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兵工廠的生產能力,究竟如何?

-

(這個問題,可視為此問題的引伸:http://www.http://zhihu.com/question/20313993?nr=1noti_id=20568766,20566488#1014021-comment)

曾查過很多資料,比如江西、興國縣蓮塘鄉、官田村的中央紅軍兵工廠(又稱中央軍委兵工廠、或官田兵工廠)。一直不能能理解這些工廠的真實產能。

一般的前膛簡易火槍、地雷、手榴彈、刀具的生產,甚至包括子彈的重上彈頭、裝葯等復新,包括一般武器的維修,我都能想像。

唯有兩點我不能理解,「來福槍的槍膛線」,還有「子彈的底火」。這兩大難關,實在很難想像克難的兵工廠能夠解決。

還請高手釋疑。

-


首先說說來複線。

來複線就是膛線,其實就是槍管中慢慢旋轉的槽,用來賦予子彈自身旋轉的的慣性,提高精度和侵襲力。

來複線的製造比較麻煩,傳統方法是採用車床鑽孔,然後不斷的用車刀來"拉「,車刀刀頭一次比一次深,多來幾次就出來膛線了。

但是那個時代的紅軍兵工廠,在繳獲到車床之前,顯然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不光不具備拉膛線的條件,怕是造槍管的能力沒有。所以,紅軍兵工廠的能力,僅限於修理槍械。也就是有經驗的技工,根據損壞零件的形狀鑄造一個出來,然後手工挫磨至成品。亦或者是,拆東牆補西牆,把兩隻損壞的槍拼湊成一隻完好的槍,這就是當年的紅軍兵工廠。

後來,在游擊戰爭中,紅軍通過各種方式繳獲到了一些機床、發電機等設備。至此,紅軍才真正具備了拉膛線的能力。畢竟,拉膛線這種技術看起來很高深,但只要是熟練的技工,有一台運轉良好的車床和合適的刀頭,就能夠輕鬆的拉出來完美的膛線。

再後來,紅軍」反圍剿「失敗,出於堅壁清野的目的,把這些車床等設備都破壞、埋藏了,於是紅軍也就暫時的失去了拉膛線的能力。

隨著時間推移到抗日戰爭,八路軍的兵工廠已經轉移到山西一帶。那個時代的八路軍,開始在黃崖洞建設新的兵工廠,並且在山西各地利用各種手段搜尋到了許多的機床、鍋爐等設備。利用這些設備,紅軍製造槍管或者修復膛線自然不算困難。

再來說說底火。

底火的結構其實很簡單,銅碗、火藥、膠水。困難在於,銅碗怎麼做的尺寸、形狀正好,符合擊針的力度;火藥中,雷汞的製取和相關材料的配比也比較麻煩。

不過,對於個人自製來說確實這些問題確實很難克服,但對於有組織有紀律有錢有設備的兵工廠來說,不難。

銅碗無非就是衝壓,只要先找到清朝用的銅元,進行退火軟化,然後碾成薄板;用鋼軌做一個形狀合適的模子和沖子;剩下的工作就是不斷的BANG BANG BANG的砸了。當然,銅碗不可能一次性砸成功,那就多做幾個模子多砸幾次,一次比一次更符合理想的形狀就OK了。

說道雷汞的製取,需要的主要有三點:硝酸、酒精和汞。汞的製取自然不必說,我國勞動人民早在秦始皇時期就開始大量製取汞。酒精說起來也不算麻煩,無非就是多蒸餾幾次的酒。但硝酸的製取就困難咯。

硝酸是製取大部分火藥的必備藥品,而想要製取硝酸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硫酸+硝石。於是兵工廠的技術員們為了製取硫酸絞盡腦汁,採用全中國都是的陶瓮來代替鉛室,使用鉛室法來製取硫酸。有了硫酸,自然就有硝酸。有了硝酸,雷汞就不是問題。

剩下的工作,自然就是把雷汞用膠水粘在銅碗底部,再小心的把底火裝入彈殼。

儘管看起來很複雜,但在那個時代,多一發子彈總是好的。

最後解釋一下我在底火那個問題中說的,為什麼伯爾丹底火復裝複雜。

有人問我,友坂38彈(也就是38大蓋用的子彈)用的是伯爾丹底火,你不是說伯爾丹底火復裝困難呢么。

所謂復裝困難,其實是相對於博客賽底火來說的。

首先是,博客賽底火只需要用一根鋼棍用力捅一下,就會掉下來。而伯爾丹底火需要用水壓法,或者是用專門的設備撬下來。無論是水壓法還是撬下來,都需要為某型號的子彈單獨準備工具。

其次,由於製造同一種彈殼的工廠不同,底火砧座的高度也會略有不同,所以在復裝的時候要小心翼翼,避免底火裝的太深導致發火,也不能裝的太淺導致瞎火。

但是,對於物資極度緊缺的八路軍來說,這都不是問題。只要能有子彈,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水壓法麻煩就麻煩,大不了多上幾個人;底火砧座高度不同,咱們打磨打磨,每一發子彈都打磨的高度一樣不就可以了么。

所以,請不要輕視那個年代的人們,他們在極度貧瘠的環境下,為了他們的理想,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甚至不惜失去生命。


突然想搶了答的。

因為官田兵工廠。

——當然,如果嫌我說得太啰嗦,請摺疊

去年剛被迫去參觀了一通(集團下達要求必須參觀,老總之前已經打頭去過了)…

那裡的老鄉們窮得可愛卻不失一絲江西人的擰狠:

(圖1、從吉安下火車剛出發不到20分鐘,路過某小鎮,村民示威攔路)

(圖2、那裡老鄉的孩子們一輩子沒照過幾張照片,能被照兩張相是他們最大的樂趣——即便最後都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照片)

(圖3、大巴車甚至都開不到兵工廠舊址的地方,要參觀必須從排水渠爬下去)

好了,說正文:

樓主前部分想的沒錯:裝填子彈和維修是官田兵工廠的主要工作。

整個彈藥科的佔地也是最大的。

前後近半頃的廠房套院。

然後是樓主說的重點——槍炮科

在官田最遠離村口的位置(看宗祠所在也能知道)。

裡面的傢伙事兒能否給樓主釋疑?

所以,膛線、底火什麼的,有東西就不難了。

只是老工人非常稀缺,能掌握造槍造炮技術的老工人總共7個人。後來還各種原因死了5位。

江西根據地的軍械生產就面臨停滯。

而且,兵工廠的擺設也證明——主要還是以維修為主。

因為自造兵器一件都沒有留下來,只留下的是些繳獲戰利品的殘品:

只有這個是疑似自造:

以上。


鞋咬。

作為文科生,具體技術上的事我不太懂,看高票 @王博涵已經寫了很多相關東西,大家學習那個就好。我來從更宏觀的角度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紅軍的兵工廠創建於1931年,一開始生產能力確實很差,連彈殼都做不出來,只能從戰場上回收。

第一次大發展是在1932年,當時反圍剿隊伍在福建打了幾個大勝仗,先後拿下岩前、漳州、廈門等主要城市,這些城市中都有兵工廠,許多機床設備都被運回蘇區,一些技術工人也被動員過來,這極大地促進了紅軍軍工水平的提高。

第二次大發展也是在32年。不得不說我黨當時的宣傳能力簡直bug,全國各地的地下組織動員當地的技術工人加入共產黨,很多從事軍工生產的工人就來到中央蘇區,極大地提升了軍工廠的生產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韓日升等工人,他們原來是瀋陽兵工廠的高級技術工人,那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用的都是德國進口的設備,基本可以代表全國最高的軍工水平,他們的到來使得紅軍軍工水平有了一個大的飛躍。

後來,上海黨組織也對中央蘇區進行幫助,派遣技術工人來指導工廠工作。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這些。

可以這麼說吧,中國共產黨本來就是搞工人運動起家,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工人在當時就是掌握著最先進的生產力,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技術上的問題不是問題。關鍵是大型設備,這個就主要靠繳獲了。


《革命老根據地冶金軍工史1928-1949》


推薦一本書,寫得還蠻有趣的,裡面乾貨不少。當然,這本書裡面主要是新四軍和八路軍的軍工生產能力,和紅軍就關係不大了。


中央蘇區的紅軍兵工廠不能製造槍彈,只能修理槍支,翻造彈藥。翻造的彈藥裝的是土造的硝鹽,是從廁所牆皮上刮下來的尿鹼熬成的,燃燒速度慢,動力不足。彈丸是用電線擰成的一坨鐵蛋蛋,不要咬合膛線。初速很低,打出去子彈在空中翻跟斗。劉少奇在1934年《論國家工廠的管理》一文中寫道:「兵工廠的子彈,有三萬多發是打不響的,槍皆土造,連續射擊不能超過五發」。



有一本書,叫《把一切獻給黨》,作者吳運鐸,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兵工廠領導者+科研人員


@通吃島島主


推薦閱讀:

紅軍部隊編製或番號變化歷史?
紅四方面軍實力雄厚為什麼不是正統?
中共早期犧牲的高級指揮員如果追贈軍銜該怎麼劃分?
紅軍當時是怎麼處理逃兵的?
在民國時期,到處都是軍閥,紅軍存在有沒有正當性,算群雄逐鹿還是地方土匪?

TAG:戰爭 | 中國工農紅軍 | 槍械 | 子彈 | 摩西三城 | 中國軍事史 |