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姓氏的,以及什麼時候開始子承父姓的?

早至信史時代的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中間有個王叫盤庚,到最後商紂叫帝辛,不全是姓商,很是奇怪啊


以下內容為筆者意淫。

「姓」是「倫」的產物。

說到「倫」,我們會想到「亂倫」?!在「倫」產生之前,它只能是亂的。

有一天一位母親覺得跟自己的兒子搞有點彆扭,就發明了「倫」(這是從母子關係中生髮出來的)。

流傳下來的故事有蓋婭(Gaia)與烏拉諾斯(Uranus),女媧與伏羲(當然他們的關係也有其他說法)。

「倫」最初的意思是一圈圈的漣漪,一個接著一個(這個意思現在寫作「淪」)。「倫理」也是這樣,義為條理、順序,如語無倫次。「輪」也有這個意思,如輪流、第二輪。

母系社會母親是族長,於是「倫」很容易在這個家族確立下來。「倫」就是次序,每個人只能有一個位次。

這個「倫」只對我們自己人有效,外人不管,所以要有一個區別的標識。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同一個家族,就用母親來區別了。所以「姓」從女從生(異體有「生」、從人從生)。

「姓」都是帶「女」的,如姬、姜、媯、姒、嬴、妊、妃、媿、姚、嫘。

有的姓不帶「女」是因為漢字寫法的變化。

比如商一族子姓,帶「女」寫作「好」,如「婦好」。

再如筆者的姓,「嬭」,有的寫作「羋」。

又如「?女棗」姓,一般寫作「曹」。

接下來說「氏」。在戰國以前,「姓」與「氏」是明確區分的。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用以「別婚姻」。而「氏」是父系社會的產物,用以「明貴賤」。

「氏」的產生是與封建制度相關的,所謂「胙(賞賜)之土而命之氏」。

有沒有「氏」,就看有沒有封土。「姓」是先天的,「氏」可以是後天的。同姓可以不同氏,同氏也可能不同姓(同一塊土地封予不同人)。

平頭百姓(屌絲)只有「姓」沒有「氏」,女人也是這樣。稱呼她們用「某國姓某的」,因為女人連「名」都沒,典型的如「褒姒」,就是褒國姓姒的。

所以有「氏」是一件很厲害的事,如果父親有「氏」,那不用白不用,哪怕不是嫡長子繼承人。還有的人自己也比較厲害,以前用父親的「氏」,自己闖出名堂來也被封了,就用自己的「氏」,不用繼承父氏了。

戰國時期封建制崩壞,「氏」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分封),就逐漸與「姓」混同了,用途也僅剩「別婚姻」了。

而「姓」,從母系社會的從母,轉到了父系社會的承父,但是其核心沒變,就是「別婚姻」。所以這是一直從母系社會傳下來的。


泄葯!

這個還真不知道,查了一下資料就借花仙佛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父系氏族制不同於母系氏族制的本質區別,在於世系按父系計算,財務由子女繼承,男子是社會和家庭的核心;他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也有權支配家的成員。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在父系氏族社會裡,由男子及其兒女子孫組成一個父系大家族(家庭),男子不僅把妻子娶進來,而且把男子留在家庭中,而把姐妹或女兒嫁出去,家庭中所留下來的僅是男子,如此繼承下去,便於男子來計算世系了。這種計算世系的實質,是為了財務的繼承權,在母系氏族中,沒有女子時,要過繼或收養來保證母系的世系不斷絕而向下傳遞,而且父系氏族中,沒有男子時,要用過繼或收養男子的方法,以保證後繼有人。

母系氏族中對女性崇拜,在紅山文化中出土的女神像、裸體女神等,是女性崇拜的體現,而在父系氏族中盛行的是男性崇拜,在龍山文化的華縣泉護村和西安客省庄遺址中都發現了陶祖,在湖南安鄉縣安障公社的度家崗遺址中發現石祖,以及清海東部柳灣出土的一裸體男像的陶罐,都是崇拜父權的物證。


湯(?—前1588年)商朝的創建者(約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儒家推崇的上古聖王之一,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部落首領,13年為商朝君主。子姓,名履,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啺(音「唐」,為甲骨文的「唐」字)、大乙、太乙,又稱高祖乙,原商族部落首領。湯只是他的名字,不是姓,後面的商朝都是名字不是姓


推薦閱讀:

韋這個姓怎麼描述才能讓別人馬上知道是這個字?
大家見過的夫妻同姓情況涉及哪些相對少見的姓?
中國的複姓有多少個?
姓「桂」的人有哪些別樣的體驗?
古時候(戰國之前)的姓和氏是如何的?

TAG: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