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人來說,深刻的思想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總覺得對於一般人來說,在普通的生活中,深刻的思想其實沒有多大作用。可是自己想想又覺得不合適,總覺得生活中除了吃飽喝足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可是自己卻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什麼,深刻的思想對理解這些東西有什麼作用?普通人有沒有必要有深刻的思想?


可以有效對抗庸常

這世界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你不去審查它的底細,它簡直寡淡乏味到極點。很多念頭像焰火一般轉瞬即逝,念頭產生的時候,你不去拖拽,不去思考會了無痕迹,可思考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感覺,從來都很不一樣。你甚至可以玩弄時間、裁剪記憶。

一個人若是真的呆笨就好了,命運本來在開所有人玩笑,人認真起來的樣子更可笑。


黑色筆記本 在他的答案中指出,這個問題應該分解為

哲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嗎?人生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嗎?

我認同他這一觀點,那麼相對來說,我的回答更傾向於人生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並且我多次弄錯了哲學的概念。望閱讀的朋友能看一眼 黑色筆記本的 答案。

對普通人來說,深刻的思想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果然所有的爭論都是名詞之爭啊。

=================================================

2014.10.27

這個答案並不好,是我在心情非常糟糕的一段時期寫的東西,目前想改,又無處下手,不知從何改起。

我並不希望閱讀這段文字誤導到閱讀的人,希望閱讀的朋友能帶著懷疑的心態閱讀以下文字,如能從中獲益一二,我就很感激。

以下原答案

=================================================

之所以很想回答是因為這剛好是我最近半年思考的東西,也算得出的一個半調子結論,不一定對,而且應該蠻負能量的,但至少是我非常真誠的回答。

一、對國內民眾來說,99%的人沒有所謂深刻的思想。

更可能是99.9%

拿筆者自己來說,初一、二的時候身邊同學還在聽陶喆、周杰倫等主流流行音樂的時候,筆者已經開始聽beatles的《Yellow Submarine》,聽Elvis Presley,聽beyond,聽metallica。研究歌詞,聽著《...and justice for all》(metallica名曲)研究美國的效忠宣誓,感覺自己的思維深度甩了同學們幾條街呢。

17,8歲的時候已經通讀過《1984》、《動物莊園》、《烏合之眾》、《娛樂至死》等書,看別人都是眾人獨醉我獨醒的感覺。

20出頭就通讀過《理想國》、《國富論》、《社會契約論》以及其他一些經濟學、政治學的名著,《資本論》前幾卷都蛋疼的讀過了,從此說話都如三表老師一樣,貴國人如何如何。

24,5歲的時候無聊把pua相關的書籍全部掃了一遍,無論是迷男理論,雜耍人理論,框架理論還是什麼雜七雜八的東西,國內能見到的關於pua的書都讀過了,案例都背過百來個了。從此看別人談戀愛的感覺就像看一群小孩子過家家;從此身邊朋友遇到戀愛睏惑一律是,打電話問我。恩,後來還和知乎上一位相關的大牛交流過,談了幾句覺得,卧槽,研究的pua理論還沒我多呢。

我知道看到這裡要有很多人笑了,他們會說,我在你這個年紀比你聽的音樂,讀的書,多多了,你這根本不叫個深度,ok的,沒關係。那你往下看吧。

25歲開始接觸blues、jazz、classic,研究樂器、編曲,聽一些大神的演奏。我知道了beatles的《Yellow Submarine》雖然算是迷幻音樂的鼻祖,但是後來的酸搖滾、釘鞋更有了長足的發展,知道了陶喆也好、周杰倫也好,他們的RB里B,是blues的B;知道了包括後搖、後金、黑金等風格的音樂,都能尋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到他們的祖輩,blues、jazz,甚至classic。想自己學些樂器,聽了Jimi Hendrix的演奏,驚為天人,覺得一輩子無法企及,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介凡人,於是乖乖把錢省下來買耳機。

26歲讀過了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作為一個非哲學系的傻孩子讀完(我都不能確認我讀完了沒有,還只是翻完了)的感受是,原來人和人思維深度的差距,能到如此距離,這個死基佬單純用文字就能為你設置出一個走不出的迷宮。

27歲讀了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年成書)(確切的說,讀了半本,翻譯實在太爛了,但是沒勇氣讀原文),驚覺對比1949年成書的廣為眾人熟知的《1984》,漢娜阿倫特對於極權主義的研究把喬治奧威爾的作品變成了對是給民眾看的科普讀物。

29歲,我結婚,恩,妻子是個溫柔、漂亮,持家的人,然後差點離婚。我開始嘲笑所有的pua理論,用技巧可以幫你泡到妞,卻不能讓你幸福,領悟人生的所在。

講求實際的人自認為他們不受任何理論的影響,其實他們經常是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俘虜。在空中聽取意見的政治狂人的狂亂想法不過是若干年前某個蹩腳理論家的思想。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這是我現在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多多少少都會高估或低估自己。所有覺得自己思維深刻的人,都該好好想想凱恩斯這句話,想想自己整個思維框架里,究竟有多少,是前人思維堆積的結果————卻在自己腦海中潛移默化成自己的思維成果。思想思想,要有思,要有想才叫思想。只是讀讀別人的書剽竊別人的思維叫哪門子思想。又究竟有多少思想,是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得出的結論。諸位,不要欺騙自己,回答自己這個問題。

你不想說無妨,我只說說我的看法,99%的民眾沒有深刻的思維,至於那1%,最多是半調子的復刻了諸多先哲思想後形成的「深刻思維」。

二、半調子的"深刻思想"不會給日常生活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只會令一個人的普通生活更困惑

寫答案之前,先是去讀了 @丁澤宇先生的答案,並不認同,比如他舉得這個例。

當你坐在公交車上時,上來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顫抖的站在那裡,你二話不說,站起身來把座位讓給他。這是你主動的選擇,在此選擇之背後,除了根據你既往的受教育應該給一個老人讓座之外,還有深層的是你作為一個社會人,願意把自己的資源讓給別人,以此來使社會變得更好。這素質和你深刻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一個簡單的反例,如果雷鋒在公車上一定會讓座的,但讓諸位去讀雷鋒日記,倒不一定會覺得他有多麼深刻的思想。不是嗎?沒準還有人要聲稱這是受了XX主義洗腦的結果。

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公車上對中老年人讓座會偶被看做對於中老年人的輕視,令中老年人感到不舒服,那究竟是多想幾步好,還是純粹的讓座就好了?真的思想深刻的話,多想幾步的話,可能會非常猶豫要不要讓座了。

還真不好說,筆者就有諸多被中老年人拒絕讓座的事例,恩,還有是憤而拒絕的時候。

認識個大姐,商人,聊過幾次。同我,以及我的一個朋友關係蠻好。

名校畢業,家境殷實,猜測是接手了家族事業後又自己開啟了一些項目,這些年摸爬滾打,手上資金多的時候,只現金流就有幾個億。

三十多歲,未婚,說是二十齣頭念大學時生了場大病,床上躺了兩年,靜思了兩年,回學校畢業後就開始投入商海,目前搜索某些產品的介紹還出自她的手筆————不過到現在國人都以為那些文案是翻譯自國外的論壇、網站————寫廣告文案,那是她創業初期的事了。

我怎麼知道這件事呢,第一次見的時候聊起我熟悉的某個產品,開口便是XX出自X國皇室血統。她撲哧一下笑了,「這你也信?都是我很多年前寫的文案了,現在已經傳的滿互聯網都是了。」

怎麼樣,讀到這有沒有對滿互聯網上的「知識」充滿了懷疑?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充滿了懷疑。沒錯,這也是我讀很多知乎大V寫的答案時的感受,特別是涉及到自己知道的行業、領域————「這種胡扯也能這麼多點贊?上知乎的人都是傻的嗎?」

還真是傻的,99%的人沒有自己所謂深刻的思維,只會人云亦云。馬太效應不過是讓這點顯現出來而已。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這話說來都懂,卻沒人想過其實自己就是那個被愚弄的人。

說回這個大姐。如果和你熟悉起來,那麼這位大姐最喜歡聊的東西,是哲學。

這麼一個人,你不可不謂之聰明,有智慧。但我不覺得她過得好,過的聰明。

衣著風格亂七八糟,作息亂七八糟,沒有戀愛、婚姻的計劃,她也不知道自己該過什麼樣的生活,經常坐在那裡思考著思考著就陷入迷茫,上一秒還在和你探討特斯拉在國內的商業前景,下一秒就已進入恍惚狀態。我經常想起她這個人,她的事,在大眾看來,她應該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有著深刻思想的人。但我知道的是,這位大姐她經常很迷茫,圍困在自己思維的局裡,聊哲學,可是身邊的朋友已經沒人願意陪她聊那些「無用的哲學」。

人啊,終究是平凡考學,工作,結婚,生子,繁衍才是最終的路,如果因為自我思維的圍困,讓自己走入一個圍城,算不上是智慧的。連生活都過不好的人,終究被社會所排斥,所拒絕。

這位大姐也是,我也是。

很久以後我讀過錢鍾書老先生的《論快樂》—文。我很敬佩錢老先生,他的博學,但是因為這篇文字,我認定錢老先生不是一位思維深刻的人,通讀下來,除了排列諸位先賢對於快樂解釋,各種掉書袋,並未看到錢老先生對於快樂有什麼自己的獨到見解。

就如我現在對很多作家的看法一樣,他們只擁有堆積資料、整合後用自己的嘴說出來的能力,並沒有深刻思維思考的能力,並未擁有對於事物獨到的見解。

再說回錢鍾書,他算是有了圓滿的一生,家庭,愛人,孩子,但在我看來,他獲得的一切幸福不是因為他思維上的廣博,思想的深刻,反而是因為他的純粹。因為純粹,可以耐得住寂寞,完成《管錐編》,因為純粹,可以簡單的和愛人楊絳相守一生。

到了後來,我反而是覺得楊絳先生對於人生看得更透徹。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楊絳《一百歲感言》

凡人未嘗不好,李宗盛的凡人歌不是唱了嗎,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

雖然很喜歡李宗盛,但不得不說李宗盛就是個凡人,諾是未有機緣或許大家喜歡的小李現在還是老家扛瓦斯罐。

同樣的還有黑澤明,年幼時喜歡電影,喜歡繪畫,機緣巧合進入電影製片廠,開啟了他的非凡之路,我讀過黑澤明的自傳蛤蟆的油 (豆瓣),不知是翻譯原因還是本身筆調問題,讀他的自傳就如同一個老頑童對談,情感倒是真摯,可說來說去離不開那個日本的傳說:有一種蛤蟆,外表特別丑,將其放在鏡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樣子,就會嚇出一身油。這種油,是治療燒傷燙傷的珍貴藥材。看,到最後的最後黑澤明也只是覺得自己不過是只醜陋的蛤蟆。

說李宗盛、說黑澤明都是因為他們都是思維有一定深度,但終究未到極致的凡人,否則李宗盛也不會一把年紀了去寫《給自己的歌》,否則黑澤明也不會想不開試圖以自殺終結自己的一生。這種半調子的思維深度,只會讓平凡人在生活中,過得更困惑。

如果李宗盛是山村野夫,耕田犁地,他不會有那麼多思維的痛苦,黑澤明亦如是。

我們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深刻思想,並不為有所成就,反而只,是為了過好生活,修鍊好自己。但終絕大部分人一生,都是生活在迷惘中,思考中,思辨中,可能直到臨終,都未能有如楊絳先生這般領悟。以「半調子」的深刻思想的離世。

但我不想太悲觀,也不想說拒絕思考,我思故我在,悟得通透之前的苦痛,也值得細細品味。

三、只有少數人真正擁有的深刻的思想並由其思想指引著他們走向人生最終的輝煌

知乎上這麼多搞IT的,那麼關注喬幫主的一定不少,看了關於他的電影、讀了他的傳記的人不在少數。諸位覺得決定他成功的思維上的關鍵是什麼呢。

我直接說我的答案了,我覺得是

是不是很好笑的答案,恩,蠻好笑,但我可以為諸位解釋為什麼是禪。

其實人生來的家庭,成長的環境,受的教育已經大致決定了一個人整套的思維模式。

喬幫主開發布會時做的ppt都廣為人所研究,恩,研究到出了書,下面這本書。

演說之禪 (豆瓣)

我剛好讀過,裡面講ppt的技巧不多,倒是大篇幅的講了關於侘寂的概念。

從字面看,「侘」有窮困或財富匱乏的意思,但卻蘊含著不沉湎於世俗財物、社會地位的深刻意義。「寂」則是孤獨和寂寞的意思,當你獨自一人徒步在荒漠時就會產生「寂」的感受,它能令你陷入沉思,深深的沉思之中。「侘寂」在賦予人們對藝術品或景觀優雅之美的鑒賞能力的同時,不忘向世人傳達那些終究是轉瞬即逝的深刻哲理。

說起來,喬幫主的ppt還真是宅寂這個概念的完美表達,不止他的ppt,他的產品也是。

那侘寂又出自哪裡呢?

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所以對於這個詞,我們或可以用「禪寂」來理解。

好笑嗎,所以喬幫主早年痴迷於sony的產品也不足為奇,畢竟walk man可是對於侘寂理解最為深刻的民族做出來的東西嗎。

但是傳記不會告訴你這些,電影更只是一副畫面閃過————你只看到喬幫主抽過大麻後盤膝打坐,喬幫主痴迷到跑去印度轉了一圈。

所以傳記也好,電影也好,從來不會告訴你,喬幫主腦子裡在想什麼,在悟什麼。

電影《喬布斯》

喬布斯於自宅盤膝打坐

無獨有偶,凱文·凱利年輕時候也跑去印度,坐在牛車裡看著天上的星星,真不知道他那時候想了什麼,接觸沒接觸宗教之類的東西。

但我知道他後來寫了失控 (豆瓣),出名到被張小龍開了書單出來,出名到我記得李開復博士表示如果是全文通讀過《失控》的人可以直接去他們創新工場了。

我在二十歲那年用在一家貨運中心打工掙的錢買了一張從新澤西到亞洲的機票。在此之前,我只結識過一位中國人,甚至連亞洲的飲食都沒沾過。我不知道在這個離家萬里的地方會碰到什麼。當我到達的時候,我的錢包幾乎空空如也;不過,我有的是時間。

在接下來的八年里,我走遍了亞洲的許多國家,間或回到美國掙些錢,然後再去往那遙遠的東方。那時候我還年輕,也正是接受新事物的時候,也因此,亞洲改變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樂天派。飛速的發展就發生在我眼前,我開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換一種方式思考。

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理念究竟從何而來;我也不敢確定地說,這本書中的想法就來自於亞洲,但我想,是亞洲使我準備好了接受這些想法。我認為其中的一些想法與傳統的亞洲理念是有共鳴的,譬如說,自底向上而非自頂向下地構建事物,去中心化系統的優勢,人造與天生之間的連續性,等等。正因為此,當這本思想之書被翻譯成中文時,我感到萬分高興。

————凱文·凱利,致《失控》中文版的讀者們

都是噱頭,知道了這位未來學家的思維成果,卻永遠搞不清楚他是如何看清了未來,思考出這些結果的。我通讀過《失控》,可畢業的時候眼高手低差點工作都找不到。

夠嗎,再來一個,大衛·林奇寫了本釣大魚 (豆瓣),同大家分享了他的創意經驗啊,全書我通讀過了,幫大家總結一下。

要好好打坐啊,每天早一次,晚一次,每次打坐20分鐘,創意源源不絕。

讀完我就呵呵了,果斷豆瓣上給打了一星,這不等於我問大衛林奇怎麼能賺到大錢,大衛林奇告訴我要好好工作一樣嗎。

但我明白了一件事,這些人擁有不同於常人的思維高度,來自於他們自我的思辨,深度的思考。但思考或者悟道的結果卻無法通過語言、文字傳達給他人。於是我花了不少時間讀關於禪學的東西,怎麼說呢,真的很難,比學高數還難,比學離散還難,可這個比喻並不正確,因為比起學,禪本身更是需要自己開悟的東西,說不得。

要麼再舉例一個國內的吧。

王守仁

心學集大成者,鎮壓叛亂,一輩子指哪打哪,立院講學,立德、立言於一身。

所以思想這種東西,深刻到一定程度真是會轉化為生產力,戰鬥力的,特別是能把思想玩到極致的人。

話說回來了,王守仁有兩個「學生」蠻有名。

日本的軍神東鄉平八郎的腰牌上就寫著「一生伏首拜陽明」,一輩子忙著打勝仗。

老蔣也崇拜王守仁,崇拜到在台灣將許多校名、地名、路名改為「陽明」二字,但免不了被老毛打去了台灣。

你看,如果只是半調子的深刻思維話,就終究各持勝場了,乖乖做個凡人吧。

----------------end------------------

@董小曼 托我給大家帶個話

看完 @藥師的答案後覺得心裡陰沉沉的。因為他說的很對,而我又很喜歡哲學,慶幸自己是哲學系畢業。為了讓自己不要太難受,我想在 @藥師 的答案下加一個附註:如果你想的事情超越了平時的生活範圍,證明你有超越生活局限的思維。我看不出這樣的思維有什麼用,卻也看不出有什麼壞處。可能深刻的思想在平時的生活中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可是在你發獃的時候,帶給你無盡的快樂。

=========================

@唐瑞海
先生表示,我這也太小看王學了,要求我補充資料。

我補充進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資料為唐先生提供。

王陽明也是個哲學家

這個是蠻多學者公認的

深刻思想最典型的影響常人就是王學

chiair毛也是王學傳人

(一)靜處體悟

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養方法。他認為道德修養的根本任務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慾的昏蔽,發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養無須「外求」,而只要做靜處體悟的功夫。他在《與辰中諸生書》中寫道:「前在寺中所云靜坐者;非欲坐禪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孥,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雖然王守仁在這裡表白他所說的靜坐與佛教的「坐禪入定」並不是一回事,然而,所謂「靜處體悟」,實際上就是叫人靜坐澄心,擯去一切私慮雜念,體認本心。這是對陸九淵「自存本心」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與佛教禪宗的面壁靜坐、「明心見性」的修養功夫,也並沒有根本的區別。

(二)事上磨鍊

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他認識到一味強調靜坐澄心,會產生各種弊病,容易使人「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漢」。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養必須在「事上磨鍊」。很顯然,王守仁晚年重視「在事上磨鍊」,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養方法上的反映。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主張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和檢察,自覺克制各種私慾。很清楚,這是對儒家傳統的「內省」、「克己」修養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其中所包含的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四)貴於改過

王守仁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一些違反倫理道德規範的過錯,即是大賢人,也難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養中,不貴無過,而貴改過。這種「貴於改過」的主張,體現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實精神和向前看的態度,是可取的。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心即理

=========================

很多資料憑記憶寫的,不免有錯,歡迎私信指正。

如意見不同請另開回答,疲於爭論。

=========================


思想愈加深刻,便會對事物和自身有更理性的認識。這種意識可以讓人脫離了各種慾望的蒙蔽,也不再有人云亦云的徬徨,從而使你不再受物慾的牽連和其他什麼人的誘惑,在思想上賦予了你個人的意志,因此使你得到了自由。你說這有沒有用?重不重要?

其實沒有用,也不重要。畢竟奴隸也可以苟且地活。

只是我們還是想做個有追求的凡人罷。


感謝您的閱讀,筆者還有一個公眾號「若昧若退」,主要發一些哲學和歷史的隨筆,有興趣歡迎關註:

http://weixin.qq.com/r/hTm_povEBdZ6rc-F92y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或者可以來本人的小站:晏如齋隨筆,看看:)


先亮觀點,深刻的思想來自於對世界和自身的探索與思辨,而這才是對人生有幫助的,不是思想本身。

再做」文獻綜述「。不贊同 @藥師的回答,原因有三。一,不同意武斷的用未經考證的數字來陳述。這是小問題,也許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 @晞微 提過這個問題,答主謙虛的表示自己的回答也是半調子,可以理解。但我不同意的是這種用誇張的方式表達想法的寫法,即便是人文科學,也需要精確的數據支撐,而不是一掃一大面。二,所謂」半調子的"深刻思想"不會給日常生活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只會令一個人的普通生活更困惑「是片面且靜態的觀點。確實有一部分人因頻繁的思考而困惑,但問題不在於思考本身,而在於」思而不學則殆「。通過學習與思考並進,也許能解答這些困惑,也許還不能。但思考和學習的本身讓人有了成長的過程,不能因為結果圓滿與否就判定其價值。另,我讀過《論快樂》,我認為作者沒有掉書包,而是提出了自己對快樂與時間,精神與肉體的思考,確有自己的見解。三,理解答主的實用主義,但反對將思想過於功利化。答主列舉了各種大神通過深刻思想達到輝煌的栗子,然後說如果只是半調子的深刻思想的話,就乖乖做個凡人吧。達不到那樣的輝煌確實是凡人,但答主的意思是什麼呢?普通人就要放棄對深刻思想的追求嗎?難道追求深刻思想就是要功成名就嗎?最近從知乎上看到一個回答,閱讀中有哪些給你啟示、靈感或慰藉的段落? - 舜塵的回答 ,正是王守仁的觀點,我認為這種態度更值得稱讚。

回答問題,如果只是別人餵給你的,磚家灌輸給你的,深刻的思想本身不會給你生活帶來幫助。它需要人有意識地去探索,發現知識,理解之,思辨之,否定之,吸納之。這個過程比深刻思想本身給人帶來的幫助要大的多,因為需要動用自身的思維去與外界知識碰撞,重塑一部分的世界觀價值觀,在思辨與否定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知識要大於最後產出的」深刻思想「,會使人更廣泛的了解這個世界與自己,而且會建立起自己的思維體系,有助於之後更好的分析遇到的事情。之所以有人」聽了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也許正是因為這道理是」聽「來的,沒有」躬行「得之。至於得來的這些深刻思想有什麼幫助,我認為 @我的心不是席子已經答的非常到位了,很真誠,請移步。重要的是,要使這些思想服務於你,而不僅僅是知道而已。

多說兩句,那麼該探索什麼,以獲取深刻思想呢?大致可分為對世界的探索和對自身的探究。我認為人自身是探究這個世界很好的載體,但常常被人忽視。認識,否定,塑造自己並不比探索世界,改造社會要簡單,因為要對付的是一個主觀的,持續矛盾性變化的意識,而非客觀的,可以施力於其上的存在,如果說後者存在自身能力與現實困難的矛盾,那麼前者就存在知行難以合一的矛盾。另外,很難說哪個更有價值,因為人志有不同,任何一方都不能否定另一方的價值。因此存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分。二者有別,善其身者不見得能濟天下,如伯夷叔齊;濟天下者也未必善了其身(聽起來哪裡有點怪。。。),如曹操劉邦朱元璋,只是人生追求不同。從社會意義上,濟天下者能影響更多的人,但是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影響卻難以定論,諸葛武侯衛漢伐魏為人稱道,但也有人說他推遲了中國的統一,使之長年處於動亂(雖然統一的晉也並未穩定多少,雖然還有好多觀點可以辯駁之,不贅述)。

好像扯遠了,回到主要論點上,還是探索並確定自己的思想,然後驀直前進。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可以在一定階段因某種契機(外界影響,自己反思)停下,重新審視、否定、塑造自己的思想,並再次付諸行動,使之成為一個動態的,不斷成長的過程。而不應長期沉溺在對」絕對真理「的尋找中,思而無為,知而不行;也不應陷入虛無主義的陷阱,認為沒有真理存在,放棄對人生、世界的思考,隨波逐流。

鄙人陋見,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對絕大部分人沒用。

雖然我才疏學淺,不知道什麼是「深刻思想」,大體理解為「形而上的思考」或者「超越生活環境和閱歷的思考『吧,這些,通常只對特定的人完成「自我構建」有用。在這些人的人生道路上,金錢、慾望、名譽都無法提供足夠的力比多去支撐生命的運轉。

至於是哪種特定的人?這裡很難描述。

姑且讓我這個異端套用下新教路德宗的概念」因信稱義「,只有「信仰」真理存在性,並願意為之付出的人,才能「稱義」,才能從這些看似形而上遠離現實的思考中獲得力量。

鑒於我並不信仰新教,還是把這些人叫做——one of us好了~~lol

當然,是不是one of us和智力、學識其實都無關,只是一種個人選擇。

比如現在第一名答案作者明顯不是,雖然他和我在20歲之前的成長軌跡驚人相似,不過有些事情和讀書多寡並無關係,不過不妨礙他作為一個聰明的人,擁有優秀的事業和成功的生活。

羅伯特·弗羅斯特在詩中說: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說到底,題主想問的東西,不過是「這條路上有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去走」罷了,我只能回答說,也許很多人和弗羅斯特一樣,只不過是一開始不小心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而已。。。


如果只滿足於看到表面上的世界,大部分人在30歲左右的時候都可以去死了。

首先定義一點:

所謂的深刻思想,必須是自己親身體會到的更深一層的東西,那個叫深刻思想。

看過幾本書摘抄幾句名言型的鸚鵡學舌性質的話,不叫思想,叫渣,文藝點說叫「唾餘」。

深刻的思想,背後隱藏的,是對世界更深刻的認識。

只有一層一層地往下剝,這世界才會不斷地有新鮮感。

活著才會顯得有意思。

這個不斷往下剝的過程,跟人的身份地位能力都無關,只跟人自己有關。

做的事沒有大小之分,只要你願意,可以不斷地挖掘新東西出來。

簡單的一個動作,反覆地練,可以成就一個拳種;

做飯可以做出臭豆腐老乾媽和八大菜系,最近還有個出了名的壽司之神;

甚至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發泄,不也是在某處發展出了一整套的服務系統嗎?

這些於簡單處見不簡單的發掘,它們的背後,都是有深刻的思想支撐的。

只是做的人逼格太低,沒形成文字而已。

但是體會已經深深地印在心裡了。

這個體會,才是我認為的真正的思想。

這個思想,才是真正的深刻的思想。

也就是說:深刻的思想,是人生樂趣的外在表現。

它跟人是否普通無關,

跟人是否有趣/有心,有關。


一個剛剛被閨女深刻一番無法入睡的大叔不請自來。

????????這算相當低調的感慨線吧???????????

關於我閨女大家可能在其它的一些我的答案里都有些印象了。

標準美女,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加入了某國際大伽的團隊還做了個小頭目,長年混跡於國際娛樂圈,在地球每個浮華膚淺墮落和晦澀的城市裡,都曾經有她的身影,我看過她朋友圈上無數個這樣的地方,燈紅酒綠中的小酒杯照片。每當這樣的時候,我就仰望星空感嘆這是上天對我的報應。現在呢,閨女以一個極其膚淺的理由離開了中國,去了美國讀書,當然,我知道,她這就是一種逃離,當時的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至少跳出了一個火坑,至於她在美國遇到什麼,我只能尋求上帝的照看和憐惜。可是今晚,當我在夢裡計劃著和美女下周度假的種種細節時,微信里閨女從美國搭理我了……

????????當然,這條也不例外,我得再感慨一下,上天厚待我呀!????????

事情的整個經過是這樣的……

昨天我看她的朋友圈,發現她的頭像照片我有點接受不了的時尚。於是我發了條信息給她,大體的意思是頭像不好看,也就是這個普通人膚淺的問題,引入了一整天如此深刻思考。下面我還是發圖吧。

我對她的教育永遠都是這種承認加指點的方式。

她不想搭理我或者迴避我的話題總是開始打岔。我的妞和閨女差不多大,基本說到這個她接不出什麼下文。

我得讓她開始重視這次談話,放狠話的時候到了!

看到我的閨女和我的妞一樣都那麼關心美醜,我深深的認定這個世界真特么是膚淺的……

我想可能是我這句話將話題引入深刻的可能了。

她像小魚一樣想從我手裡滑開。是不是所有的女兒都有這樣的狡猾,我的妞也經常這麼對付她爹。

昨天晚上的談話在她流汗的表情里結束了,說實話,昨天我也和我的妞聊得正歡,能讓閨女換個頭像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了,也沒想能一下子攻城拔寨。於是話題結束我也沒再追問。看到頭像換了,我繼續和我的妞在深深的夜裡吹著如沐春風的牛逼。。。。

今天凌晨,手機突然響了,我就看到那表情下面的話!

我還在夢遊模式,轉換檔位的時候,回個「對」當時覺得有點不妥,現在看來那種淡定和威嚴才是我的風格,哈哈。

我這兩句語音是「有知識了人就會變成這樣,我從前和你說過,但是現在也不晚,你還年輕,可以奮鬥。」現在看來,這兩句還在換轉模式,沒睡醒。

這兩話語音我完全被深刻轟炸蒙圈了!

一個苦逼的形象瞬間展開。

第一個10秒 「真好!!!!你知道我期待你這樣說話,整整整整十年啦……」

有沒有黃世仁接過楊白勞還來的銀兩的敢腳呀!

第二個14秒二逼模式開啟了 「你不是受啥刺激了吧,兒,大晚上和我說這些,還這麼深刻認識,我這有點太激動呀,不知道這是咋回事呀!」

我真的有些激動了。

22秒內容如下「嗯,你要沒有還行,我就相當於做上美夢了,這下你媽也應該對你放心了。但是你這樣,你媽責任很大,我一提她我又生氣啦!她也不好好教你……(此處語氣強烈,哈哈)

現在我才算醒過來,面對閨女的深刻我必需有個深刻的引導和回應。

於是43秒我說:「但是,孩子我跟你說,人的經歷無論是什麼,一個強大的人都能從中提煉出有用的東西來,弱者對於這樣的經歷呢可能就是挫折,後悔,浪費生命,但是對於強者來說,一定會從這些經歷中給以後的生活一種有價值的幫助和引導,這才是上天讓我們經歷這些的真正的意義。

54秒「所以當你否定那樣一個過去的時候,你得用一顆陽光的心去分辨一下,在過去的這十年當中是不是一切都要扔掉,是不是所有都要拋棄,是不是所有的經歷都要否定,其中有沒有哪一個部分,或者從哪一個角度去觀察,它對你是有益的,是積極的,你要把那些提煉出來……」

15秒「當你能夠這麼做的時候,你就是一個智者,你就有力量,然後面對未來你才能真正的改變!」

在下面的11秒沒hold住,苦逼模式又啟動了:「你和我聊聊你都學什麼了,和什麼人接觸,在思考什麼問題?」

閨女閨女閨女

閨女根本沒搭理我最後的問題。可能那個問題又讓話題回歸到膚淺里了,她在還深刻的人生思考里沒盡興。???????這是轉播結束提示線???????

現在我才要正式回答問題,對於普通人,深刻的思考有啥用。

首先,從閨女的身上,很明顯的是美國的學習生活和見識讓她產生了深刻思考的動因和精神支撐。她做為訪問學者(太特么年輕,我都沒混上這個。)的身份讀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周邊環境和人讓這個混在國內膚淺氣氛中的小普通人開始思考了。這可能就是大學這聖潔崇高的地方獨有的魅力!我貌似跑題了,又特么開始給國際人口犯子做廣告。但是,真是這樣,深刻的思考讓你在人生的沙漠里遇見綠洲。哪怕在思考以後,你還要回到平庸的生活里接受自己的普通,但是,這樣的思考讓你的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成為你成長的資糧和營養。

這些年來,這個姑娘自己都可能不知道,在我發現自己顯而易見卻又一再迴避的衰老來襲的時候,她是我人生所有夢想得以延續的希望和寄託,但是,我不可能告訴她這一點,這對她太不公平,我只是希望她能幸福平安。不過,我一直想把這種在平庸的生活里思考人生的能力傳授給她,直到今天……於是我興奮的無法入睡,在微信的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


思想之所以能被稱之為深刻,是因為它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提煉出了亘古不變的道理。

作為俗世里的庸人,思想越簡單,活得就越瑣碎,也越容易被自己的無意義的念頭所纏繞。

我們大多數人,每天沉浸在對他人心理活動的揣測,對自身外表的打量,對低級物質需求的無盡追求當中。我們不知道自己精神的愉悅感來自於何處,只好日復一日地在尋求基礎生理快感的過程中沉淪。

來自飲食,物質,性愛的快感,就像一次次奮力的短暫跳躍。倘若你想長時間地觸摸類似的快感,唯有借用精神的羽翼飛翔。

深刻的思想,會讓人變得純粹,甚至幾近天真。它會精簡你的時間和精力,引導你把生命消耗在值得消耗的人和事物上面。

不以習性和情緒煎熬自己,即是解脫。


我試著從商業地產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商業地產里,評價一個購物中心的經營的好壞一般從下面幾個方面:

1、購物中心的動線是否合理,這裡包括外部的車流動線,客流動線,以及內部的人流動線,貨運動線等

2、購物中心的服務體系是否合理以及人性化,包括顧客服務體系和內部服務體系等

3、業態組合與品牌組合是否合理

4、購物中心導視系統是否合理,這裡包括停車場的導視以及商業部分的導視

5、購物中心的外觀以及美陳是否美觀,包括綠植、景觀小品,廣告位的設置等

這幾個方面對購物中心的影響是由內到外的,普通的顧客最能直觀感受到的可能是4、5兩個方面。但是他們可能會感覺到「在這個購物中心逛一點都不覺得累」或者「開車到這邊真方便」,這就是購物中心動線無形的影響;還有人會說「這個購物中心永遠看不到保潔員,但是卻非常乾淨」或者「一來到這邊就感覺很清新,從味道到背景音樂都很喜歡」,這就是購物中心服務體系帶來的無形的影響。

說這麼多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深刻的思想是會從內到外影響一個人的言行的,它會深化到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里,就像是一個購物中心如果前期規劃設計不合理或者存在硬傷就會深刻的影響這個購物中心後期的經營管理,說的嚴重一點是會左右購物中心生死的。普通的顧客對購物中心一次次滿意的體驗背後是各方面合理的組合與設計才達到的。就像有些人給人的感覺很好,有些人能從繁雜的事務中總結出簡單的邏輯關係,有些人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從容解決可能就是所謂的「深刻的思想」的作用吧。


看到題主的問題,我想起許多。我想起韓寒說,聽過許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我想起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擁有詩意的世界;我想起我讀過的書,愛過的人,遇過的種種變遷,我想起五年之前的自己,一直在試圖在哲學和宇宙之間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五年前的自己,他沒有用一絲的疑惑來問說,這有什麼用?

直到如今,我也不能說這道理,這思想,到底有什麼大用。

就像許多人覺得,詩歌和電影,繪畫與文藝,都是一些虛無的東西,有些人一輩子也不能知道梵高跟莫奈有什麼區別,不能知道宇宙從何處起源又向著怎麼樣的狀態而去,不能關心全人類的發展和文明璀璨之處,大多數人都苟且於眼前的苟且,又或者說滿足於當前的滿足。

這無可厚非。你腦袋裡想的是宇宙之間的事情,和你腦袋裡想著今天要泡個怎樣的妞,這都是個人選擇,本無對錯之分。但就像題主所說一樣,總覺得生活中除了滿足物慾,還有更重要的一些東西,這大概就是一種原始的驅動力,深藏於基因DNA的蜷曲之中,就像愛因斯坦想的質能方程和相對論,就像馮諾依曼想的計算機,就像柏拉圖的哲學,這些,以極其隱晦的力量,在歷史某個奇點發生大的反應,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

又或者說,思想,永遠是我們跟其他低級生物的差別。

這大概就是思考和思想對於全人類的意義。

但對於一個平凡人,比如我爸,可能終其一生也不能明白這些萬一,但是不妨礙他的快樂與生活。

人人世界觀不同,深刻的思想對於每個人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

我一直覺得,這世界有一億億種可能,你我能成為今時今日的自己,生而為小藍星人,而不是小藍星豬,小火星土,這都是緣分使然。我即是我,無數宇宙之中,再無第二個我,這感覺就像打一把一生只能進去一次的精彩遊戲,結束之後,再無相見可能。但可惜的是,這世界精彩萬分,美不勝收,且真理無窮,姑娘無盡,終我一生亦不能探其萬一。但我進一寸,便有一寸的歡喜。

何其幸運。

能更進一步地思考這個世界,了解它的深刻,便見到這世界更多的美。我想即算這地球之上只剩我一人,我也還是會為能夠思考與體驗這美而感到開心無比。這是一種超越人類本身的孤獨,而這孤獨只能與這世界共鳴。

我想,這是對每個個體的意義。

別忘了,即算我到死都等不到我們出征銀河系的那一天,但我心中依然有一個星辰大海。

這就是意義。


這是個不錯的問題,試答,不知答案是否能令人滿意。

從題主的問題而言,我認為需要進行兩個界定,一是關於深刻的思想的界定,二是關於普通人的界定。

我所理解題主所提之深刻的思想,我可以理解為是那些非娛樂型與非生活技能型之知識。對於普通人而言,無法直接轉換成生產力的知識。比如我會游泳,這是生活技能型。我喜好吃喝玩樂,這是娛樂型。

關於普通人的界定,那就簡單的多了。以題主所舉「深刻的思想」為終身目標或是謀生手段者,恐怕不在此範圍內。比如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之類的恐怕不在此範疇內。其他的應該都包含在內。

那麼,以此「深刻的思想」,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到底有沒有作用?

我認為,是有的。

當你坐在公交車上時,上來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顫抖的站在那裡,你二話不說,站起身來把座位讓給他。這是你主動的選擇,在此選擇之背後,除了根據你既往的受教育應該給一個老人讓座之外,還有深層的是你作為一個社會人,願意把自己的資源讓給別人,以此來使社會變得更好。這素質和你深刻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當你在公司里需要處理一個棘手的問題,你的下屬和老闆均乾瞪眼手足無措,而你眼觀六路看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成功的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這即是你工作經驗的老道,也是你深刻思想的表現。換句話說,如果有另一個工作經驗比你豐富的多的人,然而其只是一天又一天的複製其工作。再給他十年的時間,恐怕這個難題他也解決不了。

當你讀 @朱炫 一篇6000字的小說,覺得此人好像通篇不知所云。思維跳躍。然而你耐著性子讀下去。等到最後一個字讀完時,你才恍然大悟。原來朱炫已將問題的答案全部寫在了文章里。只是包裝的太嚴密,需要你一步步的去解。浮在表面的,是朱炫的故事。沉在下面的,是朱炫深刻的思想。(這裡和普通人似乎是有衝突)。

讀到這裡,你明白了嗎?如果沒明白的話,跟著我往下走。

之前在知乎上有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把答案寫成長篇故事。

我在此問題下曾經說到。之所以要把答案寫成故事,原因很簡單。很多時候,你問問題時,其實你並不是要求一個答案。你只是要求一個觀點,並且橫向對比各種觀點,最後得出自己的答案。這也就是為什麼知乎傾向於一個「如何看待」的社區氛圍。

如果把我的答案比作是一塊葷油的話,其實你需要這塊油,並且知道油長什麼樣子。可是我不能把油直接塞你嘴裡,因為你會膩。我只能把它包裝,比如沖成一碗心靈雞湯,或是夾在餅里給你吃。喝湯的時候覺得味道太淡,有時也會太膩,喝下去之後自己什麼都明白了。吃餅的時候覺得干,可是咬到油的時候又覺得挺香。

我思維跳在這裡的原因是想說,深刻的思想,就如同這一塊油一樣,生吃,吃不得。然而拿來做湯炒菜炒飯,卻是很美味的。少了它,這菜總覺得味道不對。或者是它也是一把鑰匙,一把當你的技術型知識無法解決問題時,能夠給你指路的鑰匙。

為什麼現代的工廠大規模生產的產品,雖然好用結實,但人們卻還是總覺得一個手工製造的產品要更加的有味道。原因就是手工製造的東西,多了一絲手工的情懷在裡邊。你知道他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即便是同一雙手,也不可能像工廠那樣大規模的複製。我想這種獨一無二,恐怕也可以叫做「深刻的思想」。

換句話說,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深刻的思想」。如果一個人少了這種思想,無異於是行屍走肉般。如果整個社會都沒有或者只有部分人有這種深刻的思想。那這種場景我們早就在各種各樣的反極權電影里見過無數次了。

還記得1984里的那句話么?

「思想不會帶來死亡,思想本身就是死亡」

如果你所理解的深刻的思想是一個人夠博學之類的,我想那恐怕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完-

我答完了才發現這是個哲學問題,我答成了雞湯,原諒我吧……


深刻的思想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客觀上來看,似乎確實沒什麼太大用處。它並不能成為一項謀生的技能,對學習大部分專業知識的幫助也很小。

就好像一個程序員,思考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美,對他的工作有幫助么?思考安樂死合不合法,各個政體之間的優劣,對他的工作有幫助么?有那些時間,還不如去看看編程的書籍來得實在。

但是

從主觀上來講,深刻的思想是有用的。準確的說,是對那些喜歡思考這些問題,而陷於困惑之中的人有用。

很多人都會遇到一種情況:明明知道自己想的那些東西是沒用的,卻還是忍不住去想。但是怎麼想又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於是就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之中。

人並不是總能控制自己的想法的,而深刻的思想,就是用來解決這種由於「過多的思考」而引起的困惑。話句話說,就是對那些「書讀得不多,而想得太多」的人有用。

總而言之,

對於不喜歡思考的人來說,深刻的思想沒有作用。

對於喜歡思考但是陷於困惑之中的人來說,深刻的思想是有用的,因為他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苦海。對於喜歡思考並且已經思考出答案的人來說,他們已經有了深刻的思想。深刻的思想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已經沒有用了。但是,他們可以用這些思想幫助那些仍然陷於困惑之中的人走出困惑。

謝邀


我可以忍受物質上的貧乏,可是不能忍受精神上的貧乏。

擁有深刻的思想,你的世界和別人都是不一樣的,信息量會更大,會發現更多內在的東西,同樣,人生也會有趣很多。但是同時也會帶來一些痛苦。

打個比方,進一家店,我會下意識的打量空間大小,貨物布置,價格水平,人流量之類的東西,同時推算一下利潤率,店主月收入之類的。我覺得很有意思。

看一部電影,會分析內在的精神內核,會思考導演想表達的是什麼,某個場景有什麼深意,某個特寫想表現什麼。我覺得很有意思。

跟一個人交談,通過談吐,眼神,穿著來猜測這個人的具體情況。我覺得很有意思。

讀一篇新聞報道,會分析它的自洽性,隱瞞了什麼,有什麼樣的立場,為什麼,想表達什麼,是否客觀中立,是否有煽動性,是否偏激。我覺得很有意思。

看一本書,在看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聯想,同時猜測按照這個邏輯下面該講什麼,和其他的某些事物哪些地方是否有共同性,作者對於某些事物的態度是否和作者本人經歷有關之類的。我覺得很有意思。

就是這樣,雖然我沒有深刻的思想,但是我會想的更多,我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和體系以及自己獨立思考的精神,我覺得很有意思。

同樣,想的太多也會帶來很多煩惱。

看的到卻到不了,懂得卻無法去改變,希望改變卻無能為力。

不一定有什麼用,但是起碼自己會活的明白些,也有意思一些。

但是也會更孤獨。

以上。


思想深刻是不斷學習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工具,有深刻的思想的就已經不是普通人了。一個人如果默默無聞的擁有深刻的思想,他就不是普通人。不僅如此,一個人如果已經感到追求思想的樂趣,走在追求深刻思想的路上,他就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深刻的思想最大的作用意義,就是讓你知道了普通人是怎麼想的,這對你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幫助,但你可以活的更加自信些。


對普通人的話,沒有太多意義。有時候真的是「難得糊塗」。

以前的一篇文章------清醒者陷阱

------思考和努力能做到什麼地步?-------

之前思考過社會平均值,社會平均值-普通人的極限 。社會平均值,即社會平均下來的中間值,社會的中位數。在發達國家,中產,中等收入即社會的中間值。

關注社會平均值在於這是絕大多數普通人,在沒有背景,沒有超常天賦,沒有超常機遇,所能達到的天花板的極限。

社會有平均值,思考和努力也都是有局限的,在幾十年前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制度性,任何低出生的平民都只能接受現實,努力,思考,學習都改變不了現實,只能接受現實,人命如草芥。百萬千萬的性命握在別人的談笑之間,而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從古至今都是權力社會,收益最大的能力和真實財富通貨永遠在於如何進入權力集團,獲取權力。一旦成功,遠超任何創新任何知識技能的收益。

這決定了以獨立認識開始的思考,可能往往並不是帶來好的結果。

人的努力和付出是已經提前付出的成本,但一如做生意,總會有成功失敗,付出的努力和成本也必然會面臨不確定的收益,而最終無法兌現收益的就成為沉沒成本,而人生只有幾十年,經不起幾次成本的沉沒。有限的選擇和成績往往就決定了人的一生。

一天只有24小時註定了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兼顧更多。

是早期盲目的跟風行賄送禮,還是自以為看清真實的獨善其身,是相信過去的歷史,鑽營貪腐攀附權力,還是自以為認清大勢的走向文明,這都是需要思考和斟酌的,時間和人生經不起等待,深思熟慮的思考,也許最後遠不如埋頭橫衝直撞,順從和運氣也許成就了一切。世界就是這麼奇妙。

過去即現在,現在即未來,人死後不需要在意洪水滔天。

清醒者只能自救,也許不僅不能自救反而自誤!清醒也許反而才是陷阱。說起來,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有笑話說皇帝在下一盤大旗,核戰後國人和蟑螂統治世界。

人如果排除自己的思想和蟑螂又有多少區別。而確實人就像蟑螂一樣生活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清醒者看重和擔心的,也許對俗世之人不值一提,如果在加個幻想。不需要思考眾人的幸福度甚至社會地位也許遠遠超過焦慮的清醒者。

世界是適者生存,而並非智者生存或能者生存,也並非清醒者生存。如果遇到更惡劣的環境,誰知道人類會不會進化成蟑螂呢。居安思危一旦頻繁就成了杞人憂天。

關於規律和大勢可看重可不看重,歷史和大勢那玩意是對的,但同樣人是熬不過時間的,僅僅一個經濟危機,在人為扭曲下時間的誤判和推遲就長達多年。何況整個體制整個權力階層的瘋狂。

所謂的進步更是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幾百代人的時間去消耗。一代代滿懷夢想希望的人不過如韭菜一般,一茬一茬的被收割。

未來是什麼樣,不得而知。

清醒也只是相對的有局限性的,通常是有些沒法同流合污的普通人,極端了是看什麼都不順眼的哲人,從世俗的角度,都算得上自誤,而能看清又能利用之牟利的投機者是非常罕見的。當然這只是推演,只要自己能接受,世俗的評價,他人的眼光並沒有多重要。夾雜在兩者之間,又無法同流合污,但又不甘清貧的是杯具的。

以個人而言,人生只有幾十年,而真正能自主和精力旺盛的年月可能只有二十不到三十年。摺合不到一萬天。以個人的身份與一個幾千年的慣性和體制抗衡,是絕對不智和沒有意義的。

人都是要死的,國家亦如此,如果能看破這點,有機會移民,加入一個好的國家,好的社會,自然是進化的最佳選擇。如果單純的被標籤和宣傳所束縛,不願意走下開往地獄的列車,最終是難有好的結果的。

過去即現在,現在即一切,人死後不需要在意洪水滔天。


深刻的思想並不是想有就能有,雖然它實際上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至少可以讓一個人做到擺脫「人云亦云」,對自己、對社會、對自然等有獨特而又合目的併合規律的認識。

比如我在知乎網上的一些回答與專欄文章,遭到很多網友的贊同與感謝,這說明很多網友還是有深刻思想的,還是有很多有識之士喜歡深刻思想的。

深刻的思想就像爬上了比較高的山,看到的景緻必然和爬的低的不一樣,認識和判斷也不會相同,但更值得信賴,更多人可以藉此爬的更高。

「愚蠢是一種極大的痛苦:降低人類的智能,乃是一種最大的罪孽。」—— 王小波

推薦閱讀:

王小波:思維的樂趣



王小波

  二十五年前,我到農村去插隊時,帶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奧維德的《變形記》,我們隊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至它像一卷海帶的樣子。後
來別隊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後我又在幾個不同的地方見到了它,樣子越來越糟。相信這本書最後是被人看沒了的,現在還忘不了那本書的慘狀。插隊的生活是艱苦
的,吃不飽,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沒有書看,倘若可看的書很多的話,《變形記》也不會這樣悲慘地消失了。除此之外,還得不到思想的樂
趣。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
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插隊的地方有軍代表管著我們,現在我認為:他們是一批單純的好人:但我還認為,在我這一生里,再沒有誰比他們更使我痛苦了。他們認為,所謂思想的樂趣,
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毛澤東思想來佔領,早請示,晚彙報,如有閑暇,就去看看說他們自己「亞古都」的歌舞。我對那些歌舞本身並無意見,但是看過二十遍以
後就厭倦了。假如我們看書被他們看到了,就是一場災難,甚至「著迅魯」的書也不成——小紅書當然例外。順便說一句,還真有人因為帶了舊版的魯迅著作給自己
帶來了麻煩。有一個知識可能將來還有用處,就是把有趣的書換上無趣的皮。我不認為自己能夠在一些宗教儀式中得到思想的樂趣,所以一直鬱鬱寡歡。象這樣的故
事有些作者也寫到過,比方說,茨威格寫過一部以此為題材的小說《象棋》,可稱是現代經典,但我不認為他把這種痛苦描寫得充分了。這種痛苦的頂點不是被拘押
在旅館裡沒有書看,沒有合格的談話夥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間同樣寂寞,面對和你一樣痛苦的同伴。在我們之前,生活過無數的大智者,比方說,羅
素、牛頓、莎士比亞,他們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們免於這種痛苦,但我們和他們的思想、著述被隔絕了。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慾望
就是學習。我承認,我在抵禦這種痛苦方面的確不夠堅強,但我絕不是最差的一個。舉例言之,羅素在五歲時,感到寂寞而凄涼,就想到:假如我能活到七十歲,那
么我這不幸的一生才度過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他稍大一點,接觸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變了想法。假設他被派去插隊,很可能就要自殺了。

  談到思維的樂趣,我就想到了父親的遭遇。父親是一位哲學教授,在五六十年代從事思維史的研究。在老年時,他告訴我一生的學術經歷,就如一部恐怖
電影。每當他企圖立論時,總要在大一統的官方思想體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隻老母雞要在一個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樣。結果他雖然熱愛科學而且很努
力,在一生中卻沒有得到思維的樂趣,只收穫了無數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斷壁殘垣,收到一本名為《邏輯探索》的書里,在他身後出版。眾所周
知,他那一輩的學人,一輩子能留下一本書就不錯。這正是因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國人的思想搞得徹底無味。我們這個國家裡,只有很少的人會覺得思想會有
樂趣,卻有很多的人感受過思想帶來的恐慌,所以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思想的味道就該是這樣的。

  文化革命之後,讀到了徐遲先生寫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那篇文章寫的很浪漫。一個人寫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這樣浪漫。我個人認為,對於一個學
者來說,能夠和同行交流,是一種起碼的樂趣。陳景潤先生一個人在小房子里證數學題時,很需要有些國外的數學期刊可看,還需要有機會和數學界的同仁談談。但
他沒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當然他比沒定理可證的人要快活。把一個定理證了十幾年,就算證出時有絕大的樂趣,也不能平衡。但是在寂寞里枯坐就更加難熬。
假如插隊時,我懂得數論,必然會有陳先生的舉動,而且就是最後什麼都證不出也不後悔;但那個故事肯定比徐先生作品裡描寫得悲慘。然而,某個人被剝奪了學
習、交流、建樹這三種快樂,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這種同情我為那些被剝奪了「有趣」的人保留著。

  文化革命以後,我還讀到了阿城先生寫知青下棋的小說,這篇小說寫得也很浪漫。我這輩子下過的棋有五分之四是在插隊時下的,同時我也從一個相當不
錯的棋手變成了一個無可救藥的庸手。現在把下棋和插隊兩個詞拉到一起,就能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因為沒事幹而下棋,性質和手淫差不太多。我決不肯把這樣無
聊的事寫進小說里。

  假如一個人每天吃一樣的飯,干一樣的活,再加上把八個樣板戲翻過來倒過去的看,看到聽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贊成羅素
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數的參差多態都是敏於思索的創造出來的。當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贊成我們的意見。他們必然認為,單一機
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說,要讓大家「虛其心而實其腹」,我聽了就不是很喜歡:漢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我看來是個很卑鄙的行為。摩爾爵士設想了一個
細節完備的烏托邦,但我象羅素先生一樣,決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這個名單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軍代表,他們想把一切從我頭腦中驅除出去,只剩一本 270
頁的小紅書。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某種程度的單調、機械是必須忍受的,但是思想決不能包括在內。胡思亂想並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們生活的這個
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絕新奇。
我認為自己體驗到最大快樂的時期是初進大學時,因為科學對我來說是新奇的,而且它總是邏輯完備,無懈可擊,這是這個平凡的塵世上罕見的東西。與此同時,也
得以了解先輩科學家的傑出智力。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雖然自己總被擊敗,但也有機會領略妙招。在我的同學裡,凡和我同等年齡、有同等經歷的人,也
和我有同樣的體驗。某些單調機械的行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帶來快感,但因為過於簡單,不能和這樣的快樂相比。藝術也能帶來這樣的快樂,但是必須產
生於真正的大師,象牛頓、萊布尼茲、愛因斯坦那樣級別的人物,時下中國的藝術家,尚沒有一位達到這樣的級別。恕我直言,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
類智慧至高的產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出於功利的種種想法。

  有必要對人類思維的器官(頭腦)進行「灌輸」的想法,正方興未艾。我認為腦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有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舉。有
一些人說它是進行競爭的工具,所以人就該在出世之前學會說話,在三歲之前背誦唐詩。假如這樣來使用它,那麼它還能獲得什麼幸福,實在堪虞。知識雖然可以帶
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子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當然,如果有人樂意這樣來對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對孩子表示同情而已。還有人認
為,頭腦是表示自己是個好人的工具,為此必須學會背誦一批格言、教條——事實上,這是希望自己使看上去比實際上要好,十足虛偽。這使我感到了某種程度的痛
苦,但還不是不能忍受的。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總有人想要種種理由消滅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這些人想要這樣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說得更確切些,是出於功
利方面的考慮。因此他們就把思想分門別類,分出好的和壞的,但所用的標準很是可疑。他們認為,假如人們腦子裡灌滿了好的東西,天下就會太平。因此他們準備
用當年軍代表對待我們的態度,來對待年輕人。假如說,思想是人類生活的主要方面,那麼,出於功利的動機去改變人的思想,正如為了某個人的幸福把他殺掉一
樣,言之不能成理。

  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這種說法聽上去美妙,卻使我感到恐慌。因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
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假設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腦子挖出來扔掉,換上他的,我絕不肯,除非你能夠證
明我罪大惡極,死有餘辜。人既然活著,就有權保證他思想的連續性,到死方休。更何況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們自己的立場來度量的,假如我全盤接受,無異
於請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雞到我腦子裡下蛋,而我總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來是長了一個雞窩。想當年,我在軍代表眼裡,也是很低下的人,他們要把自己的
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強加給我們,也是一種腦移植。菲爾丁曾說,既善良又偉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所以這種腦移植帶給我的不光是善良,還有愚蠢。在
此我要很不情願地用一句功利的說法:在現實世界上,蠢人辦不成什麼事情。我自己當然希望變得更善良,但這種善良應該是我變得更聰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
何況赫拉克利特早就說過,善與惡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通一條路。不知道何為惡,焉知何為善?所以他們要求的,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

  假設我相信上帝(其實我是不信的),並且正在為善惡不分而苦惱,我就會請求上帝讓我聰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絕不會請他讓我愚蠢到讓人家給
我灌輸善惡標準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負起灌輸的任務,我就要請求他讓我在此項任務和下地獄中做一選擇,並且我堅定不移的決心是:選擇後者。

  假如要我舉出一生最善良的時刻,拿我就要舉出剛當知青時,當時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類,絲毫也沒有想到自己。同時我也要承認,當時我愚蠢得很,所
以不僅沒幹成什麼事情,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丟盔卸甲地逃回城裡。現在我認為,愚蠢是一種極大的痛苦:降低人類的智能,乃是一種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
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嚴重的罪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決不可對善人放鬆警惕。假設我大奸大惡之徒所騙,心理還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騙,我
就不能原諒自己。

  假如讓我舉出自己最不善良的時刻,那就是現在了。可能是因為受了一些教育,也可能是因為已經成年,反正你要讓我去解放什麼人的話,我肯定要先問
問,這些人是誰,為什麼需要幫助;其次還要問問,幫助他們是不是我能力所及;最後我還要想想,自己直奔雲南去挖坑,是否於事有補。這樣想來想去,我肯定不
願去插隊。領導上硬要我去,我還得去,但是這以後挖壞了青山、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等,就罪不在我。一般人認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無辜的。假如這種低智是先天
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發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後天的低智算不了無辜——再說,沒有比裝傻更便當的了。當然,這結論絕不是說當年那些軍代表是些裝傻的奸
邪之輩——我至今相信他們是好人。我的結論是:假設善惡是可以判斷的,那麼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發展智力,增廣知識。然而,你勸一位自以為已經明辨是非的人
發展智力,增廣見識,他總會覺得你讓他捨近求遠,不僅不肯,還會心生怨恨。我不願為這樣的小事去得罪人。

  我現在當然有自己的善惡標準,而且我現在並不比別人表現得壞。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按這個標準,別人說我最善良,就是我最
邪惡時;別人說我最邪惡,就是我最善良時。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準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基於這種信念,我認
為我們國家在「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就喪失了很多機會。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鎖知識、鉗制思想、灌輸善良,因此有許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喪失了學習、交流、建樹的機會,沒有得到思想的樂趣
就死掉了。想到我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就心中黯然,想到此類人士的總和有恆河沙數之多,我就趨向於悲觀。此種悲劇的起因,當然是現實世界裡存在的種種問
題。偉大的人物總認為,假設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象他期望的那樣善良——更確切地說,都象他期望的那樣思想,「思無邪」,或者「狠斗私字一閃念」,世界就可
以得救。提出這些說法的人本身就是無邪或者無私的,他們當然不知邪和私是什麼,故此這些要求就是:我沒有的東西,你也不要有。無數人的才智就此被扼殺了。
考慮到那恆河沙數才智之士的總和是一種難以想像的龐大資源,這種想法就是打算把整個大海裝入一個瓶子之中。我所看到的事實是,這種想法一直在實行中,也就
是說,對於現實世界的問題,從愚蠢的方法找辦法。據此我認為,我們國家自漢代以後,一直在進行思想上的大屠殺;而我能夠這樣想,只說明我是倖存者之一。除
了對此表示悲傷之外,我想不到別的了。


  我雖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還常常為一件事感到疑惑:為什麼有很多人總是這樣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但我有
相反的想法。假設歷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發現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發現了終極真理,根絕了一切發現的可能性,我就情願到該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


沒什麼用. 一般都更新QQ空間用了


好比,如果有足夠【深刻的思想】我就可以對這個題目本身進行【深刻的分析】。

看看題主的描述,困惑在於:

(1)不知道深刻的思想有什麼【用】?

(2)下意識的覺得生活缺少不了深刻思想,但又受不明白。

OK,當題主你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當有很多人從不同角度去分析的時候,我們都已經開始觸及【深刻思想】其本身了。

當我們回到題目的問法的時候,粗暴一點的對待我們可以批評之為【實用主義】或者【功利主義】。當然在知乎的大環境下,這兩種思想應該沒有什麼詬病的地方,反而在某些精英分子的潛在話語中是應當值得推廣的。

撇開這個不說,那我們反過來問,【有沒有一種深刻思想是沒有用的?】

其實,我在很大程度上贊同這個觀點,即,【並非所有深刻思想都有用】。

目前票數最高的答案打了一個很巧妙的比方,認為深刻思想如同油脂,營養豐富但難以下咽,應以故事佐之,服下方知其味。

我們在分析一下這個答案背後的預設吧。

其一,深刻思想一定有用。

其二,理解深刻思想很苦。

首先,我不覺得深刻思想一定有用,這個上文已經提及。

例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知道唯心唯物的區別就夠了,不需要知道實在論、理念論,唯名論、唯實論。

例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需要思考存在的問題,因為普通人來說,存在依然是事實。

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同樣,知識的生產也不是任何職業的人都可以做的。當然,反過來說,那些深刻的知識,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也基本是沒有什麼【用】的。如果你連理解都理解不了,談何用處?進而言之,就算理解了,無用武之處,何以用之?

所以,輔以故事或者段子吃下了這個所謂深刻思想,也不見得就是好事。想多了,反而可能會瞻前顧後,太過理想主義。

有人可能會反對,那我們可能會因為有這個深刻思想作為底蘊,可以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啊。我想問,能解決問題的,真的是你所謂的深刻思想?

首先,平凡和深刻,理論和實踐就是有區別的。

你可以說,我們小時候做一件事情悟出來一個道理。你也可以說,我知道了一個道理想了很多,然後得到了啟發,做好了事情。看出來區別了嗎?

不是所謂深刻道理,給你實在的用處。

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也用一個故事說明了相似的看法。故事大意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他一心想報效祖國,想去參軍,打敗敵人。但是他的老母親身體變差了,想讓他留在家中陪她。這時候,所謂的道德倫理,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能夠供他參考,告訴他確切地應該怎麼做。簡單的說,就是深刻道理永遠不會告訴你怎麼做,怎麼用,因為一定涉及到這個層面就涉及到個體多樣化,無法有個准信,換言之,這是個具體的問題了,不能夠抽象到一個高度,因此就不能算是深刻道理了。

其次,如果道理不好吃,真的量力吃了。

我沒說,別吃了。我怕過度解讀。

柏拉圖在《理想國》裡面描繪了一個制度森嚴的國度(吐槽一下,這兩天上映的《分歧者》有明顯的《理想國》影子在裡面,知乎上還討論了,竟然沒幾個說道這個的。這也是【深刻思想】的用處啊。。。)裡面統治國家的哲學王,並非一生下來就去學習哲學。甚至,柏拉圖還告誡年輕人最好不要學管理學或者哲學,因為可能這個時候還不夠心性成熟(在吐槽一下,知乎與之相反,大批精英分子教育大家一定要學營銷、學創業、學金融、學理財,然後最後附一句諮詢費一千,贊者無數)。所以,現在我們有一個社會觀念和所謂文藝青年之間有很大的抵觸,即,有一定經濟資本再去學習藝術、哲學之類的知識比較好,這點與柏拉圖的觀點也是有些許類似的。柏拉圖認為20幾歲就要去鍛煉,提供國家必須的經濟基礎,只有少數智力、體力、意志俱佳的才適合學哲學。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大家都去玩哲學了,或者沉浸於深刻道理,這個社會就不用發展了。但是文藝青年可能就不同意了,覺得深刻思想一定有用,並且舉出一些清貧但依然堅守文藝創作陣地的例子。其實這些例子反而證明了我的觀點,一深刻思想不能帶來直接經濟利益,二有一定經濟基礎才去玩深刻思想對普通人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搞學術,或者進行知識生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不需要多少深刻思想的。但是許多人總覺得這樣不好,這樣心靈會空虛,精神沒有寄託,所以深刻思想的一種變體形式就來了,【心靈雞湯】就成了居家旅行必備良藥了。

但是,這樣似乎並沒有解決題主的問題,於是我的回答有二,但可能都不是那麼明顯的【用】。

1,從微觀個人層面而言,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認識水平。

2,從宏觀社會層面而言,有助於反思人類社會和進步。

具體說說;

微觀而言,不得不說,懂得【深刻道理】比較多的,【看的就是比較透】,因為他們認知水平比大多數普通人都深刻的多。大多數人只能看到這個世界表象的層面,而知識分子(原諒我簡單地將懂【深刻道理】比較多的人約等於知識分子)則會透過這個世界、或者社會、或者事情的表象去挖掘背後的本質、結構、人性,即世界的本質、社會的結構和人類的本性。這分別應該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事情。但是懂的多,不代表實用的多,即不一定能夠帶來實際的經濟或者其他利益。

當然,知識分子從事的就是知識生產,他們肯定可以從這個生產過程中得到回報。另外我們從後現代理論家那裡也可以獲知,福柯的【知識即權力】,布爾迪厄的【符號資本】,這些概念說明了什麼? 依舊不是知識可以直接地帶來權力,社會資本,或者符號資本。其實這些概念應該反過來理解,比方說,一個大學教授,他肯定比一般勞動者擁有更好的社會名望,這種社會名望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社會資本或者符號資本,而這個教授本身的知識背景可以理解為文化資本。但是相關的研究證明,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的收入也就只能算【中產階級】。(相關分析可以見布爾迪厄對於知識分子的階層分析),也就是說如果知識能夠和經濟成正比(也就是實用性成正比的話),這個現實結論明顯推翻了這個理想的假設。反過來,從宏觀意義上來講,權力擁有者、社會資本擁有者被認為是有知識的,這個我們看看知乎某些精英分子明顯對某些專業方面的知識不太懂,但依舊可以擁有話語權發表【意見】,也能夠獲得很多贊的原因。你可以理解為,有錢吊就大,名人放個屁都是名言,普通人的美妙斷言也是p。

當然,我們承認,某些情況下,認識水平比較高確實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更好地獲得資本,這就是為什麼賺錢首先得會忽悠人的原因。但這裡就是A導致B,B導致C,不是直接A導致C,這個道理重複很多遍了,依然值得強調。

宏觀而言,我們就說點心靈雞湯的東西吧,否則像我這樣的答案,戾氣太重,肯定是得不到贊的,雖然我的這種答案通常也沒有人看。

從解體一開始,我就說,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就已經是一種【深刻思想】了。也就是說,我們開始思考自己自身存在、本真這類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形而上】地思考了。而,當這種思考涉及到問題本身,那就是【元問題】,當問題涉及到自身,那就是【反身性】或者【自反性】 @Veggiegirl 。

人,特別是普通人,永遠為茶米油鹽而活著。但,人作為一種【自認為】高貴的存在,就因為他們是萬物之靈。希臘哲學家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因為只有人,才能詩意地思考著,思考著自己和他人,思考著自然和人性,思考著過去和未來。

儘管,【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只要有題主這樣的問題存在,人就會不斷地進步。


做為一個沒有深刻思想的人,斗膽來答一個。

首先什麼樣的用處能叫「有用」?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同。對於同一個人來說,一個事物的用處可能也不局限於一兩個方面。

我選一個常見的標準:看這件事能不能讓我們快樂。

於是問題就變成了:深刻的思想沒有讓人快樂?

這個問題想求的答案,我叫做「最終解」。最終解顯然由已經擁有深刻思想的人來撰寫較合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能給出一個漸近解,並且漸近解的實際意義更大

這個漸近解回答的,是「當我們思想更深刻一些時,我們有無更快樂?」

我的答案如下圖。

倘若你要的是快樂——無論是「消費性快樂」還是「創造性快樂」——追求深刻思想都不是最好的路子。一個小孩兒可以通過吃冰激凌獲得快樂,也可以通過發明一個新遊戲而歡欣鼓舞。一個科研工作者,只需要有過硬的專業實力,照樣獲得深層次的成就感,不需要先成為一個思想家。

那除了快樂,當我們思想更深刻時,能不能獲得其他的用處呢?

如果「深刻思想」這個詞讓我們高山仰止的話,換個角度問或許有新啟發:

當我們的思想越來越不淺薄時,獲得了什麼益處

我能立刻給你列幾個,但我收穫最大的一點是:

能以更平靜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

以上是回答問題,下面補充一點其他答主沒有討論的方面:

從淺薄到深刻的方向是不可逆的

我借用一個進化論中的比方:

一個醉漢走在一條狹窄的路(原來的思想深度)上,一邊是牆,另一邊是河。

他左搖右晃,但牆(更淺薄)的這一側是撞不破的,那麼很有可能的就是:他會掉到河裡(更深刻)。

而我們是很難控制探索某種更深刻東西的傾向的,正如一個醉漢很難走直線一樣。

當你開始有意識地思考時,你自然就離淺薄更遠了一步。比如你問出了這個問題,並且認真咀嚼每一位答主的答案,試圖與自己的人生經驗結合起來,你已經在向更深刻的方向積蓄力量。

假設你追求有明確用處指向的付出,那我建議你立刻關掉頁面——打一盤DOTA,背幾個單詞,整理下工作筆記,或者呼朋喚友吃個飯——這些都比追求深刻的思想更有效率。

那我們還追求深刻的思想幹嘛?

講個故事吧。

在一個社區里,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後院。有一天,有個人在後院裡面挖到很深的地方以後,發現了聞所未聞的寶藏。

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社區。

另一個人聽到了,心裡躍躍欲試。但有個問題,任何人的後院一旦開挖,就再也填不上了。

他盯著院里的花花樹樹木桌藤椅陷入了沉思。

另外,人家後院里挖出來了寶藏,不代表他家後院就有啊。於是鄰居們都說,算了吧,冒這個險幹嘛,留著院子喝茶曬太陽多好。

他猶豫了一下,悻悻然地回到屋裡。

晚上他坐在窗前,看著灑滿銀色月光的後院。那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可那泥土下呢?他忍不住去想寶藏是什麼樣子。

終於他百抓撓心,走到院里,揮起鐵杴向著凝聚著露珠的草皮鏟去。剷出的泥土飛上天空,在月光下划出一道弧線。

彎下腰,捧起泥土,他把臉埋進去嗅著。

一股腥味,說不上喜不喜歡。但有一點是確定的。


這是新世界的味道。


一切就這樣開始了,誰也不知道結局會怎樣。


來說兩句。

我反感身邊的人說我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們喜歡跟我聊天,喜歡聽我講一些「道理」。我一度很享受這種狀態,遑遑然覺得自己彷彿真的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後來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比他們優秀多少,考大學沒有他們考的好,在學校里也沒有比他們混得開,只是多看了幾本書,很多人以為可以從我這裡找到一些至理,可捫心自問,我那些「道理」不過也是從別人口裡聽來的,並非我自己的感悟,即使是自己的感悟,連我自己都不確定這些這些感悟是否正確,我也在求索,我也想有個人給我指點迷津。

接觸過一些心目中的「大佬」,比如煤老闆,比如有名的作家,常常聽他們說一句話,我心裡的那些被自己被別人奉為至寶的東西,立刻就失去了存在的位置和必要。我抱著一分僥倖:等我到了那個歲數,或許也能達到那個境界。可是誰知道呢,也許我永遠也到不了。

有些跑題,繞回到「有什麼用」上來。

反躬自問,有所謂「深刻的思想」,常常意味著我比別人想得多,有更多的煩惱。別人想一步,我想十步,對我個人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我常常能夠提前預見到成功和風險的來臨,當我預感到風險,我會變得沒有勇氣,瞻前顧後。當我預感到成功(相對於具體的事情),我會對成功失去飽滿的期待,努力的程度也會大打折扣,老話叫:「沒有闖勁」。

說了許多言不及義的話,摺疊我吧!

————————————分割——————————————

更新一些新的感觸!

人和人總是難以互相理解的,尤其是當你的想法與周邊人群的「普世」觀念相抵牾的時候。

當你漸漸從書中擺脫出來,開始用心觀照這個世界,學會使用身體來與周邊的環境展開交流,你會慢慢形成獨屬於自己的一套觀念,一套沒有任何書本源頭的觀念。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那麼的格格不入,你真誠地向他人分享你的經驗和感受,反饋給你的,往往是反對。你會發現別人再也無法認同你的想法,你也無法理解,「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你們就想不明白呢?」。結果,你們就會陷入無休止的辯論和爭吵。或許對你的成長來說,這不是一件壞事,誰知道呢?

所謂「有思想」,往往是別人對你的一種看法。意即:「別人認為」你有思想。別人怎麼才會認為你有思想呢?——你的話說到他的心坎兒上了;你的觀點讓他認同;你的想法正好與他的想法重合了。這還算「有思想」嗎?

很多年沒有人說我「有思想」了,真好!


推薦閱讀:

智慧重要,還是經驗的積累重要?
在城市怎樣找到高人點撥、志同道合的朋友切蹉?
有哪些經典的神回復?
「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不能」,這句話什麼意思?
怎麼理解「人善被人欺」?

TAG:智慧 | 生活 | 思想 | 人際交往 | 深刻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