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果實在被吃的時候會產生情緒嗎?

進一步,被不同的生物吃會不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這個問題分成2個系列問題:

  1. 植物有沒有情緒?表現形式?如何偵測?

  2. 被摘下來後從本體分離出來的部分還會不會有情緒表現?還是本體『看』到這個情景後本體產生情緒?

------------------------------------------------------------------------------------------------------

植物有沒有情緒/意識一直是個爭論的話題,純科學看待,植物沒有意識

有人堅持認為植物也能有感情,水分循環、內部電流等變化或許就是它們的「情緒」的一種表現方式。

早期比較經典的是案例是:巴克斯特 物理學教授設計了一套裝置(基於測謊儀),能夠放大並記錄植物組織的微小動作。他發現,在給植物噴射麻醉劑之後,植物的葉片就無法對壓力作出反應,而一旦它們接觸到新鮮空氣,對於壓力的反應與動物肌肉的反應差不多。(詳細: http://blog.yam.com/exploreweb/article/2761065 )

類似的實驗非常多,基本也都是基於電流測試的:

  • 有人測試過在一群植物中間殺死一個同類植物,沒被殺死的植物普遍體內有電流反應,彷彿是在哭泣。
  • 摘掉一片葉子的瞬間,電流脈衝會消失,過一會又慢慢恢復了,不過最後還是慢慢的消失了,彷彿是死掉了一樣,
  • 其實達爾文也對植物的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她覺得豬籠草那種捉食物的方式就是神經反應啊,於是後來真的有人去做了實驗。第一個實驗中,發現每次摸一下感應毛,就會發送一個幾乎和神經脈衝相同的電活動。這個實驗對茅膏菜等敏感植物也進行了測試,結論是都是類似的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還發現,植物有一個基本的神經結構,這使得他們能夠感到疼痛。據同行評審期刊植物生理,植物能夠識別危險,這種危險信號,對其他植物和編組察覺威脅的防禦。相關聯的還有個研究顯示植物在感受到陽光,感受到天敵時,會發送特殊的化學物質和周圍的同類溝通。

現在,隨著設備的發展,植物生理學家開始了解更多關於植物的運動。已經證實之前檢測到的脈衝確實是類似於動物神經脈衝,科學家們現在也開始嘗試從分子和細胞層面解開植物響應觸摸的能力的問題。

還有個普遍共識是,很多植物聽音樂會長的更好……有些農場就定時放音樂給植物們聽,這有點類似給奶牛放音樂然後產更多的奶……於是就有人說植物其實有意思的,能感覺到音樂啊!

但問題仍然存在,植物是有實際的感受嗎?

說沒有的人,主要是說因為植物沒有大腦沒有神經組織,根本無法產生類似動物的神經衝動,形成感情。另外認為說上面的電流/水循環的實驗不科學,只是植物體內循環水分變化引起的電流變化而已。

起先,科學界對巴克斯特的「發現」只覺得荒唐可笑,無人理睬。直到1974年,巴克斯特的「發現」經過大眾媒體的宣揚已廣為人知,康奈爾大學霍絡威茲(Kenneth A. Horowitz)等三名生物學家決定重複巴克斯特的一個實驗,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據巴克斯特的報告,當他在小葉喜林芋(Philodendronscandens,一種天南星科觀賞植物)面前將鹵蟲(一種水生節肢動物)加到沸水中煮死時,植物出現了電生理反應。霍絡威茲等人根據巴克斯特發表的論文以及私下通信重複了這個實驗,但是在巴克斯特的同意下,做了兩點改動:使用能更穩定地測定葉面電流變化的儀器,以及做了對照實驗:每一組實驗中,三次往沸水裡加鹵蟲,兩次往沸水裡加水。霍絡威茲等人對四株植株重複了該實驗,統計結果表明:往沸水裡加鹵蟲和往沸水裡加水,所檢測到的植物電生理變化並無不同,也就是說,植物對鹵蟲被殺死並無特別的反應。霍絡威茲等人在1974年 和1975年兩次學術會議上報告了重複不出「巴克斯特效應」,並在1975年8月8日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其論文。在1975年的會議上,另一名科學家科梅茲(J.M.Kmetz)也報告了類似的陰性結果,論文發表在1977年的《美國心理研究會雜誌》上。1978年,科梅茲為《懷疑探索者》撰文駁斥「巴克斯特效應」,指出巴克斯特在其研究中沒有做對照實驗,一旦有對照組可供對比,就觀察不到植物對人的思維或威脅有特別的反應。巴克斯特所紀錄的測謊器曲線,是其他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可能包括靜電作用、房間里的機械振動、濕度的變化等等。

特別的主張需要特別確鑿的證據。「植物有感情」是一個特別的主張,然而其主張者所出示的證據卻如此不值得推敲,一旦使用了更嚴格的實驗條件,這個主張就被推翻。科學界對此已有了定論。沒有植物學家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而「植物有感情」的說法仍然被視為迷信

植物有沒有意識,還可以到宗教哲學等問題,這裡先不說了。

不過總體上,願意相信植物有情緒的人要多,而且對相關研究津津樂道的人不少。也許這是一種浪漫吧。

-----------------------------------------------------------------------------------------------

對於第二個問題……

不需要繼續了

for more: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591922/

http://hi.baidu.com/651593878/item/63e239d89b8662f83dc2cb01

http://www.viewzone.com/plants.html


作為少數碰巧知道真相的圍觀群眾,我覺得我有義務來嚴肅認真地回答這個問題。

植物有情緒的提法最早來源於達爾文1870年發表的論著《人類、動物和植物的情感表達》, 在該書的討論部分,他寫道:「作為擁有遠比人類和動物更長生命歷史的生物,很難想像植物不會發展出進化的最高形式:情緒。」該觀點發表後引起巨大爭議。當時的素食主義者聯合到達爾文家周圍散步抗議,認為達爾文剝奪了他們最後的希望。因為如果他們堅持「吃沒有情緒的生物」的信條,而植物有情緒的話,他們將吃無可吃。一些激進的素食主義者甚至用彈弓打了達爾文家的玻璃。迫於壓力,在1872年再版時,達爾文把書名改成了《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並刪除了植物情緒部分的描述。

直到1987年,植物有情緒的說法被霍格沃茲大學著名植物學教授卡瓦肖教授重新提起。他在當年發表的論文《植物的情緒:一個可能的假設》中論述到:「顯然以往的科學忽略了,植物具有情緒。植物的情緒表現為味覺,酸甜苦辣就是植物的情緒表達形式。不僅如此,植物還通過不同的味道來表現自己被吃時的情緒。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同樣的桔子,有些人吃會覺得酸,有些人吃會覺得甜,植物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吃他的人(eater)的喜好。」這個觀點引起了科學界的軒然大波。有些科學家因此提出把卡瓦肖教授逐出英國皇家科學學會。然而卡瓦肖教授進行了孤獨而英勇的戰鬥。他認真地反駁了皇家學會科學家們對他的論點的攻擊:

(1)為什麼植物情緒的表達形式是味覺?對於這個問題,卡瓦肖教授指出:「為什麼情緒的表達不能是味覺?你是指望一個表皮光滑的煙台紅富士在被你吃的時候沖你皺眉嗎?情緒會引起生物酸鹼度平衡的變化,並在味覺中體現。事實上,如果人類能作為食物的話,你也會發現,在被自己愛的人吃時,你表現得比被仇敵吃時更加香甜!」

(2)不同的人吃桔子,有些人覺得酸,有些人覺得甜,難道不是因為人和人之間在味覺上的差異嗎?對於這個問題,卡瓦肖教授指出:「為什麼人類總是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當作萬物的標杆?」卡瓦肖教授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科學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他找了1000多名被試,讓他們品嘗一些糖和醋(那時,糖和醋之類的無機物被認為沒有情緒,但現在這個觀點也開始有爭議)並評價它們的酸甜程度,以確定他們對酸和甜的味覺。然後讓味覺匹配的被試品嘗相同的桔子,結果發現,這些人對桔子味道的評價仍然不同。並且,他們感覺到桔子的酸甜程度和他(她)們自己的外貌、收入、階層、學歷、是否黨員有密切關係。卡瓦肖教授在這個實驗的討論部分指出:「正如人類喜歡不同的果實,其實果實也十分明白,他們該喜歡誰不該喜歡誰。」

作為卡瓦肖教授的追隨者,我曾經寫過一篇論文《植物神經系統在情緒表達中的作用》。在這篇論文中,我詳細論述了一種特殊的果實:榴槤的情緒表達。在植物界,有些果實的情緒表達差異較小,表現出「反正老子就要被吃了,人吃豬吃都一樣」的淡漠。有些果實則愛憎分明。其中情緒表達最濃烈的是榴槤。如果被喜歡的人吃,它就表現出特別的香甜。如果被討厭的人吃,它就表現出惡臭。在論文的最後部分,我寫道:

「和人一樣,植物知道喜歡什麼樣的人,不喜歡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吃到特別香甜的果實,請珍惜,因為,它愛你。」

論文尚未發表,卡瓦肖教授竟飄然仙去。寫下此文,作為對逝者的敬仰和追思。

分割線————————————————————————————————————————

補充:

卡瓦肖教授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對話:

「如果都能解釋為什麼你吃到的水果這麼香甜,在相信純粹的味覺刺激和相信它愛你之間,你選擇哪個?」

「第二個。」

「祝賀你,那你選擇了追隨上帝。」

—— Linn Aiton, 英國皇家科學學會,李安


會啊!如果吃水果蔬菜之前誠懇地讚美它們,味道會更香甜!假如要吃的那一隻恰巧長著一張生氣的臉,那就不要誇啦!把臉轉開,假裝沒在看它,趁它不備一口咬住,這樣它就沒機會鬧脾氣啦,會好吃很多呢。吃貨壓箱底的秘密都拿出來了,記得要給我點贊呀呀呀~~


這個問題,我想以我多年養植物、觀察植物、換位思考和對植物的同理心來回答。

1、植物有沒有情緒

我能感覺到有,不同的人養出來的植物長得就不一樣,多愛它們一點,它們會用更燦爛的生命來回報,比如我在朋友圈裡一直就是種植小能手,別人問我怎麼養,我就說,無它,用愛,多和它們交流(不是用語言,用眼神),它們會告訴你需要什麼。

2、植物被吃時有沒有情緒

這個前提是我們假設植物和人類、動物的生存方式是一樣的,而如果動物被殺被吃,一定會心懷怨恨。但事實上,植物不同於動物,動物掉身上任何一個零部件都會覺得痛苦,因為大多數零部件不可再生甚至失去了有生命危險;但植物,落葉、落花、落果實,對生命本身沒有影響,甚至砍掉大部分莖幹枝葉都沒有問題,新長出來的更加茂盛,被砍掉部分如果有合適的條件,也會長成一棵全新的個體。換位思考一樣,如果人具有這樣恐怖的超能力,掉了一根手指,那個手指會長成另外一個你,掉了腦袋會長出一個新腦袋,那麼我們的生死觀一定會完全顛覆,失去一部分東西,至少不會帶著那麼無法挽回的積怨和痛苦吧。

有些植物本身具有自殘屬性,比如荒原的野草,長過一季後大部分就會枯死,變得極易燃燒。等到合適的時機(打雷閃電)引燃,它們會用一把火把自己在地面上燒的一乾二淨,只留地底下的根和一點點嫩芽,第二年又是一片好草。這是它們獲得重生的方式。

而果實、花朵這些東西,是它們的小小伎倆,之所以又好看又好吃,本身就是用來與動物交換,換取授粉和傳播種子的機會,我想母體它們是願意的,至於果實自己願意不願意就不知道了。

所以理解植物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情緒,應該站在植物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它們有快樂和悲傷的理由,但不一定是動物想的那樣。


繼大閘蟹捆綁paly後,又有小蘋果鬧情緒。

接下來估計會有:

一氧化碳案件里氧原子是否構成對碳原子的強X;

震驚!二氧化碳竟是3P的產物?!

四氯化碳案里,碳原子遭受了慘無人道的輪X!

新化快訊:硫酸特警最近查貨一宗超大型碳原子拐賣案!成功救出數摩爾碳原子。

跟蹤報道,某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碳原子爆出驚人消息,有些被營救出的碳原子,被硫酸總部氧支部的敗類給3P了!


屬於植物心理學範疇了


我知道昆蟲取食會誘導植物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化學防禦。是植物與植食性昆蟲在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保護機制。簡單說有的植物在感受到「被吃」之後,自身會合成一些原來沒有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或者直接對昆蟲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或者被釋放到空中,引誘昆蟲的天敵來消滅昆蟲。有的化學物質還可以充當「報警信號」,健康的植物感受到「被吃」的植物發出來的信號之後會主動產生防禦物質。

把這個稱之為「情緒」似乎不太恰當。但是我們人的情緒不是也伴隨著身體內一系列的信號傳導和化學反應嘛。


首先我們必須先弄明白什麼是情緒,情緒是怎麼產生的這兩個問題。

1.情緒的生物學定義如下:

亦稱情動。一般把情感中象憤怒、悲哀、恐懼等這種暫短地、急劇地發生的強烈的情感稱為情緒。也包含那種即使程度不強,但相同徵候反覆呈現的狀態或一般情感狀態。情緒在產生心理上的體驗的同時,在有關內臟器官的變化上完全是生理現象的表現。與情緒相伴隨的行為依據種而採取同一的方式,這一點是先天的反應方式。在比較行為學中,對各式各樣的種的情緒行為進行了研究,並對它的機構進行了說明。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情緒中也有象不安、希望由於經驗而習得的成分,從比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研究與先天的行為方式相反的學習的影響。

2.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呢?

根據最新研究,情緒可能是由一個獨立的功能系統完成的,這個功能系統可能包括下丘腦、邊緣葉、丘腦核團等,丘腦核團是獲得情緒的核心結構,丘腦中存在一種叫丘覺的遺傳結構,有一種丘覺是產生情緒體驗的。

既然情緒是由一個獨立的功能系統完成產生的,而果實又不具備這個獨立的系統,所以植物的果實在被吃的時候應該是不會產生情緒的。


終於明白為什麼從小吃水果之前都要說殺個瓜,殺個蘋果了。先把它們殺死,吃的時候就不會有情緒了。


用不了多久就要變成屎了,想想一定很傷心吧。。。


我有些受驚………………


吃橙子的時候先滾一滾,橙子就不會鬧情緒了,會變的好甜好甜~


額,偶趕腳果實之所以能吃甚至好吃,是它想被吃(藉以傳播種子)。。這裡的「它」是指整株植物--偶還是很狹隘的把果實理解為植物的一個器官。果實通過動物或昆蟲「口水」中的酶來判斷是否是自己中意的轉播者並且採取一些措施是很有可能的,叫做情緒也不為過。一些水果,比如西瓜,大概很希望你把它的種子一併吃進肚子;但另外一些,如蘋果等,也許更希望你把吃剩下的蘋果核埋在那春天裡。。所以,就從了它們吧,呦吼吼~~


有情緒的話,以後吃香蕉之前要先舔幾下。


多圖!參考!


「啊啊啊啊啊啊啊 滿大樹都是 你為什麼偏要吃我」

「混蛋我還沒熟」

"偏心 沒什麼你只吃ta不吃我 「


當我們被摘下來而不是自然落地時,我們已經死亡。。


植物的果實不就是用來吃的嗎,成熟以後,植物果實會變成紅色等比較鮮艷的顏色,讓動物來吃,然後通過動物把植物的種子散播到其他的地方,利於繁殖,真的是第一次聽說果實還會產生情緒。


我不知道果實被吃的時候有沒有情緒……

因為從理論上講,果子不是一棵完整的植株所以我們沒必要討論「植物有沒有情緒」這麼高深的問題。

在自然界中,植物是會通過動物來傳播種子的。比如說~動物吃了一個美美的果子,然後等肚子里的果子被消化了,在某處進行排泄,排泄物中包括了該果子包裹的種子。

當然,也有的時候,果子被吃掉了就是真的被吃掉了……比如松果之類的乾果。但若果子可食用部分為果皮,那大概可以類比成:小雞出生後蛋殼被吃了,請問小雞有什麼情緒?

如果種子和小雞擁有差不多的思維的話。


純科學的角度,的確現在沒有很有利的證據,實際上不是無法證明(有或沒有),只是有作為的很少,為什麼不做更多的實驗來驗證,因為這不討人喜歡,只會帶來麻煩。

對於植物的情緒反應,比較感興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植物很有可能具備意識而不考慮石頭之類呢,因為植物和動物一樣具有較高層次的生命特徵),於是抱著這樣一個猜想:

生物情緒中動物和植物應該是不同的情緒路線,現有的動物性質的定義用來測試植物,會有很多偏差。因為植物沒有大腦,神經系統等動物特有的組織器官,所以植物的思維活動應該有著另外的途徑,只是人類還沒有發現罷了。

生活中的觀察:植物是沉寂的,她的變化是漫長的,她的情緒是隱藏的。

一顆果樹因為果實受到動物的啃食,那麼

聰明的植物想到利用這點,變得香甜可口,幫助傳播種子,並且把這個訊息傳給同類;

憤恨的植物變得恨世忌俗,變得苦咸澀口,甚至有毒,並且渲染復仇色彩;

雖然都說是漫長的進化而來的特點,但是有的變化對於植物的生命過程中其實是很短暫的,也許他的一個思考一個反應就需要持續好幾年才能被發現也說不定。

回到問題,果實在被採摘後,還會有思想么?

從脫落母體開始,果實就失去了母體供給,但仍然有生命活動的跡象,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有生命活動的,當然也包括我假想的情緒活動。等到果實生命的死亡,這一切就都結束了。那麼從被採摘到徹底死亡這一小段時間內,果實的內部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查資料,在這些變化中,是否都是由於各種自然反應而導致的呢?果實在這期間的情緒又該如何被證明?這些都可以進行實驗。

我猜想的結果是:在劇烈的心理刺激下,果實將會發生變化,但很不明顯,也許只是莫名的細胞水分蒸發加速,或者無緣由的酸鹼度的下調之類,有待證明。

那麼,在果實生命未死亡的過程中,你吃掉果實當然會引起情緒反應,只是還沒來得及取悅討好你或者膈應毒死你,就被吃到肚子里了。

進一步,被不同生物吃掉的話,由於對照對象是物種,而不是物種的特性,比如美麗、香或醜陋、臭之類,那麼我想,是沒有差別的。

因為植物是沒有感官的,無法接受到這個信息——我TMD到底是被哪個混蛋吃掉的?


推薦閱讀:

長在樹上的梨被咬一口後會怎樣生長?
植物為什麼沒有大腦?
如何養好龜背竹?
請植物大神看下這是可以制毒的那種罌粟嗎?
怎樣學習辨認身邊的植物?

TAG: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