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朝鮮族人其他姓氏和漢姓相同,唯獨有朴姓為其特有姓氏?
嗯嗯- -好奇這個問題~
朴姓(朝鮮語:?,日語:paku,韓語羅馬字:Park、Pak、Bak等),是朝鮮族特有姓氏,在韓國約佔總人口的8.5%,合共約300個本貫,為韓國大姓之一。
根據朝鮮半島新羅的開國君主、朴姓的始祖赫居世的傳說,相傳赫居世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卵形同瓢,而朝鮮語「瓢」的固有詞音「?」,與漢字「朴」同音,所以取姓為「朴」。
在現代標準漢語讀音里,有兩種分歧:一種讀嫖(p"iáu)《漢語大詞典》;另一種讀朴(p"ú,注音:ㄆㄨˊ)。中國大陸一般取前者,而台灣則取後者。[2]。
按《廣韻》記載,該字「普角切」,《唐韻》《集韻》《韻會》 匹角切,音璞。[3]按中古音到北京音的演變規律推導,應該讀如po。韓語中「普」讀作?(po);「角」讀作?(gak),「朴」讀作?(pak),符合中古音向漢字韓音的演變規律。而一些保留入聲的漢語族語言如粵語、閩南語等也讀如「朴」。
在古代,所有情況下「朴」的發音都是「普角切」。唯一的例外是作為非漢族姓氏,《集韻》披尤切,音?,夷姓。「朴」姓非漢族姓氏,三國時代有夷王「朴胡」。《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有「巴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帥種落,共舉巴郡,以奉王職」。《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有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舉巴夷來附」。《集韻》注云:「披尤切。夷姓也。」可見在當時作為姓氏,「朴」的發音與一般情況下不同。但是第一,即使披尤切,中古擬音phiu,按演變規律今天普通話也應該讀作pou;第二當時的朴姓與後來新羅的朴姓(朴赫居世居西干)未必同源。因此piao音在音韻學上無可信依據。且朴赫居世居西干傳說是似匏瓜的大卵出生,而以匏的同音字朴代替。[4] 有一說法則認為是朝鮮語固有詞「?」的意譯「瓢」(piáo)。[來源請求]但古朝鮮是先以切韻來使用韓國漢字音,1443年後才有訓民正音,「?」並非朝鮮歷史上固有詞,此假說荒謬。
維基百科這麼說的。。我求你們不要說朴樹,他和朴?一點關係沒有!!!
朴姓,不管是從韓語羅馬字 park、pak、bak 來看,還是從日語羅馬字 paku 來看,都能看出其原本是個入聲字。
引用如下《漢典》中《康熙字典》「朴」註解(不是「樸」,如果侵權立刪),並且結合目前帶入聲的方言來看,我認為不管在韓國還是在中國,「朴」姓的漢語讀音就應該與同樣入聲的「撲」或「前仆後繼」的「仆」相同,對應目前沒有入聲的普通話來講就應該讀 pu(陰平)。
(朴)
《唐韻》《集韻》《韻會》匹角切,音璞。《說文》木皮也。《徐曰》藥有厚朴,一名厚皮,木皮也。《本草別錄》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折。 又與樸同。《史記·文帝紀》示敦樸爲天下先。又《戰國策》范雎曰:鄭人謂玉未理者樸,周人謂未臘者朴。
又《博雅》朴,大也,猝也,離也。 又《正韻》匹各切。 又《集韻》匹切,音踣。義同。 又《玉篇》普木切,音撲。本也。又《集韻》披尤切,音。夷姓。《魏志》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舉巴夷來附。
又葉蒲沃切,音僕。《陳琳·瑪瑙勒賦》太上去華尚素樸兮,所貴在人匪金玉兮。 考證:〔《本草·別錄》一名逐折。 又名樹名榛。〕 謹照原文改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折。(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匹角切,音璞。《說文》作檏。木素也。《徐曰》土曰壞,木曰檏。《書·梓材》旣勤樸斲,惟其塗丹臒。 又凡器未成者,皆謂之樸。《爾雅·釋器》木謂之剫,玉謂之雕。《郭註》皆治樸之名。 又質也。《禮·郊特牲》素車之乘,尊其樸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博木切,音卜。《詩·大雅》芃芃棫樸。《傳》樸,枹木。《箋》白桵相樸屬而生者。《周禮·冬官考工記》察車之道,欲其樸屬而微至。《註》樸屬,猶附著堅固也。 又《集韻》普木切,音撲。《張衡·東京賦》遵節儉,尚素樸。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 又堅木也。 又《集韻》步木切,音僕。木密也。 又《廣韻》薄胡切,音蒲。樸,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武威郡。 又《唐韻》普故切,音舖。《淮南子·精神訓》明白太素,無爲復樸。這。。。。。漢人也有姓朴piao的。
就和姓史蒂夫的都是外國人差不多。
因為是音譯…… 因為你都是看的漢語…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南語和朝鮮語沒有像日語那樣對漢字的訓讀?
※韓語的國漢文混用體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韓語可以去漢字,而日語不能?
※什麼情況下韓語會頻繁用「斯密達」?
※韓國將「漢城」更名「首爾」、「泡菜」更名「辛奇」,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