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字中表示人體器官的字大多是月字旁?


那個偏旁其實是「肉」字,字體演變過程中把它變成了「月」的形狀,但仍然表示「肉」的意思。

《正字通?肉部》:「月,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上面不出頭】,《石經》改作月,中二畫連左右,與日月之月異,今俗作月【中間改成冫】以別之。」


前面講的已經很完備,到篆書的時候兩個字的造型,已經十分相似。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的一個事。

在我們的方言里,肉與月的發音十分接近

小時候中秋節,我母親和我說有「肉餅」吃,我開心極了,後來一吃都是芝麻。

我急了問母親怎麼騙我。才知道此「肉」非肉,是月。

我老家方言很有些辭彙很古老,比如至今「說」這個字都是用「曰」的。

肉、月非常接近(發音拼音打不出來,類似快速念「女兒」兩個字的音),

我想這應該不是簡單的巧合,是否在書體流變的過程中,肉偏旁省筆成了月的演變中,一些方言會有所體現,不得而知了。

記得後來識字後也和答主一樣奇怪,然後領會了自己方言里的奧妙,感覺很有趣。

其實漢字里類似的還很多,比如頁字部其實是從的是頭(頭)、首,如顴、頷、頂、顱、顧等都是和頭部有關的字。


作為部首的「月」其實是「肉」字在書寫過程中不斷變形,導致後來和「月」字字形完全相同了。

的早期甲骨文如下:

是在「刀」

這個字刀刃和刀背之間加一短橫指事符號而成的。

造字本義:屠夫用刀切成塊的禽獸軟組織,主要由骨骼肌和脂肪構成的可食用的軟組織

晚期甲骨文:

隱去「刀」形。

金文:

變形較大,像被屠夫從動物身上切下的動物大腿紋路。

篆文:

承續金文字形,強化了金文的肌腱紋路形象,以致篆文的「肉」與篆文的「月」在字形上完全相同。

晚期隸書

將金文

寫成

變成了現在的肉字字形。

古人稱剔除了皮膚、油脂動物的纖維組織為「肌」,稱皮、膚、肌、脂合一的動物纖維組織為「肉」。

在篆文字形中 「肌」與「肉」相同;在合體字中的「月字旁」通常表示的是「肉」而不是「月」。人體器官與「肉」相關。

附《説文》:肉,胾肉。象形。凡肉之屬皆從肉。


在用 Windows(至少 Vista)的話,請換用 DFKai_SB (標楷體)這款字型來顯示這些漢字。

在用 macOS(至少 10.11)的話,請換用系統內「PingFang-TC」這款字型來顯示這些漢字。

本該顯示肉字旁的漢字將會顯示正確的肉字旁,和月字旁是兩回事。

# EOF.


那個應該」念「肉字旁,小學老師教過,我還記得。


大月氏~大肉汁


月旁的大都代表肉,象形文

肉就是


推薦閱讀:

「光」字不作漢字部首,是因為偏旁包含「光」的字太少嗎?
「言」字旁簡化為「訁」時考慮了可能和「氵」產生混淆嗎?

TAG:漢字 | 隸變 | 部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