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如何正確閱讀?

個人感覺偏哲學有些觀點難懂。

例如下圖的一段對天堂的論述。

如何正確接收書中的觀點並為我所用呢?大多時候感覺自己都在感受而為理解......


謝邀

單獨談談這段好啦

彼岸無法到達。到達之處皆為此岸。正因無法到達,彼岸才是一條道路,而非空間。

人們常以為彼岸與此岸一樣,可抵達,是一個沒有苦難,充滿幸福的地方。其實不然,此岸和彼岸一個是房,一個是路。一個使人永在其中,另一個是精神的恆途。

我雖困於房中,但精神卻可上路。

人所抵達之處,皆是人間。人間就不完美,有苦辣酸甜。人造不出完美的天堂,也不會有神造一個沒有苦難的空間等人發現、享受。因此不要覺得自己會得救。想要得救便是不斷拯救。

我雖身困於房,但精神卻可遠行,遠行之處,就是人們所說的天堂。

不斷追求,方是天堂。


我單純就這一段來談談好么?

因為看題主說「個人感覺偏哲學有些觀點難懂。例如下圖的一段對天堂的論述。」

然而題主所引用的這段話我並不覺得偏哲學也並不覺得很難懂。——所以我認為題主對文字的提煉或者說掌握能力其實可能不是很能看懂樓上這些答案。因為題主的辭彙量理解力可能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只是普通人的水準。

那麼分析這段話我儘可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意思就是人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作為信仰作為依仗,人終其一生都是在憑藉這種信仰追求靠近自己的「精神殿堂」。——人並不需要走到,也不可能走到,所以人的精神永遠在路上。——單看這段這是表達了作者希望自己一生都能在通往追求自己的「精神殿堂」的路上行走。

嗯最後題主的「正確閱讀」這個說法,我有點淺見,我希望題主看書明白一點,史鐵生自己也有云:「寂靜的牆和寂靜的我之間,野花膨脹著花蕾,不盡的路途在不盡的牆間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對它談,隨手記下謂之寫作 "。所以一個人的作品其實是一個人情緒的表達,尤其是文學性作品。我建議題主看,感受,不明白也不要緊,也許幾年後有相似體驗就會明白,不要著急因為總會明白的,體悟,體悟,體在悟先。所以題主只要保持看,想,感受,這樣就行了,當然題主要是想實現別的指標的話比如鍛煉寫作能力或者思想上一個台階這種東西就需要有針對性的練習了。

一點淺見。


身為史鐵生的腦殘粉我一定要回答!

正好最近又在讀這本,我是每次有空就讀幾個小章節消化消化,然後繼續做點別的事情再讀一點點消化這樣……這本書比起史鐵生其它的書來說比較零碎,不太成體系,但是那種閃光的思想點卻很多ww有人說這個有哲學和神學就是因為這種思維的閃光,但是我不喜歡把這種共鳴的感覺稱為神學或哲學。

在我看來,這本書比較像史鐵生自問自答,是他對於生活,對於他自己人生的發問和追思。我的態度是,不要以教科書填鴨式閱讀,即當作最高定理一板一眼去相信,而是應該結合你自己的生活去感受,去體會。

有的地方一時沒有相似經歷感受不出來,沒共鳴,沒關係以後有經歷了再讀再感受嘛!有的地方有類似回憶,其實就像一個引發你思維的思考點,你會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不要強迫自己讀書上綱上線,開心就好。

個人感覺史鐵生的這本書三觀超正,是正能量的治癒物,比許多虛假雞湯好太多。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史鐵生。

人在生病或突然殘廢的時候總會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瑣事,對公眾社會態度產生自己的見解,對政治法規產生質疑。不可否認,在這個狀態下,人對已知所看到的可能是最正確的,他們能理智地了解事情的始終,冷靜地看待一切。

於是,在殘廢了後的史鐵生寫了《病隙碎筆》,以一種大無畏、平靜的精神述說自己的事,史鐵生不像是在寫自己,倒像是在寫一個自己毫不認識陌生的史鐵生。他真的毫無顧忌,是什麼就說什麼。

讀他的書就像在讀自己在讀人,因為史鐵生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寫了下來,把人性的共同點直白無畏地說出來,從這點上,史鐵生是一個富有勇氣、真實無忌的人。

史鐵生如一切人一樣都遭遇過險灘,他遭受的苦痛可能更多,在一段時期內他到了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殘廢了雙腿,作品也很少得到看重,甚至被人嘲弄為「性無能」,但一切的一切變成了他生命中寶貴的閱歷,心性變得通透成熟,讓他可以對一切都淡然處之,冷眼淺笑。他曾說過:「視他們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去走你的夜路。」他好像一個智叟般看透了一切,看淡了一切,放下了一些。

《病隙碎筆》——生病的人的感想和看法、發泄和述說。

我最初認識史鐵生是看了必修二的《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對我感觸很大,,主要是幾個細節。

「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史鐵生堅信自己和地壇有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這種感覺不到地壇就體會不到,就像有些事不親身經歷過,你永遠無法體會和理解,有些事光聽光看光理解真的是無用的,有些事必須自己經歷。更不用說了。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句話打動了我,我切切實實地感覺到了他的無限悔意,他在埋怨自己,怪自己的無知懵懂。這同樣告訴我,他在以前不知道也無法料到母親會突然離世,做了許多讓他以後後悔的事,他沒來得及為母親做過什麼,所以很後悔。有些事,現在做,立刻做,不要給自己後悔的餘地。

在接近結尾時「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不要對自己父母玩那套自尊那種「倔強」,他們遷就你也沒什麼好得意炫耀的。在這裡我對史鐵生的印象立刻差了,在我眼裡他實在不夠好,美曰其名自己殘廢了,情緒低落,難道那時他不殘廢就會對他母親孝順了?我真的不信。到了失去了,又過了許多歲月才突然後悔了,再寫幾篇文字表明:我後悔了。

因為當時沒有知乎,只是在電腦發了這篇文章,發現沒有幾個人和我交流。現在過去兩年了,我的想法依然不變。

人在大風暴之中才最暴露本性,為什麼他生病的時候看不到自己卑微平凡的母親那樣愛他,在失去了以後才後悔莫及。人吶,珍惜眼前人。有的蠢事干出來了可是沒有後悔葯的,一輩子都在負疚中不能擺脫。


最近正在讀這本,先附圖

這本隨筆就是鬆散為主,不然也不會叫隨筆了,有些寫的偏哲學抽象了,不過取己所需,有些內容我是蠻認同的。分享一二:

哈哈,我的專註點是不是都在情啊愛啊什麼的,畢竟雙魚座,題主見諒。覺得此書整體還是偏悲觀吧,不知道是不是跟我看書時的心態有關係呢。

以上。


最近在讀這本書,跟題主有同樣的感覺。看到樓上的一些回答偏重於理解具體的文意。我想談談該如何閱讀。

文章是碎筆,內容大多是感悟式、哲學式的語句。這樣就會導致,沒有上下文,沒有語境的情況下,信息顯得很大。而且很多都是我們這個年齡無法感悟或者經歷的,比方說對生死的看法,對性的看法等等。

我個人的看法:

先囫圇吞棗看一遍,沒必要錙銖必較。最好當做小讀物,用零碎的時間加以閱讀揣摩。把自己有感受的語句摘錄或標記下來。

過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再次閱讀,對之前原先存疑或者不甚了解的部分加以仔細閱讀。

原則:讀的開心就讀,讀不下去了就停。

評價:個人感覺整體還是一本不錯的書,但是方法可能需要變通些。


我覺得,該書絕對是本好書。

作者寫得真誠,沒有半點虛假或造作,如同一個老朋友,在你面前,把他所想的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和感悟,毫無保留地和你娓娓道來。

作者寫得深刻,通過生病,感悟出許多人生道理。在常人看來,疾病也許給他帶來的是苦難,但他在其中發現了生病的「價值」-----有時間靜靜而積極思考,「挖掘」和探尋人生的意義。

作者寫得勤奮,雖疾病纏身,常常要遭受肉體痛苦,但他依然有空就思考,有空就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思考貢獻給其他人。一想到他身患重病,卻依然堅持寫作,如此勤奮的態度,怎能不叫人肅然起敬?

有人說: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終點。是啊,史鐵生已經去世,但他的語言還在,他的思想還在,我們好像仍然能時時感覺得到他用靈魂在和我們交談,誰又能說他的人生隨著他的離世而已到了終點?歲月久長,作者已逝,但他留下的文字和思想,仍然讓人感到他彷彿依然活著,這,大概就是他思考的意義、寫作的意義所在-------


談談個人看法。

從哲學角度來看, 似有詭辯偷換概念之嫌, 我覺得像樓上所說按詩人的角度來欣賞更合適。

為何「到達彼岸」就意味著「彼岸的消失」?彼岸無非是從遠方到了腳下。

彼岸即天堂,即信仰,即拯救。何種信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信仰若要具象可以是一枚十字架,

若要抽象亦是心中的一份執著。

就在身邊罷了。

既說天堂/彼岸/信仰不是空間且非物質,而是精神的道路。

精神就存在於心為何無法到達?何嘗不是觸手可及。

但是,結合史鐵生個人經歷,來理解這「不可到達的天堂」確是合乎情理的——無法行走的不可及和「心有多遠路就有多遠」融合升華。

文章字句皆是史鐵生精神的「恆途」,是其心路,彌補了他無法踏足大地的遺憾。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模式,來理解作家的文字,思考正是價值所在。


《病隙碎筆》的開篇這樣寫到——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動。

人生就像劇本一樣,必須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戲劇才會好看。世間上總會有人在抱怨「我怎麼這麼倒霉」,其實只是因為走運的時候不嫌多,所以也忘得快,而「倒霉」卻會念念不忘,這對神明是不公的。世界是一個整體,人是它的一部分,整體不能為了部分而改變其整體的意圖,這就是上帝不能有求必應的原因,這也是人類中的個人永遠的困境。

比如我,也有這樣的困境。我曾經一直信奉能量守恆定律,認為,人不可能一直倒霉或者一直走運,一直倒霉的人總有一天會開始走運,因為每個人的能量是守恆的,我甚至默默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看完這本書,我突然發現我很狹隘,我懂得能量守恆定律,但僅僅是很微觀的一部分,對於宏觀來說,世界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磁場、一個能量守恆,所以世界為了它的守恆,不可能單單對個人來守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天生好命,有的人卻命途多舛。這又回到了我們開頭中的那句話,每個角色都是戲劇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這樣平平淡淡恆等式的話,就怕整齣戲劇都不好看了。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突然豁然開朗,其實能量還是守恆的,只是不單單對於個人。也許我想得到的,別人更想得到,也許我失去的,別人失去會更痛苦,平衡不是對我,而是對整個世界。那麼我是不是更會覺得生活無望了呢?不,相反,我覺得對於我是一種釋然,不是我不夠好,不夠努力,不夠優秀,而是為了平衡。

書中還有一個令人發醒的觀點,那就是命運並不受賄,生活不會因為誰的虔誠就給誰特別的優惠。你做了一件好事,那麼不要想那麼多,不要認為這是在積德積福,死後就能上天堂。就像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攢人品」,其實都是帶有一種目的性、功利性,在你做事情的時候,你立馬就在想像著將得到的回報,這種行為是不純粹的,像是在向上帝行賄一樣。做的好事多,就能上天堂,這是一種爭搶的心,倘若天堂之門也是大家爭搶的天下,那麼天堂與人間還有什麼兩樣?就算爭著搶著到了天堂,這樣的天堂還會無憂嗎?所以,天堂只是一種仰望,仰望使我們洗去污濁。

這個理解告訴我,我對別人好,不能期求別人對我也好,每個人思想的種子本身就不一樣,每顆種子又會因為陽光、水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萌芽和生長,也就是俗話說的三觀。還有,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純粹因為一件事情而做,不要乞求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回報,不以交換為目的,不向命運討要好運。

這本書不是雞湯,是內心的獨白,特別治癒,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分享一些我喜歡的句子:

1.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

2.進退維谷之日正可能是別有洞天之時。

3.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4.愛,原就是自卑棄暗投明的時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或者轉身,在愛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


因為跟有惡的對比,我們才能定義善一樣,對天堂的嚮往,是因為我們還活在充滿限制和痛苦的人間。所以史鐵生在後面解釋了,我們因為在現世(此岸)有諸多限制和不滿足,才會產生對彼岸的嚮往,但這種嚮往都是根據我們自己內心的渴求而塑造出來的。比如渴望長命百歲對人嚮往天堂的永生,比如窮人會嚮往天堂的吃飽喝足。那假如一個人真的獲得了永生,還會始終保持當初的那種向往來對待永生嗎,甚至可能會覺得這又是新的限制和痛苦;一個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有衣食之憂了,他又會覺得有許多無趣了。也所以「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因為天堂,其實只是我們心中不滿足的慾望的投影,一千個人心中,也會有一千種對於天堂的描繪。

但是我們心中必須有這種對彼岸的渴望,必須有對天堂的嚮往,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識到現世的不足,也才有可能會因為心中迫切的渴望和美好的嚮往,從而按照天堂的樣子來改造人間。

《病隙碎筆》因為是史鐵生之前一些文章和思考的合集,所以有些文字和思考單看會覺得很突然。史鐵生被稱為「匿名的聖徒」,是因為他的文詞具有詩性美,但文字背後凝聚的,都是神性的思考,而他思考的結果就是「悖論神學」(可先讀《愛情問題》、《好運設計》)和「過程宗教」(可先讀《神位 官位 心位》、《命若琴弦》),當然這些思想的脈絡散見於他的許多散文、隨筆中,很多我確實無法一一對應的詳述了,題主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再聊。


文學走向哲學是源於作家的思考,史鐵生說他是一個以生病為業,業餘寫作的人,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自我解嘲,他由於自己特殊的人生遭遇使他更接近死亡,也引發了他對生命的思考。既然他的思考是以他的遭遇為基點的,正如打碎的花瓶的碎片無法複製一樣,他的情感體驗和哲學思考對讀者來說也是難以複製的。他的文學教會我們如何思考,如何由自己的境況找到哲學,找到有哲學之光的人生。他的哲思對我們有價值,可這並不是最重要的。不然,他最打動人的就不再是文學,而是哲學。更何況哪有沒有經歷就領悟的哲學?


天堂就如信仰。信仰神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慾望和執念得到約束,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而非成為神,也不可能成為神。史鐵生在書里也舉了文革的例子,人成為了"神"是會招致可怕後果的,那時信仰將被作為謀權奪利的工具。因此,我們本就需要信仰一個境界高到我們無法觸碰到的存在。天堂也是如此,我們在走向天堂的路上就時刻感受到從天堂降臨的光輝,那光輝驅使我們前進和完善,讓我們一直一直走下去,永遠沒有極限。倘若你以為走到了,那麼那一定是一個虛假的天堂,因為你的思緒,你的想像還沒有終結,那一定還有更遠彼岸,一個你還未觸及而且無法觸及的天堂。


終極是不可能達到的。絕對美好只存在於童話故事的結尾,王子和公主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大魔王被勇士除掉,世界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

之後的生活就是之後的事了,沒人去想。之後的事就是你的生活了。有句話叫否極泰來,換句話說就是,泰極否來。最好和最壞都不存在。天堂可以說是最美好的場景,而我們就向著這個方向前行。


人有人的理解吧,書也不是死的。我所理解的,天堂是一種追求,人在追求等我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滿足,但天堂又是不可到達的,因為一旦到達就意味著所有追求皆圓滿,沒有事情干就只能一天到晚看風景了。


這本書其實就是史鐵生自己的一些感悟和追問,同樓下幾個回答一樣。如果想理解這段文字請把第二篇聯繫一下讀比較好,畢竟這個走向天堂走到天堂,作者在文中的前面已經做了十篇的思想路程,理解這句話不在於哲學是否懂而在於是否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從整本書的遣詞造句和語言運用來理解每個詞語和句子代指的意義,歸結到底,看書嘛,首先是跟作者進行神交,然後可能運用到實際里來。


彼岸即是對岸,是一個永恆的命題,你註定是不能到達對岸,就像你永遠不能說出我站在對岸這種話來。


初讀這本書是我自己也處在一個病患,頹廢,覺得自己也將成為一個殘疾人時。所以在我看來,裡面的觀點,不必為己所用或者怎樣。如果經歷過這種肉體受到巨大限制每天只有不斷的在精神里掙扎的階段,《病隙碎筆》讀起來更像是病友之間,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可能有一些感受,也並不是轉換視角就一定能體會到的吧。以後的人生經歷的更多了回頭再讀,說不定會有不同的理解。

單就這段話來說,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天堂之意義,大概在於其存在本身,一種「概念」的本身。因其存在才有了追尋,才有了過程,才有了意義。


這本書里有些觀點讓人覺得沒有深度,倒是可以把它看作一個人探索心靈的過程,但閱讀時要保持思辨力,有些觀點,沒有探究的必要。

我認為這本書無法代表他的真實水平。


推薦閱讀:

因為窮困或其他原因沒機會接觸《聖經》的人,死後就一定無法上天堂嗎?
有地獄和天堂的存在嗎?您相信有還是沒有?您可以用您的領域知識論證您的觀點嗎?
當一個人走向了絕境,留給的路是像左走還是像右走?地獄在左天堂在右?
這個古鎮不輸湘西鳳凰古城的「東方威尼斯」?是最美的度假天堂?
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

TAG:文學 | 哲學入門 | 史鐵生 | 天堂 | 病隙碎筆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