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輝格列的這份不必讀書目?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QwNjcyMQ==mid=211200731idx=1sn=8f4cd37cec0aa82808848defd304e15a#rd

「被我掃進廢紙簍的作者倒是隨口就能報出不少:盧梭、洛克、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薩特、福柯、湯因比、福山、米塞斯、羅斯巴德、彭慕蘭(及整個加州學派)……」


輝格這話沒啥好評論的,很多人都會忍不住表達和傾訴自己的閱讀體驗和心得,就是有人不喜歡康德或者洛克,你也拿他沒辦法。重點是,這種體驗和心得純粹是私人的,包含了讀者自己的偏好和興趣所在。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這種私人體驗和心得並沒有多大幫助。

挑幾個被輝格點到名的人來說吧。我第一遍看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的時候,啥都沒有看懂,唯一記得的是黑格爾論證近親不得結婚的理由非常古怪。所以我就跟人說,《法哲學原理》是個非常艱深的書,黑格爾壓根不說人話。我第二遍看《法哲學原理》,一開始看導論的時候,半夜興奮的不想睡覺。當然我有自知之明,很確定我對黑格爾的理解一定是跑偏的,而且到最後我還是只認真看了導論這幾節。不過我現在跟人的說法是,《法哲學原理》後面說些啥我不知道,但導論還是挺有意思的,也許看了會對人有啟發。我不知道哪天會再去看《法哲學原理》第三遍,不過我很肯定黑格爾的其他書,我這輩子是不會去看了。

再說盧梭,我當年一個下午翻完的《社會契約論》,覺得這書可簡明通暢了,沒啥看不懂的地方。等我後來看了《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才發現好像盧梭對自然狀態的理解和其他人很不一樣。等再後來看了《愛彌兒》,發現盧梭在《愛彌兒》最後一卷瘋狂開了大招,又說了一遍社會契約論,但我已經搞不明白盧梭在說些啥了。我手裡有一本新買的《盧梭與美德共和國》,不知道看完以後是不是對盧梭的理解又會有變化。

至於洛克,我第一次去圖書館找政府論的時候,在書架的最下面一排翻出一本政府論上冊,全部翻完覺得被欺騙了,和書上寫著的洛克理論一點關係都沒有啊。後來才知道政府論分上下冊,下冊才是大家平時說的政府論。去年出差在高鐵上看了《論財產權:約翰洛克和他的對手》,發現自己對洛克的理解基本上全是錯的。上個月翻完了洛克的《人類理解論》,徹底搞不懂洛克的自然法理論是如何展開的了。反正我現在的想法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看過《人類理解論》,沒資格在我面前提洛克的自然法。

半夜三更扯了這麼一大堆不是為了炫耀賣弄,而是想說對於一本名著,每個讀者都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感想,乃至很多私人的閱讀回憶。看過這些書的人可以認認真真的做研究、寫讀書報告和論文,也可以像我這樣不負責任的滿嘴跑火車。但是對於沒看過原著的人來說,旁人的心得體會固然可以做參考,但到底這本書是好是壞,有沒有啟發,自己看過才知道。

哦,對了,最後正面回答一下問題。就我個人的觀點,如果一個人對政治哲學、倫理學乃至廣義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感興趣的話,不論是不是能夠看懂,是不是贊同立場觀點,這個單子上所有的書本身都是值得認真看的。


1,「為什麼讀這本書」,是每個讀書人需要自始至終問自己的問題,而「為什麼不讀某本書」,則是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考路徑之後才值得考慮的問題。

恕我直言,大部分人,還不到考慮「為什麼不讀某本經典」的地步(包括我自己),所以輝格老師的這篇文章,看看就算,更實在點說,這篇文章價值真的不大,我這麼說不是因為「裡面的觀點是錯的」,而是因為有了完整閱讀體系的人不需要,沒有完整閱讀體系的人真信了就可能錯過真正能打動自己的思想,反而有所貽害。

所以,「選方向,信經典,讀起來」,這個我為自己設定的「九字真訣」能解決絕大部分書單式的疑惑。

2,單單對某種觀點嗤之以鼻,並不能讓你進步,要進一步思考——

請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開給青年人的書單,梁啟超的書單,和香港大學的書單,還是輝格的書單,為什麼會有差別?這種差別是什麼造成的?

梁啟超先生,需要的是「國學入門」,香港大學,希望的是「通識教育」,而輝格,自身是一個清華經管畢業的新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學作者。這樣是不是清晰了?書單的背後是立場或者目標,對書單背後的人或者方向一無所知,是很難客觀的評價書單的價值的。

從這個角度看,輝格對黑格爾馬克思盧梭嗤之以鼻,對羅斯巴德痛心疾首,就非常好理解了~自身的思想體系決定的啊。

這是我提供給大家一個判斷書單是否適合自己的方法。

3,叔本華瞧不起黑格爾,韋伯波普專克馬克思,哈耶克凱恩斯互毆了一輩子,羅爾斯諾齊克觀點對立君子之爭,哈特輪番論戰富勒、德富林、德沃金掀起上世紀法哲學大討論……

那又怎麼樣呢?他們觀點可能有所不同,可都是我等普通人只能跪著仰望的大師。

作為一個人類思想的後學晚輩,先把自己倒空吧,「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地吸收人類最優秀的思想精華吧~

4,最後,很多人之前都不知道輝格老師,我想說——不管你怎麼看他的這篇文章,他的書《自私的皮球》都還是一本三觀很正,對價格理論詮釋得很好,視野很是開闊的經普作品,我個人很是喜歡,推薦閱讀。


1.他自己讀不懂,不代表所有人都讀不懂。他自己從書里學不到東西,不代表所有人都從書里學不到東西。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就好像是一個心高氣傲的小學生舉著一本朗道物理學教程瞠目結舌半天,啥東西都沒學到,然後逢人就說這本書是垃圾,根本沒必要讀。當然,我說的話可能過重了,但就我的感覺來看,這個作者的心智確實還停留在幼稚而任性的層面。

2.當非專業人士想要鑒定一本專業書籍的價值時,最有效率的參考坐標系是廣義上的?同行評議?。這個作者很顯然不是一個專業從事哲學或社會學、政治學研究的人,說白了就是個沒受過嚴格、系統訓練的業餘愛好者。這種喜歡奇談怪論而鮮有真材實學的人,如果碰巧掌控了演講台,那他完全有能力把自己包裝得比最專業的專家還懂。在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里,高爾吉亞的徒弟就吹噓說,修辭術可以讓修辭家在一群民眾前表現得比任何一個專業人士更專業。現在媒體那麼發達,高爾吉亞的徒子徒孫完全是如魚得水。原文作者就是其中的一個。

3.一個傻瓜總會找到比他更傻的人來崇拜他。

4.最後說個帶個人情緒的看法:我很好奇,這個撰稿人何德何能,還有資格完全否定這些經典的價值?說白了,大家都很忙,當黑格爾和某個無名小卒擺在一起讓我選的時候,我為什麼要丟了山珍而撿起帶毒的翔來吃?我為什麼要因為某些打著?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旗號的奇談怪論而偏偏選擇那些註定淹沒在歷史長河裡的垃圾?

5.最後重複一次西塞羅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別管我,讓我和柏拉圖一起犯錯。?


之前知乎有一個問題大意是如何回答「You can you up」,下面回答「難道我評價一個電冰箱還需要會製冷?」這個問題是有一定正確性,但不是所有類似問題都能用這個來獲得答案。

回到本題,你想要批判一本書,首先得知道這本書在說什麼,不能持著「難道我評價一本書還需要知道它在講什麼?」的態度來看待這類問題。

所以說

書單都有指向性,如果這是面對大眾,假如你想了解哲學,然後也將盧梭、洛克、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薩特、福柯掃進了廢紙簍,那你就被帶進溝了。如果說這是面對的是專業人士,那麼這只是個人學術觀點的表達,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有資格評價這個觀點的人肯定已經那份掃進紙簍的書通讀了一遍,那篇評論我看過了,很多地方有道理,但是這不足以作為一個完全的評判標準,一個東西存在自然有存在的道理,即使它通篇錯誤,既然可以存在,那就是一個有意義的,你是不可能完全繞它而行。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也。

尼采說:山與山之間最短的距離是從山頂到山頂,但是你得有足夠長的腿才行。

最後我說句大實話:你就承認自己的微不足道吧,尤其是自己千萬別覺得自己很重要。


很多人都沒看懂就回答了。

輝格寫的是「不必讀經典」,而不是告訴你不要讀書。人類知識在經歷了工業革命後的大爆炸後,已經進入了系統化和交叉化的大時代,很多經典的知識已經融入了新的論述中。二十世紀之前的經典,除非該專業人士或者是有志述史,閱讀所得有限。這個時候再去重頭讀經典,既不能得到智識的提升,也達不到思維訓練的目的,沒有必要。

讀完了哈耶克和費里德曼,再去看亞當斯密就覺得各種膈應,好像在看小學生的作業;現代哲學越來越往學科交叉的方向走,康德、黑格爾只剩下審美上的閱讀意義;更別提弗洛伊德、薩特、福柯、湯因比、福山這些都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才能成立的學說。當休閑讀物看看可以,花時間去深讀,不划算。

正如任何一個自然科學界的導師都不會指導學生重讀《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與《Theory of relativity》的原著,史哲學科的愛好者再去讀《The Wealth of Nations》和《Du Contrat Social》,把自己已知的東西復按一遍,除了鄙視古人的智慧外,毫無所獲。

輝格這個人比較傲,他的東西是寫給粉絲看的,會關注他的不會連這點書都沒看過。

不知道輝格的人也沒必要在意他說什麼,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去,按別人的單子讀書本身就很蠢。


他不應該叫輝格,應該叫逼格。


閱讀是一個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把閱讀的取材完全寄託於別人的建議,要麼蠢要麼懶。

所以如何評價的話,那隻能是:

i don"t give a shit


既有經天緯地之志,卻在閱讀這個信息密度最高的認識世界方式上玩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劃線。

我的評價就是:時間花在洗尿布上更有價值。


我來捅個馬蜂窩吧。我要是大膽的說一句輝格先生就是個社會科學民科,會不會被他粉絲們噴死?

人文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不同,它更關注的是我們應當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問題,它提供的是一種理解的範式。或者說,人文社會學科首先是一個關於規範性和詮釋性的學科。

社會科學哲學的一個分支,也會追求(自然)科學式的客觀性和確定性,這一般表現為所謂實證的或因果性的研究。這種路徑在人文社會科學中也很重要,但終究是不夠充分和完備的(雖然在北美的某些社會學科中實證研究幾乎成了主流)。一個簡單的事實:物理學實證研究的R^2幾乎是1,生物學的R^2一般在0.8左右,而最優秀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R^2也就在0.5左右(可以理解為R^越接近1,則「客觀性」越強)。在人文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做出一個在「自然科學意義上客觀有效」的inference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兩種inference中,比較基礎的descriptive inferences對於社會科學來說已經極為困難了,需要將兩個以上descriptive inferences連接起來進而做出causal inferences,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社會科學哲學中的「因果」論斷,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題目,我不想在這裡寫一篇博士論文,就不細談了。簡單點說,引用Gary King的說法,「社會科學研究應盡量避免貿然做出因果性推論,而只給出一個概率性或關聯性描述」。 (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而輝格先生的常見討論方式及其主要引用來源,經常將一些社會科學命題以一種極其糟糕的方式包裝成客觀性(自然)科學的模樣,卻連最基本的實證研究和因果推論的有效基礎也不提供。他(們)在實證證據幾乎為0的情況下,將幾乎無限多的變數及不可解釋部分扔到隨機殘項了事,裝作自己討論的社會命題發生在自己作為上帝掌控的真空實驗室,自信滿滿的給出一個又一個descriptive inferences,在此基礎上再拋出一個又一個causal inferences,在一堆包裝精緻的名詞轟炸、似是而非的因果推論、特別是自信心爆棚的氣場下,忽悠倒了大批粉絲。

似乎有點偏題,這和上邊的書單有什麼聯繫呢?因為其根源就是,輝格先生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兒叫「科學性」,並假裝自己穩穩的站在這個圈兒里——雖然這個圈裡頭即不科學也不客觀,只有各種莫名其妙的腦洞和狂想——而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規範性」和「詮釋性」蒙住眼睛推到一邊。

然而,經典,就是「規範性」和「詮釋性」話語的範式來源,或者說,是得以有效討論問題的基本話語工具——否則你就只能一再的重造車輪了。你要進入這個話語體系,就必須在經典的基礎上構建、詮釋或者批判,而輝格先生——和其它一些民科,理解不了這個體系,或者根本不願意進入這個體系,自然對這個體系里那些基礎性的部分不屑一顧。

先看看會挨多少噴,再決定是不是繼續寫罷。


這種問題是挺無聊的。

因為搞清「他的目標讀者是誰?」非常非常重要。

比如那位表示「I dont give a shit」的同學,顯然強行認為whig的文章是希望他看到並跪求他點贊的。當然,聯想到他經常強行認為自己和萱萱的官老爺是隊友,也可以理解嗎哈哈。

至於把「參考一下大神的書單」等同於「把閱讀的材料寄託於別人的建議」,這種邏輯的跳躍性,也和「民主等於殺人全家」一脈相承。

還有一位把開書單直接打為"優越感劃線"的知乎的經天緯地的奇才,扣帽子的能力的確非同尋常。建議他把時間少用於給別人上綱上線,多洗尿布,一定能提高自身姿勢水平。

我的大學老師告訴我"錢穆的書不必讀",原來也是優越感了。指責人優越感和說人"裝逼"、"想出名"一樣屬於low逼專用誅心方式,你攻擊知乎上所有你看不慣的答案時,都可以把它們歸為這三種邪惡動機。正如"不為優越感開毛線書單呢?","不為裝逼或想紅你為何要在知乎上答題?"。肥腸實用的一個打滾技巧!

正如「閱讀體驗」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自己給粉絲或朋友開個書單也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他又沒有能力讓你們強迫你們背誦"輝格老師核心價值觀",也不是發動你們批判這些大毒草)但在知乎上把別人的的任何事拿來振振有詞的「如何評價一番」,是非常無聊的。

利益相關:輝格黑。

(私人不是"隱私",你當然可以不就事論事,可以在知乎上把輝格打為裝逼犯乃至"反動學術權威",但這很low,就這麼簡單。)


這文的作者不理解或者說裝作不理解怎麼讀經典,所以我傾向於他是在談這些書給他個人的幫助大不大。

歷史上很多名著甚至是經典我們後人讀起來覺得那麼晦澀,原因可能通常是一個,那就是我們作為讀者,丟失了原創者在當時面對的那個真實的問題。說白了,任何名篇,本質上都是創作者用生命去回答當時人們所關切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一旦被丟失,當然就會覺得那些文字陳腐不堪,陌生不堪。

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自己急需解決的困惑,所以我一直覺得讀書這麼個性化的事,不了解他人需求就沒事給別人推薦書的人本質上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文史哲的意義十分神秘,其價值並不在於多大程度上揭示宇宙真理,而是為人類幸福構建理解框架,開拓想像空間。輝格對某些著作的批評主要建立在吐槽作品形式邏輯的不完備上,略偏頗。人類交流甚至發明創造,很大程度上靠隱喻,斷言,類比,只有計算機才靠形式邏輯溝通。傳統,直覺,儀式,這些非科學的東西保證了世界不至於被理性搞到癲狂。我們只需要合理化解釋主流學界認可的經典,知道前人在爭論什麼,傳承什麼,莫要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整天想搞一個大新聞。


竊以為一個人在建立其自我閱讀體系之後,在完善的過程之中會淘汰一些作品。

你信不信,在於你知道的是否與別人一樣多。


幾乎完全同意,尤其同意關於左派橫行的人類學的論述。

唔,過了一天,赫然發現很多人反對的理由居然是個人有個人的看法,所以無所謂高下,所以輝格的話就不對一類的。

不,我不同意,在認識世界方面,就是有高下之分,那些不講邏輯,藐視事實的東西,就是糟糕的垃圾。將一切等而齊觀的相對主義言論,就是輝格嘲笑的文青思維吧。

比如有人就是要認同共產主義那一套,就是要相信羅斯巴德那一套,那可以肯定,這人智商就是有問題。


我不知道輝格是誰,下面那些倒是知道大半。


洛克、盧梭、康德、黑格爾...撓撓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回顧過去自然容易看誰都傻逼。不過想想他可能對西方政治思想發展脈絡沒有概念,單單從其中挑幾位來看自然容易覺得真是蛇精病啊。經濟方面我不懂不論,不過這四位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分量的人物,我想啰嗦幾句。

從17世紀經歷了英國革命全過程的洛克開始,其自然權利理論等思想已經與現代很相近了,都還有「我的馬所吃的草,我的僕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財產」這種現代網友看來必須批鬥的內容。就不要說柏拉圖共妻共子女廢除家庭和私有財產或各教皇和神學家在中國人看來真是瞎叨逼的蛇精病理論。但是在這群從古希臘至今的蛇精病的思想中,民主、法制的思想仍存,而且也是逐步變化的。有興趣的可以挑本教材看看這個發展脈絡,徐大同和唐士其的都可以,一個按人物寫的一個按時代寫的。


唯一不同意的是福山。福山是真明白。評價一個人的學問,固然要看是屬於什麼脈絡,但也不可以局限於脈絡。局限於脈絡出身,正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決定論。福山的大部頭尚沒有時間讀,但是從隻言片語里,可以看出有很清醒的認識。說的高一點是歷史決定論,說的低一點,無非就是找尋歷史中的規律。歷史中有沒有規律?我認為不能說一定有,但也不能說一定沒有。有未知才有科學探索。一味否定一種新的探索方式,不利於科學發展。

至於那些一味追捧康德黑格爾的,我覺得和中醫粉沒有什麼實質區別。黃帝內經誰敢說讀懂了?你敢說黃帝不是偉人?誰是偉人,誰讀的懂,這就是最常見的兩個邏輯錯誤。科學發展,今勝於夕。一味抱著古人不撒手,在古人後面做一個應聲蟲,這沒有意義。


支持輝格。先說我的個人看法:哲學早就是一門過時的學問了。時代滾滾向前,人類這幾百年的進步是超過過去幾百萬年的。尤其是最近幾十年,很多領域都出現了前人無法想像的成就,所以面對古人的學說,必然要有一個重估。

在自然科學領域,達爾文和愛因斯坦等諸多大神的無數觀點都已經被推翻。而在社科領域,為何一定要拔高几百年前的哲學論著?哲學的使命早已完成了,很多哲學愛好者一味崇古,這幾乎算是一種低質量的浪費生命。


《論法的精神》大家都應該讀一讀,看看以波爾多巴列萌庭長莊主孟德斯鳩男爵為代表的舊制度下的特權等級的醜惡嘴臉。


刀爾登在2012年就出版一本書叫《不必讀書目》,列出五十部中國的名著,每一本都有不必讀的理由。若不是把每一本都讀了怎能寫得出來?

我理解這個不必讀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不是必需要去讀。每個人閱讀興趣不同,是對那些個列什麼必讀書目的,做一個反對。

一個是完全沒有必要去讀。那沒必要讀你去讀他幹嘛?就為了列個不必讀書目?

所以看書就要讀自己喜歡的,特別是讀閑書。什麼做參考?自己的興趣嘛 !


推薦閱讀:

關於騙局方面的書籍有哪些推薦?
項目管理方面有什麼推薦的書籍嗎?尤其是運營和市場項目的。
有沒有研究推理小說的書籍?
哪些書講述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經歷?
能不能推薦幾本關於近代歷史的書?

TAG:書籍推薦 | 書目 | 輝格Whigz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