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和朝鮮(李朝)的東段邊境的變化是怎樣的?李朝又是如何和女真爭奪咸鏡道地區的?


具體的細節,要仔細查閱下資料。

不去看,就憑記憶的話。

李朝不是和女真人爭奪咸鏡道,而是和明朝。

最開始,朝鮮太祖李成桂是元朝雙城總管府的達魯花赤,即今天的咸鏡道南部一帶。雙城總管府的位置,在金朝叫曷懶路,位於在高麗「千里長城」的北側,已經不是高麗王國的領土。後來明朝就是依照這個,說我們明朝在政治上是繼承元朝的統治地位,既然如此,咸鏡道一帶是天朝的領土。

李的祖父、父親作為元朝地方軍政長官,也都有蒙古名字。

在元朝末年時,李成桂與當地的女真族頻繁交往,和其中一個女真首領佟豆蘭結為異姓兄弟。佟豆蘭在李成桂奪權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和他的部落人口也就歸化為朝鮮人了,改姓李。今天韓國人本貫「青海李氏」的這個大家族,都是佟豆蘭後裔。

當時,趁著元末大亂,元朝在當地的統治也非常疏鬆,聚居在松花江的女真胡里改阿哈出、斡朵里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先祖)部南下,越過圖們江,進入咸鏡北道。

他們的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也都不大,是李成桂採取類似對待佟豆蘭的方式,去招撫他們,給他們一些朝鮮的官做,同時展開貿易。

到了1368年,明軍徐達被征,驅逐元順帝,隨後明軍又進入遼東。

遼東地區因為從唐末開始,差不多有500年,都不是中原政權統治,當地都是女真、蒙古和高麗人。倉促中,也不可能那麼快就向遼東移民。

明朝也採用了招撫當地土著的方式。

這就導致,明朝和朝鮮,出現了競爭關係。

因為女真是當地的土著居民,那麼這些女真土著接受誰的冊封與官職,他們成了哪國人,這個國家就更有底氣宣稱對這片地區擁有主權。

於是,明朝和朝鮮,都搶著積極拉攏招撫當地女真土著。

朝鮮李成桂下手早,已經搶佔先機了。包括猛哥帖木兒在內,已經有很多女真部落首領接受了朝鮮冊封的官職。

明朝雖然屬於後發制人,但作為中原天朝上國,政治影響李更顯赫,財力物力更充盈。

明朝先招撫了胡里改部阿哈出,女真部落首領之間經常通婚,阿哈出和猛哥帖木兒也是姻親關係。

於是明朝就採取了一個拉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讓阿哈出出面,再去招撫猛哥帖木兒,成功了,猛哥帖木兒放棄了已經得到的朝鮮官職,改為向明朝宣誓效忠;明朝再讓猛哥帖木兒去招撫其他更多的女真部族。

靠這種辦法,在這場爭奪當地女真土著的競賽中,明朝全面超越朝鮮。

但是後來,到了明成祖時期,政策變了。

朝鮮李成桂是篡奪高麗末代恭讓王的王位,是個亂臣賊子。他派使節到南京,讓朱元璋冊封他為「朝鮮國王」。朱元璋認為自己驅逐蒙古胡虜,恢復中原,得位極正,是無比正統的天子,再加上推崇朱明理學,特別在乎政治法理正統性,一聽來使的介紹,挺納悶,你們不是叫高麗國嗎,幹嘛要改叫朝鮮呢?還問我同意不同意?

再一聽,好傢夥,這姓李是逼迫恭讓王禪讓得的王位。朱元璋氣壞了,這不是亂臣賊子嗎,我不發兵征討就算便宜他了,他怎麼還有臉讓我冊封?

出於對李成桂的厭惡,朱元璋不承認他的合法性,始終不封他為朝鮮國王,最後只給一個「權知朝鮮國事」的帽子,就是臨時代理國主。

然而,很諷刺的事情,在朱元璋死後出現了。明成祖發動「靖難之變」,朱棣屬於外藩奪權,帝位來路不正,就是亂臣賊子。為了給自己正名,朱棣需要得到番邦的承認。

這時候的朝鮮國主,已經是李成桂之子,「虎狼子」李芳遠了。

李芳遠的政治野心,比他爹還大,也是個亂臣賊子的體量,而且和唐朝李世民也挺像——他爹本來沒打算讓他當繼承人,這小子通過兩次「王子之亂」,殺了自己的親兄弟李芳碩、大臣鄭道傳,流放李芳乾等一彪人,最終奪位成功了。

在李芳遠還當王子時,曾經取陸路前往明朝覲貢,途徑燕京時,與燕王朱棣見過面。兩人聊的特別投機,真實相見恨晚。歷史資料里沒留下記錄,二人見面都聊的什麼,不指導是不是和搶權篡位有關的。

但是,在朱棣發動靖難時,李芳遠非常明確的支持他。

因此,在朱棣奪權勝利後,作為報償,正式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不僅李家在朝鮮的地位才正式有了個合法,李芳遠自己的王位也得到確認。

既然如此,朱棣在對待朝鮮、女真的問題上,就要重新考慮了。

鑒於朝鮮半島北部都是當地土著,沒有漢族人;且當地又多山,並不是特別富庶、適合農耕的地區,最後朱棣決定,放棄對當地的主權領土要求,就讓給朝鮮了;而當地已經向明朝宣誓宣誓的女真各部,則按照明朝的意思,西遷到鴨綠江一西、圖們江以北的地區了。

以上,就是當時明朝與朝鮮對此事的大致經歷~~


謝邀。

關於這個問題,已有相關論文予以說明。

請題主參閱:

中朝圖們江界河形成源流略考--以朝鮮王朝的東北方...

可能以後作圖的時候會把這篇文章用地圖方式表示出來。

謝謝。


被放大的虛像 周 志---深圳僑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

曾經在報上寫過個大略,詳細的直接翻看李朝實錄和明實錄那幾年的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地理學 | 朝鮮王朝李王朝歷史 | 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