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社會會出現「垮掉的一代」?


我覺得提問者可能更想了解 Beatnik(維基譯做「披頭族」) 或者其後發展出來的嬉皮士文化(Hippie),或者更早的波西米亞(Bohemian)、Hipster。

首先容我解釋一下,「垮掉的一代」只是文學用語,屬於美國後現代文學流派的一個小分支,能歸到垮掉派底下的作家其實不是很多,帶來的文化影響也遠大於文學價值(文字煽動性太強,且不談小說本身,光「在路上」這三個字就喚醒了多少讀過沒讀過原文的人心裡的出走夢;還有歷史上記錄過金斯堡也在一些方面影響了迪倫的創作。但是與此同時據我的導師說凱魯亞克金斯堡的研究已經無路可走了)。實際上,翻譯成「垮掉」的「beat」曾被垮掉派的代表人物凱魯亞克解釋為「beatitude」(宗教詞,內心至高的歡喜之類的意思,中文維基的解釋 http://zh.wikipedia.org/wiki... ),和被現實「打倒」之後的頹廢毫不相干。國內譯者應該是站在主流的視角觀察他們得出如此頹廢的譯法吧~(另:台灣在沒有使用大陸翻譯時曾解釋為「敲打的一代」,我個人覺得這個很棒,力道十足,很契合他們的文風)

如此嘮嘮叨叨,其實我的意思是,借用電影《嚎叫》里艾倫金斯堡的化身詹姆斯弗朗哥的一句話,「根本沒有垮掉的一代,只是一群想要出版作品的作家而已」。

回到正題,無論是波西米亞、Hipster、披頭族還是嬉皮,這類人通常都是有點藝術氣質,或者愛好藝術的年輕人。他們反對中產階級的各種標準而選擇過一種無拘無束甚至是窮困的生活,因此外表個性,行為出乎意料。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之類的左派思想是他們基本贊同的政治觀念。

  • 波西米亞就是最早受人注意的一批,他們在20世紀初在巴黎出現;蒲契尼的歌劇《波希米》的主題就是他們生活的浪漫化寫照。當時波西米亞人較常指為生活掙扎的年輕藝術家,他們的窮困並非自願,而是由於公眾對他們的作品忽視所致。這個詞後來指在城市某些地區聚集的任何一群藝術家。凱魯亞克的書里經常說認識的某人有「bohemian」的氣質。
  • 時間到了五十年代,波西米亞的後繼者出現了,這個圈子的人酷愛 Bebop 爵士樂因此得名 Hipster(大意就是懂爵士的人之類的,再加上點搖擺的動作) 。他們採取一種冷眼旁觀或漠不關心的生活方式作為對埋沒人性的主流社會的抗議。Hipster 里的明星是爵士樂手 Charlie Parker,他也是垮掉派作家們喜歡的樂手。
  • 幾乎是同時期,所謂「垮掉的一代」的文學運動轟轟烈烈,被那些小說和詩歌影響繼而模仿書中生活態度的人就是披頭族。他們穿牛仔褲運動衫、蓄長發、提倡不入常規或散漫的文學形式,熱愛爵士樂、摩托機車,崇尚《在路上》那種漫無目的的旅行以及大麻和其他毒品的體驗。
  • 總的來說披頭族的生活態度比較消極,而後來的嬉皮士卻往往是樂觀的。產生於六十年代的嬉皮士們年紀不超過三十歲,他們對致幻劑、毒品、搖滾樂、公社以及泛愛為基礎的東方哲學有著理想主義般的熱情,並認為自己擁有比同時代人更開放和更積極的生活方式。還有,不論是真正的或是自命的,嬉皮士多不是藝術家,僅僅是普通的年輕人(貌似還有改變世界的雄心,笑)。

總之,上述的群體作為西方亞文化的一部分或多或少積極地影響了主流文化,於此同時他們並沒有失去信仰,或是對前途產生迷茫,他們明白並理解自己生活的意義,是那個真正讓人失去信仰與前途的主流文化的指明燈(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喜歡《阿甘正傳》裡面對 Jenny 的塑造,這不是明擺著批判+收編么)。

ps 可以參考這本《亞文化》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710319/


The Beat Generation怎麼就被翻譯成垮掉的一代了呢?Beat的意思眾多,除了擊打節拍,也指困頓不安被驅使,還指精神意義上的赤裸裸的直率和坦誠,凱魯亞克乾脆說beat就是beatitude。BG原指北灘波希米亞群落那批常常出沒於咖啡館的男人和他們的異性夥伴,後來擴展為那些反傳統價值觀反體制的邊緣人,並無貶義,只是保守媒體用來特指知識分子與沒工作的人。他們離經叛道,崇尚自由,對美國文學與文化影響巨大。垮掉的一代常被中國的大人用來給年輕人扣帽子,與原意已相去甚遠。


越戰


垮掉派怎麼來的?時代不同了,年輕人想法跟老一代不同了。

為何管他們叫「垮掉的一代」?因為兩撥人有矛盾,而社會權力在老年那波手裡。。所以你不會看到「腐朽的一代」這種說法


無論哪裡,只要是越不穩定,越保守,越混亂的社會,就越容易產生文藝青年,藝術家,也更需要搖滾樂。。。他們不是垃圾,他們比一般人擁有更健全的獨立思考能力。

現在的中國,可能就處在這個階段。。。而老大哥卻在拚命捂蓋子。。。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也願意加入垮掉的一代,做一個嬉皮士。


蘇聯所操縱的國際左翼風潮的一部分


信仰的缺失,前途的迷惘。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不只是西方有,亞洲也有。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大環境下出現的產物。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人姓重複的多而德國重名的很多?
西方女性婚後隨夫姓,是否有性別歧視之嫌?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卻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會用,筷子卻不是?
外國人不給故人燒紙,那外國人的靈魂是不是特別窮呢?
為什麼飲食離不開煎炸烤的西方人卻似乎不會「上火」?

TAG:文化 | 社會學 | 社會 | 西方文化 | 社會心理學 | 垮掉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