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7 年 10 月 20 日發布的新一代奧迪 A7?

2017 年 10 月 20 號發布,內外飾和 A8 有很多相似之處。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聚焦」2017 廣州車展 ,更多「車展」討論歡迎關注。


我覺得有很多文章還是對新車的外觀說得不夠到位

不過我真的沒在黑之家,說實話之家編輯已經做得比很多同行都好了~

沒錯,說的就是那條挑戰人類衝壓技術新高度的下腰線……上張官方側面圖,讓大家能更好地膜拜一下 @奧迪 的鬼斧神工:

無恥借用一下設計師小夥伴 @趙英男 在我朋友圈的回復:就是到了神說這裡要有個棱,所以這裡就有個棱的那種境界

不禁有點擔心事故後的修復成本……說得好像我買得起A7似的……

而除此以外,還需要贊一句——燈廠不愧為燈廠:

在下佩服!

至於其他更多,例如來自A8的48V系統等等,相信這問題里其他答主會說到的,即便沒有,隨便找家媒體的解析文章看看也有了,我就不啰嗦了……

而問題描述里說它和A8內外有很多相似之處,A8作為奧迪新的設計語言範例,自然是為隨後推出的其他新車提供方向的,但真要細看的話,大概A7從設計到造型所化的成本應該還更高一些,像剛才說的那條腰線就是例子了。但其實也是必然,畢竟A7就是靠這個賣的……

到最後,我覺得也先別急著去評價新A7吧,要知道賓士的新一代CLS也快來了,事情還會變得更加精彩的~


我站在吃瓜群眾消費者的角度聊聊吧。

消費者角度:

新A7除了造型更好看以外,內飾也變得跟新款A8一樣。光憑這一點,我就覺得新A8的處境會變得有點艱難。

新款奧迪A7內飾

新款奧迪A8內飾

因為老A7的內飾與A6的內飾是近乎一樣的,畢竟A7算是A6底盤演變而來的轎跑版。類似的還有A4與A5、寶馬3系與4系、賓士E級與賓士EC等等。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轎跑版比轎車版起步價要高。而現如今新A8的外觀不太盡如人意,新A7的外觀卻有很大提升;而本應該跟A6相似的內飾這次又跟向新A8看齊,而起步價只有50萬出頭。即便是3.0版本,價格也會比3.0的A8便宜不少。所以即使A7與A8的定位不一樣,但我相信會有不少新A8的潛在客戶轉而去買新A7。

拿我自己為例,4S店看A8的時候,有一台石榴紅的A7擺在展廳,非常好看。但怎奈老A7的內飾跟老A8實在沒法比,所以依舊買了A8。所以購買A8除了它性價比高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內飾科技感高。

老款A7內飾

老款A6內飾

但相對於同級別競爭對手,例如賓士CLS、寶馬6系GT,我認為新奧迪A7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飾都有很大的優勢。蠶食自己老大哥的份額去應對競爭對手,奧迪這樣做到底是對是錯還需要時間的考驗啦。

賓士CLS

寶馬6系GT

吃瓜群眾角度

@趙英男 老師已經通過設計師的角度聊了許多關於奧迪A7的設計,而我想站在吃瓜群眾的角度聊聊新款奧迪A7的外觀。其中有一些跟趙英男老師的觀點一樣,但還有一些他沒提到的影響視覺效果的設計。

第一眼看到新款奧迪A7讓我覺得眼前一亮。說實話,雖然老款奧迪A7被許多人說是最美奧迪,但我一直喜歡不起來。相比老款A7,其實我更喜歡奧迪A5的造型。因為老款A7的尾部線條是一氣呵成的曲線;而奧迪A5的尾部線條則是在後擋風玻璃處開始慢慢趨於平緩。

奧迪A5

所以我看新款奧迪A7的時候第一個找的就是它側面的照片,發現新款的車尾居然不像老款那樣臃腫了。對比新老款的照片後發現了原因:

① 新款奧迪A7車尾的流線雖然不像A5那樣在趨於平緩的過程上讓人很容易看出來,但相對於老款A7,卻確實在後擋風之後的線條多了些許平緩。

新款A7尾部

老款A7尾部

新款A7側面圖

老款A7側面圖

② 三角車窗在新款A7上得到了更長的延伸,讓車尾看起來不再那麼空蕩,也就不那麼臃腫。並且延伸後末端角度更小更尖銳,視覺效果更有衝擊、更運動。

③ 新款A7在尾燈處有一個逐漸變陡最後回收的姿態,也增加了不少的視覺效果和運動感。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寫書法:新款A7這個「字」集合了提、按、轉、折、頓、挫;而老款A7則偏向一筆一划,規整、但不如前者優美。下圖「國」字哪個更有意境想必大家都看得出來吧?紅標框出來的地方就好比新老款的車尾。

我又拿了蘭博基尼Aventador和蘭博基尼Gallardo做對比。光看車尾,相信大家喜歡Aventador的屁股更多吧?

蘭博基尼Gallardo

蘭博基尼Aventador

④ 新A7側下方線條的力量感更強,並且在後輪以後,延伸到尾燈的那條線更傾斜。相較於老款的敦實,新款看起來更加輕盈。

⑤在我標出來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老款A7上方的腰線是一筆延伸到底,而新A7在前後門把手處進行了下沉,並在後門把手之後增強了力量感的視覺效果。

至於車尾,一直覺得老A7的屁股看起來像一個「囧」字,感覺有點壓抑。而新A7貫穿式的尾燈看起來更有科技感,更漂亮,而且不再給人感覺壓抑。像不像美女在家中與化完妝出門的區別…

老款A7尾部

新款A7尾部

回答最後,放一組燈廠新款A7前後燈的點亮示意圖吧~

新款A7大燈點亮示意圖

新款A7尾燈點亮示意圖

新A7發布那天,正好在一個網路信號極差的地方出差,下圖都難。好在看到新車官圖的瞬間,內心歡喜。作為一枚奧迪粉,來聊聊我對新A7的看法吧。

外觀:新A8頗受爭議,新A7是第一眼情人。

巴塞羅那奧迪峰會,新A8正式發布。關於外形的爭議瞬間炸鍋,說實話,即便是我這樣的奧迪粉,我對新A8的外觀也持保留意見,我的觀點是:新車線條感、雕塑感很強,但似乎不是大佬們第一眼就能拍板下單刷卡的車型。簡單說,對「豪華感」三個字的解讀不直接。近期,新A8的外媒試駕內容陸續曝光,不可否認,新A8以超強的科技感和以及奧迪一貫的精工細作,慢慢地開始圈粉了。這是我對新A8上市後的,我認為「較為理性」的總結。

說實話,我也擔心新A7會面臨這樣的局面(真是瞎操心)。上市前半個月,奧迪的朋友告訴我:看到實車外觀了,細節不能透露,但一定驚艷。20號早上,第一眼看到新A7官圖的時候,我馬上被圈粉了。我發微博說:今年最最最驚艷的兩款量產新車——一款是賓利Continental GT,另一款就是奧迪A7 Sportback!(似乎也沒人反駁,就放心了)

新A7是新任設計總監Marc Lichte馬克·萊馳特上任後,發布的第二款量產車。2014年,Marc Lichte設計的奧迪Prologue概念車首次發布,優雅的流線造型、溜背設計和誇張的大嘴(中網)是外界對這台車的最深刻印象,也被一度認為是未來奧迪A9的雛形。後來Prologue概念車陸續衍生出Avant和allroad版本,直到今年7月奧迪A8發布,Marc Lichte團隊的首款量產車型終於發布。而新發布的A7,更有接近於Prologue轎跑車的視覺感受。

A7經典的溜背造型,依然保留,側面車身的雕塑感極強,類似Audi e-tron quattro概念車。前臉的六邊形中網造型更加寬扁,視覺上看起來更加的低矮。原本位於霧燈區的ACC感測器,被轉移到了中網logo的兩側。

頭燈提供三種選擇,矩陣式全LED大燈+激光燈,矩陣式全LED大燈以及全LED大燈。前兩者在造型上基本一致,無非在遠光燈區域多出了一個激光燈標誌性的藍色部件,全LED大燈在造型上截然不同。看過了頂級的大燈之後,在看全LED大燈,落差較大,如下面的實拍圖(位於奧迪內卡蘇姆展廳外)。

矩陣式全LED大燈+激光燈

矩陣式全LED大燈

全LED大燈

尾燈採用和A8一樣的OLED式尾燈,這是一款儀式感非常強的尾燈,在啟動車輛和熄火時,都會有炫酷的動態顯示效果。當然,OLED也是選裝裝備。此外,新A8和新A7,都採用了隱藏式的排氣設計,其原因不明。尾燈保留,120km/h會自動升起。輪轂款式豐富,最大提供到21寸。油箱採用快速加油口設計。

內飾:科技感極強,整體比A8更傾向於駕駛者

新A7的內飾,基於A8微調而來,從設計圖紙可以看出,新A7的內飾(似乎)是中國設計師的作品,有拼音簽名和硃砂色中國印。此前,全新一代Q5的內飾設計,也是由中國青年設計師郭睿完成。

新A7與新A8的內飾設計差別,主要集中於中控大屏(上屏10.1英寸)到副駕駛座前方的延伸,以及上方貫穿式出風口的設計。(如圖)

A7

A8

從官圖看,新A7內飾運用了大量的鋁飾條,來營造和A8不同的年輕化視覺效果。A8上的出風口觸控調節組件取消,依然使用常規的撥盤設計。方向盤方面,新A7上提供兩款造型,一款和A8類似,另一個為平底造型,更運動化。

中控兩塊10.1英寸、8.6英寸觸控屏和12.3英寸液晶儀錶在造型和功能布局上都接近於A8。在整體造型上,新A7的中控界面更傾向於駕駛者一側,而新A8則是比較中立的狀態,大家可看對比圖。這也是奧迪想要傳遞的一種概念,A7更注重自我樂趣和對車輛全局的掌控,A8則是商務座駕,後排舒適型才是最大重點。內飾的燈光工程,基本可參考新A8。此外,BO音響、HUD抬顯、夜視、聲控等系統,都會是A7上的裝備。

此外,在曝光的官圖和發布會現場展車實拍圖中,奧迪A8上的那顆Audi AI人工智慧按鈕都沒有出現。儘管,目前關於新A7的資料較少,但可以確定的是Level3自動駕駛不會在A7上出現,保證A8的旗艦性地位。不過,自動泊車還是會出現在新A7上。同時,新A7有39項駕駛輔助系統。

動力總成:大眾家族全新的動力總成,或可參照Panamera系列。

首款曝光的發動機,是3.0L V6單渦輪增壓發動機,輸出340匹、500牛米,加持48V電氣系統,實則是輕混動力總成,搭配7速雙離合和quattro四輪驅動系統,0-100km/h加速5.3秒。可選裝空氣懸掛、運動型差速器和四輪轉向系統。這款發動機,在奧迪S4/S5/SQ5上都有提供,輸出為354匹、500牛米,搭配8AT手自一體。不過,對於新A7來說,最值得參考的動力總成矩陣是保時捷Panamera系列。

可預見的未來車型布局是:

新A7搭配3.0T發動機;

2018年初發布S7,搭載2.9L V6雙渦輪增壓;

2018年末發布RS 7,搭載4.0L V8雙渦輪增壓(KoVoMo代號系列,而非現款RS 6那台);

所有動力總成都加持48V電氣系統。更進一步的猜想是,未來RS 7 Performance會採用Panamera Turbo S E-Hybrid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在0-100km/h加速上有新突破。(本段內容,根據各路外媒曝光消息匯總所得,僅限猜想)

總結:

關於新A7,目前能了解的就那麼多。近兩年,奧迪正在加速國內車型導入的同步化進度,這是好事。RS 5 Coupe/RS 4 Avant/新A8都陸續曝光了試車圖,新A7也應該在即了。發布會現場亮相的A7 55 TFSI quattro自然是A7中的旗艦配置,至於未來進口國內之後的標配程度以及選裝配置和價格,時間會告訴我們的!

我的主頁:小栗KomLee

我的專欄:一顆栗子


奧迪的晚禮服更加犀利了。按照奧迪的序號排列,最新一代的A7應該叫做C8

看到新的A7,一下子湧入我腦海中的相關車型實在太多。我才發現原來奧迪在3年前就已經在預熱今天的A7 C8了。所以這裡不著急說最新的A7,慢慢的講。

主要相關車型包括:

2017 Audi A8 D5

2016 Audi A5 B9

2014 Audi Prologue Concept

左Prologue Concept / 中A7 C8 / 右A8 D5

早在今年上半年A8 D5發布的時候,很多人包括媒體以及汽車設計圈的朋友都表示有些失望,因為新A8和那個寬大驚艷的Prologue Concept不太像。直到差不多半年後的今天,我才明白過來,作為預告全新一代設計語言的概念車,它其實是A6+A7的混合概念車。早在8年的A7發布之前,奧迪就已經玩過這樣的套路了。不知道是否有人記得這貨:

2009 Audi Sportback Concept

這個車融合了A7的身子和A6的臉。再看這個內飾,和今天的A6 A7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這時候再看下Prologue:

這個取名叫做「序幕」的概念車事實上是在預告奧迪的心頭肉行政級轎車。2015年,奧迪又接著用Prologue的名字發布了3款概念車。其中的兩個如下:

上:Prologue Allroad / 下:Prologue Avant

其實現在回頭看,這就是在說,快看,這是下一代A6。奧迪旗下什麼車有Sedan、Avant和Allroad呢?只有A6和A4。這個體量顯然是A6。

現在說回A7。

上A7 C8 / 下A7 C7

新老兩代A7的三維差不多。但得益於車輪直徑也就是OD增大,顯然C8看上去要更低趴一些。(C8的這個高配輪轂尺寸達到了21寸)

C7從頭貫穿到尾巴的腰線經典而優雅。位置在門把手之上。

奧迪新一代的車型都把腰線分為了三段。C8中間的腰線和門把手對齊,有降低整車視覺重心的作用。同時前後輪上面的兩段腰線有強調車輪的作用,這也是很多跑車喜歡做的東西。

A7的尾部特徵在C8上變得更加傾斜。也更加有利於增強下壓、運動的感覺。

奧迪沒有給A7 C8用上順著腰線開的超大尺寸Hood,所以衝壓大廠奧迪這時候換了個炫技的地方

看圖片里的陰影,裙線特徵的銳度、高度都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奧迪的燈廠地位其實不算牢固,因為技術都是海拉的。但衝壓工藝現在是奧迪明顯領先於雙B的地方。

和它的妹妹相比,A7因為車長多了200個,所以設計上有更充足的空間來做得更舒展。比如A5和A7經典的溜背特徵,A7顯然要溜得更徹底一些。而A5的Y0線接近尾部的時候有一個輕微的翹起。

另外要說到的是我在圖上做的兩處標註:畫圈的地方是A柱和車頂的分界,A5有一個輕微的轉折,而A7這裡的圓弧依然非常圓潤。A7的側窗結束在更靠後的地方,使得A7側窗整體是一個非常完美兩頭尖的形狀。相比之下A5 C柱的尖角是被切了一刀的。

A7所有的這些設計上比A5做得更完美的地方,都得益於它更長的車身使得設計師有更多的空間來把各種特徵做得更舒展、完美。


奧迪的大嘴已經寬闊到在橫向上一部分和大燈重疊了。更加強調橫向展開的A7 C8看實車的時候應該有種「伏地魔」的感覺。

左側,下進氣口帶類似於如今的RS7一樣單獨吹剎車口的顯然是S-Line Package,而右側則是標準的前臉。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個配置,格柵內部的橫條都是黑色的。我猜大概只有選裝或者上到S7才會有帶著鍍鉻橫條的大嘴。

C8的尾部相比C7更加橫向化。鴨尾的特徵線延長到車身側面,並且更加打開。尾燈更扁,外側寬、內側窄,比較犀利;同時左右連起來,也是在強調橫向展開的感覺。

A7的尾部和Prologue概念車差異比較大。估計相對更穩重的A6會繼承Prologue概念車那種更平更溫和的感覺。


作為燈廠,奧迪這次在A7上奧迪依然發揮穩定。

前後燈的設計主題有呼應。點亮方式非常有儀式感。燈廠這次為A7 C8提供了3款全LED大燈。

在技術上,這個大燈並沒有非常大的突破,最有技術高度的還是激光系統,而激光大燈在R8和A8早就出現了,這算是技術下放而已。如果以後你買到的是入門款A7,那麼只能得到右下角這個成本低廉沒有犀利的DRL的款式。

就像奧迪A8的翻轉式空調出風口一樣,豪華就是儀式感的疊加。面對有舒適進入的車型,大部分人沒什麼興趣掏出鑰匙來按開這台車,而因為大燈DRL的電子控制做得更加複雜,所以作為車主可能可能更喜歡掏出鑰匙來享受被迎接的儀式感。

(知乎的GIF只支持5M,清晰度實在著急)

尾燈也是一樣的。雖然沒有用上最新最火的OLED技術,但點亮方式依然充滿儀式感。


左A7 C8 / 右A8 D5

A7和A8用了設計風格非常相近的內飾。它們都代表了奧迪的全新一代內飾設計風格。而像前面的車型包括A4 Q5等等都算前一代的風格了。可以說,奧迪的C級車及以上的內飾設計是領先B級車及以下大概半代時間的。

比如上圖左邊是2007年發布的A4 B8,右邊是2004年發布的奧迪A6 C6。所以從時間上看,奧迪的C級車內飾是引領整個品牌的走向的。當然因為都知道要先發布D級車來引領逼格,所以到現在把A8放在了最前面來作為打頭陣的車型。

A8的內飾更加強調平、寬闊的感覺。比如中控區域,A8的鋼琴黑面板一直通道方向盤這裡,穿過方向盤後一直延伸到門板。駕駛位的門把手也橫著放,沒有像其他車型一樣做成斜的布置在靠近方向盤的地方。

而A7的內飾更有偏向駕駛員的傾向。中控區域包括屏幕的黑色面板到方向盤這裡就結束了。上下兩塊屏幕的朝向更傾向於駕駛員。

新的平台化方向盤和電子檔把變得更硬朗更有立體感。奧迪在精緻與科技感的路上越走越遠。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A7內飾設計圖的簽名明顯是漢語拼音,而且在角落處還有印章。可以看出來這又是一個中國人作為內飾主設計師的車型

按照套路,未來的A6也會用這個內飾。從營銷的角度上來說,因為A7是先出現的,所以這時候可以說是A6使用了A7的內飾,有利於提升A6的形象。相比之下,沿用賓士E級只換了空調出風口的CLS就有一丟丟劣勢。

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看到A7最高興的地方其實應該是未來買到的A6內飾就長這樣。

我個人認為,A7依然是奧迪Sedan的顏值擔當

衝壓大廠在犀利型面的塑造上已如臻化境。銳利的車身稜線,充滿電子科技感的MMI系統加上奧迪一貫精緻的內飾細節,可以說奧迪已經牢牢的把「科技」融入了品牌基因中。

以上


感覺開個日光燈都比別人大燈要美


以下正文,多圖預警

在說這台新A7之前,不妨先來談一下奧迪。家裡曾有一輛A6,一直以來對其的感受就是無功無過,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不像賓士看起來那麼貴氣,也不如寶馬看上去張揚。大多被人形容為中庸,低調,圓潤的外形更加深了這種感覺,或許這種「保守」也是奧迪能成為官車的原因之一。相信現在很多人對奧迪的印象還停留在土肥圓上,也就是這一代,一眼看上去濃濃的官味兒就撲面而來。

然而實際上奧迪悄悄做了不少的變化。17款的A6已經變成了圖下的樣子,通過運用幾何線條,讓車子看起來更運動也更年輕。

如果說賓士注重豪華,寶馬是操控,那麼奧迪如果想從中庸這個頭銜擺脫,就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從幾個月前新A8的發布就可以看出來,作為奧迪旗下的領航車型,其必然是引領新方針的先鋒。重點介紹的L3自動駕駛功能,科技感的內飾,說明了奧迪把他們制勝的利劍指向了科技。大量的幾何設計語言在塑造科技感的同時,也改變了車身以往圓潤的外形,使得氣質凌厲了不少。

那麼,A7遵循的當然也是和A8一致的理性思維。其中不乏一些小細節,比如駕駛者操控雙觸摸屏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於是A7的中控被設計成在不影響美觀的情況下稍向駕駛座方向彎曲,讓餘光更容易覆蓋,提高了操作易度。

A7的內飾設計以簡潔和冷色調為主,當然,選裝肯定會有暖色調的,不過奧迪用這個作為宣傳也算是傳達出他們的意圖,即營造出現代感,或者說是都市感,和奧迪走的路線 —— 科技,是相呼應的。

貫穿式的尾燈和車側的線條聯結,把汽車尾部又分割出了一層,導致視覺重心壓低,是增加gt氣質的濃厚一筆。

至於尾燈好不好看見仁見智。但不得不說,真要玩兒起燈來,奧迪爸爸果然還是你爸爸。

S-line的三幅式方向盤和座椅

和現款A7相比,新款A7進氣格柵的扁平化和橫向延展,使車身看起來輕盈了不少。銀色鍍鉻條的取消同時也削弱了前臉的視覺衝擊力。然而這一改變也使新A7的氣質變得更像是在運動中商務,而非現款的在商務中運動。

很多年以前汽車內飾普遍都很醜的時候,我曾幻想過一輛車,裝載著漂亮的液晶屏,和中控融合在一起,沒有混亂的按鈕和多餘的設計,布局簡潔大方,看上去滿滿的現代感。可惜這個想法一直到特斯拉出現之後,也沒有真正的被滿足。那實在是太簡單粗暴,可以說毫無設計可言。

直到去年帕拉梅拉換代以後,這輛dream car才真的出現。實際上對我而言帕拉梅拉的外觀和內飾設計可以稱得上完美,尤其這個藍,看到就合不攏腿。

驚喜的是,沒過多久,A7的換代讓像我這種喜好科技感的人又多了一個選擇,不俗的外觀也非常籠絡人心。和帕拉梅拉相比起來,A7的外觀更普遍被大眾接受,不像帕拉梅拉來的評價分化大。

至於另一位直接競爭對手cls也即將換代了,從官網上找了些新S coupe的圖,前臉和新cls路測圖很相似,屁股僅作coupe參考。各位可以根據這個比較一下。

總的來說,A7在這個價格區間競爭力不可謂不大。因為和帕拉梅拉的價差不能忽視,所以在未來只有CLS才是直接的競爭對手,新6系的內飾和外觀如果仍然沒有太大改變,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年輕有為的你,可能在購買這一級別的轎車時,依舊會考慮,開這樣一台A8出門,會不會被認為是把老爸的車偷偷開了出來。沒辦法,大環境就是這樣的,以貌取人雖不可取,但也並非全錯。即便是廠商們都將年輕化的設計語言帶入這一級別的全新產品,但總是覺得被「規矩」束縛了手腳。在奧迪在全新A8發布半年後,全新的A7來了,這回你不用再為此浪費時間了。

在位於德國因戈爾施塔特的設計中心發布新車,在我的記憶里並不是常有的事。而此次發布的全新A7也是其車系中的第二代產品,有了MLB EVO平台,全新的設計語言,更輕的車身加持,全新A7確實令人期待。

設計,上承A8下啟A6

如果說什麼車可以代表奧迪家族的設計語言,可能很多人會猜不到,但實際上可能是奧迪在國內銷量相對較小的車型——奧迪TT。但是緊湊的車身長度,以及受制於跑車的定位,許多設計語言並不會被完全使用在其中,畢竟轎車和SUV車型那些獨有的元素並不會出現在其中。另外,隨著車系的不斷更新,以及廠商策略的調整,在車系的生產周期內也會發生不小的變化。

而自第一代A7開始,溜背式的造型設計就成為其車系的標誌,而這一次也不例外。相比上一代車型,全新A7的進氣格柵被放大,幾乎佔據了整個車頭。而首次採用的雙腰線式設計,有效降低了視覺重心。隆起的肩部線條並沒有像是上一代車型一般連為一體,而是分別終止於前後兩扇車門。

如果說車頭及側面的設計還算是有所預期,那尾部的設計算是別出心裁了。腰線與肩部線條加上溜背式的尾門彙集於車尾,層次感十足。而設計師也介紹這樣設計的由來,為了向100 Coupe S車型致敬。

和全新的A8一樣,全新A7也採用了貫穿式尾燈以及隱藏式排氣孔的設計,想要看到真切的排氣孔,只能期待一下S7或是RS7車型了。原先位於後窗頂部的高位剎車燈,位置也變為尾箱奧迪logo下方。結合之前的諜照,即將發布的全新A6也會採用相同的設計語言,亦採用貫穿式尾燈。

科技,向旗艦車型看齊

不得不說,奧迪對於燈光照明科技的追求,讓其在中國市場取得了一個「燈廠」的雅號。而奧迪自身也沒有拒絕,更有將其發揚光大的趨勢。相比競爭對手,賓士早已明確不發展激光大燈技術,更專註於LED技術本身。而另一家,寶馬算是激光大燈技術的始作俑者。奧迪則取兩家之長,發展出LED與激光兩條並行的技術路線。

除了屢見不鮮的LED和矩陣式LED前燈組外,這一次「燈廠」帶來了新玩意,帶激光遠光燈的高清矩陣式LED前燈。相比LED,激光燈組的照射距離更遠,但成本也相對較高。而日間行車燈也與尾燈燈腔內的示廓燈收尾呼應,採用了縱向布局。

而另一項黑科技,則是已經在奧迪全新A8上配備的L3級自動駕駛功能,奧迪AI。據官方介紹,當通過車內的Audi AI按鍵激活自動駕駛功能之後(官方名稱:Audi AI traffic jam pilot),新A8可以實現60km/h以下的低速條件下,在擁堵路況中實現自動駕駛。與目前其它品牌使用的L2級自動駕駛最大的區別在於,此時駕駛員完全可以從方向盤上解放雙手,把注意力轉移到其它方面而不需要繼續觀察路況(符合SAE對L3的定義)。

此外,駕駛席也被液晶屏所環繞,12.3英寸的虛擬座艙自然不會缺席。與全新A8相同的是,A7也採用了雙觸摸屏式設計。上方顯示屏尺寸達10.1英寸,主要作為信息及娛樂系統控制器。而下方8.6英寸的顯示屏則負責空調系統,或在導航界面下被當做手寫板。除此之外,駕駛員左側的燈光控制,及後排空調控制均為觸摸式設計。

動力,還是熟悉的配方

如果說,現今大眾旗下各個品牌,都在原先的設計語言大框架下,跳出了「套娃」,開始有所區分的話。但動力系統,走出這一步是沒什麼可能了。與之前我們在法蘭克福車展前所猜測的幾乎相同。此次發布的全新奧迪A7,將搭載3.0T V6渦輪增壓發動機,也就是現款S5上搭載的那台。最大功率340Ps,峰值扭矩500N·m。

與之搭配的仍為7速雙離合變速箱以及Quattro四驅系統。當然,未來在動力總成和驅動形式上,肯定會針對不同的市場推出不同的配置。像是大家熟悉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前輪驅動也一定會出現。

在這裡不得不多說一句,隨著48V弱混系統的普及,以及更嚴苛的排放標準,更多的車廠會將該系統整合進自己的動力總成中。所以相對於L3級的自動駕駛,48V弱混系統已經不算是什麼高科技了,未來也一定會像這些我們熟知的動力總成一樣,成為我們的「老朋友」。

車雲小結

即便如此,定位及售價都決定了全新A7是一款只屬於少數人的「小眾」產品,即便如此,廠商也沒有湊活或是像其他競品一般對車系進行合併。相比小一號的全新A5,全新A7的線條更流暢,且配備的高科技配置更多。

而此次全新A7更大的意義,可能便是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如果把全新的A8和才發布的全新A7結合起來,大概就能想像出還沒發布的全新A6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了。


前燈辨識度爆表…準備按揭

拿我的15邁騰置換再貸點兒估計壓力也不小


沒有現款A7好看,那個大嘴,跟索納塔神似。


只有我覺得新款的尾燈沒有之前好看嗎。。。


一直比較關注奧迪A6和A7的換代消息,畢竟A7可是我的夢想……目前在售的這一代A6和A7在設計上都頗具看點,現款A6完全擺脫了上一代車型板正的官車形象,從一個正經的中年大叔蛻變成了而立之年的社會精英;A7也可以說是奧迪在設計上的一次自我突破的嘗試,因此我非常期待奧迪也能在這兩款換代車型的設計上再一次作出突破。如今A7先於A6發布,對於全新A7我只看過寥寥幾張官圖和幾篇新聞稿,實在不好作出太多評價,因此作為一個外行人只能先來粗略地聊聊它的外觀設計。

附上和老款的對比

全新A7

上一代中期改款

上一代改款前

整個車身的比例相比上一代而言其實並沒有太大變化,新一代A7也基本繼承了上一代A7的輪廓,最明顯的便是側窗邊沿的那一圈鍍鉻裝飾。這圈鍍鉻裝飾在新老兩代車型的深色的車身上尤其明顯。

但除此之外,在設計語言乃至很多細節上新一代A7都是全新的樣貌。通過巧妙的折線與稜角的使用,新一代A7前臉的設計比老款要立體很多,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光影變幻效果,六邊形大嘴也終於擺脫了老款車型鈑金走線的束縛變得更加兇猛而張揚,引擎蓋也相應地多出了兩條稜線呼應前臉的大嘴。不過從視覺效果上看,這個前臉與脫胎於奧迪Prologue概念車的全新A8似乎還是有些過於相似而丟失了自己的個性。

全新A8

奧迪Prologue概念車

如何在豐富細節的同時避免設計元素的冗雜,奧迪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反面教材,就是寶馬。上一代寶馬M3 Coupe(底盤代號E92)的車頭乃至整個車身的設計堪稱神來之筆,下方進氣口的設計簡潔而不失力量感,而M3 Coupe(E92)的換代車型M4 Coupe在車頭進氣口的設計,橫七豎八的線條毫無邏輯地堆砌在一個角落,個人認為這是新世代寶馬車型所有M套件里設計得最為失敗的一個作品。

寶馬M3 Coupe(E92),擁有寶馬經典的4.0升V8發動機,這是一台典型的高轉速發動機(原稿誤寫成4.4升雙渦輪V8,感謝知友指正~)

寶馬M4 Coupe,V8退化為直6的同時前進氣口也變成了這種無厘頭的樣式

相比於車頭,A7側面的變化非常具有革命性,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車身下方的那一條頗具雕塑感的稜線,這樣立體且具有豐富的光影效果的腰線的背後一定是登峰造極的衝壓工藝的支撐。當然,對於這樣的折線,後期維修也一定會高出不少……

上一代A7,側面的走線顯得相對柔和一些

全新A7側面的光影效果要豐富很多

不過最顯著的變化還是與A8一道放棄了奧迪多年傳承下來的「暴風線」設計,轉而採用了和Q8 Concept一樣的三道稜線。

北美版現款奧迪A8,那條貫穿車身的腰線便是暴風線

奧迪Q8 Concept,很明顯車身側面的暴風線消失了

換代A8,暴風線也同樣消失了

對於A7這樣的大型轎跑來說,這樣設計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個人認為對於老款A7這樣修長的轎跑來說,側面的暴風線顯得太長,同時又要呼應車頂迅速下滑的走線,兩者一結合讓車尾產生了一定的下墜感,車尾就會顯得略有些拖沓。而新一代A7的腰線設計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側面靠後的那一部分稜線特別提神,讓整個車身都挺拔了不少,更長的車尾也讓車頂走線更充分地扎入尾廂,進而讓車身更加地GT化——在A8上也能看到類似的進化。

何為「GT化」?阿斯頓馬丁Vantage就是一輛血統純正的GT,它的特徵之一就是充分扎入尾廂的車頂走線。

Vantage的車頂弧線直接扎進尾廂

再對比一下Vantage和新老A7,新一代A7是不是更具有GT的范呢?

車尾的變化同樣很明顯,不知為何側面還很GT的造型,到了車尾的正視圖看上去卻更像一款三廂車了……僅從圖片上看排氣口和換代Q5比較相似,似乎也改成隱藏式的了,這點暫時無從考證,這樣的改變對於一台運動取向的轎跑來說並不算太合適。作為燈廠的奧迪自然會在尾燈上下一番功夫,貫穿式尾燈的點亮效果在A8上非常驚艷,A7也同樣繼承了這個特點,不過尾燈的輪廓總讓我聯想到大眾的某些車型……

新一代A7

上一代A7中期改款,圖為S7,燈腔經過重新設計

上一代A7的外觀爭議最大的地方就是尾燈設計,即使中期改款採用了重新設計的燈腔,效果也不算太好。新一代A7尾燈的比例協調了不少,至於好看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點亮之後的效果,知乎不能上傳5M以上的GIF真的難受………就放一張圖解吧

圖片看上去可能一般般,但點亮效果真的很驚艷,絕對不辱燈廠之名。

外觀就說這麼多啦,內飾方面只能看圖,無法進行實際體驗,整體設計上自然也向A8全面靠攏,據說三塊液晶屏的操作邏輯相比於之前物理按鍵的MMI並不落下風,但估計以後玩轉MMI富有機械之感的旋鈕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

換代A7內飾

現款A7內飾,變化還是很具有顛覆性的,這裡就不吐槽寶馬萬年不變的操作邏輯了。

總之,就目前所能了解到的信息來看,A7在各個方面的變化還是很明顯的,不同於上一代A7與A6的嫡親關係,新一代A7顯然在努力讓自己與A8靠攏。這讓人非常期待它在駕乘感受方面的提升。

關於奧迪A7目前只能聊這麼多,日後見到實車再來補充~


謝邀,

我看著車留著哈喇子

我的錢包給了我一耳光

只能這麼看了。



尾燈蜜汁像k2

還是原來的屁股好看啊


先上圖!!

哇(>人<;)

不禁感慨奧迪不愧是燈廠啊!!!!!

a7,真的是好科技的感覺!!

估計明年國內就有的銷售了吧。

應該70w左右吧……

真的是看看錢包

看看就好

不過賓士的cls也要出來了呢

比起a7我更期待cls

目前只有諜照

實物還要看發布會

?───O(≧?≦)O────?

我已經很期待了!!

感覺賓士更好看些 奧迪那個太浮誇了( ????? )

不過這些都是比較實用的車型( ′▽`)

以上沒有乾貨!完全是給a7帥到了嘿嘿

過來怒答一波!!

不過其實我個人我個人個人覺得就寶馬最丑了………

現在。

(?ω?)ノ好怕給人噴嘿嘿

寶馬6系一點也不好看-_-#哎sad

btw寶馬操控比較好!

上了這個檔次的車 奧迪賓士現在都不會差 但是綜合起來,估計會很少人會買bmw吧?_?

╮(╯▽╰)╭不接受噴我的!!

以上這是我的短見!!

可以平靜交流不可以噴我!!(? ̄? ??  ̄??)


神聖的幾何感,燈廠常年甩同行一代車的LED技術,詭異但新穎的內飾。

CLS愛好者現在能買趕緊買,報價才63萬多,下一代會令人難以接受的難看,諜照已出。

雖然這話比較難聽,但是寶馬車主不會服的,就像去年有一個問題下寶馬吹常年說這種內飾不比E級的差一樣。

恐怕BB變成BA,就是這一代車的時間了。


奧迪這一代的車型感覺整體不如上一代好看。銳利的前臉和柔美的車身車尾不搭。感覺像兩輛車拼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

Q7的大寬鍍鉻嘴;

A7的後車燈

都是更大的敗筆。


前臉設計很兇悍,有力量感,進氣格柵頗具力量感。燈廠果然了得,前大燈像是女神帶著霧氣的眼神

但是這次的亮點還屬於側面的腰線,延伸到後門把手之上的輪廓,像是豐滿的少女用胸部將襯衫撐出的褶皺。

這種呼之欲出的感覺,嘖嘖

後45應該是這輛車最性感的一面,貫穿式尾燈設計,配合溜背造型,簡潔明了的臀部線條,這才是真的s曲線

私人認為這輛車的外形設計已經達到的目前個人審美的巔峰,試想一個身材火爆的美女,穿著你剛脫下寬鬆的男式襯衫,卻也難擋胸前春光和曼妙的曲線。這時,她回頭望向你,嘴角帶著魅惑的微笑,眼神中也帶著迷離的霧氣……怕是沒有男人能抵禦住這種誘惑,只想……

當然,先看看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吧!洗洗睡了,夢裡什麼都有


尾燈太亮!比這一代還要亮!對別的司機不友好!


我特地跟奧迪銷售說我看完發布會再決定提不提展廳那台18款a7 。然後。。。

三十周年鬥牛紅^o^

倒不是因為新的不好看

是我晚上一想 …等不住了 第二天叫老媽陪我去看一下 媽媽也挺滿意 就把定金給交了

更新 提車了昨天…

40tfsi比35的還是好些。。百公里66城市裡很夠了 油耗也還可以 早買早享受 主要是18款比17款多好多配置還有優惠哈哈哈!全新a7我等(mai)不(bu)住(qi)了


沒有人覺得外觀和Arteon神似嗎

畢竟最美奧迪轎跑 VS 最美大眾轎跑

A7長度4,969mm, Arteon為4,862, 但Arteon為橫置平台,估計兩者空間表現接近。

當然 至於動力內飾行駛品質科技感什麼的 畢竟價格有兩倍價差


推薦閱讀:

汽車 4S 店有哪些黑幕?
30萬的預算,買寶馬3系還是奧迪A4L?
bmw z4需不需要換變速箱油?
如何評價「Acura(謳歌)」品牌?
問開過的人,奧迪Q5好還是寶馬X3好?

TAG:奧迪AUDI | 車展 | 汽車品牌 | 汽車文化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