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不正常,為什麼市場調節不了?
到處都能看到說搞科研的窮逼又苦逼,當然除了三種人,一種是已經站在科研領域食物鏈最頂端的大牛,一種是生來吃穿不愁,衣食無憂的科研玩家,還有一類是無視物質,樂在其中的geek。但是這三類人畢竟只是極少數,多數人還是老老實實地把科研當成一份普通的工作,可是,這份工作卻不那麼「普通」,它的門檻相對較高,雖然有以後進高校或研究所穩定下來的可能性,而且還有相對自由的時間安排權利,但是總體來說,國家政策和社會反饋上,科研工作都屬於一種付出和收益不對等的工作(說白了就是沒錢還累)。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不是應該遵從市場規律,大多數只是把它當成工作的人會直接跳槽走掉,去干其他工作,讓科研界人變少,國家為了招人從而提高待遇之類的嗎?但是為什麼現在這麼惡劣的科研環境和生存環境下,這個領域裡還是人滿為患,不進行選擇呢?
因為市場調節需要時間啊。
如果社會上缺清潔工而多售貨員,清潔工收入上漲,售貨員收入下跌。那麼只需要短短几天,就有售貨員跳槽到清潔工行業。培訓周期越短,流動速度越快。而飛行員,醫生,科研工作者等十年磨一劍的行業,這個市場調節的周期,以十年為單位計算。我國科研工作者供大於求是近十年的事,還需再等等。從個人角度上看,一些科研人員不轉行的原因是因為沉沒成本太高。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同樣的一隻下金蛋的鵝,在原始叢林的命運就是被土著們吃掉,但在商業世界裡的命運就是被商人好好供養。
這裡沒有鄙視科研機構的意思,只是說明他們還不是商業系統,不能從商業社會交換價值。
因為大部分科研機構是非盈利性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商業系統,不能與社會建立起連接。
同樣的科研人員進入國外Google、IBM或是國內的BAT公司,待遇是極高的。參見《深度學習鼻祖傑夫·辛頓及巨頭們的人才搶奪戰》
所以原因之一是體制問題,不是市場的問題。
解決方法,只要各科研機構能夠建立起來商業系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因為產權問題、社會輿論問題、知識分子清高問題、仇富慣性思維問題都需要慢慢的改變。原因之二是科研成果超前,若干年後才會有價值。
例如19世紀喬治.布爾發展出了布爾代數,但是計算機產業發展是20世紀的事情。所以很多科研人員的成果是超前的,當下還體現不出價值,目前除了國家支持,還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原因之三是離錢比較遠,暫時沒有找到商業化的途徑
例如現代的天文學,雖然偶爾能在世界觀上給人顛覆性的改變,但是大部分研究無法變現。不過在大航海時代,天文學是高富帥的領域,因為航海需要靠天體確定經度,市場需要高精度的天文儀器和星表。很多天文學靠賣星表就可以日進千金,薪酬之高一點不亞於現代的金融和IT精英。
隨著鐘錶技術的進步,人們不再依賴於天體導航,這時候天文學又陷入了冷門學科。下一次的天文學逆襲,估計要等到太空時代。商業價值不是衡量事情的唯一尺度。也許你能很賺錢,但是人類文明裡沒有留下你的一絲痕迹。也許你沒賺錢,但是你是人類文明裡璀璨的明星,哪怕想當流星也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因為外部性
微觀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規律在擁有外部性的系統中是會失效的。所謂外部性,是指產品缺少一個專門的獨佔的獲利方。就比如說環保吧。有一天一個環保人士敲開你的門,對你說:「請支付我一千塊錢吧,我幫你把空氣凈化了。」你想想不錯,正要掏錢。。。
老實的搞環保的小朋友又說:「凈化空氣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呢~大家都儘力是最好的了~當然啦,你就算不付錢我們也不能讓你不呼吸對吧?」你聽到這裡,有沒有把錢放回去的衝動?這就叫外部性!科學研究特別是偏理論的科學研究,獲利者是全人類。那麼憑什麼我要給你付錢?我不付錢我不是照樣能享受科學發展帶來的福利?難到你還能不讓我學習么?結論就是:在一個純粹由市場規律主導的社會中,科學研究成果根本就沒有買方市場。
於是科學研究根本就應該得不到一分錢的資助。人類的科學理論就應該很自然的停滯不前。
於是工程技術也等著被鎖死吧。囚徒困境。這種情況大家都不想的,於是唯一的冤大頭買方——政府,出現了。
科學家從此翻身把歌唱~
想得美呢~
科學家千千萬,買方卻就那麼幾家。
買方才是大爺啊,給點錢隨便打發一下。不然我們還能怎麼辦?哎呀我覺得種花家好摳啊我去賣給米粒國吧。可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啊。。。一位米粒國教授曾說過:"米粒的小夥子不要來做物理這種低回報率的工作啊,應該讓發展中國家比如種花家和印度的學生來做,這樣實現雙贏!「
什麼感覺?作者我是理解加同意,摻合著滿滿的無奈啊。
另外科研技能與業界實用技能重合不多加上多少人被科學家的高帽子架著下不來,又導致人才的分流存在困難,繼續阻礙著市場規律對人數的調整。。。
總之
科學研究,高風險高難度低回報。不是真愛真不適合做啊。可是如果是真愛。那麼就請帶著服務人類的心情加入這場遊戲吧!佛說,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民科怒答,因為異化!(根據知友建議,我在自己的答案面前加上了怒答,請做好心塞的準備)
類似這種問題呢,都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反思和批判——自由市場和社會分工。
Why?by Definition of Capitalism.這兩個方面都有現成的理論可供參考,並且最終都會得到同樣的結論:1、認命吧,現有生產力水平不夠,心塞!2、請繼續在專業領域努力,因為在成功函數里,這你是唯一可控的內生變數。自由市場是個經濟學範疇,可以通過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樓主問的也是這一方面,其他答案已經做了很好的解答,我這裡想要補充的一點是——我不認為現在科研人員供大於求,現在的供給只是大於市場需求,但小於社會進步的需求,因為正外部性使得市場生產的數量小於社會合意的數量。
你以為這已經夠心塞的了嗎?不,社會學分析比這還心塞,請勇敢面對……
民科這裡著重,要扯的是「社會分工」這個方面,這是一個社會學範疇。雖然題主沒問,但我就是想說,由此可見小小民科多麼旺盛的表達慾望啊~啊~啊~先說結論:
科研人員作為無產階級中學歷最高的一個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和富士康跳樓的普工沒有本質區別。
這個問題,被偉大的社會學三巨頭之一的馬克思稱之為——異化!異化!異化的兩大特點在科研人員身上體現的淋淋盡致——人遠離他的勞動成果,人類能力專業化而無法全面發展。異化作為社會分工的副作用,使得人遠離他的勞動成果,這就意味著勞動貢獻難以衡量。別說定量計算,就連定性的認識,都需要強大的邏輯能力,而現有教育水平達不到。看看外面那些讀書無用、民粹主義、豬欄思想就知道這有多困難了。想要科學衡量勞動貢獻,需要強大了統計和計算能力,現有人類科技水平做不到,只能依靠市場和政治。而不健康的市場和政治,又給人們斂去財富創造了機會,由於異化的第二個特點——人的個性無法全面發展,專業的科研人員在市場和政治面前簡直不堪一擊。這就造成了……逆向淘汰……
專業能力成為一種負累甚至是劣勢,人們仗著專業人員就業渠道窄,無法自由流動,市場調節失靈,所以就支付低於專業人員勞動投入的報酬,這不僅體現在科研人員身上,在醫生等職業中也很普遍。這樣對大家都不好,時間長了,越來越少的人去做科研,工業生產能力無法凝聚為科研成果,然後循環再生產,那麼產業鏈就會斷掉,產業鏈斷裂就是經濟危機,沒跑的。說到這裡,發現科研人員由於自身個性無法得到全面發展而利益受損,反過來促進下一代科研人員的個性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制度進步……原來,一個社會的內在矛盾,就是這麼推動這個社會發展啊……
+++++++++++關於異化的一些牢騷,其實就是把上邊的東西展開說了++++++++++++
各位都是社會分工的受益者,特別是題中所述的三類人。
社會分工的好處自不必說,什麼工業化、物質豐富,
我想強調了不是這些,而是社會分工對促進人類平等和社會多元的作用。
個別的如霍金、謝爾頓、夏洛克,普遍的如程序員,
人們可以超越先天身體和長相的差距,依靠腦力、特別是智力進行平等競爭。
由於先天的身體、長相、情商、家境差距和風險(幸運)給結果帶來的影響受到科學技術的壓縮,
階級差距也被壓縮了。
但是,大家都有一個科學常識,就是一味藥用下去,會有正作用,也會有副作用。
因為人們可以單純依靠智慧和邏輯來工作,也就忽略了身體、長相和情商的發展,
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發展,甚至畸形發展,
人們歌頌這種畸形發展,美其名曰勵志或者雞湯,
甚至被異化的那些人,他們也樂在其中
(人們本質上是想歌頌分工,但一不小心歌頌了異化。其實異化只是社會分工的副作用)。
但大多數人渴望全面發展,所以他們發現了問題,想要解決問題。
社會分工最初目的是什麼?促進物質豐富,社會多元,在人的全面發展和專業能力之間謀求平衡,
而現在失衡了,智力勞動者依舊在未成年階段遭受校園欺凌,在成年階段遭受剝削。
腦力勞動者過分追求創造價值的能力,但社會的分配製度是獎勵那些斂去財富能力強的人。
在收益函數中,勞動貢獻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說到這裡,可能就要牽扯到一些傳媒學的問題的,尼爾·波茲曼在他的《娛樂至死》裡面有相關論述。
簡單說,以現有人類的認知能力,人們只看到前台的明星,卻忽略了幕後的工作人員,
大家都去追求前台的風光,人類也就娛樂至死了……
+++++++++以上都是理論分析,那麼下面也從理論角度給出一些建議++++++++++++++++++++++
為什麼自由市場那麼多缺點,但大家還在用,其中之一就是因為,實在不好跟民粹主義者解釋知識的作用。最後只能通過自由市場來製造壟斷暴利,政府可以通過賦予知識產權排他性(發放專利),來製造壟斷;個人可以通過改進生產流程降低成本來,來製造壟斷。這就是自由市場對於知識產權友好的一面,那麼,幹嘛不用好的一面來彌補壞的一面呢?
可以利用風險聚集的原理,組建科研人員公會,共同維護知識產權,共同分享專利收益。簡單說,大家吃大鍋飯咯,這就是靠制度來彌補市場失靈。新的問題有來的,大鍋飯的制度也會失靈,怎麼應對制度失靈呢?大家都是有覺悟的人,我想總會有辦法的。在大範圍內無法製造烏托邦,大多是由於只是知識壁壘造成的。小圈子應該不會有這種問題吧?還是我太天真了呢?
++++由於我糟糕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對這一答案可能造成的潛在誤解進行說明+++++++++++
為了不讓潛在的Geek,也就是題中的第三類人誤解,有必要再次強調,異化只是社會分工的副作用。Geek是社會分工的最大受益者,順應社會分工,更有利於Geek的全面發展。第二,我用文科的知識回答了這個問題,並不代表文科很牛逼,以上這些東西,只是大家都需要了解的,但未曾來得及加入初中政治課本的文科常識。文科是出民科的領域,我如果不是因為輟學,以至無法與實驗器材為伍,我才不會去自考文科。文科比理科強調血統,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血統。文科的衡量方式難以量化,文科的知識缺乏體系、缺乏積累、缺乏壁壘。總之,我現在處於不充分就業(半失業)狀態。上面有答案提到科研的「外部性」,這個思路我很是贊同。按照更嚴格的術語來說,科研結果是公共產品,科研本質上是公益事業。科學研究不僅有正的外部性,更具有絕對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科學研究一旦發表,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利用,不用付給科學家任何實質性的費用。另一些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如教育,因為產品的競爭性和排他性,實際上可以向使用者收取不低的利潤。想想昂貴的美國私立大學和讓家長擠破頭的重點中學吧。
回頭來想想,能有人願意集資幾十億美元造LHC這樣的大型粒子加速器,每年投那麼多錢發射科研火箭,製造精確到偏執的實驗儀器和工業化希望渺茫的新物質,甚至出錢養一幫做不出任何物質產品的理論狗,其實真算是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為理論狗中的一條,我已經很滿意了。幾位答主已經給出了他們優秀的角度和分析,我就從身邊的實際栗子摘幾個給大家嘗嘗吧。
A、年高德勛的院士,他談論的都是政策方向,國家計劃,人才培養,隊伍建設,軟硬體配置,都不怎麼太提學術前沿的東西。注意,他談論的這些已經是很私人的東西了,沒有放空炮的意思,就是實實在在的聊天,包括褒貶褒貶他的學生和某個領導人。說明他的情懷和眼界確實處於那個高度。富裕或貧窮從來也不是他的話題,因為他不感興趣,自己是窮是富也不介意,對市場如何也不太感冒,他們的思維和作派都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為國為民才是出發點。
B、中年學科帶頭人,今年六十整。日程滿滿的,電話不停的,會議如滔滔江水,飯局是連綿不絕。面露疲色仍然馬不停蹄,學術掌個總,課題布置個任務,開課講個起頭,飯局收個杯,評審下個結論,會議講個話,編書寫個序,人事和資金都不得不談判爭取,學生和副手都不得不跟著他人仰馬翻。比運營個公司累多了,你很難說他是享受還是遭罪,他自己也糊塗,可現實就是:根本停不下來。不過,你就算用多少個億去換他的名聲地位影響力,他也未必肯乾的,儘管他的個人財富頂多是小康偏上。
C、中青年博士骨幹,不到40歲,年富力強,主要在摳SCI論文,睡實驗室,上課帶學生,下課帶孩子,供房貸,養父母,一句話,全是任務,全是責任。剩下的時間精力都在琢磨怎麼走穴怎麼跟boss和同僚鬥智斗勇,其實還是為了履職履責。你讓他下海創造財富?這個不同學科可大不一樣,就算你想賺錢,也不可能真的下海,一下去就失去了學術位置,也就等於技術股本產品信譽等等都開始貶值,現在的市場,認的真不全是療效,很大程度上還是只認廣告的。
D、碩士在讀,悠哉悠哉的打雜,相親,談婚論嫁,想起結婚就頭疼,想起就業就頭疼,為一篇論文也頭疼,咋辦呢?繼續讀博繼續頭疼好了,反正碩士畢業了就不僅是頭疼的問題了,很可能哪兒都疼,碰哪哪疼(郭德綱畫外音:手指頭折了!)
E、本科在讀,與碩士在讀大同小異,頭疼癥狀相對輕一些。
F、高中生家長,看到這家孩子上了清華,那家孩子去了MIT,就連農村老家的親戚孩子都上了二本,火急火燎的督促孩子學習,又怕孩子瘋掉,標準一降再降,最後不得不接受"能考成啥樣算啥樣"。科研?那是什麼玩意?聽起來很高端大氣上檔次嘛,還可以光宗耀祖呢!錢,我們給孩子掙出來就好了,別的不用他管。
G、國企老總,我們今年又引進了多少多少技術人才,優化了年齡結構,調整了管理觀念,明年必將上一個新台階!實際呢?那些so called"技術人才",要麼放在冷板凳上凍僵,要麼在一個處長八個副處長的領導下活活累吐血,因為全部門只有他一個人不是領導,你不幹誰干?你受不了?捨得辭職不?捨得當初進去的千辛萬苦金錢人脈的投入打水漂不?就算你捨得,人家無所謂的,明年老總的講話稿子里還是那些文字,標點符號都不必改——想進來的多著呢。
H、民企老闆,大學生咋了?碩士博士又咋了?現在的孩子都眼高手低啥也做不成,不能吃苦,懶惰,沒有社會經驗,動手能力差,高分低能,對企業還不忠心。我用不著你提高產品水平和優化用戶體驗,那都是屁!你只要能賣得出去,你管我做出來的東西是啥樣呢?有那本事不如多學著中專肄業的小萍,多灌大客戶半斤酒,就多賣300萬,何況小萍身材還辣么好……
不再舉栗子了,多了也舉不動,你們覺得市場真能左右得了科研人員么?市場現在這個德行,能把科研人員吸引下來甚至有效分流不?
匿了。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可能性,
1、確實喜歡這個工作、捨不得離開,待遇差就忍了。或者這個待遇說好不好,說差不差,類似雞肋。有時候說待遇差,純粹是自黑或者抱怨,發泄一下而已,也可以理解為撒個嬌。收入低就低了,還不能不讓人說,是吧。其實我對我的收入還算滿意。但是,我有時候時候和朋友聊天,聊到工作的時候,我總不能聊聊我的研究吧,給他們講講隨機場,混凝土徐變吧;而我又比較謙虛,不能說總說些高大上,去當專家,去開會什麼的;自黑待遇低是個很好的話題,既實事求是,發泄發泄,又讓人覺得舒服。
2、國家現有的政策縱容甚至說是變相鼓勵的灰色收入的存在,這出現堤內損失,堤外補,讓大家可以忍受得了,工資卡上的低收入。
在過去,科研項目裡面提取一定的勞務費作為補貼,各個研究機構或高校是有文件的,也就是這幾年開始對科研經費嚴格管理起來。正所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另外,我也是昨天再另外一個問題中看到,高校與科研機構人員兼職(走穴)是希賢同志親自下文鼓勵與允許的,新時期科學技術工作重要文獻選編--黨的歷史文獻集和當代文獻集--中國共產黨新聞
3、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人,確實是在高校或研究所混日子,就算365天不幹活,也拿著旱澇保收的工資。
這部分人,主要是在高校中有一定資歷的教師或教師家屬。目前的形勢下,稍微過得去的學校的青年教師,都不可能有這個命了。
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與科研體制的改革,我覺得科研工作者肯定會有一個類似過去下崗一樣的淘汰過程,市場調節的時候,會到來的。市場能夠進行調節的前提是市場機制能夠完全發揮作用,但眾所周知中國目前的科研機構,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高校,幾乎都是體制內的事業單位。既然體制已經設立了圍牆,市場的機制又怎麼可能發揮作用。市場所能夠調節的是市場範圍之內的東西,如果你願意辭去高校或者院所的工作,靠著自己的所學進入市場再來討論這個問題也不晚。更何況,你問這個問題所暗含的潛台詞是體制內給的待遇低了,但不管怎麼說體制內好歹也是有個標準的,低不會低到哪兒去,高也不會高到哪兒去,也就是所謂的旱澇保收。但在市場中,高低可就說不準,也許你在大學裡能一月拿5000,但進入市場,你所發明的東西每年凈虧損也說不定,也許不但一分錢不賺還要賠錢。不要只看那些掙了錢的,還要看到那些虧了錢的。前幾年浙江大學的一個土木工程專業的海歸博士教師跳樓,據說那時候他的工資只有2700。無數的人為此扼腕,要求提高高校教師待遇。固然,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校教師的待遇應當提高一些。但土木工程好歹也是熱門的工科專業啊,而且這哥們還是海歸博士,想來也不是不學無術的人。自己從浙大辭職,隨便去哪個企業都不會只拿這個數吧?市場為他提供了機會,他自己拒絕掉了,寧肯死守這2700的工資,寧肯跳樓也不去嘗試面對市場的可能性,這又怪得了誰呢。PS:很多時候科研只是尋求一種可能性,追求技術的高度,並不一定會轉化為產品。舉個例子,也許有很多科研工作者在研製觸屏電視,這也許會將大屏幕觸控技術提升一個新的台階,但是……人類顯然還是更喜歡用遙控器;再比如我們老師常舉的ThinkPad T系列旋轉筆記本的例子,從技術上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他沒什麼用,所以也註定會成為虧損的產品。我們尊重科研工作者的每一次探索,但如果這個東西進入不了市場,獲得不了回報,市場又憑什麼為他支付相應的報酬。
科研是長期投資,回報很慢。而中國市場通常極其短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科研領域的門檻並沒有一般人想像地那麼高。我們的初高中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培養了一大批擅長基礎科學學習的學生(儘管這些人並不那麼熱愛基礎科學),在對未來還沒有詳細規劃的情況下,有些對基礎科學了解不夠但是認為自己能夠勝任相關工作的學生在進入大學時選擇了相關專業,其中我認為生物尤甚。 進入大學後,比較高中,選拔力度減弱,大部分學習基礎科學的學生仍然可以在這條路上不費太大力氣前進。加上基礎科學普遍培養周期長,所以單從人數上看,基科博士絕對數量很大,與市場上能夠提供的職位數量不對稱,產生了供大於求的現象。 所以很多人一開始選擇這條路並沒有對科研領域有一個十分清晰的認識,算是誤入。至於轉行,是很常見的,基本上是處在越上游的學科越好轉行,比例也越高。至於為什麼沒有出現題主所說的大家認清科研領域的現實之後大規模的跳槽,主要還是成本太高。畢竟當一個學生真正產生想要離開科研領域的想法時,他應該已經在科研領域有所經歷,而據我所知,目前國內本科生進實驗室獨立開展課題研究並不多見,所以「認清科研領域的殘酷現實」可能已經到了碩博甚至博後階段,這時候除非本身的研究方向極其容易轉化為生產力或者本人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執行能力,否則很難付出這樣高的成本去跳槽,當然也是學科處在越上游越容易,成本越低。
已經在緩慢調節了。學分子生物的學生會越來越少。我認識幾個pi招不到人了。呵呵,我很高興看見這個情況。但以後wet缺人博士生待遇會提高嗎?未必,因為老闆總是摳門噁心的。所以最後我期待看見市場讓一部分wet pi自己親自做實驗或者關閉研究室,呵呵。
誰說市場不能調節的,美領館運作正常!
科研實際上是一種風險的規避。
只是我們現在處於全球範圍內的治世時期。
想想在20世紀上半葉,誰能真正平穩度日?!恐怕只有做學術的人不太受影響罷了。
那時候最受影響的便是現在中國最吃香的公務員與金融業從業者吧。
記得三國演義中有句話,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誰能確保未來幾十年的面貌呢?!科研工作者們在中國的待遇是市場化的。科研也是應該有競爭的。
怎樣的待遇才算合理?
投入和收益成正比。
做出成績的人在美國拿到的是專利費用,在中國拿到的是院士待遇。專業能力強的無論中外都可以在相應企業做諮詢,去上市公司當獨立董事。在這方面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區別的。這就是真正的市場化。
在中國很多人覺得一般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低是因為中國科研的低效率,同時帶來的低產出。
這當中自然有體制的問題,經費使用不合理,官僚化等等。但是最本質的還是因為中國的產業結構特點。中國產業結構普遍處於下游,自主研發技術的成本相對較高,大多數時候必須得承認還是直接買技術最划算。
但是科研對一個國家是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的。所以國家會額外撥款給很多的科研機構搞研發,即使他做不出什麼成績來。但是投入永遠不可能是無底線的。這個時候,淘汰一些不必要,低效的科研機構,把經費放在綜合前景更好的項目上。但是中國的問題恰恰是由於編製等等的很多原因,淘汰不了這些低效的科研人員,導致中國科研的閑人太多。
還有一點,真正有能力的科研人員是全世界都需求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競爭的市場。真的有能力的,都是被人搶的,這點有興趣的可以參照下發達國家的獎學金制度。
---------------------------------------------------------------------------------------------------------------------------最後一段話可能過於刻薄了,但是仔細想想還是準備寫下來。科研只有兩種,能變出錢的和不能變出錢的。選了能變出錢的,最後沒錢,就是能力問題。選了不能變出錢的,那就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了。很多人本科畢業就直博或者碩博連讀了,當時年紀小,對讀博科研不了解,以為就是多讀幾年書,讀書肯定沒壞處。
等讀了幾年後,發現做的東西市場上不需要,就只能繼續搞科研了。我覺得科研人員待遇不正常這恰恰是市場調節的結果。祝:中國特色的市場
還好吧,其實環境也沒有那麼惡劣。大多數是科研工作者的自嘲而已。
99%的科研都是吹水。尤以偽生化就是靠水文章騙國家錢毫無實際價值。這些文章擦屁股都嫌硬。工業界根本不屌這些靠水文章的科研工作者。科研的10年20年產業轉化率為零。而且好多都是已經形成封閉圈。堪比傳銷組織。
有必要系統回答一下這個老問題。知乎的規矩不是說,不說怎麼樣,先說好不好都是耍流氓么。這個問題怎麼就沒人指出了呢。天朝的科研人員真的清貧嗎?,不說大富大貴,至少一個中產收入沒問題,怎麼就成了清貧了呢。掙得多的先不說,我國一二線城市的高校,研究所的幹了三五年的青年科研人員,怎麼著一個月七七八八也有七八千的收入,一年小十萬。三四線沒啥像樣大學,如果有的話,科研人員一個月五千左右,一年六萬總是有的。怎麼就清貧了呢。都是財政供養人員,我們國家人均GDP8000美元,人均收入三千來塊。上海才六七千塊。怎麼看都是中產,高中產,怎麼就清貧了呢,還讓不讓別人活了。 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啊,我們國家不富裕啊,吃財政飯的科研人員,中產中高產還不行嗎,說國家不厚道是不是太不大丈夫了。而且國家允許搞科研的教授兼職取酬,已經很夠意思了。公務員可是連這個也不允許的。做公務員都講個情懷,作科研呢。同樣吃財政飯,說實話搞科研的收入比當公務員強多了,內些說搞科研的就是專家,就是大牛就好比以為考上公務員就是領導一個概念。而且說實話本來一般公務員的收入比你說的搞科研的收入連褲衩都夠不到。所謂領導也比不了搞出點成績的專家的收入。咱都不提科研經費咋回事,那是欺負人,紀委的不願意抓人而已。 有人說項目經費里憑啥不給錢,項目經費里不給報酬是因為國家已經給你開工資了。工資裡面就含著你上課,科研等等的報酬。難不成公務員幹個任務,做個項目,也要從裡面拿點報酬,拜託,國家給你開工資了好么。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都是國家財政給了薪水的。干點工作職責內的活還要另算錢,也太傲嬌了吧,我們納稅人不答應。怎麼好意思問的這麼理直氣壯?而且科研經費開支的隨意性可是大得不得了,還有關聯企業接科研項目什麼的也不新鮮。我審過看過的科研項目多了,至少八成項目的經費是不能太仔細推敲去處的。高校財務處報銷要求各校不太一樣,這兩年規範多了,不過實際情況依然有水份。 再說橫向項目,有人說橫向項目報酬比例低,而且憑啥還要走學校賬目監管,拜託,橫向項目本身就可以有報酬,嫌橫向比例低可以不接橫向項目,沒人逼著你接橫向。教授想賺錢,完全可以利用業餘時間自己私人名義接項目,放心,用的你腦子裡的知識,多少都是您的。橫向項目用的是學校的牌子,用的學校的設備場地,使喚著學校招來的研究生博士生廉價勞動力。你不走學校的帳,不讓學校參與管理。這個太不丈夫了。這麼說話簡直就是公司里的職工,用公司牌子拉客戶攬項目,用了公司的廠房設施,流水線設備,用了公司的員工幹活,然後還抱怨公司要管怎麼分利潤,憑啥管著我咋花錢。拜託,你要是真自己接私活,不要這麼傲嬌好么。 科研人員也不稀奇,所謂博士高校教師爛大街了,真能稱得上科研人員的稀奇人物國家也沒咋虧待,各種榮譽地位福利補貼大大的。就怕好多自己以為傻不錯的,其實啥也沒科研出來的人總在叫囂抱怨,結果挖空心思跑出去發現自己在美帝乾的活也就和刷盤子差不多。虹吸效益不僅在世界範圍體現流動,在國內發達不發達地區間一樣很明顯,好解決就早解決了。多給錢?有幾個人嫌天朝稅還不夠高啊,難道錢能用大風刮來,還是開動馬力印票子?現在知乎里的學生和小清新太多了。家境優越的學生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小資中產也太多了。看到的想到的都是中產層次而且還是歐美中產生活。我們都沒法說話了。出京不到一百里,赤貧之地很多人是看不到的。或者不願看到而已。目力之外還有眼界。上下左右都看看才是整個世界。科研工作者在中國整體對比看來幾乎都是高薪了。但是對比歐美,所有在天朝有技術的人幾乎都可以認為自己薪水太低了。尤其靠政府發薪水的科研人員,在我們政府對比本國人均收入已經是高薪的情況下,還要求比著發達國家發高薪,政府承擔不來,也不可能如此分配。真要用腳投票也沒辦法。但是說政府不厚道就太不丈夫了。 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沒錢是客觀現象。需要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所謂發展中國家就是,天朝人均GDP八千刀,美帝五萬多刀,人家是咱的六七倍。人均財政收入咱們是一千多刀,美帝是一萬刀,還是咱的六七倍。所以呢咱醫療教育科技民生公共服務啥都比人家差多了才正常,要不人家美帝是發達國家,咱們是發展中國家呢。財政供養人員收入也差得多很正常。咱們天朝公務員一年五六萬萬人民幣,人家美帝公務員一年四萬美刀。同樣差六七倍。天朝科研人員一年七八萬人民幣。美帝六七萬美刀。咦,這個貌似差距只有四五倍呢。看來天朝科研人員還真是高薪了。就這麼簡單個事。 科研,尤其是基礎科研。基本很多時候是不賺錢的。給科研工作者的設備,實驗條件,包括薪水等等,就是國家和社會往裡面砸錢而已。所以談不上賺錢與否。能往裡面砸多少錢,主要就看國家的財政經濟水平。所以即便是美歐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薪水也並不是高的離譜。至少遠不如大家想像的比得上所謂的什麼包工頭,搞金融娛樂的從業者收入水準。甚至還不如有些開鏟車的或者工廠里的工程師高級技工賺得多。一般的青年講師助教平均也就是六萬刀。終身教授的平均薪水也不過十萬美元左右。只不過美歐是發達國家,整體居民收入水平高,所以這個中等偏上的收入能提供的生活水平比較高而已。所以天朝給科研人員的收入,對比天朝人均收入從比值上講,已經超過美歐高校科研人員和美歐人均收入比例不少了。說天朝虧待了科研人員,真不夠厚道。至於國家發薪之外的收入。,美帝不禁止科研人員在外出書,開公司,當顧問,講學啥的兼職取酬。天朝也不禁止,科研工作者大可放手去做。各憑自己本事,看看你的學問有多少市場價值。 最後希望科研工作者們幸福吧,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部分的基礎研究不能快速地,有效的,直接產生經濟價值。沒有經濟價值或者是投資周期太長(有生之年都無法見到收益),怎麼市場化?你經常用加減法,給過人家一分錢了嗎?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 PNAS 的圖畫得往往沒有《Nature》、《Science》精緻?
※為什麼小保方晴子作為第一作者受到批判而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受到批判?
※學術圈恩愛的夫妻檔教授,他們都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最後還能走到一起?
※數學純理論性論文存在造假可能性嗎?
※2016 年在你的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