,是能夠 復興的。而中國,也應該努力去復興他們三百年清朝文明,這也是全世界華人的願望,對於他們,馬褂旗袍才是自豪的傳統文化。


用漢服代表中國未免政治不正確,反而授人以柄...此處省略一萬字,大家都懂的。

但是一定要把唐裝和旗袍搞掉,因為這是漢人被屠殺和奴役的結晶,必須要受到清算和審判。在某國和外國人聊天時,對方為了表示友好通常都會去誇一誇唐裝旗袍,我也是尷尬的不行,還要耐心的給對方解釋...

也是筆糊塗賬,畢竟他在很多場合穿了唐裝,在某種形式上就是欽定了,除非來個揚州審判


漢族傳統服裝—漢服,中國國家官方民族服裝—旗袍,兩者並不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對立關係。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服的恢復彌補了漢族人對自己傳統服裝和文化的需求和認知,從此漢服的地位就跟苗族的苗裝、藏袍等等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服裝一樣的地位,如果上升到國家那國家的官方服裝,暫且叫他「國服」吧,那應該是旗袍,因為他對應的人群是「華人」這個概念,即來自中華土地,受中華文化傳承,有中華民族血脈的人,即整改中華民族,囊括了包括漢族在內的各個民族。這個事情不救完美解決了嗎?每次我們在辯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把漢族等同於整個中華民族,又習慣於把漢文化代表整個中華文化,雖然中華文明中是以漢文明為主,但現在我們所強調的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至於怎麼穿穿什麼的問題,大家愛怎麼穿怎麼穿,你個漢人去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的時候穿當地人的服裝拍照怎麼也沒人來抨擊,來譴責。那作為一個漢人穿漢服又有什麼錯呢?


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才出現,跟古代那不是一回事。傳統的意思是世代相傳,符合漢民族傳統服飾定義的廣東裙褂咯。


漢服這個詞從來不是現代人發明的,史書中漢服隨處可見!


漢服是中國(中華、中夏、神州、赤縣、九州)的傳統服飾,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服飾。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現代國家,中國是這片土地和其上的文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且稱為中國2,上面的就是中國1。兩個詞同形,卻是不一樣的。


籠統地說古裝也不對,你說古代有不是漢族的人穿漢服,我覺得角度找錯了,漢族本身是華夏各族的後裔,其他少數民族不是。其實應該定義的是漢服是如何發展的?是不是傳承了古代華夏和漢族的服飾文化?有其他民族的人穿我認為影響不大。


在知乎,漢服的定義是漢族服飾而不是漢族傳統服飾。因為知乎強調了它「非古代服裝」,自然傳統不起來。

其實文史我也沒學好。

不過我好奇的問題是,漢服是小眾定義的,緣何就敢定義為「漢族服飾」。


他們中有人都說出了「歧視漢服就是歧視漢族」的話了。

ps:他們中還有人說:要以貴族文化服飾為藍本繼承發展文化。平民類,也配叫文化?


之前關注了一下下漢服運動。

觀點:漢服不應該作為國服考慮

因為漢服是中華民族分支的服裝,把漢服當國家服飾,為什麼不把回族,藏族,維族,各種族傳統服飾當國服。

但是,我還是支持漢服復興的。因為,漢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大部分,應該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為其他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鋪墊。而且,雖然以前漢服是階級思想的體現,但是作為文化遺產看待是絕對沒問題的。換句話說,漢服的意義,是作為一個符號宣稱中國文化,為西方世界找到進入中華的切口。

說國服,我倒是覺得中山服不錯。比西服便利還能搶奪服裝話語權。


推薦閱讀:

漢服的種類,詳細介紹一下?
為什麼西遊記里只有沙僧不戴帽子?

TAG:漢服 | 民族文化 | 服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