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覺知,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但既然把心思用在覺知上了,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
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
把心思用在覺知上,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這個問題我很有發言權。
所謂覺知,就是清醒,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本真的此在」。覺知的人與非覺知的人的區別在於,你是主動的選擇,還是隨波逐流。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還有不主動的選擇?其實是有的。
當我們不主動思考,在選擇的時候依賴於習慣、直覺、模仿他人、教條等等時,我們就是在隨波逐流。相反,當我們主動的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選擇,這是主動的選擇。
舉個例子,很多人上班就是來公司工作。你問他,工作有什麼樂趣?他會說,沒有樂趣,就只是為了薪水而已。那麼這樣的人,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我曾經給福建人打工,老闆的老娘是個福建胖老太太,嘴特別的碎,大家都討厭她。她一直教導我說,小弟啊,你做事情不夠細心。我就特別奇怪,你讓我擺貨我擺貨,你讓我切菜我切菜,你到底還想要我怎麼細心?她指著一個福建小哥跟我說,你看他,他就夠細心。
這哥們細心到什麼程度呢?一個外賣店的廚房,大廚很懶,不下樓,這哥們一個人,把廚房每天都收拾得跟沒做過飯似的。每一個角落都清理到,每一個地方都擦得乾乾淨淨。
我看了看他在廚房裡忙活的樣子,撇撇嘴,心裡想,你他么給我開多少錢啊讓我這麼幹活?
後來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技術,當我開始帶徒弟的時候,我終於慢慢理解了老太太口中的細心是什麼意思,以及那位福建小哥到底是怎麼做到「細心」的。
因為我的徒弟們每天基本上就和當年的我一樣混日子。手上的活兒樣樣稀鬆,腦袋裡空空如也,偏偏一個個還臭牛逼,自尊比能力大好幾倍。面對他們,我就彷彿面對著過去的自己。那麼我這時候並沒有感慨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相反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使我與過去的自己不同呢?」
反思的結果是,我比那時候想得明白。以前的我,做工就是為了工資,拿工資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我並不想做基層的體力活。而現在的我,有十年以後的目標,有明確的方向。我的工作是為了達成我未來目標的一個必須的過程,也是很關鍵的過程。我工作的目的不是工作,而是學習和鍛煉,積累能力和資本,為未來的發展打基礎。因此我自然會很仔細的觀察我身邊牛人是怎麼工作的,會假設自己遇到相同的困難,自己的解決方案和牛人的解決方案到底差距在哪兒,我為什麼想不到,我憑什麼沒想到?我知道什麼對我有意義,什麼對我沒有意義。
換句話說,我是清醒之人。
沒有要求測試工程師主動給自己編製計劃的,但是測試經理都需要編製計劃。我為了鍛煉自己,我自己給自己編製著玩兒;
我要求自己編製的計划具備可行性,我按照自己編製的計劃執行。我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按照計劃我現在應該做什麼,可是我實際上在做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差,這種偏差的根源在哪兒,在未來如何解決這種偏差?
管理學上有5why原則,那麼我雖然從來沒有聽說過,但本能的對自己使用。
堅持問自己為什麼,堅持反思自己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行為,堅持學習,不向自己的惰性妥協,不向這個世界妥協。
前幾年,我曾經有過一段嚴重的焦慮期。因為我三十歲了。三十歲,假設我能活90歲,我已經過了三分之一;假設我能活60歲,我已經過了一半了。可是我一事無成呢。我無法在死亡前告訴自己我已經活夠了,相反,死亡如此冰冷,意識結束之後一切都消散了,我該怎麼辦?
這種狀態持續了將近兩年,我最終用一個理由說服了自己。現在我把這個理由分享給大家: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是生命的終點。生命沒有意義,每一個生命從誕生起就在奔向死亡的路上。既然我無法逃避死亡,那麼,我就應當在死之前對這個世界了無牽掛,也了無興趣。這就要求我必須充分享受我活著的時光,在活著的時候,我需要做一些事情,讓自己滿意,讓自己死而無憾的事情。
因此,既然註定死,我就必須好好活。為死亡而焦慮正是在浪費生命,死亡不值得我如此重視,相反,生活才是。
最初我認為,人生的真諦,在於「改變我能改變的,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而經過反思我明白,其實應該是「改變我願意改變的,接受我不願意改變的」。
對於死亡來說,我可以延遲他的到來,只要我願意,總能做點兒什麼;但是這些延遲死亡到來的努力,到底是否值得,是要經過我思考和權衡之後,才能識別的。我不能武斷的把某些事情定義為「無法改變」,因為事實上,沒什麼是不能改變的,「諸行無常」;我也不能狂妄的把某些事情定義為「我能改變」,因為我所作的努力只是我自己認為有效的手段,我所識別的因果只是我意識中的觀念,「諸法無我」。
總而言之,正是由於世事無常,我們能夠控制的東西很少,我們才更應當保持清醒。只有保持清醒了,我們做事情才會有堅定的信念,你才能保持專註。謝邀。大德們一言頂萬語,不理解也正常。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稍有留意就會發現,即便是一瞬間,雜念也是紛繁如絮。但當我們在做某一件事的事,大部分的念頭是無用的,這些念頭來源於我們的攀緣心。這種心隨時隨地都可以被外界所影響,所左右。
現在,我們要成為自己念頭的主人。無用的就洗去,有用的就要駕馭。怎麼駕馭?覺知。就是要時時刻刻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比如拿起一支筆,平時我們是習慣性的拿起筆,但現在在拿起筆的瞬間,你要清楚明白滴知道你拿起了一支筆,筆與手指接觸時,觸感和溫感有沒有變化。剛開始你會反應很慢,覺知也很慢,但日積月累,對於任何事物的感知都清楚無比。這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或許你認為很無聊的,覺得覺知這些沒有任何用處。但恰恰相反,這是你發現自己的開始。人思想念頭的放溢,是對外界的攀緣,造業不止;現在你在返觀自身,慢慢通達智慧。
大德們強調覺知,其實是因為佛陀很強調覺知。對於修行佛法的人來說,對所有動作、思維、語言的覺知心,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沒有聽到哪位修行人走路經常被絆倒,說話經常接不上來。警惕和專註,並不矛盾。覺知會讓你的專註,更有力量。1.我的老師跟我說,工作的時候,要好好工作,必須要完全靠思維的時候,是沒辦法保持覺知的,在覺知還沒有自動自發完全自動化之前,不要強迫自己覺知。
2.在工作休息的時候,哪怕只是上廁所的路上,都可以修行,不斷練習覺知。
3.覺知的前提:必須是輕鬆愉快的心的狀態。這樣的心,本身就具有最普通的禪定。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不斷的練習覺知。
4.覺知的誤區:覺知絕對不是一直一直在知道,在開始階段都只是及其短暫的,如果有一個恆常的覺知者,那說明錯了!這個恆常覺知者造成的結果是極其的苦!所以,覺知一定要保證第3點的前提,就是輕鬆愉快,覺知的練習就是一個最普通人的狀態,只是,比普通人要知道練習覺知。
5.心的覺知,含有兩個概念:第一,心具有記憶能力(所以我們通過練習普通的覺知,以便造成它學會記憶);第二,心具有被喚醒被展現的能力(在普通的覺知達到一定程度後,如果禪定足夠,心會自動展現之前學習的覺知能力,也就是可以自動剎那覺知)。
建議關註:
--------
泰國四念住禪修平台
(導師:隆波帕默尊者)
尊者國際網站:
http://www.dhamma.com/
微信:tgcxzc
QQ群:100767003
喜馬拉雅fm隆波帕默尊者頻道:
http://m.ximalaya.com/zhubo/29723013/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tgcxzc
百度雲資料庫:
http://pan.baidu.com/s/1sj6xUaT
優酷視頻:
http://i.youku.com/dhammadotcom
隆波帕默尊者法寶結緣: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1-c.w9514010-11292199533.2.c1ZRTJid=520014439448
結論先說,覺知,是用來提高心的速度!朋友啊,你以為你的心只能像平常一樣,一次只注意你眼前的一點點事物嗎?那你真是小看它了。你的注意力都被外物分散了,它只好慢慢的轉…其實你的心啊,它運轉得非常快速!它同時間可以注意一整個世界呢!
「我觀世間,無別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其心。」《如是語經》
工作用的覺知,只看得到你眼前。觀照用的覺知,可讓你觀得到整個世界。整個世界在哪裡呢?就在你的身心六根之間。「眼是世間…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雜阿含234經》
當你能觀到你的所有身心現象時,它的速度已經跟上整個世間的運轉速度了;拿一點點注意力來工作…簡直就是小兒科!所以這個覺知覺知…,就是讓你達到心的最高速度!但是…別只拿來工作喔!世尊是讓你拿來脫離苦海用的:「…如是汝等,思惟隨一可愛相時,若心隨順趣向喜樂出離之相,當知此心,隨順出離,違背諸欲。」《如是語經》我今無有內貪慾纏,非彼猶有,而不能覺。
我今已斷五欲貪纏,所證與前已有差別,我今已能證所修果。如以筋羽投置火中,便即焦卷,而不舒緩。」《如是語經》你可有體驗過不待回報的工作?@空性師兄,原本對於這種想出來的題目並無意多說。但是看到諸位師兄的回復還是忍不住說兩句。
覺知是個什麼玩意兒?心思么?念頭么?專註力么?是應該向內還是向外呢?
這些都是概念,對於沒有體驗的人來說還是不能體會。還是講故事吧。記得四年前,俺第一次去aiab小住,有一天師父們帶我們去爬山。我從來沒有那樣手腳並用地爬山。當我終於坐在峰頂看大海的時候,我已經知道有些東西改變了。但不知道是什麼。回來,回到生活工作中,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但是也說不出來是什麼。直到有一天,工作中有一個突發事件,多方面關係需要滿足的突發事件。破例的,我主動承擔。而且處理中,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情緒,可能也同樣清楚地看到他人的情緒。而所有這些情緒都很有趣,在被看到之後,就淡了。情緒淡去之後,我可以靜下來聽各方的需求,也可以誠懇的表達自己的需要,並試圖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法。那天的事情處理得異乎尋常的順利。回家之後,我還特地約了一大家子飯,真的,好像他們都是慢動作似的,看得很清楚,他們和我自己的情緒、需要……
不知道我說清楚了么?未經授權借用一段講義吧。就我的體驗而言,覺知是照亮這些念頭的燈,或者閉路電視,監控回放歷歷在目。好問題。並非專註於工作上。而是要清醒,不讓一個念頭出來,就把注意力拉跑。也不是專註於工作,那麼,就是目標在外,不知自身的情況,這通常叫沉迷。注意在自己身上時,意識清醒,反而能清楚知道所有。注意力放在目標上時(自己以外),只能看到目標。題主剛好切中關鍵。這也是南傳北傳的爭鬥核心。空性,就是目標在空,也是目標在外。本心,就是目標在自己。
真正的修行實證是很靈活的,學會觀察生活。
如果你是商店的營業員,你就觀想比如你在打瞌睡,但打瞌睡你不敢真的睡,一是你害怕老闆批評你,另一個你害怕有小偷進來把你的東西偷走了,所以你就一邊打瞌睡,一邊專註的覺知,覺知有人進來沒有,就這樣的心。
或者你在觀想比如說在燒開水,你在家裡做飯燒開水,一邊打瞌睡一邊聽著那個壺水,壺水在響,你還擔心燒的時間長了滾過去,所以,一邊打瞌睡一邊在覺知那個壺水,只要你能想盡辦法。
比如你要開會了,那麼就坐前面一點,領導講話你是不敢睡著的,這時候就是一邊打瞌睡,一邊警惕的覺知。
比如你在騎自行車,那很容易啊,學習藤原拓海,車籃子放杯水,保證你一路覺知下去。
生活中處處都是在實證的,都能夠實證的,實證並不是說你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叫修行,所以一定要打破一種觀念,不要讓實證和保持一個裝大神的樣子混淆起來,認為只有裝大神的樣子才是實證這是錯誤的,禪是行住坐卧皆是禪,行住坐卧皆在定中。不存在哪一個姿勢的問題。
謝邀!
雖然對一行禪師主張的方式我並沒有細心了解過,但是保持覺知這方式,的確是禪修和保持正念的必需基礎。
所謂保持覺知,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心無旁貸,每走一步都知道自己每一步落在那裡。這就是覺知。在工作中,專注在工作上,但是又不要被工作帶著跑,而是一直保持著這種覺知就是。
覺知者是誰?
這個正是我們能否作主的關鍵。
心猿意馬,則無法覺知,也無法專注,更是事倍功半。
制心一處,則如利刃劍鋒,自然是無事不辦。阿姜庫婭開示覺知藝術。為什麼我不能做到任何時候都覺知?這是因為你太用力了!當你覺知的力度輕微到你的身體可以承受、甚至感到有一點點舒服的時候,你就可以一直保持覺知。可能你會覺得很微弱,好像很容易就會被五蘊衝擊掉,但是由於它塊頭比較小、比較難被五蘊包圍,所以也比較難因為被包圍而自動斷掉。對於修行人而言,覺知的中斷在生活中有兩個原因,一種是五蘊的衝擊,一種是五蘊的包圍。
老君曰:物壯則老,柔弱勝剛強。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分享一些我的體會吧。作者:麗莎大夫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跟麗莎大夫做健康女人
撫摸此處,這個故事我講給你聽。
我的一個朋友,生活毫無條理,總處在緊張焦慮中。別看她每天忙碌奔波,其實工作家庭都沒有處理好。她問:「我已經很努力了,怎麼不見成效呢?」我告訴她,你做的一切都是低效的,因為生命少了「覺知」。
心猿意馬,用來形容現在很多人的心理狀態,再合適不過了。腦子裡亂如麻,實際上卻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這是一種嚴重的內耗。
我們需要通過練習覺察獲得專註力和定力,培養心的敏銳度,才能擺脫這種效率極低的狀態。一顆敏銳而有定力的心,是清晰明亮的,它能立即看到核心問題,並能高效解決。
我教了她一些培養覺察的練習。一段時間後,她突然約我出來吃下午茶。我見到她時,吃了一驚。她不再是那種焦慮不安的樣子,而是安詳自信,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她的手中。
她笑著說:「很感謝你教我的那些練習啊,開始做有點不習慣,後來漸漸看到了效果。感覺心變得安定了,生活和工作都蒸蒸日上。」
我笑問:「你還是那麼忙碌嗎?」她眨了眨眼睛,說:「忙的話,還有空請你吃下午茶啊。」我真為她的改變感到高興。
很多時候,我們處在一個有慣性的焦慮忙碌之中。其實,我們恰恰需要在這時停下腳步,花些功夫練習靜心覺察。它會帶來驚喜改變,能提升整個生命能量的。
來,我們先讓身體安靜下來。找到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正在做什麼呢?
很多人其實都處於一種昏沉的狀態,對自己當下的行為沒有清醒的覺察。
比如,你在走路時,知道自己邁的是哪只腳嗎?吃飯時,知道自己正拿起筷子並張嘴嗎?
如果你能覺察到這些行為,很好,咱們再細微一些。
比如,你能觀察到當下身體的感受嗎?
很多人的身體一直處在一種緊張不適的狀態,但卻不能意識到,更別提想辦法調整它了。
亞健康的人往往是這樣,對身體的感受置之不理。在身體的耐受範圍內還好,一旦有一天身體撐不住了,便會發生嚴重後果。我曾看到很多年輕人過度透支自己而猝死,真是心裡難受。
修行較深的人,不僅能做到覺察到當下的身體行為、身體感受,還能覺知到此刻心裡升起的念頭。覺察念頭,只是覺察,並不需要控制。
咱們可以嘗試做一個吃餅的練習:
吃餅的練習在吃一塊香甜的餅時,如果留心一下,會發現每個人升起的念頭是不同的:
有的是「怎麼會這麼好吃」,有的是「我再吃一塊吧」,有的是「正在減肥呢,會不會胖啊」,還有的則是「我要學會,下次自己做」。
吃一塊餅的時候,竟然摻雜了這麼多的念頭,伴隨著欣賞、貪婪、糾結、焦慮、好奇各種感受。
其實,最好的狀態是——專註地吃這塊餅,僅此而已。
但這並不容易。這些升起的念頭,我們是難以控制的。其實,我們不需要控制它。念頭是暫時的,就像生命一樣,有生有滅。我們只需要看著它升起,再看著它消失。有這個覺察就好,不需要做什麼,不要去干預。這是一個練習覺知的有效方法,它能讓我們保持與自己的聯結,活在當下。
慢慢地你會發現,下次再吃這塊餅時,升起的念頭越來越少。一段時間後,你便能驚喜地發現,自己能自然地專註享受餅的香甜,感受身體的愉悅了。
像這種吃餅的練習,會讓我們心越來越有定力,世界越來越安詳。
除了吃餅的練習,還有一個呼吸的練習,實用有效,而且隨時都能練。
尤其當感到壓力和焦慮時,這個方法能讓不適感有效緩解,所以它也是放鬆減壓的小妙招。
呼吸的練習首先,我們要盡量放鬆身體,注意力先放在兩肩,觀察它有沒有聳起,讓它松下來。
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放鬆呼吸,緩慢吸氣,腹部隆起;緩慢呼氣,腹部回收。盡量呼吸地深入,平緩綿長,感受腹部隨之緩慢起伏。
留意這一口氣息是如何經過自己身體的:想像它進入了鼻翼、口腔、咽喉、肺部、心臟、腸胃,擴散到四肢……感覺它流動到的部位都變熱了,氣流在波動。同時,感受身體一點點地舒展,心也一點點地放下。
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耐心地觀察身體的每一點細微變化。
一般在三分鐘的練習之後,身心會完全放鬆下來。
做完這個練習,我們的頭腦會特別清醒,心也安靜下來。這時再回觀之前的焦慮緊張,還有那些不斷升起雜亂的念頭,便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了。這種呼吸練習,是一種連接身體,補充能量的好方法。
如果你想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可以把它進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吃飯、排隊、開會、散步,無論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我們都可以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心。
覺察一下,此刻身處的環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比如窗外的鳥叫聲、同事敲擊鍵盤的聲音、街上的汽車聲……看看自己的心還在不在,身體有沒有緊張?你需要做的,只是保持與身體的連接,嘗試自我調整,找到自然舒服的狀態。
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碎片時間,我們都可以做覺察練習的。
有過覺察練習的朋友會發現,保持覺察是不容易的。尤其當我們感到疲憊和焦慮時,特別容易被外界干擾吸引,難以把注意力收回。覺察一旦被帶走,我們又會被捲入壓力之中。不過沒有關係,我們只要留個心,平日多練習,一定會有越來越好的體驗。
我們總忙著活在頭腦之中。覺察練習,能幫助我們連接身體,驅除雜念,達到靜心,成為有覺知的人。我邀請你一起來練習,也許它會改變你的整個生命。
跟麗莎大夫做健康女人。關注微信公眾號「麗莎大夫」,獲取更多健康知識和方法。
微信公眾號世相有一篇介紹這種覺知修行的文章,沒有任何修行經歷的記者的體驗,有詳細的入手處。
最後的結果會發現,沒有觀察者、感知者、覺知者。心不隨境轉以心役物一切都在心上發生,覺性是你世界的原力,也是所有發生的背景
專註即覺知。
這個覺知心就是直心,不起分別妄想的一心,吃飯就一心的吃飯,工作就一心的工作,學習就一心的學習,不去胡思亂想,這就是覺知心,這就是保持專註。《維摩詰經》云:直心是道場。就是各個道理,離一切顛倒妄想。
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覺知,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但既然把心思用在覺知上了,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
我就簡單提煉幾個關鍵字哈!
清醒覺知,心思,專註,工作效率。
把這幾個詞的先後順序捋一捋。
按正常邏輯,我們辦一件事需要什麼呢,首先得看清楚一件事,認清客觀條件,這就要有「清醒覺知」的能力,這個是一個基礎狀態,是自然而然的,清醒覺知也不完全代表緊盯事物,那樣就消耗了「心思」。要做一件事最好能事前事後像沒發生過,這樣「心思」不滯留,流程搭配好,效率才高,這個效率指「能有一個慢慢來比較快的」 認識。效率問題出現在克服困難時候。慢慢來,一步一步銜接上,這才是培養高效率工作的良好習慣。
從更高層次去處理,這幾組詞的關係,要搞清楚更多的佛學知識,其實我們自身是時常本來就清醒覺知的,不需要刻意強調「清醒」這個概念,顛倒多了,思緒如流水一個接一個,就迷失了。 不必再立一個「清醒」的感覺出來去求得,只要顛倒少了,思緒不亂竄,就叫「清醒覺知」。有個類似的反比喻:沒有感覺就是最好的感覺。
在「清醒覺知」的狀態下,「專註」也不用刻意強調,因為沒有雜念打擾「清醒覺知」的前提下,人自身是可以六根齊用去處理一件目標工作的,不要以為辦事只用了大腦思考喲,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協同工作,這就叫「專註」。至於工作效率,學佛之人,不求效率的。求多快好省,有所求就有所礙,就不快了,認真用心起來反而飛快喲,認真起來時間流逝的感覺也快,成就感也大。
總結一下。
用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表達也不是很清楚,若有妄語之處請見諒,若有幫助,感恩慈悲佛菩薩。對了,提高一個人的效率都難上青天,提高眾生的效率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是一個好問題。
專註思考時,覺知不是不在。
感覺不到,不等於不在。法一直在。覺知是無法特意去覺知的。特意去覺知,那只是一種將要覺知到法的形式,如同打坐時先盤腿。
特意只會遠離。專註的思維狀態中,覺知一直在,背景一樣的存在,就像繁星背後的夜空,一直在,就像樂曲里的休止符,一直在。思維是法的一種集起形式,而所謂主動的覺知也是法的另一種集起形式。二者沒有質的區別,就像特意強調暗夜,會暗淡了星空,就像特意強調寧靜,會令樂章流逝。清醒覺知,其實也就是讓你活著當下,讓你明白的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而目的也就是不讓你的思維向外攀緣,而轉向觀內心,把自己的專註力放在動作上了,自然就沒有胡思亂想了,轉向內心,從而開發自己的覺性,在一些實際的修行指導中,好像是讓你訓練自己,先覺知,在去做身體的動作,逐步達到讓心去指揮動作,而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出於本能反應而行動,我記得好像是空海法師所講的四念處中有提到,我記得不太真切,若樓主有興趣可以搜一下
在剛開始的時候,你會時常發現或許不可能把工作和覺知結合在一起,但是禪要告訴你,它不僅可能,而且很容易就可能,只要以正確的方式來開始,不要從XYZ開始,要從ABC開始。
所以當你在工作的時候要保持覺知需要很多的訓練和規範,一個人必須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比方說走路,你可以走路,你可以覺知到你在走路,每一步都可以充滿覺知。吃東西……就像在禪寺里他們喝茶的方式,他們稱之為「茶道」,因為在品茶的時候,一個人必須保持警覺和覺知。
from Osho 網路搜索「如何在工作中保持覺知」便可找到原文
正巧今天也想到這個問題,這是我給自己的答案——從簡單事開始練習,像是走路,呼吸,吃飯。慢慢的覺知會變成一種習慣,逐漸在複製的事情上也會養成覺知的習慣。之後,思維作為一種工具為工作服務,而覺知仍在。
重複重點:從簡單事開始練習,然後覺知變成一種習慣。
個人初學,從自身給你一些答案,如果你升起了覺知覺照的念頭,自然去抗拒煩亂的心念,這個時候未覺知時,你的心是會產生難受彆扭的感覺。
然後等你覺知時,這個過程可能只有幾秒或更短,但是你肯定會捕捉到這種感覺,然後獲得了經驗,如果你繼續對這個感興趣,你就會繼續「修行」下去。從個人認知來看,覺知的狀態無法用語言描述,但這並不代表其神秘,一點都不神秘,一種非常主觀的感受。
嗯,不過可以推論的是,這種狀態對人的心性和性格有根本影響,從個人體會,認為要是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是非常不錯的。
覺得不一定是信佛,但是從佛學處得到這利益,那就繼續也沒什麼不好。這樣搞,人會瘋掉的。不要瞎搞。
要工作時就是工作,這就是如一,入流亡所。
然後清凈時就是清凈,忘我,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湛然清凈。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想到過佛教全部都是「物理學」?
※學佛的人對於大街上的美女,到底應該看還是不看?
※對「無我」的一些認識,請善知識指點?
※如來藏為什麼會被蒙塵?
※觀世音菩薩是佛還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