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為什麼會沒落?


謝邀。

性價比低。

不符合那個因為極度貧窮而生活粗糙年代的人的選擇標準。

老話說,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


缺乏商業價值確實是非遺沒落的原因之一,但「非遺不使用、不夠好」等諸如此類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非遺並非沒有商業價值,事實上不少服裝設計、外觀設計、以及音樂創作等等,都能從非遺中找到價值。

一如專利就是給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非遺商業價值的激發,問題之一在於以何種方式釐定非遺的利用方式。

從法律制度層面來看:

1. 非遺的權利主體比較模糊。不像小說,我創作了這本書我就是這本書的著作權人。然而,非遺資源的主體往往是一個群體、集體。但一方面這些群體通常缺乏「經營經驗」,另一方面想利用非遺的人,找不到確切議價主體,合作便難以展開。

2.非遺保護方式特殊性。非遺因為凝固著集體的智慧,本身又具備私法屬性的商業利用價值。對於非遺的保護,一般建議是公法+私法的形式。這涉及「公家」+非遺擁有者+商家,三者之間的各種商議、討論。這些都是需要成本投入的。加之非遺不是著作權保護客體,侵權成本也低。小型商家便踏上非遺利用的「小作坊」,大型商家卻畏葸不前。那麼推廣如何展開呢?

恰好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碼了點字。

但非遺的「沒落」僅是商業利用的沒落。制度層面的非遺仍是有重要地位。事實上,非遺的重視,也從來不是商業利益的保護為出發點。

僅是個人淺思。


1、傳承人都是些老手藝人,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時候,可能會跟不上這個互聯網發達的社會。

2、媒體一般關注到非遺,都只是報道。但沒有後續,沒有人為這些非遺項目做專門的市場化推廣。

3、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一部分非遺項目已經不再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


非遺不同項目之間差別很大,不能一概而論。有一些非遺,像飲食類的,發展傳承的非常好。

比較容易失傳的非遺項目,主要是傳統手藝、傳統音樂、民間繪畫、歌謠、曲藝、傳說等。個人覺得,非遺失傳的原因主要有幾個:

1、生產生活方式的大變遷。其實很多非遺都是生活方式的表現像是,從服飾、飲食到習俗,構建了一個生活方式的體系,但新的社會和技術條件下,傳統的生活方式被瓦解了,相應的,傳統的生活方式也開始逐步走向末路。比如,很多地方過去靠唱山歌來傳情,但現在有QQ、微信了,很容易和女孩子聯繫上、搭上話,慢慢的山歌就沒人唱了。

另外,更重要的變遷是,我們正處在從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轉型,而很多非遺大多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因此很多非遺項目本身的失傳,是有其必然性的。

2、社會的認知、理念上的偏差。很多人將非遺視同為落後的。很多人傳承人也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價值,沒有地位,不希望自己的後人來繼承。因而國家目前提匠人精神,對非遺保護來說,提升非遺傳承人的職業尊嚴,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保護沒有足夠有效的舉措。有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沒有將非遺保護真的當一回事,保護變成了形式主義。樓上有人提到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塊。當然,也有一些地方對非遺的挖掘過度,實際上進行的是「保護性的破壞」。

4、社會對非遺產品、衍生品的消費習慣還有待形成。很多非遺項目,需要社會大眾的消費進行支撐,比如過去的泥人,是孩子們的玩具,但現在玩具大多數是塑料製品了。社會大眾在消費端,也需要在認知非遺價值上進行提升,愛它就購買它,以買單作為保護非遺的最直接手段,這比各種呼籲游泳多了。

5、傳承人自身的創意不足。很多傳承人由於由於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對於新元素的融合利用的水平不足,也讓非遺的傳承缺乏心意,無法吸引大眾的興趣。非遺是流變的,需要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斷提升流變,才能抱持持續的活態,而這也離不開傳承人本身的努力。

當然,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其他總總原因。


我覺得有三點

1、不實用

失去了實使用價值自然會被一般人淡忘,這一輩用過見過的還記得,到下一輩就慢慢淡出了人們記憶。

2、不夠好

非遺有些東西精美是精美,也是優秀的結晶。但是放在大環境有多好就不見的了。

3、沒人炒和追捧

既然不使用,那就追求他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我們主流價值觀好像不流行收藏這樣的。買不起價,手藝人也是要吃飯的,規模起不來了。然後惡性循環。

我覺得每一個非遺都值得保護,不是每一個都能商業化和大力推廣的。別太極端的捧著,有的小規模傳承下來就好,能擴大化商業化也是不錯。重要的是保護。


就沖它所賦予了我們的一種認同感與歸屬感,並且將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緊密地聯繫起來。

非遺 不會沒落!

——————

補充:聽到騰訊馬化騰在講騰訊未來的業務是,他說到:科技再發達,文化永遠不可取替,甚至是科技越發達,文化的價值就越重要和凸顯。

非遺亦如是。


簡單說四點:

1.非遺商品過於傳統,與現代家居格格不入。

2.工廠生產的商品,千篇一律,沒有新意。

3.一般的非遺手藝人生存艱難且無人傳承其技藝。

4.年輕人想學手藝,沒有專業渠道和方向。


其一 現在的很多非遺企業都是小作坊生產的居多,像龍泉寶劍,廷懷窯等等的大的非遺企業少之又少。

其二 由於沒有絕對完善的認證體系,行業內的偽大師層出不窮,這也大大的增加了行業的不穩定性。

其三 非遺由於行業的不景氣,非遺傳承難得問題也在凸顯,一些較偏的非遺甚至傳承者一人難尋。

其四 故宮等文創做的好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非遺企業雖然順應潮流努力進行了文創,但是由於文創的創意點不足,廣大人民群眾並不一定為此買單。

其五 目前生存狀態不錯的非遺企業,都是順應了當下潮流的,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努力進行線上線下融合的企業。但大多數非遺企業並沒有這樣的能力。

其六 政府的扶持力度並不能滿足大多數中小非遺窘迫的生存狀況。


保護非遺現在最好的一條路就是找到它的商業價值,比如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的歷史和文學價值,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的觀賞價值……

沒有這些價值的只能趨於沒落,畢竟只靠傳承人一代代的傳下去很容易就失傳。


因為國家沒落,文化沒落,思想沒落。


推薦閱讀:

如果傳武現代化了,會是一種怎樣的光景?
請知友們開動腦洞想一想李鴻章坐上伯里璽天德,20世紀的中國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TAG:現代化 | 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