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達被時速超過 200 千米的寶馬撞擊後散了,和質量有關係嗎?


晚上隨手看了看幾個每天都要瀏覽一遍的網站,打開車托之家,看到了這個新聞的標題,我就猜到了評論里一定吵成一片,真是悲哀。

目前根據已知情報,撞擊現場如下圖所示:

基本就是寶馬在200kph的時速下用車頭撞擊了在左轉等待區的馬自達車身側面後半部分,並撞擊在後面正常右轉的公交車上:

大哥不恰當的比方,一根棍子你按著兩頭是很難壓斷的,但是折斷確實很容易的,何況是200邁的速度,何況是D級車撞A0級車。

這件悲劇的直接原因不是誰家的質量問題,而是毒後駕車的問題,交通法規的問題,希望大家不要弄錯方向。

利益相關:南京市民。


視頻封面南京一寶馬疑毒駕闖紅燈致2死—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更新於2015年6月22日

針對某些人稱:馬自達2 A柱焊點脫落,以此證明是質量的問題,現更新如下:

事故中寶馬7系現場圖片,請仔細看箭頭紅圈處

和車身另外一面進行對比

針對某些人對吸能設計的誤解,現解釋吸能設計如下:

碰撞吸能設計的概念是梅塞德斯·賓士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來的。設計思路為在發生撞擊時車身發生逐漸變形,以吸附事故中產生的絕大部分的撞擊能量。

第一:碰撞發生的時候,撞擊車和被撞擊車承受的是相同的撞擊力的,這個很好理解吧。作用力=反作用力,這個是高中物理基礎知識,不會因為一輛車採用吸能設計,另一輛車沒有採用吸能設計,承受的力就不一樣。

第二:想像一下,或者可以自己做一個實驗,質量相同的一個鐵球和一個水袋,使用相同的力作用到上面,一定是鐵球會飛的更遠。原理很簡單:力作用到水袋上的時候,水袋會產生形變,物體產生形變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所以水袋就沒有鐵球飛的更遠。(不考慮摩擦力、空氣阻力什麼的)

第三:假如撞擊發生在車輛頭部,力從車頭傳遞到車尾。如果車頭沒有採用吸能設計,那麼撞擊力就會直接傳遞到駕駛艙,對駕乘人員造成傷害。有吸能區的存在,力在傳遞過程中就會因為車頭潰縮部分的變形而消耗一定的能量,從而減少對駕乘人員的傷害。

第四:相信全剛性結構的同學們就醒醒吧,近些年來車輛設計中高強度鋼材的應用是為了保證在撞擊中駕駛艙不變形,以保護駕乘人員不在撞擊中收到二次傷害。現代車輛設計的理念也是在撞擊中保護駕乘人員(保護行人的理念也已經開始普及了),而不是保護車輛不受損壞。全剛性結構對於保護駕乘人員並沒有任何卵用,還會增加車重、油耗,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加重對駕乘人員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開車時一定要系好安全帶,再安全的車,就算是以200KM/小時的速度撞擊可以做到車輛完全無損的車,你不系安全帶,從車窗玻璃飛出了車外,或者一頭撞在方向盤中控台上,那畫面太美...)

第五:可以通過IIHS、E-NCAP、C-NCAP測試的車輛,不管是德國車、法國車、美國車、日本車,還是中國車,都會採用吸能設計!不採用吸能設計可以通過這些測試的,好吧,你可以開M1A2去試試......

------------------------------------------------------------------------------------------------------------------------------------------

我只是來科普物理知識的。

第一:動能跟質量成正比,跟速度平方成正比,目前世界最嚴格的IIHS側向碰撞標準是1.5噸質量的物體以50km/h撞擊車身,事故中的7系是2噸/200km/h,動能是IIHS標準的21倍,是任何量產車輛都是無法承受的(M1A2倒是可以,關鍵是你得能買到併合法上路啊)

第二:動量守恆定律,碰撞瞬間加速度跟質量成反比。同樣的力作用到不同質量的物體上的時候,質量越大受到的加速度越小,質量越小受到的加速度越大。寶馬7系重量是1910KG,馬自達2重量是1043KG,受到同樣的力顯然加速度是不一樣的,而且差距很大。

第三:根據能量守恆,車輛碰撞後到靜止的過程,其動能最後大部分轉化為勢能,說白了就是車體形變後的彈性勢能,吸能越大則形變越大,勢能儲備越多。馬自達2在撞擊後以比寶馬7系更高的加速度被撞出,然後又被公交車強行終止了勢能釋放,並且受到了二次撞擊,大部分動能被車體吸收。反觀寶馬7系,在撞擊後受到的加速度比馬自達2小,而且撞擊後並無阻擋,受力會大部分轉化為勢能並得到釋放。

第四: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分析。車身側面的緩衝區域顯然是沒有車身正面的緩衝區域長的,並且7W的馬自達2和百萬級別的寶馬7系在車身用料材質上很顯然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

綜上所述,和質量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和品牌也沒有一毛錢關係,和那個國家產的車更沒有一毛錢關係。

(物理渣,各位大神請輕噴)

另外奉上事故視頻一份,反正我是看了十幾遍,也沒發現寶馬的影子,不知道是因為速度太快,還是什麼原因...


我覺得馬自達好可憐。。

作為一個用心做車的廠商 一直在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當年的老馬6 彎道之王。如今的老馬6 雖然國產了 落後了 但操控性也是足夠的。現在又有了新馬3 馬6 cx5 各個車評網車評人都給了很好的評價。

馬自達的失敗應該來源於它的固執 以及一汽的不思進取 長安的做工差

沒必要因為日系 就多了那一個敏感的黑點。

與其說馬自達失敗了 更不如說是中國的汽車文化敗了。


用寶馬強度最高的地方(寶馬車頭潰縮區全吸收完了),去撞馬自達最脆弱的地方。。什麼車都會爛。。。而且200公里的動能。。。你這麼換成雷克薩斯LS去撞寶馬1系,照樣片甲不留。


Given that 一輛寶馬7系以200km/h將另一輛7系攔腰撞斷。

Question: 德系車質量到底好不好?

-------------------------------------

課後思考:

1. 我一拳把你鼻子打歪了,請問我的拳頭和你的鼻子哪個質量好?

2. 一逗比吃了水泥然後掛了,請問逗比和水泥哪個質量好?

3. 一輛奢適寬體轎跑以100km/h撞上水泥牆,車廢了,請問車和牆哪個質量好?

4. 一顆原子彈把XX市核平了,請問原子彈和XX市哪個質量好?

-------------------------------------

暫且不論百萬級豪車與萬元經濟家轎的對比是否有意義,也不說A車頭撞B側腰的結果能否證明A比B結實。

題主這問題的邏輯誤區是:

沒有一輛民用車是設計來被時速一兩百公里的物體攔腰撞擊的。出了這種事不去思考原因,卻要問哪個結實哪個質量好,如同在街上被砍了卻覺得自己肉長得不夠堅硬一樣可笑。


有關係,馬自達鋼板太薄了,如果邊上掛5對負重輪就不會散了。


超過200公里的馬自達去撞這輛寶馬740,它也會散


民用車誰都經不起這麼撞啊。如果寶馬撞的是公交側面,會是什麼後果?估計公交會側翻,寶馬也會被削頂甚至粉碎。不管怎麼樣,危險駕駛罪應該是免不了的,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是有可能的。

無利益相關,瞎扯淡。


對撞中,重車佔便宜。

用做過充分碰撞設計的頭部去撞側面,更是佔大便宜。

這個事故從錄像看,寶馬7開到極速了,一衝而過。寶馬7系快2噸。開到極速這個動能是非常大的。

這個動能普通轎車都不行,撞另外一輛寶馬7也是死。

能抗住的只有重量更大的大客大貨,這個如果是撞大卡車,就是寶馬7死了。

想要在這種極端碰撞中生存,你開重卡吧。


我想知道同樣情況下民用車哪個會沒事


如果車頭正面撞擊算做是人類的頭蓋骨的話 車門就相當於太陽穴,時速兩百飛過來1噸重的鎚子也好 一根錐子也好,都得看運氣,就算你開最好的民用車也就相當於帶了個毛線帽子。

寶馬車主這種極度不負責的駕駛方式才是重點,而不是「除了這種事我開什麼車才能保命」 沒有車能保證側面200公里每小時撞擊下可以保命


日系車就是鐵皮薄,差的要死。還是大眾好。

漏油斷軸自燃減配鐵皮補丁無所謂,但是皮實。聽聽這關門聲,Duang。

我跟你說,這要是我家那老普桑,嚯,德國老技術,皮實,大眾就是不坑人,啥都給你用最厚的。

—— 這寶馬早被彈飛 200 米開外了。


日系就是不安全??寶馬就是好??

先用我們中學的物理知識分析一下,首先碰撞過程有兩個守恆一個是動能守恆一個是動量守恆,動能與質量成正比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目前世界最嚴格的IIHS側向碰撞標準是1.5噸質量的物體以50km/h撞擊車身,今天的7系是2噸/200km/h,動能是IIHS標準的21倍,所以一般的轎車是受不了

其次分析動量m(寶馬)v(200km/h)=ft=m(馬2)a(加速度)t,碰撞瞬間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

假如說撞的不是馬二而是大貨車,寶馬還是那樣但是大貨車也沒啥事,質量大加速度小,根本沒事。

馬自達二的同級別的車型像polo,飛度,標緻206,豐田的雅力士,雪佛蘭樂馳……假如說被撞的是他們估計跟馬自達2的命運是一樣的,

那為啥我們不把車做的質量大一點,而越來越追求輕量化呢,鋼板厚了質量大了發動機拉的動嗎?不是啥都可以撞的,達到國際標準就可以,安全是有限的安全不是啥都可以撞的……


《fifth gear》做過一個測試,時速大約196km/h的福克斯撞擊水泥牆,結果福克斯成了一堆廢鐵,感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沒記錯的話IIHS的碰撞測試也都只是65km/h的速度。

寶馬以200km/h的速度撞任何轎車的側面,估計都得散。


動量守恆,兩個車之間的作用力是一樣的。寶馬車重是馬2的2倍,對應到駕駛員上來說,寶馬駕駛員受力只有馬2駕駛員的1/2。這個過程不考慮潰縮吸能的過程,如果考慮到潰縮吸能,明顯的馬2的側面吸能能力,小於寶馬的車頭吸能能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寶馬駕駛員受力可能都不到馬2的1/5(估計)。結果就是1個活著,一個掛了。

===補充===

首先:瞬間碰撞中,動量守恆;兩個車在碰撞瞬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次:換成加速度F=ma;寶馬2噸,馬2重1噸;換成加速度就是寶馬加速度a寶馬=-0.5a馬2;

再者:切換到駕駛員身上的力:F=m駕駛員*a;馬2駕駛員受力是寶馬駕駛員手裡的2倍。

==以上是一個粗糙結果==

把第三步細化考慮:考慮上潰縮吸能。

Ft=mat;寶馬吸能區長(車頭);顯然t很大。t大,ma小。a越小,駕駛員受力越小。反過來就是馬2的t很小,受力就大。


這難道不是充分說明日本車吸能么....你200碼撞牆試試?


200 這個數據是媒體報道中連個名字都沒有的路人的……有沒有這個人還不一定= =


碰撞中動量守恆,重的沾光清的吃虧。但是這不是主要的因素,

主要因素為:寶馬車是用最硬的部位--車頭,撞了任何車都是最脆弱的地方---車側。

如果馬自達正碰在寶馬7的側面,結果會類似。但不排除日本車因為鐵皮薄而外觀損傷嚴重,但是核心部位還是好很多的。


沒有把馬自達撞成粉末,只能說寶馬的質量太差了,換個速騰直接撞出銀河系。


200公里沃爾沃都要散


推薦閱讀:

花冠和卡羅拉、佳美和凱美瑞到底是什麼關係?
自動啟停這種有爭議的技術為什麼會得到推廣?
如何評價 12 月 5 日發布的世界最快量產 SUV 蘭博基尼 Urus?
如何評價奧迪與上汽大眾合作?
保時捷新款Panamera怎麼樣?

TAG:汽車 | 汽車設計 | 駕駛 | 汽車安全 | 馬自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