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馬克思與共產主義辯護 ?


共產主義給馬克思帶來了很大爭議,關於如何走向共產主義的問題,馬克思實際上自己也沒有完全給出一個定論。

共產主義是不是應該等到生產力高度發達才有可能實現?而現實中的蘇聯、中國是怎麼回事?這些問題也沒有得到完美的解釋,同時蘇聯、朝鮮的存在,又為共產主義打上了極權的烙印。

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太複雜,我只能就我在原著中閱讀到的共產主義簡單談談我的理解。

(一)、共產主義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馬克思前後在各種著作中主要有以下論述:

  • ①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下均簡寫為《手稿》)中, 「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 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均簡稱為《形態》)中,「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實的前提決定的。」

  • ③在《共產黨宣言》中,「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這幾個看似矛盾的定義究竟是什麼關係?實際上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個概念的使用與我們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正好相反。

而《形態》中的這句話,按照邏輯進行簡單推理,如果說共產主義是人類必然發展到未來的結果,那麼是不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運動發展過程都可以算共產主義,還是說僅僅是馬克思揭示了共產主義之後的運動過程才算共產主義,而馬克思從來反對天才決定論,所以這顯然也有邏輯問題。

實際上由於在概念的使用上,《形態》並沒有完全脫離《手稿》的影響,而馬克思在強調共產主義的現實性時也不得不矯枉過正,所以將共產主義(也就是我們今天通常理解的社會主義)強調為一種過程。

所以,我認為共產主義的標準定義是而且只能是第三種。

馬克思在《手稿》中還講過,「社會主義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揚棄為中介的積極的自我意識,正像現實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財產的揚棄即共產主義為中介的積極的現實一樣。」(此處的社會主義指我們今天通常理解的共產主義)

馬克思強調的這種積極的自我意識正是自由的人,所以共產主義的準確定義只能是第三種,即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也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人是什麼。

(二)、馬克思主義中的人是什麼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人大概有四個定義:

1、「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來自《&<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根據這個定義,馬克思大聲宣告「要求拋棄人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環境」,「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正如前者實際上隱藏了幾個問題,為什麼要拋棄那需要幻覺的環境?誰來拋棄?是環境造就了人還是人改變了環境,現實中實然狀態的不合理性,並不能因為一句道德上的應然批判就能得到改變,如果是這樣,這種道德批判與宗教並沒有什麼區別。

這些響亮而振奮人心的口號的核心依據或者理論立足點卻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句看上去屬於純粹思辨的舊哲學語言,而這句話的潛藏話語是當前實然狀態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最高本質,所以必然要發展為《手稿》中所討論的人的異化以及揚棄異化問題。

2、「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

馬克思衝破人本主義的桎梏,明確提出實踐性是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本質特性。

在《手稿》中,「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

我認為實踐並不完全等同於勞動,實踐比勞動更廣泛,勞動與其說是人的本質,不如說是人的起源;人的本質離不開實踐,但實踐本身並不就是人的本質,實踐卻可以不斷豐富和發展人的本質。

3、「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是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六條的論述,「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突出反對的是「單個人」,並做出了「現實性」的規定。馬克思認為,只有從人與人的關係入手,系統整體地考察人的本質的複雜結構即社會關係的總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但關係其實本身也不是人的本質,這個命題與其說是馬克思在對人的本質下的定義,不如說是馬克思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質的科學方法。

4、「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形態》中指出:「由於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繫起來,(兩性關係,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係。」

這裡,馬克思不僅賦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賦予它以普遍性、永恆性和能動性。

馬克思還特彆強調指出,「需要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

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斷改變和發展的歷史,這是也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動物是自然賦予的需要,不會發生變化,而人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

離開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實踐活動和一切社會關係都將不復存在,而需要的動力使人類社會不斷往前發展。可見,這一命題不僅涵蓋了前兩個界定的內容,而且揭示了前兩個界定的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這一界定,是對第二和第三這兩個界定的綜合。

撇開還沒有進入到唯物史觀時期、相當於同義反覆的第一點,後三點恰恰暗合了梵高的那副名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由此,馬克思賦予了人以合理的來源、現實的基礎、可能實現的未來。

藉助唯物史觀,馬克思巧妙地把人定義為了一個過程,而處在發展變化中,而區別於傳統的理性動物或者政治動物那種靜止而片面的定義。

正由於人的本質是勞動,人才能區別於動物,正由於人的本質是實踐,人才可以認識自己、改造世界;正由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才可以在現實中認識自己、調整自己;而正是由於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所以人才可能超脫現實的束縛,並有著朝理想的人進步發展的動力和可能。

人能夠找到通完理想的人的現實道路,共產主義才可以從空想變為科學,理想的人與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一致的。

所以今天共產主義沒有實現,也可以說是人還在進化中,因為人是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所創造的,人的進化有生物意義上的,但更多應該是精神意義上的。

(三)、為什麼是自由

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並幾乎否認了所有的普世價值,如貴族的榮譽、忠誠,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

在《形態》他講過,「因為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述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

誠然馬克思反對整箇舊世界,他還是不得不藉助舊世界的一些詞語來描繪理想中的新世界,當然他也必須賦予這個詞語以新的內涵,所以馬克思最終留下了自由這個詞來形容共產主義,認為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

為什麼是自由?而不是所謂的民主、公平、正義、法治更加抽象的美好、完美或者和諧。

何為自由?在西方歷史中,自由源遠流長,「不自由,毋寧死」,自由成為了一種最重要的價值觀,所以法國大革命的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在西方思想史中,自由的內涵主要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意志上的自由,一個是政治上的自由。

自由可能是人最重要的一種天性,奴隸時代的斯多亞主義決定論的世界觀和追求自由的悖論卻恰巧暗合了那句「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在萊布尼茨、斯賓諾莎那裡,自由意味著對規律的遵從;面對二律背反康德主張自由為道德立法;穆勒認為唯有自由能保證個性發展,而個性發展才是文明進步最重要的動力。

從個人偏好看,馬克思在他的自白中說他最喜歡的英雄是斯巴達克斯,從早年博士論文也可以看出他對伊壁鳩魯的欣賞,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馬克思對自由的熱愛,當然馬克思並不會滿足於私有制或者資產階級維度下的自由,通過《資本論》他最終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同樣淪為資本增值的工具,又談何自由。

所以我認為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自由,應該至少包含三重尺度:

1、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由——生產力問題。

在《手稿》中馬克思講「動物只生活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而這與人類的生產力息息相關,於是自由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對自然規律必然的認識和對規律的利用以及對自然的改造,以此,人類創造出了更加滿足於自己生活需要的人化自然。

所以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前提必然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

2、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以生產關係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問題。

由於一定時期內生產力的相對穩定性,自由實際上更屬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領域,由於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種總和既是個人實現自由的條件也更是一種限制。

顯然人如何超越自我建立社會聯繫的問題,僅僅從個人反思的自我意識出發是無法解決的。

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集中表現為階級鬥爭,所以對於馬克思來說,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建立,不僅依賴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解決,也要依賴於個人能力的提升,而且更要依賴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調整。

共產主義正是對人與人之間新型社會關係的調整與建立過程,我們不可能在「等待」生產力發展到共產主義的某種標準後,再去建立共產主義的社會關係,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並不是二元化的存在,而是彼此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

3、人與自己的自由——人的精神存在問題,包括宗教、哲學、藝術等意識形態。

宗教固然是人的異化,卻又是人民的鴉片。但在階級社會裡,所有顛倒的意識形態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心靈自由,人是處於異化中的人,所以在這個工具理性膨脹、物質生產力愈來愈發達的社會裡,人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

但人的精神問題終究也是相對獨立的領域,所以我們不應該給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貼上資產階級學者的標籤,然後否認他們的思想。

儘管唯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異化才能實現真正的消除,實現自己與自身心靈的和諧與自由。

但「等待論」同樣是錯誤的,在未來,即便我們可以建造光速宇宙飛船飛往宇宙,但只要主體不願意,我們依然難以藉助外在力量真正走入一個人的內心。

所以這依然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我們的自由既是在向外發展的自然、宇宙中一步步走出來的,也應該是在人的內心裡一步步走入的,正如那句古神廟的箴言所說,「認識你自己。」


馬克思研究的範圍太廣了,涵蓋了人類的方方面面,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自然、思維幾乎所有的方面他有研究並都創造了偉大的成果。他有多大的成就,就多大的被誤解。所以要為他辯護,話題實在太大了。

就說說共產主義吧。

在一般人看來,共產主義是一種國家制度,在那個國度里,物質極大豐富、人們民主自由,人類實現大同。

這樣理解在憧憬上是很美好的,和馬克思的立論是一致的。但在描述和實踐中,這種理解是錯誤的,而且會產生巨大的災難。

馬克思學說所有立論的是什麼呢?【人的解放應當是唯一的目的。只有全面發展和解放的人,才是自由的人。】這是一種目標前提的描述,也是一種絕對條件的判斷。馬克思的一切理論就是圍繞這個絕對條件判斷來的。就像愛因斯坦基於光速不變性這個絕對條件判斷才推導出相對論一樣。

根據馬克思這個絕對前提的判斷,【人的解放應當是唯一的目的。只有全面發展和解放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每一個人都全面發展和解放的人】,很容易推導出→【平等、民主、人權】等這些人類共同追求的理念。

基於這個絕對判斷,他開展了很多工作,在政治、經濟、思維、個性、自然等方方面面做了很多描述、判斷,寫了很多理論,做了很多實踐。不僅是要告訴別人,他的學說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而且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這就是他說一句著名的話:

哲學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造世界。

現在明白了他的思想立論點。那還要明白他怎麼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以及這種方法。(世界也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他的學說50卷就是這種認識方法和改造方法。

我們要理解這一整套方法,首先就要理解他使用的認識工具。

1、立論:【人的解放應當是唯一的目的。】

2、認識和改造工具: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3、思維方法:形式邏輯(數學、科學)、辯證邏輯(辯證法)

4、在理解【2】和【3】的時候,又要先理解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的邏輯方法和認識論主要是受這4個人啟發而揚棄他們。

東西方對馬克思的誤解都是不理解上面的1/2/3點造成的,最大的爭論在於【辯證唯物】上面。他的學說50卷聯繫的非常緊密,涵蓋人類方方面面,成為巨大的理論體系,但巨量的文字背後有一套統一的理論和觀點在統籌。因為文字量太大,一般人難以全篇去閱讀他的觀點,只能一篇一篇的文章去解讀,很容易導致誤解。【當時西方很多哲學家吐槽馬克思,是「東方式的博學」;現在吐槽這種學術人「馬克思式的博學」。(東方和馬克思為負面詞)

再回到【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馬恩全集 第四卷_共產主義原理》;「共產主義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階段歷史發展來說必然的環節。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態和有效原則,但這樣的共產主義並不是人類發展的目標,並不是人類的形態。」 從這裡原文中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了,共產主義不是國家形式,也不是國家制度,它是關於什麼解放的條件的學說。

"從這一天起,共產黨在這裡所採取的政策,也將和在資產階級已佔統治地位的那些國家裡所採取的政策一樣。" 「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

從這裡也可以看明白,通往共產主義是要經過資本主義的,而且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的政策都是一樣的。【這一段是很毀三觀的】。而且要達到共產主義革命,如果是單個國家裡面發生的,那必然不是共產主義。真正的共產主義到來是,必須英國、美國、法國、德國這四個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同時達到這個條件的時候,才是共產主義革命的時候。【這一段其實不好理解,我不細說了。】

還是那句話,如某個哲學家說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在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裡反而是一種反動邪說。

---------------2016.03.17添加 延伸閱讀-----------------

1、辯證法的理解:辯證法是否科學? - 鬍子邋遢的回答

2、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共產主義等詞的定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無產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那麼被統治階級是誰? - 鬍子邋遢的回答


……什麼時候要輪到馬克思主義為自己辯護了?

造成了現實的剝削和壓迫的是馬克思主義?讓資本主義精英們肆無忌憚的吸無產階級的血的是馬克思主義?

讓工人拿著微薄的工資日復一日的工作十二小時以上,讓農民的農產品爛在地里賣不出去,讓小資和「中產」因為付不起巨額房貸被趕到街頭,讓老人的養老金縮水,讓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讓中年人滾出付出了半輩子的單位一無所有,讓貧困人家的孩子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淪入無知,讓低收入家庭為了一個病傾家蕩產,乃至自生自滅,讓社會笑貧不笑娼,一大群人爭著拜富翁當「乾爹」,爭著稱大資本家少爺為「老公」,這裡哪件事要怪到馬克思主義頭上?

就在此刻,在美帝的選舉台上對著刷下限罵大街的謊言女巫和拜金猥褻者哪個信馬克思主義?

在現實面前,真正該為自己巧言詭辯,好延續自己殘餘性命的,究竟是誰?!


話要是這麼說的話,可以進行辯護的角度多了去了。當然,估計因為國情問題,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的那一套估計大家早就聽膩也不想聽了。那麼我就簡單介紹一下西方為馬克思主義辯護的那一套吧。

作為中國人,咱們對於社會主義的理論主張是十分熟悉的:比如實行公有制,消除階級分化,人與人之間事實上的平等,按需分配等等,這些主張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的理想狀態形態。然而,在現實之中,這種理想卻幾乎被認為是沒有任何實施的可能的。特別是社會主義最廣為詬病的是其財產公有、按需分配的這種要求,事實上這是對近代以來形成的「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一公民權利的基石的直接否定,不僅會遭到自由主義者的猛烈批評,也嚴重違背了一般人道德常識上的看法 (從其他回答中所說的「中產階級」的看法里我們應該就能看得出來)。

而一旦一種理論主張在道德意義上根本站不住腳的話,那麼該理論的訴求也可以說幾乎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然而,已故牛津大學哲學教授,著名分析哲學的馬克思主義者柯亨(G.A Cohen)卻認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社會主義理想的價值原則,諸如平等和共享,並非人們所認為的那樣與現實格格不入。為此,他用了一個「野營旅行」的思想實驗來說明,社會主義式的生活方式在一定情況下其實是可以被認同的。

那麼,「野營旅行」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現在假設我與一群同伴要組織一場野營之旅,目的是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假期。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每個人各自都精心準備各自的用品。比如我負責帶上煮菜要用的廚具,小明負責攜帶食材,小強則攜帶了紙牌、桌游等娛樂用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每個人攜帶的明顯都是各自的私人或家庭所有的物品。但是一旦我們真的在野外安營紮寨之後,我們很快就會達成一個共識,就是這些物品可供大家共同使用。因為這樣才能真正使得大家能和睦地共度美好時光。相反,假如在這場出遊中一切仍按照自由市場的方式來安排的話,比如小明需要借我帶的菜刀來切他的土豆,而我要求小明為我的刀支付租金,在土豆做好後,小明又向其他組員為他做了廚師的工作而支付薪水等,這樣的一種野營旅行的方式明顯是我們所不喜歡的,同時這種做法也傷害了同伴之間的情誼;這說明,在一定的情況下,基於平等與共享的社會主義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比起自由市場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

為了強化這一看法,柯亨繼續將野營旅行的內容進行了擴充:在這次出遊中,除了分享各自的用品之外,還展開了豐富多彩的野外活動。比如小強是一個釣魚高手,他在湖邊釣到的魚比其他所有人都多,可是如果他仰仗著自己能力出眾,要求把所有他自己釣到的魚歸為己有而不是拿出來讓大家共享的話,他的這種做法明顯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又或者小明有著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能分得出可食用或不可食用的野生菌。可要是他要求我們要為他的這個才能和他付出的勞動給予相應的報酬的話,我們也會認為他的這種要求是十分過分的;於是乎,在野營旅行中,自由主義主張的那種財產私有的原則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資源共享和各取所需。因此,柯亨不無自豪地宣稱,「這種社會主義的方式,即共同的財產和有計劃地相互給予,難道不是進行野營旅行的明顯地最好的方式嗎?」 (G.A.柯亨著 段忠橋譯: 《為什麼不要社會主義》 人民出版社 33頁)

當然,柯亨本人也很清醒地認識到,光通過野營旅行這麼一個思想實驗不可能直接說明社會主義就是普遍有效的了。因為實際上野營旅行是許多現實情境中極特別的一個,比如我同夥伴之間有著很深的情誼而不是陌生人,野營的目的是享受生活而不是為了其他目標,以及每個人在野營時實際上都有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是坐享其成等等,因為有諸多因素的影響才使得野營的情境下是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而這些條件往往是現實生活里所缺乏的。為此,柯亨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這種野營旅行式的社會主義社會在現實中是可欲(desirable)的嗎?第二,它是可行的嗎?雖然柯亨本人對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能並不明確(關鍵是太理論化了我懶得寫,而且寫了也沒人看)。但是他的這個天才般的思想實驗仍然具有很大的意義。

比如說,最高贊同里的答主與他的員工之間有著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幾乎無法消除的不平等。但是,假如答主與他的員工一起出去野營旅遊,而他也是一個好老闆的話,通過互相分享與平等交流,社會主義的理想不就直接達到了嗎?那麼我們能不能設想,整個社會都拋棄市場經濟的那一套,共同進入一個「野營旅行」的形態中呢?還記得馬克思主義的原話嗎?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與精神生活極大豐富的理想社會。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斤斤計較於個人的私有財產可能已經沒有意義了,社會生活可能就是一個超大型的野營旅行也說不定。

這就是我能想到的第一個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辯護:柯亨的「野營旅行」思想實驗,它用最直觀的方式打破了人們關於「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是天經地義的」這一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慣性。而有的時候,社會主義的生活方式更符合我們的直觀。


不需要辯護。因為空講道理沒有任何意義,就好比一個人懂得馬克思主義的所有原理,但卻選擇做一個旁觀者,「睡覺睡到共產主義」,這是沒意義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拿來鬥嘴的,是拿來鬥爭的。更何況,共產主義是我們除了資本主義的反覆循環中唯一可能的其他選擇。因此,我們需要一些除了辯護以外的別的東西。

相反,倒是資產階級應該好好想想,除了給共產主義抹黑以外,還應該做些什麼來給搖搖欲墜的資本主義制度續命了。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來摧毀


就站在當下國情而言,我們只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批判得越狠,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辯護也就做得越好。


利益相關:對馬克思主義有粗略了解,總體不支持馬克思主義,部分贊同馬克思主義觀點

首先,為何要為馬克思主義辯護呢?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體系,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伯恩斯坦、列寧兩條路線,在之後西馬、托派等一系列理論體系,對馬克思主義做出了不少改進和補足,從而成為了一個邏輯自洽、具有足夠影響力的政治(社會)理論。(事實上,如果是一套漏洞很大而於社會無益的理論,那麼想存活至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馬克思主義者們對這一體系已經做出了完整的闡述。如果要進行質疑,那麼應該是反對者們先要做的。

其次,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們有很多經典著作,就馬克思主義進行探討和爭論。知乎上的隻言片語不能向你展現這些觀點的全貌,也不能讓你選擇自己的立場。我的建議是,先把馬克思主義的重點著作,馬克思、恩格斯、列斯毛、托洛茨基、伯恩斯坦、民社主義社民主義、西馬新馬等一系列著作看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然後當然可以去看反對著作,19世紀無政府主義者、後期的奧派,新古典自由主義者,再往後卡爾·波普爾這類社會學家哲學家、八十年代以後新自由主義那些人,都是做出過很多反駁的。可以互相比較著看看。

最後,如果照我這個非馬克思主義者來看,為什麼要替馬克思主義辯護?原因很簡單:

不管馬克思主義是不是真正的科學、是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和唯一手段,至少,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幾大促進了人類文明中民主和平等的進步。沒有馬克思主義組織起來的工人的鬥爭,沒有馬克思主義動員起社會下層,那可能永遠不會有工會,不會有工人福利保證,可能到現在全世界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跡象,而且往後也沒有好轉的可能,可能到現在投票權還集中在收入前5%的人手裡,更遑論真正的民主。

至少,馬克思主義在重要關頭影響了拯救了世界經濟的理論(大蕭條和凱恩斯主義),並在每次世界經濟面臨危險、或不平等加劇時努力踩上一腳剎車。

至少,馬克思主義指明了一點,沒有一定的平等,底層永遠不會有自由和人權。

當然,馬克思主義路線指導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問題。這也是我並非馬克思主義者的原因——我相信極端化的馬克思主義(尤其是被發展為唯一真理的那種學說)同樣會造成可怕的災難。但是,這不能否定一個理論的價值。

就我個人而言(當然馬克思主義者可以不贊同我的觀點),至少,至少,至少,馬克思主義是相對民主的現代社會中,促進公正和平等的一股重要力量。現代社會和文明的發展中,這樣的力量不可或缺。僅憑這一點,足以從存在價值上為馬克思主義辯護了。(最後加點私貨:個人認為,不同力量的共同促進下,相對中間化的發展路線,才是最穩妥、最有效的。當然這是有些功利,但至少,保有某種理想的前提下,接受現實的妥協,才是損失最小的發展方式吧)

最後明確表示下,想看學術上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護,知乎當然可以做參考,但重點還是要自己去看書。


跪著幹什麼?

站起來。


歡迎看一本書叫《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英國牛津大學的伊格爾頓寫的,寫的比中國人寫的深刻多了~~裡面有很多常見的質疑的反駁


我來推銷一篇文章,很長。

第一:新科技與後稀缺時代的富餘社會

關於後稀缺社會的富餘世界,我們首先要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無限,什麼是無限?無

限的數學含義就是表示變數,表明一個量是不斷變化的。無限大的意思就是,比任何有限的

數字都大。無限大的意思不是大到不可想像,而是表明這個量有無限增長的特性,能夠保證

它大於任何確定數值。

當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超越消費能力的增長速度的時候, 富餘開始出現, 總是有那麼一

部分東西是富餘的, 甚至如果這種增長速度的不平衡是保持穩定甚至不斷擴大的時候, 我們

可以想見,富餘的東西將不斷增多。於是,我們擁有的東西相對於我們的需求來說,就是無

限的。

那麼生產能力超越消費能力可能么?可能, 對於我們現在社會來說, 已經出現了一個無

限的東西,那就是信息網路。我們都知道著名的摩爾定律:相同價格的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每

18 個月就會翻一倍。也就是計算機的價格每 18 個月就會便宜一半。而互聯網賴以為基礎的

存儲空間和網路帶寬的增長速度也符合摩爾定律,而且是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加。

想必我們每個上網人都擁有至少一個電子郵箱, 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把網路公司許諾給我

們的高達 1G 以上的郵箱空間存滿呢?估計 90%的人連 1G 的 10%都用不了。 為什麼用不了,

因為不需要。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500G 的電腦硬碟大部分時間都是空的,各大網路公司

許諾我們的100G的免費網路硬碟我們又用了多少?太大的存儲空間完全超出了我們大部分

人的需求。

對於現代互聯網行業來說一直是增長在創造需求, 而不是以前傳統行業那種需求創造增

長。先有了計算機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的進步,產生了大量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的富餘,

然後才有浪費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的了微軟和蘋果的圖形界面操作系統。 先有了足夠的帶寬

和很大的存儲空間,才有了優酷,YOUTUBE 這樣的視頻網站,更高的帶寬現在又催生出了

1080P 高清視頻,足夠大的存儲空間催生出了 WOW,劍網三,上古捲軸這樣需要十幾 G 硬

盤的遊戲。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成功之道就是創造出一種有趣的東西,或者方便快捷的東西,

吸引人們去產生需求,也就是創造需求。

現在越來越多的網路服務做到了真正的免費,既沒有廣告,也有收費,為什麼可以做到

這樣,關於其中的商業模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免費》這本書。現在我們拋開商業原因不

談,只說其中的科技因素,就是上邊所說摩爾定律,因為科技的不斷快速進步,生產能力不

斷增強,一個計算機硬體的生產成本在幾年之內就會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同時計算能力, 存

儲能力和帶寬的增長速度現在已經超越了需求的增長速度,並且這個差距在不斷加大。

為什麼在生產能力不斷瘋狂增長的同時需求沒有跟上, 如果不是因為需求, 那又是什麼

支撐了這種不斷的增長。

說到這裡我們就必須了解一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個理論研究的是人類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 ,是行

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亞伯拉罕·馬斯洛於 1943

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

該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並將五種需求進行了等級的劃分,按層次逐級遞升, 分

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另外兩種需

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

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當然, 關於這個理論還存在一些爭議以及局限性。 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否認它是一個有用

的理論。

在古代,大部分的人都掙扎在溫飽線上,努力的勞動以保障自己的生存,這種日子貫穿

人類存在的大部分時間,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美國,也是在 1950 年之後才在

全國範圍內解決了溫飽的問題, 我們國家則更晚, 一直到本世紀才在全國範圍內徹底擺脫了

溫飽問題的困擾。

長達 32 億年的前人類進化史和 20 萬年的現代人類進化史, 殘酷的生存競爭, 優勝劣汰,

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使得想要更多的東西這個想法深入到了我們的基因當中, 我們總是在收

集和佔有更多的東西,即使那些東西我們根本用不到,節儉成為一種美德,即使是毫無必要

的節儉。

長時間的貧窮和物資稀缺造成了我們大部分人對財富的無限追求的心理狀態和現在的

經濟學理論。以至於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富餘的社會,無限的物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因

為在他們看來,人們對物質財富的需求是無限的,永遠不可能滿足。如果有可能他們會毫不

猶豫的佔有全世界的物質財富,即使他連其中的萬分之一都揮霍不完。

然而人的需求真的是無限的么?是的,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但不是對物資的需求。實際

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我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 其實僅限於能夠滿足我們的生理需

求和安全需求並略有富餘而已, 剩下的其實都是出於情感和歸屬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和自我

實現的需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精神追求。

我們都說成年人要掙錢養家, 但是我們掙了那麼多的錢, 用於吃喝住的有多少?又有多

少是買了空調電腦洗衣機,書籍報紙雜誌,遊戲等網路虛擬服務?當然,肯定會有人說, 現

在城裡的房子簡直貴的離譜, 光一個房子就足以壓死人了。 那你為什麼一定要到城裡買房子

呢?農村房子那麼便宜, 你為什麼不去買呢?實際上除了因為現在城市房價確實高的畸形之

外,在城裡買房子也是出於一種精神需求,因為城市裡有更好的各種服務和便利。現在隨便

買一個衣服, 甚至靠撿別人丟掉的衣服也能保障穿暖, 我們為什麼要去買衣服, 為了被尊重,

為了取悅戀人,為了吸引異性,等等,其實總結起來,也是出於一種精神需求。買車也是如

此,有了自行車,有了公交車,為什麼還要買摩托車,買汽車,買飛機,基本上同樣是出於

某種非生存必須的精神追求。

還有食物,假設我們現在出去靠乞討為生,可以么?完全可以,因為現在這個時代, 生

產力已經有了足夠的富餘,即使你出去頓頓乞討,也不會有一頓餓著。我們經常見到乞丐富

豪的報道,說明現在其實除了少數殘疾病患之外,已經沒有真正的乞丐了,現代的身體健康

的乞丐其實是富餘時代的一種發家致富的職業。 既然我們完全可以不勞作靠乞討活著, 我們

為什麼不去乞討,因為我們要臉面,我們需要被人尊重,我們需要通過工作自我實現,實現

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

實際上在不知不覺當中, 我們已經從追求物質財富的時代, 進入到了轉向追求精神財富

的時代。這個轉變開始的標誌,就是溫飽問題被徹底解決。我們現代社會大部分的人參加工

作, 除了因為我們的社會確實還需要我們勞動以維持存在和發展之外, 對於我們大部分普通

的人來說,我們更多的其實是出於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而不是還像往常一樣,為了生存,

為了溫飽。

一個現代人所說的養家糊口和一個 1950 年代之前的人所說的養家糊口有根本性的差

異,他們是真正的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而我們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

這個重要的轉變的發生, 是我們這個時代思想文化藝術大繁榮的基礎, 有越來越多的人

進入到了自我實現的層次,而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實現是求諸於內,而不是求諸於外, 物

質財富無法滿足我們自我實現的需求。 未來隨著這個轉變越發明顯,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

件事, 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對物質財富無限追求的認知誤區。 同時伴隨著科技加速進步導致

的生產能力加速增長。 當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大幅度超越我們物質需求的增長, 一個富餘的

時代即將到來,一個擁有「無限」生產能力, 「無限」財富的時代,將伴隨著自動化進程的

結束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個時代就是:後稀缺時代。 (後稀缺時代的定義大家可以看看百度

自己看)

而現在支撐著我們的互聯網科技按照摩爾定律不斷進步, 社會不斷加速發展的, 就是自

我實現的需求,尊重和需求,情感的需求。我們希望通過研究發明發現新的東西被人們所尊

重,我們喜歡挑戰未知的問題,並以解決它為樂,我們喜歡分享自己的新發現吸引別人的眼

球和尊重並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我們喜歡幫助別人以取悅自己。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支撐現在社會不斷加速發展的, 不是我們傳統以為的對物質財富的無限追求, 而是更高的心

理需求。

只是因為這些新的東西,科技新產品往往以物資的形式出現,迷惑了我們眼球,使得其

具有相當大的迷惑性,才使得這個巨大的轉變沒有被大多數人所意識到。

同時因為我們剛剛開始進入富足的時代, 思想觀念的轉變尚未完成和普及, 才導致了我

們對烏托邦式的社會的延續性反對。

(本文寫出來並發表在網上就是為了滿足我個人的被人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

富足時代是如何到來的?是什麼技術支撐了富餘時代的出現?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呢?讓我們慢慢說來。

造成富餘時代出現的技術就是現在正在飛速發展的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 或者說

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支撐的自動化技術。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 人們就開始使用利用科學技術創造各種機器, 提高我們人類的生產

能力,並且逐漸的能夠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件事情,在我們的課本上被稱之為,

人與機器的配合勞動提高了人的勞動生產率。

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從未停止。越來越多的人工作被機器替代,人操縱機器能夠做到

的事情越來越多。也就是現代人的勞動生產率一直在不斷提高。比如,以前生產一件什麼東

西,都需要一個人從無到有純手工打造,然後,我們發明了製造機,提高了生產能力,然後

發明了生產線,再次提高了生產率,然後不斷的有各種自動化的機器加入到這個生產線上,

代替人類的崗位,於是社會再次發生了轉型,工人農民等體力勞動者開始不斷的減少,大部

分人都進入了現在所謂的第三產業,或者說服務業。

因為越來越多的舊崗位被機器替代的同時, 人們發揮了自己的創造能力, 產生了很多的

新崗位,所以,這個過程沒有造成多大的社會動蕩,反而使得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昌盛。

但是現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 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 也就是人工智慧技術所帶來的新

型自動化進程,關於這個進程,我想首先援引一篇文章來幫助大家理解現狀:

來自果殼網 工作輸給機器人以後……

下邊是全文轉載複製: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2012 年 3 月 25 日)在《超級魔鬼經濟學》這本暢銷書中, 作

者非常慶幸, 同時又非常得意地講了一個關於馬車的故事。 今天反感汽車尾氣的人可能會認

為馬車這種純天然的交通工具更環保一點, 但歷史上馬車其實是個環境災難。 在沒有汽車的

時代,馬車是城市交通的主力,越是發達的城市就越需要馬車。然而跟機器相比,馬是有自

己的想法的,所以馬車其實很容易失控。不但如此,如果一匹馬垮倒在街頭,通常你唯一的

辦法就是把它當場殺死, 然後要等它的屍體腐爛以後才能被切塊清除。 這一切都使得馬車造

成的交通堵塞比今天汽車要嚴重得多。這還不算馬糞!紐約市曾在 1898 年召開國際會議研

究馬糞問題,結論是根本沒辦法。

故事的結局皆大歡喜。 當所有人都束手無策的時候, 汽車和電車出來徹底解決了馬車帶

來的所有問題。所以魔鬼經濟學家樂觀地告訴我們,也許將來會有新的技術出來,以意想不

到的方式解決我們今天面臨的諸多危機。

他們說的一點不錯。在這本書出版不到三年之後,我們可以非常自信地說,至少城市交

通堵塞問題,將會再一次被新技術解決。然而這並不是本文想說的重點。

我想說的是,品味馬車故事還有另外一個角度。20 世紀初那個馬車時代,紐約市大約

有 20 萬匹馬,相當於每 17 個人一匹馬。這些馬後來都哪裡去了?

被淘汰了。 馬, 是汽車這種新技術的犧牲品。 現在又有一種新技術, 叫做自動行駛汽車。

而司機,將是這種新技術的犧牲品。

2009 年之前,像電影《我,機器人》里那樣會完全自動行駛的汽車還是科幻範疇。那

時候最先進的智能汽車或者需要在路邊安裝特定的感應器, 或者只能愚蠢地以車隊的形式跟

隨前面一輛有人駕駛的車。然而 2010 年,紐約時報突然報道說 Google 正在測試一種真正

的自動駕駛系統,這套系統被安裝在普通的豐田 Prius 上,使用攝像頭探測周圍環境,在加

州的大街小巷行走自如。這樣的進步幾乎讓人不敢相信,然而根據《連線》的最新報道, 這

套系統已經做成了。

這些車可以在任何路況行駛,可以達到 120 公里的時速,可以識別交通信號,智能跟蹤

判斷路上其它車輛和想要穿越馬路的行人, 並以每秒 20 次的頻率預測這些物體未來的位置。

如果臨道有輛車開得不好,智能車甚至知道怎麼躲避它。 《連線》說,跟人類司機相比,智

能車」 能注意到更多信息, 能對緊急情況做出更快反應, 能對付更複雜的路線。 它從不驚慌。

它從不憤怒。它甚至從不眨眼。 」我記得之前曾有報道,在整個超過 20 萬公里的測試中, 這

些智能車只出過一次輕微事故,而且還是人類司機代駕造成的。

一言以蔽之,自動駕駛系統不但能夠取代人類司機,而且應該取代人類司機。鑒於高達

93%的碰撞事故都是人的原因導致,採用智能車可以大大減少交通事故。不但如此,既然人

工智能可以更精確地控制汽車,公路上兩輛車之間的距離就可以在高速狀態下保持得更近,

從而大大緩解交通擁擠。也許十年之後人們會發現讓人開車是一件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 —

用Google自動駕駛項目的負責人話說, 」 The fact that you are still driving is a bug, not a feature.

(你仍在開車這件事是個錯誤,而不是功能) 」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意味著什麼。 這遠遠不僅僅是我們可以在路上睡覺或者發簡訊的問

題。更重要的是,計程車將會大行其道。結合手機應用和定位系統,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

打到車。而且更智能化的打車系統還允許乘客順路的情況下拼車。這樣的效果就是車的」 空

載率」 (也就是無效駕駛的比例,比如說把車開會家或者開到停車場)將會下降。這樣完成

同樣的運載,公路上將會有更少的汽車。私家車有可能會大大減少。

但這還意味著而計程車司機將會成為歷史。作為消費者,我們歡迎這個變化,因為打車

貴就貴在司機,想想租車有多便宜就知道。可是那些計程車司機,那些公共汽車司機,那些

跑長途運輸的卡車司機,他們又該怎麼辦呢?他們的職業將會像馬一樣被技術進步所淘汰。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新思想。十多年前我們發個傳呼,得打電話到尋呼台,然後會有一個真人

接聽你的電話並幫你發。而現在我們直接發手機簡訊,那麼尋呼員就被淘汰。我們曾經必須

去銀行取錢,而現在滿大街都是 ATM,銀行就不再需要那麼多窗口服務員。這些事情並沒

有那麼可怕,因為技術進步淘汰舊職業的同時也在創造新職業。比如說,30 年前中國根本

就沒有」程序員」這個現在相當普遍的職業。

但是這一輪進步和淘汰不像以往那麼簡單。在 MIT 的兩個經濟學家 Erik Brynjolfsson

和 Andrew McAfee 的新書《與機器競賽》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作者提出,以人

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進步不但即將,而且正在導致大規模失業。

人們曾經認為開車是一個不可能被計算機掌握的技能,然而現在 Google 證明人工智慧

可以開得更好。翻譯將是另一個瀕危職業,因為 2011 年 Lionbridge 和 IBM 聯合推出的一個

叫做 GeoFluent 的技術已經可以對網路聊天信息進行非常準確的實時翻譯(包括中文! ) ,

至少對商業應用來說,自動翻譯已經成熟了。與此同時,IBM 的超級計算機 Watson,對人

類語言知識的分析已經到了可以在傳統提問遊戲電視節目 Jeopardy!中擊敗人類選手的程

度。 所有這些進步都是基於模式識別和複雜信息交流這兩個基本技術的突破。 如果你用過新

iPhone 中的 Siri,你應該對這種技術已經有所體會。

所以現在就不僅僅是司機和接線員的問題了,傳統上的」高端」職業也會被淘汰。美國

一個放射科醫師需要十三年的專業訓練,他可以拿到超過 30 萬美元的高年薪,可是現在最

新的模式識別軟體可以做絕大多數他能做的事情, 所需花費不到百分之一。 打大的商業官司,

往往需要僱傭一整個團隊的律師去分析有時候高達上百萬份相關文件, 花費上百萬美元。 而

2011 年紐約時報報道,現在這些事情都可以讓一個叫做 Blackstone Discovery 的軟體去做,

它使得一個律師可以完成以前 500 個律師的工作, 而且對比表明人類律師的準確率只有它的

60%。

使用美國的經濟數據, 技術進步減少就業這個事實是可以觀測到的。 最明顯的事實就是

經濟在增長,而就業機會和工資收入卻在不增反退。如果只看 GDP 的話,甚至可以說經濟

衰退早在 2009 年 6 月就結束了,此後連續 7 個季度的 GDP 增長率是 2.6%,這已經達到過

去 30 年平均增長率的 75%。現在美國公司利潤是在歷史最高水平。到 2010 年,公司在設

備和軟體上的投資水平已經恢復到了歷史頂點的 95%。可是現在美國失業率卻仍然保持在

9.1%。可以說與二十世紀初經濟大蕭條後的恢復相比,現在的經濟恢復唯一欠缺的就是就

業。

經濟增長的真正驅動是提高生產率, 也就是每個工人每小時能夠創造的產值, 而不是就

業人數的增加。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狀況就是,財富是被少數人通過操縱資本、機器設備和軟

件創造出來。十九世紀大部分時間內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是每年 1%,而過去十年則是 2.5%,

2010 年更達到了 4%。為什麼現在生產率提高這麼快?經濟學家們的意見相當一致:這是因

為 IT。是自動化在提高生產率。

而以技術為驅動的經濟增長,受益者不是普通人。按經濟學家 Ed Woff 的計算,美國從

1983 年到 2009 年所增加的全部財富, 都被只佔人口比例 20%的富人拿走了。 而且這還不夠,

富人順便還拿走了一部分原本普通人的財富,以至於剩下這 80%的人的總財富是減少的。

過去十年美國工作年齡家庭的收入中位數, 從六萬多美元下降到了五萬五千美元。 富人並沒

有使用什麼陰謀詭計進行強行掠奪,他們的方法甚至可能是不自覺的:現在生產率提高了,

根本不需要花錢請那麼多人來工作,機器就可以干這些事情 — 而機器在我手裡。

IT 是一個只需要很少的人就能創造很大財富的技術。 現在人人都在談論 Facebook 上市,

有人對它估值一千億美元,可是這個公司總只有 3000 個員工。Twitter 只有 300 人。維基百

科只有 57 人。這些人可能還沒有壟斷全球信息市場,比如中國就需要有自己的 Facebook,

有自己的微博,有自己的百科。我不知道這些中國公司能多僱傭多少人,但是不管怎麼算,

我們都不需要一百個能貼大頭貼的社交網站。 可以說, 這些加起來最多幾萬人已經解決了大

部分人的上網需求。也許有成百上千倍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去 Facebook 工作,但

這個世界可能根本不需要把程序員總數再增加十倍。

《與機器競賽》這本書指出,在於機器進行的這場比賽中,有三類贏家和三類輸家。 高

技術工人將是贏家,而低學歷者將是輸家,因為機器人將會迅速取代他們的工作。但是這裡

的」高技術」其實已經不好定義,傳統上我們認為律師和放射科醫生屬於高技術,而現在他

們也將被取代。在這個問題上諾貝爾獎得主 Paul Krugman 有一個更悲觀的看法,他在一篇

博客中寫到,在 IT 技術的衝擊下,也許更多的高等教育已經意義不大 — 統計表明過去十

幾年大學學位給人帶來的工資附加值已經不增長了。

超級明星是贏家,第二名及其他所有人都是輸家。劉翔最火的時候,所有要用到體育明

星的廣告都想找劉翔。對比之下,也許史冬鵬的速度可以達到劉翔的 99%,但他能接到的

廣告個數?0。這是因為信息技術可以把超級明星生產的產品無限放大,把普通市場變成勝

者通吃的市場。

資本是贏家,勞動者是輸家。在勞資市場上,資方的議價能力被顯著增強。統計表明經

濟衰退以來企業用於購買軟硬體設備的投資增長了 26%,而人力成本卻根本沒有增長。美

國商務部統計,現在企業利潤占 GDP 比重正處在五十年來最高點,而與此同時勞動者獲得

的工資和各種補貼則是五十年來最低點。

此書兩位作者很想給讀者許諾一個光明的未來,所以他們提出了一點建議。首先,現在

人工智慧的長項是模式識別這樣相對比較重複的工作, 而機器還不擅長的則是解決問題的能

力、靈感和創造性。對此作者建議我們應該學點藝術,學點創新,學點領導力,學點企業家

精神。其次,與其跟機器競爭,不如帶著機器一起跟別人競爭,未來屬於那些善於利用機器

的人。最後,既然第二名沒有意義,我們可以開闢各種細分市場,在一個新的小領域內當第

一名。這其實是個」不佔一帥就佔一怪」的策略,也許足球踢不好的人應該改踢室內足球?

Thomas Friedman 顯然特別支持這些建議。他在今年一月份的一篇專欄中說,Average is

Over,普通已經沒戲了。在人工智慧的代,那些擁有普通的技能,做著普通的工作,拿著普

通的工資,過著普通的生活的普通人,必將被自動化淘汰 — 就算人工智慧還不能淘汰你,

中國工人也會淘汰你。可是怎麼才能讓一個普通人變得不普通?Friedman 肯定沒讀過前面

Krugman 的博客,因為他給的答案是上大學。

其實以上這些建議根本解決不了就業危機。世界任何時候都不需要一億個電影演員, 或

者三億個科學家,或者十五億個企業家。每次我去剃頭,遇到的理髮師都愛調侃我頭髮怎麼

這麼密。 我經常對自己說好好享受理髮師的抱怨吧, 也許將來她們都會被不說話的機器人取

代。 可是到時候這些理髮師怎麼辦呢?也許其中有人會成為專門為我這種頭大加頭髮密集者

的細分市場設計髮型的藝術家?這樣的藝術家能賺到錢么?

就算是對那些排在社會前面 20%的人,那些跑贏了機器的人來說,高失業率也是個壞

消息。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說,亨利福特二世領著汽車公會主席參觀一個現代化的汽車廠。 福

特自得地跟工會主席開玩笑: 」你打算怎麼讓這些機器人給你交會費呢?」是啊,你們不是

罷工么, 你們不是要高工資高福利么?這回我全換機器人你還能怎麼辦?但工會主席毫不遲

疑: 」你打算怎麼讓它們買汽車呢?」如果 80%的人都沒錢,你們 20%的生產力再強也沒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主要靠的就是廉價勞動力。 這種說法等於說

中國在跟人工智慧競爭。 如果這就是中國的經濟模式, 那麼本文要說的就是中國即將輸給機

器人。事實上,富士康正在用機器人取代工人。現在富士康已經有一萬個機器人,明年將增

加到三十萬個,三年內將增加到一百萬個。這些機器人每台的成本是 14 萬元,它們 24 小時

不間斷工作,而且絕對不會自殺。郭台銘說: 」富士康的年輕人將重新學習操控機器人軟體、

應用和維修, 變為機器人的應用工程師和軟體工程師, 通過操作機器人的手和關節來完成生

產。 」他沒說到底有百分之幾的工人可以變成工程師。其實富士康的工會主席 — 如果富士

康真有工會的話 — 也可以問問郭台銘他打算把機器人生產出來的 iPhone 賣給誰。

有句諺語說如果馬有投票權,世界上不會有汽車。而事實是就算馬有投票權,它們還是

會被汽車淘汰。生產力進步不可違。現在這個過程中的大失業,已經成為一個明顯的威脅。

縱觀最近西方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不管是本書,Krugman,Friedman 還是《經濟學人》的評

論,結論基本上都可以用」此題無解」來概括。也許這就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缺陷。也許馬克

思說的是對的: 世界上的總工資買不起世界上的總產品。 也許只有共產主義才是人工智慧的

朋友。

以上就是全文轉載。

我想要告訴大家的就是上文所說的這個結論,自動化進程結束之後,富餘的時代,共產

主義或者說與之類似的公有制制度將成為一種必然。下邊我一點一點的說。

就像我援引的這篇文章所說的,科技進步帶來的自動化過程,正在進行中,而且正在技

術加速效應的作用下不斷加速。 而且也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被自動化進程擠出了非創造性

勞動行業,進入創造性領域,所以,又反過來導致了技術加速的不斷持續。

很快, 在技術加速的作用下, 大約在未來 11 年之內 (技術加速預言科技翻兩番的時間) ,

我們就將具備讓所有人全部脫離非創造性勞動, 全部進入創造性領域的技術。 然後這些技術

會在短短几年之內被未來更快的技術普及方式和速度普及到大部分的地方。 然後, 人類就會

徹底脫離現在的工作體系, 經濟體系, 社會運行體系。 這個重大變革將摧毀現有的經濟體系,

社會體系,政治體系。

我們距離真正的完全自動化很遙遠么?一點都不遠。 作為一個農村人, 我從小到大經歷

幾乎就是自動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我們以玉米的種植為例,在我小的時候,我們這裡已經有

了拖拉機負載的播種機, 但是偶爾還會用原始的牛耕方式去耕地播種。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家

里有一頭牛,後來大概是在我 7 歲的時候(具體記不清了)我爺爺把牛賣了。玉米種下去時

候,我們經常要去除草,直到我上高中的時候,除草劑的使用逐漸替代了人除草。我小的時

候玉米田澆水還基本都是自然灌溉, 後來逐漸開始使用電動機和柴油機輔助抽水灌溉, 現在

村裡已經有了專門的灌溉機井和管道,當然,因為管道沒有鋪到所有人的地頭,所以我們還

是需要自己鋪設一段管道來灌溉澆水。

小時候收玉米, 都是自己拿鎬頭去地里一顆一顆刨出來, 然後慢慢的一家人在地里一個

個的剝掉玉米的外皮,在裝上拖拉機拉回家,在房子上曬一個月之後,用人力的小型玉米脫

粒機一個個的自己把玉米種子從棒子上絞下來。

後來出現了能夠打碎玉米秸稈的大型旋耕機。 我們不需要再去一顆一顆的刨玉米的秸稈

了。再後來出現了聯合收割機,不用掰棒子了。今年新型的聯合收割機已經能夠直接將玉米

棒子剝皮了,而且提供運送服務,只要付錢,玉米棒子就會被剝好皮運回家。

當然,因為我們家地處丘陵地區,地勢不平,所以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進程較慢。所以

並不能代表最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但恰恰是因為比較落後,所以才讓我看到了,我們距離完

全的自動化有多麼的近。

假設我們將所有的這些農業機械全部裝上自動駕駛系統, 那麼玉米的種植流程是什麼樣

的呢?自動駕駛去種植, 然後自動駕駛去噴除草劑和殺蟲劑, 自動系統可以根據天氣和氣候

判斷什麼時候需要澆水, 然後自動澆水 (在這個大數據互聯網時代這一點沒有什麼技術上的

難題) 。玉米收割的時候,自動駕駛去收割,然後送到場地去自動烘乾,自動脫粒。甚至如

果我們願意,我們完全可以設定為在我們設定的價格出現的時候,計算機自動交易。玉米加

工的廠家,派自動駕駛的車輛來拉到各種自動化的加工廠去進行自動化的生產加工。

在不久的將來,一粒玉米從種植到做成爆米花賣給你,全程幾乎完全不需要人的參與,

就連賣爆米花的也可以是自動販售機。

這一切,在未來大數據,物聯網以及各種自動化技術的支持之下,並非不可能,而且我

認為幾乎是必然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切距離我們如此之近。

然而,在一切都自動化的時代,如此美好的未來,我們卻沒有辦法生存,因為,自動化

就不需要工人,沒有工作就沒有工資。我們似乎只能看著這美好的未來被餓死。事情怎麼會

如此荒謬?

這個荒謬的未來,其實只是告訴我們,現行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已經出

現了問題,不但已經開始無法適應現在,更是完全無法適應未來。

伴隨著自動化進程,會發生很多事情,首先是財富的轉移。

《免費》一書曾經說過,現在的計算機軟體行業,就是一個邊際成本為零,固定成本極

高的行業。也就是說,一個軟體研發製作的成本非常高,但是複製發行的成本幾乎沒有。 假

設微軟的 WIN7 操作系統研發成本是 10 億美元, 假設這套系統賣了 10 億份, 那麼即使每份

定價 2 美元,微軟依然有的賺,因為軟體的複製成本幾乎為零。也就是說無論怎麼賣,賣多

少,它的成本已經基本固定了。賣的越多就賺的越多,而且複製的越多,它的成本就越接近

於零。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軟體可以做到真免費的原因, 因為成本是相對固定的。 不像

以前的事物商品一樣除了研發設計還有較高的製造成本。

而自動化進程也是在建立這樣一個體系。 我們通過無數代人的努力和奮鬥, 建立起一個

自動化體系,這個過程相當於前期固定成本,無論這個成本多高,因為後期完全自動化生產

之後,我們不再有任何成本投入,屬於純收益,因為整個體系供應全人類的生活,所以其生

產量之大可以想像, 根據同樣的邊際成本為零導致的結果, 所以, 一旦自動化體系得以建立,

我們生活中的產自自動化體系的工業產品, 價格就會迅速歸零。 也就是一個工業產品幾乎完

全免費的時代。

我們以前, 現在和未來在自動化技術和設備, 生產上所做的投入都是屬於那個固定成本

的行列。

當實體的工業產品完全免費,不再具有價值,不再是財富的時候,財富就會轉移。財富

沒有消失, 雖然財富已經變得非常多, 使所有人都變得富裕, 但是真正的財富依然是有限的。

在未來,因為自動化,人們不再需要直接從事生產活動,我們創造了新產品之後,只需

要改進我們的生產體系,或者將這些新的設計輸入到系統中,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實際上

只是在創造知識。

在未來完全自動化的時代,舊的產品會迅速的貶值到免費,但是新的產品,因為有大量

的研發所需的固定成本。所以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新的產品,尤其是有大量研發成本

的科技新產品往往不是免費的。 那麼我們看一看成本在哪裡, 用以研發新產品的物資都是舊

技術體系生產的,所以都是免費,而研發需要很多善於思考和創造的人和這些人的時間, 這

些東西將成為真正的成本所在。

創新產品因為有成本,所以可能不免費(也可能免費) ,那麼這些不免費的東西就是真

正的財富之所在,而這些東西幾乎都是以知識的形式存在。所以財富會迅速的知識化。因為

知識也是一種信息, 而知識最廉價的載體就是比特信息。 所以在現在和未來財富會逐漸的從

實體物資轉變為知識化,信息化,虛擬化。

現在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知識就是財富,未來這句話要改一改:只有知識才是真正的財

富。

這個過程會在自動化徹底完成的同時,一起完成。

關於財富的信息化,虛擬化,知識化, 《大數據時代》這本書上的有句話說的很好。下

邊是引用:

「20 世紀,價值已經從實體基建轉變為無形財產,從土地和工廠轉變為品牌和產權。

如今, 一個新的轉變正在進行, 那就是那就是電腦存儲和分析數據馮方法取代了電腦硬體成

為了價值的源泉。數據成為了有價值的公司資產,重要的經濟投入和新型商業模式的基石。

雖然數據還沒有被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但這只是時間問題。 」

我們現在的經濟學都是建立在「稀缺性」的基礎上的。我複製了下百度關於稀缺性的定

義:

稀缺性是指慾望總是超過了能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引自 09 版顏家水,黃貴新所編&<&<經

濟學基礎&>&>)

指在某一特定時空里, 特定資源的總體有限性相對於人類慾望無限性及慾望的無限增長

而言,特定時——空里有限的資源大大小於人類滿足慾望的總體需求。稀缺資源,在以人類

活動的年限來說,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品,或者稀缺資源本身的再生,以滿足人類無

限慾望的需求期望。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觀點,資源的稀缺性會導致競爭,良性的競爭會引起

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彌補資源稀缺所帶來的限制,反之!

從理論上來說,它可以分成經濟稀缺性和物質稀缺性。如果資源的絕對數量並不少, 可

以滿足人類相當長時期的需要, 但由於獲取資源需要投入生產成本, 而且在投入一定數量生

產成本的條件下可以獲取的資源數量是有限的、 供不應求的, 這種情況下的稀缺性就稱為經

濟稀缺性。如果資源的絕對數量短缺,不足以滿足人類相當長時期的需要,這種情況下的稀

缺性就稱為物質稀缺性。

也就是,現在的經濟,都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大於生產能力的基礎之上的。財富就是稀缺

的物資或者東西,或者說,我們表現自己財富的方法就是擁有某些稀缺的東西。然而正如前

邊說過的,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物資的稀缺性即將不復存在,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即將

超過人們對物資的需求增長。 我們開始轉向對其他心理需求, 比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滿足的

需求等的滿足。

而這些需求是五花八門, 多種多樣的, 而且大部分情況下不是以某種特定的物質為主體

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往往是創造性的東西,或者我們自己去創造,這個時候,因為工

業產品不再具有價值,連帶的物質產品往往也不再具有價值,就算是一件純手工藝術品, 也

是因為我們製造它所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設計它的知識而具有價值。

創新的知識產品(包括文藝作品,科技知識,設計作品等)能夠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

那麼這種知識對於我們來說, 就具備極高的價值。 而且因為這種東西是純粹的創造性活動產

物,更因為它只對某些特定的人具有價值,雖然可以複製,但是不會隨著複製而貶值,社會

對它(某一特定的產品)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它具備新時代的稀缺性。 (在未來,我們會

發現我們對任何東西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不是以往經濟學家想像的那樣,有無限的慾望, 無

限的需求) 。

財富的轉移將導致從經濟到社會再到政治的一系列的變革, 我們的工作將完全的轉移到

創造性活動中來, 我們現在大量人員從事多的非創造性的活動將完全由機器來做。 在這個過

程中,必然會導致這個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員失業,因為教育學歷經歷等問題,會有很多人在

極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辦法參與到新時代的創造性活動中來, 因為他們需要很多的時間去重新

學習適應。也就是,自動化過程將出現大規模人群長時間失業的問題,不過這在未來不是問

題。

工作的性質也將發生變化, 工作不再是必須的, 我們參加工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心

理需求,所以是我們需要工作,我們創造工作,而不是社會需要我們去工作。我們可以選擇

不工作, 只是單純的享受, 也可以選擇去工作, 去滿足的自己的心理需求, 追逐自己的夢想。

因為工作性質的變化,導致我們工作創造的創新知識幾乎都是我們興趣和愛好的產物,

尤其是科技知識, 科技的嚴謹性導致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一個枯燥無聊的事情, 可以想見除

了興趣之外,幾乎不會有人無從事這個東西。因為我們創造的新知識都是我們興趣的產物,

所以沒有定價成本的壓力, 這些產品以什麼樣的形式與他人共享, 幾乎完全是個人或者研究

團體的自由,而因為科技知識本身對共享的要求,所以我們可以預料,在未來將有很大一部

分新科技從一開始就是免費的。 (對科技了解較多的人都知道,科學研究需要廣泛的共享和

交流,甚至可以說交流與共享是科技進步的重要基礎) 。

同樣, 其他的知識也完全有可能是免費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 在自動化完成之前的知識,

尤其是科技知識,都屬於「人類的遺產」幾乎可以肯定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在自動化完成之

後的「後稀缺時代」免費將是大部分財富的共享方式。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免費沒有任何門檻,是迅速增加社會整體財富的最佳途徑,是將我

們的創造推廣到全世界的最快方式。 沒有門檻的免費共享是迅速讓我們的創造被其他人利用

以創造更新的知識的最快方式。

另外我們也要看到,在財富知識化之後,免費共享只是讓「知識財富」迅速普及到全人

類的方式,並不是真正的增加「人類知識庫」這個真正的財富總量。 「人類知識庫」總量的

有限性才是我說的具備新時代稀缺性的「有限的財富」 。但是知識財富的信息本質的特徵和

在信息時代信息免費隨意複製的特性, 導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全世界的財富, 而同時不

影響其他人同樣擁有這些財富。這與現在意義上的稀缺性完全不同。

所以,在未來自動化過程完成之後的後稀缺時代,每一個人都是富有的,每一個人都擁

有全世界的財富,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也是不可能的。

財富的知識化, 虛擬化還將導致實體商品的逐漸消失, 雖然我們看來那無限的物資免費

似乎極為美好,但是實際上因為那些根本就不是財富,所以也無法充當商品,對於那個時代

的人來說,它們只是新時代的一種特別的「自然資源」而已。就如同現在的空氣一般,只是

一個背景一樣的存在,沒有多少人會去特別在意。

實體商品的消失,會導致物資的公有化,在自動化的時代,物資雖然沒有價值,但是依

然非常重要,就像空氣雖然不值錢,沒有人會去買賣空氣,但是我們不能沒有空氣一樣。 作

為一種充足的資源背景和未來社會的基礎, 如果被某些人私有化或者壟斷。 將產生有史以來

最可怕的壟斷型統治,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贍養人類》 。其中就描寫

了私有制在自動化時代導致的人類末日。

所以,在未來的自動化時代,無論為了生存和安全還是為了發展,我們都只能選擇公有

制。但是請注意的是,公有制只是針對物資而言,知識的免費是私有制殘餘下的免費,而不

是公有制的強制性共享。

不過,我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在進入公有制時代一段時間之後,人們的思想會發生

變化, 我們會真正的進入一個完全公有制的時代, 知識共享將成為我們大部分人的基本行為

和思想準則。

實體商品的逐步消失, 將導致現在經濟體系的崩潰。 財富稀缺性的轉變將會使得資本被

淘汰出經濟和社會政治領域, 以物質財富為基礎的資本將徹底消失。 資本主義將完全失去存

在的基礎。 資本基礎上建立的發達無比的現代金融體系將徹底消失。 依附於此的會計保險等

行業也會徹底消失。現代貨幣體系也將崩潰。同樣的,以現代稀缺經濟和稀缺性思想為基礎

建立的現代式集權政治體系,選舉制,政黨制等也將隨之崩潰。同樣,未來的財富「人類知

識庫」是以全人類為基礎的,所以現代國家概念和國家體系也將隨之崩潰,未來的政治將以

全人類為基礎。

這將是一次全球性的天翻地覆的大變革。從科技到經濟,從思想到政治,影響之廣前所

未有。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看, 一個物資完全公有, 按需人們的需求分配物資以及真正的財富

——知識的時代,是什麼樣的社會呢?

沒錯,共產主義。公有制,按需分配,共產主義的兩大要素,都已經具備了。

完。

各位如果有看完的,應該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那些黑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其實還是不理解其真正含義罷了。

共產主義本身就是一個預言。科學家、哲學家都愛玩預言,現在話叫頭腦風暴。

對於未來,在一點上大家比較一致,那就是人類的未來將是極其富足的,這是生產力指數增長帶來的福利。但對於社會形態的預言就不同了,有悲觀,有樂觀,很顯然馬克思是樂觀派的。他認為未來的人類將有足夠的理智、足夠的智慧、摒棄自私、放眼全局、放棄爭鬥。是啊,在一個人人什麼都不缺(不要拿愛情這種東西來說事,我說的是物質生活上)的社會,人類到底還要爭什麼東西,至少我想不出來。當然,我也是按照馬克思的思想來推理了,物質決定意識(這也是很多沒學過馬克思主義,但自己過了大半輩子之後使勁想告訴我的東西,他們說的是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決定一個人的想法),人類將會變的無私。

當然也有悲觀的,認為人類將在私有制的制度下越走越遠,最終變成資本極權社會,一些人永生,一些人當奴隸伺候永生者。電影《時間規劃局(In time)》《極樂空間》中都有講到這樣的社會,甚至在《雲圖》的原著中其實也是說的這樣的社會,稱之為「公司國」。當然,電影也都是以反抗為結局。但這也沒走出馬克思的預言,不是嗎?馬克思認為最終可能會是平民的革命,進入共產主義。但在竭力抹黑共產主義的西方社會,電影中是不會讓你出現共產主義的,所以你看,那些電影的結尾也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社會還是沒變,奴隸們還是奴隸。你敢拍社會革命?不想上映了啊。

所以,怎樣為共產主義辯護?

「咱們來一場頭腦風暴吧,你說,人類就此發展下去,未來社會會是怎樣的?」


波普在其得意之作《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序言中,一開始就自信地宣稱:「我以為下列的說法是令人信服的:如果有不斷增長的人類知識這回事,那麼我們今天就不可能預先知道我們明天才會知道的事。我認為這個推論是站得住腳的,但它還不是這個論題的邏輯證明。我在上述論文中提供的(2)的證明是複雜的;如果能找到較為簡單的證明,我也不會驚異。」4當我看完波普各種複雜的證明之後,確實想到了較為簡單的證明,但這是證明波普觀點錯誤的證明:且不論唯心還是唯物(波普其實是唯物主義者,明確反對過心理主義),如果影響某事物主客觀條件從今天到明天都沒變,那麼了解其條件的人,今天怎麼

3 [英]卡爾·波普:《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杜汝楫、邱仁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頁。 4 同上書,第2頁,作者序言。

不可能知道該事物明天的會怎樣?在此觀點上,波普只承認了事物運動的絕對性,不承認靜止的相對性。

他接著說到:「我們不能提出普遍規律,不能用普通名詞來描述這種因果聯繫。因為它可能是獨一無二的社會現象,而我們所發現的特殊力量則能對這種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5顯然,這割裂了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聯繫。按他的邏輯,提出「普遍規律」的想法是錯誤的,沒必要的,尤其在社會科學中。但他自己難道不是從形形色色的歷史決定論中,提出了一個「普遍規律」?即:人不能準確預測未來。他的「非決定論」,難道不正是一種決定論嗎?

他還認為你理論的方法是一種「整體主義」(holism),而這種方法是很冒險的,是武斷的;他提倡「漸進的」(piecemeal)改革,他稱之為「零星的社會工程」或「漸進的社會實驗」。他說:「歷史決定論堅持認為,社會的新則完全相反,如同生物學的新一樣,是一種內在的新(intrinsic newness)。它是真正的新,不能歸結為排列的新(novelty of arrangement)。」6他還模仿他想像中的馬克思主義者會這樣說——這種「魯濱遜式的試驗」不能是我們了解「大社會的現代社會生活。」??社會實驗(假如有這樣的事情的話),只有以整體主義的規律來進行才有價值。7在這,他這又割裂了量變與質變的聯繫。你和恩格斯時候否定了事物的量變,什麼時候否定了事物在結構上的排列、組合的更新不能產生質變?你明確說過:「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它本身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陣痛。」8可見,「整體主義」,以及那些不顧客觀條件而盲目冒進的革命方式,當然不是你認同的方式——因為只憑主觀意願想縮短這種「分娩的陣痛」,只能更痛更危險!列寧也公開說過——無產階級取得勝利以前,改良式革命的階級鬥爭的副產品。取得勝利以後,改良在國際範圍內仍然是一種「副產品」,但對取得勝利的國家來說,如果經過極度緊張的鬥爭,實力顯然不足以用革命手段來實行某種過度,那麼改良又是一種必要的,合理的喘息機會。??我們已經退到了國家資本主義。但我們退得適度。現在我們正退到由國家調節商業。但我們退得適度。9列寧知道,一蹴而就的革命勝利是不可能的,於是「退一步,進兩步」,搞「新經濟政策」。有些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下取得成功的,純屬誇大,以顯其偉大。正是由於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成功,使得中國改革開放中的領導人有了決心,有了許多策略和理論的依據。之後,中國從農業到工業,從農村到城市,漸進改革,所謂「摸著石頭過河」,結果獲得了快速而顯著的成功。而之前搞「大躍進」、「文革」,就是「整體主義」的方式,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觀點,結果國民兩傷。

5 同上書,第9頁。 6 同上書,第8頁。 7 同上書,第67—68頁。 8 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7頁。 9 列寧:《論黃金在目前和在社會主義完全勝利之後的作用》,載中央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1987年版,第251—252頁。

由上述顯而易見,波普之所以認為你哲學思維有錯,在於他沒有認真而公正地對待你的辯證法。他過於簡單地把你的辯證法等同於黑格爾的辯證法:「我認為馬克思的辯證法和黑格爾的辯證法一樣,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糊塗物;尤其是因為對馬克思歷史主義的批判涵蓋了它的辯證法中應該被嚴肅對待的一切,因而可以在這裡避免對馬克思的辯證法作分析。」10他對辯證法的敵意是有根源的,我將在本節最後詳解,這與人類邏輯和、經驗與真理的矛盾有關。但他從未成功地證明馬克思的辯證法有多荒謬,就貿然論斷,這才荒謬!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礎和歸宿是什麼?是唯物主義,是讓認識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是實事求是!波普對你的辯證法的這種態度,又導致了他接下來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機械、片面的理解—— 這般唯物

你簡潔有力地表明了你對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的看法:「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1由此足以證明一些本不必證明的事情,因為這再明顯不過了:馬克思不是唯心主義者。但李敖2005年在北大的演講上卻曲解文意,說你自己承認自己是唯心主義者,還說你自己承認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當著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的面,李大師居然這樣大言不慚,用這種手段貶低你,把中共曾犯的錯犯都推到你的頭上,以為這樣就能討好大陸了?這些可笑的怪論不是他首創,早有人提過。聽眾們也不仔細想想,你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那些話,你所說的「馬克思主義者」指的是哪種「馬克思主義者」?我引用網友的分析: 可見,說馬克思是唯心主義者的人是真正的唯心主義者!對這種低級怪論的反駁太多了,我不在此重複批判,只告訴讀者有這麼回事,我相信讀者有能力分辨是非。

繼續談波普的錯誤——他認為你誇大了物質的作用,尤其誇大了經濟力的作用,他舉例論證說——在經濟條件和觀念之間存在一種互動,但後者並不是簡單地單方依賴與前者。如果可能的話,我甚至會斷言,正如從下述思考中可以看到的,一定觀念——那些構成我們知識的「觀念」——比生產的較為復

10 [英]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二卷,第141頁。注2。 11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載中央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2頁。

雜的物質手段更基本。試想某一天,如果我們的經濟體系(包括全部的機器設備和社會組織)被毀滅了,但是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卻還能保存下來。在這個例子中,它要獲得重建(在一種較小的範圍內,經過無數人餓死之後),可想而知用不了多少時間。然而,試想有關這些事物的一切知識都消失了,而這些物質的東西卻保存著。這好比是一個野蠻部落佔據了一個高度工業化卻又廢棄了的國家所發生的情形。它很快就會導致文明的物質遺迹的完全消失。12首先,你什麼時候說物質與意識是單向作用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是辯證的,認為物質與意識是相互作用的,並充分肯定意識的反作用。再者,波普所假設的這種情況中所倖存的「知識」,難道不是從基於物質產生的嗎?並不能因為特殊情況下意識對物質有巨大能動作用,而否認物質對意識的根本性影響。

他和許多反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一樣,自以為高明地用馬克思唯物論攻擊俄國革命的合理性:「因為依照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應該是工業化的最終結果,而不是相反;它應該首先出現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發生,只是很久以後才會在俄國發生。」13同理,他們還可否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合理性。所以波普表態:「不能把俄國革命與馬克思所預言的社會革命等同起來;實際上,俄國革命無論如何與它沒有相似性。」14的確,俄國革命是不能和你原先設想的社會革命「等同起來」,因為你預計無產階級革命最先成功應該會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這並非「沒有相似性」:因為你所說的物質決定意識的規律,不是「絕對規律」,而是一般規律,這並不否認特殊情況,因為人們的意識有相對獨立性,可能較物質條件相對落後,也可能相對超前;讀者看到這也許會說,社會科學太粗糙了,太沒準了!沒錯,所以你提出的不是波普所說的「預言」,而是「設想」,你沒有說過落後國家不可能先有成功的無產階級革命。剛剛還在讚頌人的意識比物質更偉大的波普,現在卻非得要求俄國革命是完全按照一般規律和馬克思的假設來進行才叫合理,這不是太不合理了么?

誠然,如考茨基所言,俄國這樣的革命,確實如「早產兒」;它也許不健康,但不必然會夭折。因為先有了先進的上層建築,反過來可以加快經濟基礎建設的步伐。封建15國家改革,資本主義國家改革,都有通過改革上層建築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為什麼社會主義國家就不能通過推翻原有上層建築而解放生產力?當然,道理是簡單的,操作是複雜的,經濟基礎對社會的影響還是主要的,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在取得了政權革命的勝利之後,不能單靠強力使經濟適應政治體制,而應讓政治體制適應經濟發展,這就需要前邊所說的「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用資本主義經濟方式發展經濟,與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干預主義這種違背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方法獲得發展一樣,都沒有改變社會本質屬性,因為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屬性。只要社會主義經濟對私有經濟有控制力,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中國就依然具備社會主義

12 [英]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二卷,第176—177頁。 13 同上書,第229頁。 14 同上書,第178—179頁。 15 這個名稱用於中國歷史並不準確,按歷史唯物主義以經濟特徵劃分社會,叫「地主社會」更合適。

的經濟基礎。而明清時期,中國大量存在資本主義萌芽生產,機戶眾多,商行遍布,難道就說當時的中國是資本主義社會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足以取代自然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國家就不可能是資本主義社會。再對比列寧當年對新經濟政策的看法,跟中國今天的改革何其相似——既然國家不可能拿出社會主義工廠的產品來交換農民的全部餘糧,餘糧的買賣自由也就必然意味著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由。但只要運輸業和大工業仍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在上述範圍內這樣做對於社會主義一點也不可怕。恰恰相反,在一個經濟遭到極度破壞的、落後的小農國家裡,對無產階級監督和調節的資本主義(即這個意義上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有益的。16可惜蘇聯在列寧死後,斯大林取消新經濟政策,短時間內靠政治強力,搞出了「符合」你理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後果如何,世人皆知。

說落後國家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主義是違反你所說的「規律」的這種說法,跟另一種說法一樣錯誤:社會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專政,那就不該包括農民階級——共產黨團結農民,不是欺騙他們嗎?農民階級不是無產階級,是有產者,應該被革命,所以你們最終會卸磨殺驢!連蘇共高層也有這種看法,所以有蘇聯高官來跟中共領導人洽談時,對毛澤東、周恩來等不屑一顧,認為這些人的出身,要麼是富農、資本家,要麼就是農民,沒有真正的「工人階級」,結果只對王震有些好感,因為他當過工人。但你並沒有說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有農民階級,不需要農民參與革命,你反而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年版中寫道:「??於是無產階級革命就會得到一種合唱,若沒有這種合唱,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17可惜,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後,反而對「出身」極為看重,生怕工農階級之外的人竊取了革命果實。這種「出身」檢查制度始於列寧18。實際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手段都始於列寧,但他從未想過如何防止這些手段被濫用,他都起到了不良帶頭作用(我還將在後文政治部分講到)。結果怎樣?造成階級鬥爭泛濫,人們的精力都耗在政治上的斗和被斗。說「出身」決定了人的革命性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很可笑:難道辯證唯物主義告訴他,人不能變好或變壞?難道社會主義的大環境,不比個人不良出身更能決定此人的革命性?這些人已然忘記,馬克斯、恩格斯這兩位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本就不是無產階級!波普也說你不是無產階級的出身,卻為無產階級工作,不合你所說物質決定意識的規律,你是全憑個人「興趣」工作的19。但這其實並不違背辯證唯物主義:你和恩格斯如果沒有相應的物質條件,沒飯吃,沒書讀,你們還能為全人類工作么?物質條件的充裕確實支持了個人選擇的自由,但人的選擇還是不能脫離物質條件的限制。


階級鬥爭


共產主義實際上是一個事實敘述,而不是主張。

共產主義描述的是什麼?物質極大豐富之後的人類社會圖景。

資本主義的根本基礎是人是逐利的,然而物質極大豐富之後人還逐利幹什麼?完全沒有必要嘛。

(怎麼算物質極大豐富在下之前說過好多次了,不再贅述)

在這個基礎上,社會自然而然就會走在共產主義的軌道上。

但是——關鍵問題在於,共產主義本身是正確的,然而試圖實現它的人都錯了。

列寧認為,共產主義是一種分配製度,分配製度嘛,什麼情況都是可以用的,革命倒是該先爆發在欠發達國家。

這個愚蠢的想法給人類帶來了百年深重的災難。共產主義革命在欠發達地區前仆後繼的爆發,最後換來了大把的惡果。

物質不極大豐富,怎麼可能搞出共產主義來?生殖器還沒發育成熟呢就想生孩子?

所以,你的問題是無解的。

共產主義是一個正確的事實敘述,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根本不需要辯護。

認為它需要辯護,試圖為它辯護的人,實質上是一群列寧主義者。

列寧主義本身就是胡說八道,怎麼辯護?


記得有人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信共產主義說明沒頭腦,不信共產主義說明沒良心。

共產主義理想值得追求,但是人的覺悟跟不上勉強實行難免失敗。甚至釀成災難。

事實說明,只要有大鍋飯吃,人就不幹活了,寧可吹牛打屁看報紙。

鬥私批修,狠抓私心一閃念,也行不通。

因為用「無私」來要求別人,本身就是最大的私心,

結果只能是過猶不及,適得其反。

如果沒有真正的覺悟,不知我(能覺)即非我(所覺),非我(公)即我(私)

也不可能真心用「無私」來要求自己,不求一點利益或虛名

即便是有了覺悟,也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

凡是100%的東西

類似人人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這種理想,

都只能當路標,不能當藍圖

關於「完美」以前跟人討論過,轉帖如下

人們總以為覺悟成佛了,就是聖人了,完人了,只能絕對公正,不能有偏心或傾向,更不能犯錯誤。

  樓主沒這麼高的要求。

  只要一個人能為了別人犧牲自己,我就認為他是聖賢或英雄,

  但是我不會要求他做個完人。

  完人,大徹大悟(從此再無煩惱),全知,全能,至大,無上,……這些個100%,在樓主看來,都是傳說。

  在現實中你量出個100%的整一米嗎?

  最近剛聽羅振宇講了位「完人」的故事,他叫王莽,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查查,很有意思。

  如果不接受教訓,還在期待什麼紫薇聖人(紫薇完人),歷史還會重演。

話說有一次,樓主無聊,琢磨怎麼才能把一碗水端平了,

  後來發現,不可能的,沒有絕對的靜態的平衡,只能在動態中保持平衡

  也就是說只能一會兒左,一會兒右。

  發現左了就往右調,右了就往左調。

  剛調時似乎是正確的,但馬上就錯誤了,還要再調,沒有止盡

  不要無奈,這是好事,也許,這就是所謂無量壽,長生,永生,……

  真達到100%的靜態的平衡,可能就定了,止了,盡了,死了。

  過分追求完美,往往結果適得其反。

  比如王莽,他的錯誤就在於他以為是能夠做個完人,定出完美的制度,永不犯錯的。

人們總以為最理想最完美的一定是某種極致,極端,

  最厲害的不是《九陰真經》就是《九陽真經》,神仙真人不是純陰就是純陽

  極樂世界只有樂沒有苦,天堂只能在天上,不可能在地下地上或人間

  共產主義也一定是人人大公無私,個個都是完人

  先不說在現實中有沒有可能提煉出100%的純金,

  就假設這是可能的,那麼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真達到了,往往是適得其反,會發現老天爺開了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玩笑。

懂點中醫的朋友一定知道,最佳狀態,不是全陰或全陽,而是陰陽平衡

  而所有的平衡都是動態的平衡,不是靜態的(參見上文)

  也就是說,最理想的不是只有白天沒有黑夜,而是日夜交替

  寒暑來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比四季如春,缺了三季,更完美更理想

  維納斯是斷臂的,不完美反而成就了完美

  所以當有的朋友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慧能早已暗示了),此岸即彼岸時,我是舉雙手同意的。

  生活中不缺美,只缺發現美的心靈


馬克思絕對是個有良知,有勇氣,有貢獻的偉大人物。研究得女兒死了都沒錢買棺材,還堅持研究,還為了拯救工人、發現真理而研究,這就是人類的良心。

但是他的主義已經失敗了。

1.馬克思主義政黨最終都蛻變為精英黨,走向了他們的反面,他們兒女最終變成了他們革命之初厭惡的人。很遺憾。就算布爾什維克能抄了寡頭權貴們的財產,把他們全家腦後補槍屍體填煤礦礦井—像尼古拉沙皇家族一樣—布爾什維克們最後還是變成了腐敗貪婪的新沙皇、新貴族。沒有監督制衡的權力必然腐敗,沒有例外。

2.馬克思的計劃經濟是行不通的。靈活性差,毫無前瞻性。

新生的事物和行業往往是少數人—少數有經驗有系統知識,還大膽的人發明創造出來的。那些微積分、放大電路都算不利索、車工鉗工都沒概念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做在辦公室規划出5年計劃,預測哪個行業會有什麼新情況。結果是人類有幾次工業革命,他們就能被落下幾次。

蘇聯解體主要原因就是以上兩個。但是蘇聯絕對不是最後一個積重難返,而後陷入分裂衰退的國家;蘇共也決不是最後一個在自家葬禮上悶聲發財的。不怕舉報,我們拭目以待。

有人質疑「共產主義」不能做「失敗」的屬格。請自行wiki~"Communism"s Failure in Europe" (1950) Ford Hall Forum


你先說說他幹了什麼需要被「辯護」的事


「哲學家們教人們如何看待世界,而我們的目的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從物質入手,發現了人們在物質影響下形成的社會階層,而歷史的爭鬥都是階層之間的爭鬥。他創造了一個「共產主義」的理想來消滅階層。可是他對於實現這種「共產主義」的方法,選擇了錯誤的道路,那就是武力。實際上武力帶來的必然是武力,愛的力量超越武力,只有愛才能實現共產主義。

如何才能實現共產?當人們認識到,世界本質上不是屬於人類的,人類只是活著時使用它,就能放下物質大家共用。如何實現「共妻」?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生而潔凈時,就不再需要婚姻制度,人類重獲自由,回歸真本。

上面的回答中提到:馬克思學說所有立論的是什麼呢?【人的解放應當是唯一的目的。只有全面發展和解放的人,才是自由的人。】人們為了物質勞累,可是最終人類死亡,沒有人帶得走一分一毫。人們為了道德而假冒為啥,可是榮耀都是虛假的,人類因道德而慾望不滿足卻產生了痛苦。

哲學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造世界。而這最終是靠宗教來實現,靠神來實現。神給人的意志就是無限的慾望和生存意志。基督教《使徒行傳》中,早期基督教就是共產主義的形式。

和合本徒2:44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和合本徒2:45 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和合本徒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生存意志和人類必死的矛盾會引發人類自身的思考。而當人們最終回歸真本時,人們就會發現,實際上人的靈魂來自於神而不是父母。人類最終會到達同一個階層,那就是神的子女,其他的階層自然就沒有了。人們不再有善惡的概念,獲得完全的自由,人們相互不再爭鬥,而是在愛中生活。


馬克思和共產主義有罪嗎?有人控告他們了?

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要為他們辯護呢?

如果有的話,是誰?你說出來,他家的水表需要好好檢查一下了。

馬克思說,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暴力機器。

如果你不認同這句話,那麼,你為什麼要為馬克思和共產主義辯護呢?

如果你認同這句話,那麼,暴力機器是不需要你為馬克思和共產主義辯護的,暴力機器不會允許任何人為馬克思和共產主義辯護,因為暴力機器不允許任何人把馬克思和共產主義推上被告席。

基督教國家不為基督教辯護,他們審判所有不信或者質疑基督教的人。社會主義國家也不為社會主義辯護,他們審判所有不信或者質疑社會主義的人。

這段話轉譯回去,就是: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暴力機器。


推薦閱讀:

哪位大神可以解讀一下馬爾庫塞的虛假需求理論?
馬克思主義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農民起義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信仰馬克思的人越來越少,懂得也不多?
如何理解《德意志意識形態》里的消滅分工?

TAG:政治 | 哲學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