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中國成為「中國」?

近日看的一次演講中,演講者引用了拿破崙的睡獅論。現在許多言論中總是有有這樣的說法,認為中國就應當如此,中國就會如此,那麼什麼才是中國?是什麼讓中國成為中國,現在的中國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嗎?


《中國是智慧的老祖宗給我們取的最好的名字》

昨天回家途中各種看似奇遇實則必然的事件,讓我突然明白智慧的老祖宗為什麼給我們取名中國了。中國之意為:居中的區域,沒有偏頗,均按陰陽、五行達到平衡的區域。因此,我認為中國之意的表述應該為:自然平衡的區域。大自然用風、雨、雷、電、地震、海嘯等等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地在糾正大到整個地球、中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的偏頗。人只有順應這個大規律區域也就平衡了。但因人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有自己的想法,當環境改變時總想要去試試才能知道怎麼樣才算是適應的,因此大層面有世界大戰,中間有各國的內戰,小到家庭中的爭吵,其最終也是為了達到局部的平衡。所以只要是達到平衡的區域即命名為--中國。

我慶幸我生在這個區域,作為龍的傳人一定要將老祖宗的大智慧發揚,首先要做到讓自己成為一個順應自然規律的合格一份子,才能吸引到與我同類之人,將一己之力化為眾志成城,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傳承。


中國是什麼?

中國既是中華之國。

中華謂何?

中原之華夏民族也。

若說到根源,大概從一支人猿們從赤道遷徙到黃河紮下根,華夏的誕生就有了定數。 於是我們可以說,從那時起,中國,就開始孕育出了雛形。

然而對於樓主提到的,我並不想將中國比作什麼雄獅,或是其他什麼。中國就是中國,拿破崙把中國比作沉睡的雄獅,單單只是因為他看到中國的文化積澱,中國豐富的物產,看到了這樣一個規制獨特完善的國家其中蘊含的可能。就像我們對於他人,只要不比自己絕對得羸弱,他的任何優點都會被擴大化,並且我們會嘗試發現他的潛能。這是人的謹慎。

如果中國一直弱小下去,他會意料之中地鬆一口氣,而如果中國真的強大到站立於世界之巔,他反而會感受到意料之外的訝異,並且大驚失色。因此我覺得雄獅的比喻更是對於中國的不確定未來的一劑謹慎的預防針。

回到正題,既然是中【國】,很顯然它的本體決不單單是華夏這個【民族】。它像一個容器,裡面放什麼不是它自己決定的。中國跌跌撞撞發展了千年至今,然而華夏卻遭受過滅頂之災。宋朝中國經濟十分繁榮,科學技術也十分發達,私以為華夏人種已經發展到十分完善的水平。然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最終攻破了宋朝,朝代更替不算少見,但真正對民族造成摧殘的是對於漢族人的屠殺。中原十有九成人民被殺,上層官員 社會名流幾乎屠殺殆盡,其中決不乏能力頂尖的強人,可想而知中華民族受到的巨大打擊。從此之後,便伴隨著中華文化的低潮,我相信影響直到現在。

當然我絕不是仇恨游牧民族,畢竟我自己,還是個滿族人。

只是無論如何,即使算作內鬥(更何況宋時游牧民族決不能算作華夏一員),中華家遭受滅頂之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不過自那之後,我倒是覺得北方人真正開始了融入華夏這個大家庭,我為此感到慶幸,因為若非如此便沒有身為中國人的我。 似乎說的有些遠了,畢竟我身為一個滿族人,不得不說立場曾經受到過考驗,因此對於這些事情非常敏感。

但我想說的是,中國成為現在的中國,其民族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大部分。這其中經歷的磨難,從宋元時代也可以看出。 而就是各族人民的融合交往,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國。 民族若不變,我深信中國亦不變。

這句話有點主旋律了,我相信很多人會表示不屑,畢竟這樣直白而容易尋找說辭的白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質疑。但我是這樣想的,之所以用大白話表明觀點,恰恰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明白應有的立場。事實上本人政治研究不深,但我相信假使向一個政治造詣很深的人質疑這些主旋律,他定能毫無破綻而且極為嚴謹地去證明這些白話的合理性。 說點題外話,看到一個老兵的知乎帳號,常常有人質疑他,覺得他是被gczy洗腦了。

然而老人不談,他們自己本身,我相信也被洗腦了。

被自己對民主的盲目追求。

再次甩出標題,中國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國土近千萬平方千米的國家。 中國是一個56民族的國家。

中國是一個人口佔世界數分之一的國家。 中國,是一個gcd執政的國家。

到如今,似乎民主的反義詞就是gc。

民主的敵人就是shzy。

不錯,純粹的shzy就是民主的反義詞。但你也要記得,中國人的政府,終究是中國人的政府,無論如何。關於貧窮大國對於專制的需要性,這裡先不多談。 不過中國在近代,我覺得可以說經受了幾個世紀才會經歷的災難和變革。它滴著血,並且痛到現在。 但我們真的可以確定,即使時候還不久,中國也走在了前往復興的大路上。

真的。

我的邏輯很亂,因為想說的太多,不知道該省略哪些。

那麼夜已深,我就說幾句句總結的話吧:

中國是我們民族的國家,它或許一直都在變,但它其實真的一直都沒有變。

而不管發生了什麼,我們要記住,我們這世界的五分之一,正證明著我們的存在終究閃耀。

我們一直證明著,當初我們祖先離開家鄉,被這片土地的光輝吸引,在此地紮下根的時候——

這片土地的故事,就註定跌宕壯闊。


中國為什麼是中國?因為活的夠久並且一直夠強呀。

是因為長時間延續不斷,有危機有挑戰卻至今依舊延綿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之中,人們才能產生並遵循大體相同的習俗,書寫一樣的文字,並在由習俗和文字影響下的生活中產生帶有某種特色的共同思維。這樣的思維在他人看來應當就是中國特色了吧。

也正是因為活的夠久,所以有幸一直能相對周邊區域能保持其先進性的漢文化能不斷開疆擴土,也因其先進性而能一直保有大部分領土。這樣的地理優勢和開拓過程允許中國擁有一個龐大的人口數目,也能更好的在漫長的時間中整合各個族類對中華這個概念的認同感,甚至消磨掉對自身原有的族類認同。

但是當中國一旦衰弱,這種認同和受認同影響形成的民族特點,就會受到影響吧。


最近看到一個TED演講,說到何謂「中國」,於是就現學現賣吧。

原文在此:Civilization state versus nation-state,

TED演講在此:【TED演講】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兩個文明間的根本性差異

關鍵詞:文明國家(civilization state)

或者我個人的理解,最簡單的就是現在的中國是梁啟超所說的「中華民族」概念之上建立起來的。

China
is profound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in the most basic of ways.
Perhaps the most basic difference is that it is not a nation-state in
the European sense of the term. Indeed, it has only described itself as
such since around 1900. Anyone who knows anything about China is aware
that it is a lot older than that. China, as we know it today, dates back
to 221BC, in some respects much earlier. That date marked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victory of the Qin, and the birth of the
Qin Empire whose borders embraced a considerable slice of what is today
the eastern half of China and by far its most populous part.

中國和西方國家有本質上的不同。其中最本質的不同,也許就是中國不像歐洲,說到國家就都是「單一民族國(nation state)」。且「中國」這個稱呼也只是在1900年左右才產生的。稍對中國有些了解的人就會知道,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的時間比那早得多得多了。(第一次統一的)中國可早至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公元前221年,(如果算上上古時代)則比那還早。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以秦國的一統天下而結束,那時秦朝的疆域就已經囊括現代的中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且是歷史上一直人口最多的地區。

For
over two millennia, the Chinese thought of themselves as a civilization
rather than a nation. The most fundamental defining features of China
today, and which give the Chinese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emanate not
from the last century when China has called itself a nation-state but
from the previous two millennia when it can be best described as a
civilization-st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
very distinctive notion of the family, ancestral worship, Confucian
values, the networ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t we call guanxi,
Chinese food and the traditions that surround it, and, of course, the
Chinese language with its unu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ten and
spoken form. The implications are profound: whereas national identity in
Europe is overwhelmingly a product of the era of the nation-state – in
the United States almost exclusively so – in China, on the contrary, the
sense of identity has primarily been shaped by the country』s history as
a civilization-state. Although China describes itself today as a
nation-state, it remains essentially a civilization-state in terms of
history, culture, identity and ways of thinking. China』s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that of a civilization-state; the nation-state accounts for
little more than the top soil.

在長達兩千餘年的歷史中,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認識從來都是「文明國家(=基於文明認同的國家)」而非「單一民族的國家」。今天的中國所以為中國,絕非僅肇始於清朝覆滅時興建的民國,而是在過去兩千多年以來以(中華)文明構成的一個文明國家。貫穿與維繫這個文明的概念有很多,比如「國」與「家」的關係(state一詞和「家」就無甚關係)、祭祀先祖的習俗、儒家思想、將每個人都聯繫起來或是人人汲汲營營渴於攀附所用的「關係學」、中華料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中文,一種讀音幾經變易但書寫形式卻非常穩定的特別的語言。這就體現了很深刻的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不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他們的國家概念的建立都清一色是民族國家時代的產物,而中國的國家概念是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文明國家時代中慢慢自然塑造出來的。所以儘管現代中國貌似是一個民族國家,但從歷史、文化、認同感和思維方式看來,中國仍是個文明國家。若以地理作喻,說文明國家的歷史已經沉積至岩層之下,那麼民族國家才只是剛剛新生的表層草木呢。

China,
as a civilization-state, has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re
is its exceptional longevity, dating back to even before the break-up of
the Roman Empire. Secondly, the sheer scale of China – both geographic
and demographic – means that it embraces a huge diversity.

作為文明國家,中國有兩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其一:中國的延續性比一般的民族國家要長很多,比羅馬帝國(公元27 到1453年)的歷史都長。歐洲分成了幾十個小國家,但中國雖然幾經風雨分分合合(比如五代十國時期),卻還是始終維持了統一(這段是演講中有的,但是這個腳本中沒有)。其二:由於地域如此之大,人口如此多樣,中國自身也具非常高的多樣性。

(這裡的內容,有一些只在視頻中有,在文初的腳本頁上沒有)

其多樣性的體現譬如: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西方人都對中國憲法中的「一國兩制」感到全然不可理解。一個國家就當只有一種制度,就像東德與西德的合併,西方人都說「東德把西德吞併了,西德就不存在了」。但是,中國人的想法是「和而不同」,西方是不會以這樣的意識看一個國家的。

演講者接下來的幾段都不是解釋「中國」這個概念本身的(如政府的角色、漢族與其它族的關係),所以就不放在此答案中了,點擊開頭的鏈接可觀看。

希望有些用處

補充一下:

這裡有個對於這個作者的書的評論。

看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他的書好的。

Troy Parfitt (Saint John, NB, Canada)"s review of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在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間崛起的中央之國,在地理上處於中央,文化上凌駕四方,政治上天然地把自己看作四方各國的領導者。

普通的地方國家,只需對自己轄下負責,但中央之國,對天下(當時人眼中的世界,主要為東亞)負責。

夏強大的時候,夏負責天下的秩序。

商把夏打趴下,商就負責天下的秩序。

周把商打趴下,周就負責天下的秩序。

……

如果蠻夷狄戎足夠強,把原來的中央之國打趴下,自己先進起來,那他們也可以成為新的中央之國。

清代曾經覺得自己是天下的主宰,對英法的種種不臣行為感到憤怒,戰時給法國公使定了叛逆罪。

等發現英法列國毫無進取中原之心,尚可以恩義籠絡之,態度就立即發生了變化。

歐洲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從教皇的權威逐步衰弱後,列國之間大體形成相互制衡的均勢,雖然強國稱霸,但沒有一個政權能穩定地充當歐洲的中央之國。

各個穩定的小國的居民在列國對峙中形成共同體,也就是民族國家。

古東亞都是上面寫的華夷體系,到西方勢力來臨時,逐步過渡到民族國家。

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不再具備中央之國的含義。

儘管如此,日本深受華夏文化影響,日本強大以後雖然文化上制度上脫亞入歐,政治上卻想做中央之國,凌駕於列國之上。

因此,日本曾長期拒絕用中國稱呼中國,直到戰敗後才改口。

如果要用古代中國的天下觀看,那麼聯合國是現在名義上的中央之國。

而以實力而論,美國和蘇聯,不妨說是一種東西朝的存在。


我用余英時先生的話來回答:何處是中國,我在哪,哪裡就是中國。


拿破崙何時講過什麼睡獅論……這都不知道是誰加上去的,就跟那個說哈佛校訓是什麼「此刻睡覺你將做夢此刻讀書你將圓夢」是一個性質的老是愛張冠李戴……


日本

有句剛句,軍隊是在戰火中鑄造,在戰爭中定義自己

國家也是一樣

如姬喵大大提到的,1900後中國一次又一次嘗試形成真正的國家,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國家意識;只有鬼子來了以後,血的課程(我不想說髒話,找不到別的詞了)讓多數人真正覺著自己是中國人

ps:肆意用了喵大的觀點,請不要撓我


領土宣稱權


此處興邦,所謂中國。 而守中,即是得道。得道,即是得中和之氣。以和為貴,和氣生財,這就是我的祖國,她的名字叫中國!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順天應時 執中不偏之道統傳承之國

可謂之中國

所以朝代治統更新 文化生命延續

越不同的文化吸收 帶來越有力的發展

儘管初期會有陣痛 會讓某些人絕望

俗話包括不限於 兩手抓 兩手都要硬


請參看《宅茲中國》與《何以中國》二書。


人多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中國人?
戶口制度取消會出現什麼情況?
中國政府如何解決在改革開放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紛紛移民的問題?
擁有中國國籍(並在中國生活)的黑人或白人哪類更多?這個群體在中國的現狀如何?
中國的漢文化是否被世界乃至被中國人自己所低估?

TAG:歷史 | 社會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