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因緣來講,修行者破掉無明後還有沒有中陰身,如果沒有那麼還剩下什麼?


關於十二因緣,無論南北傳佛教的解釋都沒有太大差別,唯獨對於「無明」,兩個系統中存在著明顯不同的釋義。

藉此機會把南北傳佛法修行觀上的差異加以簡單說明,因為是個人識心揣測,僅供參考。

南傳佛法中的無明

《巴利大藏經 相應部》:諸比丘!何為無明?諸比丘!無知於苦,無知於苦集,無知於苦滅,無知於趣苦滅之道,諸比丘!以此謂之無明。

簡單的說,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就是「無知」,無知什麼呢?不能如實了知於四聖諦,所以於生死輪轉中不得解脫。

那麼破掉無明即是對於四聖諦的如實證知,趨向於苦的滅盡,這稱之為涅盤,即不受後有不再輪迴。

《大般涅槃經》世尊如是語已,善逝復說偈曰:

不如實知四聖諦(眾生因不能如實證知苦集滅道四聖諦)

故生死流轉道長(所以生死無休地流轉於六道輪迴)

見彼聖道絕有因(聽聞四聖諦如實證知不再貪愛執取)

苦根已斷無再生 (後有之因已斷除則不再於輪迴中出生)

集——這是集苦之因。

苦——這是苦因招致的苦果。

道——這是修道方法。

滅——這是苦滅不受後有的清凈涅盤。

南傳修道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它遵循著既定的真理之道前行,即洞釋世界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的存在,都具有三個特徵:無常、苦、無我。

表面上我們接觸到的事物,包括我們認知中的概念,好像都是固定的、有一個確定的「我」存在著。

而南傳的行者們通過深入的止觀修行,如實觀察到自己身體與心理的現象,都是剎那剎那生滅從無停息,這稱之為無常。

我們一直承受著無常生滅壓迫之力,不管我們意識或沒有意識到,根源都是苦的。

因為沒有固定不變的精神與物質現象的存在,一切都是無常流變的,這稱之為無我。

在內觀狀態中,如實證見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就是入流初果。南傳經典稱之為: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阿羅漢、無生者)。

北傳佛法中的無明

《圓覺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什麼叫作無明呢?善男子,一切有靈有感的眾生,從沒有開始的開始以來便產生種種顛倒,猶如迷失居所的人四處更換居住的地方。妄想執著「地、水、火、風」因緣和合的物質為自己身體,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對境產生的識別烙印之影像為自己的「心」(自我意識)。就如同那眼睛生病的人,被血腫擠壓反而看見空中莫名生出的花朵、以及夜晚面對月亮時卻看到了月亮的重影,便以為那是第二個月亮。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虛空之中本來沒有花朵,只是因為眼睛生病的人,虛妄的執著這些花朵是真實的。又因為妄想執著的緣故,非但迷惑了虛空自性的本來清凈,還因此迷惑那些花朵是真實存在著,並尋求它們從什麼地方而來、要到哪裡去。

正因如此,才有了虛妄的生死輪迴,以及輪迴中的種種現象,這個虛妄執著輪迴與現象為實有的妄想心,就叫做無明。

註:1,空中華與第二月比喻「名色世界」,即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界。

2,虛空自性喻「本來清凈之法身、圓覺妙心」。

3,此中所說無明是根本無明,相應於枝末無明。

南北傳佛法中關於無明的比較

以上講得可能比較深,沒有一定的佛法基礎看得會比較艱難。簡單的說來南傳佛教認為:

1,我們所感受到的苦是實有的;

2,於是追尋苦的起因,是因為有「我」的渴愛執取的緣故;

3,既然是因我的執取故有輪迴,通過滅苦之道的修行,如實證見「無常、苦、無我」三法印;

4,於是獲得苦滅之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對於四聖諦的無知稱為無明,如實證知四聖諦不再受後有稱為無明盡。

北傳佛法則不這般認為,雖然四聖諦是對客觀現象的認識總結,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這是無根的。

這個世界只是我們一念無明錯認的幻化夢境而已——本來沒有真實的生起,所以也沒有真實的滅盡。

總結認知於夢幻中世界的真理,並依此獲得解脫——也僅僅是解脫於夢境中,沒有如實醒來。

借用以前寫的兩段話:

北傳佛法非因於無常名色之外、或依於涅槃而確立有另一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自性本心」。

而是一切無常名色,一切涅槃清凈,其自性本然——從未生起,所以無從止息。

苦沒有生起,所以無從止息;

集如幻化,於中聚散無主;

滅者如空,非滅無生,因本無生故;

道者勤修,辛苦累劫如水月空花。

我見不生不滅,非見不生不滅實存,也非見不生不滅實無。我實見不生不滅,如眼前睹色,耳中聞聲,手觸按鍵,身感冷暖,於中不見生起一切名色法,亦於中不見熄滅一切名色法。

我實無見。唯吾眼無病故。

關於問題

回到問題,我個人的原則是,沒有親證的、如實知的,不妄說。如果修行人真的破掉了無明,無論南北傳,都等同於解脫不再輪迴,所以沒有所謂的「中陰身」可言。

而對於證得法身的菩薩來說,如果在今生契入法身,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那麼生和死對於這樣的聖者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就如同白天與夢中一般——他們的覺性無時不在,恆常不失。

若因願力之故,天上人間隨意寄託,所向自由。

註:北傳佛法修行得體法味是怎樣的境界呢?

《圓覺經》: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最後謝 @楊大懶人邀。


首先你得明白「中陰身」是什麼,我看到有人說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在中陰境講法,我真是很無語,至少你得先明白「中陰」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然後才能發表意見吧?

中陰,這種說法來自藏傳佛法,除藏傳佛法外沒聽說過哪個門派還有這一說,尤其是南傳上座部,更是反對「中陰身」這種說法,換句話說,除藏傳佛法外,沒有任何一個門派,尤其是以釋迦牟尼佛原典為修行依據的南傳上座部,根本不承認有「中陰身」這種說法。

而實際上,稱呼這種狀態為「中陰身」並不準確,因為那只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根本沒有任何身,所以與其叫「中陰身」不如叫「中陰狀態」,它不是一種特殊的環境,而僅僅是一個人心靈的狀態,並且是純個人的心靈狀態,在這個心靈狀態下,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的心變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在這種心靈狀態下,所有的一切全部都跟你在夢中看到的沒有任何差別,只不過因為沒有大腦這種物質的束縛,你所看到的,或準確地說是「感知」到的,變化的速度會更快。而人的這種心靈狀態因為沒有物質的身體作為支持,所以也無法停留更久,會迅速依據自己的業力而流轉六道。

所以,極善之人和極惡之人是沒有中陰狀態的,因為他們心靈所處的狀態非常穩定,死後直接轉入善境或惡境,根本不會停留,剎那間就決定了去六道中的哪一道。

實際上,「中陰狀態」其實就象你活著的時候的糾結狀態——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這個也恐懼,那個也不信,選這個不好,選那個怕後悔——總而言之就是來回折騰,糾結,這其實就是人的中陰狀態,換句話說,不用等到死,你活著的時候就經歷著中陰狀態。

這樣明白了中陰狀態,你就應當知道了,當你擁有智慧的時候,你會在選擇上糾結嗎?一定不會。而一個修行者破掉了無明之後,也就是說擁有了智慧之後,他還會有糾結嗎?當然不會。否則怎麼可能有智慧呢?

也就是說有智慧後,不會有在選擇上糾結,破掉無明後,不會有中陰狀態——極善和極惡都沒有中陰,更何況是一個破除了無明的大修行人。更何況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凡說釋迦牟尼佛在中陰講法——純粹的邪說,純粹的毀佛謗法。

那麼破掉無明後還剩下什麼?

呵呵……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無明本身就是心靈的問題,你破掉了無明,當然就剩下了「明」,而當你問「剩下了什麼」的時候,則將問題由心靈問題轉為物質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明顯的邏輯錯誤。你應當問的是「破掉了無明,心靈是什麼樣的狀態」,那麼答案就更為清楚,破掉了無明,就剩下了明,也就是在當下了了分明。哪怕問「破掉了無明,我在哪兒?」也是有道理的,破掉了無明就在當下,當下無我相,看清楚了,是「無我相」不是「無我」。「無我」是斷見,「無我相」是正見。


首先和上面的答主商榷。關於涅盤。不是沒有。如果認為契入涅盤就是得到了一個沒有。這還是斷滅見,還是邊見。諸如不受後有,不再輪迴。還是先安立了一個輪迴和後有的概念,然後不受輪迴,不受後有。這還是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果涅盤有開始,那麼就一定有結束。這還是生滅法。不是究竟法。

還是那句老話,依文解意,三世佛冤。

空不是沒有,涅盤不是沒了,不受輪迴不是沒了輪迴。那追問一下。沒了輪迴去哪兒?!這恐怕又是一攬子新的頭疼事。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安立了一堆概念然後否定掉。這依然還是無明。換湯不換藥的無明。

題主的問題如果不展開,單從字面上來回答。

那就感謝觀自在菩薩。

他老人家早已把答案清楚明白的寫了出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究竟涅槃

破掉無明,不僅是無無明,還有一個無無明盡。

通俗說,破掉無明,不是無明沒了。是連無明沒了也沒了。

從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一直到生緣老死,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沒了老和死,以至於連沒老和死也沒了……

如果這個時候問有沒有中陰身。等於又安立了一個中陰身的境界。

中陰身是生滅的。入胎後中陰身就滅了。

那既然是無無明,就是證得了涅盤。

涅盤不是沒了,而是不生不滅。

顯然。有中陰身,就沒涅盤。

行者破掉無明後,分兩個步驟

先是理上破除無明,解,得圓滿法身

然後是悟後起修,行,得圓滿報身。

報身圓滿,自然沒有中陰身。

所以修行需要解行合一。

所以祖師們說,能解不依空費力 日誦萬卷也徒然


破掉無明就得到解脫了,入涅槃不受後有。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


沒有中陰身這種東西。

佛以火喻心,以蠟喻身——時時刻刻,火非前火,蠟非前蠟,故說無我。

死生銜續之迅速,如有光即生影~之迅速。

人因執取受想行識,而沉迷輪迴。因熄滅受想行識,而停止輪迴。

有生而有老死,無生則無老死,一入涅槃,永無知識,無我無執,永不輪迴。

所以佛說沒有「我」,參與輪迴的是五蘊,而不是「我」:

屍體會成為無機物~再隨機轉化為有機物,

感受會因所「投胎」的肉體基因而有千差萬別,

思想會因任何感受而發生變化,

行為會因任何思想而發生變化,

認知會因任何行為而發生變化。

「意識到我」是這個生化反應體的一種生化反應——脫離了五蘊,生化反應無從談起。

舍離了五蘊,此生的完結就再也不會把「下一生」當作是「我」的「下一段生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涅槃,與斷見不同,雖然很多無神論都持斷見,不相信輪迴,但是真正「轉世」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抱著「我開始了另一段旅程」的視角。

因為「輪迴」的根本,在於是否有「我」這個概念,而不在於相信「斷」還是「常」。斷、常邊見都是立足於「我」而生髮的,前者把「身體」看作「我」,後者把「思想」看作「我」。

事實上,無論身體思想,缺一都不再是「我」!這就是五蘊轉世,而非「我」轉世的意思——「我」的每個思路每個決定每個行為,都是交雜著肉體的激素刺激和思維模式慣性的,缺了任何一方,「我」都不會做出相同的思考和行為,「我」都不再是具備二者時的「我」!

——好比「一號機硬體」與「一號機程序」的關係——只不過是我們把這堆東西一廂情願定義為「一號機」,事實上,硬體早都換了個遍,軟體早都格式化了不知多少遍,完全不是曾經的「一號機」,意識到這一點,並能以這種視角和思路而存在,就是小成就!

所以從絕對意義上來說,輪迴不存在,就像一號機~早就在我為他換下一個壞的滑鼠,或給它安裝第一個程序時就不存在了。

但是從個體感知意義上來說,輪迴是沒完沒了的,就像我把所有存有我唯一筆記的一任又一任電腦都稱作一號機。

而只有從真實的視角,不再定義「一號機」「我的電腦」「你的電腦」「我的數據」「他的數據」等等等等——無論硬體還是軟體角度,而只是知道「這樣就是這樣」,且不因這個視角而有「糾結痛苦憤怒怨恨高興舒服輕鬆」等感受——這才是涅槃的前行。


謝邀。

一切惑業,若逆溯之,其源無不歸納於無明。蓋一切惑業,無非由執。由有執故,乃能成障。所以執者,為有著故。所以著者,原無明故。無明之外,無別他因。故此一切惑業,無不歸納於無明也。

所以問題說破無明,其實不恰當,應該說斷盡一切無明。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來,最後斷根本無明,了達真如平等之理。

這時候就不是有沒有中陰身的問題。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涅槃之後什麼樣。

我是個求知慾相當強烈的人,很多時候對於這種問題都相當痛恨,因為自己實在沒辦法求解,而且別人給的答案說法不一,而且也並不能令我滿意。這種問題就如同腦子裡邊癢,但卻又不能瘙的苦悶。

後來某一天我想通了,佛陀對於這問題的態度,說明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需要我來思考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佛陀都沒辦法表達給我。而我也不再向他人索求答案,因為我並不認為誰會比佛陀更明白。

從哪一刻起,我腦子裡深深埋藏的那種癢終於徹底的消失了。


阿含經典裡面,有引用一段佛的開示。佛是怎麼開示呢?我們來看佛怎麼開示。佛說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長阿含經》卷12。

佛這段(經文的)開示,一般佛教界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這一段佛的開示,到底祂在說什麼呢?

佛這段開示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是在說眾生,在說因為落在無明當中的眾生,因為在三界中流轉於生死,所以不停的有因有緣而集了五陰的世間;甚至跟其他眾生共業所成,而集成了器世間。那同樣的道理,雖然是這樣,可是因為眾生還是在無明的範圍之內,所以此世因為不能打破無明,所以繼續了造作了種種的身口意行,而有因有緣就有世間集。所以說,這一段佛的開示,其實是很明顯說:是有因有緣,不是只有緣──唯緣無因,或者唯因無緣!一般很多人誤會,以為說:因緣法就是講緣起性空啊!就是一切法空啊!就是只要眾緣和合,諸法就出生了!那眾緣壞滅就諸法壞滅!可是這是一個局部的看法,真正佛所開示是有因有緣,顯然是有因而且有緣!是有因有緣,而集成了所有的世間,不管是五陰世間或器世間。這是針對於無明的凡夫,而在說明了這二句聖教。

那另外二句聖教在說什麼呢?另外二句聖教是說:「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是因為多聞的聖弟子,他能夠如實的了知眾生流轉的現象,知道眾生都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那透過聽聞佛的聖教,而能夠實際的去觀察「有因有緣」而如何去滅這個世間,回歸於如來藏本來寂靜涅槃的這個寂滅的境界。而因為是這樣,所以說我們多聞聖弟子,就是現前觀察能夠實證「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因為是這樣子,而斷了我見,斷了我執,能不取後有、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未來世的五陰世間,就因此實證而能夠滅掉,就不再輪迴於三界生死!所以說在這個部分,我們前面眾生的部分,就是在說從流轉門的角度來看,因為眾生流轉的生死,所以說這一個前面二句的聖教,是攝屬於流轉門所說的。那後二句呢?就是說多聞聖弟子(佛弟子不共外道的)這一個部分,是攝屬於還滅門的部分,就是還滅於本來寂靜涅槃的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的實證的範圍下,然後成就這二門!

所以說我們探究的因緣法,要從這二門來觀察;而這二門的觀察來說,我們來看流轉門是什麼?流轉門在緣覺乘來講,不管是無師獨覺的辟支佛,或者是在佛座下,因為聽聞因緣法而有從事因緣觀的現前觀察的實證者來說,他們都是現前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於流轉事實的真相,所以說流轉門主要的宗旨目標,是要再確認:確認一個流轉的事實!再做這個確認,而不是在從流轉門的這個部分,就直接來做一還滅的這個現象。所以在流轉門,大家要確定這個宗旨,是在確認一個眾生流轉(因緣)的事實。那在這眾生流轉的事實來說,就必須要談到十因緣法以及十因緣觀,這個我們後面會提到。

那另外一個部分還滅門是什麼?還滅門的宗旨,就顯然跟流轉門宗旨是有所差異的。還滅門是因為在你確認了流轉的事實以後,你要去探究:眾生會這樣流轉生死,那如何回歸於本來的寂滅涅槃的境界呢?這是一個在還滅門需要強調的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在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確認,說在流轉門和還滅門來說,他們兩個所要實證的內涵和目標是有所差異的。因此來說,在因緣法流轉門和還滅門,他們的內涵和次第,是有不同的差別!因此如果內涵的錯亂,或者次第的顛倒,那就無法實證因緣觀了。所以說在要證得因緣觀之前,先要在流轉門確認十因緣法!

在確認十因緣法,這些修行因緣法的人,他是因為觀察到生活當中的苦,因為觀察到生活當中的苦,而能夠去觀察有這個苦。可是因為他的目的,是探究說這個苦的來源是從哪裡來,為什麼會有這些苦呢?他就發覺說因為有老病死,有生老病死這八苦、這三苦!

因為有這八苦、三苦,而能夠透過這八苦三苦的實際的確認,就會去思惟惟一個道理,說這八苦三苦,或者我們講五陰熾盛這一苦,它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就發覺說,原來有生就有苦!所以他就發覺說:因為是有生的事實,所以就必然而有死的事實產生!他確認了這一點,他就想說:既然是這樣,那我應該要確認生的道理,然後再來研究苦的道理啊!所以說,他就往前推一下,就往前推到從生來發展;從生來發展的話,他就觀察說有生,為什麼會有生呢?因為是有三界有!

那為什麼會有「有」呢?他又一直往前推,就發覺說三界「有」,是因為有取。有愛取,是因為有「有取有愛」,然後呢再往前推。再往前推是因為你有「受」,你有受就是會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會有「有」,有就會有「生」,就會有 「老病死」!那受再往前推是什麼呢?他在觀察這個事實,發現受往前推的事實是什麼呢?是因為有「觸」,有觸!因為是有觸,有觸境界,因為觸境界,所以就會有領受,有了領受你就有愛!所以說他發覺說,我要解決觸的問題才是優先的!那為什麼會有觸呢?是因為我們有六入;有六入的現象,不停的現行;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六入的現象不停的現行,因為這六入的現象不停的現行,所以說就會有六入!那這六入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有名色,在這裡因為有這個名色的存在;因為有名色的存在,所以說你就會有六入,有六入接下來到最後的老病死苦一定會出生!

好!推到名色以後,他就發覺說:到了名色以後他再怎麼推,(只能)推到入母胎之前,就是那個受精卵啊!好!只剩下這最後的名色,可是這最後的名色推到最後,是沒有辦法再推了啦!透過道理沒有辦法再往前推,為什麼?因為二乘人,他無法實證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他只能夠透過推理的道理,知道一定有一個本識(才能出生名色)!這時候佛有開示,所以「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長阿含》卷10,我們在《阿含經》聖教有提到這一段佛的開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而且佛怎麼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 12。所以說,在緣覺乘的實證來說,要透過先有這個十因緣觀(流轉門十因緣)這個黑品法當中,去現前觀察十因緣;由透過逆觀然後順觀,再確認一個事實,確認什麼?確認有一個(識緣名色的)流轉事實!而這個流轉事實的依止是什麼?就依止這個因果的正理、因果的所依,就是這個本識!所以在阿含聖教裡面講,用什麼名字?用「入胎識」啊、或者取陰俱識、住胎識,這些名字!

所以說因緣觀在這裡的部分,一定要先確認十因緣觀,再由十因緣觀的確認,而於現在世實證了十因緣觀的確認以後,你就知道說,一定有一個本識!雖然緣覺人,他沒有辦法實證本識,可是他心中可以接受,有一個本識!我們在大乘來講,叫作阿賴耶識,如來藏!有這個本識出生於萬法,能夠出生於這十支;透過這樣順觀、逆觀,然後達成十因緣觀,來確認這個法界有這個法界實相心!只是因為他的目標,是來證得解脫而不是成佛!因為他的目標是證得解脫,他只要能夠斷(流轉的)緣就好,不需要從因下手,斷緣就好的話怎麼做呢?那我不須要實證法界實相心,我只要知道說:原來有這個法界實相心,我透過這樣子(推斷出來),我把現象界這個流轉的事實,把它斷滅了就OK了!所以說,聲聞聽聞了這個緣覺的因緣法之後,或者緣覺人他能夠這樣子,他確認了這個因緣觀的這個內涵的部分,他就能夠確認了有一個本識(不滅),再來進入還滅門。

進入還滅門之前,先要確認(本識真的存在不滅)。因為已經確認了這個因果的事實,所以他再從(十二因緣法)三世的流轉,從過去世(無明、行)、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未來世(生、老、死),因為有這三世的流轉,而能夠從三世的十二因緣,來觀察一樣有這(十因緣法)流轉的事實!好了,他觀察了有這個流轉的事實之後,他接下來就要思考,那既然有這個流轉的事實,我該如何的去還滅而證得解脫涅槃究竟寂滅的境界呢?他就要去思考:「那我一樣的道理,我在十因緣觀的順逆觀,甚至三世的十二因緣的順逆觀。」之後,他就知道說,他接下去要從一個對治的方式,來對治這個流轉的現象!

那要對治這個流轉的現象,他得要從哪裡開始呢?他一樣的道理,從現象界去觀察這些生、老、病、死、苦;他因為他觀察到老病死苦以後,同樣的道理他再研究說:「那有這老病死苦,我要滅掉這老病死苦,這是我的目標,我不希望有這些老病死苦繼續的流轉!」那因為不希望有這些老病死苦的繼續流轉,那接下來怎麼做?我們觀察到了說:他要滅掉這個老病死苦,顯然他必須要滅掉它的前一支,滅掉它的前一支是什麼?就是「生」這一支!因為有生,凡有所生必會壞滅;那因為是這樣:「老病死苦是因為有生,那我如果我把生滅掉了,自然而然就可滅掉了老病死苦。」所以他就開始去探究說:「我要如何滅掉這個在三界中出生的那個「生」?」探討了這個在三界中出生的「生」,他要探討之前,他又想:「那這個生從哪裡來?這個生就一樣的,它的前一支是什麼?就是三界「有」!因為是有三界「有」的種子,不停的熏習,所以說就會有三界中的出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生,那我要滅掉這個生之前,當然一樣要這樣子去做!」

所以說緣覺乘他要去現前觀察這個十二因緣,透過這樣逆推而推到說:他滅掉生以後,要怎麼做呢?要滅掉「有」!滅掉「有」要怎麼做?要滅掉那個「取」!要滅掉取該怎麼做?要滅掉「愛」!要滅掉愛該怎麼做?要滅掉「受」!要滅掉受該怎麼做?要滅掉「觸」!滅掉觸以後該怎麼做?他就要先滅掉「六入」的現行!滅掉六入該怎麼做?「我要滅掉「名色」!」他到達要滅掉名色之後,可是他發覺說:「這個名色從此世在入胎的時候,就有這個名色啊!那顯然這個名色,是緣於過去世的識陰的造作!識陰的造作,是因為過去世識陰的不如理造作,而有此世的名色。所以說他要是這樣的話,因為有過去世的這個識陰的造作,而有此世的名色!」

「同樣的,我不希望有後有的話,我該怎麼做呢?我就應該要滅掉此世識陰的造作,而就不會有後有的名色再出生,乃至到最後的老病死苦會產生。」因此他就要去滅除這個識陰的造作。那這個識陰的造作,就是識陰透過身口意行這樣造作。那這些身口意行的造作,那阿羅漢一樣有身口意啊!可是他的身口意是清凈的,因為他沒有無明;所以探究到最後,發覺原來問題的癥結是在於無明!是因為無明的關係,所以才會有識陰的不停的造作。所以滅除無明,是緣覺乘一個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目標!這就是說,緣覺法,他能夠推推到這個道理。


明極則無陰!別老是想剩下些什麼,什麼都不要才是勇士~!


我覺得那是一個與天地融為一體的狀態。怎麼解釋這個狀態呢?就比如你做的一個夢。你以為你只是你夢裡的一個視角或者一個人去觀察這個夢。其實你不知道整個夢境都是你自己創造的。同理,把現實世界看作是一樣一個夢。我們眾生都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只擁有一個視角。不明白我們也是有一個事務所創造出來的。 所謂中陰就是那種融合的狀態。就是與一切時間一切空間融合的狀態。


中陰身不是剩下的,也不是一直有的,是死後神識的一個過度狀態,菩薩以上是沒有中陰身的。靈魂是個不生不滅的本體,只是我們的妄念起各種變化,中陰身也是變化中的一個。不生妄念之後就這個變化了。


沒有中陰了,精神和肉體全沒了,不過還剩下不生不滅的虛空。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真如法界,沒有什麼自己,也沒有什麼不是自己。


無明分為無始無眀與一念無明,一念無明斷了,意根不在現起中陰身就不會現起 。剩下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整個宇宙都是你的,你還問剩下什麼?


中陰身,是轉世投生過程中的中有狀態,無明都破了,那就不受後有,不再輪迴了,自然沒有中陰身了。(當然,南傳上座部不承認有中陰身。)

還剩什麼?這就不好講了,比如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沒辦法表述還剩什麼,佛教對涅槃的描述採用的是遮詮法。常見的表達如:涅槃是貪嗔痴的熄滅,涅槃是苦的止息。。。

但可以舉個大乘常見的說法:佛有法報化三身。


很好的問題。。。涅槃的狀態:空,無相,無願。


等我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以後,再對你說。


印象中。無明是十二因緣之一,是概念上安立的一個起點。無明斷至少進入有餘涅槃 。而涅槃難以用語言完整描述,因為語言以概念的形式存在,難免存在抽象和割裂。而所謂「全知全能」的概念和意識,似乎也應當警惕。歡迎指正。


破了無明?(空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咋個就破了無明?


以前也信什麼因果報應,然而看的越多,經歷的越多越不相信,無論是現在還是歷史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大把好人沒好報,或者壞人逍遙法外的例子.與其信因果不如努力建造法制社會,依法治國,讓法律懲罰壞人,讓制度獎勵好人,而不是迷信所謂的因果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 遏蒲曇等

中陰身可以是惟識中的識陰

中陰身沒有了 沒有生死業果 菩薩如何度化眾生

維摩詰入諸淫舍 示欲之過 他怎麼做到的 要說他這個欲及行為與我們不同么 表面看未必吧

可以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的故事 都有所造作

但是普通人於無明中不能無惑 所以因果輪轉中可以被稱之為苦 所以佛陀說狂心頓歇 歇即菩提

再者說念頭 想法本來都是空華 何必再加個滅 再加個道呢 那不是生到無色界嘛

身心滅盡 定性現前 無業果色 從此逮終 名無色界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 積妄發生 妄有三界

這不是批評語句嘛

再看凈土法門 大勢至菩薩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為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若見不見

二人相憶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推薦閱讀:

身在美國如何開始學習佛法?
六道輪迴為何恰恰就是六道?
近現代有哪些大家公認的已見道及證道的高僧或居士?
初學佛,有關於功德,往生和阿彌陀經的三個問題?
想念佛,具體要怎麼念才好,才有用呢?

TAG: | 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