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一部分家庭選擇讓孩子 Homeschool?在家上學和傳統的課堂式學習有哪些區別?

很多家庭為了擺脫應試教育,更多的選擇了homeschool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剛剛踏入1年級,你會不會有這方面的選擇?

補充:成遠和周曉農所說的是在單一的封閉式的家庭環境下的學習。總體來看,既有看好的,也有反對的,而如果,當有一些組織,將這些零散的homeschool組織起來,合成一個homeclass school 時,在這樣的一個機制下培養的孩子,是可以很好地消除單純的homeclass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社交能力,成遠所說的判斷是非的能力。那麼,若是將homeclass school很好的運用起來時,是否可以取代當前的應試教育?又或者是應試教育的一個良好的補充?


謝謝成遠邀答。對這個問題,我只是偶爾聽說過,從未認真想過,說點想法,看能不能靠譜一二。

首先我覺得如非要作此選擇,只宜在小學階段進行。我想能作此選擇的家庭,要有幾個條件:經濟優裕,能支付為此增大的教育成本;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可請到高明的老師,或家長中至少有一人能充當老師,老師最好是全科的,小學階段的全科比較容易做到;自視高,對此有深入研究,認為在家上學優於外出上學。事關孩子的成長,沒有家庭會輕率地作出這樣的決定。

選擇的意義在於選優,選擇同時也意味著喪失。我從得失兩方面說說:

一、如果這個家庭富有,居住環境良好,如足夠大的場地、花園,有一定量的藏書、字畫收藏,有鋼琴之類貴重的設施,能請到確實高明的老師,能讓孩子從小感受到良好的文化氛圍,而又能不讓孩子過早地喪失天性,可以。但能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家庭少之又少。許多發了財的人家,未必懂文化懂教育。

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是如此強大,從小學起實際就開始了,應試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循規蹈矩,功利取向,扼殺天性,其基本方向之一是將學生變成會考試的機器人,代價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喪失。因此,家庭上學如做得好,可能會優於上學。

二、家庭上學,中外自古即有,均屬條件優裕的家庭,可以坐享家產,可以坐享貴族身份和富華,並以此分貴賤,知名分。如果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裡,還是出於這樣一種目的,則不好,試圖培養孩子高高在上的結果,往往低能。

三、見過一些報道,有些家庭這樣做,是要讓孩子專心讀什麼國學,背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之類,這些東西知道一下可以,但以此為主來學,是逆潮流而動,是更大程度地扼殺孩子的天性,會誤了孩子。

四、7歲至13歲,是孩子融入社會、通過與他人的交往、通過他人的反映自我認知,以及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的開始。家庭上學,如果沒有其他方式彌補,會導致這種環境的缺失。人的成長是分階段的,一個階段應該形成的素質沒有形成,以後彌補會有很大難度。當今中國戶戶獨生子女、個個都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懂得和人相處、具備與人打交通的能力,有點集體主義精神,已經是孩子未來成才中稀缺的可貴的品質之一,可以說,在孩子心裡埋下這些種子,以利未來發展,上學是更好的選擇。

糟糕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學校確實辦得不太好,而更深沉的原因是應試教育和我們這個未得到很好改革的體制,有很高的契合度,大家都不滿意,說了多年的要改,越改越頑固。這是產生這一現象的大背景。

儘管如此,如果不是具備充分的條件,不是有了非常認真的規劃,而且是所在地方的那個學校辦得實在不像話,我的想法是,最好不要走家庭上學這條路,如果對學校教育不滿意,還是以一邊外出上學,一邊輔以適當的家庭教育來彌補為好。 

另外,覆巢之下無完卵,就算小學是家庭上學,還有中學、大學哩。躲得過嗎?應試教育是套體系,課程的安排設置,也有個銜接問題,從中學攔腰上,對孩子可能也是折騰。悲乎,我們的孩子!


這個問題出現了幾個月了,剛開始邀請了周曉農老師,侯瑞琦老師好像也是我邀請過的吧,我剛剛突然想起幾件事情可以對這個問題提供一些參考信息:

第一件事,我記得鄭淵潔當初是讓兒子 homeschool 的,網上應該可以搜到一些資料介紹這段故事,我和鄭亞旗有過幾句話的交道,感覺他稍微有點內向,但能看出是比較希望和別人交流的,總體感覺他和一般孩子還是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經歷影響應該是蠻大的。

第二件事,恰好前幾天一位朋友說,如果他今天是十幾歲重新選擇,他就不上學了,現有的互聯網可以讓他獲得更有價值的知識,比如你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死記硬背等。這位朋友應該屬於老教育體制里取得不錯成績的人。

第三件事,以前早讀到過的,說法學家鄧正來曾經讓女兒在家裡由他教了一年,後來還是送去學校了,當時他在做選擇時候也糾結了半天,但他想清楚一點,在家裡學有一點不好,「她學不到壞,她不知道什麼叫壞,她不懂得什麼叫社會,她不懂得在待人相處當中的種種不如人意的東西。」女兒非常聰明,立刻同意他的觀點,回學校去了。鄧正來的完整意思是講,是家庭教育是基礎,父母的言行是很重要的,學校教育雖然有很多不好,家庭教育比較好的孩子是可以調整適應的,而且從學校學到什麼叫壞,學會處理各種不理想不如意的情況,其實也是人格養成過程中必須的。(鄧正來演講:http://www.china-review.com/sbao.asp?aid=26014id=4632)


由於知識以及經驗有限,只能對學前教育陳述一二。

對於幼兒園來講,個人認為學校教育要比homeschool優勢更多。但是國內很多現狀讓家長不得不homeschool

比如:私立幼兒園商業化;雙語幼兒園暴利化;公立幼兒園監獄化。

這樣的現狀家長還有選擇嗎?

個人認為國內homeschool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教學系統不完善,政府監督力度低,衛生消防未必合格,戶外場地有限等。

但是當今國內大型幼兒園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教師學歷低,太年輕,師生比例失調等造成了大部分幼兒園不能關注孩子的性格的塑造,可是,性格卻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


homeschool在國外也是個受家長關心話題。這主要是因為統一規範的學校教育對孩子個性化難以足夠兼顧造成的。在歐美已有國家頒發在家上學的法律法規,規範指導家長們的行為。但是在中國,這種行為更多被視作家長在反抗不思改進的教育體制。


1、教師素質的問題。


現在中國大學在城市的錄取率大幅度上升。在北京,連本科都考不上的學生,一般來說就是學習能力不夠的人。一個不會學習的人,如何教會小孩學習?父母都是碩士文憑,孩子卻要被幼師、中師這種文憑的教師教育,做父母的如何放心?


除了學習的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品德。有的老師還比較好,人品健全,有愛心,這樣至少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是更多的老師表現出來自私、狹隘、收受賄賂、偏心、粗暴等種種問題,讓家長寒心。而且家長一旦和老師對抗,可能會造成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中遭遇更多不公平待遇。


2、第二是教學課程設置。


我的婆婆是個還不錯的小學語文老師,她說小學六年的語文課程如果認真教,兩年足夠,但是孩子的閱讀量嚴重缺乏。語文的本質是閱讀和寫作,在以課本為核心的現行教育體制下。大學畢業生也沒幾個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歷史,小學講一遍,中學講一遍,大學講一遍,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多讀不同的歷史原著。還有政治……這些課程大家都可以來評價下,有沒有用。

還有更多嚴重缺乏的課程。比如體育,美術,音樂。體育保證人有健康的體魄。美術和音樂都是人的表達方式,這兩種課程的意義和語文應該是一樣的。現在學校里是嚴重缺乏。在北京中學裡,很多學生都怵跑800米。其實這算什麼啊,只要每天鍛煉,三年下來,所有學生都能考一百分。


3、學校的體制。


學校在應試教育的設置下,對孩子施以統一的教育體制,孩子的特點基本被強制磨滅。有時候看CCTV中孩子說那些套話,聽得都想哭:好好的孩子咋變成這樣了捏?不會說自己的話么?


現在家長們的做法也有很大不同,樓上有提到在家讀經,那是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但更多家長們都是希望孩子成為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不要被強迫抄寫100遍單詞、罰站、上補習班等。現在很多城市裡有在家讀書聯盟,家長形成互助小團體,共享圖書、講座、出遊等,彌補交際缺陷。至於說出路,有的家長會在孩子能獨立時送出國。


人是社會的動物,在家裡學習,就像動物被圈在籠子裡面一樣,關鍵是在學校裡面與同學之間溝通交流,學會成長,學習知識只是一方面,如果單純從學知識角度而言,在家和學校本質講差不多,但是社會環境和與人生存交流能力,家裡是做不到的,所以學校還是有用的,特別是選擇你的同學更重要,好學校是因為有好學生。


國內比較有名的homeschool案例就是鄭淵潔他兒子,小學沒畢業就在家裡學習了,後來成為程序員。看過有篇對他兒子的採訪,他說他從小到大沒什麼不一樣,該學的照樣學,在網上也交到很多良師益友。

個人的看法是,沒這個精力和能力,千萬不要冒這個險。除非孩子確實有嚴重學習或行為障礙(這個必須經過精確量表測量),或存在不可避免的種族歧視。

大家都知道在學校能學到在家學不到的東西。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


剛看過《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這本書能回答你這個問題。一定把書看完。


1.抗壓,抗打擊能力

2.與同齡人相處的技巧(現在的同學,將來的同事)

3.與權威相處的經歷(老師,班長,以後的單位領導,丈母娘岳母大人,等等)

4.在團體中給自己的定位,認識自我

5.人脈。例如,我同學在交警大隊工作,幫忙消個駕照分數,提醒下我們查酒駕的。還有個同學賣保險,所以我全家看病都能報銷,我每次開車刮蹭都能掙錢。等等。如果我的同學有當稅務局,海關的,當然更好。

6.更獨立,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總之,學校學習,不僅僅是課本學習。

而在家學習,真的就僅僅是課本學習了。


出於好奇,曾與部分認同或踐行「在家上學」的家長有過數月的交流。結合觀察分析這些家長的特點:

一,學歷較高,受過傳統學校教育的「迫害」,有一定的獨立思想和教育觀點,有完美主義傾向,沒有安全感,不太信任學校;工作條件和家庭收入不錯,但是在工作中經受挫折多,受制的高級需要不能滿足,因此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能夠給予孩子更好的未來;但是這些家長也不夠堅定,秉持片面的教育理念為自己打氣,呼籲別的家長跟風。

二,重視「與眾不同」,其最大的動力並不是來自於教書育人本身,而是一種幻想中脫穎而出的感受。事實上孩子在愛和教育的名義下成為了家長們實現自我的道具了。

三,傾向於在家獨自教學、合作教學、私塾,標榜為「體制外教育」(我曾經與這些家長交流過,我覺得他們實行的在家教學本質上是個性化教育的一種,但是他們比較喜歡用體制外的名義,有些政治化意味吧……)

四,這些家長缺乏真正意義上愛和教育的能力,因此傾向於發展在家教學的隊伍,比較偏激,對於教育理論要麼全盤接受要麼全盤否定,催生部分「大師」和私塾,貌似宗教的形成過程了。也許他們能夠在一種團體的虛幻中克服難以言狀的孤獨感吧。

五,此處省去八千字。

我的觀點:孩子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生命存在,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使他們成為自己,而不是家長眼中所謂的成功樣本;在家教育屬於個性化教育之一,成功取決於多種因素;某種教育理念、模式、方法並不是適合於所有個人的,應該以人定教,而不是把所有人都納入到同種範式之中;判斷教師、教材、方法等是否可行並不取決於有多少人贊同,也不取決於其理論體系是多麼無懈可擊,標準不在自身,而在於孩子是否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教育是個難題,現代學校教育有很多不足,但是家庭教育也沒大家想像得那麼容易,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大家都覺得自己設置得最科學,但是實際情況可不一定。課程進度怎麼把握?如何教會孩子交際?如何教會孩子應對社會醜惡?家長的知識是否全面,如果不全面是否有能力請好的老師,家長的知識老化怎麼辦?都是問題。


我接觸到的homeschool圈子一般由多個家長組成「教師團隊」,他們除了教授基本的學科知識外,更注重對孩子德育的培養。有利有弊吧,跳過了學校教育的一些條條框框,但也缺少了校園給予的集體成長環境。


真正想具體了解的話,先看下《盜火者》系列,然後推薦閱讀 張建柏 的《今日學堂文集》,本人看過這套文集雖不完全認同,但受到很多的啟發。home schooling並不是我們從字面意義理解的那樣。


在家上學首先要解決一個同齡夥伴的問題。現在許多家長反映玩伴難找,一到周末都忙著去上補習班了。


小學要是能在不同的學校選課就好了。


推薦閱讀:

「在家上學」有可能成為一種成熟的教育模式嗎,這樣的理念會存在哪些問題,有無方法完善?

TAG:孩子 | 家庭教育 | 私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