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宋朝人物趙普?
如題,
乾貨:請參閱張其凡先生的著作《趙普評傳》,說的非常詳細。
=「讓開我要開始水了」=南宋名臣呂頤浩曾經見過趙匡胤給趙普的親筆書信,上面寫道「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說明對於趙普和開國皇帝趙匡胤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宋太祖本人是認可的。
趙普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北宋開國後獨相十年,宋太祖開寶六年(九七三)從宰相位上被趙匡胤罷免。其間近二十年的歲月,他始終在趙匡胤左右,幾乎全程地參與了趙宋開國事業,並在眾多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鑒於趙匡胤在趙普罷相後僅過三年就去世了,我認為稱趙普為趙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也並不過分。
首先,趙普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至少是主要策劃者之一),換言之,就是趙匡胤能夠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我們現在並不能知道趙普在兵變方案里提出了多少意見,但是根據現存記錄,在他的老闆喝酒睡覺裝著什麼事都跟他沒關係的時候,時為歸德軍節度掌書記的趙普是被將領們拉出來負責的。他煽風點火,名為勸說實為鼓舞,堅定了眾人的造反決心,並派人去向駐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通氣。簡而言之,趙普充當了趙匡胤的代言人作用。
有人認為《續資治通鑒長編》對陳橋兵變的記載參考了趙普本人撰寫的《飛龍記》,趙普肯定會在這本書里給自己臉上貼金,所以他發揮的作用沒有這麼大。但根據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趙普寫書時間為建隆元年三月,據兵變僅有兩個月——不僅陳橋兵變的絕大多數當事人都活著,宋太祖本人也很可能看過這本書,所以趙普並沒有多少誇大自己功績的餘地。
因此,說趙普在陳橋兵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少發揮了比酷愛改史給自己加戲(……)的宋太宗趙光義先生更大的作用,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趙宋政權建立後首先要解決的無非是兩個問題,第一是對外的統一問題,第二是對內的穩定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對趙匡胤提出了關鍵性的意見。先說對外統一,這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做「雪夜訪普」。
故事的開頭說宋太祖趙匡胤剛登基的時候,特別喜歡微服私訪,其中趙普家裡他是經常去的。為了方便老闆隨時蒞臨指導工作,趙普平時下朝都不敢把官服脫掉,以免皇帝敲門的時候不能及時切換到工作模式——可見某人來得有多勤。
有天時間特別晚了,又下著大雪,趙普就琢磨說官家大概不會來了。正打算脫衣服睡覺呢,猛地聽見「哐哐」的敲門聲。打開之後,漫天風雪裡一條黑臉大漢直挺挺站著,乍一看是打劫的,仔細一瞅是他老闆。
趕緊把人讓進來,趙匡胤也不跟他見外,說我弟弟待會兒也要過來蹭飯,啊呸,拜訪你,愛卿注意接待一下。然後趙光義也來了,三個人盤腿一坐,喝酒吃肉好不快活,趙普的媳婦兒在旁邊伺候著,太祖還喊人家嫂子(趙普比他大五歲)。
趙匡胤大晚上不睡覺到趙普家裡幹嘛來了呢?在著名歷史小說家羅貫中先生眼裡,事情是這樣的:
【(正末唱)朕不學漢高皇深居未央,朕不學唐天子停眠晉陽,常則是翠被寒生金鳳凰。有心思傅說,無夢到高唐……似恁的談經臨絳帳,不強似開宴出紅妝?】(《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總之他問趙普,二當家的,你說怎樣才能給咱們寨子搶更多的地盤,啊呸,給咱們大宋更多的生存空間呢?
趙普反問,您的意思呢?
趙匡胤說不如咱們就先打北漢吧。
趙普說先打北漢不好,不如先留著北漢擋契丹,咱們還是先打南邊。
趙匡胤:你說的很有道理,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剛才跟愛卿你開個玩笑而已(什麼叫睜眼說瞎話)哎,把那條羊腿留給我!
看起來很兒戲,但是太祖統一先南後北的出兵順序就這麼給定了。當然,這也並不是他倆獨有的創見,後周大臣王朴在《平邊策》中已經闡述過一遍了。
趙匡胤登基後曾經三次御駕親征,在這三次出征中趙普都陪在他身邊,並且發表了重要的戰略意見。
第一次是剛建國的時候平定李筠的叛亂,趙普建議出師急攻(倍道兼行,掩其不克),被趙匡胤採納,取得了勝利。
第二次依舊是剛建國的時候,平定李重進的叛亂,趙普認為李重進必敗無疑,建議速取,同樣被趙匡胤採納。
第三次是開寶二年(九六九)的時候攻打北漢,久而不克,太常博士李光贊建議班師,趙匡胤在詢問過趙普的意見之後,見趙普也贊成,才決心撤退。
《邵氏聞見錄》記載趙匡胤與趙普商議攻打南唐之事,批評攻打後蜀的主帥王全斌殺人過多,因此趙普向他推薦了以曹彬為主、潘美為副的人選,得到趙匡胤的贊同。這段記載未必完全是真的,但趙匡胤在統一戰爭中經常詢問和採納趙普的意見,應該確有其事。
然後是對內穩定問題。這個問題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禁軍的問題,二是藩鎮的問題。先說禁軍的問題。
「杯酒釋兵權」是否真實存在學界有爭議,但是趙匡胤以比較平和的方式解除了一批禁軍將領的兵權應是事實(爭議點在於是否存在充滿戲劇性的酒席上集體攤牌事件)。趙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不斷提醒太祖用宿將掌管兵權的風險。
針對趙匡胤的佐命功臣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他說的是「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針對元老級別的大將符彥卿(此人是周世宗柴榮和宋太宗趙光義的岳父),他對趙匡胤「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耶」的想法不以為然,反詰道「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
趙普的目的,就是要徹底消除禁軍將領謀反的土壤,讓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成功再不可複製。
與此同時應該注意,趙普對禁軍將領並不是一味防備。在殿前都指揮使韓重贇被誣告為謀反,險些要被趙匡胤殺了的時候,正是他挺身而出,極力救解。《儒林公議》記載,趙普曾勸告趙匡胤要信任手下將領,停止秘密派人刺探的行為,對趙匡胤「世宗朝嘗如此」的說法,他反問「世宗雖如此,豈能察陛下」。
然後是藩鎮的問題。
【初,上既誅李筠及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
這段對話非常著名,所謂「三大綱領」,我相信大家都在中學歷史課本上看過它的白話版本。
趙普的貢獻,不僅在於提綱挈領地指出了撂倒藩鎮的三板斧,而且在於他參與了制訂具體的「削藩」措施。
稍奪其權:【(建隆三年十二月)癸巳,詔中書門下:「每縣復置縣尉一員,在主簿之下,俸祿與主簿同。凡盜賊、斗訟,先委鎮將者,詔縣令及尉復領其事。自萬戶至千戶,各置弓手有差。」五代以來,節度使補署親隨為鎮將,與縣令抗禮,凡公事專達於州,縣吏失職。自是還統於縣,鎮將所主,不及鄉村,但郭內而已。從樞密使趙普之言也。】
制其錢穀:【是歲(乾德二年),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筦榷之課
,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官乏車牛者,僦於民以充用。趙普之謀也。】
收其精兵:【(乾德三年)八月戊戌朔,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其後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給散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都下。上每御便殿親臨試之,用趙普之謀也。】
(以上皆出自《續資治通鑒長編》。)
以上應該就是趙普最出名的事迹,不過要比較全面地評價他就不能只看太祖朝,而需要把他在太宗朝的政治活動也考慮進來。
趙普在「金匱之盟」及後續一系列事件中與宋太宗趙光義合作,徹底摧毀了秦王趙廷美(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弟弟)的政治生命,並間接導致了小趙物理生命的喪失。趙光義給他的回報則是第二次的宰相之位,以及對趙普政敵盧多遜的流放。
後世不乏以此詬病趙普者,《玉壺清話》等宋人筆記稱他是被廷美索命而死;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宋趙普負太祖為不忠」(《洪武實錄》),下令祭祀趙匡胤時去掉趙普的配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中對趙普極盡詆毀之能事,認為太祖任用這種「險詖小人」足令「萬世慟哭」。
而我認為,趙普在其中的作為雖非良善,卻也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麼不堪。
元明之後流行的觀點是宋太宗趙光義是在「燭影斧聲」事件中弒兄篡位的惡人,甚至將有人將趙普看做趙光義奪位的幫凶。然而這與歷史記載並不相符,從趙匡胤生前對趙光義這個弟弟的倚重,到趙光義身上「晉王+開封尹」的職銜(五代時親王尹京多是儲君之職),都說明即便「金匱之盟」為假,趙光義卻很可能真的是趙匡胤屬意的繼承人。宋太宗登基未必是篡逆,即便是篡逆,早在三年前便罷相的趙普也與他的謀劃全不相干。
並且我們從現在留下的蛛絲馬跡看,趙普在太祖朝分明是反對趙光義繼位的,他和趙匡胤在立儲上的意見分歧甚至可能是導致他罷相的重要原因之一(詳見張其凡先生的相關論述)。
太宗登基後有「若趙普在中書,朕亦不得此位」(《丁晉公談錄》)的說法,對趙普也說過「朕幾欲誅卿」(《曲洧舊聞》),直到趙普去世時還對大臣說「趙普向與朕嘗有不足」(《宋史·趙普傳》)。趙普也在太宗試探他該不該傳位給廷美時表示「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宋史·趙廷美傳》),可見他對趙匡胤的傳弟之意從來不以為然。正因為趙普和趙光義曾經是政敵,所以趙普在太宗朝前幾年才鬱郁不得志,飽受排擠和打擊。
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因趙光義的言語刺激而自殺,次子德芳亦早逝。這可以說確實是身為叔父的趙光義愧對亡兄之處,但此時趙普還沒有得到太宗的重新任用,要求自身難保的他再去保護太祖的兒子恐怕有求全責備之嫌。歸根結底,造成德昭兄弟悲劇的原因,首先在於趙光義心胸狹隘,其次在於明明有兒子卻選擇傳弟的趙匡胤本人。
趙普和趙光義一起陷害無辜的趙廷美(我認為他可能確有跋扈處,但不至於謀逆),是他私德所虧。但應該注意的是,他投效趙光義並不僅僅出於權欲。當時情況是,趙普深受時任宰相的盧多遜打壓,先是他的妹夫侯仁寶被害死,再是他兒子趙承宗娶妻未滿一月就被趕出京城。為了自保,他只能選擇和當權者、曾經的政敵合作。
趙普的作為導致了趙廷美及其家人的悲劇,但也不可否認,隨著最後一個競爭者的消失,皇位傳承穩定在趙光義及其子孫一系再無爭議,對日後朝廷的穩定是有益的。我相信這是趙普當初反對趙匡胤傳弟的原因,最後卻被他以並非本意的方式實現了。
趙普對趙廷美自然有愧,而對他的老朋友趙匡胤,卻可以說一句問心無愧。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和你一起打下的這個大宋江山。
雖然趙普幫助趙光義坐穩了皇位,但由於兩人之前的芥蒂和當時的儲君趙元佐(此人對趙廷美的遭遇極端同情)對他不滿,太宗還是將他罷官外放。趙普當了幾年地方官,再次回朝為相,是因為趙光義迫切需要一個有分量的大臣幫他鎮住雍熙北伐戰敗後留下的爛攤子。
早在北伐的軍隊節節勝利、未露敗績時,趙普就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背後蘊藏的風險,寫信提醒趙光義趕緊撤兵避免損失擴大(這就是著名的《班師疏》)。後來戰局的發展果然如同趙普所料,這位老臣一時間名聲大躁,滿朝皆望其復出,再加上儲君趙元僖的引薦,終於使趙光義下定決心。
趙普拜相之後,對朝中的主戰派進行打擊,如樞密副使趙昌言,及「陳三更」、「董半夜」一流人物。他在對契丹的態度上主和,也是飽受後人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靖康之恥後,評價更多認為是戰略失誤。秦檜就曾以趙普自比(……),王夫之更是思路清奇,他認為趙普出生在幽州,親鄰故友多接受契丹統治,他本人也是契丹的間諜(……),所以不願收復燕雲十六州(《讀通鑒論》)。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趙普主和是在宋朝家底被趙光義兩次北伐敗光的前提下,是礙於客觀形勢不得不採取的策略,而且是為了休養生息有必要採取的正確策略。在統一策略上,儘管他主張先南後北,但只是從難易角度出發,並不意味著趙普和太祖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打算——只是因太祖早逝不能實施,後來又因太宗的軍事失誤錯過機會罷了。
趙普第三次拜相時另一項比較重要的舉措是提拔年輕人才。次相呂蒙正得到他的賞識和推重,太宗、真宗朝另一位名相張齊賢因他的舉薦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寇準也是在他執政時得到任用。宋初的文壇領袖、以直言敢諫著稱的王禹偁深受他知遇,後來官至宰相的馮拯和官至樞密使的王繼英都出自他門下。
應該說趙普這次為相是眾望所歸,他和太宗的關係也得到了很大的緩和。但由於上了年紀,他僅僅做了兩年宰相就因病辭官退隱,不久去世。
不過在這兩年里,這位老人已經儘力為這個國家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了大宋。
關於趙普最有名的一句話可能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然而我認為這只是南宋時為了抬高《論語》地位而生髮的謠言。因為在趙普生活的年代,《論語》更多是作為婦孺啟蒙讀物存在(杜甫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並沒有獲得「經」的崇高地位。《宋史·趙普傳》里【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的記載,在我的腦補里是這樣的:
國務院總理趙先生每天下班後關起門來,縮在被窩裡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這思想太污了我有罪(×)。
畢竟如果《論語》是很高大上的讀物的話,為什麼要躲著家人看呢是吧。
既然說到這裡就順便說說趙普的文化水平好了。
趙普出生在一個小吏世家,本身熟悉政事而在學問上有所欠缺。加上青少年時期躲避戰亂頻繁搬家,也沒能接受很好的文化教育。
如果說趙普在這方面是個半文盲的話,他的老闆趙匡胤就是個比他更文盲的大老粗(……)。不過趙大官家知恥而後勇,不僅自己手不釋卷,還鼓勵趙普多讀書。據《石林燕語》記載,趙匡胤曾經因為嫌棄趙普不如盧多遜有學問,拿毛筆抹了他一臉(老兄你幾歲),從此趙普就與盧多遜結下了不解的怨仇,啊不,是從此就堅定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志。
根據趙光義給趙普寫的神道碑的說法,趙普晚年達到了【經史百家,常存几案。強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之境。當然可能有溢美之辭,不過看趙普的《班師疏》《彗星疏》,引經據典很是像樣,對漢唐典故也能信手拈來。就此可知他的補課是成功的,閱讀範圍也絕對不止一部《論語》。
當然,趙普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真正的政治經濟學從來不在書本之上,留下來的文集(今天已經佚失)也只有奏疏而無詩文。在文人政治尤其興盛的宋代,這位開國宰相可以說是異類了。
趙普的後輩們努力把他打扮成儒生模樣,但就我看來,他身上實在還是法家的痕迹更明顯。荀子韓非的那一套,首先是主張性惡。不相信人心,只相信制度的約束力。
趙普對「法」的重視一直滲透在他的言論里,比如趙匡胤任性不願給該陞官的臣子陞官,他說【刑賞乃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一人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比如他要殺趙光義的寵臣侯莫陳利用時,他說【為一豎子而亂天下法,法可惜,此何足惜也】。
在君臣關係里,趙普永遠扮演更理性的那個角色。比如在兵權問題上,趙匡胤認為石守信等人是我的好兄弟,符彥卿是我弟弟的丈人,所以他們不會辜負我;而趙普認為,在五代那種驕兵悍將架構下,有能披黃袍的機會管你是誰,只有從根子上改變禁軍制度才能杜絕造反。
再比如趙匡胤可能認為他把皇位傳給趙光義,他的弟弟能夠像他一樣做個好家長,叔慈侄孝兄友弟恭;而趙普認為,在嫡長子繼承已被歷史證明合理性的情況下,發揚風格傳弟只能導致內耗和自相殘殺。
趙普是不憚用最壞的一面去揣測人心的,也許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出最萬全的準備。
他唯一漏算的,可能就是那個在他眼裡向來心軟,需要他時刻提防著別被他人算計的老夥計,會掉過頭來用他教的帝王心術對付他。
史稱【趙中令末年,太祖惡其專】。
刨除所有身份利益關係,趙匡胤和趙普私人間也許有著真摯的友誼,像脫脫先生稱讚的那樣【始終一心,休戚同體】,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大權在握的帝王就是覺得宰相的地位和威望足以威脅自己,按照趙普的邏輯,他沒有任何自辯的餘地。
作法自斃本來就是商鞅以來所有後輩的宿命,我相信趙相公有這個覺悟。
史書里說到趙普的性格,用的都是一些很冷硬的詞,比如【沉厚寡言】,比如【剛毅果斷】。然而我卻並不覺得這副政客面孔很可怖,大概是因為他和趙匡胤初遇時的記錄吧:
【太祖皇帝與語,悅之。時獲盜百餘人,皆應死,普請先訊鞫然後決,所活十七八。太祖皇帝益奇之。】(《資治通鑒》)
畢竟傳記里還有句「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哪怕說帝王將相都屬於剝削階級,這兩個人應該也算是剝削階級中比較有良心的了。
後來趙普追溯他和趙匡胤的際遇,他是這麼寫的:【伏自宣祖皇帝滁州不安之時,臣蒙召入卧內;昭憲太后在宅寢疾之日,陛下喚至床前。念以傾心,皆曾執手,溫存撫諭,不異家人。惟懷竭節盡忠,以至變家為國,慚虧德望,有此遭逢。先皇開創之初,尋居密地;陛下纂承之後,再入中書。蒙二聖之深知,當兩朝之大用,不惟此世,應系前生。禮雖限於君臣,恩實同於骨肉,是以凡開啟沃,罔避危亡。】
——《諫太宗皇帝伐燕劄子》
我知道不該相信那些天生的政治動物間會有什麼真情流露,可依然覺得恐怕自己是隔著一千多年時光,觸到了那個男人堅硬外殼下某些柔軟的東西。
到了汴京我幹了這十幾年也沒什麼別的,大概三件事。一個,順應民心擁護太祖接受禪讓。第二個,靠著半部論語輔佐陛下治理天下。第三個,就是勸諫官家親征後周叛逆。如果說還有一點成績就是杯酒釋兵權。這個對軍隊的命運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後來又拜了三次相,等於說我在大宋幹了十七年宰相。還有確定先南後北的戰略也是很大的。但是這些都是次要的,我主要的就是三件事情。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謝謝大家。
半部論語治天下 讓不少人誤入歧途
陳橋驛兵變的總導演,平邊策的實際執行者,宋朝管理體系構架的重要參與者。
藝祖和趙普,是丘八與吏員的組合,只是在這個組合里,吏員有丘八的志氣,而丘八則有吏員的生狠。最終,丘八使上摻沙小技,「遂詔參知政事呂餘慶、薛居正與普更知印押班」,既而趙普竟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