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對一戰的主流評論是什麼?
我們的歷史教材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總體來講,一戰最終和平解決有三個特點對今日的世界歷史有著巨大的作用。
1. 建立國際聯盟。國聯有兩個主要的職責,維護世界和平,建立衛生組織,勞工組織等職能部門。雖然維護世界和平的目標因為二戰的爆發而失敗了,但是其卻是日後聯合國的雛形。而其在改善國際勞動者條件,促進衛生,克服經濟危機等方面的價值均得以體現。2. 重新確立歐洲版圖。一戰後,原屬俄國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芬蘭獨立;被德國,奧地利,俄國長久瓜分的波蘭獲得獨立。此外,由於奧匈帝國解體,出現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家。至此,今日歐洲的版圖基本確立。3. 提出民族自決的原則。民族自決類似公投,在人口由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區讓人民自決歸屬。例如,德奧之間的蘇台德地區,波蘭境內的東普魯士等。這一自決原則在一戰後僅僅被應用於歐洲地區,而廣大的亞非殖民地則沒有被考慮其中。但卻為二戰後殖民地獨立的民族歸屬問題提供了藍本,諸如印巴分裂,巴以衝突等都是民族自決的產物。就戰果本身而言,體現出了歐洲列強明強暗弱的局面。由於德國的戰敗,殖民地進一步被英法等國瓜分,全球霸權比一戰前還要完整。但是歐洲的霸權卻由於經濟衰弱,政治危機和對殖民地控制減弱而導致實質性的衰弱。
首先,由於歐洲經濟的衰弱,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逐漸掌控了新的經濟秩序。
其次,由於英法等國的衰弱,自近代建立起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受到了質疑與挑戰,這直接催生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後,由於對殖民地控制的減弱,殖民地的人民開始逐漸參與到宗主國的日常事務中。比如二戰中法國的非洲兵團,英國的印度軍團等。這些都為二戰後各殖民地的獨立奠定了基礎。1918年,美國黑人領袖W.E.B 杜波耶對一戰結束後的世界有著非凡的預測: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佔據他們之前所佔據的地方。在他們所佔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這場戰爭中,還將出現一個不受辱,有選舉權,有工作和有權生存的美國黑人民族。
美國人:謝謝啊!緣分啊!
先概括一下——世界的主流觀點: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新興勢力挑戰固有國際秩序的一次戰爭,人類全面進入總體戰的時代,比以往任何的戰爭都要慘烈,影響也比以往任何一次戰爭都要大,某種程度上,二戰是一戰的延續。
但是,你問歐美如何看,歐美大著呢,每個國家都有一套歷史教育觀,每個國家裡的專家、民眾、憤青看法也各不同啊。所以我試著分各個國家來說吧。
英國:丫一戰太慘了,不過萬幸我們慘勝,殖民體系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但是尚未崩潰(二戰之後就散了)。之後對各個殖民地的影響力大不如前。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日不落帝國的核心,那些貴族階級,死得太慘太多了。我國是志願兵制度,參軍的特別士官往往是社會中層以上的子弟,在索姆河,被馬克沁犁地啊。一戰是日不落帝國的終點,社會精英隕落殆盡。所以,張伯倫的綏靖是有原因的,被打怕了啊。沒想到現代的戰爭還能這麼打。
法國:前面的想法跟英國差不多,另外就是跟德國的梁子結大發了。德國佬必須死,德國必須肢解,但tm英國佬賣了我們,保留了德國。所以二戰爆發了吧,英國佬sb。德國不肢解,也要傷他一下,比如賠款,非軍事區。真是被德國人打尿了。所以修工事,龜縮。(但是,後來大家懂的。。。)
美國:歐洲佬的狗咬狗戰爭。後期壓了一方,染指了歐洲。但是國內孤立勢力太嚴重,所以戰後又退回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其實當時美國的各項勢力完爆英國的,但無奈當時美帝還是害怕英國。大部分人覺得沒有到坐頭把交椅的時候。
俄國:主流看法分為一戰後,二戰後和解體後(毛子一直是事兒逼)。- 一戰後:帝國主義的邪惡戰爭(怎麼這麼像?)壓垮沙皇反動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為十月革命的第一聲槍響(其實先打炮的)創造了基礎,從此建立了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但是,我們損失慘重。我們丟掉了西烏克蘭(其實是人家波蘭東部),波羅的海富饒海岸。德國佬太壞了,英國佬太壞了,波蘭佬太壞了。後來還跟波蘭人幹了一仗,當然結果就呵呵了。
- 二戰後:上面一段到蘇維埃社會主義以前的內容。
- 解體後:一戰促使了蘇聯的建立,然後blablabla,就跟我們在網上對前三十年互相謾罵一樣。
- 二戰前:草,我們本來能打贏的,俄國佬都投降了。是布爾什維克和猶太人在柏林捅了我們一刀子。草,戰後賠款太尼瑪不要臉了,草,軍隊都不能正常存在了。給不給活啦,瞅啥瞅,信不信我削你。元首來,打打打接著打。
- 二戰後:反思,一戰後喂馬共和國的軟弱,政策的失誤直接導致了二戰。
奧匈:我還有嗎?
意萌:哥會站隊,哥二戰照樣會站隊。
日本:關我屁事。
天朝:關我屁事。開個玩笑。日本對一戰的看法,二戰前的話就是歐洲的戰爭,我得到了很多利益,而且歐洲列強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從黑船到一戰,日本沒輸過。所以,覺得逢賭必贏,賭注越來越大,也導致了二戰前軍部的失控,中下層軍官的失控。成為一個沒有戰略的賭徒團體。後來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不過由於算是一戰的戰勝國,所以現在也不會反思一戰的。天朝呢,什麼看法大家已經很清楚了。不過天朝還是沾光了,後來山東的權益也收回來了,然後歐洲的勢力由於自身的衰弱也離開了不少。不過日本的勢力越來越大,也是侵華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吧。兩個帝國崩潰,三頂王冠落地
一場原本不會發生也沒有理由發生的戰爭。
如果德國的腓特烈三世不因為咽喉癌在即位99天就死掉,如果奧匈帝國的斐迪南皇太子不被莫名其妙殺掉,這場戰爭根本不會發生。
前者深受英國君主立憲的影響,完全不希望德國走軍國主義的道路。後者和奧匈帝國的老皇帝不和,反對民族壓迫,渴望把奧匈帝國建立為一個七民族聯邦的美國式的合眾國。結果他們都死了.......悲劇,打了一場莫名奇妙的戰爭,打斷了歐洲的快速發展,為美帝崛起讓出了空間。
1914年8月4日的夜晚。倫敦城的燈火點點輝映,燦若繁星。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Edward Grey)子爵看著窗外,感喟說:「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
這句話是那段黑暗歲月最蒼涼的一個註腳。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最早的版本也是用的這一句作為章前名言的,這應該是歐美對一戰最經典的評價。
當然,美國可能還另有評價。
兩次世界大戰,就是美國的加冕禮。看答案有很多偏題了。既然問評價,那就是價值判斷,很多答案說的是對歷史的影響。
少年有一件事你要先記住,我們的教科書編寫是這樣的一個邏輯:先找到這個歷史事件在信奉社會主義的學者口中的評價、找到可以對應的社會主義理論,再去書寫史實。一戰是全無意義的戰爭。我認為說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非正義戰爭是沒錯的,錯在這個答案簡單粗暴。我要把這個答案寫成我在知乎的第一個長答案,是為志。
我的拖延症終於治好了。
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被視為一場戰爭的兩個階段。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宣布結束時遠遠沒有結束。特別是當德國政府發現協約國沒有按照之前承諾的條件對德國進行戰後制裁。德國在一戰中,是有條件投降的,這一直打到德國首都的二戰中的無條件投降有天壤之別。德國認為美國加入到戰爭以後他可能沒法再以先前的軍事和經濟成本佔領更多的地方,所以選擇停戰來確保德國本土安全,儘可能保留之前的勝利果實。但是停戰後的協約國的民意明顯不這麼認為,對於德國的懲罰政策佔了上風,而德國本來已經精疲力盡的戰爭機器一旦停下,就很難再開啟了,協約國乾脆利用這點把德國坑了個底兒掉。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真的要把它算成一場大戰,它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是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這比希特勒對波蘭打發動閃電戰還要直接。可以不客氣地說,德國西線戰場上的每個士兵都是聽著自己的父輩如何努力戰鬥,被社會主義者、猶太人背叛,受協約國的欺凌這樣的故事長大的。這些故事是20世紀初很多主流政黨都不屑講的故事,是很多德國貴族心裡認同但是羞於說出口的故事,但卻是一個說到了德國人心坎里的故事,所以希特勒拉突然殺出來說,這不是故事,這就是事實,一下子德國人民就沸騰了,就願意跟著上刀山下火海了。從這點上來看,沒有一戰就沒有二戰,沒有一戰這樣的結局,二戰也不會是世界大戰。更重要的一點,也是西方現在歷史學屆和政界都終於發現的一點,就是這場戰爭打得毫無必要,毫無意義。可能以前一戰老兵還比較多在世,這話不太好說。但是一戰確實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誤會與失策上的,特別是參戰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君主專制的國家,這種失誤可能導致波及範圍巨大的後果。了解到這一點,也就可以理解為何一戰和二戰還是相隔了相當的一段時間,因為各國的反戰情緒實在是太強烈了,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看穿了這種大規模的全面戰爭是為少數政治家服務的這個事實,看穿了全面戰爭除了白白犧牲沒有意義。當然有關一戰的歷史評價,壞事變好事這種東西我國的教科書上都已經講了很多了:建立國際秩序啊、殖民地解放啊、美國崛起啊、科技發展啊,這些都不能否認,但是主流的評價就是,1.二戰的一部分,2.無意義的流血。要做愛,不要作戰
對一戰戰敗國過於苛刻的剝削直接導致了二戰。
所以評論是「不要逼人太甚,狗急跳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荷蘭的正式稱呼是尼德蘭(Netherlands),但一般稱其為荷蘭(holland)?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為什麼頒布《金璽詔書》?
※西方歷史上哪些國家出現或曾經出現過皇帝?他們皇帝頭銜都是怎麼得來的?哪些有合理的法統依據?
※想對西班牙史做個大概了解?
※神聖羅馬帝國的邊界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