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改編電影前導演和編劇都有認真看過書嗎?

為什麼會感覺原著和電影完全是兩個東西,只是套用了主角和主線,其他都不一樣?

當然文字和影像是有區別,而且受技術和空間限制,肯定不會一模一樣,但導演和編劇真的認真讀過原著嗎?我表示很懷疑,還是這根本就是我想多了~


寫過《杉杉來了》

《何以笙簫默》

《我們住一起》

《等待候鳥》

包括現在在寫的辛夷塢的一個。

可以說做了很多改編的項目

所以想負責任地告訴你

看過,而且是認真地看過

但是這不代表著對小說認真就要在創作上遵循小說的一切。

小說可以是個很好的素材,但是它與影視劇的劇本差著很遠的路要走。

改編小說,在我看來,重要不是保留了多少故事情節,保留了多少台詞橋段,而是有沒有保持住小說的氣質,核心價值觀,主要人物的二度創作。至於故事,它將由說故事的方式決定。劇本說故事的方式是多維度的,因為它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成品。

小說在我眼裡,永遠不是創作的準則,它只是一個素材,一個起點。

哦,盜墓筆記是爛片。


是你想太多了。完全不同的兩個工種,各有各的操作模式。


看到金國棟編劇的這段話:

——————

小說可以是個很好的素材,但是它與影視劇的劇本差著很遠的路要走。

改編小說,在我看來,重要不是保留了多少故事情節,保留了多少台詞橋段,而是有沒有保持住小說的氣質,核心價值觀,主要人物的二度創作。至於故事,它將由說故事的方式決定。劇本說故事的方式是多維度的,因為它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成品。

小說在我眼裡,永遠不是創作的準則,它只是一個素材,一個起點。

—————

我忽然想起來,我是先看的電影《霍比特人》,後看的原著。

事實上在看原著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因為我發現電影幾乎是原著的影像版呈現——就是說,從開始的起點、到人物的對白,編劇幾乎沒有做過更改。以至於讓我懷疑這到底是劇本文字版還是原著。哈利波特也大抵如此。

把原著當作素材重新寫故事,我知道很多國內編劇這麼做,而且是主流做法,而造成的市場反饋並不好,原因何在呢?

——從我個人看來,這些編劇寫的不是原著的影視版,而是原著的「影視同人劇」。

對我而言,如果我喜歡一個小說,那我希望在影視看到的,不是同人,而是原著的影像版,我本來就無所謂的小說,改成什麼樣子我也不會看。

所以我很討厭於正等人的金庸影視劇。

現在ip熱炒,編劇也只是接活改編而已。其實我覺得該問的不是編劇有看過原著嗎?

該問的是:你真的發自心底特愛這個小說,並且和其中人物有深刻的靈魂震撼與共鳴,才決定接這個改編嗎?

還是心裡說「這是什麼垃圾小說,讓我來改成【真正的】故事吧」,一邊動筆改的呢?


聽說過阿甘正傳么?原作者直接被踢出改編,導演就是要正能量就是要反智,就是要主流認可。


看看古龍大多數電視劇,主角名字是一樣的,其餘的呵呵


推薦閱讀:

姜文的《鬼子來了》中軍艦進行曲配合屠殺場面,這種風格或者手法叫什麼?類似的電影還有哪些?
大衛·芬奇在談及他為何執導美劇《紙牌屋》時稱「電影兩個小時的長度使得演員難以進行複雜、多層次的角色塑造」這個說法有道理嗎?以前也有其他電影導演表示過類似觀點嗎?
如何評價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昆汀的電影裡面為什麼總是出現大量無意義的對白?
小島秀夫這樣的遊戲製作人轉行拍電影會製作出怎樣的作品?

TAG:電影 | 導演 | 編劇 | 書籍改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