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學習和早起學習哪個效果好?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熬夜晚起毀上午,早起學習傻一天


個人經驗。

不要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天最少也要睡個6小時。所以不管是熬夜還是早起學習都應該保證至少有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雖然是熬夜或者早起,我建議還是要有規律性。比如比較規律的熬夜,就是說每天都3點睡早上9點起床的那種,或者比較規律的早起。

熬夜和早起,我認為最重要的目的是這兩個時間段都是避開人群,嘈雜的最好的時間。我特別推崇晚上的這個時間。晚上的時間從7點到晚上1、2點的時間很長,而且經歷了早上和下午的一些事情後,個人感覺會有很多想法,於是幹活很有動力。而早起對於我來說實在是沒有意義,我曾經試過自己4點起床看書,但是我發現一到4點辦,鳥兒開始叫了,到了5點很多小店都開門了,路上人也多了,汽車也多了,還是特別吵。

然後如果沒有工作,而且一個人住的學生的話,我曾經試過一種生活,就是把自己封閉在完全黑的房間里,只有燈,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一切時間都不看,不與外界保持聯繫。然後開始學習,餓了吃,累了睡,直到完成一個項目。我那是用了4天時間,做好這件事情,但是我感覺我只過了3天多一點。原本想打開窗帘晒晒太陽的,發現那是已經是傍晚了。總之這種感覺很奇怪,沒有什麼必要千萬不要嘗試。

綜上所述,要有固定的睡眠時間,生活作息要規律,然後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就好。


親身經歷來講,不需要熬夜與早起,只要在學習時百分百投入,不想別的,不五分鐘看一次手機刷一下微信微博知乎,效果和效率比熬夜早起都要好。


今天剛好在看這篇文章,貼過來好了。

人在清晨的記憶力最好,學習效率最高(假)

真 相

每天記憶力最好的時間因人而異,不可一概而論。研究表明大多數年輕人——特別是「夜貓子」們的最佳記憶時間段並不是早晨,而是離開了學校的晚上。另外時間段只是影響學習效果的眾多因素之一,和情緒相關的激素或神經遞質——例如腎上腺素,也會影響到學習效率。

論 證

記憶里最佳時段各有差別

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記憶力差別,屬於學習方式研究的一部分。這類研究起始於1894年,在漫長的百年中,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生理學家不斷地進行著對人學習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希望對影響學習方式的元素能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應用於教育。

直接比較記憶力的實驗各種各樣。1970年英國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柏德里(Baddeley)發表的一項名為「記憶與一天中時間段」的研究中,他讓受試者記住一段短數字再馬上複述出來,結果這種對於簡單內容的短期記憶,受試者的表現上午優於下午。1972年美國莫瑞州立大學的教授巴萊特(Barrett)發表了一個關於保持記憶的研究,發現在接受信息到再次回想起來的4個小時間隔中,有睡眠的人比沒有睡眠的記憶力更好。

1978年,美國聖約翰大學的里塔·鄧(Rita Dunn)和肯尼斯·鄧(Kenneth Dunn)教授做了一個一天當中記憶力的比較。他們根據實驗的結果將記憶的最佳時段分成了以下四個大類:

1. 大約30%的人在早晨記憶力最佳。這些人在一清醒時就已經做好了吸收新知識的準備。

2. 大約30%的人在下午記憶力最佳。他們往往在午飯之後才算是真正活了過來。

3. 大約30%的人在晚上記憶力最佳。他們就是所謂的「夜貓子」。

4. 大約10%的人沒有任何時間偏向性。他們似乎在任何需要進行學習的時候都能夠集中精力學習。

1993年美國查爾斯頓學院辛西婭·梅(Cynthia May)的研究又表明,老年人在清晨的記憶力達到高峰的較多,而年輕人在下午和晚上達到記憶力的最高峰最常見。

這些研究綜合起來可以讓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多數年輕人的最佳記憶時間段不一定是早晨,特別是「夜貓子」,他們的最佳記憶時間段是離開了學校的晚上。也因為如此,不考慮個體差異就強迫年輕人早起背單詞記憶公式,到底是否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值得商榷。

激素對記憶力也有影響

讓我們再回到一天記憶力最好的時間的討論上來。體內激素伴隨著人的作息而產生的節律性變化,對於學習與記憶的影響,是近些年的一個熱點研究對象。目前的研究已經從直接做實驗比較人在不同時間段的記憶力,轉變為通過測量人的壓力應激激素(stress related hormone)在一天中的不同水平,間接地分析記憶力隨著時間的變化。以最主要的壓力應激激素——皮質醇(俗名「可的松」)為例,通常情況下,皮質醇在蘇醒後45分鐘分泌達到峰值。它的作用是讓人蘇醒並且刺激新陳代謝,讓體內的能量物質開始分解,為開始全新的一天提供能量。此後,皮質醇水平迅速降低直到午飯時間。午飯後,皮質醇水平的降低速度趨於緩慢。

但是對於夜貓子來說,一旦長期的夜行晝伏的生活養成,他們體內的激素變化又是另一幅情景:不會出現一個明顯的醒後的高峰,一天中下降的程度也很微弱,而且晚上還會出現反彈。

沒有人是天生的夜貓子,人類的身體被設計成到了夜晚就自動關閉。儘管有些人可以在深夜和凌晨依然保持清醒,這種習慣卻常常為身體帶來一些影響。如果你是一隻夜貓子,你的身體會逐漸喪失這種到了夜晚就自動關閉的功能,甚至會在所有人都進入睡眠時得到第二個清醒刺激。這種刺激也許是來源於電腦屏幕或者電視機屏幕的人造光源,就像咖啡因一樣,成為你不眠的動力。時間長了,這種被反覆激活的皮質醇水平會導致劇烈的壓力反應,並且使得你更加難以入睡。

雖然皮質醇對於記憶力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它很有可能間接地通過影響情緒相關的激素或神經遞質——例如腎上腺素,從而影響到學習效率。大量的研究發現,較高的皮質醇對於新記憶的形成有一定增強作用,這顯然跟高濃度的皮質醇保持大腦清醒有關。

但是,高濃度的皮質醇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記憶提取階段,壓力導致的高濃度皮質醇卻會妨礙記憶的提取,使人更容易什麼也想不起來。大概這就是為什麼緊張的學習環境對提高學習效率相對有利,但是考試的時候太緊張就很悲劇的原因。並且,長期處於高強度的壓力刺激下,會導致一系列心理性和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PS:來源於《流言百科》


6:40起床,7:30之前到了圖書館,看了兩篇文獻並整理了筆記,做了一套雅思聽力和閱讀,練口語練到覺得有些累了,起身去沖咖啡,一看錶竟然才10點。覺得自己已經做了很多事,卻依然有大把的時間去做更多的事,這就是早起的感覺。

相反,由於特別相信自己deadline之前搞定論文的能力,於是決定不到收假前一周絕對不開工。玩了一假期,每天睡到自然醒,全天刷微博看綜藝。

終於deadline要來了,我決定一個通宵搞定所有。夜深人靜,沖好咖啡,打開電腦,準備跟論文一決雌雄。從論文框架的構建,到開始寫introduction和abstract,磨磨蹭蹭到了凌晨3點。喝了咖啡精神不困,但是感覺腦子不夠用,思維也很混亂,最重要的是眼睛受不了了。於是我決定今天先放它一馬,睡了。第二天起來看到昨夜的成果,除了給introduction添了兩段話外就剩下幾個框架的大標題,仔細一看還有好多語法錯誤。

體力不支,思維混亂,晚上不適宜學習!這就是熬夜學習給我的感受。

當然,也有人晚上效率比較高。考研時,男盆友就喜歡睡到9、10點然後在圖書館待一天,覺得那樣效率高,要是讓他7點起,估計一天都得廢。

不過在切身體會到早起學習的好處後,我還是特別推薦早起,有時候發現時間過得竟然比自己想像的慢真的會有一種賺到了的感覺~


有餘力則學,適當刻苦。


很多熬夜的人都不是在學習。

學習是很私人化問題,竊以為這種問題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親自去試一試,多試幾次,難道你還不能找到答案么?

對我自己而言,當然是晚上學習效果好,但我不是熬夜。因為我晚上可以學習到凌晨四點,但我要睡到下午兩點啊!我經常都是這樣。因為我已經形成生活規律了。

前幾天,看了顧維鈞的一些事,發現他也是晚睡晚起,一般是早上九點多起床,但他也是很有規律的。

記得以前看一篇報道,說邵逸夫經常是半夜三點睡覺,所以他晚上12點那頓飯特別豐盛,好像是有兩個燉鴿子的。他也活到了107歲。

所以不管是熬夜還是早起,關鍵是要形成規律。但這個規律真的要自己去摸索。

你抽幾天去實驗真的就這麼難么?


謝邀,當然是熬夜學習好,因為熬夜的時候都帶著白天碌碌無為的懺悔之心。


很多美國數據型的文章並不靠譜。因為很多美國人寫的這種文章,只是混文憑的,數據更容易過關,所以,不是說看到美國人數據型文章就覺得高大上,還是要具體分析。

人類和老虎走的是同樣的路,只不過活動時間不相同。老虎學會了避開人類。人類大多在白天活動,待到黃昏日落,人類離開之後,老虎便開始出來捕食和玩耍。

所以,熬夜和早起,僅僅是習慣問題。

但是,從不熬夜到熬夜,需要一個身體調整過程。第一次熬夜的人,在臨睡之前,可能感到身體顛倒錯亂,然後三秒迅速進入睡眠狀態。熬夜使人的基礎代謝發生變化。

基礎代謝,是指人體維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所以,當你準備熬夜時,應該加強身體鍛煉。這裡的身體鍛煉,是指游泳、跑步,騎自行車,健身。不是指球類等對抗性運動。

準備熬夜的當天,則不應該再進行體育運動。

下面開始準備熬夜。

人其實是受暗示而生存的動物。在你確實必須要熬夜,必須上夜班的時候,你就不能接受熬夜有害健康的這種知識暗示,你必須接受熬夜也能健康生活的積極暗示。

現代社會一切工業食品,其最早起源都是五百年前的航海時代。在近海時代,工業食品的要求還不是那麼突出,到了遠洋時代,工業食品就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在遠洋時代,船隻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沒有靠岸,為了解決海員的食物問題,就產生了工業食品。餅乾到速食麵,都是航海時代的產物。

  長保質期食品,本質是一種變態食品,是遠洋航海時代海員不得已的工業食品。

  所以,熬夜的第一個黃金原則:就是不吃工業食品。包括餅乾,可樂,速食麵等等長保質期食品。單位食堂和單位就近的小吃餐飲店,或者自己現場烹煮,是最佳的。

我們知道,傳統的中式餐飲店,其實只做三餐,而肯德基麥當勞卻是隨時營業。因為肯麥的食材,本質上是冰庫的長保質期食品。

  很多人會讚美肯德基麥當勞的衛生,卻完全不顧他們的食材是冰凍庫存,庫存最少一個月。

  這是中西醫觀念最大差異。外國人飲食重衛生勝過新鮮,卻是因為中西方人體質不同。

  明確的生物科學和考古學證明,中國人在一萬年前就開始豬的馴化。在這一萬年的馴化過程中,中國人就更明顯的具備雜食能力和免疫能力。

  而在北歐寒冷社會,食材明顯更單一,對複雜食物的吸收能力低,對外來菌種免疫力弱。

  近千年的人類社會大瘟疫,有明確歷史醫學記載的,一般都是西方社會,西班牙流感,或稱1918年流感,歐洲人死了五千萬,北京的非典,歐洲醫學家一般都預測大規模的死亡,但是這種事情並沒有發生。這就是中西方的認知差異。

  所以外國人更願意像北極動物一樣,飲食更願意選擇冰凍食品,一年四季也吃冷飲雪糕冰激凌。

  但對中國人卻是沒必要,也是不適應的。

  或者這樣說,中國人的食材,可以降低一點衛生要求。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所謂的衛生,並不是人體能夠辨識的標準。衛生並不是越高越好,因為超高標準衛生,會將有益菌和有害菌一同消滅了。 這對萬年雜食的人種,是不利的。

  實際上,中國人吃了肯德基麥當勞,第二天大便稀薄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腸胃對肯麥等典型的工業食品,吸收能力很差。

  所以,熬夜的第二個黃金原則:就是不吃肯德基麥當勞典型的西方工業食品。尤其冬天的冰激凌,這個尤其不能吃。

熬夜族的飲食安排大致是這樣:

  1. 傍晚 5-7 點: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魚、肉、蛋、奶,等等。

  2. 晚上 11-1 點:碳水化合物,有三種類型:糖類,澱粉和纖維。

  能使人胃口大開的熱湯麵為主,炸醬麵,西紅柿雞蛋面,茄子面,打滷麵,適量添加海鮮等等;

  或者菜色豐富的熱粥,如蓮藕蝦仁粥,香菇瘦肉粥,等等。

  可多加蔬菜,蔬菜纖維並不產生熱量,它不能被吸收,但可以幫助處於消化系統中的食物順暢地移動,並減慢其對熱量的吸收。

  3. 凌晨 5-7 點:清淡的白粥即可。

  在工作結束,凌晨最後一餐之前,身體要有微微出汗的運動,比如單位的跑步機跑步,溫水游泳,近距離的回家騎行,注意慢節奏,微微出汗即可,然後做拉伸運動:

  有條件的話洗溫水澡,就餐,稍事休息上床。

  4. 中午 11-1 點:

  此時切忌一睡到下午甚至晚上。早上的粥水,睡後一般會有尿意,尿意醒來時,上完廁所應補充湯麵或菜粥(應準備好,微波爐一熱即可),半飽即可,然後繼續睡到自然醒。


個人認為早起好,以我最近的切身感受為例。

以前讀中學的時候,由於每天晚自習11點才回家,還要趕作業到12點甚至更晚,因此早上起來之後非常疲憊,總覺得困。那個時候就覺得什麼老師說的早上背單詞效果最好就是胡扯,困的要死腦袋發直,更不能理解從啟蒙教育開始的全班晨讀背誦的意義。最近在家裡備戰托福和GRE(水平就是六級剛過線的渣),對我來說背單詞的現實迫切直接碾壓了我的懶床習慣和對單詞的恐懼而造成的拖延。我開始試著早起背單詞了,同時配合11點之前必須睡覺。

我發現堅持下來之後,效果真的不錯。同樣是反覆朗讀,一個清新的腦袋可以在腦袋中反應出該詞的拼寫和意思,有時是同義詞反義詞突現湧現然後記下同時複習。這樣的狀態可以從早8點持續到10點,對我來說已經是在我個人最高效狀態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情況了。而晚7點到晚10點的背單詞很多時候是機械重複,沒有這個效果。

而白天睡覺夜晚複習的作息,以前多次嘗試,特別是大學期末考試期間。經驗是:12點之前都很困,撐過1點,就會睡不著了,加上夜深人靜,效率也不錯。可是代價非常大。一是第二天肝火旺腸胃明顯不舒服,身體吃不消;二是第二天白天我就要腦子發怵一整天,造成做事效率低下,並且睡一整天也不能讓身體恢復舒適狀態,得不償失。

可能說的有些雜亂,手機碼字,隨便談談。如有不足,諒解。

快11點了,我睡了~^_^


早起:接受知識/學習/背誦/閱讀

熬夜:輸出思考/創作/反思/點子


熬夜學習適合突擊戰,早起學習適合持久戰!


以下都是個人經驗。先下結論:

我認為熬夜更適合思考,早起更適合學習。

我同時嘗試過熬夜學習和早起學習,熬夜學習的時候雖然會定下一個必須睡的時間,但是如果那個時間沒有完成任務,還是會適當地延長一點時間,直到任務完成為止。而且夜深人靜,在環境的作用下,應該還是會對心理有一定影響的,所以比較適合靜下心來安靜地思考一些難題或是總結之類的。而早上因為早起沒多久天就亮了,讓人感覺時間還是很緊迫(也可能有個人原因,從小被說到大的就是早上的一分鐘=中午的一小時),更好抓緊時間學習,不容易浪費時間,感覺效率也會高不少,逐漸變亮的天空也會給人一種成就感(這句我瞎扯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每天的睡眠時間,如果決定熬夜學習的話,要看看有什麼時間可以補回來,如果決定早起學習的話,就早早的去睡覺。如果兩個都…我還沒感受過。

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學習的話主要是看能不能學進去,不想學一整天坐在那也沒用,在那磨洋工什麼時間都能耗完。

個人認為,學習和生活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俗話說的好,時間是很珍貴的(儘管很多人認為這是假的,但我覺得這是真的)不喜勿噴,時間要花的適當合理,才是真正利用好了時間,熱心網友最快回答

每個人每天都擁有1440分鐘的時間,時間稍縱即逝,失去了就永遠也追不回來,一定要把握好現在的每一分鐘。
如果一個人可以活到80歲,一般在1-20歲和60-80歲這兩個階段基本是無法工作的。那人的一生真正能用於工作的時間就只還有40年的時間。
那讓我們看看我們的這40年時間是如何分配的,最終分配到工作上的時間到底有多少。
1、 睡眠。平均每天8小時,40年耗費13.3年。
2、 三餐。平均每天2.5小時,40年耗費4.2年。
3、 交通。平均每天1.5小時,40年耗費2.5年。
4、 電話。平均每天1小時,40年耗費1.7年。
5、 看電視、上網。平均每天3小時,40年耗費5年。
6、 看書報、聊天。平均每天3小時,40年耗費5年。
7、 洗刷、洗澡。平均每天1小時,40年耗費1.7小時。
8、 午休、休假、鬧情緒、身體不適。平均每天2小時,40年耗費3.3年。
9、 工作。平均每天只還剩下2小時,40年時間我們只有3.3年能用於工作上。
我們只有3.3年的時間用於工作,用於創造價值,多麼觸目驚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應該如何管理時間?有哪些事情浪費了我們的時間?如何避免浪費時間?
時光如梭、人生有涯,我們不能在時光流逝之後,才去感嘆後悔,而是要把握現在,用有限的時間去實現更多的夢想。
人生太短,只爭朝夕,時間是稀有資源,稍縱即逝,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完全取決於他怎樣利用自己每一分鐘的時間。

綜上所太述,電睡早起,學習的事急不來,從容些


晚上。有種白日辜負時光的愧疚感促你格外珍惜。


這個要看你自己適合哪個,我們高中時候冬季6:10,夏季5:50,就要到校,到校後冬季跑步夏季做操然後早讀……他媽的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種災難,我早讀基本上都是睡覺的,睡覺還得堤防老師,睡不好,然後一上午時間基本都是在昏昏欲睡中度過,下午就好很多了,晚上很精神,高三時候壓力大但還是早上還是這樣,因為壓力下午晚上也不怎麼滴,恨死那樣的學習時間了,畢業後高中改為七點多,我覺得他們好幸福啊

如果不是因為那麼變態的作息時間我想我能考到好一點的學校


看自己的習慣了啊,還有就是你在幾點的時候效率最高。

大家基本上是早上。

我比較喜歡熬夜。。但是總熬夜我還得睡覺補回來,我覺得得不償失。

晚上我可能是在大學習慣了,晚上十二點以後效率特別高。

後來跟著大家早起,發現時真的困啊,困得特別難受,不如不學習呢

所以說,找到合適的方法很重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真的可以事半功倍


晚起毀一早,早起毀一天


有沒有經常熬夜

而不早死的方法

沒有!

最近,我的朋友圈都被這個段子刷爆了。

理由很簡單,他們都喜歡熬夜啊!

  • 有的人因為工作喜歡熬夜,深夜坐在冰冷的桌子旁,對著電腦啪啪啪。

  • 有的人因為學習喜歡熬夜,在昏暗的燈光下頭懸樑錐刺股、奮筆疾書、伏案而息。

  • 有的人因為娛樂喜歡熬夜,躲在被子里興奮的刷APP、看各種小視頻、小說。

而我呢? 我看見的是又一個媒體人因熬夜過多猝死了,他才34歲啊......就在我所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他等著等著地鐵就去了...... 每次出現這些新聞的時候,朋友圈裡的夜貓都各種痛心疾首引以為戒,說以後打死也不會熬夜了。但過幾天,又看到他們在凌晨一兩點分享的歌單和工作。

現在的社會好像有個奇怪的共識,不熬夜不青春,熬夜的人才是努力的,生活豐富的人。每天早早上床睡覺的好孩紙會被認為是沒青春、老年人般的、無趣的。

還有些鼓舞人心的口號「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死人的。死了以後大把的時間睡覺。」

我只想說,熬夜和奮鬥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如果你的工作是需天天熬夜才能完成的,恕我直言:

  1. 要麼,你就是個拖延症。

  2. 要麼,你就是做著與能力不匹配的工作。

我讀書的時候有個朋友,校園牛人,讀到大三就同時身兼學生會會長、同鄉會會長、班長,還在一家名企實習。深夜經常發QQ(那時候還沒有微信)跟我說:「不行了,心率不齊。如果我今晚猝死的話,記得幫我告訴她我愛她,我的賬號密碼還是她的生日。」

「你吖的少熬夜會死啊?」第二天醒來看到QQ的我總是開口大罵。我問,你就不能這麼作嗎?少做一份工會死么?以他當時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根本不能同時兼顧這麼多工作。他說:「年輕人就是要拼搏一點,舒服留到老了以後吧。」說真,我真擔心他這樣熬下去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到老。

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追逐超過個人能力的慾望,不是作死還是什麼?對熬夜的人,我真的只想說,未來的路還很長,沒必要一下子就把自己逼死了。

當然,這世上不熬夜的牛人也很多。就像是我曾經的一位學長,身處最恐怖的金融行業,每天也是12點就上床睡覺,早上7點起床。他說:「我白天好好工作,把緊急的重要的先做了,晚上也沒有必要去熬夜。」

說到這裡,估計有很多從事創作的人要跳出來反駁我了。因為【深夜】好像是他們必須的創作環境。有科學佐證:晚上人的腦子裡會分泌出一些多巴胺,大腦偏感性,人會更多愁善感,思緒也會更天馬行空,適合創作。 「夜晚讓人的感官無限放大,任何一絲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內心的騷動。」 我曾經也還真的信了,並常常過著晝夜顛倒的創作生活!後來智商和身體的驟降讓我開始反思。

古今中外,多少藝術作品都產生於白天。其中大哲學家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時間幾乎從未有過變化,就像機器那麼準確。甚至鄰居們以他每天散步的時間來校對時間。就是這麼一個準時上床睡覺的人,智商才沒有退化,在有生之年名著一部接一部,寫到手軟。

有一個朋友,從事文案和設計多年,每天11點後肯定找不到她人,因為睡覺去了,按她的原話就是「本來做這些就要用腦的,不好好休息腦子會不夠用怎麼辦。」

同為文案狗的我很好奇,便向她請教怎麼在白天出高質量的作品? 她說:

「門羅(2013年諾貝爾 文學獎獲得者)有句話「小說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座房子,你可以去卧室走走,客廳看看,然後望向窗外有別樣的風景。」

「作為一個創作的人,不能說在打開電腦坐在家裡才開始創作。創作是生活,從早上起來的那一個刻就開始了。我在清晨設立一個創作的小目標,然後在吃早餐、出門、和朋友聊天,喝咖啡的過程中去完成。一切你看到的東西會打開你的思維,會賦予你靈感。例如你看到的一個路牌,地上的一個硬幣,也很可能成為你創作的素材。」

她還跟我講了一個有關靈感的故事,

《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有天在晚上和朋友邊走邊聊天,突然看見地上的一枚硬幣,朋友有感而發道:「六便士和月亮一樣,都是圓圓的,為什麼大家只看得到天上的月亮,而看不到地上的六便士呢?」作者聽了後靈感大發,當即記了下來,於是便有了今天大家熟知的《月亮和六便士》 後來我也效仿我朋友的做法,出門一定會帶上一個小本子(偶爾用印象筆記),所有零碎的創意和想法及時記下來,回到家坐下來再翻開本子。發現作品真的很快就出來,創作再也不會有種便秘到天亮的情況了。 真的沒有多少事情真的需要你去熬夜,如果你還熬夜,不是自身拖延症就是方法不對。

「熬夜有什麼危害?能舉個例子么 ?」

「不舉。」 「還有呢?」 「丑. 智商下降. 注孤生. 」

有人覺得這些都是比較長遠的危害啊,以後的事誰說得准啊。

那熬夜還有什麼最直接的危害嗎?

最簡單粗暴的例子莫過於我的舍友A,剛出來工作時,明明和我一樣又白又嫩,結果她堅持熬夜了一年,臉色從微黃到蠟黃到如今的黃黑不分,化妝必須把脖子和手臂也一起化,否則就像是帶了一個白色面具。後來表白被拒,她才悔恨道「臉到用時方恨丑」,堅決不再熬夜,希望恢復當年白皙的面龐,天天面膜牛奶黃瓜,然而一年過去了,黑黃如初。

反正丑的人那麼多,你熬夜也沒差啊..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職場星探】


推薦閱讀:

你見過怎樣的學習能力超強的人?
東北有哪些神奇的習俗與習慣?
你最喜歡《老爸老媽浪漫史》當中的哪一個?為什麼?
哪裡可以看代碼直播?
什麼時候讓你體會到大學專業沒白學?

TAG:學習 | 生活 | 大學生 | 考試 | 高效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