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2 月滴滴打車為什麼能獲得 7 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

為什麼「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誕生,它也是中國互聯網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單筆融資之一」出現在這一領域?為什麼是滴滴?

相關消息:滴滴獲超 7 億美元融資 淡馬錫騰訊等投資


我真的想答這題,希望大家和我討論討論。

參加過快的打車在北京清華的宣講,我真的很喜歡快的打車給我展示的一張圖,真的很喜歡,真的很喜歡!我覺得三位高管所作的演講加一起也不如這張圖給我的吸引大,我還思考了一個關於快的打車商業拓展的功能產品,可以內置在快的中,寫到了蘇傑老師的模版中,因為剛剛接觸prd文檔,就套用了,附在了我的簡歷後面,但還是石沉大海,連下一輪的筆試面試機會都沒給,傷心了很久。這圖是關於智能交通平台的,給大家分享一下。雖然是快的但也和滴滴大同小異。

我覺得這張圖真的很迷人,很迷人。我覺得支撐起這個智能交通平台夢想的要是谷歌這樣底層系統?平台的模式才能算是靠譜的,像快的10億美金級別的公司還是體量太小,起碼也要是百度級別的,所以一看到這圖,我真的是有點醉了,不過我喜歡,覺得這公司靠譜,這也是我這麼想加入其中的原因。太美了。我蠻看好這個行業的,現在交通運行的效率很低,可供發展的前景也很大,我投了滴滴打車,這裡有我很崇拜的人的女兒,帶著很大的期許,依然杯具了。

回到正題,像快的和滴滴雖然現在還是一款應用,確是一款出行特定場景下使用的重要移動互聯網應用,可以說快的和滴滴已經佔據了出行的一個很重要移動端入口了。而在這個入口下,可以把資源更多的連接有需求的用戶,向用戶提供出行解決方案,聚集起用戶和資源,這將是一個想像巨大的平台。出行要提供數據吧,你到哪裡?你什麼時間經常去哪裡?你的習慣?根據習慣推導出你的更多信息,更多的數據一旦形成可靠的分析結果,你的價值會被更多的開發出來。出行需要付費吧,總要有支付吧,支付要沉澱資金吧,沉澱的資金要利用吧,又可以延伸到金融。交通可以延伸到物流吧,順道運運東西,分分成,做了物流整合服務了。外出旅遊需要用車吧,用車得提前提供數據吧,好呀,給你提供些酒店景點攻略你不會拒絕吧?ok,又延伸到了旅遊。出行需要代駕,這個哪裡找?要是快的滴滴做了代駕服務,有需要會不會用?用,然後平台聚集起有代駕需求和提供代駕的一群人。服務好,開發開發,又進入了代駕服務。有好面子的需要用好車,反正都有了,咱們一起在上面找吧,一號專車應用而生,聚集起一堆有好車和對好車有租賃需求的人,這就進入了租賃金融了。整合了這麼多汽車駕駛員用戶,做個社交平台可以吧,再聚合聚合,一群汽車擁有者和駕駛者組成的平台,在這裡招點靠譜的駕駛員可以吧?切到了招聘了,找個靠譜的一起拼車可以不?切到了拼車。內置了公共交通查詢導航,地圖數據搞完整精確了,用戶自然會被吸引到這裡來,地圖也可以切入,畢竟裝太多軟體本身對用戶來說就是成本。通過地圖和導航切入線下o2o,引流給線下實體店,畢竟能在地圖上找到的,幹嘛還要去大眾美團攜程上一個個翻?是不是想像空間更大了?通過社交挖掘用戶需求改善產品。這樣一整套被通,如打通了任督二脈一通百通,做什麼都有一個好的切入點,這樣美好估值怎能不高?慢慢的一點點成為你出行的超級入口。再發展自身,形成從支付到地圖到服務的出行服務閉環。(當然現在更多的是合作,同出一家阿里,高德和快的應該可以愉快的合作、支付寶和快的也可以愉快的合作)想想就覺得小激動。這些都是快的滴滴這類公司可以後續發展的道路,有這些前景美好的希望再加上些光鮮的人自然可以得到資本的支持。大筆大筆燒錢綁架用戶自然不在話下。而支撐起一個創業兩年估值如此高的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暢想。抓住用戶使用場景很重要。

我覺得還是我開頭說的,做這樣的平台離不開底層系統?平台的結構。我在宣講會上問曾先生,假如谷歌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將利用閑置汽車資源的功能內置了,快的如何應對?我問這個問題的本意在於,快的對於底層開發到底有沒有想法,雖然谷歌被排斥在天朝以外,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可敬又可怕的對手,想知道快的有沒有野心做成世界性的交通平台。我想出國在未來也應像現在去跨省旅遊一樣簡單,做不到世界級本身就是一個交通平台瓶頸。而曾先生回答中有一句:我們也可以學跟著做。讓我有點招不住了。不過畢竟是技術主管,這樣回答無可厚非,我還看到曾先生臉紅了,這點性格和我很像很像。

所以,說了這麼多,一個應用值不值得了這麼多,重要的是這個應用背後的商業邏輯以及這個商業邏輯相關聯的牽扯到的更多的商業形態。這是個美麗的傳說,只能說是個傳說,因為我還是固執地認為,以目前發展的情況,很難做到一個智能交通平台。

我覺得最有可能做成的這個平台的離不開政府和公共交通以及整個交通系統的對接。需要從政府、公共系統、出行數據、用戶、車輛等相關一整套對象全部打通,聚合到一個平台,最好能內置在智能終端,完成一個出行超級入口的系統級應用。我想這樣的會更有商業價值,未來也會更加絢麗,想想我都激動了。

現在的估值是對這一平台模式的認可,對移動端情景使用場景的戰略卡位的重視。總之,快的滴滴這類打車軟體公司還是有很好前景的,也支撐得起這個估值。

(跑題嚴重,勿怪,想到傷心事就成話嘮了)

---------------12.12更新-----------------------

鑒於有人對我行文混亂提出異議,我想解釋一下,寫的時候確實是我一時興起寫的,行文不嚴謹我承認,但還是給大家梳理一下。

首先一開始是我寫答案的背景和對快的滴滴淵源的介紹。

其次,寫的是滴滴快的這類公司可應用和拓展的場景。

然後是對這類公司被普遍看好的一個個人的解釋。

最後寫的是對未來的個人看法和對這個行業的思考。

至於邏輯混亂就說這麼多吧,仁者見仁。

還是感謝給我提意見的知友,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我會注意的。我會多用短句,盡量在開頭說明段意讓大家閱讀更友好。謝謝了!


排名靠前的幾個回答的基本靠譜,但是只是從存粹商業模式角度分析:

1 支付習慣。

2 打車市場本身的巨大空間。

但是還有幾點不能忽視:

1. 7億美元所佔股份,如果超過30%,那實際滴滴估是20多億美元,這個估值對於寡頭不算高。

2. 別忘記了滴滴打車找了牛逼coo柳青,就靠柳傳志女兒這個牌子,拿個幾億美元融資不是小case,想給錢還要排隊。


有Uber在前探路,又有專車明確的盈利模式,拿到投資就在情理之中了。

接下去就是進一步增加盈利的可能性


謝邀(雖然沒弄懂為什麼要邀我……)

衣食住行四件事,如果告訴你有一款產品能拿下其中一件事的一口大蛋糕,你覺得它值多少錢?

Uber估值已經突破400億美金,大家對這件事情的價值還是看得很清楚的。

國內快的打車與滴滴打車的戰鬥一直持續到現在還遠沒打完,Uber也已經對中國市場摩拳擦掌準備加入戰團了,這場仗才剛剛開始,小馬老闆出手以後大馬老闆馬上會有後手接招的。


在這個問題(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是如何盈利的? - iPerson 的回答)中,我的回答主要意思是這二者是因為騰訊和阿里想搶佔移動支付入口。

但是我前幾天在北京體驗了一次專車服務,用一輛計程車的價格叫了一輛BMW5,雖然是有補貼的原因,但是沒有補貼的價格我也可以接受,而且比計程車更方便、更舒適。

所以我大膽的推測,這次投資不是因為打車,而是因為專車。

1.打車必然有計程車公司,計程車公司的強勢是繞不過去的。因此,打車行業的利潤是有天花板和政策風險的。

2.但是租車行業在中國本身才剛剛興起,專車絕大部分情況下又可以代替租車或者拓展到租車。而租車行業沒有巨頭和管制。

3.專車的市場想像空間很大。

所以,這個巨額投資,個人感覺是看中了專車以及租車這個市場。

PS:不管獲得多少投資,我覺得百度在這個行業不容忽視。

個人感覺,O2O恐怕百度會笑到最後。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用過打車軟體。我用過滴滴打車。

當時去深圳。在機場,由於比較偏遠,離機場有幾公里,然後凌晨五點,計程車比較少,所以我用了滴滴打車,然後一分鐘一輛計程車停在我面前。當時你會感到很欣喜的,尤其那個地方,如果我原地等,不知道需要等多久。很可能需要拉客的計程車不知道我在等車,而我也不知道附近有空的計程車。所以滴滴打車提供了這麼一個平台,為乘客,計程車搭建了一個橋樑。

很多時候我給別人講互聯網思維,滴滴打車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列子。一開始打車滴滴和快的市場爭奪得非常厲害,各自燒錢到了天理不容的地步。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軟體是做什麼用的呢。首先他方便需要打車的人,其次他方便了司機。是一款為他人提供便利的產品,那麼騰訊和阿里的做法是,花自己的大把錢,為了去幫助別人。他圖什麼呢?是因為人傻錢多嗎?不是,這就是互聯網思維。

搭建一個平台,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讓更多的用戶去適應這個平台,習慣他們的產品帶來的便利,使用他們的在線支付功能,支付寶支付與微信支付。支付寶這麼多年為你服務收你一分錢了嗎?沒有,但是這並不妨礙支付寶市值非常龐大,成為支付第一軟體,馬雲方面為什麼要把支付寶獨立來,就是看到移動支付這一塊巨大的市場。

所以快的和滴滴的爭奪,實際是用戶和支付方式的爭奪。

再來討論為什麼會出現滴滴和快的。這是基於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智能手機和移動網路的高速發展所產生的。在衣食住行這個人類基本需求下,計程車行業只是一個非常細分的一個領悟,通過這個領悟,你可以獲得巨大的其他市場,就像你當初去淘寶只為了在衣服,那麼有一天,除了衣服,你還會去購買若干東西。這是一種營銷方式的變革,互聯網大佬們深深懂得其中奧秘。

為什麼滴滴可以獲得7億美元的投資?支付寶才值得7億美元嗎?最新市值估算,支付寶市值已經達到了600億人民幣,超過了招商銀行的市值。通過滴滴打車這個小入口,微信支付獲得了大量用戶,他們使用滴滴打車,並嘗試運用微信在線支付,那麼這個用戶就成了微信支付的用戶。所以滴滴的投資非常划算。

之前支付寶和滴滴打車的燒錢打戰讓很多人不解。各自花了幾個億讓別人去用他們的產品,這在傳統行業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但是在互聯網上他就這麼真實的發生,並且發生得有理有據。

實際上,滴滴和快的的爭奪是微信搶奪移動支付的市場,而馬雲是打了一場保衛戰,以前支付工具基本用支付寶,現在變了,微信支付來了,馬雲開始著急了。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誰搶奪了支付市場,誰就搶奪了用戶。(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我國智能手機用戶只有整個手機用戶群的40%)所以,這是一塊非常強大的市場。

接下來,他們會搶奪網上銀行的市場,那麼網上銀行如何開展業務,有用戶才行。(騰訊和阿里都獲得了牌照),所以這是一個搶奪用戶的爭奪。

對於資本市場投資滴滴打車。很明顯,現在要在支付寶那裡分得一點蛋糕非常容易,所以這種種子投資是非常划算的。

當然,話說回來,這是站在滴滴的角度,現在資本的角度,更青睞的是騰訊強大的用戶群(如果單從商業角度來講,滴滴打車並未獲得一個完美的變現計劃)。滴滴打車是一個資本市場通過強大的資本意淫出來的一個產業,這就是資本的力量。到底滴滴打車能走多遠,還需要看用戶對他的依賴程度。當然,作為滴滴用戶,我的體驗感受非常好。

手機黨打字,語句不通順,可能難免有錯別字,請見諒。


知乎經典開局: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

第一答案的邏輯是,滴滴靠資本(燒錢)征服了政府,導致後續監管變化,導致有當前規模和價值。

我認為,是由於本身這個市場有價值(老百姓有需求),並且當前政府做的不好,所以才受到市場/資本的青睞,資本才敢冒險進來。正如題目問的,為什麼這個事情出現在這個領域,其他行業沒少燒啊?燒錢只是路徑,最終要回歸價值。

以下是原答案:

一、想一想這個市場有多大?

  • 頻次和時間:每天你花在交通的時間有多少?

  • 花費:每個月花在通勤的錢有多少?人們願意花多少錢解決通勤問題(買車一個月多錢)

  • 中國的特殊性:人口百萬的城市全世界第一,交通擁堵問題全世界第一。美國UBER算個渣。。。

二、滴滴做了什麼

打車:

  • 短短几年,整合全國出租資源,將之前「招手租車」的及時打車模式,變為了「提前預定」的打車模式。

  • 將線下支付習慣變成了線上支付。

專車:彌補計程車資源有限的情況

三、滴滴還能做什麼?

  • 拼車:北京高峰期打不到車,能否利用已知數據找到可以拼的車(拼計程車),提高城市效率

  • 汽車共享:為什麼要買車,大量閑置車輛不能靈活使用么?

綜上,滴滴正在解決社會中最複雜、但老百姓很需要的問題,他在創造價值,所以值錢。

-------

非常感謝兩個人在我答案下面誠懇熱烈的討論,他們說的也有道理,但是出發點不同:

  • 第一的答案的世界觀是:資本和所謂的體制是對立的,一個模式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有強於體制的資本。

  • 我認為:未來某種意義上是開放的,所謂的體制,在某些新的市場、環境下根本不存在,或者政府來不及建立體制就被瓦解了,在這個背景下,價值來自於對市場方向把握和發展速度。

我是開出租的,兩個軟體我都用過,現在主要用滴滴,因為用快的人太少。用滴滴也只是為了完成每天幾單任務得到十幾塊錢的獎勵,說實話,只要這兩個軟體沒有補貼之後,就沒幾個人用了。高峰期我們司機都不接滴滴的單,因為很麻煩,到處堵車,過去接人非常不方便,除非加20的小費,但沒幾個乘客願意,非高峰期,空車很多,乘客也不需要用滴滴叫車。所以,只要這兩家取消補貼和獎勵了,我想基本沒人會用了。不過滴滴和快的讓我存到了很多美女的電話,哈哈!

雙十二快的送起步價,滴滴也發大招了,明顯比快的更給力啊,兩位小馬哥,千萬不要停戰啊!


1、打車的人是誰?——用戶群的消費能力分析、消費習慣分析、消費情景引導

2、打車的周邊產品?——旅遊、餐飲、商務、金融等未來投資熱點

3、打車軟體的投資門檻高么?——和油、話費運營商、基礎產業相比,還是個輕資產

4、為什麼是滴滴?——微信代表的移動未來(微信屏蔽了快的你們造么?)

年末最近一波快的和滴滴的推廣都是紅包拉人,即甩一個鏈接到微信群,小夥伴們一個瘋搶,大家都有了抵用券。然後,其實快的地圖定位做得比滴滴好,可是微信果斷封殺了快的紅包以後,用滴滴的人明顯多了。

所以,兩者估值就不一樣了。

其實 @楠爺 提到的改變生活方式這個,我個人沒感覺到,因為我很早(2002年前)就知道打郵局那個11185(哈爾濱等地均可以)就能叫到計程車,也能預約計程車,每個城市都有計程車的叫車電話,就寫在計程車身上。。

我去機場一般提前兩小時打個電話,計程車會開到我家樓下門口等我。還能和司機討價還價。

機場大巴的前面兩百至四百米處,一般有計程車拼車活動,不管是凌晨四點還是晚上十點,總有熱情的司機招攬生意。

在沒有打車軟體以前,計程車調撥中心就存在的,每輛計程車都有GPS定位,車上有個小電台一樣的東西會有客服MM呼叫,最早應用於城際交通,即上海到嘉興,北京到承德這樣的距離。

2002年以前,跑這種中長途計程車司機賺的錢比純跑市內交通的存款額多一兩個零。

城市內同樣適用調撥,只是知道的人比較少,我在歷任公司說出這個小技巧的時候,總能得到別人驚奇讚許的眼神。

這一行最難破的是行業壁壘,這一點我贊同 @楠爺 所說資本破除政策壁壘這塊,在國內實屬前所未有的景象。

每一個城市的運管系統都不互通,並且關係錯綜複雜,其實除了打車軟體,其他的公司也嘗試過,只是失敗了,大家不知道而已。

而這一點,從「餘額寶」開始已有端倪,攜用戶以令監管鬆口。

高盛是玩這個的祖宗,玩兒毀雷曼兄弟的局比這個大多了。

做專車這個事情,最早是四川航空免費接機那個案例讓大家眼前一亮的,人家做的就是大巴車。

那一手玩得漂亮。

即拉到了用戶,保障了安全,贏得了口碑,沒虧錢還有凈盈利,大家都沒想到那位財務總監的腦袋裝了一條戰略線,開闢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變現這塊,快的和滴滴顯然是有保證的。

用戶都是實名的,那就是真金白銀。

資本從來逐利,投下去的錢都是需要償付利息的。


打車軟體完全就是憑空出現的,沒有任何進化和鋪墊。所以其搶佔市場份額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因此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燒錢是必然的。

但是支付方式的打通,客戶端廣告,以及用戶打車行為的大數據都有很大很大的想像空間,投資者願意為這美麗動人的故事買單。

引入私家車載客的模式,是這個新興玩意帶來的變革,不管如何,只要他有足夠的錢可以燒,都是在一點一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或者說更智能,怎麼看都是好事。


居然有人邀請...

隨便扯扯:

用戶: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差不多每個用戶價值100美元,而滴滴融D輪的時候估值35億,用戶量過1億,每個用戶35美元,似乎是合理的。目前不清楚uber用戶量,所以無法對標

市場:

滴滴估值35億時UBER 估值400億,這個對比正好跟中國城市人口與全球城市人口的對比相似。

UBER融資時估計的全球市場份額是100B(網傳UBER泄露的一份文件中有), 按照人口覆蓋來分,中國至少有10B,按照滴滴行業領頭羊地位來分,超過50%就是5B. 3.5B的估值也是正常的。

投資人和創業者會暢想一些宏偉的商業模式,但是同時一般都會先做簡單的算術。


因為有乾爹!


1 .數據的採集

2 .支付方式

這是最被看重的兩點

數據採集和移動支付完全符合大數據潮流

全國每年打車的市場近4000億

未完.


這個軟體已經做到了讓不下載這個軟體的人就打不到車的程度,要知道QQ都沒有做到不下載就找不到人的程度,淘寶也沒有做到不使用就買不到東西的程度,能和它一拼的就是12306了,不登陸真的買不到火車票。


打車軟體對政府造成了衝擊,方便了用戶。但個人對於加價功能是呵呵的,擾亂了市場秩序。


因為市場很大啊。

遠遠不止7億這個水平。

可能只是前期北上廣普及後的資產水平。如果面向全國,至少也得有一流的公司水準。

從黑車屢禁不止就看出,實際上打車需求是非常大的。而且不止是人坐車,各種貨運,工程機械也可以整合到裡面。

甚至物流,私家車,客運,冷鏈,大貨車出租,代駕都可以整合到裡面。

現在滴滴的市場份額已經做到了,不裝這軟體,以後你就打不到車!你還真別不信。

這個市場大的很,具體多大,就要看有多大資本整合進多廣的面。

如果整得黑出租也得去滴滴備個案才能拉著活,這一下就能讓政府也支持了。


處女答。第一,大數據需要。這是宏觀背景;第二,支付習慣養成。最直接目的;第三,布局本地O2O。終極目標。有空展開來說


按資深BD的話說(不是針對滴滴融資這件事)

這不是真正的產品價值,而是資本市場的遊戲

當你有噱頭、有花樣,就值得去資本家去投資

資本者考慮事物的角度和產品考慮的角度完全會不同

在改變世界之前,請不要忘了先賺錢

創過業的人都知道,在談論理想之前,不要忘記現實是多麼的殘酷

資本者和普通互聯網員工

前者給後者金錢,後者給前者概念

但現實也依然存在,資本家也是需要賺錢的

平台、入口、資源整合,這些概念鋪的太大了,概念可以無限延伸,但是現實不會

社會現狀依然是問題,這個行業的困境也依然存在


這麼大一個入口平台,7億美元太便宜了。受眾精確,社交軟體聯繫緊密(微信)。

要看的不是盈利能力,而是變盈利能力了吧這個時代。


我只知道現在很多司機你看是擁堵路段為目的地的就不接單,沒小費不接單!


推薦閱讀:

為什麼阿里認為滴滴快的合併很失敗,對阿里是錯誤?
滴滴入股餓了么以後,可能會產生哪些新的業務形態?
滴滴和快的打車比賽砸錢這種事,在美國互聯網歷史上是否發生過?
滴滴出行設計團隊中的「公共設計組」的職能是什麼?平時是如何工作的?
使用打車軟體時你遇到過哪些神奇/出乎意料/有趣的事情或收穫?

TAG:融資 | 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