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虛擬評論」?例如豆瓣上的一部根本不存在的電影,卻被很多人標記、推薦、寫影評的現象?


我覺得虛擬評論是很好的東西,如果豆瓣禁止就可惜了。

除了李一山提到的《虛擬書評》外,最近大陸出了本林文月的書,也是所謂的「虛構出來的非虛構」,名字忘了。

以上可謂是被正典化(canonize)的虛擬寫作,豆瓣的民間虛擬寫作很可能更有趣。台灣開元書印的曹志漣在 1990 年代末寫過幾則假的實驗音樂樂評,惟妙惟肖,騙到了包括我在內的不少人。


http://www.douban.com/group/76090/

所謂虛擬評論,就是為一部不存在的電影、一本不存在的書、一個不存在的人所撰寫的評論。 除了小說,還有一些人是這方面的榜樣,比如萊姆,博爾赫斯,保羅·奧斯特等等。

小組剛成立時就加入了,覺得為不存在的作品寫評論還挺有意思的。

所以看到之前無論是編撰條目的人還是欲以此調侃撰寫了評論的用戶的人所發出的聲音,覺得誰消遣了誰還說不定了。沒必要自作聰明地認定自己玩了一手漂亮的。

把甲殼蟲卡夫卡城堡這幾個詞換掉,條目興許還能出現在奇書之類的豆列中。倒是覺得這件事能看出豆瓣用戶感興趣的點在哪,但撰寫評論本身是沒什麼問題。

《虛擬書評》豆瓣評分8.2,也許虛擬影評也能出本書呢?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915930/


兩個原因:

1:娛人娛己。作為一個正常人,看到這樣一個不錯的電影必然會去搜索找找看,但是發現各大搜索引擎都沒有相關資料,我不認為他還認為這個東西是存在的。既然沒有地方可以看,那我就知道了:這是個惡作劇。那就可以去寫影評娛人娛己一下,沒有什麼特定的含義,然後後期的人看到這個東西,也會產生以上的行為。這是文化人都會有的行為。比如知乎也有很多貌似很冷很無聊的問題(比如300+票的荒島問題),但是會引發很多的人回答評論贊同等等,那我為什麼閑的蛋疼去寫那麼個長篇大論,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當然不排除希望藉此引發關注等等社會以及心理意義上的被認同感。選擇了「看過」,「推薦」以及寫了影評的人都屬於上述人。

2:蒙在鼓裡。大部分人都是不明真相的群眾,這部分人對於豆瓣來說是所謂的低端用戶,他們不會去添加各種東西,不會產生優質的UGC,但是他們需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感,那他們只能用「想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因此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選擇了想看。這部分人極大了幫助炮製的這條信息的傳播範圍,同時可以被解釋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烏合之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明真相的群眾。

這是文化人特有的現象,不能夠以傳統意義去思考。比如什麼豆瓣的都是裝x的,小資的都是裝x的,原來他們都是腦殘這樣去貼標籤。如果你這麼認為了,那你就是以上我所說的第二種現象中的不明真相的群眾之一。

想要嘗試解釋某個現象,就必須跳出原有的思維。這只是一個文化現象而已,沒什麼特殊含義

以上兩種人和兩種現象幫助了這個現象的傳播。這也是任何虛假信息,謠言的傳播必備的兩個因素。


始作俑者是在2010年2月15日揭穿這個謊言的。那影評都是2月16日之後出現的。

可見其實不是人家裝逼,是咱們不懂幽默。

人家自娛自樂嘛,那麼在乎幹嘛。


wikipedia也有 淡定

很正常的事 只要是UCG都會有這個


-

「虛擬評論」是很重要的工作,它不全然是玩笑來的,尤其是新聞界。

打個比方,全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在里約召開溫室氣體會議,你這會,可能有兩個結果,一是達成一致協議,大家全力阻止地球生態災難,一是美國帶頭扯皮,它媽的,又是白鬧騰一場。

任何記者,都不會在結論出來的那一刻,才開始動筆寫新聞稿,真那樣晚來,稿子一定要遲交。

所以,所有的新聞記者,都要作「虛擬評論」。要有「虛擬評論」工夫和技術。

一份正面的,一份負面的,你先寫好了,就等答案出來,以此為本,稍作加工,趕馬出刊。

這種事情,不單是記者專利,比如劇評家。今夜百老匯新戲上演,明天早上的晨報就能出來劇評,肯定也是這種「虛擬評論」之功。

要知道,戲是七點開演,八點半,甚至九點才結束,而報紙上印刷機是晚上十點鐘,真要在隔天上報,則一定是將大部份的稿本寫就,只等看完戲,加點真實的細節,稍加潤飾,就交稿出刊。

當然,劇評其實不用搶這樣的時效,一般劇評都是週末的特別版報紙上才有出現,我說這個,只是一種舉例,在正統的學院教育中,是有相關的「虛擬評論」課程。

因為媒體是「時效第一」,為了「時效」,為了「獨家新聞」,很多文章,其實是在「還沒有發生事件」前,就已寫就。

從「新聞」到「訃文」,皆如是。

-


這何嘗不是個不錯的市場調研方式。聽說有一些虛擬的電影預告片。拍出來一個簡單的短片,傳播的好,口碑好,才會投資做個大片出來。


你以為隨便弄個假的別人就都會sb的展開討論?你去弄個試試。我只覺得這個始作俑者非常牛逼,他一定程度上引爆了流行。當大多數人在空泛的討論social media的巨大商機並茫然未決什麼是社會化營銷的時候 ,這部電影的討論本身已經給出了一個牛逼的案例


我覺得聽有意思的,就和造句遊戲一樣。

豆瓣本來就是一個娛樂和放鬆的地方。

你較真的話,就說明你輸了。


其實,宗教就是這麼產生的。


很好的問題。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想問。是這樣,有些電影是拍了出來,只被很少的一部分人看到了,後來被禁播了,甚至有些更本就沒上映。比如說《無人區》。結果他媽竟然還有影評,老子就在想還沒上映,怎麼影評就出來了?!

顯示自己的牛逼,信息來源的多樣性,與眾不同是zhuangbier最大的樂趣~


常去的某個論壇,會因為論壇發生的一點故事或者直播而上豆瓣開一個虛擬的電影頁面,然後一群人自娛自樂。

這種行為更趨近於對事件真實性的「反諷」,「反諷」有很強的言非所指的意圖。他所陳述的不是他試圖表達的意思。

拿題目的例子來說,你通過虛假反諷別人,你怎麼知道那些寫影評和推薦的人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諷你呢?


真會給自己圓那,這帖子里扯上虛擬評論以及其他各種的,也是豆瓣大票口水軍團,知乎刷個評論,找個臉,廣而告之迷惑大眾也是小意思


從電影簡介看,給出了一條線索,球狀閃電,這個人看來還是劉慈欣的粉絲,這樣就有話題了


小資產者和「暴發戶」總是受到這些禁慾的反常形式威脅,這些反常形式導致不顧經驗看重知識,為了關於作品的話語而犧牲對作品的靜觀,為了幻影而犧牲感覺,他們如同某些影迷那樣,對沒看過的電影,凡是應該知道的,無所不知。


這只不過是豆瓣文青自娛自樂的一個小遊戲,外界還當真了哈哈。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啊


虛擬評論寫得好也是文學吧。

萊姆的《完美的真空》


豆瓣上娛樂人不少,不過精彩的也不少!


這些評論本來就是這個鬧劇出來後故意寫的


炮製的人很厲害。有些用戶是瀟洒的姿態,太認真就輸了。有些用戶完全是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裝B什麼的都是浮雲!!!!


推薦閱讀:

為什麼 TVB 劇質量越來越差,而且給一些演戲很爛的新人特別多的鏡頭?
昨天看了《妖貓傳》,有點困惑,如何看待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到底是不是真愛?
李安的卧虎藏龍中玉嬌龍對李慕白說要劍還是要我有什麼隱藏的含義?
美國好萊塢為什麼不拍朝鮮戰爭?
《速8》里開頭的時候,唐拔掉了渦輪增壓器的什麼東西,導致車子動力飆升,隨後起火?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豆瓣 | 虛擬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