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到底是怎樣界定的,關於一些句子的修辭?


謝題主 @answer the 喵。我倒是的確負責一部分修辭研究,不過像我這種高考語文只拿了123的人來回答這種問題真的好么……

所以我且一說,你且一聽。相信我,就算是專業人士,到了語文閱卷組手裡也會瞎得極端難看的,更何況我這種只會寫不會分析的人,總是被閱讀理解虐成渣。

在語言學的研究里提到的修辭,也就是figure of speech / trope / rhetorics,只是高考語文考察範圍里很小的一部分。高考語文考察的修辭除了最基礎的影響含義的比喻(這裡指比喻大類,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借代、擬人/擬物、通感等)、誇張、反諷以外,還包括了不影響含義的結構性修辭,也就是頂真互文、排比對偶、反問設問這一類的。不過既然題主的問題主要在含義性修辭,特別是比喻的分析上,那我今天就只說比喻大類了。

「比喻大類」這個名字是我起的沒錯,但是其原因是不管在認知語言學還是在生成語言學配套的語義/語用研究里,我們根本就不會把比喻分得這麼細。在語言學研究里,頂多因為是否符合字面含義而區分明喻(simile)和暗喻(隱喻,也就是metaphor)、區分明暗喻和借喻(metonymy;在最近三十年的語言學研究里,借代通常被認為是借喻下的一類),到此就完了。比喻,不管是哪一種,核心都只有一個特徵:把一個概念領域下的本體概念A,和另一個概念領域下的喻體概念B,放在一起說。不管是不是實體,不管是哪一類實體,只要是跨概念領域的比較,符合這個特徵,那就肯定是比喻大類下的小類了,絕對沒跑。

接下來的分析已經超出了語言學研究範圍,請相關人士自行迴避。

在比喻大類下,又一般區分比喻和比擬兩個類型,其中明喻、暗喻、借喻等屬於比喻(小類),而擬人、擬物等則屬於比擬。比喻(小類)和比擬的區別是喻體本身有沒有明確點出,如果明確說出了喻體,那麼就是比喻(小類);如果只說了本體,沒有點明喻體,而是以描述喻體的謂語來描述本體,那就是比擬。明喻、暗喻和借喻的區別,在於本體、喻詞和喻體三者是否完全出現。本體、喻詞、喻體三者均出現的,就是明喻;本體和喻體出現,而喻詞只以「是」出現的,是暗喻;只出現喻體的,是借喻。擬人和擬物的區別就很明顯了,在於喻體概念到底是人還是物。

題主在描述的第一部分舉的各個例子,其實都是很明顯的兩個概念領域下的不同概念互相比較的問題,所以都可以被直接放入比喻大類里——沒錯,比喻是一個大類,只要出現跨領域的概念組合,都可以在廣義上被算為比喻。但是具體屬於哪個小類,卻可以有很多種爭議,我也只提供我分析的一種,還是那四個字,僅供參考

1. 思念像河流一般蔓延開來 /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蔓延——「思念」是本體,屬於「感情」的概念領域下(即使是抽象的概念也沒關係),「河流」是喻體,是「地理」概念領域下的實體,所以這肯定是比喻的一種。因為本體喻詞喻體三者齊全,明顯點出了「像」,所以是明喻。

2. 思念蔓延開來——「思念」是本體,是一個「感情」概念領域下的概念,喻體沒有明顯出現,但是肯定不存在於「感情」的概念領域下,所以這也是明顯的跨概念領域的比較,是比喻的一種。因為沒有直接說出喻體,而是在謂語部分採用了描述喻體的動詞,所以是比擬的一種;因為喻體並不是人(你見過有說「人蔓延開來」的嗎?),所以是擬物。

3. 那沉鬱,似風,默默地死亡——這個結構更複雜了,「沉鬱」是本體,也是一個「感情」概念領域下的概念;喻體有兩個,明顯點出來的是「風」,沒有說出來的則是一種生命體(否則不應該在謂語用「死亡」的說法),但無論如何,這依然是比喻大類的成員。如果只是採用「從抽象到具象」的說法的話,那麼說成「形象化」也未嘗不可,我個人感覺,之所以維基在這裡特別語焉不詳,主要是因為「死亡」這個謂語可以說人也可以說物,所以你沒法把它粗暴地說是擬人還是擬物……如果按照語言學的含義分析來分拆的話,這句話里同時用了兩種結構,一個是「沉鬱似風」(明喻),另一個是「沉鬱默默地死亡」(擬物或擬人)。所以你知道這樣的分析手段有多麼不靠譜了吧……

4. 透明的思念在臉上蔓延開來 / 銀白色的詩情在夜空下蕩漾開來——這裡已經出現了通感,通感的出現的條件是有明顯的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描述。除此之外和例2的情況是類似的,我就不多說了。

至於第二部分里提到的「轉品」,就是另外一種東西了:

5. 臉上的思念開始透明開來 / 青春淺然成一朵鮮艷欲滴的奼紫嫣紅——你所說的「轉品」其實就是詞性活用,也就是語言學裡叫做zero inflection的那個玩意兒,實際上是屬於詞性的改變。你仔細琢磨一下,這跟「春風又綠江南岸」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沒有,如果你覺得沒有的話,那就對了。

最後試著一圖流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以下純屬個人發牢騷————

如果按照Miller的隱喻劃分法來套的話,在三種隱喻(名詞隱喻、謂詞隱喻、整句隱喻)里,只有第一種才能算是標準的暗喻,剩下的一個是比擬,另一個則應該被劃在借喻里;但是在語言學的劃分法里,借喻和整句隱喻也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作為一個折騰語言學的,我恨死修辭研究了,只有一句話可以描述他們:丫們每天凈特么瞎給我們找事!


謝邀

  1. 比喻,修辭你看書吧,
  2. 你搞清楚這些,只對你閱讀有用,對語文試卷上其他答題沒有用
  3. 如果你寫作文,記住八個字,「多用短句,少用修飾」

修辭感覺 (豆瓣)

推薦這本書學習修辭分類

其實我很不喜歡「通感」這個詞,因為這個詞和很多別的手法很像並且其作用取決於這些相似之處。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名詞,大部分時候我更喜歡用「隱喻」或者「換喻」來代替「通感」。


這些本來是初中的東西,現在高中都不講了,而是放在大學裡,你找一本中文系的教科書《語法·修辭·邏輯》來看看就知道了。

思念蔓延的那個就是比喻,擬物是另一種手法。


這個東西 題主蠻有意思

小朋友越來越相信網路 不信出版物是不對的 尤其是工具書

然後修辭高中階段應該不會講什麼轉品

大學有修辭學 那廣泛意義上的

高中階段你可以理解成;使句子表達效果更好的方法(不一定糾結是不是某種具體辦法--當然第一句是明喻無疑)

高中階段 狹義的修辭(關於句子的裝扮方法)對於寫作是細枝末節的東西,關鍵是整體構思,是所謂寫作方法 立意及布局 還有一種漢語理解力

樓上說 短句 少修辭 算是一種好方法

另外 方文山確實很低端 廣泛的流行樂中也是有好詩歌作者的 但一般是獨立音樂 如崔健

而詩歌中的修辭實際幾乎是一切

雖然海子說 詩歌是一場烈火,不是修辭練習。但古今中外,詩歌首先是高端的修辭練習,以及它是天然的形式主義!漢語本身就是絕對的形式。看看它的方塊性和絕句的整齊!

而這種修辭練習中,比喻是占絕對地位。這又追逐涉及文學的價值觀或作者的美學:當然有時代性。

比如古典的比喻幾乎都是從抽象到自然形象,一直到浪漫主義。那是因為我們認為自然之中有神殿!而這座神殿被波德萊爾的現代主義觀所摧毀:開始看到惡的一面。所以修辭開始用所謂遠取譬喻(朱自清),實際就是比喻走向負面:如海子經常把東西比喻成屍體(在劈開了我的骨頭的秋天…),顧城把山比喻成骷髏嚇壞其爹和詩歌界。

但後現代又有新的追求。可能是大家想像太負面,什麼都玩遍了,玩壞了。所以博爾赫斯這種超越時間和時代的大師說:好的比喻都是常用的。

如:(操,就如方文山那樣的)把生命和時間比喻成河流 把女人比作玫瑰

所以忽然莎士比亞的又開始光芒萬丈 他比喻的繁華似錦,讓人目不暇接,但依舊熠熠生輝。大師!如李爾王聽聞自己女兒背叛自己,說:我的淚燒灼著我的臉…這個比喻很平常,但它如今看來依然永恆有效!再看看麥克白,也是。「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依然永恆!

而當代的「美學」我們則趨向於娛樂化和消費主義。基本是訴諸感官的,不過多是低淺的暴力和色情。

嚴肅的詩歌界還是會追求創新:比如我(哈哈哈)私貨來了。

河流中飄滿屍體

而我們正潛泳

這個句子是把生命比作河流。這裡其實借用了大詩人策蘭女朋友,女詩人巴赫曼的「緩刑的時間」的比喻!

走題見諒。如果需要,具體各種例子待查。


第一個是比擬


思念像河流一般蔓延。

提取主幹,就是思念蔓延。

將抽象的思念賦予液體的特性,能夠蔓延。

所以這句的修辭手法是比擬,精確一些就是擬物。

但是,由於思念蔓延的說法已經很常見,看成比喻也說得通,思念和河流具有相同的特點:能夠蔓延。拆成兩句,比喻會體現的更明顯:

思念像河流,xx地蔓延。

我還是更傾向於這句是比擬。

方文山很喜歡將抽象的事物比擬成形象的事物。例如一壺漂泊。天真在這條路上跌跌撞撞。


推薦閱讀:

關於「連」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
漢語中「來著」一詞用法來源是什麼?
應該如何理解「請不要在下面取消你不想安裝的附加軟體」這句話?
現代漢語為什麼那麼多雙音節詞,是否是漢語歐化的一種表現?

TAG:修辭 | 高考作文 | 漢語語法 | 有哪些X | 修辭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