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有哪些出將入相的文武全才?


「文武全才」不一定就是「出將入相」。「出將入相」也未必就是「文武全才」,兩者不是一個概念。下面以「當過將軍並身兼宰相」為標準,列出歷朝歷代的「出將入相」的代表人物。

1、先秦——吳起(魏國河西長、楚國丞相)

將才:初仕魯國,殺妻求將,率軍大敗齊國。又仕魏國,攻佔秦國河西之地,為魏國奪取土地千里。再仕楚國,南平百越,北兼陳蔡。橫掃三晉,西伐強秦。編寫《吳子兵法》,被後世成為兵家亞聖。

相才:在楚國發起「吳起變法」,明確法令,剪裁官員。打壓貴族特權,提高士兵待遇。主張軍事強國,排斥外交投機。統一荊楚風俗,整修楚國國都。這場變法運動,使楚國實力大增,也使吳起成為了戰國時期一流的改革政治家。

總評:吳起曾與田文有過一段對話,自詡武能統帥三軍,震懾敵國。文能安撫百姓,充實國庫。從實事情況來看,這不是自吹,而是自知。吳起善於謀國,拙於謀身。最終被楚國貴族反擊而慘遭殺害。但這無礙他「出將入相第一人」的美譽。

相關人物:秦國的商鞅也以「變法」聞名於世,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在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曾秦軍收復了河西。還被任命過大良造,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史書贊曰:出將入相,創下不朽功勛者,商鞅可謂首當。

2、漢朝——韓信(大將軍、左丞相)

將才:韓信給後世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戰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等。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劉邦曾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相才:韓信將才上的成就,掩蓋了韓信相才的光輝。韓信曾被拜為左丞相,率兵攻打魏國,之後又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非但如此,日後韓信做了齊王、淮陰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王侯將相」全任的風雲人物。

總評:蕭何曾誇讚韓信「國士無雙」,即一國之內最為優秀的人才。「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但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才,最終也陷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魔咒,被冠以謀反的罪名,死於婦人之手。正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相關人物:與韓信同時期的曹參、周勃、灌晏也都是「出將入相」的典範,而周勃與他的兒子周亞夫,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對「出將入相」的父子兵。讀史至此,不得不感嘆一句,漢初的人才陣容真是華麗呀!

3、三國——諸葛亮(蜀漢丞相、最高軍事統帥)

將才:現在有很多「網路軍事家,鍵盤大將軍」貶低諸葛亮不懂用兵,但從晉朝開始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布陣之法就受到了政府肯定與普及。唐代的李世民、李靖均稱諸葛亮為一代名將,推崇備至。從唐代到元代諸葛亮都名列「武廟十哲」,可看做官方認定的十大軍事家。

相才: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如何,看《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評語就足夠,陳壽誇讚他為識治之良才,可以與管仲、蕭何媲美。世人心中「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的理想社會,在諸葛亮治理的蜀漢得到了完美實現。

總評:諸葛亮不但在軍事與政治方面才能突出,還在書法、發明、文學方面同樣取得傑出的成就,而且私德高尚,忠心為國,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引用著名史學家錢穆的話:「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相關人物:陸遜也是三國時期「出將入相」的代表人物,官拜大都督在夷陵擊敗劉備,後被孫權封為丞相,主持軍政大事,而且為官清廉。在《三國志》中只有陸遜和諸葛亮是單獨列傳的兩位臣子,足以看出兩人的地位。至於曹操與司馬懿,雖然也是出將入相,但最終被追謚為皇帝,故不算在名單之內。

4、十六國——王猛(前秦丞相,大將軍)

將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平定李儼、擊破桓溫、滅國前燕 ,在此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此皆王景略之功也。

相才:「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從這句諺語中就能看出王猛在民間的政地位。王猛主持前秦國事,打擊權貴,有才必任。興辦教育,恢復太學。興修水利,獎勵農桑。調整民族關係,促進民族融合。史載,當時前秦境內安定清平,家給人足。

總評:苻堅初次見到王猛時說,我得到你救好比劉玄德得到了諸葛亮呀。縱觀王猛平生,他取得的成就甚至比諸葛亮還要大,因此被後世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相關人物:十六國時期前燕的慕容恪,也是一位出將入相的全能人才。在戰功方面,征撫遼東、征戰中原 ,被譽為「十六國第一名將」。 在政治方面,官至太宰,身受託孤,總覽大權,卻毫無私心,平定內亂,勤於吏治,輔佐幼主,盡心盡責,宛然又是一個諸葛亮。在慕容恪生前,王猛一直不敢攻佔燕國。慕容恪死後,才敢起兵討伐。十六國兩大傑出人才一直沒有正面交鋒,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5、隋朝——高熲(大將軍、宰相)

將才:入仕北周時,平定稽胡叛亂。輔佐楊堅時,與韋孝寬一起大敗尉遲迥。突厥屢為邊患,高熲奉詔鎮守邊塞,之後又討伐陳國,攻佔甑山鎮、涢口等地,陳派使者請和。在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高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逐步顯示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

相才:高熲的政治才能比他的軍事才能更為耀眼,制定刑律,修整官制。隋朝的卓越人才,如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都是高熲推薦。執政的二十多年間,朝野皆服,四海昇平。只要議論起高熲,都稱讚他為「真宰相」!

總評:縱觀高熲的文韜武略,簡直就是唐朝「貞觀人才」陣容的文武合體。房玄齡、杜如晦打仗不行;尉遲恭、秦瓊在治國方面總差點勁,高熲算的上是出將入相都十分了得的人。可惜楊堅晚年因為立嫡之事把他連帶坑慘了,再加上之前得罪了楊廣,最終被冤殺。百姓聞之,莫不嘆息探傷。

相關人物:被高熲推薦的楊素,也是「出將入相」。 楊素相當於楊堅的總司令,參與平齊滅陳 。後官拜司徒,是名副其實的宰相,而且長得帥還善詩文,但因幫助楊廣陰謀奪位,而留下污點,被後世視為奸雄。

6、唐朝——李靖(大將軍、尚書右僕射)

將才:李世民手下第一軍神!對內滅蕭梁,破輔公祐,平定江南,對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對外擊滅東突厥,平定吐谷渾 ,維護邊疆安定。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武廟十哲」,宋人編輯《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相才: 李靖年輕時雖然官職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被贊為「王佐之才」。唐朝的「尚書令」即為宰相,因李世民之前擔任過尚書令,稱帝後便不設此官職,故以「尚書僕射」作為宰相。貞觀四年,李靖擔任尚書右僕射,位極人臣。完成了出將入相的華麗轉變。

總評:王珪曾誇李靖:「兼資文武,出將入相」。如果真要在古代「出將入相」的名單中,找一個代表人物,那非李靖莫屬。而且李靖懂得保身之術,善始善終,也是古代名將之中的一個特例。

相關人物:既然提起李靖,就不能不提李勣。他在軍事方面與李靖並稱,跟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勛卓著。在政治方面,歷事三朝,官拜尚書左僕射,出將入相,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在民間演義中,化身為神機妙算的軍師,他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徐茂公。

7、宋朝——范仲淹(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參知政事)

將才: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戍邊西北,抵禦西夏叛亂。范仲淹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范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事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相才:出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之職,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年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史稱「慶曆新政」。

總評:縱觀范仲淹一生,吟誦過風華雪月,指揮過金戈鐵馬,參與過政務改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被廣為傳頌,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相關人物:到了南宋又出了一個虞允文,他是文官出身,不僅詩文出色,還有丹青傳世,卻能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采石磯,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虞允文晚年擔任為左丞相,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而死。毛澤東贊曰: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8、明朝——徐達(征虜大將軍、右丞相)

將才:早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敵方割據勢力。日後又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徐達為人謹慎,善於治軍,能與將士同甘共苦。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

相才:元朝滅亡後,徐達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徐達為人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而且大軍所過之處,市井安然,使百姓不受戰亂之苦。徐達可謂既有宰相之才,又有宰相之德也。

總評:朱元璋曾為徐達寫下對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這個副對聯更奠定了徐達「出將入相」的地位。

相關人物:在明朝歷史上,文物雙全的英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于謙,在政治方面敢於為民請命,嚴懲作姦犯科權貴。在軍事方面,曾親自督戰,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還有王守仁,在武功方面平定寧王之亂, 剿滅南贛盜賊 ,在思想方面創立「陽明心學」, 成就冠絕有明一代。于謙與王守仁雖然都沒有「入閣拜相」,但他們影響力與功績,一點也不亞於那些「出將入相」的人。

9、清朝——曾國藩(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節制四省兵力)

將才:書生練兵,創立湘軍,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保住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曾國藩的治軍之法,直接影響了張之洞、袁世凱、黃興、蔡鍔等人。民國軍事家蔣方震在他的《國防論》中讚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

相才:曾國藩作為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總評:清朝延續了明代內閣制,並建立了軍機處。因此內閣學士有宰相之名,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兩者共兼才算得「真宰相」。曾國藩即不是內閣學士,又不是軍機處領班大臣。但他在軍事與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超過同時代所有人。後代評價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相關人物:曾國藩之後的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都算得上「出將入相」的豪傑人物。清王朝到了窮弩之末,不是不重用這群漢臣,給行將就木的清王朝又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但滑稽的是,最終因重用漢臣袁世凱,飲鴆止渴,給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划上了句號。

10、近代——林彪(十大元帥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

將才:林彪一生指揮了十大經典戰役,跨越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大時期,立下了不世之功,被毛澤東誇讚為「無與倫比的常勝元帥。」

相才: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林彪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被定為毛澤東的接班人並寫進了黨章,開始執掌國事。

總評:林彪與漢朝的韓信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以傑出了軍事才能顯著於世,沒死於戰場,卻以謀反的罪名死於權力之爭。

相關人物:國民黨方面的陳誠,既是一級上將,參與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著名戰役,又是歷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也算得上「出將入相」。陳誠曾在戰場上敗於林彪,但在主政台灣期間,在民生、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得以善終。國共兩大精英,以不同結尾收場,彼此有得有失,歷史就是這樣耐人尋味。


看到這個話題,覺得必須全面介紹一下劉秀同志及其戰友們。

劉秀,劉邦9世孫,父親為濟陽縣令,父親去世後,隨叔父務農。20歲時入長安跟隨中大夫許子威學習《尚書》。中大夫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而《尚書》是五經里最難的一部書,所以劉秀此舉大致相當於今天去中央黨校念一個古希臘哲學的學位(雖然不知道黨校有沒有這個專業……)

念了5年後,王莽已經把天下搞得大亂。於是劉秀回家開始攢錢攢兵,3年後起兵。起兵期間遭遇昆陽保衛戰(被圍昆陽,說服眾將死戰,夜率13騎突圍求援,以一萬七千人兵力反擊取勝,大破王氏約四十餘萬軍隊)、長兄被殺(新即位的更始帝嫉恨劉秀兄弟戰功,找理由把劉秀哥哥殺掉。劉秀隱忍不發,借故離開長安,幾乎以一己之力重新在河北建立起根據地)、下屬不力(鄧禹進軍長安,劉秀擔憂他的速度不夠快會遭受赤眉反擊,鄧禹果然大敗。吳漢進軍成都,劉秀告誡其勿輕敵突進,吳漢不聽,大敗於延岑的伏擊),征戰十二年,最終克定天下。他自己是自己的軍師,自己是自己的猛將,自己是自己的後勤保障者。

王夫之曾經對他有評價,大意是說,劉邦時代有那麼多人被人記住,是因為劉邦手下有那麼多良臣猛將,離開他們劉邦就會失敗。光武帝時代有那麼多人被遺忘,是因為光武帝自己預先計劃好了太多東西。救亡於危難的人會被記住,曲突徙薪的人會被遺忘,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啊!

劉秀的學術水平到底怎麼樣呢?能讀《尚書》,不代表學得好。起兵爭戰,也不會有人去考查他的學術水平再授予博士學位。後來當了皇帝,恐怕也沒人敢說他學的不好了。但人家的學習態度至少擺在那裡:

《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光武帝)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為我們貢獻了一個成語:樂此不疲。而且是樂於學術研究不疲。

注意上面這段話,劉秀請的是自己身邊的官員和將領講論經典道理——他身邊的名將和大臣都是通經理的。雲台二十八將:

鄧禹十三歲能背詩經,後來到長安,跟劉秀是同學,也是劉秀平定河北的大功臣

馮異受習《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眾將論功時,他往往一個人躲在大樹下,被劉秀稱為「大樹將軍」。

耿弇,年少時學習《詩》、《禮》,生平一共平郡四十六,克城三百,未遭挫折。

……

總之,劉秀的一生就是一部偽屌絲逆襲(名義上是皇親國戚,實際上跟劉備差不多),跟一批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朋友一起打下江山之後還保持友誼(劉秀一朝開國將領結局甚至好於杯酒釋兵權的宋朝),還將京城第一美女(陰麗華)收入後宮,終其一生對她不離不棄的網路小說故事模板(誤)。

也因為這批文武全才的bug組合,東漢一朝一直被人稱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梁啟超制訂歷代民德表,將東漢列為當之無愧的第一。


必須說一個啦,王猛王景略,這個人簡直強到沒朋友,他在前秦軍政一手抓,後人把他跟苻(pu2聲)堅的相遇比喻成為劉備遇孔明,所不同的是王猛在實際上干出來的事情貌似比孔明更加精彩,當時前秦建國不久,又是符生這種兇殘暴戾的君主在位,一時間人人自危,苻堅就在王猛的幫助之下發動政變取得王位,力圖爭取天下。但是當時前秦僅據關中,西有前涼,北有代國,東有前燕,南有東晉,處於虎狼環飼之地,但是王猛給前秦帶來了一派嶄新氣象。

在此引用《晉書》的兩句話:

「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於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販於道。」

「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咸熙,百揆時敘。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猛之力也。堅嘗從容謂猛曰:"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猛曰:"不圖陛下知臣之過,臣何足以擬古人!"堅曰:"以吾觀之,太公豈能過也。"常敕其太子宏、長樂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見重如此。」

苻堅完全是把王猛當成姜尚來看,在苻堅的信任之下,王猛也沒讓大家失望,親自領軍出戰,前秦在公元366-376十年間就統一了北方。從關中發展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王猛功不可沒。導致東晉轟轟烈烈的北伐行動戛然而止。

但是前秦內部也有不安定因素,那就是鮮卑羌族的上層貴族,他們迫於無奈歸順前秦,但是無時不刻都在等待機會重新建國。然而天妒英才,在公元375年,前秦的支柱倒下了,王猛臨終前囑咐苻堅說,古代的明君聖人都知道創業容易守業難,他們無不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如臨深淵的治理國家,大王你要以他們為榜樣,同時要小心鮮卑羌族作亂,應及時剷除。

之後的事情就不多說了,前秦在未完全消化內部反對勢力的條件下,倉促南下,從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然後慕容垂姚萇等人舉兵造反自立,又是十年,身死國滅。

附上後人對王猛的評價:

「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

「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咸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靜國,謀以動鄰。提鼓出師,三軍賈勇;置兵境上,千里無塵。內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

「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故景略得以盡其材。而堅亦勤政愛民,仁恕恭儉。景略死而堅漸驕,伐晉之舉,急於混一,說者咸謂鮮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萇等几上之肉,何能為哉!故景略之存亡則苻氏之興衰也。


竟然沒人提范仲淹!

文學方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碧雲天,黃葉地」不說了,出將入相,以下偷懶取自百度百科:

地方治績:

范仲淹出任泰州時,徵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崑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計劃。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讚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實施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几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但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軍事思想: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禦工事方面,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范仲淹利用築城修寨進行積極防禦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曆四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歷代評價

《宋史》: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姜遵:朱學究(范仲淹)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於世。

歐陽修: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

蔡襄:公薨之後,獨無餘資。君國以忠,親友以義,進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節,明白如是。

朱長文:范文正公置義田、義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繼承其志,近益增廣。九族之間,莫不被其惠。

王安石: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蘇軾:①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謚宜然,賢哉斯詣,軼後空前。②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予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蘇轍:范文正公篤於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

王十朋:堂堂范公,人中之龍。正色立朝,姦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義。

樓鑰:文正公奮身孤藐,未嘗賴宗人毫髮之力。既達,則闔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孫應時:若吳范氏之有義莊也,然後能仁其族於無窮,非文正公新意歟?蓋公平生所立不待稱讚,此其一事已足為百世師矣。

朱熹:①範文正傑出之才。②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

呂中: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羅大經: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富韓皆不及。

元好問:文正范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王惲: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澤民,盡夫在我……篤信力行,曾不易慮,受知裕陵,千載一遇。

張起岩:有際天人之學,斯可以服天下之望,有擴宇宙之量,斯可以成天下之務,有堅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隆然曄然震耀於世道者,則范文正公其人也。

徐琰:致君之志,動物之誠,放諸四海而准,百世而下,聞者莫不興起也。是豈區區富貴利達,以炫耀於須臾者,可同日而語哉?。

方孝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憂。飲食夢寐,四海九州。

馬中錫:夫范公一代奇才也……宜其見諸事為者,彪炳轟烈,撐扶天地。

畢瑜:先天下憂,後天下樂,出則澤被生民,入則風生台閣,侃侃封章,天子動容,凜凜甲兵,西賊膽落。嗚呼!休哉,千百世之下,聞公之風,誠足以廉頑而敦薄。

王鏊:昔在有宋,吾蘇入參大政者,有兩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當仁宗朝,開天章閣求治,更張庶治,將大有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悅罷。文穆當孝宗朝,在政府兩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罷。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後,莫盛孝宗,皆銳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許國,可謂千載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嗚呼,道之難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於時,自昔然矣!文正子孫,今在吳中最盛,所謂歲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絕;而文穆之後無聞焉。文正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亞歟。觀其使金受書之儀,舉朝皆悚,有蘇子卿(蘇武)嚙雪之操;繳還閣門張說詞頭,有陽城裂麻之忠;奏罷明洲海物之獻,蓋與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獎用名節,間與陸務觀諸人賡唱,流風餘韻,漸被岷峨;而吳中民風士俗,人情物態,盡悉備見其時。

歸有光:韓、富二公,與范希文、歐陽永叔,一時並用,世謂之韓、范、富、歐。魏公嘉佑、治平間,再決大策、以安社稷。當朝廷多故,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而與范、歐同心輔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稱治。

王夫之:(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繫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陸以湉:此四人者(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錢君倚:范文正公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贍。

全祖望:高平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張載)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仲鶴慶:茫茫潮汐中,磯磯沙堤起,智勇敵洪濤,胼胝生赤子,西塍發稻花,東火煎海水,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

楊昌濟:宋韓、范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范、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紀昀: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

陳去病:獨範文正以矯厲特異之才……蓋惟心無所偏私,用能絕人之貪,而宇宙亦以清寧。

張壽鏞:道學氣節則文正范公為之魁。


「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


前排的回答還沒看到顏魯公。

顏真卿

出將:

安史之亂時,「一朝漁陽動鼙鼓,大江以北無堅城」。顏真卿作爲平原太守與堂兄顏杲卿率先起兵,於是「一十七郡連夏盟。賊聞失色分兵還,不敢長驅入咸京。」

興元元年,年過七旬的顏真卿前去招降叛將李希烈,「當年幸脫安祿山,白首竟陷李希烈。希烈安能遽殺公,宰相盧杞欺日月。」最終被害。

入相:

開元二十二年,顏真卿進士及第,任監察御史。肅宗朝,任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代宗朝,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出入四朝老忠節。」

最後說顏魯公寫的字,與柳公權的字並稱爲「顏筋柳骨」。「顏、柳、歐、趙」四大家排第一。下面這幅字被後世公認爲「天下第二行書」:


高熲,楊素,宋朝之前出將入相很正常。


既要出將入相又要能文能武的話

曹操

曹丞相嘛,一家子都是牛人,他自己對人才的標準就是上得戰場入得朝堂文能填賦武能射虎。他家曹彰不善文,還被曹老爹嫌棄過。曹丕曹植都是領過兵打過仗的,曹植有一次因為戰前喝酒結果遲到,被曹老爹大罵了一頓。至於魏文帝嘛,雖然稱「文」,也是被史書明確記載的善騎射……所以高標準出高品質啊,再想想劉禪、孫亮……不夠看啊不夠看……

其實我朝高祖,入相不知道算不算……不過絕對是貨真價實的能文能武啊~~有過一段不知是真是假的傳聞……說是老蔣同志看完了《沁園春 雪》之後,發動全黨徵文,然後很鬱悶的發現了沒一篇比得過…………別的不說,老毛文學素養真心不錯,不光詩詞,論文也很牛掰啊~~~


來給說吳起的那位答主補充點具體的。

  吳起就是那個殺妻求將、母死不歸的吳起。他到底有沒有做過這些很難說,但他的私德在當時評價確實不高。他供職於魯國季孫氏門下,嶄露頭角(率魯軍擊敗齊軍)之後不久,受魯國貴族排擠,離魯奔魏(當時還不是魏國,是魏家),魏斯(魏家家主,後來的魏文侯)人棄我取,任用了他。

  前413年,吳起率兵攻秦,獲勝,拔取了黃河以西的韓城、大荔、澄城、合陽、華縣等五座城池——此地即為一度在秦晉之間來回爭奪的河西之地——使秦在東面無險可守。之後他留下來開發河西之地並招募常備軍(春秋時期通行的徵兵制尚未被募兵製取代,但吳起率先做了募兵制的試驗),以便秦國進犯時可以不依憑黃河對岸的支援,獨力迅速應對秦軍。後世魏國武卒制就是由吳起創立的(武卒的選拔標準,據《荀子》記載,是披掛三重甲胄,攜帶戈、劍、弩、五十支箭和三天口糧,從日出到正午跑完一百里。中選者即成為常備軍人,由國家提供裝備和薪水,接受系統的戰鬥訓練。魏國除武卒外,還有蒼頭、奮擊等兵種)。

  前403年,吳起參與三晉伐齊之戰(龍澤之戰),齊國戰敗,趙、魏、韓三家則受周天子之封,躋身諸侯之列,三分晉地(晉國至此只剩下曲沃、絳兩片國土,最後亡於前376年)。前387年,吳起在陰晉之戰中再次挫敗秦國。

  吳起在魏武侯時因旁人進讒而受到魏武侯猜忌(原因據《史記》說是遭相國作梗,拒絕與公主結婚而招致魏武侯猜忌。個人以為這理由很牽強,而且時人對吳起的評價與這段記載中吳起的表現頗有出入。但不管如何,根本原因就是吳起是外國布衣出身的職業官僚,威脅了本地貴族的利益),魏武侯命吳起離開河西之地回當時的魏都安邑述職。吳起料定凶多吉少,於是私下出逃,決定另謀高就。據《呂氏春秋》,吳起在路上感嘆魏武侯不再信任他,河西之地就將重新被秦國奪回,而魏國將會衰落——半個世紀後,經過變法的秦國真的從魏國手裡奪回了河西之地與黃河天險。

  吳起逃奔到楚國,被楚悼王任命為宛城守,次年即因政績出色擢升為令尹(楚官職,地位職能與中原列國的相邦大致等同。推測楚悼王一開始即有任用吳起打擊貴族勢力的意圖,先讓吳起在宛城熟悉楚國國情並積累政治資本,所以能有如此快的升遷速度)。吳起隨即在楚悼王支持下著手改革,削弱盤根錯節的貴族勢力,強化王權。

  變法具體措施:

  • 制定法律並公佈於眾。

  •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 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開支用於強兵。

  •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禁止私人請託。

  •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變法後的楚國軍力強化,將版圖向南擴張到洞庭湖一帶,向北則擴張到黃河流域。曹操評價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吳起一生率兵與列國交戰76次,全勝64次,無敗績。魏相李悝評價其「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秦相范雎稱「吳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圖毀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凶」。

  變法卓有成效,但僅持續六年,楚悼王即去世。失去靠山的吳起被積怨已久的楚國貴族攻擊,最終被射殺,遺體被車裂,不得善終。

  然而事情還沒有完。

  吳起在死前逃進了楚悼王的停屍間,貴族用弓箭攻擊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遺體(一說吳起將身上的箭插在楚悼王遺體上)。楚肅王繼位後,將當時放箭者挨個追查出來(楚法規定,以武器傷及楚王身體之人,須處死本人並夷滅其三族)全部處死,有七十多家貴族因參與此事而被滅族。這七十多家貴族覆滅,使得王權鞏固,楚國政壇有了一次革新的可能(但楚國的變法還是就此結束了);吳起生前一直在打擊的貴族,在他死後成了陪葬。

吳起的著作:

  《漢書·藝文志》兵家權謀論著中記載吳起著有《吳起》48篇。現存《吳子兵法》僅有六篇,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這些篇目。《吳子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後世將《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

  有一種觀點(目前尚有爭議)認為《左傳》的成書與吳起有關。最早把吳起同《左傳》聯繫起來的是清代的姚鼐,他認為《左傳》並非一人所寫,左丘明有草創之功,但編撰增補工作主要是由吳起等人所為。


這種逆天人物,能得善終不易。

郭子儀算奇葩了。


幹道夫。


盧象升


王陽明,文:創立心學。

武:平定藩王

-------------------

感謝評論里的提醒,已改正


吳起,先仕魯,再仕魏,終仕楚,每到一國就使一國變強,平生七十二戰無一敗績,雖然最後沒有搞定政敵而死於非命,但無論將相的挑戰對於他而言似乎都有如手到擒來。


周恩來!建團 建黨創始人之一。國民革命軍搖籃…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央特科創始人。紅軍總政委。紅軍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解放軍中央軍委會副主席 解放軍總參謀長。共和國政府總理。共和國政府外交部長。這只是部分履歷,常人占其一項在共和國即可名留千古。可坐天下的黨政軍全才,1935年奉毛上位從此隱藏鋒芒做了毛一輩子的副手。酒量好,關鍵長得帥,而且是從小帥到老的那種帥!


世人都只知道岳武穆武功蓋世,卻不知道他也文采斐然。世人都只知道辛棄疾詞壇聖手,卻不知道他當年率50騎夜踏金營生擒叛徒為上司報仇的英雄事迹。還有「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大明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力保北京城,大敗韃靼大軍。還有前期的梁武帝蕭衍肯定也算,取代南齊建立梁,才學方面更加博雜,和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等大名士號稱竟陵八友,學識包羅萬象簡直就是現實版的黃藥師。其他的比如王陽明、曾國藩、劉琨

、還有態度端正點的李存勖等等


唐以前的士人,哪一個不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


鄧小平。

先說出將。在廣西組織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工農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38年出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主任,40年參與指揮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期間,與劉伯承率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作為總前委之一,參與指揮淮海戰役與渡江戰役。建國後,率部進入西藏,和平解放西藏。55年要是給他也評個軍銜,不是元帥也得是大將吧?

再說入相。56年八大進政治局當常委;77年粉碎四人幫,組織文革後的秩序重建;還有成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不用多說了吧?

陳毅。

出將不用多說,共和國元帥,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入相,新中國成立以後主政上海,搞清了國府扔下的爛攤子,上海到現在還有紀念他的陳毅廣場;54年任副總理,58年開始還兼任過外交部部長。

習仲勛。

出將。與劉志丹、謝子長一起創建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抗戰期間當過綏米警備區和獨立第一旅政委,解放戰爭時當過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政委,參與指揮保衛延安的各個戰役。

入相。建國後出任國務院副總理,文革後還當過廣東省省長。


陸遜。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是歲,權東巡建業,留太子、皇子及尚書九官,徵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

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

先以大都督身份擊退劉備,孫權稱帝後又升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最後代替顧雍為吳國第二任丞相,真正的出將入相。


孫承宗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那些死於冷箭/流彈/意外的大人物?
歷史上有哪些學神級人物?
高盛前 CEO Sidney Weinberg 是怎樣的一個人?對美國 20 世紀政治都產生了哪些影響?
胡車兒能『力負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為什麼讓他去做盜戟這種事,把他培養成一匹坐騎不行嗎?
英國首相迪斯累里的姓氏的來源?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