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識管理體系是如何的?
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需要先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知識,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是怎樣的?也就是說你都需要學習什麼知識? 下面是我個人對知識管理體系的理解,希望能對您有幫助,也希望大牛們拍磚指正。 個人的知識體系應該是一個金字塔架構,如下圖所示:
金字塔知識體系分為四個層面:
專業技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在工作中必須掌握的技能知識。 興趣愛好:主要是為了豐富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 生活必備技能:是你在生活中所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不一定需要像專業知識那樣深入學習,但了解的越多越深,對你的工作和生活越有幫助。 基本社會常識和文化素養: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常識,不需要深入了解,但知識面越廣越好;要保證自己不至於跟社會脫節。接下來我們就基於這四個層面來聊一聊我們究竟需要學習什麼知識,要學習到什麼程度?
(1)專業技能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前的工作是個人財產收入的最主要穩定來源。因此要想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就必須在自己的專業技能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花60%的時間和精力來提升專業技能)那麼究竟要學什麼專業技能? 簡單來講就是要在你自己的工作領域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和知識。要盡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或許有人會說,對於技能類工作的容易理解,我是做銷售的,平時也就見見客戶,談談訂單,我們又有什麼專業技能要學呢?
OK,作為一名銷售,你是否懂得基本的客戶溝通技巧和談判技巧?你是否懂得客戶項目跟進流程?你是否有建立自己的客戶信息資料庫?
所以專業技能並不僅僅指某項技術,只要對個人工作發展有幫助,能提升您的競爭力的,都可以稱為專業技能。
(2)興趣愛好
培養興趣愛好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加充實,生命更有激情,樹立目標,維持正能量的良性循環。一個人應該至少有1-2個興趣愛好。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什麼才叫興趣愛好。經常有不少人說自己喜歡畫畫,但連基本的素描都不會;有些人說喜歡哲學,卻連中國和西方著名的幾個哲學家都不知道。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偽興趣。你只是對某項事物有好感,但是真正要花精力和時間長期堅持的話,你會發現你其實並不喜歡它。
真正的興趣愛好是您願意花時間和精力長期堅持,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身心放鬆、心情愉悅。
興趣愛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經過長期堅持和深入學習會慢慢的變成一種愛好,情不自禁的想要深入了解學習它。如果你對工作充滿激情,進入正能量循環後,甚至工作也能成為你的興趣愛好。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工作和愛好可能是不同領域的兩件事。
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愛好獲利轉化模式,那就讓工作和愛好並行發展,工作生活兩不誤。
如果已經找到了合適的愛好獲利轉化模式,那不妨將其作為自己的副業發展,增加自己的收入來源。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副業的收入遠超過主業的收入,那完全考慮將副業轉正作為新的工作來發展。
(3)生活必備技能
生活必備技能是為了發展事業、改善生活、控制個人風險所必須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不需要太專業,但了解越深,對您的事業生活越有幫助。
(4)基本社會常識和文化素養
基本社會常識和文化素養是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識,不至於與社會脫節;涉獵範圍可以盡量廣些,但是沒必要過深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了解和學習的基本常識越來越多。這些只是不一定要記在我們的腦子裡邊,但是要保證在想用的時候,能夠快速的搜索和學習。這也是我們個人知識庫的一項重要內容。
如果對知識管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我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dxxx527 看看(第3篇)。如果有興趣一起探討交流的可以加我qq群:大熊的人生管理 (148772618)
如果問你,什麼學習上最可悲的一件事兒?
你會說啥?
快到畢業時,卻拿不到畢業證。
還有沒有更嚴重的?
如果是下面這種情況呢?
在學校里讀了20年,被時間大軍推進職場時,才猛然發現:我竟然還沒有學會學習?!
明明花了生命中至少五分之一的青春歲月(假定活100歲),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這不公平!
那麼,在校的時候,你以為的「學習」是什麼?
是從《文化苦旅》這些大家的書上背幾個優美的句子,好在試卷上把語文老師感動一把,被張貼出來顯得牛氣哄哄;
是把數學公式弄個精通,在暗自喜歡的女生不懂時迅速給她補課,體驗被兩個水汪汪的眼睛崇拜的成就感;
還是把那些歷史和地理常識背得滾瓜爛熟,然後滔滔不絕地說出,那些涉及的年份和數字,博得歡呼聲和掌聲。
請問,這些算不算真正的學習?
抱歉,不太算。
我曾經以為那些漂亮的句子很有用,從高一開始掏各類作文書,用心記了湖量(還沒達到海量),抄得滿滿的幾個本子,以為每次寫文章搞幾條對付對付就省事了。真相是,徒有華而不實的外表的這些句子靠不住。而且它們也沒經過個人實踐的吸收,寫起來總是缺那麼點底氣。在考場上哄點分數還過得去,一拿到社會上就站不住腳了。
因為,真正的學習是像「學習」這個詞所傳達的內涵一樣:
學習 = 學 + 習
學,即「學習,知道」;習,即「實習,踐行」。
知道一些知識,並且踐行這些知識,才算完整的「學習」。
學校里的學習,常常只能讓我們停留在「知道」的階段,記憶的知識多,用起來的知識偏少,然後你的錯覺告訴你:我啊這麼拼,小小腦瓜子記了這麼多,不容易呢!
於是,看起來,學的教科書摞起來可以超過一個人的高度,講起來可以沫星橫飛、滔滔不絕地展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風範。
殊不知,卻只在「學」,沒有「習」,或者不懂「習」。
如果你之前不知道「學習」這個含義,也不能怪你。
連我們當年初中課本上,《論語》學而篇開頭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也被譯成了「學習,然後經常溫習」,把「習」當作「溫習」之意。恰恰這個「習」並不是強調「溫習」,而應是「實習,踐行」。
不管怎樣,學習=學+習 = 知道+踐行,這個公式還是成立的。
如果用生涯理論中的「能力三核」來講,只是「學」了知識,還沒有「習」成技能和才幹,這是危險的。
知識,別人背兩下就可以超過你,甚至都不需要背,直接谷歌或百度,再加個知乎,足以亮瞎你的眼。
更重要的是,行走社會,不是光靠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點就能混得讓自己舒心。
技能和才幹才能讓你有力量,把各種問題殺個片甲不留。
胡說!
培根不是講了嗎?知識就是力量。
對,但要看說話的環境。那是17世紀時候說的。那時候的知識量,只是現在的幾億分之一。能記住大量知識的人,定然有力量。現在如果這麼說,那圖書館的力量最大!
準確來說,知識本身沒有力量,知識只有用起來變成技能,甚至是才幹,才有力量。
高層:才幹
中層:技能低層:知識可悲,在學校里學習的20年時光,難怪就這麼被貓吃了?這個沉沒成本可不小。
算了,過去的不可挽留,但從今以後的還可以把握。
前輩陶淵明不是說了,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那就從現在開始,重新去學習「學習」,不僅要學會「學,還要學會「習」。
從個人管理的角度來講,我認為真正「學習」是「知識管理」,其中的內涵很豐富,包括並且不止於這些——
1.獲取(獲取什麼,從何獲取,如何高效獲取)
2.梳理(如何保存,如何萃取,如何清理)3.吸收(如何思考,如何歸納,如何鞏固)4.升華(如何練手,如何遷移,如何轉換價值)其中,1-3偏向於「學」,第4個階段可以算進入真正的「習」。
不妨看看你是處在哪個層次。
如果每天只是不停地往雲筆記丟進文章,或者不停地在微信上轉發或收藏文章,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是在1和2的層次徘徊。
有位網友說,莫把信息當做了知識,莫把收藏當做了學習,莫把閱讀當做了思考,莫把儲存當做了掌握。想想,你會不會有這樣的誤區。
如果能夠堅持思考、撰寫文章、參與分享,可以算進入第3層次。別人的知識,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雜糅在一起,要麼被對方的顛覆,要麼把對方的顛覆,要麼二者結合,生成新的認識系統。
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樣,所有物質碰撞交融在一起,又誕生了無數的新的星系。腦補一下這個場景,真的好美,嘖嘖~
去年7月,我在網上發起的幸福成長沙龍「拆書戰隊」,就給夥伴們打造了這樣的氛圍,戰隊隊員們每周堅持讀書輸出,改變原來那種只學不思考、只讀不輸出的狀態。
大家互相借鑒,你追我趕,其樂融融。所有的筆記放在一起,是一個巨大的智慧寶庫,單單去年下半年兩季活動,我們一起創造了63萬字的拆書筆記(其中寫明了自己要採取的行動)。
有的夥伴第2季離隊,第3季又搶著回來了。她說缺少了戰隊倒逼自己寫筆記,不習慣。
不過,在這一層次是不是真的「懂」,還是單純的「坐而論道」,需要等待經歷的證實,等待時間的檢驗。
如果能反覆地持續地熟練運用知識(此為技能),並在不同的場景下能夠遷移知識、融會貫通(此為才幹),甚至將它們轉化成可以交換的產品,也就進入了第4個階段。
知識開始匯聚成力量,解決你的問題,改變你的生活,成為你個人競爭力的「護城河」。
能夠從「學」運轉到「習」,延著「獲取-梳理-吸收-升華」的路子走完,就是從「讀死書」到「讀活書」的過程,這是極好的事。
因為如果僅僅在1-3的層級徘徊,也許別人就會暗地裡稱你為「書獃子」或「學獃子」,或者說「你這人是學傻了吧」,怎麼聽都不太舒服。
被人說幾句也就算了,最怕的是你還因為受到這些連環攻擊,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嘲起「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時候,你需要進入第4個階段。
如果你看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稱讚有佳,合上書,卻拿起手機不停地茫無目的地刷呀刷,或者是每天開始執行日計劃時,總是先挑容易的做,把難一點的拖到後面,拖著拖著就完不成了,說明你已經把書中提倡「要事第一」忘個精光。這就不算進入第4階段,因為還沒有把知識變成技能。
是的,「學」與「習」之間是有巨大的鴻溝。
能意識到這條鴻溝的存在,是第一步;接著第二步是你想辦法搭座橋過去。構成這座橋的材料就是「練習」與「遷移」。反覆地練,直至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而然;找場景遷移,讓學到的知識又在別處綻放光彩,延續能量。
一旦你進入第4個階段,用技能和才幹解決了問題,改變了生活,換得了價值,便是用行動給了那些嘲笑你的人一次擲地有聲的回擊。
更重要的是,當你嘗到了知識轉化能量的甜頭,會更加堅定地把終身學習作為孜孜不倦的追求,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所以,別說什麼「道理都懂,就是過不好生活」,這也許是你的「知識管理」出了問題,是時候把它理順理順了。
最後再重複一次流程與清單——
1.獲取(獲取什麼,從何獲取,如何高效獲取)
2.梳理(如何保存,如何萃取,如何清理)3.吸收(如何思考,如何歸納,如何鞏固)4.升華(如何練手,如何遷移,如何轉換價值)這是我從簡羅列的,也許不完整,歡迎補充。
另外,下一次,你打算怎麼「學習」?
個人做IT諮詢規劃和大型IT項目管理工作,談下自己知識管理體系的形成過程。
如果我們談IT諮詢規劃顧問,或者談大型IT項目的項目經理,很多時候往往需要的都是綜合能力。對於綜合能力在這裡不再談溝通,ppt和演示,團隊協同,寫作能軟技能能力。而重點來談談業務和技術方面綜合能力的演進過程和路線。
拿IT項目經理來說,如果沒有真正做過比較專職化的項目經理,很難真正的理解到項目經理的工作內容和實踐,項目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而你真正做了項目經理,你又會發現很多工作內容原來就在做,只是沒有系統化和體系化。正如管理不在於知,而在於行一樣道理,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實踐很難真正系統化和體系化形成經驗和能力。
前面工作3-4年基本以軟體開發為主,沒有做過專職的需求,也沒有做過專職的測試,但是在軟體開發過程中自然涉及到這些內容,通過軟體開發實踐,以問題驅動的方式自然會對整個軟體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和測試環節提出更深入的理解。旁觀者清,旁觀者往往更多的是問題和場景驅動,通過問題和場景來反思上下游過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理解各個過程的核心要素。
在8年後我基本在逐步開始做外部大型項目的項目管理,IT業務諮詢方面的工作。個人核心觀點就是這個層面往往已經不是靠單個崗位上工作經驗的積累,更多的 是靠整個IT領域相關知識的積累。如果原來多年的積累就只關注點上的知識,要在學習能力下降後的現在考慮快速的面上的拓展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前面8年的工 作基本涉及到軟體開發,業務領域知識,需求,架構,測試,開發平台,IT項目管理,cmmi,產品開發等多個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基本也是以核心業務域+ 軟體工程的拓展。有大環境,有項目實戰,再加上自己興趣驅動就容易去拓展和深入。可以講現在在實際工作中使用到的知識涉及到的方面太多,而這些又剛好基本 都在原來學習和實踐過,有些是親自參加,有些是參與專題討論和評審,制定方案。所以講現在之學習和實踐必將為後續工作所用,即使是跨行業,那麼你仍然可以學習原來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思維。
原來我講過學習的前導性和學習的外延性的問題。其核心就是學習知識不僅僅是一個類似知識樹的靜態結構,而是一個通過前導-》當前-》外延拓展有效串聯的動態學習鏈。當前工作開展不下去是前導知識缺失,當面工作完結而主動思考和總結減少了拓展和外延的機會。工作中學習的過程其好處就是實際問題驅動,只有問題驅動的學習是最有價值,也產生價值的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前導外延雙向拓展的過程,各個知識點不斷抽象進行系統化和體系化的過程。
回到正題,知識有一個完整的演進路線,並不是說學習過程一定遵循這些演進路線,只是提供一種參考。個人經驗來看僅僅談從軟體開發走到最好的諮詢管理崗位的學習和漸進路線。
在技術層面:前面三年重點是編碼能力提升,好的編碼本身就是設計,在編碼過程中加強重構。後面三年過渡到系統分析設計能力提升,一個是本身架構設計能力的 提升,在架構設計能力提升中自然會更加關注需求和測試,關注整個軟體生命周期,架構中開始關注技術架構和框架方面的內容,也關注 RUP,MDA,DDD,FDD,敏捷等各種方法的核心思想,並選擇性的使用。後面接著可以關注大型產品研發方面內容,關注技術平台和產品平台的概念,關 注SOA和組件化架構這些內容。在技術層面,如果不是完全純粹的技術線發展,要知道cmmi和軟體工程體系知識重要性遠遠高於數據結構和演算法。
在業務領域層面:對於技術路線剛開始很少會關注到真正的業務域,所以我們說雖然從事技術或軟體產品,仍然最好是能夠適當的做不同業務域的軟體,只有真正做 該業務域的時候你才會真正關心業務需求和流程。在前階段的自我學習往往都是理論和宏觀的概念,很難真正的去細化。做企業信息化不管互聯網如何發展,企業價 值鏈分析思路,ERP說涉及到業務域仍然是核心內容。大的業務線條如供應鏈(計劃,庫存,採購),財務,合同,市場營銷和CRM,產品研發,HR等都需要 有所了解。在中後期階段,重點感覺是企業架構和各個業務域的核心業界標準和模型的學習。比如談供應鏈的時候會談到scor模型,談產品研發會談到cmmi 和ipd等。而且你原來涉及到的是一個行業,跨行業的時候還會出現很多差異化的內容,比如09年我做電力行業項目的時候,發現電網企業很多業務和系統和傳 統製造型企業有很多的不同。做運營商項目的時候又不得不去研究eTOM和SID等模型和規劃體系。但是不管怎麼變,核心業務仍然是通的。知識很多時候並不一定必須是從下向上抽象,很多時候也可以從頂向下構建,先構建完整的總體框架,然後根據需要逐步研究和深入。私人微信andylee2017,歡迎神交???
知識管理,是最近兩年非常火的一個詞。
知識管理到底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未必清楚。
01
首先呢,知識管理無非是上圖的結構和流程。
1、你要知道出於什麼目的而學習什麼知識。
比如說,我想製作一杯能拉出心形花的拿鐵咖啡,我可能需要知道的知識有——煮出一杯意式濃縮、全脂牛奶如何打奶泡、拉花的方法、需要什麼工具,等等。
從上文你可以知道,我至少要掌握4個方面的分類知識。
再通俗點講,知識管理就是一棵大樹,這棵大樹的名字叫「製作一杯心形花的拿鐵」,而在這課大樹上,有4個枝幹——分別是煮意式濃縮、打奶泡、拉花方法和工具準備。
2、接著,我開始保存知識。也就是說,我要知道去哪裡可以搜集到相關的信息,來幫助自己掌握上述4個枝幹。
比如,意式濃縮最近的就是買個咖啡機,拉花需要參加一堂咖啡興趣班學習(這個計劃我去年就想實施,有咖啡館開類似的興趣班,大概200元就夠),至於工具直接上淘寶輸入關鍵詞「咖啡」「拉花」一大堆就出來了。
3、你知道學什麼,也找來(保存)知識就夠了嗎?
這才剛開始,你要學會共享和利用知識。
在我看來,共享和利用有互相交叉的地方。就好像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到頭來卻是「讀書無用論」的倡導者。因為他們只是看了,對的,看了,沒有用過。
我一直喜歡借用思維導圖陳資璧老師的一句話:有「用」才「有用」,沒「用」才「沒用」。
那麼共享和利用怎麼做?
做學習筆記,曬出來,和喜歡喝咖啡的朋友們討論;
親自做一杯給大家喝,看看別人的評價好不好,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下次改進;
別人喜歡要拜師,你還可以教別人做呀(說不定還能收點咖啡錢)。別以為自己做起來很簡單,隨便講講、這樣那樣就混過去了,當你要把這門愛好當成手藝來教別人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有好多的細節沒有注意到。
4、最後,關於創新知識,沒有你想得那麼難。
還是這個做心形拿鐵的手藝,在你不斷練、不停教和分享的過程中,只會越來越精通,你會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不照書上或者自己的師傅講得那樣做,可不可以整一個立體心形的拿鐵呢?
(嗯~~這一直是我這種每天來杯咖啡的人喜歡胡思亂想的內容)
說不定哪天還真的被搗騰出來了,命名為「安迪心」拿鐵,這就是創新!
02
好,先前講點我理解下的知識管理入門知識,現在開始高階的,你能否讀懂開始看智商啦。
…………
記得當初我在繳費聽喜馬拉雅蕭秋水的知識管理課程時,有一部分人在評論區里罵蕭秋水,說她啰嗦,沒有乾貨。
我也曾有過困惑,聽了三十幾節音頻,每次十分鐘,似乎也沒什麼讓我有眼前一亮,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知識管理到底是什麼,與我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其實這個困惑,是現在很多人在知識付費的時代,花了那麼多錢,上了那麼多網課,卻發現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困惑。
實際上,知識管理無處不在,人和人的差別是,少部分人把開頭的那個流程圖走完了,大部分人一直徘徊在「學習知識」和「保存知識」,而「共享」和「利用」知識走得很少,更不要談「創新」了。
像剛才煮杯心形拉花拿鐵的例子就是知識管理的具體應用,再舉個身邊的例子。
我們基本都小學畢業過的吧,要混到小學畢業,這裡有知識管理嗎?
有!
在小學畢業要求的那棵大樹上,有語文、數學、英語、自然、體育、音樂等枝幹需要去完成。
有的小朋友只是學(學習和保存)了那些小學知識,勉勉強強混到畢業。
有的小朋友開始用語文知識去寫作、閱讀課外書、自學別的東西;有的用英語直接出國旅遊、通過網路和外國小朋友交朋友;有的用數學幫家裡算賬、看小店。
這個例子可能舉得比較俗,但我希望你明白的是:
知識管理無處不在。我們在準備學習一門知識之前,先要掌握知識管理的流程和架構,只有腦袋裡裝著知識管理的「操作系統」,我們才能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帶著這樣的「套路」走得比別人遠,比別人快,獲得的收穫更有成效,甚至讓自己創新、逆襲,走向人生巔峰。
03
正如前文所示,你會發現:知識管理沒有所謂的真正乾貨可言,它似乎並不能幫助你解決一個很具體的問題,但知識管理無處不在,從生到死。
一個人如果可以早點掌握和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就具備了自主解決學習+應用+升級(創造)的能力,從而做到無往而不勝!
正因為最近我參悟到了知識管理到底是什麼、有多麼重要,我給自己定了三個要做的事:
1、製作一張適合自己發展需求的知識管理大圖譜。
站在系統架構的高度決策自己未來要學什麼、用什麼、成為什麼。而不是看這個好要學,看那個微課便宜要買,看別人都在學寫作我也報個班學寫作,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發展體系;
2、讀書的意義不在獲取信息,而在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作者對話,提高個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關鍵的關鍵,在掌握對方寫作(解決問題)時思考的體系架構。
書本中的框架結構,比書本身提供的知識內容更加重要,掌握這類問題的架構(知識體系),我可以用來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甚至可以延展開,解決其他領域的難題,這才是讀書的意義,也是為什麼要速讀、精準「打劫」重點知識的目的;
3、除了建立圖譜,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管理工具。
有的人用風琴夾(李參),有的人用活頁本(潘泠竹),今年內我要琢磨出適合於自己的知識管理工具。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的東西要記下來、整理好、及時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識管理,才能做到不斷創新。
按學科分類,最上層是西方哲學史,概括各種西方理論的思想源泉下層按類分,理學類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知識。社會科學類是經濟、法律、政治、管理、心理工學是 電子、信息、IT 雜耍是音樂、美術、建築 以上學科均與西方哲學關聯,構建嚴密的邏輯體系。另可按國家學科門類進行分類: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育軍事
谷歌+維基百科+知乎+Evernote-學校教的
1.從來不記筆記。2.被迫記下的筆記從來不看。3.記住多少算多少。4.記不住的找地方查。5.查不到的直接說不知道。6.不知道的到處找人問。7.問完了記住就記住了,記不住也不記筆記。。。。。。。
知識管理的5個步驟:
一、學習
知識管理就跟理財一樣,首先要有知識。知識都沒有,那還管理個毛線啊。所幸的是我們處在這樣一個大好的時代,你想學什麼知識,基本都有。不像在以前,讀書基本都是貴族人的事情。
當今時代,社會在飛速的發展,必須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否則很有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學習本身不是目的,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提高競爭力。
人生有限,從知識的汪洋大海里取一瓢飲就足夠了。一個人的興趣,可能要遠遠的大於自己的能力和時間,因此,需要明確自己的知識需求需要在眾多的興趣中,學會聚焦。不要什麼都想學,到最後什麼都懂點皮毛,什麼都不精通。聚焦於自己感興趣,同時又有優勢的部分。不斷的精進,成為那方面的專家。
學習的具體方法:
1、閱讀經典的書籍。現代社會,是個人都出書了。因此,選擇一本好書那可是相當的難。可以讓那些權威人士推薦,或者去豆瓣網上看看評分,以及一些書評之類的。還可以在知乎上去提問一下,或者搜索一下有沒有相應的讀書推薦。
2、多跟與自己性格、背景、學歷、工作無關甚至相差很大的人學習。有可能從他們身上,能夠迅速的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無知,這樣就能快速的補全自己欠缺的知識。
3、做個有心人,平時做完一件事情之後多總結,多思考。這樣能夠少走彎路,更快的成功。
4、學習自己所在的企業。任何一個能在市場上存活的企業,必然有它獨特的優勢和值得學習的地方。如果一個企業一無是處,估計早就倒閉了。
二、保存
保存的目的是為了以後的查找方便。這個就需要我們下載文件後,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文件進行有效的命名,同時分門別類的放入相應的文件夾,以便於查找和閱讀。經常清理自己保存的文件,對於沒用的東西,果斷的刪除。
三、共享
好酒也怕巷子深。對於一個知識工作者,不能做隱士,要把自己的長處展示出來讓別人知道。不能自以為自己很牛逼,而是要讓別人知道你很牛逼。其實,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讓別人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都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演得好,就能青雲直上,演的不好,那就只能碌碌無為的度過自己的一生。
對於知識不要藏著掖著,讓別人知道你知道。
共享知識有下列5大好處:
1、能促進自己的學習。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但是,需要自己表達出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不系統,不完整。分享的時候,也是一次自我學習的過程。為了讓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更快,應該多說、多寫。積極主動的用各種機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2、可能會帶來一些合作的機會。譬如說,我在簡書上分享了自己的文章,被一個編輯發現了,她說能不能轉載我的文章,我果斷的就同意了。雖然暫時沒有半毛錢的利潤,但是這可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同時,也是對自己文字的一種認可。
3、可以認識更多的高質量朋友,甚至對象。一個朋友小熊,她就是通過寫作,認識了她現在的對象,並且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4、會幫助自己找到工作。好友白教主,經常在簡書上寫作,並且小有名氣。她重新找工作的時候,在簡歷上把她在簡書上的網址也附上去了。結果面試官看到她在簡書上小有名氣,果斷的錄用了,雖然她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因為那個東西給面試官提供了一個全面判斷的依據,證明她一直在思考和學習。哪怕就算文筆顯得不那麼專業,或者幼稚,也會贏得面試官的青睞。
5、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資源一般都會流向對他們更了解和信任的人和地方。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共享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並且得到更多的認可。被認可的範圍越廣,知名度就會越大,品牌就會越響亮,得到的資源和機會就會越多。
在互聯網時代,如果希望讓別人了解自己、信任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主動去做知識共享的工作,將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分享出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掌握的知識沒有義務分享去給別人,尤其是在職場,很多人都不願意共享自己的知識,甚至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擔心。當然,如果是核心的信息,機密的知識,當然不能分享。除此之外的知識,都是可以分享出來的。
共享知識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能幫你把信息轉化成知識,或者幫你把隱性知識顯性化。把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整理、輸出、反饋、深入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提升、加速成長的過程。這樣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值得去做一做。
四、使用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知識本身沒有價值,只有在使用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其價值。
使用知識主要有3種方式:
1、將個人知識與任務和項目相結合。譬如說:找份工作去上班。
2、將個人知識表現為專利形式。譬如說:寫專利或者出售專利。
3、將個人知識產品化或者服務化。知識的利用和交換必須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形式來實現。
提高個人價值的3個方法:
1、要往前看。對於大部分在企業里的人,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預測十年之後的社會需求,因為這個社會變化太快了。最好能找到兩三年後社會需求會變大的知識領域,並在這個領域不斷的學習和積累,這樣風起的時候就能獲取高額收益。
2、不斷的提高自己知識的獨特性,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3、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打造自己的超級IP。
今年有個詞很火,就是IP,也就是個人品牌。就是要給自己貼標籤,讓別人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夠發現你。品牌的力量是很偉大的。就如同蘋果,為什麼價格這麼高,還是有很多人購買,就是認可他的品牌,是一種高大上的象徵。
五、創新
在創新之前要廣泛學習,儘可能多的掌握相關方面的知識,這樣可以很好的降低創新的成本。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想要創新,一定要多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與他們進行交流,產生思想的碰撞,創新的火花可能就隨之產生了。持續的學習,應該是一種習慣。不僅僅埋頭做,而且需要邊做邊思考。
更多內容、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englengdushu。
首先對知識的管理應該是對信息的處理。例如:對於「貝多芬」這個信息,給我們長久以來的印象是一個極其勵志的故事。讓人對「堅持」、「努力」產生認同感。可是「貝多芬」這個信息對於知識豐富體系龐雜的人來說會從很多角度處理「貝多芬」這個信息。為什麼貝多芬之後沒有更加著名古典音樂家?古典音樂的消費人群是什麼人?貴族階級沒落導致的僅僅是古典音樂成為過去?可以說高效的處理信息能夠讓你可以從「貝多芬」這個單一的故事中推測出「一戰」與「貴族沒落」之間的關係或者當時社會現狀。知識或者信息是相互勾連佐證,並且可以收斂與於認知模型或者思維方式。
為什麼要進行知識管理
我們正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各式各樣的信息、知識、乾貨讓我們目不暇接。曾經我十分痴迷地對各種乾貨、美文、甚至於某段話進行收藏,總喜歡不斷地用手機刷著知乎、公眾號、微博,當看到那些好的文章,點了個收藏就感覺自己好像懂了很多,好像整個層次都提升了上去。但往往現實中很多東西,那些所謂的溝通能力、職場晉陞法寶好像都不起作用,自己該是什麼樣子依然還是什麼樣子,那些所謂的成就不過是一種粉飾。所以當我們利用碎片時間不斷的刷新網頁,微博,微信的時候,收藏總總信息的時候,如果沒有目的的高效整理和積累知識,只會讓我們腦中有一大堆雜亂的漿糊,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但其實這只不過是皮毛而已。既不能提高自己,又浪費自己的時間,還不能創造價值。
只有有針對性的學習與整理,將自己獲取到的東西有目的性地整理消耗,才能對全局有個大概的印象,而不是一頭霧水。今後才懂得自己該怎麼去查漏補缺,怎麼去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知識管理的步驟
1提問
在開始之前,要想清楚,你要這個東西的目的是什麼,是單純做一個知識的匯總,還是想用來變成個人經驗與自我的提升,或者只是單純地看到它的好處便隨手收藏的?我是做房地產廣告的,如果自己對於房地產行業不熟悉的話,是很難跟客戶溝通的,很容易就會被客戶牽著走,並且還會讓他們質疑你的能力。所以,我就會有針對性地查詢房地產的知識,以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工作能力。還有,跟客戶需要溝通,而我本人又有些內向,並不擅於與別人打交道,有時候無法對於產品或者整個方案描述清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會收集一些視頻,提升溝通能力的乾貨,主動與人交流等等方法來加強自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看到一個你覺得好的東西就去收藏,那麼後果可能是它靜靜地呆在收藏夾裡頭躺屍,或者你一時興起想去深入,卻發現並沒有多少精力,只是泛泛而談。而如果沒有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你就會很快放棄。
所以,首先你要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我特別佩服那些一生只從事一個行業的匠人,那些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地堅持健身、寫作的人,他們都對自己有清晰地定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樂在其中。
有時候 ,我們需要靜一靜,停下腳步,去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你要讓自己3年後、10年後甚至更長遠的時間的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只有想清楚了,才能集中精力有方向地學習哪些知識,去更好的收集整理知識。
2收集
培養隨手收集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對於在雲端操作同樣適用。有時候,看過一遍的文章,你知道它好,你以為你記住了,今後不會忘了。其實不然,它只是形成了一個很粗糙的記憶而已。先收集下來,才能更好的溫習。高效地使用網路筆記,以印象筆記為例。
(1)PC端上多用快捷鍵新建Ctrl+Alt+N ,抓圖 Win+PrtSc複製所選內容:Win+a從剪貼板粘貼:Ctrl+Alt+V(2)建立分級有條理的筆記文件夾,統一歸類,以便收集的內容更好的存放。建立一個乾淨有條理的倉庫是你管理知識良好的開始。
很多APP都能夠直接通過插件收集到印象筆記中,例如微信、知乎。而微博上你也可以收集,只需把那條微博信息@我的印象筆記,就可以保存了。
印象筆記中自帶錄音功能,你可以隨時創建筆記,保存你的錄音。掃描功能也很強大,將手寫的筆記或者紙張的的內容掃描下來就可以進行保存了。且多端同步,這樣更有利於你整理與查閱,隨時鞏固。3整理
整理時關鍵的一步,很多人只是收集而不去整理,那麼這些所得的知識根本就不能稱之為知識,對你提升並沒有多大用處。分類整理,主要是通過目錄和標籤的功能。
建立分級有條理的目錄,以及合適的標籤,例如:
新媒體運營:1產品知識 1.1收集 1.2整理 1.3實踐感悟 2運營案例 3相關素材筆記本是一種強組織屬性的筆記管理方式,適合將某一類強共同屬性的筆記放在一個筆記本裡面。同時,一條筆記只能同時歸屬於一個筆記本。標籤是一種弱組織屬性的筆記管理方式,適合將具有某些共性的筆記打上同一個標籤。同時,一條筆記可以同時有好幾個標籤。
當你只有100篇筆記的時候,你可能還清晰的記得每篇筆記的題目和大體內容,當你記錄到1000多篇,甚至1萬篇的時候,你甚至會重複截取相同的網頁。 只有從最開始就形成一定的規矩,才能在不同量級上都獲得清晰脈絡。
定時整理,知識的更迭是很快,有些內容在當時或許合適,但是在現在已經不適用了,所以要定期整理。而且對於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間看,你都可能有不同的感悟。在回溯自己記錄的筆記的過程中,你可以明顯的發現自己思想的變化,這其實是一種沉澱,一種良好的反饋機制。 而這樣做,又有利於更好梳理自己的思路,鞏固知識,不斷完善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
4實踐
(1)分享當你把知識分享給別人並且幫助別人的時候,傳播知識價值的同時,其實自己的腦海中印象也更加深刻。就好比學生時代的時候,為什麼要勤於討論,善於問問題,或者回答別人的問題,你所說的話其實都是一些自己的總結,而通過討論交流分享,又能促進自己對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學習不是閉門造車就行的。我現在通過寫文章然後發到公眾上也是一種分享,別人能夠得到一些幫助,而我能夠通過自己寫作理清思路,通過與讀者的交流得到良好的反饋更上一層樓。(2)利用
去將這些知識真正利用上,學的東西不能應用在你生活上技能中那也等於白學。你收集了一大堆關於公眾號運營的相關知識,整理了一大堆文案的寫作方法,分享了一大堆排版的樣式,但是你不去真正開通一個公眾號,不去真正運營,親自去實踐又有什麼用呢?一切都是紙上談兵。真正去做的時候,才知道缺什麼東西。運營方面的定位是否明確,排版方面是否舒適,這些都是你要思考的,而為了更好地進行對比,你要必須參考更多優秀的公眾號,這又要倒逼你去收集,去整理。一件事情從頭跟到尾,就像一條毛衣從頭織到尾,步驟都跟下來,剩下的就是重複。重複又是強化過程, 而自己的提升就是這麼潛移默化。所以不要著急,你真正用心去做了,當你回過頭一看,所有的辛勞都是值得的。自我的提升
管理工作上相關知識,擴展自己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效率,做到遊刃有餘。
得到一些好處。上大學了,我對自己的穿衣品味有了新的認知,因為見到的人多了,眼界開了,所以我有意地去收集這一方面的知識。了解衣服的材質,適合矮個子的穿衣風格,如何提升衣著品味等等,進行自我總結整理,然後去實踐。在自己有限的預算裡頭合理地裝飾自己,雖然並沒有形成一種自己獨特的穿衣風格,但起碼看起來整個人都清爽很多。
學會技能。程序員,設計師,攝影師,這些職位都是要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支撐的,如要學會,入這一行,就必須清晰地構建自己的知識。
許許多多的成就都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而來的,羅馬不可能是一日建成的,要提升自己,先想明白自己的方向,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管理好自己的知識。
就是在這個建房子的過程中,你會得到歡愉,會了解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豐富,願我們都有大廈建成的那一刻。作者:韓旭東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大多數都刷朋友圈,看看微信公眾號里的文章,瀏覽微博網頁····一天下來,看似我們讀了很多文章,了解很多東西,但是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其實自己能真正記得的東西能有哪些呢?
我們現在身處知識爆炸時代,每年人類的知識總量都會翻一翻。據統計,2016年,中國出版社出版書籍達到40萬冊。我們傾盡一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看完所有的書。但是在這個速變的時代,很多人都面臨知識的焦慮,渴望學習大量的知識。所以人們每天樂此不彼的刷著朋友圈,查看各種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比較好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看書,也有很多人快速閱讀,刷著閱讀量,以便獲得滿足感。時間長了我們會發現,我們看似讀了很多文章,看來很多的書,但真正能被自己吸收或者可以被自己學以致用的卻很少。
因此這裡就有大多數人出現的誤區,以為自己每天接受的都是有用的知識。其實從我們每天一睜眼開始,這個世界就向我們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注意,我這裡說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識),不管是你的所見所聞,還是看的各種文章,書籍。只有獲得的那些信息經過反思實踐後才可以變成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同時我們學到的知識也要用到實處,只有學以致用,才可以讓這些知識改變我們的生活。
所以,學習如何對知識進行管理就對我們尤為重要。知識管理能力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將信息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將這樣的能力遷移到新的情景解決問題。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我們樂於接受很多信息就是為了解決生活遇到和困擾我們的問題,即可以有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更好地生活。
知識管理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一篇文章中沒法系統的去陳述,但我先讓大家我知道一些關於知識的一些概念。我們學習各學科知識,最重要的就是獲得通用的能力,掌握這世界運行的最基本的規律,即擁有那種普世的智慧。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在他的作品《窮查理寶典》里說:「通用能力包括:人情,事理,思考方式。我們想要獲得通用的能力,擁有普世的智慧,可以學習心理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裡面的最基本的概念。每個學科,我們只要掌握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就像8|2法則所敘述的那樣,可以獲得該學科大部分的知識。」
其實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不多,那些真正有用的道理和通用的能力也不多,只要我們掌握處人,處事,思考問題的最好方式,就不用每天刷著朋友圈,微博,看各種各樣的文章了。對知識有焦慮感,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的人也應該知道:知識不在於接受多少,只有把那些知識轉化為通用的能力,我們花在獲取知識上的時間才能不被浪費。即使我們每天只看一篇文章
,我們也要仔細考慮,這篇文章給我們傳到了什麼道理?它可以培養我們哪方面能力?對我的認知有什麼改變?我們可以在哪些情景里運用這些知識?只有這樣思考,我們才最大化的利用知識,而不是盲目的獲取更多的知識。
不要去做一些無用功,盲目的去刷文章看,因為你每天大多數接受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識。
在學習時
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一定不會死啃;也很少將其收藏,我會多加思考,理清淵源,多問為什麼。
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為我所用。
在工作時
我一定先埋頭大幹,再去思考
做過這件事情了,再去思考避免陷入誤區
在生活里
我會多加觀察,留意身邊的那些小細節。
為什麼隔壁的翠花老是對我笑?
從去年開始意識到知識管理很重要於是開了個公眾號,強迫自己一有時間就輸出,自己形成一個體系
pocket——EverNote——思維導圖 覺得有用的整理GTD軟體 行動日誌輸入:為知筆記+印象筆記收集消化:分類筆記本,筆記編號,按照記憶周期定期回顧。
是混亂而不完美滴!我的知識管理系統需要升級
網路上看到的好東西(greader+微博+知乎)保存去evernote,實體書(書和雜誌)好的文章掃描去evernote;查找的時候用好evernote搜索。
根據自己的接觸的行業、知識類型分類做筆記,不停的調用、迭代、更新
看了評論,感覺自己高度不夠哈
學、習、用知識管理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把知識積累起來!
1) 構建企業知識庫,對紛雜的知識內容(方案、策劃、制度等)和格式(圖片、word、excel、ppt、pdf等)分門別類管理。
2) 充分發動每個部門、員工,貢獻自己所掌握的企業知識,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3) 外部知識實時按需導入,幫助企業從容應對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確立競爭優勢。
4) 重視企業原有知識數據,進行標準化與格式化的批量導入,納入管理範疇。幫助企業評估知識資產量、使用率、增長率。
第二類,把知識管理起來!
5) 創建企業知識地圖,清晰了解企業知識分布狀況,提供管理決策依據。
6) 構建知識許可權體系,對不同角色的員工開放不同級別的知識庫,加上嚴格的知識內容流轉監控體系,保證企業知識安全。
7) 員工的知識門戶,讓員工多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能夠自發地提煉、管理起來,並進行有效地傳遞及共享。
第三類,把知識應用起來!
8) 讓知識查詢調用更加簡單,充分利用知識成果,提供工作效率,減少重複勞動。
9) 閱讀,讓員工清晰且系統地學習、掌握知識體系。
10) 依託人物化的知識管理,構建全員參與、自主學習的文化氛圍,打造「學習型團隊」。
11) 提供學習組討論區,將加快知識庫中為挖掘、提煉的經驗性知識,從員工頭腦中挖掘出來形成顯性知識。
12) ALL-in-ONE的全面移動互聯應用多終端的便捷登錄,讓員工隨時隨地學習。
簡帛企業雲智庫知識管理系統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研發,主要用於構建起單位知識庫,把大量的有價值文件、方案等數據分類、分許可權的管理起來,做到知識的積累、傳承和共享,成為有效知識資產,提高運作效率,減少重複勞動。
簡帛企業雲智庫作為一款改變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方式的知識管理平台,實現了資源擁有和流向控制,並通過引入教員角色改變相互作用方式,設置專題推薦和互動教學兩種模式,不僅使知識傳遞更加快速、高效,更實現知識傳遞的過程質量監控。從而能夠幫助企業鋪平從獲取知識到知識復用之間的通路,加快知識的流動和復用,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我國於2009年正式發布了第一個知識管理國家標準體系GB/T23703,截止2014年共發布8個(第1部分:框架;第2部分:術語;第3部分:組織文化;第4部分:知識活動;第5部分:實施指南;第6部分:評價;第7部分: 知識分類通用要求;第8部分:知識管理系統功能構件),該標準有效推動了知識管理理念的推廣,但是缺乏整合性,很多關鍵術語翻譯中沒有本土化改造,甚至有錯誤,最關鍵是企業如何用的問題沒有明確路徑,為此,本人有幸參與深圳地方標準《知識管理評價指南》的研製,借鑒卓越績效框架成熟度評價理念,以知識帶給組織的價值為導向 構建了系統整合的知識管理實踐路徑,雖然已正式頒布,但是還有很多不足,很多創新點無法在標準中體現,希望後續不斷實踐中的得到各位的批評指正,以期更好的完善,讓更多組織應用提升知識管理水平。知識管理框架圖附上供大家批評指正,也希望有志提升知識管理水平的組織應用實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