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有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有過爭議的,比如台灣著名史學家張玉法先生就寫過《現代中國史的分期問題》、查時傑先生有《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的斷代與分期問題》等,其中敘述了兩個非「1840」的觀點,摘錄如下,供您參看:

1,近代史從明末清初開始——這是西方一派漢學家的觀點,他們把從明末清初到鴉片戰爭直到現代的一大段時間都稱之為「modern」,中文最初的近代、現代都是對這個詞的不同翻譯,近代相當於modern的前半段,現代則等於後半段;

2,近代史從1860年左右開始——段昌國等學者持有這種看法,他們認為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持續甚小,不啻為池塘中漣漪,很快就淡化了。而1860年代之後,中國被迫簽訂《北京條約》、設立總理衙門、派學童赴美、開展洋務運動等活動接踵而來,實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開啟了近代化的先河;

總結諸派異見,認為以「1840」年為近代史的上限,不妥之處有二:

其一,鴉片戰爭不是偶然發生的,它有一個漫長的背景,要研究鴉片戰爭及之後的歷史,必須研究其之前的一大段時間的政治經濟社會動態,即便如中國大陸固守「1840」年為近代史起點,中學教科書還是不得不用許多的篇幅來介紹嘉道以後中西形勢;

其二,若必以轉折而論,1860年前後的轉折更甚於1840年的轉折,也更有承接和持續性,假使我們排除16世紀至1840年之前這一段歷史為近代史,也可根據相似的理由,排除掉1840-1860這二十年的平淡時光。

×××××××××××××××××××××××

個人見解,「近代史」這個概念,大可不必固守1840或者1861這幾個節點,籠統地言「乾嘉以來」、或者「明清革鼎以來」都很好,一則不必割裂掉清代有機聯繫的時代發展脈絡,二則也拓寬了研究之範圍,利大於弊。

當然,若是學生老爺為了考試之用、大學生、研究生為了發論文做課題,至少在當下,還是請咬緊「1840」不放,此為正宗、此為主流、此為政治正確,一笑。


基辛格的《論中國》,把近代開端稍稍提前,到馬戛爾尼使團訪華——1792年。

《論中國》一書的目錄

想來其實還蠻有道理。

既然西方以工業革命作為近代史開端,那麼1792年的訪華,是中華帝國對工業革命國家的首次接觸。更是兩個世界秩序的首次碰撞(The Clash of Two World Orders)。

這些重要的「首次」來看,把中國近代史劃在這一年開始,確實很有意義。

而馬戛爾尼的外交使命也與後來的鴉片戰爭目的相仿。

  • 多口通商(寧波、珠山、天津、廣東)
  • 設立商行
  • 商貿用地
    • 停靠島嶼(珠山附近)
    • 貨物集散地(廣州城外)
  • 貿易優惠(自廣東到澳門免稅或輕稅)
  • 自由傳教

因此更傾向主張,半世紀後的鴉片戰爭,不過是「第一次接觸」的後續故事。

好比,癌症的開端,應該從第一個腫瘤細胞的產生算起,而不是「好痛啊」的發現之日開始。

1840,我們「好痛啊」。


我這麼和你說,中國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就是高度集權的社會,秦朝很快滅亡了,但是秦朝所發明的中央集權制卻一直沿用下來了,而且今後肯定還長期使用。所以有的中學歷史課上,老師會讓學生討論秦始皇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如果你也是中學歷史老師,我建議你別讓學生討論了!秦始皇非但完全的功大於過,而且功勞要遠遠大於過失,至少把歷史上所有皇帝和秦始皇一比,都沒辦法超越其凈功績,秦始皇是絕對的中國皇帝第一,絕對意義上的「千古一帝」,因為中國歷史最強大的發明,不是什麼四大發明,甚至不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文字,而是秦始皇發明並真正付諸實踐的中央集權制度。當然,嚴格的說,中國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集權理念,不排除中央集權的萌芽在秦始皇之前很早就有了。

當然,也有人會說,秦始皇不統一中國,自有後來人統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除了行政上的統一,更是堅決做到了政治統一和文化統一,尤其是文化統一特別重要,這一點未必人人統一全國後都能夠徹底實施。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這點,下面我說的就比較好理解了。

中央集權制度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前,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嚴格的名稱應該是「封建中央集權制」,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戰敗後,開始痛定思痛,畢竟燒了圓明園。於是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始了,這個實際上中國傳統社會制度已經開始受到衝擊甚至鬆動了,因為西方大國當時的政治理念、經濟理念(文化理念不好說)實際上已經全面超越中國,雖然洋務運動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引進西方的技術卻不改革制度,最終慘敗。但是中國人實際的思想鬆動確實是洋務開始的,因為洋務運動雖然不改制度(恐怕是基本沒改,是不是完全沒改不好說),但是你只要引進西方的技術就會自然而然的實際引進西方思想。

所以如果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算封建中央集權制正式建立(這只是簡答的說,嚴格的說還得考慮文化統一等因素),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結束,封建中央集權制在中國幾乎沒變的實行了2081年。

而事實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封建中央集權制已經施行了2061年,這2000多年間,中國是實際意義上的超級大國,而且恐怕是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以這2061年末期為例,乾隆時期,中國的人口約佔世界的1/3,中國GDP也佔世界的1/3,而美國這個現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在1986年以後就從來沒有佔到過1/3,現在已經滑落到只有1/4.,而且美國gdp再這樣下去,搞不好10年內會被中國超越,也就是說10年之內,中國成為超級大國之路就要開啟了……

這2000多年期間,中國雖然分分合合,但統一是大趨勢,像秦、漢、唐、元、明、清前期這樣的大一統的時代,就經濟實力、文化實力和軍事實力來說,中國都是無可撼動的(雖然也有慘敗),中國是毫無疑問的東方霸主,地位無可挑戰。比較典型的是來元朝的馬可波羅對中國的描述。

在馬格爾尼朝覲乾隆皇帝之前,英國社會對中國的看法是中國是在孔子思想統一領導下的仁愛之國,孔子思想沐浴著國民,也就是說英國人認為中國人整體素質超高。但是馬格爾尼被乾隆趕走後英國以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看法,恕我才疏學淺,至今沒有學習過。

但是中國最厲害的地方,不在與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而在於文化的影響。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過的且延續至今的文明,且像日本、朝鮮和韓國、蒙古、越南這樣的國家也深受影響,並且今後這些國家還將長期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中國的政治自信、經濟自信和軍事自信,被兩次鴉片戰爭破壞的很大,但是文化自信沒有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大破壞。這種文化自信,是支撐中國夢實現的大動力之一。中國這個2000多年的世界霸主,君主在變、朝代在變、甚至統治的民族也在變,但是真正的文化基因非但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減弱,反而越見豐滿。

所以說,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之前,西方是沒辦法挑戰中國霸主地位的,這個就像相撲運動員拿著一把大刀,你可能手裡有手槍,感覺能夠殺死對方,但是對方如此身高體壯你看了還是有一絲害怕。恐怕你用手槍真正的擊敗他之前,你的這種害怕是不能夠完全消失的。

乾隆後期開始,清朝就衰落了,原因很複雜。但這並不表示清朝的國際地位也從此一落千丈,因為這時候的清朝就像那個拿著大刀的相撲運動員,看起來依然是身強體壯,畢竟這個運動員以前憑藉著他強悍的身體碾壓過無數對手,而且也確實沒人敢到他家裡故意欺負他。

但是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就不同了,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使用的武器和清軍使用的武器相比,沒有後來差距那麼大,如果設法引到陸地決戰,還是有勝機的。但是呢結果是清軍的岸防戰術導致一敗塗地,最終割地賠款。當然我曾經不止一兩次的想過,如果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皇帝不是道光,而是還是像乾隆這樣自負的皇帝,戰爭結局怎麼樣?

但是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的慘敗讓世界開始意識到,原來中國已經落後了,甚至是可以輕鬆擊敗的,中國已經不再是超級大國的形象了!《南京條約》簽訂不久,中美就簽訂了《望廈條約》,清廷稱這是「雨露均沾」,而實際情況是條約的另一個簽訂方美國只是派了軍艦在中國近海游弋。這個說明,不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變了,連中國帝王的自信心也變了……此後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列強眼裡中國是個軟柿子,大家都要捏,而且捏了還能獲得好處。

所以說,秦朝統一中國,讓中國做了2000多年世界老大,但是鴉片戰爭的失敗,讓中國的世界老大地位從此徹底喪失。所以說,以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是非常確切的!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當然應該從1840年算起,這是古老的中華帝國第一次遭遇到文明與自己迥然不同且程度高於自己的敵人,正如李鴻章所言,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從此以後,中國開始告別農業時代,緩慢且艱難的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倫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化體系、生活方式等等等等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以1840年作為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界點,是完全合理的。


近代史應該是東方與西方的大碰撞,有別於以往的【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應該從明末17世紀開始!

…………

『近代中國』始於何時?

儘管西方歷史與中國歷史的會合在十六世紀就已經開始,但其作用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顯現出來。因此,學者對於把十六世紀還是十九世紀看作是近代中國的開端這個問題上頗有分歧。

【一】把1839-1842年的鴉片戰爭看作近代中國的起點。這一學派的中國學者認為,這場戰爭標誌著外國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起點,此後的中國歷史便主要是一部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

【二】以明 (1368-1643年) 清 (1644-1911年)兩代交替時期歐洲探險家和傳教士來華時期作為近代。因為,就內部事態而言,該時期適逢滿族的興起和清王朝的建立;就外部局勢而言,這一時期西學開始傳入中國。

雖然上述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從影響方面來看,十九世紀西方的衝擊在促使傳統中國向近代中國轉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十六、十七世紀歐洲探險家和傳教士到來所起的作用更為巨大。誠然,耶穌會士傳入西方文化,但他們的影響只局限於中國統治集團內部的一小撮士大夫。可是,如果把鴉片戰爭界定為近代的起點,我們也仍需熟悉中國傳統的國家和社會形態,因為這些形態制約了中國對十九世紀外來挑戰所作的反應。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視為一種催化劑,促使傳統中國轉化為近代中國。但是,如果對原先的機制缺乏相當了解的話,我們就很難理解這種轉化的效果。


根據對當代人的影響修訂。十多年前中國現代史開端還是五四運動現在都改成了共和國成立。


其實分的很合理,因為1840年以前中國是中古時代,1840年才接觸到近現代文明(保護個人財產權),


推薦閱讀:

渡江戰役國軍憑天險重兵防禦,有強大的海空軍,共軍渡江好似以卵擊石。為什麼共軍還敢渡江,而且僥倖打贏了?
「抗戰中,國軍 206 位將領殉國,而共軍只失去了兩位將軍」是真的嗎?
紅軍長征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有人說張學良是千古罪人?
為什麼部分人會對國軍有偏見?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