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茅台和其他酒的區別在哪,口味很明顯嗎?

茅台和其他酒的區別在哪,口味很明顯嗎?

有人說,92年前,茅台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怒擲酒瓶」而獲獎,其根本原因不是茅台人的機智,而是茅台酒「香驚四座」的品質。

茅台是不是真的有這些特點,真的有香驚四座的優點嗎?


喝過茅台酒的人不少,但真正懂茅台酒的人不多。都知道茅台是好酒,但茅台究竟好在哪裡?為什麼好?

茅台的生產工藝是我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在一年時間裡,將糧食中的澱粉不斷發酵,經過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機物,這是茅台型醬香酒與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那麼,茅台酒具體是怎麼釀造出來的呢?

釀酒的第一步:制曲

每年端午後,仁懷酒師們就開始製造曲葯。曲葯以小麥為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制曲時間在夏天,制麴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高溫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澱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

每到夏天,制麴車間的門上爬滿了一層名為「曲蚊」的小蟲,人一張口甚至能吸進幾隻。制曲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微生物環境。 小麥經過「踩曲」做成「曲塊」,用穀草包起來,進行「裝倉」。

大約10天後再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轉,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前後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再過30~40天,曲塊就做好可以出倉了,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存儲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將曲塊「切碎」,越碎越好。經過這樣一番工序,生產一塊合格的酒麴至少要3~5個月。

釀酒的第二步:重陽下沙

制好酒麴,時間已從初夏轉入仲秋重陽節,在此時開始第二個關鍵步驟——「重陽下沙」。而"沙」是釀造醬門酒的核心概念,但很多誤解與傳訛都來自於對「沙」的不理解。

「沙」的意思就是指紅粱(即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

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品質的酒。投入的是完整的高粱,產的酒則為全籽酒,在我們遵義當地發音叫"坤沙酒」。而用磨碎的高粱產出的酒名為「碎沙酒」。

用最後9次蒸煮後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新曲葯後產出的酒為「翻沙酒」。就相當於泡完的茶渣,有人又拿去加了幾片茶葉繼續泡一樣。這類酒比較差,有異味、苦、焦、臭味略重。

還有就是竄砂酒,這個就是用酒精、水、香精調製輔以不要的酒糟煮點兒醬香味兒出來,市場上一般低端酒只有用這樣的工藝才能保障一百來塊一斤的酒他們還有利潤。

釀酒的第三步:高粱

茅台酒的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用本地產的高粱。這種高粱被稱為糯高粱,粒小、皮薄、澱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後就被榨乾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茅台酒的關鍵是選擇比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經得起多次蒸煮。在尋訪中了解到,早期釀酒也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約為20%~30%,現在基本不超過10%。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100攝氏度左右的開水清洗幾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讓高粱吸水。

釀酒的第四步:下曲

將高粱上甑蒸煮,大約兩個小時。然後散在地上「攤涼」,由酒工用鏟子不停地翻開,溫度降至35攝氏度左右開始加曲。上滿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約220斤左右的酒麴。高粱與酒麴的總體比例為1∶1,但是酒麴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上下。

第一次加曲攪拌後要進行「收堆」發酵,即將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錐。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依據溫度靈活掌握,堆子的內部先開始發熱,然後傳遞到外面。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茅台酒講究高溫發酵,一般外層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才結束這一環節,釀酒師把手插進堆子,依據燙手的程度進行判斷。

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把酒麴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裝15~20甑的酒糟。與濃香型酒不同,醬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塊砌成牆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則醬味就不濃了。窖坑要用本地黃泥封住,不能透氣,在窖期中要經常檢查,時常撒點水,防止乾裂進氣。

大概一個月後,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後加入曲葯,收堆發酵,然後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

再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到了12月~1月,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後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後,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廠才開始「丟糟」。

釀酒的第五步:祖傳勾兌

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辣,最後一次發焦發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

茅台調酒大師以「醬味」、「醇甜」和「窖底」三種酒體來歸納和區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種酒體理論的提出,對於保障茅台酒質量穩定性具有革命性的價值,使勾兌有了可以依據的基礎。新酒產生後要裝入陶土酒罈中封存,形成「基酒」。

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併同類項,然後再存放3年。3年後,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

勾兌一直是釀酒過程中比較神秘的工序,勾酒師憑藉自己的味覺進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剋一般,把不同輪次的酒調在一起,尋找味道之間的平衡與層次感。從原理上說,勾兌就是調節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沒有儀器可以代替人的舌頭去尋找答案,最終的口感,全靠評審會的幾張嘴。  

勾兌完成後,最後一項工作是「調味」,調味的時候要加「調味酒」。調味酒的生產是酒廠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這是各家酒廠的核心機密。調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勾兌、調味完成後,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後才進行灌裝發向深圳,一瓶地道的茅台基酒的生產至少5年再用20年老酒勾兌。搞清楚,這個勾兌是新酒和老酒的同質勾兌。


茅台酒不在剛入口味道,準確說其口感一點也不好,其特點而在於回味~當時喝,一般體會不到,隔一段時間你開始回憶這種味道時候,你就會非常想要再喝一次,越是老酒鬼越是體會的深~~而且越是回味越是想喝,越是想喝就越是回味~~日本人曾經測過,裡面至少有2000種芳香烴,這是當地水質和氣候決定的,沒有辦法複製~~


茅台幾乎都是醬香型的,醬香酒有個特色,喝多不上頭


對於不會喝酒的人,茅台跟其他酒並沒有區別。很多人都說,茅台回味悠久,製造工藝如何繁瑣、原料如何特殊、入口如何綿柔等等,這些都是對於不是白酒愛好的人來說,根本沒有區別。賣的就是品牌而已。而且茅台酒種類很多,有些酒還不如五糧液等酒好喝呢。


推薦閱讀:

古人喝酒為什麼必須要熱?
歐美人聚會都會帶什麼酒?
從女生的角度,去KTV或夜店喝到斷片,不省人事,第二天頭痛欲裂,到底樂趣在哪?
魅族發布那款葡萄酒套裝,一瓶酒核算下來才三百塊,這樣的酒能好喝嗎,還是只是騙錢的?
化工這麼發達,為什麼還需要釀酒?

TAG: | 貴州茅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