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和佛的區別是什麼?菩薩和佛的差距在哪裡?
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 以已遠離(ārakattā)一切煩惱故為阿拉漢;
- 以已殺煩惱敵故(arinamhatattā)為阿拉漢;
- 以已破輪迴之輻故(arānamhatattā)為阿拉漢;
- 以有資格(arahattā)受資具等供養故為阿拉漢;
- 以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āpakaranerahābhāvato)為阿拉漢。
——《律藏義注·巴拉基嘎義注·一》《清凈道論·一/一二五至一三〇》
依據其定義,「阿拉漢」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āsava,斷盡煩惱者),包括:諸正自覺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這三種阿拉漢的區別在於:- 正自覺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陀」,乃是依靠自己正確地覺悟解脫之法,成為阿拉漢,並且能夠將其體證到的方法,通過語言表述出來,形成教法的傳承;
- 獨覺佛,也能夠依靠自己正確地覺悟解脫之法,成為阿拉漢,但是和正自覺佛相比,獨覺佛在將自身體證到的方法進行語言表述時有困難,於是不能形成教法的傳承;
- 阿拉漢弟子,則是指在正自覺佛的教導下成就的阿拉漢。
所謂菩薩,其實可以理解為一位「積累巴拉密以能夠自己證悟解脫之法」的人,也就是最終將成為正自覺佛的凡夫。在巴利三藏中記載有菩薩的修行方法,稱為大菩提乘(Mahābodhiyāna),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實踐者。
要成為菩薩(bodhisatta)必須發「至上願」 ,並且須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要發「至上願」必須具備八項條件,即:- 獲得人身;
- 生為男性;
- 具備只需通過聽聞佛陀的簡要開示即能夠證悟阿拉漢果的能力;
- 遇見活著的佛陀;
- 出家;
- 擁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
- 增上行;
- 想要成佛之極強善欲。
在得到佛陀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阿僧祇(不可數,無數)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巴拉密。所謂大劫,就是一個銀河系從產生到滅去的時間。這十種巴拉密分別是:布施巴拉密、持戒巴拉密、出離巴拉密、智慧巴拉密、精進巴拉密、忍耐巴拉密、真實巴拉密、決意巴拉密、慈巴拉密、舍巴拉密。當菩薩修習諸巴拉密達到圓滿時,就能證悟無上正自覺者,成為一切知佛陀。
這十種巴拉密,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一個凡夫在滿足了上述八個條件的基礎上,從一個凡夫成為一個不依靠他人教導而自行正確覺悟解脫之法的資本。非常不容易成就。
我們這個時期,屬於喬達摩佛(Gotama Buddha)的教法時期。而喬達摩佛在四個不可數及十萬大劫之前,那一世叫做善慧隱士。善慧隱士從當時在世的燃燈佛處獲得了授記,開啟了長達四個不可數及十萬大劫的巴拉密積累之旅。
如同暗夜中的閃光,亮起後會滅去,同樣的,喬達摩佛出現在世間,並教導了解脫之法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教法也會慢慢隱沒。等到教法隱沒之後,會經歷一段沒有解脫教法存在的時期,之後,會有菩薩積累巴拉密完畢,成為正自覺佛,並開啟新一期的教法時期。阿羅漢和佛的區別是,佛是自己獨立一步步解開人生的答案,阿羅漢是按照佛的解題思路,還告訴了答案的情況下解開的,菩薩是希望自己也能獨立解開答案的人,所以阿羅漢和佛所證得的是一樣的,但是因為佛是自己證得的,所以他叫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叫正等正覺,菩薩有修到阿羅漢的能力,但是一定要自己獨自去解開難題,還有一個辟支佛,他也是獨自解開的答案,但是答案不完整,不能給滿分
大力菩薩言。
云何非心非影法爾清凈。佛言。
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為不相應法。非心無為。是相應法。非所現影。非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非義。何以故。義無如故。無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離諸諍論。不見其相。菩薩如是凈法。非生之所生生。非滅之所滅滅。大力菩薩言。
不可思議。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獨成。不羈不絆。不聚不散。不生不滅。亦無來相及以去住。不可思議。佛言。
如是。不可思議。不思議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異心。心本如故。眾生佛性。不一不異。眾生之性。本無生滅。生滅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無動故。一切法相。從緣無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因緣性相。相本空無。緣緣空空。無有緣起。一切緣法。惑心妄見。現本不生。緣本無故。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凡夫之心。妄分別見。如如之相。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唯心識。菩薩如是心法。不無自體。自體不有。不有不無。菩薩無不無相。非言說地。何以故。真如之法。虛曠無相。非二乘所及。虛空境界。內外不測。六行之士。乃能知之。大力菩薩言。
云何六行。願為說之。佛言。
一者 十信行。
二者 十住行。三者 十行行。四者 十迴向行。五者 十地行。六者 等覺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大力菩薩言。
實際覺利無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實際。佛言。
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
大力菩薩言。
無際心智。其智無崖。無崖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實際。如彼凡夫。軟心眾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堅心。得入實際。佛言。
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滴瀝成海。大風鼓浪。大龍驚駭。驚駭之心。故令多喘。菩薩令彼眾生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以禪定故。心則無喘。大力菩薩言。
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
存三者。存三解脫。
守一者 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 理觀心凈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大力菩薩言。
三解脫法是何等事。理觀三昧。從何法入。佛言。
三解脫者 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者 心如理凈 無可不心。大力菩薩言。
云何存用。云何觀之。
佛言。
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凈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服。而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不住二乘 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大力菩薩言。
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佛言。
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三界。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坐菩提座。登正覺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況沙門而不敬養。大力菩薩言。
如彼一地及與空海。二乘之人為不見也。
佛言。
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於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數劫猶不得覺。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後得佛身。如彼人者。從舍闡提。即入六行。於行地所。一念凈心。決定明白。金剛智力。阿鞞跋致。度脫眾生。慈悲無盡。-----------------------------------------------------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
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焰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由乾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法雲地。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
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
一 次第漸深。二 不受死屍。三 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 普同一味。五 無量珍寶。六 無能至底。七 廣大無量。八 大身所居。九 潮不過限。十 普受大雨。無有盈溢。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人有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
阿羅漢斷除人我執,不斷法我執。佛兩個都斷。人有三種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初地菩薩菩薩是斷除了見思惑,八地菩薩斷除了塵沙惑,佛斷除了無明惑。能自覺法,並開覺聲聞弟子,這是佛。能自覺法,但不傳法,這是獨覺佛。經由佛陀的教導,能覺悟法,達至涅槃解脫,這是阿羅漢。這三者在解脫上沒有任何差別。至於菩薩,是佛陀成佛之前的稱呼。
用命運來作答,佛是不受命運束縛的,等覺菩薩還受一絲命運束縛。然後阿羅漢是了脫生死的,然後道教人士修到最高境界也沒有了脫生死,所以阿羅漢是個很高很高的果位
阿羅漢和佛的區別嗎……就是小學生和博士生導師的差距!菩薩和佛的差距嗎……就是初一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的差距!
推薦閱讀:
※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覺知,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但既然把心思用在覺知上了,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
※有沒有人想到過佛教全部都是「物理學」?
※學佛的人對於大街上的美女,到底應該看還是不看?
※對「無我」的一些認識,請善知識指點?
※如來藏為什麼會被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