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奇葩說的觀眾頻繁換票?

我看完了第三季的奇葩說,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當辯手發言時,觀眾的投票就傾向於這個辯手的觀點。然而在我看來,這些辯手的邏輯漏洞百出站不住腳,連問題關鍵都沒有抓住。

我身邊一些同學也有同樣的疑惑。想請教知乎朋友們,這是製作方引導觀眾作假以達到效果嗎?還是說他們故意挑選了一些容易受別人觀點影響的觀眾?又或者只是因為我個人問題?


我也留意到了這個有趣的現象。觀眾支持和反對票數常常會隨著辯手們陳述觀點而大幅擺動。

比如,前幾期辯題《父母提出住養老院支持嗎》。

看,開場和結尾對比。

看,嘉賓哭的老淚縱橫,左右搖擺。

中間還有陳銘和馬薇薇的精彩辯論,票數也是隨著改變。

不排除為了節目效果,但更多的,個人覺得反映了普遍現象。我們太多人不願意和不擅長獨立思考。

教育學家威廉·佩里研究了大學生認知發展中世界觀的變化過程,提煉出心智發展的3個階段。

第一階段:非黑即白的二元論(Dualism) 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第二階段:相對主義(Relativism) 當你了解到更多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你會開始懷疑一切,或者否定一切——「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所以你不能說我一定是錯的。」

第三階段:承擔責任(Commitment) 他們會理性地認為,對任何事情的認識,都是不斷靠近真相的過程。如果是通過獨立思考得出的結論,不僅要對結論負責,並願意在新的證據加入時,轉變已有的結論。

我們太多人在第一階段。

我們判斷或思考一個理論或者思想呈現三個層級:依據體驗、依從解釋、根據分析。

體驗:「那麼多專有名詞,說的挺順,聽上去、感覺是對的」。

解釋:「這麼多例子,好像挺合理的」。

分析:「我們不相信現成的答案,而是尋找接近真相的解釋。先提問,再搜索信息,接著找到好多相互矛盾的解釋,然後評估,找到真相」。

從體驗到解釋再到分析,很難。別人喂什麼我吃什麼,多方便啊。我抓到什麼就吃什麼多省事啊。為什麼偏要去質疑和辨別,甚至是自己曾深信不疑的東西。這種「顛倒重來」讓人迷茫,也讓人不舒服。

可能現場觀眾並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辯題,也不熟悉當期的辯題領域。也可能是辯手技藝太高超。但是每一期都呈現出大幅度搖擺,反映出的一個「奇葩」現象就是:我們太多人不願意和不擅長獨立思考。

但這恰恰是奇葩說吸引人的地方,讓不同的聲音來敲你。

原文鏈接:《奇葩說》中你一定發現了的「奇葩」現象


提問者是想讓回答者說什麼?黑幕嗎?還是想說製作方的操控?提問指向性都這麼明確了,我不說黑幕是不是辜負了你?

你說邏輯漏洞百出,麻煩你或者你的朋友去報名現場參加試試,看看在那種場合,你能不能做到邏輯無懈可擊,恐怕連那些非辯手,你都比不了,別這裡扣個帽子顯示自己多能好嗎?

從第一季到現在都是這樣的規則,第一季沒人說,到第四季了突然問這個問題,也真是奇怪。

就目前來看,選手現在的拉票力比不了以前了,尤其是老選手,而且,成年人沒幾個人會因為一個綜藝節目去改變心裡真正的持方,投票更多只是投給選手的表現。

最後,你要是覺得那些都是一群傻逼自娛自樂,你關了不看就完了,用不著這裡提問找認同感,去看那些你認為好的節目就行。


如果我是觀眾 誰講的精彩我就給他改票 表達點贊的意思 與真實觀點無關 我是來看辯論的又不是來受教化的。。上面還有人聯繫到人不會獨立思考 會不會想太多了。。


不知道有沒有國內的傳播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機構跟奇葩說合作,利用這些數據研究一下大眾傳播理論,感覺很有參考價值。

我相信奇葩說現場的觀眾跟我們層次是一樣的,其實我們每個人看的時候心裡都有一桿秤,可能時而就會有傾斜,只不過我們沒有投票器,沒有反映出來而已。可能你到最後持方都沒改變,但也不能說明中間你沒有動搖,或者你沒有贊同過對面持方的觀點,只能說明你被所持方重新說服了一樣。所以,票數擺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不能因此臆測有黑幕或者是我們就比現場觀眾高一個層次,擺脫,大家都只是在看個綜藝節目,狀態是放鬆的,沒有那麼多人看節目是為了提高辯論水平。

再說一遍:每次從頭到尾堅持自己的持方不動搖的人,要麼是思考能力特彆強的人,要麼是固執的人,前者人數極少,後者真的不適合奇葩說。

當然,這種票數擺動現象很有趣,恰恰反映出了「語言的力量」,往大了說是「傳播的力量」。人是社會中的人,沒有絕對獨立思考的人,人總會受到社會傳播的現象,甚至被左右。所以外國優秀的政客都是「口活」超好的人,希特勒、丘吉爾二戰中的演講,奧巴馬的演講很多都被奉為經典,所以我們常常因為媒體宣傳,而給某個群體貼上標籤,只是因為他們說服了我們,我們就相信是那樣。城管就是「暴力執法」的代名詞,提到「大媽」就是廣場舞+碰瓷等等,所以我們常常引經據典地解釋事物,這一切都說明我們都活在被傳播和灌輸的世界,想要獨立,那就獨立出世界。

我們可以保持相對獨立。在信息洪流中形成自己的價值標準和判斷,而這些是需要過程的,需要時間的。我沒那麼聰明,每次看完奇葩說能發現邏輯漏洞,有時候是需要反覆看一段,慢慢品味,現場的觀眾一來是處於放鬆狀態看綜藝節目,老是捧著「邏輯」活著,太累了。二來他們現場沒有那麼多時間思考細節,也不能回放。這也不能說明他們不夠獨立,只能說明那一刻他們真的被打動了。

感性的片段的確最能打動人,真相常常流失於涕淚相交之中。但是感性真的是人的一部分,即便現場的辯手如馬薇薇、姜思達恐怕也會被說的紅了眼,這是人情味。我看第四季的評論里有好多說:討厭羅振宇,總是冷冰冰地講道理,聽不進去。可沒有人說過蔡康永冷冰冰吧,因為他的語氣是溫柔的,有些話表達的意思很直接和殘酷,但是我們很受用。這就是感性。

最後一段康永哥的話送給各位:

你的立場沒有那麼堅定,也沒有那麼值錢,沒有什麼立場是你值得報著它活一輩子到死的,你只要碰到幾個會說話的人,翻來覆去地講,你的立場不要說是三天改變,三分鐘就改變了。

所以呢,《奇葩說》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練習,不但能夠想得到別人在想什麼事情,而且我們還要領先一步,能夠想像一下別人可能在想什麼事情,如果能培養成這個能力的話,你受惠的絕對不止在一個辯論節目而已。你不需要跟別人鬥嘴,你做生意也好,你追一個女孩子、追一個男孩子也好,你只要能夠想像別人心裡在想什麼,你成功的機率會比別人大上80%,所以這個是《奇葩說》能給帶給大家的重要的訓練。

很多人都說,立場上辯來辯去,辯了半天也沒給一個答案,這有什麼意思。我想,要去練肌肉的人去推一堵牆推不動,不表示你練肌肉這件事情不成立,你推這個牆推了一百次,你的肌肉就練出來了。腦子也是一樣的,你推不動那個真理的,因為那個真理隨時變化,你抓不到,可是你推一百次,你的腦子就變強健了,這是《奇葩說》最大的精神。


因為這不是在為觀點而投票,是為奇葩辯論的精彩程度而投票啊。

並不是很多人改變了觀點,就像挺多答案提到的那樣,這是當一個奇葩get到一個出其不意的點,或者說的特別精彩能夠打動我,我覺得這個奇葩特別好特別有進步,也或者是真的讓我改變了觀點,這都是投票的理由啊。

所以為什麼投票就是自己改變觀點了?

當一個辯題有明顯的道德壓制,比如賈玲該不該死那集,這種情況下,如果站在道德至高點來說,那辯該死的一方豈不是怎麼都贏不了……所以馬東自己也說了,是對辯論水平,技巧進行的投票。

p.s反對一下上面的大多數人沒獨立思考,真的是有夠上綱上線的。。。


在節目開錄前,會有現場導演告訴觀眾,奇葩說投票的規則是什麼。在第一季還是第二季的時候馬東就說過,奇葩說投票看的是辯手的水平,只有初次投票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之後是要看選手的辯論能力,所以在遇到觀點奇葩,節目效果好,即使沒有什麼狗屁邏輯,但是非常精彩,論點出其不意,是別人想不到的,這樣的情況下,觀眾就應該投出手上的票。


我都看到第四季了,你怎麼還在看第三季啊?第三季的投票是公認的最有綜藝效果的一季。最後投票不就是「點贊」的意思嗎?題主不要那麼嚴肅。


我記得馬東在之前的奇葩說說過,場上的各位辯手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具有很強的煽動性,而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被煽動。

簡單點來說,就是讓自己有自己的價值觀,讓自己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之前羅老師來做嘉賓的時候也說,我現在越來越懷疑自由意志這東西了,跟題主問的一樣,是因為場上開始票形是自己選擇的,最後的結果也是自己選擇的。怎麼解釋?

在大學裡加了辯論隊,真心的知道邏輯是高於立場的,事無絕對,你會發現每個人都說的很對,題主說會看出邏輯漏洞,當然了啊,每個立場的側重點都是不同的,這就是打辯論的一個技巧啊,所以會出現對方辯友偷換概念,然後自己再偷換,偷換概念了嗎?我代入邏輯的時候你可沒覺得我在偷換,你也是認可的,只有代入立場你才會覺得他說的不對,不站立場的我們就是要在當中看差異看不同,每個辯手的代入點都不同,觀點新穎,表達思想的技巧,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同樣的,你以為辯手站的是立場嗎,他們站的是邏輯,換個立場他們同樣說出大道理。

你會發現,票形轉換最厲害的往往在最後,他們真的超厲害,講問題本質,講人性講思想,而且煽情。你內心是接受的,不是嗎?

為什麼?

獨立思考的能力,防煽動的能力,很多很多。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要站立場,你看到了邏輯漏洞,有的人沒有,所以他們按了按鈕,這真的和節目組黑幕什麼的沒有任何關係。打過辯論的都知道,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思想和看法這東西,誰說得清呢。

以上。


我要是作為奇葩說的觀眾,我也會覺得很痛苦的,哈哈哈,紅藍紅藍跳跳跳,這邊哭完那邊笑,那邊哭完這邊笑,哈哈哈哈,也是很為難的好伐


為什麼奇怪這點呢?這好比看乒乓球比賽,觀眾頻繁左右看,你怎麼能怪觀眾不堅持只看一方陣營呢?奇葩說觀眾投票,剛開始觀眾是根據自己的意願投票,後來改票是因為某些辯手說得好為辯手而改的票,要是我就堅持已見,你說什麼我也不改票,那投票結果還有什麼意義呢?在我看來投票是正常的,你優秀你辯的好,我沒有更好的理由來反駁你的辯點,難道這是不是很能被理解的事情嗎?


提醒題主,也有選手發言過程中反而掉票的。也有過故意惡搞,暫時弄出一個極端票數的。作為一檔娛樂節目,取悅是他人,和樂於被取悅是其核心。如果選手不努力的去接地氣的發言取悅觀眾,現場觀眾不去配合被取悅,這個節目就失去了娛樂的價值。連我這個外行都明白的道理,所以節目該怎麼製作,就不用多談細節了。蔡康永也說過,這是一檔誠實反映年輕人觀點的節目。辯論只是它的呈現方式。所以我傾向於把選手定位成「逗哏」的,觀眾定位成類似於「捧哏」的。

在那個氛圍下,現場觀眾自主不自主的都會多少帶點娛樂精神。這樣,自己開心,節目也好看。


這裡觀眾應該就相當於比賽的評委吧,他們的票只是他們對哪一方表現得更好的判斷,對於那一方的肯定,應該與自己的觀點無關,可能從一開始觀點就從來沒變過,但是覺得另一方表現好,邏輯好那也可以投啊,說不會獨立思考的有點上綱上線了吧


娛樂辯論就是這樣子,辯論本身的內容放在一邊不談,某個明星選手站起來票就在改變,她或者他什麼都沒說呢,什麼內容都沒有,什麼東西都沒輸出,這特么就直接改票了。

其次,觀眾都是渴望被說服的,被改變的,被頭腦風暴的,他希望聽到不同,希望能從辯論中過得成長,所以改票這個行為本身是正常的。

再有,其實很多人的立場沒有那麼堅定的,辯題很多時候給的正反方都不是特別能符合觀眾心證的,也不是能讓觀眾一開始就堅定站邊的,就比如大城市的一張床和小城市的一間房,很多人是希望聽了之後再做決定的,所以如何投票呢?隨便選一邊好了。

改票的原因有多種,有些票是不根據具體輸出的內容走的,而是根據個人的喜好來的,就比如一個選手站起來屁事不幹拋了個段子,什麼問題都沒解決,什麼乾貨都沒輸出,那票蹭蹭往上漲。或者有些人就是看熱鬧的,他也覺得自己是個外行,他就覺得誰表現好我支持誰,這樣的一般放到辯論賽上就是個場面裁,所以也算是改票的原因。

奇葩說的計票機制已經比較合理了,至少邏輯上是在統計「有多少人的觀點發生了轉變」。


就是為了節目效果,但凡有點腦子的人的觀點都沒那麼容易改變。也不會因為沒聽過某個角度,突然聽到了就改變自己觀點,投票也不是說觀眾就贊成了選手的觀點,只是肯定選手的辯論表演本身。


不知道大家對雷軍那期有沒有印象。從頭到尾無論選手多煽動,就是不跑票。

我覺得那才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應當有的表現。三觀已經形成的人,觀點是多年閱歷的結果,怎麼可能聽人兩句話觀點就變了,再聽另一個人幾句話又變回來。我只能理解為奇葩說的觀眾是為了節目效果或者是對發言選手的鼓勵吧。

話說回來,觀眾都秉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觀點,明辨是非不被忽悠,那這個節目還怎麼進行。

PS題外話,這種勝負機制其實並不怎麼公平啦。再加上一些奇怪的規則,少票先發,先發後結,這就更不合理了。不過娛樂節目而已嘛,還能引發思考就夠了。下圖代表我對奇葩說勝負的基本態度。

只是略心疼思達而已。


你節目表演的好,我鼓掌。

你陳述的精彩,我換票。

沒毛病。

選手發言期間的換票就是對選手發言的認可,要是你精心準備的講了一堆,現場效果爆炸,然後票一張沒動,這多心涼...

而且最後所有人都發言結束後的投票才體現觀眾最後決定的觀點和立場。


台本呀,這還問。


奇葩說之前就說了

觀眾換票與否是取決於選手的辯論

如果哪一邊說的真正有道理就選哪一邊

以一個評判的態度來看辯論

並不是說觀眾自身面對選擇時候會如何做


參與過一些其它同類型節目的錄製。

當節目里需要有現場觀眾給予反饋和互動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在鏡頭拍不到的地方以一些小動作示意現場觀眾「來來來」、「跑跑跑」、「按按按」、「拍拍拍」,鼓勵現場觀眾有些動靜……一般也會提前跟參與錄製的現場觀眾說清楚。這樣做可以加強節目效果。

所以題主問題的答案無非就是——節目組為了節目效果罷了。


說明情緒更能掌控我們的決定而不是邏輯,陳銘那麼優秀卻很少贏。


推薦閱讀:

輸辯論賽時你是什麼心情?
如何看待《奇葩說》第二季中,柏邦妮沒有進入總決賽?
有沒有在爭辯的場合,內向的人感覺自己什麼話都說不上,大家都是怎麼樣去克服這種心理的?
怎麼勸一對新人結婚典禮時,不分喜糖而是散扔紙錢?
有什麼遊戲可以提高辯論水平?

TAG:辯論 | 綜藝 | 奇葩說 | 馬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