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萬的人是怎樣投資的?

最近被月入十萬,難嗎? - 創業、成為月收入幾萬的年輕女性是什麼體驗? - 生活等問題刷屏。

諸如此類的知乎上很多,回答月入XX萬的答主們也主要是在工作領域內賺錢。但是我看一些文章說大多數有錢人都是通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或者實現財富增值的。身邊也有創業的朋友表示35歲就會退休,靠資產增值實現天天葛優癱的夢想。

所以,作為一個窮逼,我想問問年薪百萬的人是怎麼投資的?有什麼可以供大多數人借鑒的經驗么?投資方向?需要學習哪些基本的投資知識。


這個問題我分兩部分回答,第一部分,他們現在在怎麼理財,第二部分,他們應該怎麼理財。

第一部分,百萬年收入人群的理財現狀

a、無理財意識

講這部分之前,先說一下最近看到的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湖北恩施的50歲楊大爺夫婦整日為三個兒子的婚姻奔波發愁。家裡生活過得異常艱難。不過好運降臨了,老屋拆遷,專家鑒定老屋是楠木建造的,價值8億且有價無市。消息傳來,楊大爺迅速把老屋捐給了國家。

我想,這個故事,除了說明楊大爺的思想境界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突然拿到8個億的現金,該如何理財的問題。楊大爺是明智的,很清楚的了解自己掌控財富能力的邊界,財富沒有合適的打理可能是一場災難。

同新聞中的楊大爺相比,更能讓人感同深受的,是最近的熱文《我那麼努力,有兩套房,卻不得不離職》,主人公文深圳知名通信企業工作十五年,績效不差,月入兩萬多,另有獎金和分紅,年收入可以按照50萬到100萬估算,人到中年,生二胎、貸款購二套房,妻子全職太太,不料遭遇工作變動,好好的中產之家一下子陷入「困境」。

通讀全文可看出,當事人並不是不努力,而是他的努力方向,以及資產配置的比例讓自身陷入了困境。首先,在第一套房子未還完款的時候選擇了「貸款+抵押房子」的籌錢方式購買學區房。而後2016年二胎政策放開後,老婆全職在家未有收入的情況下,又生了個女兒。隨後17年考慮家庭情況下不能出國任職,因而面臨離職的可能,在或將面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想要出手學位房,但當時深圳的二手房交易市場十分低迷,350萬的房子可能只能賣300萬,當事人表示「還了貸款雜七雜八的剛好沒有了」。

誰是誰非我們暫且不論,文中把原因歸結為生二胎、買學區房、妻子辭職做全職主婦等等等等。但是歸結到一點,他除了樂觀的估計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更多的則是缺乏理財規劃導致的經濟困境。

是他不夠努力嗎?當然不是,他不僅非常努力,而且已經是這個社會中的佼佼者。

夫婦二人在深圳白手起家,在120萬的房子里結婚生子,生了二胎,從兩個人工作減成一個人工作,有機會貸款330萬賭學區房。

似乎我們可以用家庭財務出問題的萬能答案來回答,買了負擔不起的東西,上了輸不起的賭桌。

換句話說,缺乏理財規劃是因,今日困境是果,是之前缺乏理財意識的集中爆發。

b、自己花很多精力去理財

既然無理財意識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那麼我們自己專註於理財不是更好嗎?

有一句叫做,能夠花錢解決的問題,千萬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社會分工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通過不斷提高自己擅長領域的專業技能,更有效率的獲取更高的報酬,然後通過與其它社會成員進行交換,以實現自己的勞動報酬效用最大化的結果。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從經濟上衡量自己花很多精力去進行理財是否是正確的,我們先要計算一下,年入100萬的人,一個小時值多少錢。

除去假期與加班的因素,每年按照200個工作日計算,那麼,每天的時間成本是5000元,以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計算,每個小時的成本在626元,在不考慮是否有理財天賦的基礎上,按照1萬小時定律,堅持學習理財知識一萬個小時後成為理財領域專家,那麼付出的成本是,625萬,比聘請最頂級的專業理財師付出的成本要高得多,換句話說,你聘請專業理財師幫你理財,從而省下這625萬,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明智的理財行為。

注意,這還是在假設你有理財天賦的情況之下的邏輯推理,如果你本身並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則付出的成本更高。

回到開頭,能夠花錢解決的問題,千萬不要花太多時間,因為自己親自花時間去解決,往往時間成本比費用更加昂貴。

如果,你說你十分聰明,十分有理財天賦,不需要10000個小時就可以自學成才化身理財達人呢?

我不否認存在這種可能,但是從概率上講這種可能極小。理財投資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專業的事,專業的理財師想要以此為生,往往需要在行業里浸淫十數年乃至幾十年,千錘百鍊,每一個都是從失敗中走出來的佼佼者。憑著自學成才的理財技能就認為無所不能,就像你昨天剛買了本菜譜,於是今天就認為自己有能力在國宴上擔當廚師長一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其實日常理財,只需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就好了。正確的觀念好像是指南針,方向對了,接下來才不會走偏。

c、有專門的理財顧問進行理財

既然自己花費時間去理財得不償失,那麼,尋找財富管理機構,尋找專門的理財顧問呢?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美國LPL在2015年的凈利率僅3.95%,過去幾年沒超過5%。國內某上市的知名理財公司,凈利率高達29.31%。要知道,LPL發行的金融產品規模是國內這家公司的32倍,可收入僅是國內公司的2倍。換句話說,國內這家理財公司在同等銷售下,利潤率是美國LPL的16倍。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國內暴利在美國卻是業績平平?

1、獨立性

財富管理機構是否真正具備獨立性呢?現在中國野蠻生長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據說已經達到2000多家,都打著客觀,專業,獨立的旗號,進行著所謂的財富管理工作。就本質而言,都是一樣的,一樣只能是稱為金融產品的銷售公司。都只是某一個領域內較好的金融產品分銷商,或者稱之為渠道商也好,並不是所謂的財富管理公司。

判斷是否有獨立性,只要從盈利模式上就可以看出來,國內所有的財富管理公司的收費結構都是來自於金融產品商的銷售傭金以及績效的提成,這個盈利模式就可以推翻所有的獨立性的基礎性判斷,一般來說,收誰的錢,自然就聽誰的話,區別僅僅在於多聽點還是少聽點的問題罷了。

2、與客戶博弈

在銷售基礎上形成的財富管理公司,使得國內的財富管理公司就形成了一種商品社會裡的銷售代理商的制度,銷售理財產品給用戶,獲取傭金收入。

銷售傭金成為了收入的核心之後,就使得在具體的財富管理過程中很多決策都更多的是考量收益行為,而不是理財客戶的切身利益,財富管理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話。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上說,國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而只存在理財產品的銷售公司。

這種在傭金和風險度之間尋求平衡點的銷售行為,必然會出現許多不利於投資人的現象,使得財富管理機構與理財客戶成為一種對立的、相互博弈的關係,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3、存有疑問的產品

金融產品跟商品流通領域的規律是一樣的,好的金融產品,由於具備極強的口碑度和社會認同效應,在銷售過程中,是不需要財富管理公司的介入的,陽光私募業內的神話一般的人物徐翔所發的基金,在當年想買的人擠破了腦袋也買不到。

而什麼金融產品會成為財富管理公司的供應商呢?那些沒有明顯亮點的,或者結構設計有瑕疵的,以及存在一些重大的潛在風險的金融產品,就會成為了財富管理公司的供應商,對於這些產品而言,財富管理公司的確應了渠道為王的口號。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銷售傭金跟財富管理公司本身是沒有關係的。

由於金融產品的供應商自身未能體現出較好的產品優勢,迫使不得不通過向財富管理機構支付傭金的方式,獲取用戶的投資。

4、獨立的第三方

由相對獨立的理財顧問機構所設立的綜合性財富管理機構,往往設立方都不是跟資金實際受託方相關的機構,因此他們的立場相對獨立,能基於中立的立場,不代表任何機構,如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銀行等的利益.

根據我們上面所說,一個靠譜的理財機構或者理財師,首先要具備以下幾點,

(1)客觀公正是其生命線:只要從資產管理方收費,無論收費多少,必然會欠缺獨立性,存在立場問題與道德風險。

(2)高素質專業人才是其核心:無論是銷售金融產品,還是財富管理,都需要有個基礎的核心點,就是專業的財富管理能力判斷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財富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為特定的客戶推介好產品。
(3)小規模、高收費:在第三方財富管理髮展較為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具有10年以上的從業經歷是成為理財規劃師的一項重要標準。主要也是因為財富管理能力是無法批量複製的,而個人精力也相對有限,他的服務邊界是有限制的,支撐不其太大層面的服務群體。

如上所述,真正獨立的第三方的服務必然是極端昂貴的。

舉個例子,一個靠譜的金融從業人員,假設一年人力成本20萬,上班200天,一天成本要1000塊。

假設他一天能給10個人提供1小時的服務,再不考慮公司利潤的前提下,平均一小時服務得創造100塊的收入才能覆蓋人力成本。

對於投資規模不夠大的理財用戶來說,這1小時的收穫,能賺到這100塊嗎?

理財師又不是雷鋒。如果再看到會有機構或者個人言辭懇切的告訴你會提供免費優質的理財規劃方案,你就要想一想,你會為此付出多少隱性成本。

免費的才是最貴的,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你的本金準備下口。但是很不幸的,國內絕大多數的理財師與財富管理機構,都是靠銷售傭金來獲取收益的。

第二部分,應該怎麼理財

a、要有目標

理財最忌諱的無目的

目標的前提是審視自己(現狀,需求,稟賦,未來)

目的要相對細化, 要有相對應的資金規劃

把風險承受能力用足

投資理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容不得半點馬虎。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理財並不會讓你發財只是能夠讓你的資產保值增值,能夠跑贏CPI就已經是一個很成功的結果。

一般來說,理財有一下幾種目標:

資產保值增值、家庭風險防範、養老金儲備、財產傳承等。

1、資產保值增值達,需要對資產進行配置並且動態調整。

2、家庭風險防範,需要構建以保險類產品為主的安全墊。

3、養老金儲備,可以投資養老、儲蓄養老、保險養老、以房養老

4、財產傳承,可以考慮建立家族信託等

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夥子,和一個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呈421分布的中年家庭,配置方案會有很大的差異。如何進行取捨與規劃,這就取決於自己的目標。換句話說,只有先明確了自己的理財目標,才能夠通過理財的方式,拆分成一個一個具體的模塊進行規劃,一步一步的實現。

如何確定自己的理財目標?

王健林的小目標是先賺他一個億,而自己理財目標的形成,前提是要客觀的審視自己,包括但不僅限於年齡、收入與預期收入、家庭資產負債、現金流等等等等。

首先目標要細化,比如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養老儲蓄等,而不是泛泛的說發財、成為中國首富。當然,你也可以把目標定為成為中國首富,那先拆解成若干個一個億的小目標,再把一個的目標繼續拆解到你可以立即執行的程度,比如最終落實到每天往儲蓄罐裡面塞一塊錢,這也是目標,至少每一塊錢都讓你離中國首富更近一點。這裡說的目標細化,就是你為這個目標可言立即執行的細化程度。

其次,要有為了實現目標所相對應的資產規劃,比如一個最笨卻最實用的辦法就是,每一筆收入都拿出30%用於強制儲蓄。

最後,正確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既要把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用足,也要時刻注意不要超出。回到文章開頭,使那位主人公陷入中年危機的,很大程度上是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買入兩套房產。結果,一旦面臨失業危機,立即陷入被動。

b、配置,還是配置

只有在充分了解家庭資產負債、現金流量,同時清晰家庭理財目標的前提下,才到構建家庭資產配置這一步。而且不僅是投資組合,還有保障組合等。大學剛畢業的小夥子,和工作數十年的三口之家,配置方案會有很大的差異。 這裡僅就高凈值人群的大額資產配置進行一下說明

1、明確可配置的工具

如果你自己的投資無法實現年化收入10%以上,那還是用最簡單的辦法,投資公募基金。過去11年間,公募基金只有兩年是虧損的,賺錢的概率是82%,平均收益率19.2%,遠超過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固定收益產品,包括不時跑路的P2P。

並且目前公募基金可以投向海外股市、海外債券、reits(不動產)、石油、黃金,可以說完全可以通過公募基金,構建全球投資組合。所以公募是目前適合絕大部分中產的配置工具。

2、多樣化

明確了多樣的投資工具之後,那麼剩下的就是將自己的投資多樣化,按照資產大類,如貨幣基金、A股、美股、國債、美國國債、黃金、商品、另類等,進行分散多樣化投資,儘可能的降低風險。

3、均衡配置比例

這是最複雜也是最專業的領域,普通投資者很難用專業工具去測算。建議尋求專業人士與專業機構的幫助,核心還是控制風險。

4、動態調整

資產組合是個好東西,因為通過資產組合,有效的平滑了投資的波動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明知道某一項資產面臨調整與系統性風險的時候,可以無動於衷。通過動態調整,可以有效控制投資組合的回撤,相比單純的被動投資,獲取更好的收益。

c、風險控制第一

高凈值人群更經不得賭

要懂得適可而止

上面所說的,無論是明確配置工具還是多樣化投資,均衡配置比例與動態調整,無處不在強調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控制風險。

經常聽到一句勸人投資的話:窮人炒期貨;中產炒股票;富豪買債券。其實,細細思考這句話,除了最後的倖存者樣本偏差之外,同時也是在說明,隨著收入階層的提高,對風險的厭惡程度,也是逐次提高的。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只有控制好風險,才能更好的累積財富。一場足球比賽,得分需要的是進球,而真正保證比賽勝利的則是防守。投資同樣也是這個道理,你可以連續獲得高額收益,但是真正最後決定你能夠保住多少收益的,則是取決於你的風險控制能力。

d、聘請或藉助買方投顧

首先,你需要找到獨立的、客觀的、靠譜的、願意收費的,而不是不以賺取銷售傭金為目的,完全站在你的立場的買方投顧。其次聽取他的專業意見。

第三部分,一些錯誤的做法

1. 自己做配置,具體投資交給別人

首先,自己做的配置是否是正確合理的?如果是,那麼,要麼是你天賦異稟,有超過常人的理財天賦;要麼,社會分工理論是錯的,你比專業的理財師都要明智。

我想,自己做配置能夠合理的概率是極低的。

其次,自己做配置已經是不合適的了,那麼執行的即使再正確也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風險。如同拿著一張錯誤的地圖,永遠都無法到達正確的目標。

2. 完全交給投顧

首先,要明確,投顧是站在誰的立場上。不是投顧不值得信任,而是只有站在你的立場上,和你的利益一致的投顧才值得你的信任。

其次,要明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投顧構建的投資標的與資產配置,未必契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3. 熟人理財

很多方面熟人比陌生人更靠譜,但是在金錢方面會變得變得複雜

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位好友向某投資者介紹某網站一款年收益為8%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感到為難,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略微低了那麼一點,但總給人一種安全的覺得。就算未來真的出現兌付艱難,也能找銀行維權,但如果是是熟人介紹的,好多事情就沒那麼好辦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熟人介紹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後,自己能夠通過這一行為得到提成或許傭金獎賞,那麼投資者此時更要仔細分辨這一理財產品的真實價值,是否值得購買。從前曾有好多非法集資、傳銷等犯法活動,都是依靠熟人介紹拓展業務,其中最大的誘餌就是介紹別人參加自己可以得到好處。若是是這樣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最好敬而遠之。

4、集中投資

在基金產品的持倉結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基金經理傾向於分散投資,以行業或個股的均衡配置來抵禦市場的系統性風險;而有的基金經理則剛好相反,對於看好的行業或個股習慣予以重注,以博取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雖然從數據上難以判斷何種風格會取得更好的長期回報,但僅從凈值水平的波動幅度來看,前者往往會較後者呈現出更高的業績穩定性。


雖然年薪百萬的人群比例不高,其實整個群體涉及的年齡層和行業過於廣泛,很難概括地歸納總結。另外,由於我所在的圈子都是85後的一群,也經常會跟他們聊到投資方面的看法,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對話題收縮:30歲以下年薪上百萬的群體都在做什麼樣的投資

相信大家也認同,工作經驗不到10年能夠取得年薪百萬,應該算是在他們所在的年齡層里吸金能力比較優秀的一群,如果把他們過去二十多年的學校、專業及職業路徑的選擇也算作一種投資,他們確實有比較好的投資記錄track record,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30歲前能達到年薪百萬到底是什麼群體?

要達到30歲前年薪百萬,除了自身能力以外,更重要的可能是行業的選擇。

金融業是少數幾個能夠在職業生涯前期提供優厚回報的行業之一,以外資投行為例(僅限前線部門),工作順利的情況下,30歲左右基本可以混到VP副總裁或者是Associate經理級別(部門裡的中層),年收入150萬甚至更高。

當然,除了金融業以外,一些專業人士如律師(外資律所)、醫生(香港醫院或診所)也能達到此收入水平,但對於這個群體,他們在30歲的階段基本還在專註自己的事業,加上工作時間一般偏長,因此沒有對資產分配及投資太過在意。

基本上,這些專業人士群體跟普通人的投資方式無異,當本金比較少的時候,他們會投資到一些藍籌股和公募基金,保守一點的會放在銀行做定存;等到儲蓄達到一定程度,會投資到房地產,他們投資的考量點並不是投資回報,而更多的是自住的需求。

金融從業者的投資選擇

那麼,較為熟悉市場和產品金融從業人員,對於投資的選擇,是否有不一樣呢?

其實本質的區別並不大,但由於他們會較為熟悉各類型產品的特性,因此投資的選擇也比較多樣化,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些比較熱門的選擇:

1.房地產:

中國人最愛的投資品,沒有之一,也因此造成房地產的租金回報率長期低於其他收入產出型投資品。

其優點也相當明顯:房地產投資相對其他資產較為易懂,可以說價格和租金基本跟隨大市。另外,房地產的短期價格波動小,並且定期會向投資者提供優質現金流收入。為什麼說優質?因為歷史證明房地產的租金收入長期會跟隨通脹上漲,而長期的資產價格亦會隨著租金增加而上漲。

(此處不提及槓桿作用,因為基本上所有投資產品都可使用槓桿提高回報,但相對會增加投資風險,因此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接受程度)

雖然房地產有點非常多,但其實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由於房地產並不是純粹的投資品,同時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因此會受到較多政府的干預,相對其他資產,其交易成本和稅負非常高昂。另外,其流動性低也是一大缺點,特別是在資產價格下行的周期,沒有10%以上的折讓很難出售套現。

另外,希望在此向大家介紹REIT(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某種意義上,REIT其實是等同直接持有房地產,只是房產通過證券化的方式上市,從而大大降低投資的入場門檻和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以香港的REIT為例,所有REIT必須向投資者分派90%以上的租金,並且不能投資到一些風險較高如開發類型的項目。REIT的詳細介紹其實是另外一個課題,如果有朋友感興趣我可以再多加介紹。

(另外再提一點,目前國內的REIT跟我以上提到的有著本質上的不一樣,基本上都是債券,也就是現金流並不是跟隨通脹的優質現金流,而且也不能享受物業升值的回報)

2. 藍籌股:

很多人都會認為,金融從業人員熟悉市場和財務報表,應該會選擇投資波動較大的中小型股票,其實不然。

原因有幾點,第一,金融行業工作時間較長,而且工作強度也較高,所以其實平時並沒有太多時間去盯著股價。第二,大部分金融從業人員工作上會接觸較多上市公司的機密信息insider information,所以一般他們都不允許做相關的投資,即便是不相關的證券投資亦需要向公司和監管機構申報,不能隨便買賣。最後,說穿了,即便對財務和市場較為了解,其實也並不能預測股價的走向,相比起股票的基本面,市場心理對價格的決定有著更大的影響。

大部分投行的朋友基本都認同,最後能夠在市場上賺到錢的散戶,99%都是選擇長期價值投資策略。因此,他們大部分分配在股票上的資產都選擇在比較大型的高息藍籌股,並且長期持有。

3. 債券:

其實債券跟一般大家購買的理財產品區別不大,每年會為投資者提供固定的回報率(定額的現金流收入,不跟隨通脹),但區別是債券是直接向企業購買,少了銀行或信託公司在中間收取渠道費用,因此同樣風險的債券會比理財產品的回報高2-3%。

那到底為什麼大家都不選擇投資在債券?主要是因為債券投資首先需要成為私人銀行的客戶,需要起碼幾百萬的流動資產作為入場費(香港私人銀行最少一百萬美元)。

跟理財產品相同,到期後本金會一分不少的返還,變相等於為投資者提供保底的回報率(這裡說保底而不是固定,因為債券可在二級市場交易,如果因為市場變化導致債券價格上漲,賣出能獲得更高的回報)。另外,債券的低交易成本和高流動性也是其優點。

4. 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ETF泛指在股票市場上可以交易的基金,大部分ETF會被動追蹤某些指數,而被動的意思是指基金管理人對基金的投資和資產分配並不具有選擇權,其投資分配只能 跟隨指數的組成。

投資ETF的好處非常多,由於基金跟蹤的是一籃子的組合,投資ETF等於分散投資於該籃子的所有證券,從而分散風險。以盈富基金為例,它所追蹤的是香港的恒生指數,投資該基金等於投資恒生指數跟蹤的所有股票:藍籌股。另外,由於恒生指數所追蹤的同時有高息股(銀行股、REIT)和成長股(如騰訊),因此,投資盈富基金在獲得優質現金流的同時也能享受資產增值。

另外一點,基於其被動的性質,ETF的管理費也相比起其他主動型基金(大部分公募基金)要低很多。舉例,盈富基金每年的管理費為0.1%,而其他主動型公募基金的管理費可高達2%甚至5%。有趣的是,眾多的統計和研究證明了大部分(80-90%)的主動型基金並不能跑贏大市!

5. 期權 / 窩輪:

說起期權窩輪,估計大家第一印象都覺得這是風險極高、類似賭博的投資產品,其實這是一個盲點。

沒錯,期權和很多金融衍生品一樣,都有自身帶有槓桿的特性,把股票 / 證券的投資回報或虧損放大,但對於具備金融知識的人,期權是一種很好的風險管理工具。

背後的邏輯是,舉例原來我打算買5塊錢的股票,但由於槓桿作用,我只需要拿1塊錢出來買一張5倍槓桿的窩輪,就能讓我享受到同樣的回報,而我最壞情況下只會賠掉1塊錢。當然,現實情況下還有時間值、溢價等考慮,但在這裡不作細敘。

總結

總括來說,我所認識的年薪百萬一群,他們所選擇的投資都偏向有以下特點:

  • 資產價格較為穩定,避免恐慌拋售損失本金
  • 帶有穩定的現金流回報,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資產(如黃金貨幣等投資品,並不帶有現金流產生能力,更多屬於投機類型)
  • 在同等的風險下選擇最高回報的產品(去掉不必要的中間人和費用,如剛才提到的債券vs理財產品、ETF vs 公募基金)

某程度上,其實可以理解為他們的風險偏好較低。不過,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他們仗著其不菲的工資已經足夠讓他們過著高質的生活,因此也沒必要太拼,呵呵。(有錢真好......)

----------------------------------------------------------------------------

如果大家跟我一樣,對財務自由感興趣,可以參考現在賺多少錢,40歲以後才能財務自由? - Regent 的回答

目前只是粗略講到財務自由的心態,實際方法,需要你的關注和贊好提供動力,謝謝!另外,歡迎向朋友介紹我的分享,越多人一起走,將會越快到達彼岸。


謝邀。

一個思維小誤區。

並不是每個年薪/年入百萬的人,都有極佳的投資眼光。

許多人理想中的百萬年收者,都是手眼通天,各種投資信手拈來,每投一個都掙錢。這麼想當然有道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國內年入百萬者,的確有很多,自己精於投資。

但還是有相當部分人,並不做理財投資金融這行當。他們是靠專註於自己的行當才掙到這個收成,所以聊到投資,比較尷尬:並不是每個年入百萬的人都瀟洒從容的。相當部分年入百萬的是高級打工者。他們掙了錢,都沒時間和精力去管。

所以聊起來,最喜歡說的是:

「我的朋友跟我說怎麼樣怎麼樣」——因為他們有些人忙得,沒時間看這些。

國內來說,我認識的,非金融、理財、投資圈的這等人物,一般的選擇還是:

身處大城市,可以買房的話,用各種方式買房(他們的普遍思想是:反正不會跌。前兩年,我甚至有北京朋友要去重慶、成都這麼遠的地方買房,因為北京的房買不起;重慶的房買得起,「反正比人民幣保值」)。

找收益率可靠的基金投資(基本靠朋友介紹,因為朋友既然都是收入相仿的人,他們更相信朋友的眼光;當然有被騙的:我認識一位朋友的長輩,相信了年利率15%的一個基金,朋友都勸說,依然上鉤,現在在竭力追賠回二百萬呢……)。

交託給配偶(相當多人是這樣。一方掙錢,一方配偶不必坐班了,於是由配偶去管賬;至於配偶怎麼管,他們就不太問了。許多配偶,尤其是女性,會很相信親戚們,「親戚總不會坑我」,於是就發出去了……)

找投資顧問交託,挑各類低風險項目做一做(這類人一般是求個安穩)。

人情投資(與朋友交際,得回的東西不能以貨幣計算,但他們會覺得牢靠)。

我見過一種最微妙的是……換外匯。還不只是簡單地炒外匯。

是這樣:身在國外的個人,每年所能兌換的外幣有限額,趕上要動大錢,有時候,就需要有些手持外匯現金的親友幫忙;這時候,當然不好意思白幫了。比如親戚當時花了30萬人民幣買的歐元,匯給你了;哪怕匯率不變,你只給他30萬人民幣,怎麼都不好意思吧?當然要稍微添點了。所以經常有人,比如花了30萬人民幣買外幣吧,假設匯率不變,能賺回來35萬之類的。當然這跟親疏也有關係。

說這些,也無非是下面這個主題:

別太迷信非投資理財行當的朋友們的投資選擇。無論他們收入多少。畢竟術業有專攻。

相信我:靠寫字年入百萬、靠做設計圖年入百萬、靠開麵館年入百萬的諸位,對投資理財的見解,不會比年入十幾萬的投資顧問更靠譜。

即便是到了那階層的收入,許多人還是要靠朋友推薦。

任何信誓旦旦「做這個肯定大賺立刻翻倍而且不會賠」的,都別太信。無論跟你關係有多近。巴菲特每天都琢磨這個,1999-2013收益率不過8.4%。

如果不是專業的,別試圖去「我要成為投資高手,自己來掙錢」——一來這樣投入時間不合算,二來多少人絞盡腦汁專業在做這個呢,半路出家拼得過專業的嗎?交託給職業經理人,比自己蠻幹要靠譜。

投資給健康自己吧。以及,趁還能享受,就享受一下。

一是,身體壞了之後,許多錢你想花,也未必花得出去了——我見過尿酸過高的朋友不敢吃牡蠣,肝不好的朋友不敢喝瑪爾戈酒,腰椎有問題的朋友在西班牙開一會兒車就要和太太交換下座位,不敢久開的。

二是,你年輕時候咬牙自苦攢了一年的錢,也許只是你今後半個月的收成。那時回首前塵,難免會後悔,以前太苦著自己了。


最近總是被邀請這種給我自己找罵的問題。不過我賤,還是要答。

年薪百萬的人肯定沒空靜下心來認真回答你這個問題。

以後別問這種問題了。什麼怎樣才能年薪百萬啊?年薪百萬怎麼理財啊?等你到了那個份上,自然而然會懂的,現在不到那個份上,懂了也沒用,反而可能害了自己。畢竟每個人的成長路徑不同;不同財富規模的人,合適的投資工具也不同。

這種問題下面正兒八經跟你講如何做到的人,無外乎幾種:說段經歷找優越感的;編個段子騙粉的;推銷個人營銷號的;胡吹亂侃文不對題的(比如我這種)。

最後,歡迎點擊「沒有幫助」。


知乎上邀請我回答美容瘦身時尚搭配的問題比較多,這兩天好幾位邀請我回答投資理財、財務自由這類的話題,是受到我微博問答的影響吧?我就直接複製微博上的答題了。

我現在投資理財項目主要還是房產、保險、銀行產品、私募基金,參與一些好的項目,

或者特別信任欣賞的人的眾籌、股權。

住宅、公寓、商鋪、寫字樓都有。

住宅一般會買最繁華的金融商圈,

小三房或者單身公寓,現樓可以立即出租的。

還有就是學區房。

公寓一般是商住兩用,

可以出租給小型公司、設計公司的。

商鋪現在要慎重些,

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實體零售業會受到很大衝擊,

只有適合餐飲、教育培訓、美容院髮廊等這種需要體驗感的服務業才會倖免,

所以購買的商鋪能不能做餐飲,

適不適合上述行業就是選擇標準。

寫字樓也一樣,現在公司都向扁平化小型化發展,

比如創業孵化器,小面積寫字樓就比較好出租。

還有一種房產我也很看好,

就是大型社區一樓帶花園的房子,

很多教育培訓學校、美容院都喜歡租這樣的房子。

這是住宅的價格商鋪的租金,

本身帶花園的房子就是稀缺資源,

投資回報率也高。

銀行理財產品會買,但現在利息普遍不高,

內部有一些大額高息的,

銀行經理一般只會私下通知大客戶購買不會公開發售,所以要和理財經理打好關係。

我也會投一點閑錢在高風險的私募基金,

去平衡低利息但穩健的銀行產品。

眾籌和入股實際是穩固自己朋友圈的一種方法,

投入資金不多,自己也不用花精力管,

但因為是股東,和眾股東的聯繫就多了,

創業圈和人脈就立起來了。

大概就是這些吧,夠乾貨了吧?


在知乎上「年薪百萬」這樣的話題貌似不少,看來年薪百萬是很多人的一個標杆,尤其是在北上廣這些地方的人,這可能是一個看似不低,但實際上努努力也能勉強夠到的標準吧?

————————————————————————————————————————

多說一句,很多人說,知乎上「千萬滿地走,百萬多如狗」,年薪百萬的那麼多?有那麼容易?有人看那些上市公司高管的年薪,說,你看,銀行行長才100多萬!

對此我只能說,夏蟲不可語冰。你只吃過饅頭,就覺得包子已經是最好的了,就是這個覺悟了。沒見過,只能說明見識少,你賺3000塊,當然不可能認識賺100萬的。其實100萬多麼?年薪100萬,大多說的是稅前,稅後剩下的沒有那麼多。以月薪8萬算,每月能到手的就5萬多,算上獎金,一年到手的也就是70-80萬,在北京好的地段,只能買10幾平米的房子。

————————————————————————————————————————

前一段時間回答了「資產荒,1000萬以上可用資金,有好的資產配置建議嗎?」這個問題,收穫了一些贊,非常欣慰。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相似之處,也有區別。那個問題重點放在了怎麼組合配置上,這個問題主要講一些身邊人的例子吧,希望能有一定參考的價值。

先說明一下我自己的情況吧,否則別人可能會說,你有什麼資格談年薪百萬?我目前的工作相對穩定,年薪40W,有獎金和股票分紅,全算下來60W左右,在北京有一套房。投資上做了一些保險、銀行理財、P2P,有一些手機理財平台的產品,前些日子剛剛買了一隻美元FOF。雖然我和題主說的年薪百萬還有一定差距,不過我的同事,以及認識的朋友,很多已經到了年薪百萬這個水平,這個話題我來說說也不算差的太遠吧。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年薪百萬也分幾種,剛剛達到百萬年薪的,一般資產在百萬以上,最多幾百萬;已經持續幾年能賺到年薪百萬以上的,大概的資產在幾百萬到千萬,我們探討後一類,因為他們的收入相對穩定了,更能代表年薪百萬這個人群。

年薪百萬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呢?從我平時接觸以及看一些數據的情況來看,一般包括這麼幾類人:

第一類人:企業高管,個別高收入行業的話在一些中層以上的崗位,也可以符合這個要求,比如華為?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還有很大差異的,一線城市中高層管理人員年薪百萬可以說一點都不稀奇,三四線可能就很少見了。常見的行業包括金融行業、地產行業、互聯網行業等。

這個圖上面的這些公司,我只想問一句,你們還招人嗎???

第二類人:專業型人才。其實各個行業中最頂尖的專業性人員,以及高管人員基本也都能達到這個收入水平,比如律師、醫生等。包括一些行業的銷售崗位也是吧,比如我下面要提到的一個朋友的理財師,以及一些公司的同事,年薪就比我高,汗顏,人家很多才不到三十歲…

前兩類人,大多屬於高知分子(我認識的很多都在泡知乎),當然不排除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整體上,這部分人知識水平較高,甚至可以算作是同一類人。

第三類人:企業主,或者說小微企業主、私營企業主。因為大中型企業的老闆基本不在年薪百萬這個行業,是在更高層面的收入水平了。正如上面提到的,如果收入差距太大,相信參考性就會打折扣。但是這裡面差異性很大,有的是海龜高知老闆,也有的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老闆。

這裡補充一下,咱們國家對小型、微型企業是有規定的,比如,從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年營業收入1000萬以內的就叫小型企業;再比如,餐飲業的企業年營業收入2000萬以內的叫小型企業,房地產行業企業年營業收入5000萬的就叫小型企業。

其他的類型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這裡就不說了。接下來直接舉例說明:

A君:初中同學,今年32歲,在我老家那邊他算是比較典型的「富二代」,畢業後就進了家族企業,後來成為家族企業下面一個子公司的經理,主要承接母公司給的一些業務,也外面開拓一些業務,一年的凈收入在一般在一兩百萬左右,有的時候能更高一些(父子倆算的還蠻清楚的,也許是新時代富一代和富二代比較好的相處方式吧)。

B:原單位領導,也是我的大學校友,比我高兩屆,35歲,在大學同鄉會認識的,很多年的朋友了。他現在是一家規模不小的公司的VP,年薪應該在300萬左右(差兩年,如此大的差距…)

C:我一個同事的大哥,今年已經有44了,基本快跟現在大多數90後職場新人的父親差不多年齡了。他的事情我基本都是從我同事嘴中得知的,這位大哥,高中沒讀完,就到北京打工了,從臨工干起,奮鬥了二十多年,如今自己開了一個跑運輸的公司,一年能賺三五百萬。做生意和給別人打工不同,每年會有一些浮動,不過還好浮動不大,基本可以拿這個數字來參考吧。

我選這三位,是因為他們比較有代表性:

A君是富二代,又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而且是企業主(雖然還處於待接班的過程中)。

B君是企業高管+專業人才(因為他是公司技術部門負責人)。

C君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企業主,而且從事的行業也是最基礎的行業,技術含量不高。

接下來我說一下這三個人的投資情況。

A君以前對理財的需求很弱,除了偶爾炒炒股,還有一段時間他玩過期貨,但運氣比較差,基本沒賺過,後來他爸不讓他玩了。別的理財方式他都嫌太麻煩,也嫌賺錢慢。你們知道,富二代也好,創二代也罷,都還有這個問題,錢畢竟不是自己賺來的,所以在年輕時或者剛剛接觸家族事業時候,往往對錢不是很上心,因為從小就不缺錢。

但是他從去年開始變化很大,接觸公司的業務越來越多了,父親年紀越來越大了,自己也有孩子了,他開始從半工作半玩到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對錢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前幾天聽他說,他看中了香港保險,他想給孩子買點保險,也買了幾支基金作為孩子出國留學的教育金。

有一次回家聊起來,他跟我說,現在他們家裡公司的盈利在下降,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以前毛利能到10幾,現在連10都很難。所以他聽人建議開始做一些投資,我家那種小城市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管理公司,他被勸著買了一些私募股權產品,時間都很長。

(多說一句,關於企業未來是繼續做實體還是做私募股權,上半年劉永好和郭廣昌的一次討論我比較認同,如果以前做的行業未來不好做了,或者企業家本人有投資天賦和能力,是可以考慮將一部分資金用於投資的,這也是很多企業現在考慮,並且在進行中的。)

現在他基本算是剛剛入門吧,做了越來越多的投資,手裡有一些股票、保險、基金、信託,他說,現在懂得不多,聽人家說什麼好就買點,也不太懂得配置,反正就是每樣買一些,他起碼知道雞蛋不能放到一個籃子里的道理。

----------------------------------------------------------------------------------------------------------------------------------

B君算是我身邊的朋友中,理財投資意識最強的人了。早在大學的時候,他就參加過校園炒股大賽。不過,他工作後倒是很少炒股,我還開過他玩笑,沒想過當個中國股神之類的?他說,他在股市中投的錢從來沒超過30萬,現在更少,只投幾萬塊錢。A股賭的成分太大了,普通老百姓別說股神了,不賠錢就算賺了。

他比較熱衷於各類理財產品,從十多年前就主要買公募基金,有幾隻當初定投的基金到現在還持有著,據說早就翻幾倍了。當然,有賺有虧,他很看得開,投資就是這樣的。

後來,隨著他的收入越來越高,他就開始買更多高起點的理財產品,像什麼券商小集合、大集合,信託,還有一些好的保險理財、銀行理財,他都買過。大約是在10年、11年左右,他買信託還跟我推薦過,那時候信託很火,收益都在10個點以上,但是我當時手裡錢留著用來買房子所有沒用投。最近見面的時候,他說他現在很大部分資產在私募里,不過他不是直接投私募,而是選擇投FOF,既有投資國內的,也有投資海外的,他說選FOF比較放心,風險低,相當於有專人來選,比自己選私募靠譜。我之所以買FOF,就是他建議的。

(FOF這幾年興起,就是因為門檻低,而且省心,對於很多入門級的股權投資者是個很好的選擇。)

他還跟我聊過海外投資的事情,他說「以前投資海外的是傻子,現在不投資海外的是傻子」。因為以前中國經濟環境實在是太好了,全球最好,所以投資賺錢的機會遍地都是,美國歐洲都不如中國。但現在全球經濟都放緩了,中國也是,所以要分散了,要在海外分配一部分投資了。他投資了一個好望角美國NBA國王隊的移民項目,說現在通過EB-5拿美國國籍相對容易。

我問他現在資產配置的建議,他說現在把三分之一在固定資產上,比如房子,三分之一買國內的理財產品,還有三分之一投資國外,像香港、美國、歐洲等地都可以,這樣既有保障,又有希望。投資收益穩定的話,將來也可以早點退休,他計劃45歲退休,去加州買塊地養老,比北京的房子便宜多了,還是帶泳池網球場的那種。

和A君不一樣,他不是很相信親戚朋友介紹,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聽說哪個產品好哪種投資賺錢,但其實是不太懂的,這種道聽途說很要命,比如去年有很多上當的人。親戚朋友介紹的時候都是好意,可是奈何他們自己就不懂,只是覺得好而已。

B君堅信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他說,你不能讓寫代碼的去畫手繪,你也不能讓一個廚子去演話劇,人各有所長。普通老百姓,即便你再是投資專家,也不可能比那些成天鑽研的人專業,不要高估自己。他是很多金融機構、財富管理公司的VIP客戶,他會多聽專業理財規劃師的建議,然後綜合做出自己的判斷。

B君上學是據說就是個學霸,投資上仍然很好學,雖然錢交給機構打理了,但他自己還是比較喜歡了解最新的投資趨勢,因為了解的越多,做出的判斷就越準確,不是光聽別人說怎樣怎樣。每次有知名專家的演講或者講座啥的,他也都會去聽,而且很快就運用到自己的投資實踐中。他說他好多投資理念都是這麼學來的,今年4月份的時候,他還特地跑去昆明看肯尼迪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就跟許多粉絲追明星一樣,只不過他的追星對象都是一些知名企業家或者投資大師。

-------------------------------------------------------------------------------------------------------------------------------------

C君不算是我直接認識的朋友,所以為了回答你這個問題,我特意問了一下我的同事,讓他問問他哥,都有什麼投資。他給我的回復是這樣的:C君在工作的前十年就是存款,一般是存定期。後來錢越賺越多了,積蓄也越來越多了,他的邏輯是這樣的:1、買房。在北京以及老家縣城都有多處房產,其中在北京的房子買的早,現在增值非常高,所以C君基本給朋友推薦投資的話,首選都是房子。2、銀行理財及存款。銀行有很多風險很低的理財產品(之前有的還保本),這是C君的另一個主要投資方式。3、民間借貸。C君在老家往外借了很多錢,少說也有一兩百萬,這塊兒C君沒具體說,也不好細問。但是以我老家的經驗,民間借貸利息是很高的,20個點算是親情價了。嚴格上說,也許這個不算是投資,可能不具備參考價值,姑且放在這。除了這三類投資方式,還有一些保險,估計是被保險銷售煩的才會買。

說完上面的三個朋友,我覺得最值得學習的當然是B君(當然我最了解的也是他),如果是回答題主的問題,雖然三個人都各有特點,但我還是推薦參考B的方式,這是未來的趨勢。對於有能力賺到百萬年薪的人來說,這幾點可以參考:

1、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選好的機構和好的產品。一個人的精力、時間是有限的,年薪百萬的人都很忙的,沒有那麼多時間自己去研究那麼多數據。不去研究的話,盲目投資?那你的年薪百萬是大風刮來的嗎?

2、別在一棵樹上弔死,即便這棵樹再結實。大樹底下好乘涼,可是大樹總有倒的時候,而且什麼時候倒你不知道。別在大樹倒下的時候站在它下面,會死的很慘。投資也是,你覺得股市好,可以,但別都投了股市;你覺得信託好,可以,但留點錢投別的;你看好中國經濟,沒問題,但是不是也在新興市場投一些?即便像A這樣,家族身價上億的,企業近幾年也遭遇問題,只能考慮轉移分散投資來避免資產縮水。

3、多學習,別固守自己習慣的投資方式。這裡不是建議大家勇敢嘗試新的、自己不熟悉的投資領域,但世界在日新月異,投資領域同樣如此,5年前投資P2P的人還很少,現在P2P已經成了明日黃花。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你跟不上趨勢,損失的就是金錢。了解一下身邊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投資什麼,經常交流一下是不會錯的。

除了上面說的,我還有一個題外的體會,在我身邊大多數年薪百萬的人都是中年了,這幾個還算是相對年輕的,說起來年薪百萬感覺挺牛的,但實際上呢?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壓力其實都不小。他們的危機感還是很強的,基本上都會提到壓力、精力不夠,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也不都是萬達的(開個小玩笑),但有了足夠的錢,能讓這種焦慮緩解不少,也能讓他們早日卸下負擔,活一下自己。當然年薪百萬壓力大,我們這樣幾十萬的就更大了,革命還未成功,大家一起努力吧。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一些啟發!


分析一下題主的提問邏輯

「最近被月入十萬,難嗎? - 創業、成為月收入幾萬的年輕女性是什麼體驗? - 生活等問題刷屏。諸如此類的知乎上很多,回答月入XX萬的答主們也主要是在工作領域內賺錢。」

因為:題主首先發現年入100萬的人,基本靠工作領域內賺錢。

「但是我看一些文章說大多數有錢人都是通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或者實現財富增值的。身邊也有創業的朋友表示35歲就會退休,靠資產增值實現天天葛優癱的夢想。」

然後:題主通過看《XX財富自由之路》《X爸爸,X爸爸》等書,覺得靠理財實現財務自由。身邊的朋友也表示創業(賺一票)之後就會退休,靠資產增值生活。

「所以,作為一個窮逼,我想問問年薪百萬的人是怎麼投資的?有什麼可以供大多數人借鑒的經驗么?投資方向?需要學習哪些基本的投資知識。」

問題:「我」作為窮逼,想問問年薪百萬的人是怎麼投資的,(題主的邏輯其實非常奇怪,發現年薪百萬的人都是靠工作賺錢,但是話鋒一轉問理財)——所以,題主的核心問題應該是:窮逼如何通過百萬年薪人的理財方式獲得財務自由

好,正式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

年薪百萬的人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我因為工作原因,身邊的朋友加接觸認識不少金融和互聯網圈的年薪百萬人士。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充斥著大量超負荷工作,一個月出差20天凌晨轉機,連續加班2個月,48小時不眠不休等等狀態。

時間的匱乏,讓他們理財的精力和能力其實和普通人沒有任何差別,所以在股票(中港美)、基金、P2P金融、債務投資、保險配置、銀行理財等領域,年薪百萬的人沒有特別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的水平絕對不如年薪不到20w的理財顧問。(反倒是接觸的一些年薪千萬的互聯網圈人士,有一手內幕消息提前購入各大互聯網公司股票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年薪百萬的人接觸不到這些消息)

由於工作原因,這些人里絕大部分都在一線城市,社會整體風氣導致的買房基本成了他們的主要的財務投資方向,而一線城市的房價暴漲也為他們帶來了極高的財務回報。因此,可能對題主產生了「年薪百萬的人通過理財實現了財務自由」的錯覺,實際上他們很可能只是恰好買了好幾套房子而已(買房本身也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學問,無任何貶低的意思)。

而且,買賣房產(尤其是一線城市房產)是需要大量啟動資金的。題主自稱是「窮逼」,根據我對窮逼定義,購買一線城市房產是幾乎不可能的。

所以,LZ千萬不要被《XX財富自由之路》 《X爸爸,X爸爸》給洗腦了,目前中國99%普通人的理財收入不可能替代工作收入。

看兩個表就明白了。

1)理財收益表:

理財界的大神巴菲特的伯爾希克2015年每股賬麵價值增長6.4%,在過去的51年,公司每股賬麵價值從19美元增至155501美元,年複合增長19.2%;近17年年均增長略低於8.4%。

巴菲特最近17年的收益率年化剛 8.4% 啊,筒子們!!!

之前挺火的E租寶,收益率14.6%——其實在想靠理財財務的筒子們看起來不是很高都 跑 路 了。

所以,可以發現,個人能獲得的風險極低的投資收益在8-10%之間(熟人借錢這事,還不常有,你的熟人朋友不可能天天借錢吧;所以,朋友有急用靠譜要借給他哈,這可是目前看非常靠譜的低風險高收益投資哦)

2)我國從1991年至今的M2增速表:

看完你就會發現穩健的理財收益率(頂天8-10%),根本跑不贏M2,你的錢實際上在不斷的貶值。

你問:「那我要怎麼辦呢?我不想被TG一直搶劫。」

考慮到M2主要流向房地產領域,本來你在恰當的時機在我國一線和某些二線城市購置房產,即可讓資產增值速度完爆M2,屬於在貨幣洪水中弄到一快艇~~

但是,考慮到題主是個窮逼。。。

那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自己增值,讓自己的單位時間能賣出更多的錢

以我自己來說,從09工作年到2016年初,我的稅後工資年化增長率33%,然而我的各項投資(不含房產)的收益率去年恰巧閑來無事計算了一下:5.7%。。。

你會說:「每年加薪33%(稅後)?這也太TM強人所難了吧?!這裡又不是X脈匿名區,為何裝逼?!」

筒子們,眾生皆苦,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容易的。

如果你還想通過炒股賺錢,看了幾本書,加了幾個QQ群就感覺是股神。記住:二級市場永遠虧錢,那些在給PE、投資銀行、券商打工的「精英們」怎麼可能讓你把錢賺走?

至於通過什麼股票QQ群里的X老師的內幕消息炒股的,希望早日迷途知返,他那麼NB還用天天跪求你入群么?

最後,把精力從對年薪百萬人士的理財方式的研究改到年薪百萬人士的做事風格/職業素養/技能成長/如何積累人脈的研究上,可能對題主目前階段更有幫助。

一名曾在國內排名前三保險公司奮鬥過的精算師,現在創業在做【智能保險師】,善於分析保險/理財產品。想了解保險、理 財知識,關注我的知乎:北斗星 - 知乎


知乎現在跟論壇一樣了?很多人拿不出任何根據,只憑「我沒見過」就來斷言「假的!」

那些說10%年化已經搶瘋了的人,你說的其實也沒錯,不過那是什麼產品?那是幾萬或者十萬起投額的,很多大爺大媽在搶。

15%20%的沒有?那是因為你接觸不到吧,如果你年薪只有十萬甚至還不到。知道股權投資嗎?知道項目直投嗎?如果你有幾個億,找幾個好項目,一個項目賺了你就能翻幾番,聚美優品知道嗎?

100萬起投,買私募股權基金,很多預期年化都在10幾,所以說人無股權不富。只是因為能做的起股權投資的人少,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覺得好驚訝,覺得扯淡,做過股權投資且賺到錢的人一定不覺得這有什麼好誇張的。

收益高的投資有很多,只是門檻高風險也高,我沒說投資的股權產品是保本保收益有15-20,我說的是預期收益,這沒什麼誇張的。當然,我也可能虧15-20,或者更多,甚至賠光了,但你想追求高收益,怎麼可能不承受高風險?民間借貸收益高吧,風險高不高?人跑了你一分錢都收不到。

我享受可能得高收益,付出的是錢的代價,那些拿不出錢,只想著幾萬塊錢就能找到年化10以上收益的人,別想了。除了p2p,從來沒有這麼低的高收益理財門檻,信託當年也是百萬起的。

---------------------------------------

低下有朋友說20%收益太高,當然了,這肯定是比較理想化的預估,銷售說的也不能全信,這個預期收益在15%-20%之間吧,而且投資股權肯定也要做好可能會有損失的準備,畢竟高風險高收益,這類投資還是要有一些。

---------------------------------------

匿名回答一下。

先介紹一下個人情況,35歲,男,參加工作12年,在你們都在談論高工資的HW,18級,每年工資、分紅、獎金加補助一共120多萬(稅後)。已婚,妻子全職在家,兒子5歲。

家庭財產情況:有一套150平米的房子(本地市值在600萬左右),兩輛車(總計70萬左右),存款加各類理財共計500萬。

回到正題,我是怎麼投資的。

其實投資這個概念很大,不僅僅包括金錢,也包括個人健康、見識、教育等等方面。我一周跑步三次,每次十公里;每半年自費參加一次和工作無關但很感興趣的技能或者生活品味學習;每年全家都要全面體檢一次等,這些都是投資。但我知道大家更關心的應該是年薪百萬或家庭總資產500萬以上是怎麼理財的。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年薪百萬就一定實現財務自主了嗎?其實不一定,雖然錢的總量已經遠遠超過日常消費需求了,但是並沒有自由,因為這份收入是和工作綁定在一起的,如果有一天失去了工作,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家庭的全部收入來源。

所以,我的理財目標一開始就很清晰:

1、 逐漸擺脫對高收入的依賴,變主動收入為被動收入;

2、 為兒子大學去美國留學儲備好充足的資金;

3、 爭取50歲退休。

我是怎麼理財的:

1、 家庭保障金:我給全家人都購買了一定保額的保險。兒子每年10000元的兒童專項保險,我和老婆每年13000的「萬能險」,附加20萬保額的重疾險。因為自己算是「家庭支柱」,所以給自己買的保險按照約定俗成的「雙十定律」購買,補充了80萬保額的重疾險,300萬的意外險以及350萬的定期壽險。這樣每年我自己的保額能達到650萬,足夠應對突髮狀況給家庭帶來的衝擊。

2、 家庭備用金:考慮到免不了有臨時需要用錢的情況,我在銀行購買了20萬的貨幣基金作為家庭備用金。

3、

留學儲備金:按照目前去美國留學的費用每年30萬和3%的通脹計算,我至少需要為兒子準備200萬元留學儲備金。對於這部分儲備金,我買了100萬的大中華併購成長基金,時長9年,預期年化收益據說是20%,反正宜信財富的理財顧問計算的結果是9年之後我能拿到差不多250萬左右的錢。

4、養老儲備金:按照目前的年齡、家庭每月花費和通脹測算下來,我退休時家庭每月生活費大約為6萬多元。如果足夠長壽活到85歲共需儲備2200萬元退休金。減去社保20%的替代率,個人需要準備的資金是1760萬。為了籌備這一部分資金,我的配置方式是:

1)每月定投基金5000元,這屬於穩妥的長線投資;

2)信託200萬;

3)160萬銀行固定收益理財產品;

4)40萬定向增發基金。

因為我整體上屬於低風險偏好型,所以這個組合里近90%的資產都是低風險的固定收益產品,另外配置的10%的高風險配置是為了提高收益,即使出現虧損我也可以承受得起。

總結一下:錢是賺不完的,關鍵是看你更看重什麼。我的想法就是在人生過半的時候能把剩下的時間全部給生活、給家人,如此而已。


人人,QQ空間里70%都是家長給每月生活費1000左右的

虎撲里80%都是月薪3000以下的

貼吧里90%都是月薪5000以下的

知乎上年收入超過100萬的雖然有

但是很少很少會閑的打幾千字教別人自己的生財之道,投資之術

尤其是自己做過的一些灰色地帶,投機取巧的某種行為,一些敏感的秘密和故事是不能輕易碼字公開的

掌握控制資本越多的人,其實背後的利益鏈,人際網錯綜複雜,說是商業保密也好,說是不能暴露在陽光下的秘密也罷。這個世界並不光彩,甚至醜陋骯髒,

年收入百萬,千萬,過億的人,隨著資產的增多,其實故事和閱歷更會迷惑人

馬雲的雞湯,王健林的口號,史玉柱的故事,李嘉誠的傳記

你真的以為他們的財富之路是書里原原本本寫的那樣?

你真的以為李嘉誠,馬雲可以把很多很多秘密的,甚至永遠不能曝光的事在網上,書上公開?


我身邊正好就有幾個年薪百萬的,除了搞金融的,投資觀念和水平都和常人無異,因為投資是很專業的事,不是業餘就能搞好的。幾個搞金融的也就資產配置好點,發的私募很一般。

一~我的直接上級,他家庭年收入200萬左右,都是打工的,一個是設計院小領導。身邊常年賣保險的,券商中介,簡直就當親爹媽一樣供著。

每年保險理財就隨便幾十萬,券商那裡開了個賬戶,買了一堆服務,什麼6888的諮詢費,我說還不如給我,我提供的建議早超過這個收益了。但是居然連個10檔都沒買!

房子兩套,一套別墅自住。

二~某下海官員,現在公司做ceo,年薪120萬,錢都是老婆打理。老婆是停薪呆國企那種,每天就炒股,技術分析頭頭是道,估計沒賺啥錢,因為每次賺個一萬塊都要拿出來顯擺一下,話說這就我交易一次手續費。

三~我舅,某房產公司策劃總監,年薪百萬。沒有投資概念,房子買了四套,然後人生字典就三個字~買!買!買!所有的穿著都是奢侈品,嬰兒車都一萬多。一般人也就買個奢侈品奢侈一把,他是把奢侈品當生活品,估計存款為0,因為房貸和車貸一個月都要3萬多。

補充:這段時間出了個成都一個億買了60套房的新聞,話說就是他策劃的。

-------------------------------------------------------------------------------

昨天手機打的,有些話沒說完。看了上邊三個例子,很多人覺得有錢人投資水平很差,這個是沒錯。但是真正的有錢人有專門的人負責打理財產,投資渠道很多。

比如債券上,別人可以發債的時候給自己弄個優先順序的夾層,或者是有理財公司專門給你發一隻產品。

更多的人投資是直接投資自己的實業了。


我家老公管年薪百萬我管投資。老公工作性質就是幫人投資,但是我們這種收入級別根本不可能算上投資啊,只能投一投房子。作為一窮二白出身的中產我們開始就是按自己喜好買剛需。基本上關鍵點就是交通方便或者學區房。一有閑錢就買房子。最近買的房子兩年漲價了40%。當然也有失手過,買過一個小房子大概七年了價格沒變。但是那個房子的房租有房子價格的10%左右。缺點是不能每年都有投資,對資金要求比較多,受政府政策影響較大。優點是風險比較小,容易操作。

還有一些投資是被動的,比如老公單位的養老金是放在基金里的,算defined contribution; 還有一種叫defined benefit,這種沒有風險,但是大部分公司都是dc。還有比如人生保險這些也算是一點投資。和普通人的養老金比起來,我老公單位的簡直好到逆天,具體多少不說了,也算商業秘密吧,我就不給他添堵了。

我認識的年入百萬的家庭大部分是搞理工的(包括我老公都是,所謂的金融和it民工),相對來說可能比較保守,投資理念和我們家類似,經常組團去看房之類的,看房我們眼光也比較類似。我看他們很少談股票什麼的,他們都說自己這麼點錢根本炒股就是賭博嘛。


尋找自己能力圈範圍內,高確定性的品種投資。就這麼簡單!

比如,投自己發家的主業。這就很穩妥,很可靠,沒準哪天就上市,世界500強了。

瞎搞?不會的!當然也有很多喜歡買房,買股票的,但是這也是基於他比較有把握的情況。

大資金運作確定性是第一位的,收益率只是第二位。

例子就不舉了,這種人很多。但是他們的方法不一定具有可複製性,因為你沒有人家了解他發財的行業。


不請自來……主要還是看到公子答了一發,就跟進了。

我年收入沒有百萬,一半左右吧。

我的做法就是盡量買保險和房子,股票債券共同基金之類的比例不超過30%,即便全賠也不至於傷筋動骨。保險和房子是安全性最高的兩大投資品種,也許現金回報率不漂亮,但是晚上真的能睡得著覺。

現金一定要握住,不管什麼投資,都要看cash flow。沒有亮眼的現金回報的話,就必須安全——定存、國債,也許會貶值,但是總比賠光了強。

最後說一下portfolio的配置:15%的有價證券(含共同基金),30%的保險,15%的現金,剩下的全是房子。

對,我知道這太保守了,但是我的目標是安全。


每天下班到菜市場撿剩菜葉,拿回家煮麵,不開燈,不放鹽。


32歲,去年年收入到了80+,沒有任何的投資,去年年底咬牙買了第二套房子,是一個79年的28平米的老破小學區房,出租每個月3700的租金。今年感覺自己稅前差不多有100w了,第一個念頭是賣了自住的兩房,換一個三房學區房。。

在京滬深這樣的地方,剛開始到稅前50w以上的人,估計多數第一反應都是先拿來改善居住環境吧?


在國內,年薪百萬的人其實不是很多,算是絕對的金領了,基本都是企業的高管人員,這些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很高,跟一般老百姓的投資理念是不同的。

在說這些高管之前,也說一下我身邊的案例。

我住的地方是一個回遷小區,裡面有很多有錢的回遷戶,年齡大多在五六十歲,這些人基本上是什麼收益高就買什麼。基金、銀行理財、P2P、信託基本上都火過。聽他們聊理財,幾乎是只關心能掙多少錢,誰家收益率高就買誰家的產品。所以當我看到一些人被一些騙子公司騙了的新聞,我絲毫不覺得奇怪。

說完這些人,再說受教育程度很高的那些金領們。我見過的金領並不太多,基本就是我待過的幾個公司的高管,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先選機構再選產品類型,聽他們聊理財基本就是各種資產配置、家族信託、海外投資、股權母基金等,感覺就比較高大上,他們選機構的時候也比較有特點,比如做家族信託就選私人銀行做的好的、做保險就選友邦這種外資保險公司、做母基金就選獨立第三方機構。我感覺其中的奧秘就跟買東西一樣,你比如買手機就買蘋果、買耳機就選森海塞爾、買遊戲機就買XBOX一樣,每個公司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吧。


謝邀~在階層已經逐漸固化的時代,我覺得題主不應該問高收入人群的投資,而應該問高存量人群

我的稅後收入約300W左右,在北京生活,獨子,老家西北二線城市,父母均為大學教授自有三套住房,因此不存在負擔,我每年的消費約30W,大約能夠存下250W左右。

所以我真心不覺得這點錢有什麼好投資的。

由於我在北京的購房資格明年三月才能下來,因此我於武漢光谷附近用父母名加槓桿購置了一套房產,也買了一些車庫。除此之外我大約有現金人民幣600W,另有七八萬美元及零碎的港幣。

有一輛50W左右的凱迪拉克,不過這算消費不能算投資。

之所以保留現金,是因為明年要在北京買房,我名下暫時無房(各種資產都在父母名下)北京首付30%,眾所周知,帝都一套房動輒千萬以上,即使加槓桿也得有300-400W的現金儲備。

帝都房子搞定後,我應該會繼續投資一些海外房產。

相對北京土著動輒三四套房,我要想達到他們的資產規模,以我現在的收入也得15-20年左右,所以我想告訴你們,你賺多少錢其實意義並不大,關鍵是你爸爸在哪個城市有幾套房

我爸雖然有幾套房,然而西安的房七八套頂北京一套。

有人說叔叔你的消費好低,確實是這樣的。作為創一代,我2012年剛參加工作時第一個月的工資是4200,四年多的時間不可能大幅改變我的消費觀,一般來說北京到武漢、北京到西安的距離我依然會乘坐火車硬卧,我喜歡坐在下鋪聞著泡麵味拿著PAD看電影的感覺,也很喜歡晚上打呼吵得其他旅客都睡不著的快感。

睡一覺就到了,最不耽誤事兒的交通方式。

我個人沒有太大的物慾,作為文化產業工作者,我的許多消費投在精神領域,當然,我的包、圍巾、皮帶等等出門用的配飾,加起來約20W,當然有時也不一定,我還保留著不少剛參加工作時的衣服,那會兒買一件CK都能高興半天。我的配飾比起許多網紅差了不少(這個領域我接觸過不少人,她們全身配飾一般在50-100W左右)。

月入1W的姑娘如果超前消費,月入3k的屌絲如果學PUA擺拍拿紅酒住五星級的展示面,他們不會看起來比我窮的。然而這無所謂,我為什麼要看起來比她們富呢?

因為在北京尚無房產,我暫時不敢消費,即使敢,對我來說也沒有必要。因為你會發現,你自身的消費水平上去後,總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姑娘來扒著你,她們的面容是如此之精美,然而靈魂也是如此之貧瘠。她們有的眼睛美,有的鼻子美,有的嘴唇美……作為局部都有自己的閃亮,然而形成的整體,卻明顯比不上她們精緻的局部

我曾經和身高178的車模談過「戀愛「,也和一些小演員玩過,她們對高品質生活的理解,無非就是包包貴一點,出行的車好一點,給的零花錢多一點,能夠去各種高逼格國家旅行、拍照、發朋友圈……

我曾經帶178車模去看過一場算不上高端的話劇,整場她都在玩手機,演出時拍照就算了還不關閃光燈,末了我開車帶她回家的路上針對該劇發表了一些看法,她記下了幾句配合著照片發了朋友圈。

她朋友圈裡還有搭別人賓利的自拍,看畫展的自拍,別人請她看音樂會的自拍……在屌絲看來,她是絕對的白富美。

於是我不想跟她在一起了。

當然,我一分錢都沒給她花過,畢竟剛在一起一個月她還不好意思開口,對於這種姑娘有兩種玩法,一種是花錢吃雞,另一種叫智商捉雞

而且講真,我的身高只有165,所以一點也不舒服。

所以,戀愛還是得跟原生家庭良好、受過高等教育的姑娘來談。而且我發現,無論朋友圈裡擺弄什麼,對她們來說都是一樣的,甚至不擺弄可能會更好。《小時代》這玩意拍的雖然是大城市中上階級,但受眾都是底層女屌絲,因為真正的中上層階級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他們會覺得小時代很假,只有真正經歷,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所以真的處在這個階層的我們,除非想套路女屌絲,否則這麼搞反而會有損自己去撩同階層或更高階層的人,當然,有的人沉迷於套路女屌絲,不得不承認有的女屌絲長得不錯,因而他們樂此不疲。

對了,車模當時一直慫恿我帶她去冰島,鑒於我自己也蠻想去的,可能她再跟我多呆兩個月,就帶她去了吧。不過呢作為創一代,而且是有錢之前就撩的到妹的創一代,我在這方面十分精於算計。比如前段時間我們有部戲在廈門拍攝,需要大量長得好看腿長的特約演員,廈門的群演很貴,像她這個級別的一天可能得上千,所以,我倒是產生了給她報銷機票來廈門探班的可恥想法,因為我們這場戲的群演是整體價格打包給演員副導演的而作罷……

由於繁忙我很少出境游,偶爾出去的話,我喜歡先去當地的房產中介,再看看人才網站,再然後是書店及報刊亭,再然後是當地劇院,沒事坐地鐵的時候會多找幾個本地人攀談,有大媽有大叔也有年輕人,當然最後也免不了購物。

我可能留不下太多照片發朋友圈,但我想通過短暫的幾天旅行,了解當地的經濟結構、意識形態及風土人情。

高收入的好處,就是我不必用盡畢生的洪荒之力為了一套房子而活,如果回老家,我這樣算得上是小土豪了,然而我依然會留在帝都,只有這裡,才能讓你感到,你永遠只是一條狗。

以及,我並不覺得天天葛優癱會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每天糾結眼前的苟且,詩與遠方才是詩與遠方,如果你天天活在詩與遠方,那詩與遠方就會變成眼前的苟且。

還是那句話,你不能對世界的理解僅限於物質生活以及點滴膚淺的精神感受。

以及,只要生活還在繼續,對於文藝工作者而言,就永遠也不會退休。

—————————————————————————————————————

今天答另一個題破處前後人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什麼質的變化? - 痴情叔的回答,答著覺得有一部分答案貼在這邊會更有意思。

有些姑娘在條條框框的約束中嚮往那些敢愛敢恨的姑娘,以及她們覺得被睡是吃虧,尤其是被睡後沒收到包包沒佔到便宜沒收到錢,更尤其是本來就沖著供養價值跟他睡卻被智商捉雞沒付錢。

亦有一些男人會覺得,敢愛敢恨的姑娘越多,他們就可以免費去睡(儘管她們一般不給這種人睡,但她們最終會嫁給這種人),以及他們會覺得,我們偷了他們的資源。

所以這兩種人應該在一起,談那種睡覺就應該花錢的愛情。

後來我有了點錢,開始有某種姑娘往我身上蹭了,以前她們可從來不鳥我的,比如在某個回答里我提到的那位善良的車模。

男人對女人的吸引,無非就是硬價值、顏值、詩與遠方,由於以前太窮,沒怎麼靠硬價值撩過妹,有點小激動就炫出來了。點贊數太高被一位姑娘另開回答給噴了,你看,她說車模很善良,談戀愛不花我的錢。

其實吧,這位車模去年就被我們一位經濟條件良好的學員睡過,套路他買東西而導致分手。

去年我也加了她微信不過沒鳥我,今年我的消費水平提高了,朋友圈變得高大上了,於是她來了,還特么裝處女,現在倒是學聰明了一個月都沒問我買東西。

你真以為我傻不知道您是沖著什麼來的?

然而中國相當一部分女人就是這樣的。所以,對待她們,我們用「玩」這個字。

嗯是的你說的太對了,我們上部戲的投資人是一位煤老闆,他的年收入超過3000W。上個月我們在廈門拍戲,恰好我和他一起「玩」過同一位姑娘,那是一位特約群演,廈門一個沒聽說過的演藝學校的學生。

區別在於,他花了3W塊「玩」了她一個周,而我,在他之後可恥的選擇了智商捉雞。

後來這位姑娘得知我們倆認識,直誇煤老闆是一位「舉止得體,很有教養,有著智慧與閱歷的男人」。

而我在她看來,一定是令人作嘔的雞賊。

而真正意義上的高品質女性看到這篇回答不會有任何不爽,因為她從來沒想過物化自己。

真正意義上的高品質男性看到這篇回答也不會有任何不爽,那是因為他從來沒想過物化女性,所以不會產生那種「老子花大錢買的東西你卻投機取巧免費給弄來了」的鬱悶。

你既然物化了你自己,覺得自己可以賣,那憑什麼不准我偷?

畢竟,無論是買還是偷,都只能帶走物品,而帶走不了真正有人格意義的女人。

而戀愛,我們只跟有真正意義人格的女人來談。

什麼,你說你沒物化自己,你只是覺得男人在「戀愛」中就應該買包花錢,我不懂愛情是么?

我很早以前就在一篇答案中寫過:凡是男方終止經濟供養,關係就會隨之結束的兩性關係,就是交易,無論你們搞的有多麼蛋疼多麼感人多麼驚天動地多麼海枯石爛。

西方有句諺語:有一隻鳥,他叫起來像鴨子,長得像鴨子,走路也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

如今,東方也有句諺語:有一隻鳥,她叫起來像雞,長得像雞,走路也像雞,那麼她就是雞。

最後,留一個男生看了會狂喜,女生看了會不舒服的公眾號「叔叔戀愛學」cashushu


我來上海剛好六年了,前兩年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到手的收入過了過百萬,去年今年開始走下坡路,到手收入大概40-50萬左右,離各位知乎大神有一定的差距。不過我這幾年的財富積累主要還是靠房產和股票投資,房產也只有一套,增值大概1.5倍的樣子,股票雖然經歷過大波浪,最終大概也還賺了4倍的樣子。目前手上的現金除了應付10個月的開銷外全部都在股票市場里,目標也就是年化10-15%的收益,我覺得未來幾年就是一個逐步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的過程,賺錢會越來越難,適當的時候我會全部套現保留現金,等一個財富大洗牌的過程後再開始投資。


百萬收入(稅後)的人其實大部分人工資波動性蠻大的,所以首選固定收益類產品,買房也算固收,當然,買房要看區域了。其次是利用這個圈子或資源投一些高收益低風險的東西,比如pre-ipo的股權或做VP,VP現在比較流行的有生物醫療等技術類的,除了賺錢當然還是要給自己用。折價買點好的公司股權或股票也不錯,注意,我說的是折價,其次才是好票。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這也太簡單了,他們不怕通貨膨脹?真蠢,不好好做個專業點的理財計劃?……這個么,其實最好的理財就是他們自己本身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啊

沒做過調查不好亂說,不過通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的,很難很難,除非是利用投資做利益輸送。財富增值也不難,你有點錢就在一線城市買房唄,一年下來賺的比年薪多的多吧


富人要搏穩,窮人要搏命,富人窮人只是自我的一個幸福指數判斷,幸福=效用/期望,如果我是私人飛機的期望,卻只有汽車的效用,我的幸福指數很低,年薪百萬依然搏命,我知道很多,資本在1000萬-5000萬之間的人,還奮鬥在高風險投資的第一線,基本年薪100萬的,除了少數是打工的,一定是承擔風險方和資本方。


推薦閱讀:

對你來說,是榮譽重要,還是錢重要?
如何看待母親責罵我接受男生的飲料 ,卻同意我接受男生送的香水?
一個男人視金錢為信仰有錯嗎?
聽過最現實的一句話是什麼?
你會墊錢給公司買東西嗎?

TAG:投資 | | 財務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