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漁陽小說《亂世華爾街》 ?

知乎上居然沒有這個問題,個人覺得還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小說

除了希望交流分享一下大家的讀書感受以外還想問問:

書裡面的情節和真實的事件差別有多大?

書裡面所提到的盈利方式,對沖策略,危機應對措施是否完全真實有效?

在危機過去後的現在,美國政府針對華爾街實行了那些限制措施,效果如何?


五年前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看的時候一直在笑。覺得他的比喻特別好玩。之後很多年提到這本書形容詞都是「有趣」。

五年後重讀,現在能感受到原文字句間處處都是驚險。和書的封面一樣,冰冷的海洋,飄搖的一葉紙船。

到處都是劇變,都是不完全的信息,都是摸黑過河的決策。上位者出牌謹慎,還經常驚弓之鳥。系統黑箱前每個人都很渺小。自由市場里沒有神,都是肉體凡軀的搏殺。

然後介紹給學弟學妹看,反饋都是 「這本書真的很有趣!」

有趣的東西大概都不真實吧。。。


一口氣剛剛看完,觸動很大,覺得這本書值得看三遍。

語言詼諧幽默,但是不妨礙這本書的深度。有很多重要的思想,需要慢慢體會。比如資金流動的關係,流動性枯竭的處理,挖掘交易機會,商業模式,套利及風險等等。書中幾乎不涉及高深的公式,複雜的圖表,依然說透了市場。很多時候,我們鑽在圖表中,宏觀面里,卻忽視了生活中的啟發。


寫得很有水平,語言幽默,現實感強,漁陽是一個非常聰明有才氣的人。


作者現在是我的老闆,不得不說,我加入公司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這本書。


身為一個純文科生,長這麼大沒有打心眼裡覺得誰聰明過,但是簡直是跪著看完這本書的


裡面對杜邦公式的闡釋對我的資金管理有幫助。


《亂世華爾街》作者漁陽,曾在第45期陸家嘴讀書會上演講。

書裡面的情節和真實的事件還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在投資方面,作者本人的其他一些觀點,也可給題主的作參考。

===========以下是演講實錄,有刪減=============

《亂世華爾街》這本書講的是2005~2011年我在華爾街的一些經歷,正好是在美國金融危機前後,當時我有很多思考。我現在已經回國一年多,在上海和朋友們組建了一家對沖基金管理公司。

我在美國呆了近20年,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回國?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我歸結為「此消彼長」。什麼叫「此消」呢?我在美國金融市場已經做了很多年,現在覺得越來越難做,投資機會越來越少,特別是在對沖基金領域。什麼是「彼長」呢?我覺得中國金融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特別是2014年開放了私募基金的註冊。

美國的投資理論,我認為有三種流派,第一種是所謂的價值投資,我稱之為「氣宗」。看好一家公司長期持有,爭取賺十倍、幾十倍,代表人物是格雷厄姆,他寫過《聰明投資者》,還有一位是巴菲特。

第二個流派可以叫「劍宗」,就是尋找交易機會,尋找市場錯誤定價的機會。這一派的交易頻率比較高,代表人物是索羅斯,他做空英鎊和泰銖都是比較短暫的交易。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量化基金——文藝復興公司。大部分對沖基金,都應該是這個流派,因為它們的投資周期非常短,可能短到幾秒鐘、幾分鐘,長的話也不過幾個月。

第三個流派是「學院派」。有效市場理論是說市場包含了一切信息,你和市場都沒有什麼機會。這一派的代表人物都是一些學界大拿,都是得過諾貝爾獎的,比如說保羅·薩繆爾森等。

簡單回顧一下美國對沖基金髮展歷史。按照歷史年代劃分,第一個年代是二戰之後,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其他貨幣和美元掛鉤,因此匯率也比較穩定。在這個時代,簡單持股就是最好的方法。巴菲特就是在這個時代賺的第一桶金。這是價值投資時代,只要長期拿住就能賺大錢。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就有了一個很重大的變化。因為美國在60年代末捲入越戰,國內也有一些不穩定的情況,經濟越來越差。當時的總統尼克松做出了一個決定,美元和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被打破。美元和黃金一脫鉤,導致整個70年代成為大通脹的年代。在這個階段商品漲得最快,是做趨勢、做宏觀策略的好時代。有很多對沖基金的大佬包括索羅斯都是在那個年代賺到了第一桶金。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時候,美國的利率非常高,當時短期利率大概20%。從那個時代到現在,美國利率處於長期下行狀態,30年期國債利率從15%下降到2%多一點。80年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性調整,里根總統和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搞了新經濟政策,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通過減稅政策推動私有經濟發展。「里根經濟學」有了很大效果,美股進入大牛市時代。同一個時代,債券市場也有了非常大的發展。80年代,投資銀行開始做各種各樣的金融創新,比如說垃圾債和槓桿收購,還有房地產抵押債券。

對於對沖基金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代,因為以前大家掙錢就是靠猜方向,做多或者是做空。從80年代末期開始,對沖式的投資方法興起。所羅門公司當時有一個團隊,後來這個團隊變成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當時摩根士丹利有一個數學家建了一個組叫PDT,一直存在到前兩年,從這個組裡面出現了德劭基金(D.E.Shaw)以及很多非常有名的量化的對沖基金。這是一個對沖基金奠基的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年代,我就是90年代中期到的美國。第一就是科技創新,主要是和計算機有關的,微軟就是這個年代發展起來的。第二點就是美國的嬰兒潮,人口紅利開始釋放,美國的股、債、房都是牛市。這對我們現在有一些參考意義,因為中國的嬰兒潮應該是60後、70後、80後,現在也進入了類似美國當年的年代。我覺得至少中國的嬰兒潮投資需求應該是處於上升的通道。

因為牛市,共同基金、公募基金就比較流行,比較著名的是麥哲倫基金的管理人。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也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對對沖基因有非常大的衝擊,包括著名的LTCM折戟沉沙。

2000~2006年開始是科技股泡沫破裂,新興市場開始崛起,代表就是中國。因為中國2001年加入WTO,中國大發展之後帶動一些提供原料的國家也都跟著發展,新興市場開始崛起。在美國這幾年,投行業務在不斷發展,融資融券、對沖基金服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融資融券成本降低,金融創新也很流行。所謂的金融創新就是各種各樣的衍生產品,很多產品都是那個年代出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資管行業出現了很多量化產品,包括相對價值基金。

我在2005年~2006年已經在投資銀行工作,當時就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感覺,賺錢很難。債券當時來看還是比較低的,信用利差非常窄,你只能不斷加槓桿,只要信用利差不擴大,只要你還能借到錢,就可以繼續賺錢。一切看起來很美,一直到有一天美聯儲不斷加息,最後產生流動性危機。

2007到2009年就是金融海嘯。也許每個人的一輩子都有一個這樣非常重要的認識世界的時間,我真的親身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平時是千萬美元級掙錢的,一到危機的時候,就會出現幾十倍的回撤。

2010年到現在,市場某種程度上回到了2005、2006年的時候,因為這是一個零利率的時代。一開始大家還是比較高興,因為零利率,股票漲,債券開始也漲,都可以賺錢。資產價格都漲了以後,資產收益率逐步下降,尤其是固定收益領域。另一方面對沖基金的監管越來越嚴格,銀行也不允許進行自營交易。

這幾年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對沖基金去年和今年前一段時間的表現都非常不好。

經過40年之後,好像「學院派」說得很有道理,因為在美國實際上「准有效市場」時代已經來了。美國人以前很喜歡買共同基金,現在這些都不流行了,在美國最流行的是指數化產品,比如ETF。

對比中國,有一些地方像美國的上世紀80年代,有一些地方像美國的90年代,也有一些地方像美國最近十幾年。總而言之,今後5~10年是資管行業或者說對沖基金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是一個「金融大時代」,是站在風口上的行業。


對我影響很大,當時看完完全沉醉於金融市場的變化多端,並期望走上該道路。


前不久剛看了,來分享一下看法吧。

作者漁陽是一名華爾街一線的交易員,全書從他自身經歷出發,基本以時間為線索,以他一個一線交易員的所見所想,帶領讀者穿越整個2008年金融危機。

最近讀的和金融有關的書籍都有一個共同點:作者都是或者曾經是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切切實實參與過金融交易。比如《黑天鵝》,作者塔勒布在倫敦紐約等多個地方擔任過衍生金融商品的交易員。本書的作者漁陽,是魯西銀行的一名市政債券交易員。相對於「學術派」專家的空想推演,我更傾向於有實際交易經驗的人經過思考後得出的觀點。

作者把整個金融危機按市政債券基差水平的不同劃分為了幾個階段:鍍金時代、夏季風暴、貝爾斯登陷落、雷曼地震、最黑暗的時期。其中從夏季風暴開始,危機初步顯現;到了貝爾斯登瀕臨破產邊緣被摩根大通收購時,危機正式到來,第一塊多米羅骨牌倒掉之後引發的擠兌效應使得流動性再度縮水,哀鴻遍野;再到雷曼破產,危機全面展開,充斥著各個角落;之後經過一段更黑暗的日子,才慢慢開始恢復。然而華爾街的人尤其擅長好了傷疤忘了痛,在逐利天性的驅動下,很快又開始加大槓桿。

我想這書一定是一個中文語境讀者能夠讀到的最直接生動的關於08年金融危機的書了。原因就是作者正是中國人,他的語言和思維更容易被中文讀者所理解,尤其是涉及到金融專業的概念理解的時候,作者的比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些比喻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三國演義》的火燒曹營,以這些故事作為類比,極大方便了讀者對導致危機發展的各方面原因的理解。

除開複雜的金融專業術語和公式,其實金融行業的商業模式和其他所有行業和公司並無本質的差別,無非都是賣出商品,取得收益。按照商業模式的不同,作者把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分成了三類,一類是微軟模式,一類是沃爾瑪模式,一類是華爾街模式。

按照杜邦公式:凈資本收益率ROE=凈利潤/股東權益=銷售利潤*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率

第一類微軟模式就代表成本低利潤高的模式,比如投行的傳統業務,做IPO,做併購,這些業務靠人脈,而不需要暫用太多成本,利潤率很高。

第二類沃爾瑪模式代表資產周轉率很高的模式,雖然單筆銷售利潤率不高,但是周轉快,總體利潤也很大,薄利多銷,通過購買債券、貸款等各種資產,再賣出去。

第三類華爾街模式代表的是高槓桿的模式,只要單筆交易的利潤率比融資成本高,就可以盡量融資擴大交易規模,整體利潤同樣很高,並且只用到少部分自有資金,大部分錢,都是槓桿融資而來。

整個金融危機的種子,便是源於高槓桿的濫用,如果每家企業都像老乾媽一樣,實打實,一分錢一分貨,那也不會有金融危機了,其實連金融都沒有存在的需要了,可見適度的重要性。

近期我也親歷了中國股市的一次股災,滬指從5000多點一躍而下到3000多點,短暫恢復之後,又遇到了8年以來的滬指最大單日跌幅,一個午覺起來,看到上證指數跌幅超過8%,瞬間還以為行情系統出問題了。

回顧這一兩個月的股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拉升期間,槓桿率太高,創業板市盈率普遍超過一兩百倍,許多投資者配資槓桿居高不下,各種資金流進股市。最後證監會打擊場外非法配資的行為就像一根針戳向股市氣球,啪,應聲而爆,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嚴重性,坐著虧完了利潤,虧去很多本金。萬幸的是我沒有配資,不然可能就真的屍骨無存。結合數例跳樓的例子,其中包括期貨大王劉強,終於讓我感悟到,保持在場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還在遊戲里,才會有利潤的可能,如果本金沒了被踢出場了,就什麼也不談了,這也是我之前一段時間玩兒德州撲克的心得。

關於金融危機時候的救市也很有意思。作為標榜自由經濟的米國,一旦有點什麼差錯,政府一樣屁顛屁顛跑去救市了,即使保爾森再劃清界限,最後還是一樣坐不住,還是得出手,去救那些華爾街公司。什麼道德風險,什麼原則,在這個時候早就拋開了。說到底還是,那些公司真垮了,影響的不僅是公司股東的利益,作為動一發而牽全身的經濟體,這些公司管理著這麼多資產,公司垮了是要影響到整個美國經濟的,涉及到幾乎每個人,那必然就影響到統治了,所以為了保持統治,政府絕逼是要動用全人民的錢去救市的,所以說什麼自由不自由,納稅人的錢,都是吃飽了才能意淫的屁話,都是一幫子為了自己利益著想的貨,所有人都是。

所以中國股災,按說股市有風險,盈虧自負,但是大家都套裡面,一個個拉著臉要跳樓。股市要崩,極少數做空者獲利,民聲載道,公司股價狂跌,那必須也得救市啊,跳樓的多了是要影響社會穩定進而影響統治穩定的,當官的要業績升遷,哪能讓這麼多人跳樓,再說國企改革,還等著股市繼續圈錢呢,遊戲還沒玩兒熱就崩了,那搞個鬼,所以政府救市也是必須的,個人的話,就要掌握好程度了,估摸著,這政府是要救市,還是要救牛市?


在豆瓣買的電子書。

很贊很不錯。

表述力極好,能把複雜的問題以簡單的語言表述清晰,讓大部分人能看懂。同時又給出清晰的邏輯推導關係。這兩招是神器,願意說的人不多。

誠意之作。強力推薦。


身臨其境!


第一版剛印刷就買了,前後看了三遍,是一本好書,作者特別逗~


很不錯~ 一下午讀完。關於杜邦公式很有意思,我學了好多年好多次不愛記,但是三個比喻,讓我徹底記住了,微軟模式、沃爾瑪、華爾街模式~~ 不過,一直想問,漁老師在美國做債券很成功,回到中國做全產品,是不是挺有挑戰?畢竟國情和市場模式差異比較大


語言風趣幽默,不乏亮點,不過,書中很多觀點都是華爾街知名投資大師觀點的匯總,這些觀點在別的投資書籍中都能找到,比較缺乏作者自己獨特的觀點,但這不妨礙它是一本好書。


推薦,充滿智慧的書


推薦閱讀:

我該如何實現我的交易夢想?
國際併購交易中的重大不利事件 (MAC) 條款是什麼?應當如何在商務談判中進行溝通?
為什麼說嚴格的執行交易計劃很重要?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不喜歡二手貨?
爆倉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投資 | 華爾街 | 交易 | 金融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