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上海合資建廠,會帶來哪些影響?
10月22日,網易財經援引媒體消息稱,特斯拉和上海就在上海建製造工廠達成協議,特斯拉正就時間等公告細節和上海商議。
網易援引媒體:特斯拉就在上海建廠達成協議 - 華爾街見聞
6月23日,上海臨港及上海電氣已闢謠並未與特斯拉進行接觸,特斯拉也表示只是會和上海進行建廠可能性的討論,也只是可能性討論,之前也出現過和其他地區政府的討論
上海電氣集團闢謠發澄清公告 未與特斯拉接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今日,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簽署了關於特斯拉國產的框架協議,這意味著,這場長達兩年多之久的談判終於落地。
2017-06-22 15:30 21世紀經濟報道 俞凌琳 上海
特斯拉兩年談判終落地:或牽手上海國企 - 21財經
更新:有個讓人不太開心的消息,並未正式簽約:
22-Jun-2017 07:19:15
Attributable to a Tesla spokesperson:
「Tesla is working with the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the region to serve the Chinese market. As we』ve said before, we expect to more clearly define our plans for production in China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esla is deeply committed to the Chinese market, and we continue to evaluate potential manufacturing sites around the globe to serve the local markets. While we expect most of our production to remain in the US, we do need to establish local factories to ensure affordability for the markets they serve.」
這是特斯拉方面官方的回應。
國內的上海臨港,上海電氣等也發布了闢謠。
當然了,所有沒有談妥條件的交易,最後都會闢謠。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有風暴中心的少數人知道。
也許是特斯拉和上海方面還在博弈,也許是第三方勢力強勢干擾——比如川普方面不希望製造業的明日之星跑路中國,比如中國本土汽車力量們緊急遊說。(這兩天國內的本土汽車公司,尤其是創業公司,心情應該是很不平靜的。還有人對媒體發牢騷,抱怨ZF怎麼這麼快放特斯拉入關)
這都有可能。
從上面的英文說明來看,特斯拉還是對中國市場相當渴望的。
正如下文中說到的:中國可以不要特斯拉,但特斯拉離不開中國市場。
但是我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有特斯拉這樣的夥伴進來一起玩,對雙方都更有利。
希望特斯拉「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原回答如下:
1 Tesla股價的一個利好
因為中國業績有望在未來大幅提升
Model 3國產的情況下,初期國內預計銷量在5-10萬左右,保守估計。
畢竟,中國是並且將一直是新能源車第一大市場
2 這是Tesla必須走的一步棋
我之前推算今年內一定會有結果,否則Model 3在中國國產下線之日,這台車型的生涯周期可能會過半,削弱競爭力。
按照這個時間表,Tesla在華正式出牌的時間和大眾通用等幾乎相當,一場新老勢力的大戰即將於2020年左右開始。
Tesla不能丟棄中國市場,但中國可以不要特斯拉,因此談判中Tesla該讓步還是要讓步。
之前一直想要獨資建廠,最終結果估計不會完全如意。
3 我猜測合資方不會是上汽
因為Tesla很不希望被同行干預、「學習」技術。
上海國資背景的其它公司更加可能。
其實上海綠地或者上海國家電網很合適。
我就隨便一說哈,別當真。
4 國產車價降低明顯
關稅25%。有人說美國售價3.5w美金,所以Model 3可以做到24萬。
這是不對的。按匯率換算、忽略了國情差異。
30萬是更有可能的國產後起步價。
參照寶馬3系,奧迪A4L。
再低不太現實,就算Tesla 良心,初期國產的本地化率不會太高,產能利用率也是問題。
5 補貼?忘了吧
2020年是國家計劃結束補貼的一年。
補貼是服植幼稚產業發展的。
不會無限延續。一定是遞減的。
千萬別用今天買BYD和榮威的待遇衡量三年後的Tesla。
6 上海擊敗深圳,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中心
深圳曾經領先很長一段時間,因為BYD
但是上海同時有四股勢力:本土國企(上汽),本土初創公司(蔚來,威馬等),老外資(大眾,通用),新外資(Tesla)。
這體現了上海汽車產業鏈和綜合市場環境的綜合優勢。
7 如果成真,這是上海臨港歷史上最大的引入項目。
這個海邊的新城,遠離上海市區,環境優美,每天都能呼吸太平洋吹來的空氣。
這個大項目的GDP和就業帶動,預計臨港會加速繁榮,房價看好。
參照案例:上海嘉定區安亭鎮,廣州花都區汽車管委會,武漢漢陽沌口。
8 補一條:內地電動車初創公司的估值,集體受到負面影響
主持人說:「比賽來到了75分鐘,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銷量
對於家庭第一輛車的購買人群:
- 享受相關政策。按現在的狀態,Model3像ModelS一樣,享受相關牌照政策(補貼到時估計已經退坡完成了)。對於北上廣深這樣嚴格限制機動車購買的城市來說,如果國產電動車仍然沒有大的進步,Model3是個很好的選擇,花十幾萬買國產車,或者二十多萬買騰勢的,其中有不少人能咬咬牙買個30w左右的Model3。所以在限購城市,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 不享受相關政策。也就是說無法享受送牌照或者按新能源車搖號的政策。那麼就會失去北上廣深這樣嚴格限購城市的剛需購買群體。
對於第二輛甚至第三輛車的購買人群:目前來看,這個群體不會很大,但是3-4年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充電設施的普及,很可能會增加不少。
競爭
國內的企業需要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了。如果Model3進入了30-35w這個區間,那就威脅到大多數國產車的位置了。不論是外觀,內飾,性能,國內電動車都有不小的提高空間。
很多把特斯拉和汽油車比較的人,都不知道北京上海這樣限牌城市的痛苦
尤其是北京,錢解決不了問題,只有靠運氣,然而那個概率和中五百萬差不太多。所以電動車在北京的意義在於你決定你有沒有車,而不是有沒有合適的車
然後你看看北京大街上跑的這些老頭樂,十好幾萬買個電蹦子一樣的玩意兒,誰心甘啊;騰勢也許能戰一下,可是30-40萬的售價也著實不值當;特斯拉倒是各種可以啊,但是價格就不是小中產能買得起的了
但是特斯拉如果國產了,除了那25%的稅呢,你想想看,美國售價摺合25萬人民幣,國產的雜七雜八算下來35總也打住了,然後和騰勢一比,無論是性能還是逼格都不是一個層次的
而且,35萬對於北京上海人來說真不算太大的事情
這麼一看,留給國產那些老頭樂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利益相關,匿名,可能有些文不對題。
特斯拉進入中國採取了和在美國如出一轍的手段,到處簽意向書和放煙霧彈,讓廣東上海等地政府互相為了搶資源且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近似無底線地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它落地投資。
嗯,最後特斯拉方登門告知最後選擇了上海,那一刻心情真的是五味陳雜。
作為項目爭攬小組負責融資方案的一方,政府為特斯拉做的方案幾乎是我見過最優的,特斯拉和政府背景公司合資,技術入股並可擁有100%管理和控制權,水電氣單獨計價,個人及公司稅收巨大幅度減免,政府提供宿舍樓及周邊配套,銀行出具200億承諾函,商談中特斯拉要求中方銀行提供低息貸款,純信用,無任何擔保抵押,期限長且需要有較長豁免期等.......
為了爭攬它落地,整個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花了無數精力,歷時兩年,看著它若即若離,最後它居然提出想獨資,呵呵噠……你讓人家本田豐田大眾怎麼想?
不知道它進入中國市場以後會怎麼樣,我只希望我們國家繁榮穩定,越來越多企業能站在行業頂尖,這樣,當它們去海外投資的時候,也能像特斯拉這樣,把招商方玩得團團轉。新增內容——10月23號
之前很多人在評論里說「打臉」了,趕緊修改吧,壓根就沒這回事……
嗯,特斯拉一巴掌一巴掌的把臉都給你們這些人打的啪啪的!新增內容:6-24號~
特斯拉方面發布公開聲明:「為更好的服務中國市場,特斯拉正與上海市政府探討在該地區建設工廠的可能性。正如之前所溝通,到今年年底,我們的國產化計劃將會更加清晰。特斯拉一直致力於深耕中國市場。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各地市場,我們也不斷在全球範圍內評估潛在的製造工廠的選址。儘管我們預計大部分生產仍將在美國完成,但我們需要設立海外工廠以確保更多的當地消費者能負擔得起我們的產品。」特斯拉聲明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正與上海市政府談判落地工廠,而且年底前會確定。
之前,有消息稱,特斯拉與上海政府有關部門簽署了關於特斯拉國產的框架協議,一場長達兩年多之久的談判終於落地。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也從各個渠道得到默認的回復。但只是框架協議,具體合作細節還有待商談。
但上海臨港和特斯拉的聲明,卻讓特斯拉國產落地事件,似乎增添了不確定性。
「兩者的措辭並無矛盾。」幾位接近上海市政府部門領導的相關人士均向記者解讀:「特斯拉的談判方為上海市政府而非上海臨港,上海臨港不知情也在情理之中。」
(後面的內容不再修改了,有一些乎友看到臨港集團的聲明後直接就發來「打臉祝賀」,我想說的是,特斯拉肯定會在天朝建廠,走著瞧吧(? ̄▽ ̄)?)分割線………………新增內容,今日添加,因為評論里有個別乎友不相信我發布的內容,今天是6-23號,新聞已經證實~
據蓋世汽車消息,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已於今日(6月22日)簽訂了在華建廠協議,消息顯示,特斯拉中國工廠將落戶上海臨港開發區,官方聲明最快會在本周內公布。另據當前協議,特斯拉會與至少一家當地合作夥伴建立合資企業,至於合作夥伴具體是哪些公司目前尚不清楚。 分割線………………以下內容原文,未改!謝邀!
這事基本定了!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北京中南海會見了小馬哥
從這一刻起,這事兒就步入正軌。
(?ω?)Are you ok?( ??? ? ??? ) I am ok!新聞稱特斯拉將與上海市簽訂協議,在臨港開發區建造工廠。
實現本地化生產對於特斯拉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來說至關重要,特斯拉去年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增長了兩倍,達到逾10億美元。如果特斯拉在華組裝車輛,則可避免25%的關稅,在華售價也會相應降低。這是最直接的影響。按照馬斯克給特斯拉規劃的路線,超跑樹立品牌,ModelS完成量產,而Model3是要走量完成盈利的。Model 3將於今年下半年在美國推出,2018年進入中國市場。這意味特斯拉即將進入收穫期。在華建立工廠,這一切看來相當的順理成章。可以預見的是除了大幅減少各種稅費,成本也將降低、訂單交付時間縮短,加上補貼政策。如此一來,官方定價3.5萬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為24.17萬元的特斯拉Model3不僅將幫助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順利走向大眾化,更將與秦EV300(廠商指導價23.59萬-30.98萬元)站上同一起跑線準備明年購車,手握30W的年輕消費者們又多了個高逼格的選擇!我仔細想想影響對我們汽車工程師的影響就是:
我司下一代的新能源車量產時間要提前了;
很有可能去要南半球某處做試驗了;
有些黑科技可能真的要上了;
以後會更更更忙了;
另外,電動汽車會更便宜了這確實是真的。
利益相關: 特斯拉入華所在地,某汽車企業工程師
特斯拉中國建工廠的新聞在EV圈裡的熱度,大概比得上八卦圈裡對王思聰新女友的關注熱度了。自從2016年馬斯克說計劃在中國建廠以後,蘇州,上海,深圳等地就屢屢成為八卦的主角。昨天下午,彭博社又爆料了,說這次的主角是上海。很可能本周內特斯拉就會敲定與上海方的合作,以合資方式在臨港工業區建設生產基地。特斯拉國產化有望了,Model 3的粉絲,你們也有望以更便宜的價格更快提車了。
希望這次是真的。畢竟這個謠言七七八八說了挺久的了。
彭博社報道里也沒有透露細節信息,只是援引接近該問題的匿名人士消息稱,特斯拉正接近達成這一協議,最快本周內宣布。
實際上,上海臨港不是第一次進入這份八卦名單了。
2月間,由金融機構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特斯拉計劃在上海開設生產基地。出的文件內容顯示,特斯拉在中國的合資生產項目已經接近敲定合作,只待公布。該文件顯示,特斯拉與中方企業以並列大股東的身份建立產能達 50 萬輛/年的汽車生產基地,目前正在決出最後的中方投資方。
在合作細節上,特斯拉與中方投資集團雙方出資各佔一半,在四個中方投資集團中,特斯拉否決了潛在的競爭對手上汽,並表示歡迎非汽車製造業的公司合資,使得最後的角逐只剩三名選手:臨港集團、國盛集團、大電氣集團,可能會有兩家出局,也可能三家共同出資。此外,上海市還提出了兩個條件:1.將研發中心遷到上海;2.動力源配套在上海或上海周邊。
但很快上海臨港集團官方就站出來否認了這一傳聞。
大家就當看了個熱鬧。
4月,又有消息傳出。稱特斯拉一直在與上海政府就此事進行協商談判,但因特斯拉的要求太高,而一直無法落實。另一方面,業內也分析,雖然進入中國合資生產對特斯拉的產能和銷量將有極大的幫助,但是相關法律規定,如果通過 SKD(半散組裝)或 CKD(全散組裝)的形式進口零部件並在我國組裝,在政策傾斜上不會有任何優勢,也就是說,特斯拉必須在華尋找新的汽車零部件合作夥伴,建立新的供應鏈,以達到關稅減免所需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至少達 40% 的要求。
我們上一篇關於特斯拉第一個海外工廠落戶印度中詳細對比了中印兩國在電動汽車行業准入政策方面的區別,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印度的政策開放很多,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是目前全世界這股電動汽車大潮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根據國際能源署公布的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概覽,中國在2016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電動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市場,佔全球保有量1/3,是美國的兩倍多。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在全球範圍內,95%電動汽車銷售集中於10個國家,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和另外6個歐洲國家,如挪威,荷蘭等。中國的電動汽車份額佔總體汽車市場份額的1.5%左右,看起來雖然小,但是跟美國差不多,所以無論從絕對保有數量還是佔比上,中國都算領先世界(全世界第一是挪威,EV佔比29%,這麼高的佔比絕對屬於一枝獨秀)。中國政府對於電動汽車的生產也是大力支持。前不久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中國立馬錶態我們繼續堅持《巴黎協定》,馬斯克在推特上也大力讚賞了這一表態。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公布其2016年在中國的營收達到10億美元,是2015年的3倍。雖然此前有種種中國區業務不佳的說法,甚至聯繫到中國區高管變動頻繁等等,但營收是最好的證明,在中國政府各種政策支持和刺激下,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正在快速發展,特斯拉作為這一行業的領頭羊,也在各種場合表明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早在 2014 年 4 月 21 日首次造訪中國時,馬斯克就說過,「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可以說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特斯拉計劃在中國市場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建立超級充電站網路、客戶服務中心、以及電動車專賣店。現在說建廠還為時太早,在特斯拉的長期規劃中我們一定將在中國建立工廠。」
所以,特斯拉是肯定要在中國建廠,去年開始頻繁傳出的各地政府討論文件,表明特斯拉在與多地政府談判協商,至少包括蘇州、合肥、上海和深圳等多地,很可能跟當年在美國建廠一樣,在多方中議價希望拿到最好的資源和政策。從特斯拉方面來看,中國大市場如此重要,而且自身面臨著Model 3帶來的產能局限,開拓海外生產基地也是迫不及待的事了。但是合作方到底是誰目前真的是個迷。感嘆特斯拉的保密工作總是做的很好,怪不得說PR的工作壓力大。
另外,結合上半年騰訊投資特斯拉,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騰訊原來入股和諧富騰,後來撤資了。目前成為BAT中唯一沒有涉足電動汽車或者智能汽車的公司(阿里跟上汽合作,百度開發無人車以及與現代集團合作),如果特斯拉入華,大家就又是一番有趣的格局了。
---------------------
42號車庫(微信號 iCar123 ):
在我們眼裡,汽車不是眼前的樣子,它不僅是 A 點到 B 點的工具,它是未來地理連接器。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未來與汽車。
看了上邊的評論,很多人覺得中國汽車市場要被搶佔一空。
我反而不這麼認為,還記得當年蘋果3gs到蘋果5時期,蘋果積壓了全世界的手機市場。
然而看看我們身邊,今天有多少人拿著華為小米魅族。
原來彩電洗衣機品牌和現在中國的美的海信。
短暫的擠壓會促進中國的研發進程,作為工程師我們未來會更忙,但超越洋貨是遲早的事情Tesla 在華建廠這件事其實已經早在今年六月就被爆出: Tesla 已經在和上海政府進行「溝通」了,而在昨天,《華爾街日報》又披露了 Tesla 已經與上海市政府達成的最新一致意見:Tesla 被上海政府允許在自貿區內建立一座完全獨資的工廠。
當然,這沒有得到官方確認,極客公園與 Tesla 官方進行確認,對方也拒絕進行評論,但早在今年 6 月的時候,Tesla 其實已經通過美國發言人卡迪·庫珀(Kady Cooper)發表過一份聲明:
「特斯拉正在與上海市政府合作,探討在該地區建立製造設施以服務中國市場的可能性。我們期望在年底前更清楚地界定中國的生產計劃。特斯拉致力於中國市場,並繼續評估全球潛在的生產基地,為當地市場服務。雖然我們預計我們的大部分生產將依舊保留在美國,但我們確實需要建立本地工廠,以確保其服務市場的負擔能力。」
意向很明顯,但我們能明顯的感覺到 Tesla 在這幾個月的「溝通」中始終不願妥協的是「與中國公司建立合資工廠」這個政策,不惜協商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在自貿區建廠」以獲得全資控股的資格,更有趣的是 Tesla 甚至甘願依舊支付「25% 的進口關稅」。
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告訴極客公園「因為他最怕中方吸取它的技術、運作技巧等機密後用於中方另外的自主品牌車型上。若要獨資搞工廠,只能在『關外』的保稅區操作。」
除了必須與中國企業建立合資公司才能國產,另一方面還要求外國公司的佔比不能超過 50%,除了導致技術壁壘會減弱的問題之外,利潤也有可能被瓜分,這也許才是 Tesla 始終不願接受的。
但同樣中國市場吸引 Tesla 如此義無反顧的理由也有很多。
首先是在這個龐大的中國新能源市場, Tesla 已經嘗到了甜頭。Tesla 2015 年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 3.19 億美元,而在今年 3 月初還公布,公司 2016 年在中國的汽車銷售額達到了 10 億美元,占銷售總額的 15%,而中國政府希望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每年的銷售額將達到 700 萬部,Tesla 在這裡還有足夠大的增長空間。
但這不是無限制的,因為他需要繳納高額稅,包括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等,Tesla 在中國的售價比美國高出約 50%,而這在未來遲早會因為更高的成本遭遇銷量的瓶頸。
其次,是 Tesla 在中國能夠大幅降低供應鏈成本,這讓他願意接受「25% 的進口關稅」。雖然在 Tesla 的供應鏈體系中,在核心的「三電系統」等核心的一級供應商中鮮有中國企業的身影,但在包括底盤、車身、中控系統以及其他構件間接供應商之後的所有一百多家 Tesla 供應商里,中國企業的卻佔有一半左右的位置,當然多數以二級原材料供應商進入這個體系。
(Tesla ModelS Suppliers)
例如,Tesla 的鋰電池製造商為日本松下公司,其中,而鎳、鈷、鋁等原材料供應商是來自中國的杉杉股份、洛陽鉬業、寒銳鈷業和格林美這些企業,中國五礦資本為松下提供前驅體,石墨來自於中國寶安下屬子公司貝特瑞等等。
所以依靠這些更本地化的底層供應鏈,甚至「因地制宜」的在中國重新篩選一些供應鏈合作夥伴,都能夠為 Tesla 節約下巨大的成本,而據一國內造車企業相關人事透露,這至少能為 Tesla 節省 20% 以上的供應鏈成本。
當然最後,未來建立的進口零配件倉儲中心以及上海自貿試驗區一系列便利的配套政策等等,都能為 Tesla 帶來很多利好。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 Elon Musk 於 2016 年 1 月在香港的一個論壇上發表演講。Elon Musk 曾表示,該公司最終將需要歐洲和亞洲的汽車和電池製造中心。圖片: JUSTIN CHIN / BLOOMBERG 新聞)
1.5 倍價格的豪華 Tesla 在中國的銷量依舊大幅攀升,所以當平價的 Model 3 進入中國市場,甚至價格低於 30 萬,它在中國市場的吸引力無需多言。
換一個角度想,Tesla 這樣的頂尖新能源企業入華也同樣能夠拉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良性發展,所以我們能感受到 Tesla 在與上海市政府你來我往的「溝通」中,互相出牌,Tesla 在試探中國的政策邊界,中國也在權衡一個雙贏的最優方案。而據《華爾街日報》的爆料,Tesla 手裡最後要亮出的是特朗普,美國新任總統將在下月訪華時準備的一系列雙邊合作協議中幫助 Tesla 落地中國,這場「德撲」博弈的結果相信我們馬上就能知道了。
(編輯:王偉)
本文出自王訓魁,源自極客公園。
1.對於傳統汽車 無疑有事一次狼來了,傳統企業的市場會被搶佔一部分,更何況現在的年輕人更加能夠接受行能源汽車,長遠來看一定會刺激一波企業的轉型。2.對於新能源車 諸如比亞迪,榮威等有意向在新能源車領域嶄露頭角的車企,競爭會更加激烈(model3的主要競爭價位就是20~30W檔的,而這個價位又恰好是本土新能源車試水的價位)3.對於能源產業 gigafactr這般宏大先進的超級工廠,國內無論是不是車企,都值得學習。而solarroof和powerwall應該也會隨著特斯拉的合資和建廠的進度,一同被引進……
Elon Musk同時運行了兩個項目,一個是SpaceX,一個是Tesla電動車。
這兩個項目擁有一個共同點,即項目得以運行的基礎是人們對未來良好的預期。
由於人們對項目及其產品的未來前景有良好的預期,對項目發展有充足的信心,所以願意投資。
因為有人願意進行投資,所以風投資本會跟進,風投=跟風投資+風險投資。風投決策者對項目本身沒有任何期望,如果項目成功,那麼風投獲得項目的大部分收益,因為風投資本規模最大。如果項目發展不好,那麼風投最先撤資,挽回損失,虧也是普通人虧。
風投資本願意進入Tesla項目的原因,是基於普通人對於Tesla項目的信心。
人們對項目信心越大,投資越多,會引來更多投資,政府政策也會跟進扶植,項目進行的就越順利,項目發展就越良好,進而給予人們更多信心,引來更多投資,越是進入良性循環,項目的成功率就越大。
這是兩個基於信心的項目,而項目起點就是Elon Musk本人和他過去的經歷。
如果發生了某種意外,打擊了人們的信心,影響了人們對項目預期未來前景的判斷,項目就會變得非常危險。
-
Tesla項目不是一個單純的汽車項目,而是能源項目。
Tesla項目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人們從開汽車轉為開電動車,而是徹底改變美國人與貨物運輸時的「能量流動方式」。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Tesla需要在美國本土建立一套「近乎全新」的「能量流動系統」。
現階段美國的能量流動系統是一套基於礦物燃料的人和貨物運輸系統,Tesla的能量流動系統是一套基於電的人和貨物運輸系統。
美國曾經建立過四套運輸系統。
第一套運輸系統是早期基於美國河流的船運系統。
第二套運輸系統是大規模的鐵路系統。
第三套運輸系統是福特汽車出現之後建造的為汽車服務的公路系統。
第四套運輸系統是二戰之後的民用航空系統。
這四套運輸系統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強迫性,也就是美國人建立這四套系統在某種程度上是處於被逼無奈,沒有其他選擇。
其中船舶系統建立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限制,想運輸大批貨物只能用船,沒有其他途徑。
鐵路系統建立是因為美國本土有些地方沒有河流,想在這些地方進行大規模運輸只能建造鐵路,沒有其他選擇。
公路系統建立則是因為亨利·福特使用流水線大規模生產汽車,使得汽車成為普通人也能買得起的商品,而鐵路運輸系統又有其固有缺陷,恰好汽車運輸可以彌補火車運輸的缺陷。為了服務大量汽車,彌補鐵路運輸的不足,從而建立起了美國的公路系統。
航空系統的建立則是因為人和貨物都有快速運輸的需求,恰好科技發展成熟到了足以滿足這種需求。
現在,Tesla項目想要建立一套基於電的運輸系統。但是這套基於電的運輸系統不具備強迫美國人接受的強制力。
因為基於化石燃料的鐵路、公路、船舶、航空系統運行良好,完全可以滿足需要。
甚至由於能源價格下降,預期未來這套基於化石燃料的系統會運行的更好,價格更低。
那麼為什麼還要花費巨資去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統來取代舊有系統系統呢?而且這套全新的系統還有不能解決的嚴重缺陷。電池的能量密度限制。
是的,電就是未來。
但是如果人們不願意前進,未來也可以永遠不會到來。
-
雖然Tesla項目本身預期回報巨大,但是項目周期太長,即使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依然面臨各種不確定。所以Tesla項目的關鍵在於如何保持人們對項目抱有充足而持續的信心。
近期發生了很多事情,世界範圍內能源價格下降,頁岩氣革命,現任美國政府對對傳統化石能源表現出濃厚興趣,這些都會影響到人們對Tesla項目的信心。這種影響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風投資本判斷人們信心不足,項目風險太大,開始撤離投資,Tesla項目就失敗了。
Elon Musk想要Tesla項目繼續下去,就必須設法增強人們對項目的信心,繼續支持Tesla項目。
人們對Tesla項目的信心降低,是因為能源價格下降,人們對未來的期望不再緊迫。
想要恢復人們對Tesla項目的信心,可以有兩種方法。
大幅度提升化石能源的價格,使人們對未來重啟信心。Elon Musk做不到。
讓人們看到近期現實利益,電的時代可能不像之前對人們有吸引力了,但是Tesla項目可以賺錢。
Elon Musk選擇在中國建廠,因為中國與美國有諸多不同之處。
中國非常穩定,各方面都非常穩定,不管相對美國還是世界平均水平都非常穩定。
中國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是以國家意志推行,力度和延續性都有保證。
中國對Tesla這樣的具有高技術水平的外資友好。
中國人很勤快,效率很高。
中國市場很大。
恰好Model 3是量產型車。
如果Tesla項目的中國部分可以運行良好,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那麼即使不考慮人類社會能源方面在未來的形態,Tesla項目本身也是一個具有實際競爭能力的項目,可以為投資者帶來實際利益,這無疑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大幅度提升人們對Tesla項目整體的信心。降低Tesla項目面臨的風險。
-
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 如果Tesla項目真的失敗了,至少項目的一部分成果可以在中國保存下來。
============================================
對於Tesla項目,擴張都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行為。
當Tesla項目在美國面臨危機,一次成功的擴張可以增強人們的信心,穩定局勢。
但是在美國之外的地方建廠必然會分散一部分Tesla項目在美國地區的資源,擴張結果出來之前,反而會加重Tesla項目在美國的不穩定性。
如果按照一般規律,Tesla項目想要進行這種規模的擴張,應該會先為擴張創造輿論,然後集資,擴充力量之後再進行實際行動。
Tesla在上海建廠這種事情突然被曝出來,事先沒有明顯的動作,這不符合Tesla這種規模項目的一般行為方式。
但是,Elon Musk的行為模式與一般人有差異。
上海臨港22日晚間公告,近日,公司注意到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公司的中國工廠將落戶於上海臨港工業區。 對此,公司澄清,截至目前,本公司未與特斯拉公司進行過接觸,亦未與特斯拉公司就其在中國建廠事項有合作意向,並且未簽署任何協議。
也許Tesla在中國的新工廠會建在雄安新區。
想買20萬左右特斯拉的可以醒醒了~1.特斯拉來華建廠頂多就是來建個整車組裝廠~但電動車的成本大頭電池還是得進口啊~人家在美的電池廠一期才剛投產啊~2.現行政策電池進口整車沒補貼的~而且整車國產的稅收優惠能不能抹平電池的進口稅收要打個大問號啊~3.特斯拉的整車組裝技術真不比3線自主品牌好到哪去啊~讓江淮做一輛特斯拉modelS價格相當還沒多少利潤的車還真不一定比進口特斯拉差啊~4.想想奇瑞獵豹路虎吧~
會降下原本的光環。
你比方jeep,原來只進口的時候,是帶光環的。
一個在美國已經沒有什麼競爭力的產品指南者,可以買的逼格滿滿,直奔bmw x1, 奧迪Q3而去,還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而實際上指南者可以說是美國最最最便宜的緊湊SUV,質量,安全性一直受詬病。
特斯拉的光環可能不像Jeep。他可能更像捷豹,路虎,瑪莎拉蒂之類。但你否認不了,現在的特斯拉是帶著光環的。在這個光環之下,你不會專註於內飾,人性化,故障率,易用程度等,而是專註於逼格。這是一輛少見的進口車,在它背後有故事,有背景,在它身上有標籤。而買的人或多或少看重的是這些標籤。
一旦國產後,一定程度上等於降下神壇。給人一種感覺,以前米其林餐廳吃的玩兒,你常去的大排檔現在也能做了。它的稀有性,標籤都會削弱。人們也就能在光環退去後更理性的看待,更關注於產品本身。
特斯拉入華將會更加確定一個結論:
中國未來的電動車格局 = 特斯拉 + 大型主機廠賠本銷售的電動車 + 海量低速電動車
特斯拉是個泡沫公司,未來沒前景的。
特斯拉進入中國的可能性不高。
10月22日,華爾街日報又一次報道了特斯拉將在上海自貿區獨資建廠的消息。
但這一次,特斯拉中國沒有否認。
而是維持此前的回應:我們將在年底前宣布更加清晰的國產計劃。
上海官方雖然聲明還沒簽署協議,但也只是尚未簽署協議而已。
年底,不就只剩下一兩個月了嗎?
另有報道稱,美國總統川普下個月就要訪華,他將最終促成特斯拉國產計劃落地。
因為此前中國一直堅持外資汽車企業必須與中國企業合資在華建廠,且持股不能超過50%的規定。
川普已經多次表達了對此規定的不滿。而中國有關部門近期也宣布,將進一步放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外資投資限制。
笨虎認為,這次特斯拉在華建廠的事兒已經基本妥了。
只不過,如果特斯拉是在上海自貿區內獨資建廠,在中國銷售的汽車依然要承擔25%的進口關稅。
這麼看起來,這和進口沒有太大區別啊?
但實際上:
1.據測算特斯拉在上海自貿區建廠生產,其製造及運輸成本可降低20%左右,基本沖抵關稅。
2.隨著補貼退坡,笨虎預測中國將對電動汽車實行優惠的關稅稅率和增值稅稅率(現行17%)。
3.根據特斯拉堅持的全球平價政策,降低的生產成本和稅費會最終會體現在售價中。
對於投資者而言,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大機會呢?
特斯拉如果最終入華成功,這從根本上反應的是中國對電動汽車的極力鼓勵態度。
一旦在自貿區投資生產電動汽車的限制放開,不只是特斯拉,寶馬、賓士、保時捷這些已經公布了雄心勃勃的電動汽車計劃的廠商都將紛紛進駐中國自貿區生產。
這對中國的電池、充電基礎設施、智能車載平台、模具、無線充電、電機、智能駕駛等產業鏈全面利好。
不過笨虎覺得,我們還要以一個更大的視野去看。
為什麼中國要推動電動汽車領域外資投資開放?因為我們自己的品牌也要走出去了。
近期,中泰已經達成協定,從2018年1月1日起,中國電動汽車進口至泰國0關稅。
而比亞迪更是已經在美國開建電動大巴製造工廠了。
中國正在努力實現藉助電動汽車彎道超車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激活國內市場,還要走向全球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比亞迪、吉利、北汽這些在國內新能源領域已提前布局的品牌,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值得期待。
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笨虎有毒的微信公號「60秒懂金融」。
被打臉了,不是上海電氣,人家出來澄清了
以下原文-------
謝邀
最新情況,今天 @TESLA 同上海電氣簽署了合資框架協議,建廠地址上海臨港開發區,具體細節後續會公布
對特斯拉的影響
本土化的優勢都會體現。
中國已是特斯拉的第二大市場,在中國上海建廠,不僅可以提高特斯拉的全球產能,勢必將繼續擴大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特斯拉在美國買的工廠現在產能是10w,而上海的工廠據說產能會在50w左右,如果說Model 3之前四五十萬的訂單如期而至,那麼上海的特斯拉工廠將分擔產能壓力。
此外,特斯拉的市值也將會繼續走高,在市值趕超福特、通用甚至寶馬之後,特斯拉現在僅次於豐田和戴姆勒。中國是世界上產銷第一,新能源的熱度如今也高居不下,建廠中國的動作不僅僅只是將產品售賣中國,而是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里落地生根,這裡面的遐想空間就大了。
落地中國也利於於特斯拉的物流成本控制,亞洲市場的特斯拉未來都將有可能從臨港駛出。特斯拉的合資夥伴先前傳的是臨港集團、國盛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三家在爭取合作機會,有媒體爆出的最終合作對象是上海電氣,這個還有待官方證實。
上海電氣是大型綜合裝備製造業集團,主導產業聚焦能源裝備、工業裝備和相關服務領域。產品包括火力發電機組、核電機組、燃氣輪機、輸配電設備、風力發電設備、大型鑄鍛件、環保設備、自動化設備、電動機、電梯、軌道交通和機床等。
可想而知特斯拉得到的一定是非常給力的福利政策。當初蘇州、廣州就傳出特斯拉提出的合作要求過高而退出競爭,拿特斯拉的超級電池工廠的選址來看,各種周旋之後特斯拉爭取到了非常好的資源,而且從50w的產能規劃來看,臨港的工廠光建廠用地資源就不會小。
對傳統車企的影響
傳統車企可以分兩部分看,對於像大眾、本田的平民品牌來說,特斯拉國產並無太大影響,無論是產品定位還是產品價格的市場重疊區都很小,雖然現在的這些廠商也都有投入到新能源汽車的研究中,但多數還是偏低端的電動產品,不會對特斯拉的產品帶來直接競爭。
對於比亞迪這樣的車企來說,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心情應該會比較複雜。特斯拉建廠中國絕對是會利於消費者接受電動汽車消費理念的。某種程度上,當比亞迪的電動產品滿足不了消費者時,消費者自然會將目標向上看,比如特斯拉。
對於ABB這樣的豪華品牌來說,未來特斯拉的產品會對其造成一定的衝擊性,這一點在美國市場就已經發生了。特斯拉不僅能力壓寶馬i、A6 e-tron這類帶有電動標籤的豪華產品,更是在銷量上力壓像沃藍達、Leaf這些老牌新能源車型。當Model 3的車型價格下探到比較有驚喜的時候,衝擊力更大。
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除了ABB這些豪華品牌外,接下來還有國內冒起的新興品牌,如蔚來、威馬等等,這些品牌規劃的量產車型都帶著電動標籤。在品牌知名度上沒有特斯拉高的情況下,如今本土優勢的差距也被特斯拉上海建廠再度拉小。
新能源市場
工信部的對於燃油和新能源的雙積分政策基本敲定,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本身就很有推動意義。特斯拉建廠也會進一步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節奏,以進口身份在國內售賣的特斯拉,2016年在國內賣的就不算少,國產後的特斯拉競爭力自然會更強。
特斯拉本身就是新能源汽車的標誌之一,建廠上海這個動作對新能源產業鏈會帶來一波小震動。
消費者
對於消費者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未來能購買到本土化的特斯拉會更便宜,進口車的一系列關稅直接省掉。
特斯拉建廠會加速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於消費者來說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動產品選擇。
特斯拉都這麼便宜了,其它電動車還好意思繼續那麼貴么,不僅特斯拉會更便宜,整個新能源行業的汽車都可能都會迎來更低的價格。
歡迎關注我以往的回答:束靜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AL頻道
往期部分回答:
汽車開到徹底沒油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自動啟停技術算不算一個雞肋配置,真能省油嗎?有所謂「最省油時速」這一說嗎?為何奧迪、謳歌、雷克薩斯要堅持造R8、NSX、LFA這樣的超跑?
「中國特斯拉」們遭受沉重打擊
因為進口車型的稅收政策,及 Model X、S 自身售價,想在中國成為特斯拉車主,一般都需要百萬元人民幣的代價。這還不是一個主流市場。
所以誕生了一個市場機會:做出一款對標特斯拉的電動車,拿出相對低廉的售價,搶佔市場份額。於是出現了不少項目爭當中國特斯拉。(「中國特斯拉」包括但不限於某些新興造車企業)
這個邏輯之前在家電、智能手機、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都有成功的案例。也讓中國背負了「山寨」的惡名。甚至造成一些好產品因為擔心被抄襲而拒絕進入中國市場。
特斯拉一旦在中國建廠實現國產,就不害怕任何模仿者來搶市場份額,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
首先,國產特斯拉電動車售價會很有競爭力
如果特斯拉在華國產,首款車型想必會是 Model 3。
Model 3 美國零售價3.5萬美元起,這個什麼高級配置都不帶的裸車價已佔據了很多人的心智,讓人覺得 Model 3 是款很便宜的電動車。國產後起步價怎麼也能控制在30萬元人民幣以內,甚至還有媒體預計會在25萬。
即便不考慮補貼,這樣的價格加上特斯拉的品牌效應,Model 3 的收割市場能力也是相當可怕的。
第二,造一款性能對標特斯拉的電動車,成本很難降低
好,既然你特斯拉國產 Model 3,那我可以搞一款「中國版 Model X」來打性價比吧?
特斯拉已經成功定義了什麼是好電動車的標準,你要想達到這個標準,成本就會很高。你要想大幅降低成本,產品力就會沒有特斯拉「好」。
電動車的特性決定,要想實現出色的加速、續航里程,電池、電機和電控的成本在現階段很難降低。特斯拉由於自己 Gigafactory 優勢,成本比競爭對手甚至更低。
特斯拉再時不時透露下即將國產 Model X 的消息,你還要花十幾個月籌備車型的量產。你說消費者會怎麼想?
第三,「中國特斯拉」們的出路
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和製造業工人基礎,中國製造的特斯拉電動車,在質量上甚至可能要超過美國。那這就是毀滅性打擊了……
所以我認為中國政府不會輕易讓特斯拉在華建廠國產電動車,應該會提出一些苛刻的條件。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對中國市場如此渴望,關於特斯拉國產傳言不斷卻始終沒有落實的原因。
對「中國特斯拉」們,我的建議是,放棄投機想法,別去按照特斯拉對電動車的定義去做電動車。按照別人的遊戲規則去玩兒,你怎麼能是對手?
現在已經有少數中國新興造車公司並沒有走捷徑,而是根據中國用戶對電動車的剛需和痛點,開發適合中國用戶的電動車。
比如中國主流用戶完全不具備美國用戶的充電樁條件,蔚來和車和家拿出的新充電方式電動車。
畢竟特斯拉的車型研發都是在美國完成,針對的是美國用戶的使用條件和使用習慣。
這樣或許是明智的做法。
- 我的公眾號:特斯拉X
- 更多文章:叭叭嗚 - 知乎專欄
- 我的其他回答:于欣烈 - 知乎
瀉藥。
這個消息傳了很久了,談了這麼久,估計也差不多談妥了,這次彭博傳出的消息,應該還是比較靠譜的,上海方應該給了特斯拉無法拒絕的條件,Elon Musk是談判的高手,國內同時傳出好幾個地方在談建廠的事情,就是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吧。
正如前面很多知友分析的,國內的合資方不可能是上汽,上汽體量太大,話語權太強,不好掌控,大眾和通用之前和上汽的多次撕逼就是先例,Elon Musk不可能給自己挖坑。
如果真如風傳,合資方是上海電氣,那生產資質是個問題,難道特斯拉打算自己申請資質?
說下對於國內新能源市場的衝擊吧。
一句話,留給本土的新能源整車廠時間不多了。
如果不能在特斯拉落地之前推出產品、贏得客戶乃至佔領一定市場,特斯拉建廠後會先把Model 3量產,3.5萬美元的售價與國內很多新能源廠家計劃18年、19年推出的車型嚴重重疊,而特斯拉依託強大的光環效應進行降維攻擊,可以將國內新能源廠家碾壓的渣都不剩。
什麼叫TMD碾壓,什麼叫TMD降維攻擊,這就是。
大家都在以模仿特斯拉作為時髦,結果人家正主來了。(突然想到騰訊前幾段時間入股特斯拉,是不是提前得了風聲?)
論品牌影響力和創始人的光環,雖然我也很欣賞車和家的李想和蔚來的李斌,個人還是覺得沒有可比性,誰讓人家Elon Musk是要立志移民火星的男人呢。
論技術領先程度,曾一度國內新能源車企的三電都是從模仿特斯拉開始的,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模塊Autopilot一度成為自動駕駛的自動駕駛的代名詞,直到最近才被Google蓋過風頭。
論產品力和技術成熟度,也不用提了吧,Model S、Model X都已經量產多年了,且Model S還被評為美國《消費者報告》評選為年度最佳車型。
論配套,Super charger基本已經覆蓋了東部和中部的大部分高速公路沿線了。
綜上,相對於國內正在逐漸崛起的新能源廠商和正在快速增長的新能源市場,特斯拉的確是個太過恐怖的競爭對手。等特斯拉開始量產,將完全與特斯拉無法正面抗爭,只能吃一些殘渣剩飯,去一些特斯拉無法顧及到的細分市場去廝殺。
另外,對於建廠臨港對於臨港整體的發展,其作用被大家高估了。
臨港也不會成為產業園,至少只有一個特斯拉工廠和一個上汽工廠的臨港不可能,先不說嘉定傾全區之力打算汽車城,就比上汽通用的金橋產業園區也比不了。
對就業的影響,現在自動化程度這麼高,不會僱傭很多工人,而且短期內特斯拉也不會在國內建立研發中心,充其量招一些人進行國產化罷了,工程師也招不了多少。
目測,上海又有一大波人才流動潮
推薦閱讀:
※有哪些汽車零部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設計起來非常困難?
※日產高端是英菲尼迪,豐田高端是雷克薩斯,本田高端是謳歌,有人貢獻一個全球比較全的品牌跟對應高端品牌嗎?
※靠譜還是概念?如何評價威馬汽車的未來產品計劃?
※售價56.5萬元的奧迪RS3,大家怎麼看?
※如何評價一汽二汽這些國企?
TAG:汽車 | 新能源 | 汽車行業 | 電動車 |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