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為什麼粵語歌曲比閩南語歌曲更流行?
就如一位答主所說,香港粵語娛樂產業發達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台灣歷史上語言政策其實和大陸是差不多的,經歷過強制「推普」階段,至今也還是以普通話為主,本身就被國語流行音樂佔據半壁江山,閩南語歌在本土市場的受眾也相對較小。
語言環境的問題也會影響到作詞、作曲人的發揮。粵語得益於香港的強勢語言地位得以發展出成熟的、多功能的現代文言體系,從而培養出了林夕、黃偉文等華語樂壇公認的填詞大師。而建立在現代都市文化基礎上的港樂在作曲上亦是非常地與時俱進,相比之下閩南語歌缺少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現代元素,保留了更多鄉土文化的成分。尤其是早期的閩南歌大多如此,像《愛拼才會贏》、《歡喜就好》、《愛情的騙子我問你》這類。當然也不能以偏概全,閩南語同樣有許多優秀的現代流行歌曲,如《歹逗陣》《志明與春嬌》等等。五月天就有許多非常不錯的閩南語流行歌,除了剛剛提到的志明與春嬌外,還有像《憨人》、《勇敢》這類,周杰倫也有《火車叨位去》、《流浪詩人》這樣的現代閩南歌。只是相對粵語歌而言,其發行量低,因此關注熱度也不高。
我覺得影響閩南語歌曲廣播華語圈的另一個因素是,閩南語歌的作詞並不像粵語歌那樣幾乎和書面語(普通話)一致。很多人也許聽不懂粵語,但卻能看懂粵語歌詞的意思。有些港樂填詞人可能會在其中添加幾個粵語口語詞,形成所謂「三及第」文體,但依然無礙對歌詞整體的理解。而閩南語歌沒有文讀書面語歌詞占絕大多數的作品,因此對於不諳閩南語的聽眾而言,弄明白歌詞的意思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雖然粵語人平時並不會用書面語說話,但唱歌作詞使用書面語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不會感到彆扭,也因此讓廣大華語圈聽眾所接受。大多是因為80,9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影響。說到那時候粵語歌,我們肯定會想到beyond,以及四大天王,想到粵語歌,我們大多會想到那些名聲比較響亮的明星,不得不提歌神張學友,還有張國榮倩女幽魂,陳百強一生何求,校長譚詠麟,我喜歡講不出再見及朋友,還有許許多多出眾的歌星,不得不說,這個時候香港娛樂業的發達。
而閩南這方面對於大陸並沒有這種很大影響。閩南語作為歌曲演唱那是很少很少,在我的印象里我只知道愛拼才會贏,為什麼閩南語演唱的歌為我們熟知的這麼少?那是因為閩南一般是東南沿海一帶,更準確的說是福建這個地方,所以受眾就小,並且娛樂業也不發達,說道閩南語不得不說台灣,畢竟,也有部分從福建移民到台灣的,按說在台灣閩南歌曲應該會有所發展,但台灣的官方語言是國語,所以閩南歌曲沒有發展空間。
總結就是粵語歌曲受眾大,傳播地區廣,南方一帶基本都是受眾,廣東,廣西,等等。娛樂產業發達,香港。而這些都是閩南歌曲傳播所欠缺的。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歌詞
雖然粵語也有很多俚語歌 但在國語地區受歡迎的歌曲,其歌詞基本都是標準漢語辭彙相比之下閩南語這方面就做的很不好 大部分歌看歌詞都一頭霧水因為台灣49年去的人很多講國語的,為了照顧那些人,怎麼也要說國語吧!加點台嗆也是棒棒的!
對比一下就知道,粵語歌是香港人帶起來的,閩南語歌是台灣人帶起來的,香港娛樂業比台灣發達,港片港劇又是原汁原味的粵語,對傳播粵語文化起到很好的作用,粵語真正流通的地區也就兩廣,還只是不是全部,廣東有不少客家和閩南語系,廣西有大量桂柳話和少數民族語言地區,但是粵語文化影響一直作用到東北去,至今北方還有大量自學粵語的港星fans。
閩南語流通的地區主要是閩南和台灣,廣義的閩南語地區還有潮汕,再廣義一點可以算上雷州半島和海南,閩南歌的傳唱在這些地區以外感覺是比較少見的,大概是因為台劇台片一個本身影響力就比不上港片港劇,一個台劇台片很多都是直接用國語,台灣本身官方語言也是國語(台灣腔國語),閩南語文化難傳播。
如果概括的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1.香港的原因同跟台灣的對比。2.「閩南語比粵語更難懂」的感性認識從何而來?3.歌手的原因,尤其是許冠傑這一代粵語歌手以及同時代的台灣民歌運動代表歌手的對比。有空再細更吧,當然其實以我的理解,更願意從後兩個來說。
還要感謝有大量的日語歌曲被重新填詞,日本的流行歌曲的旋律優美加上粵語歌詞會讓人感受到粵語的發音的美感,而閩南語歌曲推廣度實在不高,加上大量的口水歌曲的旋律讓人感覺粗俗和市井,當然一定也有很多歌詞和旋律俱美的閩南歌只是很多人沒有接觸到,我只說我自己的孤陋寡聞,一想到閩南歌就是「愛拼才會贏」,「想未到,想未到,愛人跟人走,無彩啊無彩我……我的心像磅心的菜頭」
粵語能在文藝領域亮麗過一場算一種怪象,完全是因為亂世催生了香港這個近代最矚目的暴發戶:
1, 49年政權轉換後原來在上海的文化產業南下香港
2,72年英國人故意違背華人社會以普通話為官話的共識,借樹立粵語為香港的官話打壓普通話,十年不到,原來以普通話為主要傳播媒介的香港歌影視就全變成粵語為媒介了,儘管文化產業的掌控者和從業人員皆以非粵籍為主。
3,中國在1950~80年搞自我禁閉,政治高壓,娛樂文化嚴重匱乏,改開從廣東開始後,香港的粵語娛樂文化順理成章地輸入,狠狠地火了一把,這就象一個饑寒交迫的人,你給他一把豬食,他也會吃得倍兒香。
以上缺少任何一條應該都不會有後來粵語的一枝獨秀,特別是第2點。粵語人文在文藝領域並沒有優勢,被漢化兩千年鮮出名家名作,香港粵語娛樂文化的快速衰敗也印證了欠缺審美優勢。
同樣的條件發生在台灣,閩南歌曲可能更流行,因為閩語人文應強過粵語區。潮汕就屬閩語區,潮汕出名人的概率應該是廣東各地中最突出的,李國父,李首富,企鵝騰,黃國美,都是獨當一面的人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辭彙在閩南語里讀不出而需要用普通話代替?
※閩南話里表示拼合的那個字怎麼寫?
※「Q」到底是一種什麼口感,用傳統漢語怎麼表述?
※如何看待虛淵玄新作《東離劍游紀》的各種意義?
※如何評價秦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