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用戶體驗研究有哪些公司做得比較好,聯想、海爾、魅族算不算?有沒有硬體用研的學習網站?

雖然說用研的方法都是相通的,但畢竟硬體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是有一點的區別。1)硬體試錯成本大,不能像軟體那樣先上市,然後邊做邊改;2)硬體都是要付費的,還要考慮消費人群的問題,大家都想高配,但價格低的功能肯定沒貴的好。等等。


謝邀。不過不好意思,我可能要潑個冷水。

簡單說,我對用研在最終產品中起的作用持懷疑態度。

很多年以前,Nokia還如日中天的時候,我曾經得緣較近距離地詳細了解到他們芬蘭用戶研究團隊的工作方式。說實話,他們研究的方法,有價值的發現,過程的周密、詳細程度,都讓我當時極為佩服和推崇,可以說是經典教科書級的。

但後來07年6月30日iPhone發布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許多人都說,Nokia是因為不重視用戶體驗才被Apple打敗的。但我了解到的,告訴我這不是事實。

但為什麼Nokia在用研上投入巨大,成果豐碩,卻沒有轉化為NB的產品呢?

這件事帶給我很多的反思。

我推測的原因有兩個:

1. 用研發現的是過去和現在,而做IT產品是在預測未來,光憑用研可能只能做出更快的馬車。

比如虛擬鍵盤出現之前,我就是做手機的PM,但我完全無法想像虛擬鍵盤的體驗能夠媲美實體鍵盤。我相信調查的大部分用戶也會跟我想法一致。

也許觀察用戶使用環境、了解用戶心理和習慣的用研方法,更適合於做雨傘、鐘錶、家用器具等傳統工業設計對象。

2. 用研在產品決策中的話語權太低。

這應該是業界共識吧,不展開。

題目中的一部分公司對用戶研究的做法我知道,怎麼做的焦點小組、建了教科書式的觀察室、動用了眼動儀...但我不了解所有的公司的情況,所以不好比較孰優孰劣。

更何況過程完備和結果圓滿從來都不直接掛鉤。


這個問題貌似有點多,有點大。我嘗試分別回答下。

1.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看,聯想、海爾、魅族的功能抄襲和堆積很嚴重,用戶體驗比較一般,只能說發力點不在用戶體驗設計上(如果抄襲算的話,那某廠勉強算有一些優勢吧);做的最好的當然是蘋果,小米的手機MIUI系統、鎚子的工業設計和個別軟體是下了功夫的。

2.沒注意到專門的硬體用研網站,硬體從業者不如軟體從業者交流開放。你能在一些設計公司,比如唐碩、LKK等,零散找到些工業設計中用到的用研案例。但是想要深入學習的話,更建議系統了解用研知識和崗位所在的硬體行業,利用用研的工具合理解決硬體行業的體驗設計問題。

然後,從一個智能硬體從業者的角度談一些硬體體驗研究的體會(我是消費級的智能穿戴從業者;手機、PC等應該有更專業的視角)——

1.首先說一下,好的用研不等於好的用戶體驗設計,需要市場、產品、工業設計、硬體方案設計、系統、軟體端、供應鏈、工廠等各部分協同好才能有一款好的產品。這同樣適用於軟體,相比下軟體好調頭。

2.就像你說的,免費模式幾乎已經證明不適用於硬體了,所以硬體產品也是一個消費品;而在智能硬體領域,除非是兒童、老人、禮品等細分市場外,絕大多數的消費者和用戶是重合的。所以影響用戶體驗的,不僅僅是需求、功能定位、使用體驗流程等使用體驗,還有來自市場層面的消費者知曉、選擇、決策購買等一系列的服務接觸點。

不過呢,高配低配這種,主要是看定位的市場需求和自己能力的平衡,選出針對目標市場的最優解產品。

3.從公司整體層面看一下,一個硬體產品需要哪些過程呢?粗略的分一下,大概有制戰略(目標市場)、定產品(功能等設定)、產品實現方案的制定/評估和優化(硬體和軟體的交互設計、硬體解決方案、軟體支持方案,市場概念和傳播方案等)、產品內測/公測(功能、外觀、價格等等test)、量產和銷售(銷售策略)等。如何在整個過程中平衡自身能力/商業目標和用戶體驗,都需要用戶體驗的參與和支持。

我認為一個理想的用戶體驗部門,應該在整個過程中都能給予支持的。從用戶需求、市場細分or用戶定位、行業動態把握、競品分析,到功能定義、軟硬交互設計、方案評審,再到品牌定位、營銷策略、運營、售後支持和反饋,都應該有所作為。你要為產品的體驗和真實的用戶反饋負責,因為中間任何一個過程,都容易出現公司過度像自我傾斜、減成本、弱化體驗,從而致使產品的失敗。

硬體的模式比較重,所以,每一步的決策都需要更為合理的支撐;當然如果中途有變,你或許不得不返回去重新來一遍。(還有,硬體重在硬體和固件,軟體的層面還是可以測試和快速迭代的)

4.理解整體的過程和用戶體驗的責任之後呢,你要踏踏實實的積攢技能了。

比如在面對策略層時候,要抓得准需求本質和細分特點,就要有必要的需求分析能力和定性定量的群體研究技能,UA/用戶畫像/;

比如,和產品經理一起,要理得清競品邏輯,猜得對用戶反映和原因,你可能有一定的產品知識和心理學知識,一些觀察和訪談調研的方法;

還有交互設計中的用戶偏好研究、參與式設計等(超過100種不同的方法),產品測試中的可用性測試、易用性測試;

還有市場研究中的品牌偏好,價格敏感度,信息和媒體習慣研究等。

... ...

以上也算是我最近工作的一點小思考。

當然實際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而且不同規模的公司、不同規模的團隊,涉及到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文化有一些偏差。同時,可供選擇的工具和資源也有差異,用最合適的方式去解決就行了。當然,不要忘了反思總結和精進。


目前用戶體驗大多還是在界面、虛擬產品層次,到實體產品層次的比較少。後者會涉及到較多的工業設計等,所以用戶體驗指標會有很大差異,不過整體思路都是一樣的,就是用戶對於產品的使用體驗。

目前接觸到了主要是家電行業研究比較多,美的、九陽、方太都有不少探索,行業也有了一些積累。之前我搜過一個叫UET指數的內容,它對家電行業的體驗維度進行了界定,可以參考一下。


推薦閱讀:

目前市場上除了蘋果的 Airport Extreme 之外,還有哪些產品可以在2.4GHz 和 5GHz 兩個頻段下同時運行?
誠心求一萬左右的電腦主機配置,剪輯,遊戲用,什麼靠譜?
為什麼大型路由器交換機再另開發cpu而不用intel至強系列的呢?
顯卡性能哪個指標最重要?如何選購顯卡?
為什麼內存表面是粗糙的,CPU是很光滑的?

TAG:用戶體驗 | 小米科技 | 硬體 | 用戶體驗分析 | 聯想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