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往生凈土的一心不亂問題?


為什麼沒有人去仔細研讀一下玄奘菩薩翻譯的《稱讚凈土佛攝受經》呢?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卷1:

「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玄奘菩薩翻譯的經文可知,往生者有定無定且不論,是佛陀的攝受力令彼等一心不亂。

此時一心不亂是因為他力,對於自力是隱而不說的(自力的部分,是品位高下資糧)。若一味強調自力令己心不亂才能往生,則不順阿彌陀佛大願。


一位佛友的警示

我們看看浙江省天台山佛學院釋本幻敬選如何說的: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佛友走了。雖然他們學佛的年頭都不算短,態度也很虔誠,但是他們在走的時候,對於死亡似乎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求生的慾望很強,寄希望於醫生,心力孱弱,根本提不起功夫,對佛菩薩也似乎沒有信心,手忙腳亂的。學佛本是為了了生脫死,是,在他們臨終的這一刻,卻並沒有真正地派上用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通過深入地觀察,我發現,在很多修行人的心目中,都隱藏著一個非常微細的妄想。這個妄想就是:不自覺地和沒來由地相信自己臨命終時,運氣會比別人好一些、會發生奇蹟.至於為什麼會與別人不一樣、會發生奇蹟,自己也說不出根據,反正是很自信,或者說有那種感覺。正是這種盲目的自信,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虛幻的感覺,消弱了修行者對死亡的警覺,以至於在修行上得過且過,懈怠放逸.修行貴在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不存幻想。如果當下不能發生奇蹟,那就不要幻想臨命終時會發生奇蹟,如果當下不能做到正念分明,那就不要幻想臨死時突然能夠正念分明;如果平時不能做到佛號不斷,那就不要幻想臨終四大分解、痛苦異常時能提起佛號;如果當下不能作主,那就不要幻想臨終時能作主,修行不能有絲毫的賭徒心態,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對未來的幻想上面。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了生脫死的希望寄託於當下,這才是唯一可靠的! 願我們在夜靜更深之時,多多捫心自問:我有什麼本錢打發得生死?


首次被邀,不勝惶恐。問題重大,學識淺陋,不敢亂語,或斷人法身慧命。由此強烈推薦《印光法師文鈔》,凈土學人必備,讀之利益甚多,可生正知正見,不走彎路。

念佛三昧, 亦不易得, 若不自量, 或致著魔。須知往生凈土, 全仗信, 願。有信, 願, 即未得三昧, 未得一心不亂, 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 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 不復以信, 願, 凈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 為凈念。念佛時, 常聽自己念佛音聲, 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 未得實益, 由不注重信願, 不能與佛感應道交, 仍在此五濁惡世中, 做苦眾生耳。(續編·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以信願為主, 有真信切願, 決定得往生。至於證三昧, 不可不發此心, 實則今人絕少證三昧者。以能證念佛三昧, 現生便已超凡入聖矣。切勿等閑視之。(三編·復陳士牧居士書一)

修凈業人, 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 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 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 得則可。不得, 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 便與佛不相應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編·復何希凈居士書)

以上引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曾親證念佛三眛,被尊為凈土宗十三代祖師,更相傳為大勢至菩薩再來。印光大師的話,對於凈土學人,可以說是基本上完全可信的。

要做到一心不亂是很需要功夫的。確實如題主所言,要做到很不容易。其實臨終必要的是要保持正念;也就是要做到臨終心中只有凈念,不生惡念。即臨終時信願真切:萬緣放下,決心定要往生凈土!彌陀必來接我!除非神志不清;但有意識,便心意堅定,一心一意的念佛!

臨終之時升起對俗世留戀,怕死,或見親屬留戀哭泣而自己心緒不平,或者對西方極樂心中生疑,或者生出貪嗔痴等惡念;這時候就難以往生凈土。

最後附上 印光大師複葉復備居士書一: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都回答的差不多,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具足深信切願就能往生。

然而,一心不亂的水平非常高,非是我等罪惡凡夫能輕鬆達到的,事一心,伏斷見思惑,理一心,斷塵沙破無明。智者大師,蕅益大師都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難道他們就沒有往生嗎?

祖師對於一心不亂並不是說一定要達到,而是以一心不亂。為凈行歸宿。就是說我們要以一心不亂為目標,向著這個目標努力,最終能不能達到不要太執著,你能一心不亂固然好,即便最終不能一心不亂也要比沒有努力過強得多,起碼功夫上要比完全不去努力的好很多。

而凈土法門真正難的在於信願之有無。

你就這麼確定自己信願行完全能做到?

一天三萬五萬十萬聲佛號念下來了嗎?盡形壽不間斷能做的到嗎?果真真信,必然願切,願切必然行猛,然而念佛不難。難於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內容依據印光大師勘定的《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原譯本)。

願名依據慧遠大師著述的《無量壽經義疏》。

01國無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02不更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03身真金色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04形色相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05宿命智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06天眼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07天耳普聞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08他心悉知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09神足無礙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0不貪計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11住定證滅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12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3壽命無量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14聲聞無數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15隨願修短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16不聞惡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17諸佛稱嘆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18十念必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19臨終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20欲生果遂願 

設我得佛,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 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21三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22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23供養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24供具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25演說妙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26那羅延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27一切嚴凈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28道樹高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29誦經得慧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30慧辯無限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31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2寶香妙嚴願 

設我得佛,自地已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3蒙光柔軟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4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35脫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36常修梵行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7天人致敬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8衣服隨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39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40樹中現剎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凈佛土,應時如意,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1諸根無缺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42清凈解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3聞名得福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4修行具德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5普等三昧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6隨願聞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7聞名不退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48得三法忍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以上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十九、二十,這三條大願,與題主的問題密切相關。

我們來看看這幾條的重點:

第十八條,至心信樂,十念必生,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第十九條,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第二十條,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 至心迴向,欲生我國。

我以自己的粗淺理解給題主略微解說一下,如有錯繆歡迎各位師兄慈悲指正。

所謂凈土往生的關鍵都在這裡了:

信,願,行。

信:

包括相信佛陀的誠實,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相信阿彌陀佛的大願,相信自己能夠往生。

願:

想要往生。

信願的要求:

至心。

至心信樂,至心發願,至心迴向。

行:

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植眾德本。

迴向往生。

禁區:五逆,毀謗正法。

什麼是五逆: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什麼是毀謗正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c393f5b60102wa7j.html

什麼是至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關於「至心」的解釋: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 『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

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

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為三?

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

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末學認為,一心不亂指的就是這種「系想不亂,心住了了」的「一心」。

另外關於至心,題主也可以看看這個:http://www.bskk.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4950

PS,

1.這個帖子的主要內容基本都是現成的,我只是搜索並串聯了一下,因此不能算是原創,只能算是轉載。

2.本來寫這個帖子的時候,我是略微看了一些答案,奔著幫助題主的目的來的,但是寫的過程中和剛剛完成以後,忽然意識到,這不是我在幫助題主,而是題主在幫助我。

第一讓我複習了一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凈土法門的殊勝,第二讓我理清了思路,第三糾正了我往昔的一個錯誤認識……

感謝題主提出這個好問題。

感恩。


謝邀。

其實我不適合回答這個問題,先望包涵。

我自己就有很多疑問,可能還是不夠了解凈土宗。但是它裡面太繁瑣了,感覺很不舒服很麻煩。

為什麼要去想死以後呢?為什麼要去心外的那個凈土?為什麼要去見到阿彌陀佛?念佛號當下安住的狀態,為什麼不認為那就是在凈土中。當你持名號忘掉往生,忘掉凈土的那個狀態才是它的目的吧。

如果只真的認為外在實有一個凈土,那不就是和法相違么。但佛一定不會去說前後矛盾的話,因為大多數人一定是需要有所得才能入道。大多數人需要這個方式去凈業除障。

但是它描繪的終點,確是需要你忘記如何走路,忘記如何去走,才能到達的。

人能把握的確實只有當下,當你有一個目標和尋求的時候,其實那個當下就是不解脫的。那你試著放下那個目標,感受一下解脫的當下。如果能體會到,將它延長擴大,那這原本就是它給你描述的那個終點。

法在心裡,而教在文字語言,教指引你感受法,但是你扔掉教才是那個東西。

可能大家把有一些工具認為是實有了,才會障礙重重吧。


好象一說到凈土,非得扯上幾位大德,好象沒有這些大德,說凈土就不是凈土了。

阿彌陀經中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善根福德因緣,加上七日精進念佛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一部分是說明,只要你這一生中,有七日精進念佛達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你就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票了,只要你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就決定能夠往生。


印光大師: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復朱德大居士書)

修凈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一心則可。不得一心,則由常存不得往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何希凈居士書)

往生全仗信願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復倪慧表居士書)

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使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而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 (復郁智朗居士書)

諾那活佛:自信一定能往生凈土

問:修顯教凈土者,命終時能否往生,以願去或不願去為斷之理,已蒙上師開亦,請問命終時,應如何發願,方可決定往生?

答:修顯教凈土者,臨命終時,對於一切事務,不管亦不理,亦不問自身四大分離痛苦不痛苦(平時念佛精進者命終時不痛苦),萬緣放下,一絲不掛,將心團結為一,不使散亂,一心持名或觀想彌陀,求佛接引,如平時溺水,求人援救,又如頭髮著火,撲救頭燃之心一樣;更要有堅固往生之自信力,自信一定能往生凈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發願,無論何人一定能往生。如稍存個「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猶豫心、懷疑心,則一念之差,心力散亂,不能往生矣!學佛恰如打仗,決心不堅確者,往往功敗垂成,決心堅確不顧成敗者,終獲最後勝利。命終之頃,正如打仗者,判分勝負,最後五分鐘之有決心與無決心耳!

文殊菩薩化身麥彭仁波切開示:佛經中說"除造五無間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僅聞佛號者,雖有懷疑亦可往生,僅以發清凈心也可往生。」

黃念祖老居士:密法可不修,凈土絕不可少!

  問:念佛與密法是否可兼修?黃念祖老居士答:「隨自意樂,可兼修,也可一門深入,只修凈土。密法可不修,凈土絕不可少!諾那活佛當年開示:凡學寧瑪法者,無論修何本尊,皆須兼修彌陀本尊,求生極樂凈土。我的一些金剛弟兄,多具福慧,修到能在定中看見本尊、祈禱靈驗的,不算稀罕,但有些沒按諾那活佛教導兼修生西的,不是在晚年癱瘓瘋顛,便是在臨死時手忙腳亂。我從這些經驗事實中得出教訓,故自己老實念佛,也勸別人求生西方。」說到這裡,我記起從正果法師處聽到的一例:軍閥唐某,修密法多年,晚年癱瘓,痛苦不堪,臨終前請正果法師去,自言持咒不得力,正果法師勸他至心念佛,才得安詳而逝。……整個談話過程中,他一直手掐念珠,我知道這是邊應答邊默持佛號,他念佛是日有定課的,便問:「聽說您日持佛號三萬,是否?」回答:「那是最低限度,持得多時超過十萬。」(陳兵教授《憶訪黃念祖老居士》)


古來對」一心不亂「有多種解釋,多數都的把阿彌陀經的意思解釋的和觀經,無量壽經不同。善導大師的解釋則不同,大師的解釋,凈土三經是一個意思,阿彌陀經和觀經,無量壽經的含義是一樣的。要求也是一樣。

例如:一心不亂!

古今諸師解釋,各有不同,或者解釋為層次,或者解釋為某種要求。但,善導大師解釋的是,是為了保護念佛,以念佛為阿彌陀佛本意故,所以,要一心專念,大經叫一向專念,觀經叫,好持無量壽佛名,一心不亂,一向專念。是一個意思,是順佛本願的行為而已。

例如:觀經下品中,直接就說念佛往生,根本不談什麼一心不亂,也不談一向專念,也不談什麼信願行,例如:觀經下品上生,

第一,沒有目標性是定在凈土往生,否則,就不會談十二部經。

第二:沒有說要什麼至心,或者一心,經文的含義就是顯明,阿彌陀佛的本意就是稱佛名號,唯此而已。

那麼,既然本意在稱名,所以,為了保持住這個行為,阿彌陀經談,一心不亂,善導大師釋義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一心不亂,反面是多心雜亂,就是說,一會念佛,一會誦經,一會其他的,交雜反覆,亂修一通,一心專念,就是一直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言:一心稱佛不亂,大經則翻譯為一向專念!

觀經下品三聲皆不談什麼一心不亂,因為他臨終了,不是平生,沒時間雜修,那就沒必要談,直接念佛往生,以平生生活念佛,佛為了防止我們雜修雜依,故勸言,你要一心專念,一心不亂,一向專念,是為了保護稱名,順阿彌陀佛的本心,所以,善導大師言,望佛本願,一向專稱。

所以,三經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善導大師的教義,至於其他人的各種解釋,不予評價,但,本群唯尊善導教義,那麼,我們來辯證下,說必須一心不亂者,把這個設置為必定要求的,那觀經就沒這個,大經也沒有,都是佛說的,哪部經都往生,觀經,大經,說乃至一聲,也往生。乃至臨終,身心混亂,也一聲往生,請問,怎麼談一心不亂呢?

所以,當尊祖師,凡夫看經,咬文嚼字,玩文字遊戲,沒有人能超越善導,我把觀經下品翻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所以善導大師釋義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唯論專念佛,至於其他的,那是阿彌陀佛要做的,凡夫就是一天到晚南無阿彌陀佛,什麼境界啊,臨終啊,一概不論,如果需要,那也是阿彌陀佛的事情!


建議關注弘願寺,凈宗法師,這是最純正的凈土宗法脈所在,直接傳承於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後世對經文的理解都有了偏差。比如一心不亂,就是專念佛號,願生凈土,不改變就可以了。阿彌陀佛非常慈悲的,凈土法門就是為我等沒有定力的凡夫所設,若那麼難,就不是阿彌陀佛的初衷了。


往生凈土,佛,菩薩慈悲。

一心不亂的問題古往今來爭論不休,因為討論者實力不同。

把一心不亂換成一心堅定就能說通了。

什麼是一心堅定? 即使自己還有許多雜念想法,但內心還是決定往生凈土。即使修持上很有問題完全達不到三明,六通,也沒有關係。就靠佛願力解脫。不能一心堅定的人的內心活動: 我要往生凈土,啊,前面有個美女,我這麼有錢,約她。和美女緣定三生!凈土,再說吧。 我要往生凈土,我要報仇,嗯,先報仇。 其實,規規矩矩,我想往生凈土,默默等著佛陀來接就完事了。 就和等校車一樣,規規矩矩到地方等著就好了。不要等個校車又是開房又是打架又是吃飯甚至先去打個球,事兒多。車沒錯過還好,錯過了自己打的吧。

往生有九品,下品下生甚至有許多惡業深重的人,按照阿彌陀佛的本意是,有心愿來的都可以來,有誠意來的都可以來。 萬人修萬人去。

如果只有一心寂靜的法身大士可以往生,幹嘛還有下品下生呢?

末法眾生凈土成就。佛慈悲大開方便之門。

即使是法身大士也可以往生凈土,上品往生了。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

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複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形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舍。是真念佛。


人之所以苦,是因為人會懲罰自己,儘管他不一定意識到,但不僅包括包括疼痛在內是大腦對人的懲罰——因為護駕不力的懲罰,當人求而不得時他也會被大腦所懲罰——當然這些懲罰是沒用的——因為一個人感到痛苦而懲罰一個人好讓他不再痛苦顯然是因果倒置了。然後他想擺脫苦,然而當苦無法擺脫時,他會更加苦,他的大腦會更加懲罰他,這其中包含著一個永恆輪迴——一個人的大腦從來不會真正地同情他,大腦就像寄生獸那樣只會為自己而戰——儘管無論是理性還是宗教上看人的自由意志更像是寄生獸——只是看起來,因為人的自由意識和大腦聯繫緊密到可以不加區分。微妙的是,如果一個人能夠達到「天堂地獄,俱是凈土」的境界,他反而不會再懲罰自己,因為它的大腦已經無法找到懲罰他的辦法,恰如楊教授不知道如何通過電擊使一個被麻醉的小孩屈服,然後他即戰勝了苦也在戰勝的一瞬間不會再覺得苦,他由於超越了苦而超度了給自己帶來苦的夢魘。門檻交疊效應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

凈土一般指修行勝地。


一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不亂就是不被眼下其他世間貪求之心所惑亂,方法就是稱念名號,發現心亂了就收回來。


彌陀誓願深重,光明遍照十方,對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印祖言,凈土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云何如今萬中不得一、二往生?未法期間,凈土教門被他宗別解,非純正的凈土法門傳承。今全依彌陀再來的善導大師思想,安心念佛,專心念佛,必得往生。可參見《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凈宗法師講述,南無阿彌陀佛!


討論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1.真的有西方凈土嗎?

答,西方凈土只是佛教徒的心識的意念,唯心凈土。西方凈土就客觀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西方凈土不是實體。就如基督教的天堂,只是基督徒的心識的意念,天堂不是客觀世界,天堂不是實體。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同樣,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也找不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

所以,【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

理論依據,

1.佛法以緣起論為思想理論基礎,而緣起論的具體內容則是從「四緣」義展開引申的。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區別於一切外道異執的根本標誌。它是佛法的諸法實相觀,在佛法中是最勝義。

龍樹菩薩在《回諍論》中云:「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作為最勝說的緣起論,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則,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質,佛法就是以此作為立說大本。

2.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對緣起的定義也有十分精闢的闡釋:「簡單的,可解說為『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為此,彼此間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係,即成為因果系。此為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係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

3.緣起論所講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對相關性,是對實體存在論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緣起論就是關係網路存在論。緣起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與無我。

4.佛法以緣起為宗,以實相為本,特別是大乘佛法是以開演諸法緣起實相宗本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認為眾生由於執迷二邊、生滅斷常之見,而作無明業,故有生死流轉,不知有離二邊的緣起中道存在,為此因緣佛出現於世,廣開緣起中道實相法門,顯示微妙真理,令眾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是大智慧,由此可破無明異執邊見。解脫生死以正見為因。

5.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對緣起論的一套解釋,其觀點與方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則在於對緣起法與緣生法具體內容「四緣」的分析理解上。

緣起法與緣生法的方法論,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緣」觀。

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稱善說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觀派,三是瑜伽唯識派。

6.依唯識學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執在,而中觀學雖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義,特別是所用方法單刀直入,唯遮不表,於理則難全部相應。唯有三時了義教的唯識學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雙開智劍,妙斷兩邊,於理全能相應,諸法緣起中道實相得以呈現。

7.唯識學的唯識義是與緣起論本義相符順的,而且又有不共余宗的特勝處,這就是唯識義有破有立,以顯諸法實相中道為宗。

唯識義的主旨在於轉識成智、出離解脫。唯識法門是觀心修證的方法論,故它唯在因位、內在及事用上立義,唯識者就是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識並非本體,亦非自性神我

8. 關於阿賴耶識的體相,《成唯識論》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

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恆相續。

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恆相隨轉。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恆轉如流。」

通過如上引文可以證知,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義就是唯識緣起義。

9.唯識學用種子六義釋因緣法,是對種種異執邊見的否定,同時是對萬法唯識實相中道義的肯定。

如種子的剎那滅義,是說常法實體自性不存在,因為一切有為法體都是剎那滅,這是唯識學的法體觀。

10.唯識學等無間緣的時間觀與一切有部三世實有的時間觀不同,唯識學認為時間是假施設的,如《阿毗達磨雜集論》云:「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

又《成唯識論述記》云:「依一念生滅,假說過、現、未,而實無有時分可得。」諸法生起,皆由識變,諸法因果及其種種分位差別如幻如化,實無自性法體可得。時間亦復如是,由於時間因果之相屬心法範疇,所以主張「唯識無境」的唯識學只講內在因果。

11.眾生由執我而有輪轉,「我」者就是迷者妄執於心之幻相。佛說十二因緣法,講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以時間否定空間,最後以無我性再否定時間,這就是轉依過程。

空間外在,時間內在,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輪迴如時輪,解脫輪迴就是超越時輪。

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等無間緣義體現了唯識學的時間觀,揭示了時間的奧秘。

-----------------------------------------------------------------------------------------

1.依據緣起法,西方凈土是剎那生剎那滅,所謂唯心凈土,客觀世界無西方凈土。

2.往生凈土的主體,我根本不存在,沒有一個三世不變恆常的我存在。

3.阿賴耶識就是回答輪迴主題是誰的問題!阿賴耶識不是【我】,阿賴耶識是功能,阿賴耶識不是客觀實體。阿賴耶識只是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從無始來,到無始去。阿賴耶識的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根本因就是有情大眾的貪嗔痴。

4.所謂往生,就是一個時間概念。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唯識又論【無我】,【我】只是有情的執著。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佛學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時間也不是客觀的存在。

5.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是完全的假問題。

問題的目標,西方凈土不是客觀世界的存在。

問題的主體,【我】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我】。

問題的前提,【時間】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時間】。

所以,你問【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在佛學看來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凈土的三經看熟。

推薦覺明妙行菩薩的?西方確指?。很不錯的書。


《彌陀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乃是持念佛號或繫念思維念佛至一心不亂,如此在亡者臨終時,能夠心不顛倒,必順利往生極樂國土。實際上一心不亂有許多種層次的差別,例如學習無相念佛成就的時候,乃是成就凈念相繼之功德,此亦更為深入之一心不亂定力,然相對於無相念佛的凈念相繼,持名一心不亂之念較為粗糙,也較容易,此乃是 釋迦世尊的大悲憫開示與 彌陀世尊的大慈願加被;就算是甚低標準的根器,如五惡十逆者亦能被攝受往生,此乃是三根普被的法門。而您所問一心不亂的最低標準,我們從《阿彌陀經》中佛的開示可知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所以此段佛語開示的重點乃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然此「心不顛倒」必須以正見為前導、前提,若有「倒見」則會影響往生極樂,故三福凈業「信、願、行」的修集圓滿亦是極為重要之次法,亦與一心不亂的成就有關;其次為不謗正法,這是念佛求生極樂的人應視為最要的次法,因為謗方廣如來藏正法及謗三寶的人,不會被攝受故不能往生極樂,這在《觀經》中有明白的記載。因具足正見而使信願行之成就,亦能於臨終時得諸佛菩薩加被,如《稱讚凈土佛攝受經》卷一所說:【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凈佛土。又,舍利子!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故「一心不亂」之成就,除了需要自己努力在功夫、知見、福德上面用心外,亦需要具信具福之資糧,如此才能與諸佛菩薩相應而於臨終時,蒙 阿彌陀佛及諸聲聞菩薩弟子等「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即可圓滿成就往生極樂之功德,品位也會較高

般若信箱

南無佛法僧


一心不亂,說明氣已煉化境。這個水平放道家裡也是一等的內功專家。


要把「信願行」解釋清楚,沒有1000000字,難!「信」有六種,重中之重。


佛陀宣說十方凈土法門,是為一切眾生安樂,是為無上菩提心。

學佛,是學發菩提心,修菩提心,成就菩提心。

念佛,一向專念菩提心。


推薦閱讀:

佛菩薩有沒有七情六慾的?
以下哪些句子是真佛教、哪些句子是偽佛教?
儒法道佛,他們治世的道理有沒有殊途同歸之處?
菩薩還有執著嗎? 菩薩還有妄想嗎? 菩薩還有無明嗎?
佛家說無我無相,為什麼又要強調破「我執」和「法執」?是否有違「自性」的說法?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