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語中有大量的同音字,其它語言(如印歐語系)卻沒有大量同音詞?
古漢語更是以單字的辭彙居多,即使有聲調的區別,這樣交流不會容易造成誤解嗎?為何沒有發展出長音節的詞呢?還是說造字之後,文字以單個漢字為基礎,文字本身對語言產生了影響?
大量重音字現象與原始社會的生活習慣有關嗎?其他語言為何不是如此,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區別呢?如果我的提問中有常識性錯誤請各位指正。
因為比較的層級不匹配。漢語的字大多數情況下對應於語素,而英語或其他印歐語的單詞通常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你如果拿漢字和英語的詞綴或詞根做比較,你會發現後者也存在不少同音或同形現象,如構成形容詞的-ly和構成副詞的-ly。
謝邀。
這與兩方面有關,一是造字造詞法的不同,二是語言本身性質的不同。
一門語言的辭彙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也不是突變的。早期生活簡單,較少的符號就可以表示各類事物。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越來越多,原有的辭彙就不夠用了,需要新造辭彙。在這方面古人與現代不一樣,現代人偏向於用多音節短語的形式進行組合,比如「公雞」「母馬」,而古人則喜歡為不同的事物分別造出不同的新字、新詞。
由於漢語採用的不是拼音文字(部分學者認為漢字是意音文字),每一漢字所能承載的音節長度不能無限擴張,且漢語音繫結構相對封閉和穩定,所以在許多的新事物、新詞出現的時候,通常就只能採用固有的音節進行表現。這就使得漢語中出現了大量的同音詞。
至於「誤解」的問題,要知道,在日常交流中,除了聲音本身,還有手勢、情態、語境等多種非語言因素作為輔助交流手段,更不用提口語中自然的冗餘了。這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能夠排除一些歧義。我覺得主要是構詞法上的原因,大概有這麼兩點:
- 漢語從最早的時候起就是「字本位」的,而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所以早期造詞的時候,基本都是單音節詞,而音節的數量有限,所以同音字多。而印歐語系則不重視「音節」的概念,構詞時不拘泥於單音節,可以利用的讀音數量就多了。
- 在形聲造字法成熟以後,有許多新概念是用形聲法構造出新漢字的,然而讀音仍然是單音節,就造成了聲旁相同但形旁不同的字,在書面上可以區分,但讀音上無法區分。印歐語系因為沒有形聲造字法,不會像漢語這樣系統地產生大量同音異形詞。
印歐語系也有同音詞。
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法語的動詞變位了,一個動詞搖身一變很多形式,但大部分念起來都一樣。大部分動詞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單數的變位念法都一樣,但拼寫不一樣。
大部分名詞單複數也念起來一樣,寫起來多個s/x。形容詞同名詞。法語還有一堆符號就是來區分不同詞的。比如ou-où,a-à(-as)...同音詞如下:es-est,soient-soit-sois, fait-fais,eu-eus-eut,ai-aie-aies,étais-était,sera-seras-serat,fusse-fusses,serais-serait,avait-avais-avaient,aurons-auront,auras-aura,fus-fut.... 例子太多不勝枚舉。語言一開始,原始辭彙都是隨機的,有單音節,有多音節,無非就是用聲音描摹世界。
後來,語言發展了,人類進步了,要描繪的事物越來越多。這些原始辭彙成為了基本辭彙,也就是詞根,用於構詞。
漢藏語系的早期辭彙肯定也有多音節的,先秦漢語也還有有大量連綿詞存在。但為什麼基本辭彙都變成了單音節,估計是非重讀音節母音系統性弱化直至脫落的結果。
漢語這種語言因此變成了所謂的單音節語素語言。也就是語素大多數以單音節形式存在。漢語周圍大量的語言,與之相似。
拿藏語來說,單音節形式的語素,按七世紀形成的藏文來看,大約有五六千個。
然而,一門語言不可能只有五六千個辭彙對不?即便允許少量同音,單音節也無法滿足表達世界的需求你說對不?
拿中古漢語來說,小韻三千餘。漢語不可能只有幾千辭彙就夠了你說對不?
所以,這些單音節語素語言,都有強烈的合成構詞需求。其實語言都會合成構詞,比如德語就大量合成詞。但是,單音節語素語言的合成詞經濟實用,一方面音節不會多,另一方面可以彌補音節種類少的缺陷。
那麼,回過頭來看,第一次單音節化,應該就是非重讀音節母音弱化脫失。這一次,其實是增加了音節種類。越原始的語言,音節形式越簡單。
比如,原本我們有這麼一個詞:
bosugurondo
非重讀音節母音弱化脫失後變成:
bsgrond
但是這一次懶音化(不好意思,借用粵語的說法),卻成了一個導火索,導致人們傾向於將辭彙都系統性地單音節化。複雜的複輔音還不夠緊密,於是再進一步縮合,變成只有「輔音+流音」這種複輔音存在。為啥?流音啊,響輔音啊,與母音有類似的特性啊,於是,變成了:
grond
代償性地,丟掉的輔音,變成了聲調。同樣,複雜的輔音韻尾也不夠單音節化,還有進一步壓縮的需求,於是除了響輔音、之外,只保留了不除阻的輔音充當韻尾。那就是傳說中的入聲。當然,這些丟失的輔音尾,也變成了聲調。
後來,人們覺得入聲也不夠單音節化,因為它不夠響亮,所以韻尾只剩下了響輔音,也就是鼻音和流音。親愛的,我們的普通話,就是這樣的。
為什麼這些單音節語素語言能夠一直壓縮音節的種類數量?因為,這些語言從單音節化那天開始,就發現合成構詞產生的新詞簡單明了,音節也不長,經濟適用。同時,大大地擴大了造詞空間。所以音節的種類數量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單音節的語素從成詞,變成了構詞單位。
縱觀整個漢藏語系語言,包括侗台語,妙藥語,大家都是這麼一個演變軌跡。在中國,就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音系的簡化造成了合成詞的增多。其實,這是倒因為果,像德語那樣的語言都有大量合成詞。合成詞產生內動力在每種語言中都一樣,因為要表達的概念增多了。
而漢語這種語言,音系越來越簡化,導致同音的語素越來越多(總會有一個臨界點,語言會自我找到平衡,以現時的統計來看,在辭彙這一層,普通話的同音詞比例,跟英語差不了多少),其實從一開始單音節化,就已經決定了要把這條路走下去。人類語言都有懶音化的傾向,但是,原始漢藏語在第一步,懶得過頭了,以至於產生了整體單音節化的需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表音文字的語言如果重音了那麼寫出來也一樣的,所以一般不會有重音字。
不過偶爾也有例外,法語裡面就有,一般是古音不一樣但是演化後同音了。其實古代漢語同音字也沒有想像那麼多。中古漢語大約36聲母,206韻。現代漢語的普通話21聲母,37韻母,4聲調加一個輕聲。
謝謝邀請。英語和拉丁語的同形同音詞多得很吶~
lead 鉛 領導
gallus 高盧 雞如果不算長短音區別liber 書 自由malus 惡 蘋果那是因為歐洲語言是表音文字,寫法都一樣,叫「多義詞」
普通話大大簡化了很多字的發音~現在的很多同音字,在古漢語當中發音並不相同,有細微區別的,後來就被簡化成一樣的了~
古入聲的消失是最重要的原因,導致普通話中出現了大量的同音字。
我來答一下泰語吧
泰語屬於漢藏語系的,且已單音節詞居多,裡面很多固有詞就是同形同音的,也有一些是異形同音的。
比如:
??? (音同「安」)
??? 馬鞍
??? 吃、提供精神食糧
??? 尖銳的、濕的、拋光發亮的
??? 損壞、穿破、受傷
??? (受傷、損害)嚴重的
只有最後兩個意思有關係,剩下的完全沒關係,而且來源不同,巧的只是同音同形。
那是因為你沒見過法語。。。
Source: Romance languagesAs in many other cases, French has developed the farthest from Latin in its use of articles. In French, nearly all nouns, singular and plural, must be accompanied by an article (either indefinite, definite, or partitive) or demonstrative pronoun.
Due to pervasive sound changes, most nouns are pronounced identically in the singular and plural, and there is often heavy homonymy between nouns and identically pronounced words of other classes. For example,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pronounced /s??/: sain "healthy"; saint "saint, holy"; sein "breast"; ceins "(you) put on, gird"; ceint "(he) puts on, girds"; ceint "put on, girded"; and the equivalent noun and adjective plural forms sains, saints, seins, ceints.
謝邀。古漢語中很多漢字和今天的發音是不同的。普通話不是自然發展的語言,是經過人為改造的,丟棄了一些音,而這些音仍存在於許多方言中。比如作為聲母的ng,在廣東、湖南等地的方言中依然存在。古代人造字從象形開始,所以我們字多啊。字多音少,就重的多了。其他語言當中,也有一些有類似的現象,但性質又不同。他們大多數情況下如果發音完全一樣,那麼寫法也就完全一樣。很多外國人學漢字覺得難。因為他們習慣了聽到發音就大概能知道拼寫,從而也就能知道含義,尤其像西語 意語這種發音很規則的語言。漢語聽到發音,能寫出來漢語拼音,但要知道它對應的是哪個含義,還要看它對應了哪個漢字。而這又要根據語境進行推斷。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習慣把「風」讀成「fong」而不是「feng」?
※劉文典曾說矛盾的「盾」應該讀shǔn,為什麼?
※「二」和「兒」的讀音怎樣區分?
※如何評價當今中國大陸施行的漢語拼音方案?
※有哪些詞讀法明明錯了,你還會堅持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