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場上,德軍真的缺少冬季服裝嗎?

以德國人嚴謹認真的性格,我覺得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吧。

就算是1941年冬天因為種種原因疏忽了,那德國人應該會吃一塹長一智,非常重視冬季服裝才對啊,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難道德軍還缺乏冬季服裝?


謝謝邀請

德國陸軍對於俄羅斯歐洲地區的泥濘地形毫無了解。在維亞濟馬大捷之後,當我軍一線部隊已經裹足不前的時候,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卻仍然認為這種泥濘是可以克服的,結果就是導致了大量車輛和裝備的損失。很快就不可能繼續展開大規模行動了。1941年秋季的泥濘要比一戰或二戰時期其他年份的泥濘更為嚴重。甚至最初連鄉村土路都無法同行了,而主要道路也很快被堵住了。輸送物資的卡車在砂石道路中穿行,很快路面就被碾壓的亂七八糟,直到連傳遞郵件都只能用履帶式車輛了。而在最嚴重的時候,連履帶式車輛和搶救車都幾乎無法通行,而這些車輛開動起來只會把路面耕犁的越發無法通行。坦克、重型搶救車和甚至是離地間隙比較高的車輛在路面上開動,最後也只會在越來越高的幾乎把自己埋住的泥牆面前停下來。最後只有馬拉大車能夠通行,所有其他的各種運輸車輛和大批坦克和火炮都死死地陷在了地上。

德軍各種型號的坦克和車輛損失特別大。在奧廖爾地區的第二裝甲集群在泥濘中損失了60%的坦克。在格扎斯克以北的第四裝甲集群的第10裝甲師,有50坦克一炮未發就損失掉了,其中在3天之內就損失了35輛坦克。10月底突如其來的冰霜令第6裝甲師徹底陷入了徹底動彈不得的境地。由於我們根本無法接近任何道路,所以燃料、繩索和食品只能依靠空投,而我們只能徒勞的試圖重新開始上路。由於基本得不到補充,所以這些損失就顯得尤為慘重。

而在泥濘泛濫的季節,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少數鐵路線是僅有的遠距離運輸手段,這也意味著鐵路不得不超負荷運轉。由於通向鐵路終端的公路無法通行,所有行動計劃都被取消了。修復公路的工作無休無止,而且要不停的把勞工和築路材料用鐵路運送到相應的地方。且只能一段段的修復損毀路面,在幾個路段同時施工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後勤運輸的時間也嚴重滯後。在中央集團軍群戰區的多個地段,由於後勤補給的大大縮水,作戰行動完全停止了。許多部隊好多天吃不上麵包,只能就地籌措,尋找未被紅軍焚毀的糧食。在德軍沒有控制的地區徵集糧食必須投入強有力的部隊,因為這些地方充斥著游擊隊和蘇軍的散兵游勇

德國民眾向前線戰士捐贈的大批冬衣直到1月底才運抵前線,而此時嚴寒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減員。各級指揮官想盡辦法來滿足部隊禦寒的需要。有幾個師自發的在附近的蘇聯城鎮組織大規模的制衣間。當地的制衣工人利用毛氈和舊衣服,生產了大批束腰帶、護耳、背心、毯子,以及拇指和食指部位可以活動的手套。我們還為少部分人從當地民眾那裡徵用了一批裘皮大衣和氈靴,同時也從死亡紅軍士兵的身上扒下來不少禦寒衣物。有換洗內衣的士兵都把所有內衣穿在身上,師級和集團軍級的供應站立即將所有庫存的內衣都發了下去。最終,大多數官兵都用破布或者束腰帶為頭部和耳朵保暖,至少是部分的保暖。儘管如此,在莫斯科城下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爭的第一個冬天,我軍的冬裝供應只能滿足一小部分需求。更不用說酷寒大大影響了我軍士兵和武器裝備的作戰效率。

中央集團軍群所部,包括第三裝甲集團軍在內,一直在莫斯科西北地區堅守到了12月5日(請注意,在12月初降溫的時候,德軍就已經失去了進攻勢頭,轉入了防禦,此時在嚴寒中進攻的恰恰是蘇軍),第二天陸軍總司令部發布了戰爭爆發以來的第一份撤退命令。經過幾個月的進攻作戰之後,各營和各連只剩下了屈指可數的一點兵力,而俄羅斯的泥濘與嚴寒給武器裝備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由於蘇軍部隊無法在積雪嚴重的情況下,把重武器毫髮無傷的送上前線,所以即使是數量佔優,蘇軍也無法包抄我後撤部隊或殲滅我後衛部隊。這就意味著蘇軍想要包圍我軍,只能使用騎兵、滑雪部隊和使用雪橇的步兵部隊,根本無法攜帶重武器。因此蘇軍在一線的火力根本不足以撼動我軍防禦。

1942年1月17日在嚴寒大雪中飽經戰火的第6裝甲師余部在卡爾馬諾沃(Karmonovo)終於開始進行休整,而這裡恰恰是1941年第6裝甲師擺脫泥濘困擾開始向莫斯科進攻的起點。此前的戰鬥中德軍在人員和裝備上損失特別慘重,德國陸軍自此之後也沒有完全恢復,這也證明了德軍在莫斯科經歷了何種程度的苦戰。第6裝甲師經歷了特別嚴酷的環境和戰鬥,損失了80%的步兵和火炮,100%的坦克和重武器,以及大量汽車

以上全文,全部節選自本人譯作《裝甲司令:艾哈德·勞斯大將東線回憶錄》

首先我想說的是,從上文就可以知道。

首先,德軍在1941年莫斯科會戰中確實受到了冬季服裝不足的困擾,但是,在溫度驟降的12月初,此時的德軍已經轉入了防禦

其次,莫斯科會戰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絕不是因為沒有冬裝,而是因為中央集團軍群早就已經變成了一個空殼子,換言之,即使沒有降溫,他們也打不動了

最後,氣候對部隊運動和後勤供應的影響,在開戰之前,德軍高層基本沒有了解,更談不上有相應的應對措施

所以最開始問的那句話「以德國人嚴謹認真的性格,我覺得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吧」。我想說,德國人,一點也不嚴謹!不嚴謹!謹.......

以下內容仍然節選自勞斯回憶錄

德軍的計劃制定者墨守中歐的軍事傳統,而且對外國特別是氣候與德國完全不同的國家缺乏足夠的了解。結果就是,制定計劃的人對預期可能發生的情況缺乏了解,從一開始就對困難估計不足。特別是從戰術以及後勤層面上看,在俄羅斯歐洲部分和北極地區展開軍事行動前,本來應該做更為充分的準備。

隨著逐漸深入蘇聯腹地,他們不得不想出各種越來越多的應急手段,而隨著最開始遇到的泥濘與沼澤地形和後來遇到的大雪與冰凍氣候,意外情況也越來越多。面對這些惡劣的自然氣候,德軍士兵既沒有接受過相關訓練,也沒有對應的裝備,而原因是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想當然的認為能夠在第聶伯河以西全殲蘇聯紅軍,而這與德軍就不必在寒冷、積雪而泥濘的條件下作戰了。

看到了吧,為什麼德國軍隊在1941年蘇聯腹地的戰鬥中受到了氣候(不僅僅是冬季嚴寒,還有秋季的泥濘)如此嚴重的影響。因為,在戰爭爆發前,決策者基本就沒有考慮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至於說「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難道德軍還缺乏冬季服裝」 我可以明確的說,斯大林格勒的鍋,不用讓冬裝背。

1942年11月初第六集團軍就基本打不動了,11月19日天王星行動開始,蘇軍反攻,12月中旬德軍發起試圖解圍的冬季風暴行動,月底被打回去。1943年2月初,第六集團軍徹底交待了。

根本沒冬裝什麼事兒


只說41年和斯大林格勒

分段回答:後方不缺,前線沒有,但不是主要問題

簡單澄清一下幾個關鍵點:

1.德軍在前線自行現地調達(就是搶劫)了足夠的毛皮製品類禦寒衣物,並且通過分散在本地居民家中的方式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2.由華沙到前線鐵路樞紐已經被各種物資擠爆了,阻礙效率進一步增長的瓶頸在於俄國鐵路軌距與德國鐵路不同,改造為德國軌距的路線上大量德國火車頭因為防凍措施不足而故障頻頻導致癱瘓,嚴重影響效率

3.以馮·布勞希奇和哈德爾為首的國防軍將領傾向於在入冬前拿下莫斯科,反倒是希特勒覺得局面並不佔絕對優勢,想把重心放在烏克蘭上,所以指示前線準備入冬,穩紮穩打,但是前線將領希望把有限的運力集中重裝備、彈藥和油料等物資上,不想讓冬裝擠占運力,為此馮·布勞希奇弄了幾個士兵穿得厚厚實實的給希特勒看,保證前線士兵都有足夠冬裝可穿,後來是古德里安通過私人關係把這事捅穿了,也加重了希特勒對把持陸軍的容克軍官團的不信任

4.41年德軍仍然保持了相當的進攻能力,蘇軍在戰術層面上仍在整合之中,冬季對德軍最大的影響實際上是裝備設計上的原因,德國因為沒有需求,所以對酷寒環境下的專用後勤物資開發不足,以坦克為例,在最冷的幾個月里,德軍的坦克在啟動前必須點火烤上一段時間才能啟動,這些都是極大影響德軍戰鬥力的因素

5.斯大林格勒的敗局和冬裝確實無關,但是和運力有關,42年一年德國空軍連接承擔了包括德米傑揚斯克、藍色行動和支援北非南方數次重大空運任務,不僅裝備妥善率降低,連航校教官和飛機都被抽調一空,再加上蘇聯空軍和高射炮部隊的阻撓,到了12月份6集只能靠日均100噸左右的空運吊命(正常情況下每日最低需要300噸補給),大量士兵日均攝入熱量不足1000大卡;月底蘇軍襲擊機場,導致數日無法補給,直接斷了最後一條生路。這也是為什麼雖然保盧斯手裡捏著B集群最強的三支裝甲力量,但是天王星行動與土星行動時卻無法影響戰場態勢,最後整個南線逐一瀕臨崩盤的原因。

至於德軍的其他勝利和失敗都有其理由,但需要放到具體環境中才有討論的價值,沒有辦法給出概括性的回答。


支持孟德爾的觀點,我補充兩句,在巴巴羅莎發動前,先動用了部隊進行了希臘作戰,然後意黑們就藉此說蘇德戰爭如果早發動,也許就已經在冬天來臨前達成戰役目標了,也就不會敗了。但事實上是總參謀部在站前就已經收集了大量的氣象資料,尤其從波蘭。但是40年——44年,局部小冰河氣候,導致41、42、43年春天來的特別的晚,而春季的泥沼直到5月份仍然不適合進軍

俄國化凍後的泥沼是這樣的

和這樣的

連寬履帶的T-34都跪了。無法行進的道路讓德軍心焦,而發動後的巨大成功和即將達成的戰爭目的又在即將到來的冬天顯得特別重要,那麼德軍就是和冬天賽跑了,可惜啊41年冬天來的又特別的早,10月份就已經很冷了。而戰爭前期的巨大進展,導致德軍的後勤補給線奇長無比,而德軍的機械化部隊的後勤,基本上是這樣的

大量的半機械、半騾馬化,這樣的運力,能夠保障最緊急的彈藥和油料、糧食和武器裝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後勤部隊在這樣的冬天

進行後勤補給,春天化凍、秋季大雨又是泥潭澤國,我要是德國人我也跪了啊!發冬裝實在是力不從心啊

吃虧後配發的冬裝,卻是歐洲合適,蘇聯不合適。最典型的比如鞋襪,到2003年為止,俄羅斯人依然使用的是裹腳布,而不是羊毛襪子,看過俄羅斯電影《煉獄》的人都知道,看著難看,但是比德國人穿3雙襪子保暖效果依然好很多。蘇聯大一號的軍靴也要比合腳的德國軍靴更適應冬天。

最後我的結論是:不是德國人不記打,而是當時國力的水平能維持那樣就不錯了,被從蘇聯腹地推回來後,補給線長度和相對發達的鐵路交通才、相對溫暖的天氣才讓後勤不那麼難,如果還在蘇聯腹地,那麼不止41、42,而是43、44……都沒有合適的冬裝,直到退回來為止啊。


有一種廣受支持的論點,指責德軍發起進攻太晚,又沒有冬季裝備,導致德軍在冬天失去戰鬥力。據說希特勒打算在冬季來臨前結束戰鬥,甚至禁止他的指揮官們提
到冬裝問題,這可能是真的,但是從史料上看,德國人從未忽視過冬季的威脅。陸軍總司令部從8月開始就接連不斷地發布一系列命令,指導冬季裝備的供應和過冬
訓練。這些命令完備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太可能是為了安慰部隊而發出的假消息,軍需部也有一系列資料證明當時的冬季裝備儲備充足。問題在於,在彈藥供應
不足,油料要靠汽車前送的補給線上,是輪不到棉衣和防凍油佔用運力的。討論德軍是否作了過冬的準備,以及這對戰爭造成了什麼影響,實際上沒什麼意義,反正也運不上去。

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士兵有冬裝,然而後續補充沒跟上。天王星行動開始後,德軍部隊完全失去了運送補給的通道,飛機只能運送最重要的燃油和彈藥。

德軍的後勤運輸一直有問題,當年普法戰爭大部分物資都堆積在火車站,完全送不上去。到二戰還是一個德行。

俄羅斯某公路,不是正在修,而是正常狀態就這樣。


之前看過老美的一個電視節目,讓某位仁兄分別穿上蘇德戰爭時期雙方的冬季作戰服進零下20℃的冷庫,待一會兒出來以後用紅外成像的攝像機來記錄人體溫度流失情況,得出的結論就是德式冬季軍大衣以及鋼盔遠遠不及蘇聯人的棉帽子+冬季作戰服來得保暖。

只能說德軍並不是缺少冬裝,而是冬裝的保溫效果不給力……


缺冬裝不是主要問題,靠繳獲就可以解決,武器油料補給來不及運甚至運不上前線,才是德國最致命的短板。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德二軍持續交戰200天,在蘇軍大反攻開始時,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軍損失慘重已沒有了師和軍的預備隊,在B集團軍群兩翼上是戰鬥力不強的羅馬尼亞、義大利、匈牙利軍隊,僕從國匈、羅以及義大利的軍隊裝備差,經驗少,士兵與許多官兵都不願為外國干涉者送死;蘇聯由於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軍工生產有了顯著增長。而且美英也給予蘇聯一些援助。為蘇軍反攻創造了物質條件。在兵力和武器上,蘇軍已佔優勢。

1942年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的西北面西南方向推進,11月20日拂曉,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該市以南發起進攻,向西北迅猛推進,於23日遇西南方面軍會師。這樣就把德國包圍起來了。守衛斯大林格勒正比面的頓河方面軍也在頓河—伏爾加河之間發動進攻,打擊被圍之敵。為了給被圍的德軍結圍,為了在斯大林格勒地域恢復原來的態勢,希特勒統帥部在這個戰線的西南地段迅速建立起了「頓河」集團軍群。此時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第二近衛集團軍火速南下,並立即投入戰鬥,並由第51集團軍、第5突擊集團軍等部隊發動決定性攻勢,摧毀德軍抵抗。

這樣一來,希特勒的解圍計劃徹底破產,被圍德軍已成瓮中之鱉,註定了覆滅的命運。

寫死我了!真不容易。希望對你有用


打hoi的時候經常帶著大票裝甲師機步師對著毛子大片基建0-20的爛地發愁。


德國人如果嚴謹認真,那他們是怎麼選出希特勒的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比利時核反應堆出現裂縫 德國向市民發碘片防輻射》?是否說明碘鹽真能夠防輻射?
Germany為什麼要翻譯成德意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這個國家作為怎樣的一個存在?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德國人對日本的觀感如何?
為什麼一提到神聖羅馬帝國,就有人拿伏爾泰那句話說事?

TAG:歷史 | 德國 | 戰爭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