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諮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北京看到有不少在職人士和學生參加ABC(美好社會諮詢社),為公益組織提供免費諮詢。有的人每周義務工作量達十多個小時,即便這樣,還有不少人堅持了數年,而完全沒有任何財務回報。想知道一份公益和諮詢跨界的高強度團隊工作是怎樣的體驗,其中最開心和沮喪的時候又是什麼?


還是學生,我從大四上接觸公益諮詢,距今也近一年了。陸陸續續參加過相關講座、做過大小項目、寫過理論文章,算是基本了解了公益諮詢為何物。不過在這個領域我仍是新人,也常常感到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與公益諮詢的首次接觸是在ABC美好社會諮詢社ABC美好社會諮詢社(以下簡稱ABC),被好友安利了後,陸續了解到這個是以大學生與剛工作的年輕人為主、為NGO組織提供諮詢服務的機構。通過面試及公益訓練營,我成為2014年秋一個項目的諮詢師。項目組由一位項目總監、兩位項目經理及六位諮詢師構成。項目總監是諮詢經驗豐富的埃森哲女神,兩位經理也都有過相關的工作經歷,六位諮詢師則是在校生與已工作的各一半。整個項目進行了大概三個半月,從開始前期調研到最終成果的產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辛苦有很多:比如我們曾無數次犧牲周末一起工作,比如我們曾在空曠的會議室爭執到深夜,比如我們曾為確保客戶彙報效果而多次互相演練……開心也有很多:我們一起唱K,一起聚餐,一起為每個成員慶祝生日……項目組可謂忙碌而又有愛。

可能是過程中積累了太多的不舍,在秋季諮詢季結束後,六位諮詢師都選擇留在了ABC,3人去了ABC管理團隊,而我和另兩位小夥伴則同項目總監一起又開始了ABC公益研究院的前期籌備工作。公益研究院的工作不再是一個完整的項目,而是以為中小NGO提供公益諮詢方法論為基礎的整體性目標,相比上項目,這個工作更加細水長流,目前研究院已經出了五篇方法論類的文章,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小夥伴,感覺很有前景,以後說不定我就是公益界的大V啦,哈哈。

說下過去一年自己參與公益諮詢的幾點體驗吧

1、

這是一種全新的公益方式

過去我們總是習慣於「出錢、出力」的公益模式,以為做公益就是捐款、做義工。直到接觸公益諮詢,我才知道還有這種以自身專業技能為基礎的公益方式。對於學生而言,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在有限時間內收穫了更多,既圓了自己的公益夢,也在與項目組及客戶的交流中增進了職業技能。公益不再僅是單純的奉獻,而是雙向的互動,這是過去傳統的公益項目無法給予的。

2、

這是一項讓人成長的工作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說,公益諮詢是一份難得的經歷,囿於學生身份,我們即使參與公司實習,也很難接觸到一些核心工作,這導致我們難以看到一項工作的全貌。然而在ABC,我們將在項目督導與項目經理的帶領下,完整參與整個項目,從調研、數據到分析整合,我們就像真正的諮詢顧問一樣工作,其中有困難有挑戰,但經歷過其實就是成長。

3、

這裡需要熱情與責任的堅守

坦白講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曾無數次有過要放棄的念頭,因為很多工作都是長期且瑣碎的,既沒有物質回報又難以短時間看到項目成果。我甚至覺得,做公益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尤其是在被學業、兼職、實習搞得暈頭轉向的時候。團隊里很多做了多年公益的夥伴都談到熱情與堅守,起初憑藉一腔熱情與新鮮感做公益,在熱情淡去後便要靠堅持下去的責任心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做公益諮詢近一年來,我還是認為收穫遠大於付出,雖然如今我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項工作,但我想就這麼細水長流堅守下去。


  • 團隊管理:有機會在年輕的時候帶項目團隊完成交付,在商業諮詢中一般要3年或更多經驗;因為是志願參與,所以需要照顧團隊成員的情緒、喜好、意見,保證多數人的參與;因為是業餘時間參與,所以團隊的訪談、調研、研討、撰寫都需抽時間協作完成,比正職工作更加碎片,對質量控制的要求更高
  • 交付管理:有時候客戶不是商業社會中的領袖企業,所以很多平時習以為常的概念、術語、思維方式在一些NPONGO客戶在眼裡可能是很晦澀難懂的,客戶可能就像你爸爸媽媽一樣的人物靠著熱情一手創建了這家組織,所以你需要像跟爸爸媽媽一樣轉換你的語言,要多用比喻、象徵、類比等形式來表達你的想法和你的見解
  • 客戶管理:跟客戶講明白了我們是志願參與的諮詢團隊,故客戶會真正把你當成外腦來聽取你的建議或者意見,而不是純買賣交易的甲方乙方;這一點使得與客戶在項目周期中的相處都與商業諮詢有很不同的體會
  • 最重要的:那就是認識那幫可愛的隊友,我愛泥萌!!

--ABC 項目經理


我從2006年開始就接觸公益。工作之後,公益一直都是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益機構、公益媒體、公益項目我都會出謀劃策,社會事務幾乎是我最重要的「兼職」(不同的是這種兼職沒有收入,而且我經常還要做「贊助商」)。與此同時我的職業道路從媒體轉向公關。在做公關時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想做公益,但公關公司做公益基本以營銷為導向,項目理念與社會問題還是相去甚遠的。

當我做了幾年公關,一邊是公益,一邊是商業,停下來站在交叉路口時,我很希望能找到二者結合的道路。如果找不到,我就暫時先不工作。停下來的那段時間所有朋友都以為我瘋了,他們覺得 A job is a job,我心目中商業跟公益完美結合的工作壓根就不存在。

這個時候,我遇到了和眾澤益(HCVC)。

一開始我的心態跟志願者差不多。當時NGOCN的創始人陸非跟我說,和眾澤益要在廣州設辦事處,你一直想做企業公益,要不要去幫忙?當然要啊!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剛上班那幾個月,雖然廣州只有我一個人,甚至我得每天背著自己的電腦上下班,可是心情非一般愉悅。如《越獄》男主角米帥說的,「每天干著喜歡的事,還有工資拿。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了。」

後面隨著工作的開展,陸續接觸到其他部門、其他城市的夥伴(很多同事我都沒見過,只通過郵件或電話接觸),當時最大的感觸是:原來有這麼多優秀的隊友!這個感觸一直延續至今,我經常跟廣州的小夥伴們說的一句話是,最大的福利就是你和一群優秀的人共事。

可是做公益真的不容易,尤其我們要各種跨界。企業、政府、NGO、媒體,如何在回應社會問題時兼顧各方利益,這在每一個項目中都是挑戰,但這也是最大的樂趣。

接待非洲交流團,並介紹和眾澤益模式

挑戰自我

加入HCVC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政府合作。這是一個艱難地突破舒適區的過程。看到這裡很多小夥伴可能會覺得很好笑,因為現在廣州很多政府會議,政府關係都要我去做。好像我非常擅長和政府部門打交道,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以前是有抵觸的。後來由於機構事業的發展,我們不僅僅要推動企業事務,還需要推動政府業務,而且大家都知道,政策的推動對行業的影響非同一般。起初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為此還專門為廣州辦招了一個做政府關係的公關經理。後來發現靠新人很難做起來。後來又幾次諮詢了比我年長的朋友,同時受王老師啟發。最後回頭看是自己給自己找的借口和屏障。現在我很享受和不同部門打交道的過程。

第二個挑戰是從一個人走到帶一群人走。我很喜歡戶外,這種變化在戶外中體現得也很明顯。以前我去戶外無論爬山、徒步或騎行,幾乎都是沖在最前面的人。可是近兩年,我幾乎都是偶爾走前面,偶爾走中間,更多時候走在收尾處。因為現在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不再像以為前只考慮自己玩得開心和刺激,而是時刻關注整個隊伍的安危。乍看起來好像少了些樂趣,但走在隊尾的樂趣就是,讓所有隊員都更有安全感,讓不那麼喜歡戶外的人因為你的帶領愛上戶外。

一個人喜歡做一件事情是比較簡單的,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夠了。但要讓一群人都喜歡並持續地做一件事情就沒這麼簡單了。這需要更強的責任感,更大的智慧。

責任中國遇閭丘露薇,並就行業發展進行了深度交流

第三個挑戰是從愛好者,到從業者,到創業者。很多年前一位創業的朋友跟我說過,人對事物有三種狀態。第一種是愛好者。愛好者永遠看到的好的一面。第二種把愛好發展成職業,從業者既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很多人看到不好的一面就放棄了。第三種是創業者,他既知道好的也知道不好的,但他真正關注的是如何把更好的或心目中認為最好的創造出來,這樣的人是創造者。

於公益也是如此。我從以前的業餘愛好者,到成為一位職業公益人,再到後來更多的是思考我能為這個平台創造什麼?為團隊創造什麼?為這個行業留下什麼?這是我從去年底開始思考的問題,但很明顯,一切才剛起步。

那些感動

來到和眾澤益以後,有很多點點滴滴的感動。首先最讓我感動的是家人態度的轉變。2014年3月底我剛加入HCVC的時候,沒有辦公室(那時只有一個工位),沒有同事,甚至沒有辦公工具(電腦、文具我都是自己帶的)。我媽懷疑我去的是一家皮包公司,對我的工作內容更是不可信,哪有這樣的公司,天天做慈善,於是他們又覺得我可能做的是傳銷。從14年3月到8月期間特別忙,有時忘了給家裡打電話,家裡人就更不放心了。有兩三次我爸媽很認真嚴肅地給我打電話,叫我好好找份正經工作,不要搞一些亂七八糟的(苦笑)。

我從小到大和家人關係都不錯,他們一直也是我各種行動和想法的最大支持者。那時是第一次感受到強烈地不被信任感,這於我是比較難接受的,我不能接受我在乎的人不認可和不支持我做的事情。同時我也反思,家人的擔憂是因為他們對於這件事沒有充分了解。於是8月以後我幾乎隔幾天就給爸媽打電話,分享我的工作,分享每天在做的事情。

那一年的中秋節應該是我加入HCVC後第一次和父母面對面特別深入、特別坦誠地聊我的工作。那晚在樓頂天台,伴著十五的月光,我們幾乎聊到通宵。結束時老爸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你總說帶我們旅遊,如果有機會我倒是很希望能參與你們的項目,這比旅遊要有意義。」

很難想像現在我爸媽、我哥,還有其他親戚朋友幾乎都成了我的頭號誌願者。甚至今年春節,有一個晚上在家裡人聊社會公益(當時我把在老家看到的現象,以及和每個人相關的公益穿插了進去,這樣方便大家理解),所有人都聊得很興奮,從晚飯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公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可見一斑。

廣告大師奧格威常說「永遠不要把你不會讓家人使用的產品推廣給消費者」,在公益上也是如此,「項目設計時想像你的家人就是參與者、受益者,那樣的項目可能會更直抵人心」。

還有一次讓我特別感動的是在2014機構年會上,王老師哭的那個瞬間。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機構年會,印象特別深刻。

王老師一直都喜歡「理性示人」,他自己也說不喜歡悲情,都是靠專業贏得客戶尊重。那次年會安排我要給大家做一個分享,王老師從年會前幾天就一直叮囑我要早點準備,分享前還希望能提前看看我的材料。可能因為我第一次和機構所有人做分享,他比我還要緊張。還好到了泰國後王老師完全沒時間理我,讓我充分自由發揮。

於是我就自行在自己分享的那個環節增加了匿名分享。大家把自己在HCVC最大的收穫寫在紙條上。我結束後就是王老師的分享,他回顧之前聽到的大家的收穫,突然就哽咽了。那一分鐘所有人靜止,空氣凝固。王老師強忍著眼淚,但我站在離他最近的位置,能感受到王老師那一刻內心交雜的感動、驕傲,以及更多的是從來不願向外人道的曲折和艱辛。

還有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廣州的小夥伴。我一直都是比較幸運的人,朋友總說我傻乎乎的能長這麼大也是奇蹟,這可能是因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直都是比較善良的人吧。想學聰明很容易,但保持善良卻很難。能保持善良,並付諸行動和堅持的人就更少了。但廣州辦的小夥伴幾乎就是一群這樣的人,所以把和眾澤益廣州辦叫做「瘋人院」是有道理的。

比如我的同事蔡婷婷,雖然只是90後,但抗壓能力不是一般的強。曾經我們有一段時間一邊哭一邊寫方案。像王艷芳,就算連續幾周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但只要外出探訪項目基地或做基層調研,大家都像打雞血一樣精神抖擻。鄧建茗,雖然她現在離開了公益行業,但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做為媽媽奔跑項目的時候,各種狀況百出,最後我們通宵達旦完成任務,連客戶到了現場都讚嘆不已。廣州辦的姑娘們就像女排精神的代表。

廣州辦一路跌跌撞撞好像摸到了一些石頭,在外人看來一切也挺不錯。但總體來說,離我的目標還是有不少距離的,我們要時刻銘記機構的使命,站在行業推動者的角度思考,並且踐行在每一個項目中。

暢想未來

未來三年,如果要圈關鍵事項的話,三個關鍵詞:沉澱、團隊、創新。

沉澱是因為機構一直飛速發展,有時走太快,靈魂跟不上。一些重要的財富還是很需要沉澱的,要不然會流失。

團隊,我想不必多言。任何偉大的事業沒有優秀的團隊幾乎都是空談。但總體來說,像廣州辦,人才培養機制就還需要繼續完善,吸引和留住更優秀的人。

創新,因為機構處在藍海市場,總體來看大家的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還需進一步提升。廣州處在華南地區,變化日新月異。我希望未來廣州團隊能做更多大膽創新的項目,有更多的嘗試和推動。

我對大家說

三句話我送給廣州小夥伴的,也許也適合送給所有人。

一、我有成為優秀的隊友嗎?

二、我為客戶創造了多少價值?

三、我能為HCVC/中國公益留下什麼?

另外,站在職場的角度,我希望大家永遠不要有「新老員工」的概念,很多人覺得新員工,要先看看情況啊,實力先藏著點啊。老員工,容易陷入慣性思維,給自己畫舒適圈。站在為自己生命負責的角度,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等著我們去盡情綻放,每一天都要做更好的自己。因為我們只有兩個最大的敵人:時間和我們自己。

我很幸運遇到了HCVC,可以說HCVC實現了我一直在尋找的商業和公益的結合,這是我一直很感恩的地方,同時也是我的動力之一。我相信還有許多人和幾年前的我一樣,徘徊在十字路口,現在我可以向他們招手,歡迎加入和眾澤益,一起玩兒一點不一樣的公益。後來證明確實如何,我們廣州辦的項目總監艷芳當時希望找的也是這樣一個平台,還有燁舒,振才等等很多夥伴都是。我像一個開荒者,探完路,然後告訴大家,勇敢走下去,前面就是泉水。

但我並不是原始的開荒者,和眾澤益初創團隊他們還在這裡奮鬥,他們才是。沒有他們,和眾澤益不可能存在,我也不可能找到一個這樣的平台。我希望HCVC能成為百年老店,在中國公益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機構創始人王忠平王老師成就了和眾澤益。王老師是我見過的少有的既有社會理想,又兼具企業家精神,同時還極具研究精神的一個人。很多人有情懷,但停留在口頭。很多人懂商業,卻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很多人是實幹家,但對理論建樹毫不在意。能把二者結合的人已經很少,三者兼具那更是難上加難。而王老師的壓力也可想而知。對王老師,我只希望他健康,注意自己的身體。

總之,希望大家在公益路上,一起創造更美的世界,遇到更好的自己!

和眾澤益廣州辦團隊

我是鍾金秀,和眾澤益廣州辦的負責人,期待有熱情的你加入,一起來做有意義的事吧!


大學在公益諮詢機構實習過,畢業後參加過惠澤人的專業志願者項目。

公益諮詢的流程其實跟管理諮詢大致一樣,更多的還是其中的滿足感吧,公益諮詢是幫助NGO改善或解決某一問題,是間接推動某一社會問題解決的過程。參與其中,會很有滿足感。

諮詢工作強度都是比較大的,但是在思維的不斷碰撞中,能收穫不少啟發和思考,這是讓我最開心的。最沮喪的可能是客戶GET不到我的想法或者誤解我的想法吧,也就是溝通不順暢。


開始接觸公益諮詢的時候還是個在校生,到現在也快兩年了。畢業後就職於一家外資諮詢公司。

工作流程上,公益諮詢和大多數管理諮詢並沒有什麼不同:招募客戶,前期溝通,確定項目範圍和目標—客戶訪談,案頭研究,行業對標,畫片子—與客戶溝通,修改,再溝通,再修改,不斷溝通,不斷修改…—最終彙報,持續跟進。就具體內容而言,公益諮詢項目的廣度也並不比業界的管理諮詢窄:從戰略規划到架構重組,從流程梳理到籌款方案設計;雖然客戶機構的規模和體量相對較小,但客戶要求和交付標準並不會縮水,也給兼職參與的項目團隊更大的考驗。

回頭看看,在ABC參與諮詢項目團隊的那半塊年,是一個學生從頭開始了解諮詢,在項目中不斷學習積累,培養職業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的寫教案,支教,服務面前的一小群孩子,到做訪談,研究,致力於用方法論為公益組織解決問題,繼而讓他們有能力去服務更多的人。這才是公益諮詢的價值所在。

身邊越來越多的同事也加入了進來,「很開心,接觸到一批熱心公益,有理想,有奉獻精神的人,也讓你產生了某種信仰,感受到了一些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助與彷徨,能夠幫助他們是一件有意義,促進社會美好的事情」。

說到最後,最大的收穫還是身邊的一群人。總是有些閃閃發光的人,有想法,把想法付諸實踐,並且能帶動一大群有同樣想法的人一起做。同行的人比要去的遠方更重要,能在這樣的團隊里和大家一起奮鬥,不會再擔心付出的時間太多,因為是在實現自己的價值啊。


先談挑戰。

時間的挑戰。身在諮詢季中,會發現項目每個階段過渡快得超乎尋常,三個月12周,沒有雙休日,放棄業餘時間參與項目,與此同時,積極配合客戶、對標機構的溝通習慣安排作息,最後留給自己的休閑時間所剩無幾。

體力的挑戰。數九寒冬和三伏盛夏是兩個項目季的要緊關頭,抗熱耐寒將成為必備技能。要攀越過地鐵的人山人海,到達全北京城游擊地般不確定的聚點,極大地考驗了一個人的腳程和認地圖的心智。

智力的挑戰。公益的專業性和諮詢本身的思維模式亟待新志願者適應,與此同時伴隨著信息檢索、溝通與訪談、PPT製作等技巧的學習。此外,聚會中極為重要的頭腦風暴環節需要志願者預先思考與準備,因為對會議有所貢獻的好點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凡此種種為志願者帶來的考驗自不必說,但一番歷經後,你得到的收穫亦將遠大於期望值。今年早春,我曾在ABC美好社會諮詢社官方微信平台刊登一篇稿件,簡敘了去年秋季作為ABC研究部專員加入諮詢項目的所思所想。其中一段我至今深以為然:

我們改變了什麼呢?

也許是我們自己。

霾深露重的冬,跺著腳,哈著氣,等下一個人出現,然後,我們上樓,走訪,他們笑著開門,熱情招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果這是一場戰爭,註定與死神、貧瘠、窮苦、歧視、不公正為戰,那麼公益途中人人是戰友。

我們所做,似暗夜行路,燈火到底微乎其微,然公益不正是如此,為「躬」行「益」事,當積土成山,當繩鋸木斷,當滴水石穿。

而當我再次加入2015年的春季諮詢季,作為一個正式諮詢師參與籌款項目時,且行且思,我發現了更多實操層面的疑惑。

譬如,諮詢師如何不受客戶影響進行獨立判斷?項目人員如何高效地與客戶溝通,才能令雙方對交付成果滿意?什麼因素在影響著每個項目的表現與績效?

譬如,籌款諮詢的專業性究竟體現在哪?為什麼籌款與戰略、品牌的聯繫如此深刻?制約公益機構發展的根本問題究竟是資金還是另有關竅?

譬如,為什麼諮詢項目做到「接地氣」並非易事?公益諮詢項目的收費制能否在將來推動行業規範?一季度的諮詢項目將在多大程度上推動NGO做出變革?

這些問題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有的苗頭尚未崛起,有的嫩芽已破土而出。「一枝一葉總關情」,其間飽含的憂思與欣喜,正是我的收穫。

我相信這些種子能成長為一片艷花高樹,無論至難至簡,或是或非。

播種者愈多,這森林愈蓊鬱,我們終將迎來破曉。


我也是ABC志願者的一員,本身的職業也是諮詢顧問,平時的工作雖然很忙,但仍然願意投入一些業餘時間,對於我而言,沒有什麼特別高大上的想法,只是想接觸到那些關注社會問題的公益組織,並盡綿薄之力;而會覺得沮喪的地方,就是公益組織往往更需要跟蹤式的服務,而作為志願者而言,很難做到


你也在追尋另一種意義的成功嗎?| 一個職場菜鳥的公益諮詢入門

10個人,3個月,173頁PPT,作為PC參與的銀杏基金會ABC夏季諮詢項目暫告一段落。但於我而言,也許這段路才剛剛開始,如何努力在職場之外尋找到另一種平衡,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三個月的時間裡,項目團隊一起經歷了很多,每周一次雷打不動的線下會議,包含內部訪談、行業分析、對標分析和FGD焦點小組訪談等,我們同樣收穫了很多。

於我,從開始懵懵懂懂的參與,到與客戶開會彙報的碰撞,這個過程中確實學習到了不少,影響我最深的還是開始內部訪談的環節,訪談對象提到的,銀杏想要塑造的是在這個社會,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

我後來也一直在想,這樣的成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這樣的成功?坦白講,這個問題我並沒有想太清楚,這關乎到每個人是更趨向「利己」還是「利他」,關係到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什麼問題,關係到我們參與社會的公共議題到底有沒有意義,我還在不斷的實踐中去尋找答案。

記得在參加的一次活動中,我的新晉偶像李一諾提到這樣一個事情,她覺得媒體人大概是除了公益從業者之外,最有情懷的一群人。而當我深入的去想我的情懷來自何處的時候,我彷彿明白了一些事情。

大學時三年的時間投入到一個校園媒體中,到後來進入媒體實習,一直到研究生階段,內心裡對媒體從業者帶著非常高的敬意。大學期間對媒體的情結,到後來職業選擇到從事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領域,這一路走過來,我慢慢的理清了自己不斷跨界並做出選擇的內在邏輯。

前段時間一諾姐在「奴隸社會」的一篇文章中也寫道,我們要做現實的理想主義者,關鍵不在「理想」,而在「現實」。我們要有世俗的成功,才能有更大的效能。

看完之後,從內心裡表示非常贊同,也許這一生不能夠獲得很高的成就,但我堅定的認為自己選擇的方向,是自己打心底里熱愛和認同的,無論是公益還是企業社會責任,這一切就是我追求的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

以上。


微諮詢是「明白先生」幫「小白」,「大神」帶「菜鳥」,以己之長,助人之短。基於人們知識和經驗的差異性,使新手向經驗豐富者或專業人士諮詢從而解決各種問題,實現人人互助和知識分享,讓每個人都有一個專家團。公益性質的微諮詢,就是無償地為人解決問題,比如這個:http://www.hdb.com/party/wr67u-comm.html


每個人有研究側重,日常諮詢可應對。

專題項目,就調研、文獻、訪談、研究、論證、論證、論證……

有時要負責後期的發布會,媒體採訪之類。

腳踏實地的諮詢,有。空虛浮泛的諮詢,也有。

好在大部分人都在儘力而為。

忙的時候當然壓力大,工資日心情凄涼。不過這條路就是一條路而已,自己選擇了就好好走下去。人活一世,總得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個人體驗。供參考。


推薦閱讀:

財務人員做職業規劃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考慮?
ThoughtWorks 的諮詢師技術水平到底怎麼樣?
心理諮詢師考試改革對「未來心理諮詢師」的影響?
如何製作出像頂尖諮詢公司諮詢顧問們那種風格的 PPT?

TAG:公益 | 諮詢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