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日本或歐洲一些國家,人口密度比中國大,為什麼住獨棟建築且帶有庭院?

求解?


這個或許要看城市規劃史了,而且解放後的要重點看,他們只是延續了以前的做法,當然這裡以前的做法有些指的是近代有些指的是近代之前,而我們是推倒了近代或近代以前的規劃重新來過。我們過去其實也是這樣的房子,各地的大院子或者一家一棟的情況也都很多,但是城市規劃把我們變成了這個樣子。我提兩方面。

1.對解放前原有住宅的處理。解放後的政府將大戶人家的別墅和大院拆分成很多部分分給了別人或者自己佔用,其最終形成棚戶區需要改造。比如北京的肅王府變成了北京市政府還有很多其他的大四合院落,上海資本家的獨棟洋房(我太姥姥家曾是上海資本家三棟房子只剩下一棟,而且這一棟只能住其中一層,其它層分給了翻了身的傭人)。大院大宅被拆分結果就是亂七八糟成了棚戶區,棚戶區改造就來了。

2.對解放後初期的人口遷徙的安置處理。解放後初期人口遷徙一般在大城市和工業城市很明顯。主要包括教科文人員,部隊人員,工人。比如北京有各部還有部隊的大院和各學校的家屬樓供外地進京相關人員使用,工業城市有職工宿舍供支援工業生產響應國家號召的人們使用。這些房子大多房間小陰冷採光不好甚至有的需要共用廚房等等,很多是預製板的抗震不夠。然後改造又來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現在的樣子,並且你會發現住宅越來越高了,樓間距越來越小了。

補充一下,小房子或者樓房有的時候是一種流行,比如在現代主義鼎盛期現代主義就是流行時尚,在日本經濟黃金期小戶型是新潮前沿。


在橫濱港landmark tower上,可以俯瞰整個東京市。

如圖是橫濱港

日本的城市化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日本第一二大城市連成一片,且仍在進行城市更新改造再建的過程。高度的城市化解放了大部分的鄉村土地,使得住在鄉村郊區的人可以住上題主所說的房子。但實際上即使是這樣,他們的房子仍然是以節約土地為第一要務;另外作為木結構和抗震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的所謂獨棟建築並不似中國可以動輒佔地幾千平,而是很小的基地面積有很多層可供居住。同樣考慮抗震設防的要求高層集中式住宅在這樣的地區並不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至於院子

這張圖同樣可以說明日本人在綠化上精打細算的本事。中國並不是沒有土地給院子,而是浮躁的房地產商為了節省設計成本照搬照抄的風氣使然。


問題在於……他們密度並不像中國東部地區人口密度那麼高。

德國面積35.7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071萬人,每平方公里226人。

英國每平方公里270.1人。

法國每平方公里119人。

山東省面積15.79萬平方公里,人口9580萬人,每平方公里607人。

江蘇省每平方公里773.8人

浙江省每平方公里519人


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思考過,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涉及土地制度、文化、觀念、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也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解釋。最近剛好有在看有關方面的書籍和論文,正好看到這個問題,就在這裡記下讀書學習筆記吧。不定期更新,不保證能填坑,歡迎批評、拍磚。

首先來個目錄,也就是打算開展的大概內容提綱,可能不斷修改、添加新的內容。

0 問題描述

0.1 中外住宅主要差異

0.2 人口密度問題澄清

1 中國與西方、日本住宅區現狀的形成原因

1.1 歐美城市化與居住區發展

1.2 日本的城市化與居住區發展

1.3 中國的城市化與居住區

1.3.1 改革開放前

1.3.2 改革開放以來

2 優劣對比

…………

參考文獻

========================正文=======================

0.1 中外住宅主要差異

要解決那個大問題,首先更準確描述一下現象:

我國城市居民多是居住在單位制社區或者類似單位制社區的小區中,小區往往用圍牆與外界相隔,住宅以公寓式的樓房為主,一般每戶僅擁有某層的一部分,並且近些年住房層數也在逐漸提高,人口密度比較大。如北京天通苑,一系列高層住宅。

如果這幅圖體現還不是很明顯的話,拉近了看

上圖是第一幅圖中大片住宅區左上角的細節,可以看到最外靠馬路的一排樓在差不多的樓間距下蓋得更高,這是因為不太需要考慮後面的馬路的採光。而且即使是相對較矮的樓,也是高層、高密度。

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城市居民則以居住獨體式住宅為主,以日本為例,據2008年數據,全日本共有3302.51萬棟住宅,其中一家一棟的獨立住宅3012.78萬棟,佔全部住宅總數的91.23%。集合住宅(聯排平房和公寓住宅)不足10% [1]。雖然建築密度並不完全一樣,但一般為兩層或以上的獨棟住宅,並且往往帶有車庫。至於庭院,歐美多見,在日本則比較少見。人口密度中等。與上圖北京天通苑相近比例尺和圖幅下,中央線三鷹站(該站距離新宿站約13km,乘坐JR中央線快速約27分鐘,220日元)為中心的衛星圖。紅色框框就是車站。

距離車站不遠的地方,就都是像下圖中這種獨棟了

(以上三圖每張左下角都有比例尺,具體尺度和參照之)

容易發現的一個特點是,這些獨棟住宅多位於【郊區】,這裡所說的郊區並非我國對應的城鄉結合部之類的地帶,而是「郊區化」(suburbanization)概念中的郊區。日本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大部分城市郊區是以比較高均質度的住宅區向外擴張的,市中心當然也有住宅,但是以公寓為主。而我國的居住區則多是郊區、市中心遍布的公寓式住宅,聚成一片,修起圍牆叫單位制社區。

我國規劃界很多人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認為我國這種住宅現狀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降低了生活質量,造成了城市過高的人口密度,加劇了擁堵(小區道路內部專用),但是凡事分兩面看,有壞處也有好處:正如獨體式住宅在歐美、日本的普及也會受到本國學者的批判,認為這造成了土地的浪費、過高的能耗(汽車使用率高、城市面積大導致的通勤所需交通耗能高)、治安問題等等。

(尚待完善……)

0.2 人口密度問題澄清

雖然表面上看這兩種形式的住宅的人均土地佔用相差很大,但事實上,不管是哪種住宅主導,我國都可以在達到較高的城市化率的同時保證足夠的耕地。原因如下:

不需要複雜的數據推算(即使算也是這個結果,如果有人算的不是,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城市人口密度再低,也遠高於農村,而且我國城市化率逐年提高,農村人口數量在不斷減少,只要能讓農村空置的宅基地都能逐漸復耕,就能在農村省出大量居住用地用於耕作,而城市增加的面積遠不及此。

2009年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總計3.0138 萬km2,已經容納6億多人,即使是餘下6億多人都進城,住容積率0.5的獨棟,理論上居住用地只需再增多大約4萬多km2。

容易發現的一個特點是,這些獨棟住宅多位於【郊區】,這裡所說的郊區並非我國對應的城鄉結合部之類的地帶,而是「郊區化」(suburbanization)概念中的郊區

(尚待完善……)

==========================================================

參考文獻

[1] 統計からみた我が國の住宅http://www.stat.go.jp/data/jyutaku/topics/topi47.htm

(2016.2.14更新,未完待續)


去過的人就知道,在北海道,人口有多稀少,第一城市札幌多小啊。東京大阪神戶,人口有多密集。在CBD,不能要求住獨棟,這在成本上不划算。在開車見不到人的離島,你佔多大面積蓋樓都行,政府還歡迎呢。中國在發展超級城市的時候,把二三線城市發展起來就行了。


額,日本是海南的2倍密度,可是海南的產業結構人口素質科技水平呵呵,不過也是最喜歡別墅房居多


其實按照城市裡居民區的人口密度,有一個河南省的平原地區的面積就夠13億中國人居住和設立生活配套設施的了。


歐洲還是挺擁擠的…


貧富差距過大,有錢人可以住帶庭院的別墅,日本也有大量的鴿子樓的


你到大西北也可以住獨棟建築且帶有庭院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總向外國投資捐款?
「中國為什麼不敢加入TTP?不是美國排斥中國,而是中國不敢加入。」 是這樣嗎?
是什麼讓中國成為「中國」?
怎麼評價中國人?
戶口制度取消會出現什麼情況?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社會 | 歐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