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中國古代軍隊發展到後期只有刀劍矛這些冷兵器了?

像春秋戰國時期的戈、殳、杵、桿、斧、鉞、戟等等花樣百出的冷兵器都沒有像原來一樣大規模使用了?


題主所描述的刀、劍、矛是中國單兵冷兵器的代表,其中刀是劈斬類,矛是穿刺類,而劍作為裝飾品為各朝各代文藝青年所喜愛,此外還有弓弩之類的遠程射擊武器,棍錘鞭等打擊類武器;其他各種兵器基本是這幾種兵器的異化。

各個時期的武器形態和當時的科技水平以及戰爭形式息息相關。簡單的對我國戰爭形式對武器裝備的影響進行分類,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史前戰爭、車戰時期、弓弩時期、重甲時期、火器時期。

史前戰爭 我們無從考證這一時期的具體時間,不過可以猜測這一時期的戰爭形態。簡單的弓是當時的遠距離武器,但不能保證穩定性。木棒、石斧等打擊類武器是主要近距離武器,甚至投擲石塊等都是有效的擊打手段。戰爭的形態大概和現在的打群架差不多,勇猛和人數是決定性的。青銅兵器的出現改變了戰場上的強弱,青銅矛和青銅戈因為他的長度和殺傷效果完勝斧、棒等打擊武器;在普遍不著甲具的情況下,被矛刺中便有生命危險,考慮到當時的醫療條件這個風險相當大。青銅武器的產量制約了戰爭的人數,故而春秋時期戰爭人數較少也有這方面原因。

車戰時期

戰車的出現主導了戰爭,配置有弓手、戈手、御者的3人的戰車戰鬥小組在步兵面前簡直就是移動堡壘,能提供遠距離和中距離進攻,步兵甚至很難靠近戰車。步兵雖然裝備有矛或者戈,可除非有著同歸於盡的勇氣,否則無法阻擋戰車的突襲;對步兵來說即使用矛刺中戰馬,在這麼近的距離上,車的慣性衝擊都會殺死步卒。這一階段的趨勢是戰車手的戈或矛越來越長,達到4米到5米,相應的步卒的矛也越來越長,兵馬俑中出土的戈有長達6米的,便是用來應對戰車的。

南方的吳越地區由於水系複雜,地勢起伏;戰車無法使用,故而以步戰為主;3米以內的矛和劍是主要的武器,春秋戰國時期的好劍都源於吳越便有這個緣故。

弓弩時期

威力無比的戰車被弓和弩打敗了,尤其是弩;之後弓弩統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戰爭,直到甲具的進一步演進。

按照兵馬俑中出土的文物顯示,秦軍的騎兵配置的是弩機,步卒也廣泛配置了弩。實際上弩機是不適合騎兵使用的,在馬上射出一箭後,很難再給弩機上弦,所以弩騎兵應當是個典型的機會主義部隊,在接近敵軍之後他們只有一次射擊的機會,之後就完全喪失攻擊能力了。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騎兵也無法作為突擊力量使用。故而秦軍的弩騎兵應當執行的是rungun戰術,上弦,接敵,射擊,而後遠遁至安全距離上弦,重複這一個過程。這種戰術明顯是針對戰車而射擊的,戰車雖然是個移動堡壘,但轉向不易,較為笨重;秦軍的弩騎兵可以從側面對戰車進行攻擊,從而打亂對方的戰陣,之後用己方的步卒和戰車結束戰爭。

那麼秦軍為什麼不選擇弓騎兵而是弩騎兵?弓騎兵的實現在馬上的連射效果,這是弩騎兵不具備的。不過由於沒有馬鐙,弓騎兵比弩騎兵更難培養,射擊精度和穩定性更差。且弓騎兵的射程教近,戰國時期神射手養由基能有百步穿楊,大約是130米的射程(古代的步表示現在所謂的2步,跬表示一步)

,養由基天生神力,非常人所能及,普通步軍弓箭的射程肯定在100米內。而無論什麼時候騎兵的弓弩型號都要小於步軍,射程也小於步軍。這樣來說弓騎兵和戰車上的弓手相比,沒有射程優勢,戰車上的弓手可以配置步兵弓。

戰車告別了戰場,弓弩統治了戰爭。李陵和匈奴作戰是一個很好的體現,李陵以5000人硬悍匈奴十萬眾,且戰且退,諾不是最後箭矢不足,不得已投降,當是歷代中原對北方民族最大的勝利。考慮到歷史的延續性,霍去病千里奔襲用的也應該是這種戰法,即弓步騎兵。利用馬匹提供機動力,到達預定位置之後下馬步戰,利用馬匹或車陣為掩體,控制敵我距離,然後弓弩齊射;這樣憑藉優秀的弓弩製作工藝,在射程和殺傷力上完成北方民族。

這種利用掩體控制距離,然後用弓弩的優勢殺傷敵軍的戰法,直到南北朝時期仍然是極為有效的戰術,劉裕的卻月陣也是這個原理。如下圖,劉裕用車陣配合長矛來起到控制距離和隔絕敵軍的作用,然後用大弩提供殺傷;由於個弩機的射速較低,輔以射速高的弓箭來保持火力的持續性。重磅的弩機配合射速較快的弓箭,直到宋元都是中原步兵部隊的主要進攻手段;明清由於火器的發展,火器取代了弩,而弓箭仍然是作為射速較慢的火器的輔助兵器來使用。(弩機的射速在每分鐘4-5發,弓箭可以做到15-30發)。

為了配合弓弩的使用,這一時期的武器主要是控制距離的矛和短兵接戰的刀。值得一提的是,冶鐵工藝的進步和產量的提升使得刀取代了劍成為了單兵的主要武器。冶鐵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甲具的進步,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重甲時期。

重甲時期

漢朝有著400年的歷史,在這400年的過程中,南北戰爭即和北方以及西北的游牧民族的戰事是國家的主要軍事發展目標;在游牧民族普遍不著甲或者輕甲的情況下,漢軍弓弩的優勢便足以取得戰爭的勝利。而自三國開始到隋唐,長達400年的國家內戰,衍生出了重甲步兵、重甲騎兵等等突擊能力和防護能力極強的部隊,戰爭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為了突破弓弩戰陣,重步兵出現了.在魏晉時期出現了能提供很強防護作用的的筩袖鎧,這種能保護全身的鎧甲,配合盾牌和大刀是突襲敵陣的利器。步兵陣的弓弩和刀槍都很難給鐲甲戰士帶來傷害(筩袖鎧見下圖,此為騎兵鎧,步兵甲沒有腿裙或者略短)。

重甲騎兵出現之後,重甲騎兵的突襲取得了和弓弩殺傷相等的地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甲的重量和弩的力量是梯次增加的,甲越來越重,弩的殺傷力越來越大,直到人體已經無法承受甲具的重量以及單兵無論如何也無法張開的弩。

而重甲騎兵的大量使用,重甲騎兵之間的戰鬥變得頻繁起來;重甲之間的戰鬥,普通的刀劍等劈刺類武器以及矛等穿刺類武器都無法帶來有效殺傷,刀和矛最多是將騎手打下馬來,由此單純打擊類的武器如鞭、鐧、錘、骨朵等重新回到了歷史舞台。重達10kg的鞭或者鐧,如果打在人身上,即使有盔甲防護,在馬的加速度下也能造成內臟破裂之類的致命傷害;故而唐宋的騎兵中,打擊類武器的使用頻率相當高。

一個標準的重甲騎兵,估計會配置一桿長槍(唐以後矛改名做槍),長度在3米以上(後統一在3.1米左右),用於憑藉馬速的突刺以及控制和步兵的距離。同時配置鞭鐧刀等短兵器,用於近戰接敵肉搏。

步兵的配置仍然是弓弩加刀槍,考慮到城牆攻防戰越來越重要,越來越頻繁,槍的長度有減短的趨勢。

火器時期

火器的出現讓重甲喪失了價值,當火器取代了弩的地位之後,重甲帶來防護效果已經不能掩蓋機動能力的損失。重甲的步兵和騎兵在火器面前就是不動的靶子。這也是題主所說的後期,大體指的是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是我國武器從冷兵器向熱兵器演進的的階段。

這一時期的甲具告別了重甲,而是以布甲為主;在布帛裡面加一層棉花,內襯鐵片;能有有效防護火器的殺傷。隨著火器的進步,甲具越來越沒有作用;到了清末,甲具基本上推出了歷史舞台;一方面是軍隊久疏戰陣,另一方面也是歐洲輸入的火器完全無視布甲的防禦。

這一時期,刀、槍、劍、弓之類的武器已經不是戰爭的主力了,他們能保存到今天,主要在於政府的許可。甲具和兵器歷來都是政府嚴格控制的器物,宋朝不許民間藏有甲具和弩;但是可以持有刀、槍、劍、弓四類武器;到了明清時期,冷兵器已經不是戰爭的主力,便逐漸允許民間擁有其他武器,民間的武術運動和武器逐漸發展起來,十八般武器便是這一時期總結的。不過比起其他的「冷門兵器」,刀、槍、劍、弓、棍五類是其他各種兵器的基礎形態,分別能提供劈砍、劈刺、突刺、遠射、打擊等冷兵器的主要功能;且民間持有歷史更為悠久,故而在冷兵器逐漸淘汰出歷史舞台的時期,這種活化石更容易保存下來。


古代冷兵器形制,一定是和當時的作戰形式、軍種和科技相關聯的。

在青銅兵器時代,因為青銅器比較脆沒有韌性,再加青銅時代前期戰爭形式以步兵和車戰為主,反映到兵器上,就是以拉曳切割為殺傷手段的戈、戟為主戰兵器,因為青銅無法製造出足夠堅韌的長刃兵器。當時青銅劍的尺寸也很短,多只有6、70厘米左右,一直到秦統一六國這一時期,中國才發展出90厘米左右的青銅劍,這個尺寸也成為了世界之最,古羅馬的劍幾乎都只有60厘米左右。但這也是曇花一現,很快為鋼鐵兵器取代。

在漢中期以後到南北朝、隋唐宋,因為雙馬鐙和高橋馬鞍的出現,騎兵成為主力兵種之一。騎兵有兩種,使用射遠器的弓騎兵和近身肉搏的白刃騎兵。使用近身搏殺兵器的白刃騎兵,這一時期主要使用長兵器,也就是矛類兵器。步兵則主要為兩類,一是使用矛類,二是使用盾和和短柄刀的配套裝備,這是最符合這一時期的主戰兵器的形制。

進入明之後,因為火器的興盛,導致弩類衰亡,弓類也逐步衰落,面對火器,使用長兵器明顯存在缺乏保護的弊端,因此這一時期開始,主戰兵器主要是盾和刀的組合,文獻記載中宣大騎兵大量使用的是鐵鞭、錘一類的單手兵器,另一手就可騰出來持盾。當然也有長兵,但數量在逐步減少。

進入清以後,步兵基本以盾刀組合為主,騎兵也差不多,長兵騎兵和步兵也都還有,因為還需要突擊沖陣和防禦騎兵,但數量比之前代明顯減少了。

你說的戈、殳、杵、桿、斧、鉞,實際按大類分,只有兩個,長兵和短兵。而且鉞這類基本都是儀仗器,實戰的很少。從長短分的話,單手的刀劍鞭錘都是短兵,長柄的矛戟叉大刀大斧都是長兵,而從生產角度和性能看,實際沒有必要搞那麼多種類,因為在戰場上有長、短刀矛這四種已經足夠了。

戰爭是最講功能性的場所,自然會淘汰掉不合適的,只剩性價比最高的產品。


後期是指什麼階段?其實明末也有火炮之類的東西,而且冷兵器門道很多,比如統一製造,規格定製,批量生產,可以互換部件之類的,和現代武器製造使用其實有共通之處。

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方面的書籍,有很多介紹的。


前面的大家都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我再補充一個方面。

鑄造難度。

先上背景:

1)在商周時期,兵器的材質多為青銅製造。而青銅作為銅錫合金,其熔點為800℃。(百科分類_互動百科)

2)在漢代及以後,由於科技發展,鐵的冶煉和鍛造得以普及,才使得鐵作為金屬材料被推廣。鐵的熔點是1535℃。(鐵_百度百科)鐵又分為生鐵熟鐵等分類。

3)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加工工藝有范鑄法,失蠟法和渾鑄法。(青銅器_百度百科)其中由以范鑄法應用在兵器和農具的鑄造中為多。(石范_百度百科)

4)漢代以後,對於鐵冶煉的方法是有著這樣的一個進步流程:塊煉法→炒鋼法灌鋼法(灌鋼法_百度百科)

5)關於灌鋼法:

用熔態的生鐵灌注到沒有鍛打的熟鐵之中,使鐵滲碳成鋼。後人稱之為灌鋼法。他以熟鐵為刀背,牲畜的尿和脂肪來浴淬,使刀鋒利且有彈性、韌性,號稱宿鐵刀。

6)煤的應用

漢朝以後,才將煤用作燃料。(之前都是用作裝飾品,煤雕哦~)時至北宋,煤作為燃料才得以普及。(關於中國古代煤炭歷史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這個時間和鐵的冶煉也有很大的關係。

演繹:

青銅兵器(斧鉞戟等)和鐵兵器(刀劍矛)相比,很大的一個特點便是結構複雜,和隨之帶來的功能多樣。

結構複雜,也就對冶煉的及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銅器時期,儘管兵器的結構複雜,但是可以使用范鑄法批量生產。木炭(1000℃左右),直接將青銅融成液態,澆到范中。可以單次大批量生產。

而鐵制兵器,直至灌鋼法的出現,都沒有出現一種批量生產的方法。一般看電視電影中鍛造兵器,都是燒紅然後敲打,這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是量產啊。

另外,鍛造鐵制兵器,還有一個很重要方面是鐵中碳含量的控制。過高不可(生鐵)過低也不可(熟鐵)。這其中的火候程度,是需要長年的經驗來掌握的。那時候沒有溫度計,也沒有天平和秒錶,火候如何只能憑藉主觀感受。這也使得鍛造技術不能夠大量的複製再生。

結論:為了能夠取得功用和產量的折中,工匠們便只能放棄過於複雜的兵器結構,選擇了簡單的刀劍矛。


看了一下你所舉例的武器,除了斧一直沒有退出中國冷兵器史的主流歷史舞台(清代有使用斧的名將海蘭查等,也有斧兵),其他的基本都湮沒在歷史長河裡,當然手戟一直到清末還有軍人使用,但都不是主流。

其他武器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分別是

1.威力不夠(例如杵、桿,其實都是棍形無刃類兵器,屬於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型,需要一定的武術功底,比如少林,我問過莆田的一個人,為什麼少林僧兵喜使軟棍,他認為,首先佛家講究不殺生,其次,軟棍的威力在力學角度,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就類似於鞭的作用力+棍子本身的質量的威力)

2.容易損壞(例如矛,其實矛就是一把匕首捆在一個大木棍上,很容易脫落,現在你去博物館,經常給你展示野人時期人類的矛啊什麼的,都是給你展示一個矛頭,幾乎沒見過一體的,打著打著脫落了,多傷士氣)

3.不適應戰爭發展成為禮器(殳、鉞、戟、槊、鎬、錘等)坦白的說,這些武器基本上都是花架子,試問人世間有幾個呂布、李元霸?按照小說的說法,這樣的奇人基本是左右一個電冰箱,右手一個洗衣機在掄著呢,像李元霸的鎚子跟只牛差不多重了,這當然有演義的成分,但是不能忽視,這些武器確實很重!!為什麼這麼重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主流武器在後期就失去市場了呢?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或者說唐以前,中國武術沒有系統的形成的時候,人們單挑完全是靠力氣的,所以古代的武科重要的一門就是舉重,也喜歡渲染武將「身高N尺」或者「力拔山兮」,再就是82斤冷艷鋸,一對800斤擂鼓瓮金錘這樣靠噸位取勝,簡單的說,誰力氣大誰牛逼。因此,重型武器很有市場。另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戰爭技術也支持這樣重型武器的使用,我覺得一把鉞、戟、槊都應該很重,掄起來是一方面,運輸更是一方面,能用這種重型武器的武將,本身就得小200斤,手上再提個幾百斤的武器,身上穿上100斤的鎧甲,就是奇瑞QQ什麼的估計拉起來也費勁,更別說馬了,好在古代有一個重要的兵種,車兵,幾匹馬拉著一個車,你盡情的在車上耍。但後來車兵沒了,這些武器也就沒市場了。而且殳的主要用途是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衝撞時候把他們分開,就是個大長棍子,到後期沒車戰了,也用不上了。

再就是到後期火器的盛行,其實明清時期沒我們想像的那麼落後,大炮、弗朗機、火統什麼的已經很流行了,你再背個幾百斤的武器,累一頭汗還沒走進人跟前就被人一槍崩了,多不划算。你想像一下,一個大鉞方陣(其實鉞就是加大加重還略有文藝小清新范的斧子),或者春秋時期趙國的大戟士方陣,或者狼牙槊陣(巨型狼牙棒)沖向拿著三眼火統(類似於現在的左輪手槍),弗朗機炮(手持型火炮),紅衣大炮的方陣,場景是多麼的凄涼!!!

幫你補充一下,鞭、鏜、鐧之類的武器屬於鈍化武器,沒什麼鋒刃,就跟人家拿把刀,你拎個啤酒瓶子(質量非常好的那種)對拼,很沒用。什麼雙鞭呼延灼,其實就跟燒火棍楊排風使的兵器沒什麼區別,無非就是高富帥的燒火棍上鏤刻了一些花紋就叫做鞭,砸扁了就叫做鐧。

還有一類武器,叉(阮氏兄弟、閏土)、耙(天蓬元帥、豬八戒),鏟(盜墓賊)等因為智慧的中國人民發現,他們在農業生產生活中能發揮的作用更大,就讓他們變成的生產工具,發揮更大的作用。

還有一類武器套索、抓等,有的東渡日本成為了忍者的行頭,有的流落民間成為蟊賊的工具,這都屬於特種作戰武器,其實在古代的特種兵中一直都有,正規化部隊在正面戰場貌似沒什麼必要去使用。

(我答案里的800斤、72斤重武器描寫,是說著玩的...我對這題不是很在行~不要太認真...)


冷兵器近戰發展到後來,在軍隊中大規模應用的就是刀、矛,劍都基本不用了。兩者一劈砍、一穿刺,一長一短,提供最普遍的殺傷功能,方便制式大規模製造,訓練起來簡單易上手。軍隊不是馬戲團,要那麼多奇門兵刃幹什麼。


回答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

原因有兩個

戰術方面,戰場上最重要的就是士氣和陣型,在陣型中動作簡單,使用方便的武器就是好的武器。所以那些大開大合,形狀古怪,舞得和車輪一樣的武器很快就被淘汰出了戰場。

後勤方面,武器每多一種結構多一種類型,就要多一批了解維護製造的人員,多一批更換的零件,這對於本身就很糟糕的後勤來說就和噩夢一樣。


不是,中國古代軍隊發展到後期,比如清朝,清朝確實不用戈和殳了,但新發明了雁翎槍和蛇鐮槍。那麼多人說奇形兵器不好使,那怎麼解釋每個朝代都發明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奇形兵器,那不是畫蛇添足嗎?實際上有人說戈、殳、雁翎槍和蛇鐮槍都算槍,漢代環刀和民國初年都有人用的朴刀都算刀,你要是這麼理解的話,「只有刀劍矛」好像也沒錯。


首先刀劍矛這幾種兵器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戰鬥,並且戰鬥力不俗,上手也快。

其次,制式裝備需要考慮成本,重量,使用的難易程度等條件,綜合分析可能這幾種性價比較高,況且,培訓三四種兵器打造的工匠比培訓一二十種要簡單省事的多。


1、刀劍是武者的象徵,無論什麼國家,民族,刀劍都是武人的象徵

2、中國古代文青的書劍情結讓劍和劍術高雅了很多,有利於傳承

3、當熱兵器已經成為主流,而坦克還沒有發展出的年代,騎兵是戰爭的重要的力量,馬刀也一直是主要兵器

4、在機槍還沒使用的年代,刀劍要比上了槍刺的沉重步槍好用,比如日本西南戰爭時期

5、還有一些人在傳承古刀劍法,雖然很少,有時候甚至是單傳,但是一直傳承下來了


http://www.niwota.com/submsg/2253903


劍很少用,重量太輕,太嬌貴。

刀手槍手訓練方便,成本低廉,效果顯著。


我認為是古代中國早期生產力低下,人口短缺,導致兵力不足,增強戰鬥力的方法就是研究武器,將單兵作戰能力達到最高(就像歐洲的中世紀騎士一樣,全副武裝,盔甲和十字劍都是單獨的鐵匠打造,大型作戰可能也就只有接近一萬人左右,隨著火槍這種工藝簡單,效果實用的兵器的誕生,騎士逐漸的被淘汰了)隨著農耕科技和冶煉技術的提升,人口增加,軍隊也隨之擴張,戰場逐漸有單兵作戰改為團隊作戰,說到你提到的那些被軍隊淘汰的武器,不是因為功效低下,是成本太高了,戰鬥中出現破損就要換,修復工序也麻煩,這類武器可以用私人定製這種說法來解釋,國家的資源根本養不起。而且雙錘,雙鞭這種武器不是普通士兵能使用的(像一些小國,找遍全國,能用這類重型武器的估計不過上百,一場敗仗下來,就是上百的大力士屍體和他們的雙錘、雙鞭被遺留在戰場上。)與其花費大量資源打造一支只有幾百人的精英部隊,不如用這筆資源打造上千的手持短劍、長矛的大軍,想矛這類武器只需要質地較好的木杆和矛頭,矛頭的工藝相對於他的姊妹戟而言,工藝和成本要低的多

就像十個拿無盡的人和上百個拿多蘭的人互懟。不過到了現在嘛,又變成了單兵為主了,因為國家養的起他們,許多能算私人定製的高科技也已經變成制式了,而且人海戰術在一發真空炸彈面前就是扯淡。


題主啊,箭呢?!弩呢?!


劍文人也很喜歡。。


因為經過了戰場試錯的過程和戰爭形態的發展,那些造型奇特、大規模製造工藝複雜且費時費力、適用面狹窄的冷兵器都不符合實際需要了,在兵器譜的激烈競爭中被淘汰了……

不要說樓主列出的那幾種,連劍也早在唐代以後就淪為身份象徵和禮儀兵器了。


古代政府越來越趨向於中央集權的,武器製造規格也逐漸統一,一個官府控制的武器作坊能提供的武器類型會趨向單一、實用,那樣武器的製造、維護會更有效率。


又一個槍矛不分的


什麼峨嵋刺,鴛鴦鉞,方天畫戟,三尖兩刃。

各種奇葩的冷兵器比古代不知道多多少。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事實上直到明末中國的火器都一直是在發展的。但是由於落後的工匠制度,導致技術發展速度緩慢,質量差,明朝的火器軍隊不願使用或者很少使用。另一方面由於澳門的存在,明朝可以向葡萄牙購買佛郎機炮,這個比自產靠譜多了。仔細看明清戰爭,可以發現,那個時候火器也算是明軍對付滿人的少少的幾個手段之一。

而中國到清末為什麼火器不見任何發展或者發展及其緩慢。那要拜清政府所致。清政府擔心這種技術流入民間,一旦發生戰事,火器是克制騎兵很有效的手段,而八旗騎兵的優勢不再,於是不再發展火器技術。


推薦閱讀:

推介好書唄!歷史方面的 ?
為什麼在史書里幾乎沒有雙生子?
在古代,是嫡出的庶出地位高呢還是庶出的嫡出地位高?
也就是比如說寶玉的庶子和賈環的嫡子哪個地位高?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
歷史上的伊麗莎白 伍德維爾?

TAG:歷史 | 軍事 | 武器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