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個古代人穿越到現在,他會覺得現在哪些古語的用法很好笑?


如果不懂某個字或者詞的具體用法,又沒有前後文,那太多了。

比如「勢」這個字,在古文里也有勢頭、形勢的意思,如《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這個用法與今天的漢語是一致的。

但它還有雄性生殖器官的意思。這個意思,現代漢語就不太常用了。

(如「去勢」,是一種很古老的手術,意思是切掉雄性生殖器官。)

所以,你告訴一個古人「大勢已去」,再露出神秘的微笑,他一定心領神會,陪你一起笑。

再教他一個「人多勢眾」,他一定笑得更開心。

……

有朋友硬是要較真,說「勢」屬於引申義,不能單作「男性生殖器」來講。

是不是引申義,先不說了。單作男性生殖器的用法,還是有的(儘管不多)。

《太平御覽》引《尚書緯》有「勢」作男性生殖器的用法,《晉書?刑法志》有「淫者割其勢」,顯然也是這個意思。

本來就是博君一笑的東西,非要較真就沒意思了。


「黨」,在古代是個貶義詞。就是幫派的意思。

所以古人聽到有一群人自稱為「黨」,還有「偉大光榮正確的黨」「立黨為公」「建黨偉業」等一定會笑噴。


這個比較多

比如:

管鮑之交

不含而立

吞吞吐吐

光陰似箭

血口噴人

一炮而紅

根深蒂固

想入菲菲

深不可測

鞭長莫及

深入淺出

日理萬機

翻雲覆雨

槍林彈雨

知根知底

日久生情

不可終日

白駒過隙

上下其手


林則徐有話要說


古代呵呵其實是很爽朗的那種大笑,是很豪邁的語氣詞(haha),變成hoho/hehe以後就丟了氣勢,今天徹底淪為帶有諷刺性的冷漠語氣詞。


唐人穿越到現代,見坊市有「便利店」,定覺可笑。「便利」,唐人習語,義指「大小便(屙屎撒尿)。」

以上三圖皆唐時語料


「每況愈下」。

既答,復摘評論區問對數則如左。

答可笑處何在之問:

原只有「每下愈況」這詞,出自《莊子》,是說肥豬越是靠下的地方肉越肥,「每下愈況」也就是「越往下考察,事物情況顯明」(「下」用作動詞,「況」用作形容詞),這是「道在屎溺」的意思。而「每況愈下」這詞改了「每下愈況」倒無所謂,關鍵是這樣四個字擺在這裡根本不通:看上去好像是「情況越來越趨下」的意思,但這個意思只要說「況愈下」,加一個「每」不但多餘而且犯了語病,古漢語從沒有以「每況」表示「每種情況」(事實上即使是「每人」這種熟詞也出現得較晚,古漢語中「每」更多指「每次」而非「每個」),況且即使是「每種情況越來越趨下」也不通,而「每況」的別的解釋更不可能沾邊了。

答「每況愈下」見於古籍之質:

洪邁是南宋人,早就言文分離,他的《容齋隨筆》也是仿古,而不是作為母語者寫作,因此並不比我們更有合法性,只是比我們更早些罷了。這好比中世紀羅馬人用錯的古典希臘語現代希臘人也可以憑知識糾正,而不是承認那也是古典希臘語的一部分。


剛好看郭在貽先生《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講到「破假借」時舉的一個例子——

《顏氏家訓·勉學》:

吾在益州,與數人同坐,初晴日晃,見地上小光,問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豎就視,答云:「是豆逼耳。」相顧愕然,不知所謂。命將取來,乃小豆也。窮訪蜀士,呼粒為逼,時莫之解。吾云:「《三倉》、《說文》,此字白下為匕,皆訓粒,《通俗文》言方力反。」眾皆歡悟。

(郭先生)按:

豆逼的逼字是假借字,致令文人雅士們「相顧愕然」,顏之推根據《三倉》、《說文》找出了逼的本字是皀,於是「眾皆歡悟」。(按:《說文》五下皀部:「皀,穀之馨香也,象嘉穀在裹中之形……或說:皀,一粒也。」)這也是破假借的一個好例。

(好像有點跑題……)


業主。

業是佛教的,主是基督教的。

那麼是不是承擔罪業的人。

廣東不說作業,說功課,估計就是爲了吉利。


「既來之,則安之。」

我活了二十幾年,還從來沒有見過誰把這句話用對過(甚至是中文系的學生和語文老師),對它的本意更是一無所知,只會望文生義,從來也沒有想過去查一下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按照這種錯誤的用法這句話應該這樣翻譯:

既然來到了這個地方,就要在這個地方安心的呆下去。

按照這種翻譯,六個字裡面錯了五個!

既:不是既然,而是「已經」或者「……之後」

來:不是「來到」,而是「使……來到」

之:指的不是地方,而是人

則:這個是唯一沾邊的

安:也是「使……安定」

之:同上,指人,不是指地

全句話正確的翻譯如下

使他們(指遠方的人)來了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這句話選自《論語·季氏》,是孔子對他的弟子的勸告。


①沒人吐槽台灣「教育部長」杜正勝用的「罄竹難書」么……②「雙胞胎犯罪團伙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nánxiōng-nándì)本來是形容雙方都做得挺好的,現在正好反用。


哈哈,這幫崽子居然把「中華」上成國號,這不是取名叫「你爹」的行徑嗎?真會玩。

解釋一下。(以下改編自評論)「中華」本來指的是處於天下中心最繁盛華麗的文明,與沒有教化的「四夷」相對,是一個非常有優越感的稱號。本身這個稱號並不直接與民族國家意義上的近現代中國聯繫。大明可以自稱中華,大越也可以,朝鮮也可以,日本也可以,你儘管自稱,別國認不認是另一回事。到了民國,直接以「中華」作為國號,逼著別人叫你天朝上國,大大地佔了東亞諸國的便宜。


句 這個字為什麼不念成苟。


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鐵馬」和「冰河」都可以是「你」的意思。

人家硬生生的豪放詞被你們改成婉約詞了


別鬧了,古代人根本聽不懂現代人說的話,簡體字

還得靠猜。他們會一臉懵逼


逃之夭夭


(之前第一條經別人提醒有誤刪掉了)

2.另外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出自禮記曲禮上,我支持東漢鄭玄和郭沫若的說法

最後的最後的(這是我答題的目的)

最後提醒一下那個說簡體字就是笑話的同學,你再怎麼不喜歡簡化字也不要妄自菲薄

勸你了解一下漢字簡化史和漢字簡化體系再出來說話。正好剛做完這方面的論文,你知道現在有多少簡化字來源於書法字體,有多少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現甚至比它的繁體字出現的還早。

你知道有多少是俗字和異體字。

再誤人子弟小心寶寶打你哦


老公。

客戶。

即使在古代的不同時期,大人的涵義也不同。


「曾幾何時」

這個詞原意和現在的意思完全相反:

「曾幾何時」的原意是:沒過多久。

比如:「蛤」原本就是指「蛤蟆」,但知乎火了之後,曾幾何時,蛤就有了別的意思。

曾:曾經;幾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時候。指沒過多久(來自在線自典)。

出自:宋人趙德居《新荷葉》:「回首分攜,風光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

但現在更多被用於完全相反的另外一個意思:曾經、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曾經在什麼時候。

比如:曾幾何時,蛤單純地就是指蛤蟆。

網上沒有明確的資料表示這個詞意思是什麼時候變了的,但是一般認為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報紙,一些跑得很快的記者望文生義,弄錯了「曾幾何時」的意思,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現在這樣。

其實別說古代了,民國的人過來看這個詞都會感覺奇怪。

不過話說回來,兩岸真是一家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004000015KK00454


李白可能會對著很多藏頭詩蒙逼……


推薦閱讀:

韓國人聽中國人用中文說話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啊?
覿、氅、餮、鞀、曩、磲、蕤、顬、鰨、鶘、鰷、鯔、耱、貊、貘、鍪、糴、耋、瓞、耵屬於漢字嗎?
中國人的語文能力在退步嗎?
如何看待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
「鼻」字在古代是否有入聲讀法?

TAG:文學 | 漢語 | 中國古代歷史 | 漢語言文學 | 古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