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對人有什麼影響,在中國留學的人過的怎麼樣 ?

留學,教育,成長,大學,大學生


我的留學生涯可能算是比較奇葩的。四年前,19歲的我來了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小山村,暈暈乎乎的就和三個美國人(一個白人、一個latino和一個黑人)住在了一起。那時學校里只有我一個國際生,我只能強迫自己和美國人混在了一起。開始也只是當走馬觀花,後來卻發現自己人生都變了。

這裡要聲明一下我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牛人,這只是我從我這個普通卻unique的留學經歷學到的一些東西。

我留學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會了收拾家、做飯,學了西班牙語,學會了social,學會了著裝,也學會了打籃球鍛煉身體,甚至還學了開卡車。但個人認為留學的最重要意義是在建立端正的三觀。

提到美國大部分人會聯想到freedom這個詞。我認為freedom的核心不是你能說什麼或能看什麼,而是選擇三觀的自由。

先說說價值觀,想想我們在中國上學的時候,大家被強制灌輸了中國的價值觀。比如在中國我們要努力爭當班幹部,日後我們自然會有階級思想和官僚思想。而在美國上學時人人平等,將來他們也不會根據官銜或薪資來壓迫或討好別人。再舉例子,在中國我們總是被教育要為班級學校集體爭光,慢慢我們就默認了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而在美國大部分人相信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因為美國教育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個人認為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是兩國教育價值觀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所以我詳細講一下。

個人認為國內的教育過分地強調了集體主義優點和個人主義的缺點。集體主義也有很多缺點,比如他會扼殺人的characters。在集體主義中人們都追求一個目標(學校月考排名)這些人丟掉了自己選擇個性的權利,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所以最後上個大學專業還要家長選(也包含家庭中的集體主義)。而那些學習差的學生,他們被認定脫離集體也會被學校社會甚至家庭所放棄。很可怕吧?

好那再說說individualism。在中國這樣的大環境下個人主義可能會被渲染成自私自利,其實這這是其中一面。其實它還包括個人權利、自由和價值。在美國,很多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夢想,有的想當消防員,有想當歌手等等。而他們身邊的individuals也會尊重他們的這些個人想法,他們不會聽到消防員不掙錢,歌手沒出息這些話。他們得到了支持和理解,他們會聽到消防員最勇敢的,歌手們能用音樂去幫助別人這些話。其實社會就是這樣,有的人就是學習不行,但是他一定有別的天賦,人生這麼短為什麼要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家長、學校或是社會?

再來說說世界觀。人的世界觀是基於價值觀的。宏觀上來說,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可以分為evolutionism vs creationism。你相信科學還是神學,美國人可以自由選擇你是要活在reality里還是spiritual里,沒有人會以此評價你。這也體現了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的意義。我可以信進化論,但是別人給我講教的時候我也會去聽,去接受他們的一些想法,但我絕不會因為他們信耶穌我就judge他們沒文化。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在美國這種極端個人主義的國家你才能看到信基督的猶太人、信耶穌的白人、信佛的印度人和信安拉的穆斯林生活在一起。

微觀的說就有很多了,這裡我就用政治觀來舉個例子。政治觀就是無政府主義(anarchism)到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和社會主義(socialism)到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地圖中自己所在的坐標。在中國的學校里大家接受的教育都是偏向totalitarianism+socialism,進了社會因為入黨好處多又入黨,甚至我可以說國內有很多很多不幸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根本沒有政治觀。而在美國什麼政治觀的都有從兩黨所代表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到接近於anarchism的tea party,還有偏向社會主義的社會共和黨。美國人從小就開始通過家庭和教育建立了自己的政治觀。有了基本的政治觀人才能主觀的去判斷一些像槍支,毒品,同性戀,abortion等爭議話題。而選票和立法意見也能讓每個人的政治觀得到詮釋。

最後說說人生觀。人生觀的建立依託於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包括了對人生目的、意義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當你問一個美國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會得到各種各樣奇葩的答案。有人追求真理,有人追求愛情,有人追求個性,有人追求創造,有人追求享受。而在中國,很多人竟然把一些冠冕堂皇的東西變成了自己的人生意義。我要陞官壓迫別人,我要發財抱一個模特媳婦,我要我朋友圈全是高大上的奢侈品,我要做我家裡最行事最有錢的。我最近在美國接待了兩個國內的女孩也讓我嚇了一跳。來了必須是好車好酒店,出門就去逛奢侈品,去哪兒都是為了照相發朋友圈,跟她們多講講美國的文化和歷史也不聽。你說她們活著是為了什麼?滿足虛榮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生觀?是因為國內大環境就是發展快,人們自然也會變的躁動。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又告訴他們既然大家都在追求錢,那我也該追求錢。這也改變了中國人的戀愛觀,所以愛情在國內才會變的這麼畸形。什麼有房有車,什麼這戶口那收入,這個高富帥那個屌絲。這些人生觀其實是病態的,只不過大家都在做,現實就這樣,還是隨波逐流吧。last but not least,道德標準moral foundation。你見到別人是笑臉相迎還是猥瑣多疑;你見到陌生人受難,你是伸出援手還是站邊上看熱鬧;你會不會為了利益背叛親信或觸犯法律。這些都是道德觀的選擇。在美國moral foundation還是相對較高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他們會認為車的喇叭是用來警示別人而不是壓迫別人,所以在美國的街上,就算是大城市都很少聽到鳴笛聲。這就算是一種moral。

當然,三觀的建立是有無數因素。個人是比較偏向個人主義,所以我不會對中西方哲學去評頭論足,非要說個孰是孰非。只是個人覺得在美國人們會有更多更自由的選擇,我覺得這就是我留學的收穫。


目前我還只是在準備出國讀書,所以留學真正的影響我並不能體會。

但是,在準備出國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幾個方面:

1 我在出國留學的路上付出了辛苦,考雅思讀相關專業書,或許這些微不足道,但對於我自己來說得到了不一樣的知識也開始肯定自己努力。

2 自己的GPA很低,所以申請的學校不能很好。這讓我產生了超級大的落差,為了GPA很努力過,但是不可抗因素導致我的GPA沒上去。我記得最後我哭了一下午,我爸爸說出國只是想讓我換種思維方式,或許固有的方式不能改變,但是你至少能看出現有的哪裡不足。

3 經過低落期後,我開始想我並非是研究型的人,我出國的目的不是為了鍍金也不是為了繼續搞研究,就像是想去把自己現在的疑問問老師找答案一樣。


我現在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里當交換生,項目為期一年,我目前在美國已經待了兩個半月,就我目前的兩個半月說一下感受。

心態方面。變得比以前沉靜了。我的美國同學在服飾打扮很少有和其他人攀比的,家裡條件很好的去沃爾瑪也會經常光顧打折區,而且只買自己需要的必需品。我覺得這點比我國內的一些同學好很多。非地圖炮,但在北京時感覺一些外地同學來到北京後被它繁華的氣息給淹沒了,穿衣風格不求最美,只求最炫……奇奇怪怪的淘寶爆款我真的是接受無能。美國同學衣服傾向於簡潔大方,以功能性的衣服為主,當然有的人也會覺得土氣,但我覺得服飾以舒適合體大方為主是一件很得體的事情。

人生目標。感覺上大學後就是在晃悠,從來沒認真的考慮過自己的未來。我認識的美國大三同學幾乎都明確的知道自己以後要找什麼樣的工作,是否繼續讀個master。一次上課我鄰座的姑娘跟我說,真不知道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的人來上大學是為了什麼,還不如回家呆著呢。我心裡一驚。她只有大一,但已經明確的規劃好了五年的目標。感覺這也和不同的教育體制有關,美國大一大二不分專業,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來選,而且換課也很方便,我們學校從開學到開學後的半個月都可以隨意退換課,而且不用考試,比國內的制度靈活的多。

健身習慣。在國內對自己一周去健身房三次的習慣沾沾自喜,來到這裡發現美國同學幾乎天天去。食堂每張桌子上都有一個健康生活習慣的小牌牌,說每天應該吃多少蛋白質吃多少澱粉,然後建議一周去健身房至少五次。我待的學校健身房差不多有一個籃球場大,周一到周五下午四點到六點人山人海的,放東西的小柜子幾乎都滿。

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每個國家都有表揚自個兒貶低其他國家的趨勢,中國在這邊的新聞里以負面形象出現偏多。我在國內認為的很多理所應當的政治問題在美國同學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接受的信息恰恰是相反的,這種時候我們就會討論,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說出來和其他的人拼在一起湊成完整的。

其他小細節。

會和迎面走過的陌生人微笑,和熟的人打招呼,再熟一些的就擁抱。

完全不擔心丟東西。沒有人會主動去偷東西,和得到的那一些錢相比,這丟的人太大了。有一次下課後樓梯里就熙熙攘攘滿坑滿谷的人,走在前面的一個人發現地上有個5s,直接撿起來放在旁邊的樓梯拐角扶手上,然後繼續走,其他人就是看一眼它然後繼續走自己的。還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萬聖節聚會,擠得都快沒地方站了,大家就很隨意的把自己的外套和包放在客廳的沙發上然後就不管了,蹦蹦跳跳的唱歌跳舞。平常在大街上,大家幾乎都把錢包手機塞在屁股兜兒里,這要擱國內不知道被偷了多少回了。

打噴嚏時會用胳膊肘擋著,就是說打噴嚏時會打在手肘里,我覺得這比國內用手捂著和根本不擋著好很多。

上課有人發言時大家都會轉頭專註看著他。剛到這邊時感覺被大家看著怪尷尬的,後來覺得這比國內上課時一人發言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兒得到的尊重多很多。

把excuse me 和 sorry掛在嘴邊。不管自己有沒有礙著別人的事兒都會這麼說。國內牛氣哄哄的礙著別人事兒還覺得理所應當的「大爺」真是夠夠兒的。

開車到路口不管有沒有人都會減速停下來。左看看又看看再走。副駕系安全帶是默認的,后座也會系。兒童安全座椅也是家長一定會給小孩子配備的。

大家幾乎都會一兩種樂器,唱歌跳舞都不錯,一般跟著音樂就能扭起來,而我剛開始去還放不開,後來也開始跟著同學們扭。

認真的做志願活動。

沒有團支部這種組織,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發組建俱樂部。我參加了一個釣魚俱樂部,寒風瑟瑟的和幾個同學們穿著橡膠衣服站在河裡摸魚,撈上來看看是什麼再放回去。凍得直哆嗦但也感覺樂趣滿滿。


留學的時候一個人住。剛去的時候,因為我是英語生,並沒有提前學當地語言,所以最開始連一句語言都不會。

有天早晨我出門買水買牛奶,到了家門口從口袋裡拿鑰匙,手滑,我眼睜睜看著鑰匙掉進了雨水口。

當時是星期六,周圍除了一個超市,沒有我認識的人。更何況,我連一句語言都不會,沒帶手機,都不知道找誰求助。而因為是臨時出門買東西,我只穿了一雙拖鞋。

那個時候我能怎麼辦?誰能幫我?我該怎麼解決問題?如果我找別人求助,他們會怎麼做?我自己不能解決問題嗎?

思索再三,我決定靠自己。

去附近撿了一根棍子,試探了雨水口的深度,還好,不太深。迅速決定走一公里路去買些工具,把鑰匙撈上來。

穿著拖鞋走了一公里路。買了手套,桶子,夾子,繩子,膠帶。又想,何不試試磁鐵呢?

回去坐了公交車,心想還差一個掃把,萬一桶子不夠長呢?又下車去買了掃把。

回到雨水口,把鐵罩子搬開,感覺自己是個女漢子。

把磁鐵綁在掃把上,吸了幾次,沒吸到鑰匙。用桶子把雨水口裡的水裝滿,倒在另一個雨水口。拿小桶子一桶一桶去撈水,終於撈到了我的鑰匙。

整個過程完全不顧形象,一直趴在地上。有些人停下來看著我。這個小姑娘在幹什麼?她是水道工人?看著不像?為何穿著一雙拖鞋?

留學給我的感受就是,出門在外,我要全靠自己了。

以後的人生也是一樣。靠自己去博弈,去爭取,去得到。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擴大了一個人的視野,這樣就不會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像井底之蛙一樣。


及其不同意最高票的觀點。您說的可能是十年前的留學生組成,但是現在肯定不是這樣的。

這樣一個答案居然能得到這麼多的贊同讓我實在難以理解。

被評論鞭策了一記於是奮起更新一下……

---------------------答題的分割線---------------------------------------

目前來美帝快一年了,說一下自己的感覺吧。

1. 會變得更加social一些

和國內大學不同,這邊沒怎麼有同系同班的概念,所以如果不是刻意的話,被迫呆在一起的時間變少之後能交到的小夥伴真的比較少。現在自我感覺變得外向了很多,什麼人都願意交一下朋友聊一聊,對人本身產生了更多的興趣,而不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2. 娛樂不大一樣

之前在國內的時候,感覺大家一起玩就是吃吃飯逛逛街唱唱K,因為在北卡大農村+沒車所以以上三分二都基本做不了,可能就是一起做飯聊天,去看看景點,最近剛剛突破了自己的下限玩了一次氣墊滑梯…… 現在也開始和小夥伴們扔扔飛盤了,想起來剛來的時候還吐槽過美國人太無聊一個飛盤就能扔一天(捂臉

3. 運動

這個估計很多人都有同感吧,國外太多人愛健身了,有很多身材很好的人,見多了就覺得有肌肉也沒什麼嘛。之前覺得女生就應該要白,瘦,應該是不愛運動的萌妹子類型,現在覺得晒黑一點,有點肌肉,運動中的女生也很美嘛。

4. 友好

基本上如果目光對視上的人都是會微笑的,即使是陌生人,如果是在電梯里或者公司里什麼的早上可能還會說個morning之類的,不需要認識也可以打招呼的感覺挺好的。

5. 廚藝技能點點的比較高

基本上對於自己做飯的需求還是比較高的,中餐館肯定比不上國內的價廉物美,所以自己做飯比較必須吧。做多了就練出來了。

---------------------反駁 @Faith CD 的分割線--------------------------------

目前在美國讀計算機科學的研究生,本科在國內讀的並且和美帝的本科生接觸的比較少,所以本科生不予置評。基本上認識的途徑也就是同學以及實習的一些小夥伴們。研究生的話大部分都是國內211出身,清華北大一大堆。不管是CS還是其他系,也都是本科GPA不低,抱著出來見見市面的想法,或者是想要比國內好的科研環境來的。如果能找到工作的話,大部分也都傾向於留在美國。家境的話基本上就是中產,當然也有不少有錢的,但是都是很努力的在學習希望能考自己的力量留下來,畢竟在國內的中產和比較有錢在國外是幫不上太多忙的,大部分都只能靠自己的能力留下來,不努力是沒辦法的。

至於為什麼要在這邊工作,我個人的部分原因是,CS行業在國內10000就算是很高的起薪了(月薪,對還有更高的我懂),在這邊可以拿到10000刀…… 匯率也才6呢…… 性價比這麼高,掙得回來留學的本錢,幹嘛不出來呢。現在也才20歲,建立一個更大的世界觀也還來得及。

未完待續,歡迎鞭策+討論。本人理科生,作文及其捉急,請不要吐槽文筆領會精神……


就分享一個事兒。

我高中同桌同學,和我一起輔修學日語,她在班裡的形象就是土、木訥、不會說話、腦子笨。但是她特別喜歡日本漫畫,她特別想去日本。

高中那會兒和日本的一個學校有交換生,沒錢沒關係當然不可能入選,但是她破天荒的膽大的直接去找校長談,雖然最終也沒拿到名額,卻著實讓我大吃一驚。

後來高三畢業,她就又去報讀了一個日語培訓班,然後她媽媽為她借了20萬,送她去日本留學,她臨出國前還去做了一個雙眼皮。那一年是2005年,她家是單親家庭,普通人家。

我大三的時候,又和她聯繫上了,她在日本留學的日子,經常在打工賺學費和生活費,日語英語說的都很好,還會略通一些其他語言,男朋友交了有一個聯合國,追她的男生非富即貴....其實到目前為止,我仍然覺得她好難看,可是比起日本妹紙,那也是漂亮的。

留學讓她找回了自信,讓她學到了更多,獲得了更好的社交圈,總而言之,我很佩服她當年負債出國的決心,反觀我,英語後來還是渣,日語也是渣....

所以這把年紀了,我還要繼續念書,我只是在給自己浪費的時間補交學費。『

這也堅定了我,必須也讓下一代出國留學的心。


孤獨不是要命的東西。


我之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留學,回國創業至今第四年了,我覺得我的留學經歷對我影響非常大,如果說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有些誇張的話,至少這段留學經歷可以說是我人生目前為止最重大的拐點。

之前看過校友吳軍老師的書,關於美國大學的書,有講到中美教育的差異,關於中國的學生在美國就讀的種種,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點說的就是美國的最優等教育(並非美國的所有學校的教育都達得到這樣的水準,幾乎可以達到這樣水準的學校都是私立院校)帶給學生最大的收穫是「帶給學生自由」。

說起來挺虛的,但對我而言感觸卻很深,我分享我的經歷結合起來說可能更好理解。書中的這些也讓我又一次想起母校校訓「感謝真理讓人自由」。對於自由,我感慨頗深,我不下百次在各種場合和讀者們學生們家長們講到過我留美最大的收穫,它不是別的,而是學校的教授、同學、校友及整個氛圍引導我走向自由,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定位自己的職業和人生、並能夠自由地一直以來都堅持做著周圍許多人不太理解的事情。確切的說,在美國留學的時光讓我徹底看明白了自己能做什麼,明白了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麼,明白了我做什麼才能為社會作出最大化的貢獻,更明白了我最該做什麼和我該怎麼做。

舉些例子吧,我剛到美國的前半年,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每天我起床的時候宿舍的同學們(不都是我的同學,也有其他學院的學生)早都不見了,而晚上睡覺的時候幾乎也見不到他們回來,這樣一個實際住著七八個人的屋子常常像是鬼屋一般的寂靜,當時我以為大家只是很勤奮而已,可能勤工儉學吧?這在國內一些大學也不少見。但後來當我數次在圖書館撞見同班同學的時候,我好奇地問我的同學,你們這是在做什麼?怎麼在圖書館能常見你,在社交場合也基本有你,在課堂里你積極,在課外也那麼積極,到底在忙啥呢?我同學說,都在忙一件事啊,我以後想回國在大陸做金融裡面投資這塊涉及到一級市場當中的收購併購,我在圖書館查閱一些美國摩根時代併購史的資料,用Bloomberg

Terminal也查一下時事併購案的情況,關注一下國內的MA發展情況,我社交也是focus在幾個美國的Banker,其中幾個我看做過跨國的併購,我對這塊也比較感興趣。另外我在圖書館還看CPA,因為這塊當中許多東西是國內資本市場必需的,我下定決心往MA這塊走有一年多了,但目前還有很多東西想學,感覺時間不夠用,時間管理還要提高。。。。我終於意識到這些人並不只是單純勤奮,而是有方向,有目標,所謂的執行力都是這些之後的產物,這為我邁出重要的一步去尋求「真理」,即我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規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舉個例子,在美國的課程中教授並非偏向知識的教授和應試的考核,而是尊重人性,從學生的人格和性格上入手幫助學生找到自己人性的弱點、優勢和內在驅動力。比如有一門商科創業課上我們的教授會讓大家掏出自己身邊全部的財物,然後自行組隊外出「乞討」來滿足今天全校的晚餐,通過我們的勇敢開口、談判技巧、團隊精神,一個個商學院西裝革履的學生放下尊嚴挨家挨戶祈求商戶給食物,第二講老師又安排我們每人一周內打100個cold

call並要求自行從google找各大公司的客服代表,從客服那邊一層層對接到高管那邊邀請對方前來我們學校參加我們課程的final

presentation,這樣的課程讓我們客服人性最大的弱點之一-恐懼,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但最終決定一個人能否走得長遠走得好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克服恐懼(包含惰性)並展現持之以恆的執行力。

另一個關鍵則是定位,自我的定位,認清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和最精準的職業發展方向,為此在國外的校園內你的academic

advisor和career

advisor,你的professor你的系主任都會熱忱找你談心溝通,幫助你看到自己最適合、最不適合的是什麼,最該做的最能發揮自己價值的是什麼,然後鼓勵你積極去實踐、探索和試錯,在實踐中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精確目標。(大家知道我創辦的公司在商科職業規劃領域深耕了一些年,我們積累了近萬案例,但是我的職業規劃是我的母校給我做的)。

與此同時校友、同學和校園氛圍也至關重要,在美國我最大

的感觸之一是,同學間勾心鬥角、相互冷嘲熱諷,見不得人好的情況相對國內少很多,大家更多地是相互間都希望對方能更好,因為你好,大家都好,我們才會更好!在這樣的氛圍下,真誠相待、互通有無,智慧在不斷盡情碰撞中得到升華,可以說我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職業方向是學校faculty和classmates和alumni以及我自己自由地思考一起作用的結果。

美國的學習時光轉眼即逝,而我卻從中獲得了職業發展和人生髮展的大轉變,經歷這樣的大拐點,從迷茫和虛弱到堅定和堅強!留學的過程中我已經明白了之前的自己,連方向都沒有,真的沒法跟別人比勤奮和拼天賦,自驅自燃完全沒法比!哪裡來的執行力和勤奮?天賦也不在點子上,怎麼拼!?而從學校走出來的那刻起我已經變得非常積極和自信,我堅信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事情和人可以打倒我自己,連我自己都不能!

如果題主是在留學的抉擇面前舉棋不定,那我可以說,不要再猶豫了,選擇出國。只要你認真學習,認真感悟生活了,那留學帶給人的改變,可能在國內一輩子都達不到。希望回答能幫助到你,如果還有進一步的問題,歡迎來與我交流。


我和北京大學校友會(PKUAA)的其他留學/出國的校友正好經常交流這個問題。我認為留學對人的影響可以歸納如下:

1、相當於給你一次一切歸零、重新開始的機會。假如你認為你現在受到的待遇是極不公平的,那麼換一個環境,你就很有可能改變命運,有重大發展;

2、 離開父母生活:在心智成熟以前留學,會影響人格健全發育;在心智成熟以後留學,會加快人格成熟。由於一般來說人留學是在大學時期或者之後,心智才成熟至適合留學,所以初、高中留學的人一般受影響的是認知自己社會角色和建立親密友誼的能力(參見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你這個在「在中國留學的人過的怎麼樣 ?」我不知道怎麼理解。如果是說來中國大陸留學的西方白人,這一般是喜歡東亞文化而且願意吃苦的。再加上他們家境一般不錯,所以如果適應不了的話回去也問題不大。總的來說他們過得不一定有在本國開心,但是這個經歷將豐富他們的國際視野。

中國大陸去西方留學的人可以大體分成85%、15%和&<1%這三種人來看。

85%的人是出來鍍金的,或者被父母逼出來的。這類人的特點是不學習,甚至不上學。賭博、逛街、玩電腦遊戲是他們的主要興趣。沒能畢業或者勉強畢業以後回中國,靠父母的關係找工作。這類人的心理一般是極為仇視西方人的,因為他們原來在大陸是富二代,受到同輩帥哥靚女的很多關注。來了西方,對西方人來說他們是第三世界的農民,然後他們就很受傷。因此他們往往4年英語還說不明白。

15%的人是出來改變命運的,經常是那種家裡沒條件,但是靠自己的汗水贏得助學金出來的。他們平時學習努力,課外還打工賺錢,平時不敢有自己的愛好,也不敢有太多的社交。這些人畢業靠工作簽證留下來以後,做著最艱苦、最底層的工作,俗稱「IT民工」、「科研民工」、「金融民工」什麼的,有妄想症般地害怕被解僱,因為解僱就會被遞解出境。許多在中國原本是美貌過人的名校才女,為了一張綠卡,都混成了黃臉婆。這類人處於西方社會的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而由於艱辛的生活會對哺育子女有特殊的影響,他們的下一代常常兩極分化,要不是特別優秀的(如果父母教給了他們鬥志和執著),要不是特別不成器的(如果父母把他們寵壞了)。

&<1%的人是特別優秀的,往往是某個行業的精英,像銀行家、IT業的發明家、科學家,或者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傑出的美國軍人、受民眾愛戴的地方政治家(留學生好像最厲害的就是到州政府的,我還沒聽說出國第一代就選上州長或者進參議院的)。這類人好像普遍都有點西方貴族情節,喜歡維多利亞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生活方式(與放鬆、休閑、粗獷的新大陸淘金貴族的生活方式相對);喜歡穿著晚禮服穿梭在上流社會的酒會、舞會,好像要拚命把年輕時的苦難彌補回來一樣;在子女的教育開支上常常到了離譜的程度,送去最好的私立學校、僱傭大學教授輔導參加奧賽等等,好像要讓子女能跳過自己當年那個苦難的階段一樣。

這&<1%的人的特點我歸納如下:

1)一般只跟白人混;

2)英語說的比漢語好;

3)在中國大陸就已經是極為傑出的學生;

4)出來的足夠早,一般是在30歲以前,人尚能適應新文化的時候;

5)有正確和富有遠見的職業規劃;

6)在工作/創業中不是忙著表現自己有什麼過人的本事,而是能夠避免犯低級錯誤;

7)懂得揚長避短;

8)有很多白人朋友,受白人同行崇拜。

另外我認為這&<1%的人做到了這樣是有獨特心理學基礎的。他們往往過去在中國大陸是真正懷才不遇的人,所以出來了以後才會對新生活無比珍惜;另外他們很可能跟其他中國人結下過梁子,所以來了才會願意為新祖國賣命,然後成為社會上流。人對外來者的來意善惡是很敏感的。有些很優秀了人出國以後做不好,往往是因為他們內心對西方世界有抵觸,西方掌權的WASP精英嗅到了,於是就沒給他們機會。
我覺得能想清楚為什麼要出國了比較好。我最開始是因為在猶豫工作考研出國的時候錯過了招聘季,由於沒準備好從學生狀態進去工作狀態,迷迷糊糊考了雅思,來到英國。七月過來讀語言,從一開始什麼都很新奇,到現在慢慢沉澱下來。走了幾個地方,慢慢發現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就在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值得。因為我發現自己只是為了逃避工作,並不是真的喜歡我這個專業學術方面的東西。當想清楚這些問題過後,我才發現自己給自己挖了多大一個坑,要去面臨那麼多essay、project、assignment、presentation,還有dessertation。耽誤了一年的就業,到時在進入工作的時候,就會發現離自己的朋友們的距離了。學術背景終究只是一塊敲門磚,再高的學歷,再牛的學校背景也最多只能把我們送到筆試。

其實各種生活沒有對錯,只是看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不要給自己的選擇加那麼大的包袱,不一定說非得有個什麼意義,總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1 認識的人多了

2 各種觀念變了

3 和國內的朋友共同話題慢慢變少

4 感覺人老的越來越快

5 長胖了


擴大了個人格局 明白世界和事物的多樣性 更全面地看待問題 充分把握留學經歷鍛煉自己的人往往更加獨立 更能擔當


留學只不過是換個地方讀書而已,其實本質是跟異地擇校一樣的,沒有必要上升到這樣的高度。


見到Aaron是在Dyad的一次分享會上。

第一次見到他感覺這種人光環耀眼:從哥倫比亞大學學古典文學到牛津大學學經濟學,再到高盛集團實習,對於留學,他的觀點很獨特:對於Aaron來說,留學首先改變他的是很瑣碎的事情,如何早上起來給自己煮一杯咖啡,自己如何疊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間,生病的時候去買什麼葯,在這些瑣碎的事情的背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漸變。你開始意識到別人聽到的和你想表達的可能有些出入,你開始接觸各種人,潛入他們的思維:

「我一直告訴我自己要直視對方的雙眼,握手再用力一點

世界總在無規則地起起落落,他需要用自己的雙腳一步步探索未知。

生活就像一部情景劇,你該填補那些屬於你自己的台詞。」


推薦閱讀:

如何進行私塾教育?
中國教育失去創造力了嗎?創造力缺失的原因?
初三語文怎麼學習?
為什麼知乎上有那麼多OIer?
如果你的孩子老師讓捐款給紅會,你怎麼處理此事?

TAG:教育 | 大學生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