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日本的教育是也偏嚮應試的,那麼為什麼日本有自然科學諾貝爾獎而我們沒有?
關於日本教育的狀況可參考這裡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95519
是否我們長期以來對應試教育的抨擊實際上並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即應試教育不是制約科技創新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其他因素?
二戰之後,世界上就有大量學者開始研究日本了,相對來說對日本文化接觸得更深入、更廣泛。日本學者留洋也早,而且很多從事文學、社會科學的人將自己民族的信息帶給了海外,增加了世界對其整個文化的認知。從這一點上講,日本融入世界比較早,自然獲得世界範圍內的認可也早。作證是,日本曾一度被認為是東亞文明的範本和代表。
中國有過一陣文化斷層和閉關鎖國,所以這方面落後很多,近年來雖然經濟飛速發展,但在各個領域上離國際上的普遍認知可能還有一定距離。這有啥奇怪的,中國的現代教育從晚清開始,到民國末年由於戰亂的原因都是一坨狗屎狀態,尤其是民國時,一堆吹水的文學,史學大師,搞理工的一個沒有,能出點成績的全是留學的。到了49年後,搞了那麼多年的反智主義的政治鬥爭,到80年代才勉強消停下來,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30年,能有個P成就
扯淡的人真多,最煩動不動就批判這批判那的傻X日本的現代科學研究的最初階段,可以說從明治維新就開始了,同一時間的中國在幹嘛?明治維新100年後的中國又在幹嘛?日本的第一個諾貝爾獎是在1949年拿到的,這一時間中國又在幹嘛?日本用了180年的時間,也就拿了這麼十來個諾貝爾獎,還是最近一段時間才開始集中性的得獎的
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突破性的發展,真以為自己能跨越式發展一年趕別人十年啊?
我不好評價日本的研究如何如何,我知道我在日本的朋友的工作情況,我更想說,中國的科研人員現在遠遠不如十幾年前的情況。十幾年前我在中科院金屬所,我們一篇論文要反覆審十五遍才會拿出去發表,這十五遍中七次是請實驗室以外的專家給看,剩下的是我們自己相互檢查。06年我在自動化所,碩士生採集人臉識別的數據,要求人臉左轉十五度到右轉十五度之間,結果就是人站在那裡,自己感覺左右十五度各是多少。如果放在2000年以前,我們必然是放一個指示位置,你站在指定位置範圍內,眼睛看到這個位置就是左十五度,另一個位置就是右十五度。現在的研究人員,首先不知道什麼是科學的嚴謹性,其次不知道什麼是科學的精神,完全是為了錢,為了地位而去做研究,這樣的研究豈能有實際的成果,出來的所謂成果能有幾分是真實可用的?
樓主發的那個鏈接我看過,確實日本、美國、中國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夠以「應試教育」和「非應試教育」一言弊之的。美國日本中國韓國等等國家都考試,考試方式各有不同,大學錄取學生的方式不同。
但是談到科研方面的話,就有另說了。以前知乎上也有很多人說過,其實科研工作里最繁多而且量最大的工作往往不是什麼靈光一閃,而是日復一日的實驗和糾錯。所以,很多人認為,其實應試教育可以訓練出很多基礎知識紮實、對重複大量的勞動十分精通的人,所以中國的科研瓶頸其實不在教育上?
這一點樓主不敢苟同。在一個科研團隊里其實也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人,需要團隊分工才能做出實際成果。基礎知識紮實、對重複大量的勞動十分精通的人固然重要,但是一個能定下方向,提出創新方案的人才能做學術帶頭人。如果沒有屠呦呦提出從古方里找出能治療瘧疾的藥物,其他的團隊怎麼可能通過實驗成功找到青蒿素?解決問題是簡單的,提出問題的人才是科研的帶頭人。中國不缺能做科研的人,缺科研的帶頭人。
當然,學術行政化確實限制了學術帶頭人的發掘,但是教育的關係不能說不大。學術界里有個公認的觀點:努力學習的人能夠成為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但是學術上的開路人不是培養出來的,往往和天賦有關。而一個國家能否發掘出這樣有天分的人,其一要看這個國家的經濟情況能否支持有天分的汲取營養,其二則是在其教育(或者不能說教育,稱之為兒童-成年人成長體系)中是否能有效地激發這種天分,但是又不至於提前捧殺之。
美國的做法是,從小學開始就不進行直接的知識灌輸,而是像講故事一樣最大程度地擴展學生的眼界,將基礎知識和學術技能的夯實放在大學2年級以後,從小就激發「尋找問題」者,所以大家經常看到美國的小學生像學術研究者一樣找資料、寫論文、作報告,或者像工程師一樣在車庫裡胡亂敲打,它的目的,一開始就是要發掘科研帶頭人和創新者的。其弊端就是大多數人的通識教育基礎都不怎麼紮實,美國人的一般民眾數學和通識差也是出了名的了。
日本的地域和經濟條件決定了,它不可能和美國人一樣推行廣泛的「學術型教育」,日本的小學初中高中甚至連教課的內容和方式都已經規定,學生為了上大學不得不去參加補習班。但是,筆者曾在一個日本教育家的採訪中讀到,日本義務教育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培養精英和科研帶頭人,而是以提高全民通識水平為目的的。所以,日本雖然沒有像美國那樣給予科研帶頭人最好的發展空間,但是也沒有壓抑之。那麼有人要問,那些有科研天賦的人如何表現並鍛煉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呢?日本教育中有另一項有趣的環節:社團活動。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某些社團甚至有些「神經病」,比如「讓所澤校區離高田馬場更近社社團」。這些社團對一部分人來說,可以提前鍛煉某些技能,為走入社會做準備;也可以調劑緊張的學習氛圍,發展興趣愛好;更重要的是,它製造了「差異」,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機會,能夠讓學生從「問題解決者」暫時變身為「問題提出者」,讓適合做科研和創新者嶄露頭角。可以說:如果沒有社團活動,日本絕不可能在科研、藝術/工業設計上出現這麼多的人才。
再說考試,美國的SAT考試+70%平時成績+面試的方法可以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科研特質。日本則採用大學自主招生的方法,雖然某些大學的考題怪異無比,但是搞科研的學校可以選到搞科研的人才,技能學校可以招到搞技能的人才,大家各取所需。中國的教育和其他國家一樣,自然都是以選拔為目的,但是這種選拔某種程度上走歪了:在數學和物理考試上,是那些高考出題思維訓練較優秀者勝出,但是某種程度上說,會提出方案和問題的科研帶頭人並不一定適應出題人的思維,最要命的是,大量的考試思維訓練卻並不有助於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中國的應試教育可以訓練出大量的優秀科研工作者,卻難以發掘優秀的科研帶頭人。中國的考試思維訓練可以訓練大量的問題解決者,卻難以給善於提出問題者發展空間。
目測對應試教育有偏見呀,哈哈
咱不說這個,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實看孩子的玩具都可以看出來,區別在哪裡
丹麥有樂高,創造力的玩具啊。。。在我國也很受歡迎
德國有haba,鍛煉思維啦、感官啦,等等,在我國一線慢慢開始流行,除了貴,都很好
美國有knex,也是鍛煉寶寶想像力、動手能力什麼的
還有麥格弗磁力片、thinkfun、millergoodman各種,幾乎都是歐美的玩具
除了貴,它們還有一個共性就是:玩法簡單,但是可以玩出無限種可能,傳說中聰明的玩具,讓孩子自己發揮想像,自己去創造、發現樂趣。
我國的玩具。。。省略一下。。。
再說說日本,wammy wammy,創意類的編製類玩具,顏色超級粉嫩,好看又好玩,
還有LAQ,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很有名的拼插類玩具,超級鍛煉空間思維。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覺得玩具沒啥用,就是玩
哇,這些在國外都是教具的,只是你不懂,可以通過這些玩具很好的培養寶寶的專註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記憶力,創造力,各種感官,還有社交、溝通什麼的
這些差距從小就拉開了,父母的認知和引導,家庭的教育,這些結合著分析。。。
日本有諾貝爾獎就正常了。
還有個栗子,
一張報紙你會怎麼玩?
我在一個日本的家庭遊戲書里看到了好幾頁的玩法
放在前面跑,不讓紙掉下來
一個人在紙上跳,另外兩個人在下面移動
吹著紙前進
放在頭頂兩個人背靠背配合運輸
等等等。。。
一些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人家的創造力,會自發的去探索、想像
而不是從小就各種中規中矩的培訓班
之前做活動認識一個小女孩
她跟我說,她小時候可喜歡鋼琴了,可以開心的自己彈一天
後來,去琴行每天上課之後,她再也不想碰鋼琴了
哇,當時聽了真的好心疼啊
旅行的時候,認識一個老爺爺,小鄉村裡自學的,全憑興趣,彈得很歡樂,很好聽
那個小女孩本來也可以這樣的,自由發揮,結果。。。
說的我好氣,希望看到的粑粑麻麻都能思考一下家庭教育
別把所有都寄托在學校和教育機構,你們才是最好的老師呀。。。
現在我們也有了呀。
大家的學習目的不同
中日兩國主要區別在大學和科研機構,跟基礎教育是否重應試關係不大。讀過大學的人還需要問此問題么?
推薦閱讀:
※現在購買小米6還是s7edge?
※如何評價2015年3月發布的努比亞Z9 max和Z9 mini?
※iPhone傳照片到pc端最好解決方案?
※怎樣破解QQ撤回?
※中國與日本科技在各個領域優劣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